影片的节奏很好,一个接一个的疑问一直抓住观众的胃口,不停地会让人想是谁做得这一切?
为什么?
查理叔叔为什么会这么做?
为什么要杀死自己弟弟,自己的哥哥?
为什么要把英迪亚带走?
我们只能从导演一个又一个的细节铺垫才能猜测着一切!!
这样的影片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因为电影在把握剧情连贯性和结局神秘性的同时,充分给予了观众众多的细节和暗示,去猜测和判断,随着剧情的发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
能做到这样的把握其实是难能可贵的,失败的悬疑片大多就是因为无法做到这一点,过早地暴露剧情,或者让观众看的一头雾水,是影片走向失败的两个极端,影片除了展现出导演的功底之外,也体现了编剧的编排能力。
电影《斯托克》是一部由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并与2013年1月20日与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映的一部悬疑剧情片。
在电影文本中,象征的多次运用令影片耐人寻味。
“蜘蛛”作为电影的象征之一,对女主人公伊迪亚的性格发展以及电影主旨的揭示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讲述了女孩伊迪亚·斯托克的父亲在其18岁生日当天死于非命,接着在其父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伊迪亚素未谋面却声称自己是其叔叔的英俊男子查理。
面对这位身世不详却文质彬彬的查理叔叔,伊迪亚与其母伊芙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伊芙对查理显现出毫不掩饰的热情,而伊迪亚心存戒备却又难以抗拒其魅力。
影片最后,伊迪亚发现叔叔查理的变态杀人行径,在查理欲将伊芙杀死之时开枪打死了他,独自离开。
影片的基调昏暗沉郁,以伊迪亚的性格发展为主线,多处运用象征手法,例如伊迪亚与父亲一起狩猎的场景、屎壳郎滚粪球的画面等等。
在大多数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到象征的运用,例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绘画出来的阴影背景、《夜访吸血鬼》中的哥特式建筑等等。
而在《斯托克》中,蜘蛛两次出现在伊迪亚的身上,不难推断出蜘蛛的形象与女主人公伊迪亚的性格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蜘蛛”作为象征的运用象征是“物像”与“心像”的结合,用以表达某种抽象的事物概念或者哲理的形象。
善纺丝便是蜘蛛的“物像”之一,在古代的社会生产中,女红、纺织是女性不可或缺的技能,故人们常常将蜘蛛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例如女性作家艾米丽·迪金森的诗《一只怀抱银线团的蜘蛛》中所描写蜘蛛的所作所为就是其本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蜘蛛精化为人形后也皆为女性。
此外,蜘蛛常利用自己所结之网诱捕猎物和自保,这可以看作是蜘蛛的第二“物像”,在阿根廷著名作家努埃尔·普伊格的小说《蜘蛛女》之吻中出现的“蜘蛛女”旨在象征一种女性主动出击,男性被动被俘的关系。
不难看出,蜘蛛作为象征出现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
电影《斯托克》中的蜘蛛两次出现女孩伊迪亚身上,说明了导演充分考虑到蜘蛛与女性的种种联系,必然有着超越“象征”本身的抽象意义。
蜘蛛作为“性”的象征蜘蛛第一次出现时,影片刚刚开始,伊迪亚的父亲因意外事故惨死,伊迪亚处于悲痛之中,而母亲伊芙却在家中宴请追悼丈夫的客人。
当伊芙让正在弹钢琴的伊迪亚去厨房帮忙时,一只蜘蛛悄悄地爬向伊迪亚;伊迪亚以沉默反抗母亲,此时蜘蛛沿着伊迪亚的小腿向上爬去。
伊迪亚一直与母亲关系不和,而与父亲亲近。
母亲伊芙对父亲的死漠不关心让伊迪亚很反感,尤其是母亲对来历不明的叔叔查理表现出特别的好感,让伊迪亚对这位面带微笑彬彬有礼的查理叔叔心生厌恶。
后来查理参加完葬礼就没有再走,而是与伊迪亚母女同住在家中,他甘愿下厨,打理庭院,讨得母亲伊芙的欢心,并且还经常去学校接伊迪亚放学。
虽然伊迪亚表面对此不以为然,但是查理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让伊迪亚对这位聪明又帅气的“老好人”心生好感。
后来在与查理一起弹钢琴的时候,伊迪亚无比享受,在琴声中达到了“高潮”。
此时,蜘蛛第二次出现,由伊迪亚的小腿处爬向了裙子内部。
伊迪亚年满十八,情窦初开,是从女孩过渡到女人的年龄。
查理叔叔在这个时候出现,不仅长得无可挑剔,还理解关心伊迪亚,这必然会让伊迪亚心里荡起涟漪。
在四指连弹达到高潮后,伊迪亚却偷偷发现母亲和查理接吻。
查理的这一举动使她异常愤怒,她找来追求他的男孩子维普,并与他一同跑到寂静的树林中,与他接吻,但却不希望维普说话。
伊迪亚无法接受查理叔叔的“背叛”,并且还是因为母亲而背叛自己。
她找来维普充当查理的替代品,并没有真正接受维普,所以维普不能够发出声音。
伊迪亚已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喜欢上了查理。
从树林回来后,伊迪亚穿上与母亲伊芙身上一模一样的丝绸睡衣,来到母亲的房间为她梳头,表明伊迪亚认为自己已然不再是女孩,而是可以像母亲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男人的女人。
她身上的睡衣,是在暗示伊迪亚内心已将母亲设想成为自己的“情敌”。
当查理拿出为伊迪亚准备的18岁生日礼物——一双酒红色高跟鞋,并亲手为他穿上时,通过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伊迪亚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如果说蜘蛛的第一次出现暗示了伊迪亚开始由女孩转为女人的开端,那么第二次蜘蛛爬进伊迪亚的裙子则说明伊迪亚已经完成了蜕变,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女人,而查理叔叔便是她的性幻想对象。
蜘蛛作为“猎人”的象征斯托克一家聪明过人,伊迪亚的父亲是出色的建筑师,伊迪亚是学校的尖子生,叔叔查理也不例外,从他给伊迪亚信中所绘画的自己虽从未见过却生动逼真的旅游胜地便可以看出。
在伊迪亚父亲去世之前,父女二人经常外出打猎,并将猎物带回家做成标本收藏。
父亲培养了伊迪亚遇事处事的冷静与果断,加上其聪慧的头脑,在查理叔叔到来之前,伊迪亚已经具备了两项成为优秀“猎人”的条件。
查理到来之后,先是俘获了伊迪亚母亲伊芙的心,进而也让伊迪亚喜欢上了自己,可以说查理自己已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人”。
在影片后半部分我们得知,他之所以亲近伊迪亚,是将伊迪亚视为自己唯一的亲人,他认为伊迪亚身上流淌着和自己一样的血液,既嗜杀的血液。
父亲的死,以及下落不明的管家和金姑妈的死都是查理叔叔所为,他不想让这些人在伊迪亚面前拆下他虚伪的假面,所以便杀人灭口。
但是查理并不避讳自己的杀戮行为,他让伊迪亚将冰激凌放进地下室的冰箱就是想让伊迪亚看到管家的尸体,想让伊迪亚正视自己身上的杀戮本性。
在影片的叙述中,我们逐渐看出伊迪亚与查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影片开头伊迪亚在母亲的床上双脚双臂一开一合与儿时的查理活埋小弟弟的动作一模一样,并且他们两人都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身体。
在冰箱中发现管家尸体后,伊迪亚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凝视尸体良久,这说明她并不惧怕杀戮本身,所以伊迪亚是可以成为像查理一样残忍冷酷的“猎人”的,但是她的杀戮天性却被父亲通过狩猎进行了压制,这就是影片中伊迪亚在给母亲梳头时,回忆父亲所说的一句话:“有时你需要做点坏事,来阻止自己做更坏的事情。
”其中“更坏的事情”就是指对人的杀戮。
当伊迪亚独自面对学校男同学的戏谑并用铅笔自卫,以及她对维普毫不留情的施暴,都可以看出她自查理来后所发生的变化。
在她给母亲梳头的时候,她说道父亲本不是喜欢狩猎而是“为了我才这么做的”。
经过了维普的死,伊迪亚已经发现并正视自己内心的嗜血性。
当警察来家里调查失踪男生维普的信息时,伊迪亚可以应对自如,犹如蜘蛛亮晶晶的蛛网可以骗过敌人的眼线一样她已经在查理的引导下,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猎人”。
正如影片开头的独白所说:“我们成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够获得自由。
”整部影片就是伊迪亚意识并正视自己杀戮本性的过程。
她穿着母亲的上衣,戴着父亲的太阳镜,以及叔叔给的鞋子,分别是继承了母亲的魅力、父亲的谨慎冷静以及叔叔也是自己的杀戮性。
蜘蛛的出现一是暗示了伊迪亚蜕变为女人的过程,“性”历来都是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二是表明伊迪亚不再压抑内心,成长为犹如蜘蛛一样的狩猎高手,获得了影片中所说的“自由”,这两种不同的象征便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
蜘蛛作为电影象征的出现不仅为观众理解影片涵义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赋予影片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影片斯托克通过一个家族基因里隐藏的杀戮本性逐步被唤醒展现了两个孤独又彼此相依的心灵以杀戮为纽带逐渐走向深渊的过程。
在伦理选择面前,印迪亚也印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当积累到某一点时暗藏在基因里的本性中的杀戮也被导演用符号隐喻赋予了古典主义的美。
所以当悸动,欲求,恐惧,报复都聚集在一个点之时恰好点燃了潜伏已久的魔鬼,使得真正的邪恶的自我回归。
斯托克家族的神秘基因的缘故让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印迪亚的父亲与她消失多年的叔叔背后隐藏着的故事始终横亘在他们之间。
仅仅是因为童年的嫉妒,查理就可以面无表情的活埋他的弟弟。
从那一刻开始,斯托克家族里的基因就开始显现,杀戮,嗜血,这一切平静优雅的表面背后却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邪恶的一面。
直至查理在她的生日那天选择了结理查德的生命也是蓄谋已久的,甚至之后的一次次谋杀都是有目的的,所有都只为了印迪亚这个亲爱的侄女。
查理与她的母亲勾搭不清,印迪亚与母亲的疏离,都是查理靠近印迪亚的手段。
对于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斯托克的独特血统让查理对印迪亚感到一种由衷的慰藉,甚至是一种无形的依赖。
他突然的闯入也是一场他精心策划了十八年的计划,他与印迪亚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清冷阴郁的气质一脉相传,浑然天成。
对于印迪亚,他像是一个引导者的姿态慢慢引领她走上与自己殊途同归的路,唤醒她心中潜藏的罪恶。
这种只属于斯托克家族的认同感,骄傲感油然而生。
斯托克里的符号隐喻也巧妙地把这原本杀戮残忍的电影披上了一层古典的清冷之美。
在印迪亚内心被逐渐唤醒时,潜伏在她腿上的蜘蛛钻进她的身体暗示着黑暗的阴影已经笼罩并将逐渐将她吞噬,这与之后的查理叔叔和她弹钢琴相照应。
弹琴之时,对于这个陌生的叔叔她并没有感到不适与躲避,查理也步步逼近,试探,或是直接强硬的取夺琴键的主要位置。
在这样的压迫与亲近之下,印迪亚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其实两人都心照不宣。
再到玩具枪,这更是直接隐喻着杀戮。
所以当印迪亚第一次与查理一起杀人之后,洗澡的戏蕴含着她被压抑的本性得到释放的又一大快感,这时查理与她的内心共鸣又加深了一步,也是他又拖着她向罪恶深渊走了一步。
这种陌生却感到无比亲近的感觉也早在前就有铺垫,来源于他们两人经常做的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的动作,诡谲而神秘,共通的是他们对待事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阴郁本性。
斯托克家族的命运本就冥冥之中已然注定。
要想不干坏事就必须通过更坏的事来制止,这种无限的罪恶循环将家族的命运都捆绑在一起。
即使是同样基因,同样血统之间也可以成为彼此的杀戮下的快感,善恶只是一念之间而已。
然而即使在暴戾,凶悍,残忍的背后也有一种丝丝缕缕的哀伤气息萦绕在影片其中。
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斯托克家族只剩印迪亚一人,当她完成最后一次杀戮的时候,竟有着一种背负家族使命传承延续的感觉。
尤其当血溅洒直至染红了整朵花时,莫名有种残忍背后的无可奈何,就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所说一样,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本该殊途的命运,因为罪恶走向了同归。
两三年前的这个时节,在度过一些不知所云的清晨晌午之后,我可能会兴致勃勃的在网上翻到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来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走到今天我的想法我的目标总有点摇摆不定,脑袋里蹦出很多的想法但常常不知道如何去组织起来,像是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后,我决定把自己束缚在一两个命题之下,试图用一些本来看上去很愚蠢的条框来规范我的想法,使之能尽可能的从混乱中脱离出来,哪怕只说明白其中某一点,也是值得高兴地,毕竟,过了那一个小时也许那些想法永远就消失在无聊中,好像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Stoker》是一部商业片,来自遥远的东方的XX进军好莱坞的试水作,就像面对高考作文题一样,脑子里第一反应是想象这又是哪里来的《读者》心灵鸡汤二逼文为载体的命题作文吗,或者是XX拼命地试图用自己在东方所擅长的路数来到西方演一个防弹武僧吃力不讨好吗。
海报不像,海报有点韩式惊悚味片子不闷,但又不是那种能一下把人的神经抓进去的程度,从其他人的影评里我才又更学到一些“观影技巧”:影片中的黄色,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去注意到的一个元素。
片头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亚洲人很习惯在影片中组合起大片大片强烈的内心活动,同样是金色阳光下的绿草从,东西方就能明显的区别出来,而这种信里内心活动的表述方式,对我来说很习惯。
史高飞写的剧本,说老实话真心觉得不算太懂,刚看完片的时候觉得可以给三个星星过了一会不知为什么又有一种冲动再次打开电影,重新看了一下片尾。
片尾曲很有味,同时,贯穿在整个影片中使用的对比,这种看上去最为简单的技巧,在有规则的重复使用衬托之下,故事虽不出彩,但讲出来的天地,足够完整。
就像我曾经想的,高考作文的傻帽题目,也能写出点什么
本片的中心就是查理叔叔,他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他神秘、英俊,同时又是杀戮狂魔。
影片开头的那些台词都非常关键"Just as the skirt needs the wind to billow, I'm not formed by things that are of myself alone. I wear my father's belt, tied around my mother's blouse. And shoes which are from my uncle. Just as a flower does not choose its color,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have come to be. Only once you realize this do you become free, and to become adult is to become free."从这里看出三点重要的信息:1. 她的性格形成是因为遗传下来的血,流着和Uncle Charlie一样的血;叔叔带母亲出游后,她在床上摆动,一种和Uncle Charlie小时候埋死弟弟后同样的舞蹈。
2. 她有三个人格,和父亲打猎学来的冷静,像母亲一样渴望被爱,能够像叔叔一样驾驭生灵。
3. 她之所以会这样(冷酷地杀警长),是因为她已经不能回头。
出席父亲追悼会,母亲不断焦躁不安地扇扇子,她穿着去年的鞋(以为是父亲送的)。
显示出她很爱父亲,而母亲应该跟所有的亲人都不和,包括Richard。
蜘蛛非常明显地暗示Uncle Charlie对与India的攻势:爬上鞋,小腿,钻进两腿之间,到最后离开。
她平时不想让任何人碰,包括母亲。
但却和Uncle Charlie双人弹奏,并且带来精神上的高潮。
看到叔叔和母亲亲热,她跑去找惠普,这个无法交心的同学,但她还是希望他吻她。
第一次杀人后,欲望、杀戮、恐惧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在浴室自慰达到高潮。
一开始不肯做Uncle Charlie的车,不要伞。
显示出父亲人格对叔叔人格的抗拒,抗拒叔叔。
直到杀死男同学,第一坐上了副驾,最后杀死Uncle Charlie,坐上正驾,戴上墨镜。
接替了杀手。
完全变成了叔叔人格。
为什么和母亲不和?
父亲人格对母亲人格的厌恶。
母亲总是很忙,哭哭啼啼。
只会色诱男人,毫无求生能力。
当她在杀人埋尸后想要得到母亲的安慰,梳头,结果被拒绝。
进而要求帮母亲梳头,但交心失败,反而一句“有时候我们做一些坏事是为了防止做更坏的事”引起了母亲的警觉。
钥匙肯定不是Uncle Charlie送的。
用来开启父亲收藏的儿时的照片,她发现原来父亲还有一个小弟弟,而在楼梯上Uncle Charlie的信件全部来自精神病院。
当她得知父亲被杀的原因,只是给了他一个耳光。
每次发现Uncle Charlie的秘密,都会有摆动,要么是钢琴旁的节拍器,对应第一次翻包,成果:一把水枪(Uncle Charlie小时候的玩具),一副和Richard一样的墨镜,她的生日礼物(她知道里面有东西,后来发现是高跟鞋)),后来母亲出游归来,把它停了,翻包结束;要么是灯,母女俩奇怪管家为何不在,Uncle Charlie直接叫India把冰淇淋放冰箱(首次分享杀戮);要么是配乐,她打金阿姨电话的时候。
India对杀戮习以为常,即便在冰箱发现管家头颅,她不但没有畏惧,反而仔细确认。
尽管管家对她不错,在厨房中止别人非议,然后陪剥蛋的India聊天。
India而后在旁吃起混合冰激凌(也是一种多重人格的隐喻),反而对Uncle Charlie更加好奇。
查理叔叔做这一切的动机只有一个,渴望亲情的关爱。
他没有爱情,也没有性欲,不然不会给India母亲下迷药。
他渴望Richard的爱而杀死弟弟,Richard阻挠他回归家庭而杀死Richard,管家和金阿姨知道太多,怕会被India母女赶走而又进而杀死她们,最后India母亲阻挠他带走India而又起杀心。
India的杀戮动机是?
她已经和两宗命案相关,杀警长是意料中的。
PS: 金阿姨的Motel房间放的电视节目是个大剧透。
期待查理叔叔前传。
电影开始不久在父亲的葬礼上,India第一次和叔叔Charles相遇。
在那所古老而深藏不露的房子里,很难说这两个人是谁在追逐谁,或者可以说,是身体里流淌的相同的血液让他们互相吸引。
朴赞郁的片子向来少不了严谨,细致的构图,唯美并且残酷的血腥暴力,当然还有他最热爱的命题复仇。
母亲Evelyn,女儿India和叔叔Charles是故事的主角,而那所巨大的被漆成绿色的房子,似乎本身也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角色。
在那些古老的,数不清的房间里,以绿色为基调的一切场面调度都充满了层次感,而母亲和女儿的房间又拥有属于自己的色调,Evelyn的房间是象征压抑着的欲望的腥红色,India的房间则是象征着雏鸟的嫩黄色。
影片的摄影请来了在《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中都和朴赞郁有过合作的摄影师郑正勋。
镜头不停在房间之间来回地,缓慢地游荡穿梭,仿佛用一个偷窥者的视角默不作声得洞察这暗流涌动的一切。
三个人被困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但似乎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的。
“Stoker”的主要演员其实只有三个人。
在层次感强烈的大房子里,一切都像是戏剧表演。
几乎透视的一个个房间就像是阴暗的文艺剧场里的固定的布景,而故事中的角色被限定在这封闭的空间里,加深了压抑和悬疑的气氛。
Nicole Kidman的表演仍让人想起她多年前的那部《小岛惊魂》,完全是恐怖片的演绎法。
Matthew Goode和Mia Wasikowska两人不约而同的散发着邪典气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两人之间的血缘和联系。
不善英语对于朴赞郁来说也许未必是拍第一部英语片的障碍,因为他以往作品的对白都少得可怜。
他更愿意用镜头向观众讲故事。
从不会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用喋喋不休的对白做取巧的铺垫。
同时,朴赞郁的叙事手法一直非常风格化。
他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不受或者说不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往往通过一两刀简单巧妙,毫不张扬的剪辑交代故事。
但也许是首部英语片的原因,“Stoker”里镜头和剪辑跟朴赞郁以往的作品相比显得更收敛。
很多人都从“Stoker”中看出了希区柯克的影子。
而朴赞郁额本人也有与希区柯克同样的优点,在影片开拍之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虽然他的准备工作通常以影像资料为主,但他也会用手绘画出每一个分镜。
朴赞郁对影片的摄影角度尤其讲究。
他多年来的影片有自成一体的独特角度和体系。
比如“复仇三部曲”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鸟瞰角度和水平横移的镜头。
片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就是India与Charles初次相遇的旋梯。
India从低处走到与Charles平行的高处,暗示了两人之间的联系。
而且不仅于此,影片在摄影角度上刻意的突出了这种水平高度上的差别和层次感。
包括India用铅笔刺伤总找她麻烦的男生时,登上那个台阶。
以及India在夜晚的野外带着名叫Whip的男生去游乐场站上滑梯的顶端。
这三个场景中,India都是通过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借此表达了自己想要成长的意愿。
《越狱》的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 (Wentworth Miller)用了八年时间写了Stoker的剧本,并且深深吸引了朴赞郁。
故事中的家族、乱伦、复仇、杀戮都是他最常拍的东西,而“Stoker”里还有些不一样的也许我们可以说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在India的父亲死后,这种欲望越发的强烈,而她通过朴赞郁电影的主角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复仇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只不过,她向往的成长并不是善良和美好,她离开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魔鬼。
1 昆虫蜘蛛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混合着不安、兴奋与神秘感的隐喻顺着丝袜往上爬的蜘蛛,也许是想象,也许是真实的,没有给出蜘蛛究竟最终去了哪里的镜头圣甲虫圣甲虫只有一个镜头,那就是在打猎的时候吸引了India的注意力,但是注意那个圆圆的粪球,和被杀害的人所埋地点上的圆球如出一辙”蝴蝶“这里的”蝴蝶“指的不是真的蝴蝶,而是India随着节拍器在母亲还是父亲反正不是她自己的床上挥舞双臂和双腿的时候呈现的蝴蝶型印记,叔叔在杀害了自己的弟弟的时候也是做的同样的动作,这一点映衬了叔叔的信中写的”流着同样的血液“2 钢琴叔叔究竟是会弹钢琴还是不会呢?
他在母亲的面前佯装不会,借此令自己有机会接近母亲他和India四手联弹的时候令她心醉神驰,让一直对自己有所抗拒的India接下心防他在精神病院里独自一人的时候弹奏钢琴解闷他在准备要杀母亲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真面貌3 鞋一直以来India都以为鞋子是父亲给她的礼物其实是叔叔从她出生开始直到十八岁成年为止一直给她同样的牛津鞋,而在她十八岁的生日的时候,礼物变成了高跟鞋他一直暗中注视着她,那些信中也满满都是真情,这一段没有太明白,可能是因为台词太快了完全听懂有点像惊悚版的光源氏养成计划,只不过紫姬变成了少女杀手,一双高跟鞋将伴随她独闯天涯4 钥匙钥匙的隐喻太多了,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说了5 花影片一开始出现的红色野花,最后揭开了谜底而带来百合花的姨妈,”墓地“里也种了百合花6 车一开始India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乘坐叔叔的车,哪怕所有的同学都羡慕嫉妒恨,哪怕他慢慢地开车跟着她,哪怕母亲想要他们一起出去玩他们一起杀了那位少年的时候,India第一次坐在了副驾驶上当她杀了叔叔之后,自己一个人开起了这辆车,并且戴上了父亲和叔叔都带过的墨镜,成了他们的精神上的继承人总之这部影片真的很好看,电影院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我等字幕组双语字幕出来了之后准备自己在家再看一遍
即使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叔叔查理突然间降临在父亲的葬礼之上给这个家庭平淡无奇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葬礼上美艳的母亲百无聊赖的表情在看到查理那一刹眼睛里迸发出来的光亮到少女英迪亚运用她那异乎寻常的视力看到了站在半山腰遥望整个葬礼现场的查理那时候她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男人和她一样拥有着超乎寻常的视力他们在隔空对视的那一眼当中看清楚了彼此那是一种来自时空之外的召唤那是一个可以相随的身影但是英迪亚却并没有应答非但如此她对这个从天而降般的叔叔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戒备与敌意她在他身上看到了未知的危险直觉告诉她和叔叔的相遇就是一场注定要爆发的撕咬因为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同样的兽性以及杀戮的欲望……相貌英俊的叔叔很快就赢得了不甘寂寞的母亲的心她每次看到查理脸上都会流露出轻浮的笑容这种笑脸她已经多年没有给过她父亲了但是查理却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母亲的青睐因为查理长得酷似死去的老公年轻的时候甚至比年轻时候的理查德更胜一筹的除了相貌还有讨人喜欢的机灵劲是的查理是个天才除了高超的厨艺写作和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抹了蜜一样的甜听起来让人心里舒坦而且自带一股子浪子的风流倜傥英迪亚的母亲很快对查理动心了并且想把他长久的留下来……但是查理在和英迪亚母亲调情的时候眼睛也会不自觉的搜寻英迪亚的所在只要看到她查理的眼睛里就会充满了柔情与宠溺虽然每次他看到的都是英迪亚一张绷得紧紧的小脸……英迪亚对查理来说是灵魂的中心从她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俩的命运就紧紧的缠绕在一起他在精神病院里阅读的大量书籍在写信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他以一个旅行家的视角写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用幽默而诙谐的语言俏皮而生动的描述如果不是所有的信都发自一个地址可能谁也想不到那些信的内容居然都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英迪亚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会是查理爱中之所爱是查理的复活之地……他这次回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带着她远走高飞为了这个目的他杀死了周围所有让他感到麻烦和羁绊的人类……
英迪亚从小时候开始就已经不自觉的显露出狩猎的本能父亲从她的一举一动之间看到了疯子查理的影子所以对她格外的重视和保护利用打猎来释放她骨子里杀戮的本性表面看起来父亲的目的达到了所有认识英迪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娴静而优雅的淑女但是只有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才知道她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女孩她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了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她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但是查理在这堵高墙上打开了缺口俩个人一块杀人的时候就像四手联弹钢琴一样的默契自如就如同他们都喜欢四肢划动的动作查理躺在活埋亲弟弟的沙地上不停的做出这个动作沙子被他扇动的四肢画出了一个心形看上去和他天使般的面孔非常的相配……英迪亚在无聊的也喜欢躺在床上这样做只不过她心里清楚自己并不是什么天使而是黑暗里隐匿着的蝙蝠扇动是蝙蝠翅膀上面的细羽它们一直在沉睡直到有人过来把她叫醒……查理搂着母亲迈着优雅的舞步谁知道这是最后的死亡之舞呢?
杀人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沉默的背景看着一个人慢慢的咽气心里充满了不能言说的欢喜那种欢喜只有查理懂得……但是她却不得不杀死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与她慰藉彼此孤独灵魂的男人了因为他要杀死的人是自己的母亲没有哪个孩子会在一旁袖手旁观即使她从来不爱自己的母亲也必须要最后时刻挺身而出……查理用死亡诠释了什么叫做至死不渝他送她十八岁的生日礼物那么高贵的鞋子是查理的玫瑰查理死的时候花瓣掉落下来那声音可以让英迪亚一直醒着……靠近些我确信你的眼睛是一种更深的绿英迪亚的相貌和她的性格一样复杂而微妙第一眼看过去她只不过是一个表情阴郁的普通少女但是她的眼睛让她与众不同那里面既有火焰般的狂野也有漫天大雪般的清冷她在杀死了查理之后走上了放逐之路这回指引她方向的是来自深海的光那里住着的孤独的海怪已经彻底的苏醒过来伴随她的是群星般的寂寞和陷入永恒黑暗之中的灭亡……
花絮·本片是韩国导演朴赞郁的第一部英文对白的电影。
·本片的剧本是2010年的剧本黑名单作品,由《越狱》主演文特沃斯·米勒编剧。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鲁妮·玛拉、艾米丽·勃朗宁等演员都曾经是英迪亚的扮演候选人。
·在最早的演员阵容中,凯利·穆里根和朱迪·福斯特是影片中女儿和母亲的扮演人,可是他们都退出了剧组,并由米娅和妮可·基德曼替代。
·科林·费斯、詹姆斯·弗兰科、乔尔·艾哲顿和迈克尔·法斯宾德都曾经是扮演查理的候选人。
其实,科林·费斯已经来到了剧组,但是和女主角一样,他后来又离开了剧组,并被马修·古迪代替。
导语:有人说,《老男孩》是只有神经病才能拍出的电影。
这样的言语,其实是对哲学系出身的朴赞郁惊世才华的最佳恭维。
我想,光凭着“复仇三部曲”,朴赞郁代表的不仅仅是韩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同时也是个人导演实力最好的试金石。
于是,端详《斯托克》的整体结构以及运镜水准,即便把拍摄环境放到美国,语言氛围切换成英语,朴赞郁也不失为亚洲导演跻身为好莱坞的一流名导。
成长过程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路边或是墙角中,正在搬运昆虫尸体的蚂蚁们吸引,怔怔地看着血肉逐渐消散,徒剩躯壳,或是灰飞烟灭?
举出的这个例子与朴赞郁电影中表达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敏锐纯真的心灵愈是危险,但认清现实残酷嗜血,却是升华童贞心灵最有效率的不二门法。
而《斯托克》也正是在用一场血浆与阴谋暴走的方式,来向你讲述一场关于成长中寻找自由的奇幻旅程。
本片的剧本来自《越狱》男主Wentworth Miller的笔下,讲述了少女India在18岁那天失去了父亲。
在她与母亲百感交集之时,英俊帅气的叔叔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扮演起父亲的角色。
先是忙不颠地与母亲调调情,后是不忘嗜血教会India“好的猎人都懂得安静等待”。
每一场打猎都是一场战役,若当不成猎人就会被当做猎物,只有分秒不差的扣下扳机,才得以一举擒获猎物。
这也是Miller在剧本中不断用沉郁且压抑的笔锋告诉你——What is Stoker?
Miller的剧本不论是人或是非人,一向不缺乏人性挣扎;相较之朴赞郁善于晦暗迂回地讲故事,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谋而合,形成了一股强烈的辛呛味。
但偏偏,朴赞郁又爱掐着观众的脖子叫你无法呼吸,那股子辛呛味在大脑中放肆冲撞,既不同于收敛骇人的《穆瑙之吸血鬼》,也不是感官华丽颓废的《科波拉》。
到头来,朴赞郁是在以希区柯克的严谨融合库布里克的怪诞,来打造亚洲眼中的哥特式风格。
在影片一开篇,本片就在原本顺畅滑行中,突然停格个几秒钟。
当影院观众们哑然失笑,以为“电影院里竟然会有读取失败”时,电影又开始正常进行。
然后没过多久,电影这般“短暂停格”又来个一两次。
这样玩弄观众情绪,不,应该算是“调度”观众的心思,再加上一开篇就出现大量的细节摄影镜头,无非是朴赞郁在暗示你:好戏就要上演了!
与此同时,朴导也毫不客气地在片头隐藏了片尾的结局暗示,尤其是当India没头没尾地破题讲出:“成年的意思,就是变得自由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无从晓得她所谓的那份“自由”,到底情归何处。
需待得羽翼渐丰之时,成鸟得以离开巢;若然之时羽翼渐丰,离巢后亦必然死灭。
独立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独自生存。
人性之所以变得坚韧,除却反复学习如何接受挫折外,骨子里先天的兽性是不可或缺的因子。
如果顺从本能,人与獸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
朴赞郁在本片中以此为契机,丢进了许多兽性符号的隐喻,大多是为了解开India这个角色的性格与人生。
无论是化石中的微察秋毫,或是滚冰球时的静心感受,都是一绝。
为了暗喻India跟叔叔之间的关联性,朴赞郁放了一组很有趣的“雪天使”动作来表现,就是小孩子躺在雪地上,挥动双手双脚时塑造出的图形。
这种怪异的重叠关联性本身就很难理出头绪,但跟随着导演的脚步一步步穿过迷雾,却能够带出相当强大的后座力。
《斯托克》是场专属于India的成人礼,影片前半场还在讲述一个少女的成长记,后半场就开始依靠内外在的变化将电影推向高潮。
外在变化中,India每年生日必定会收到新鞋礼物,一字排开,样式统一保守(象征纯真);片末,India收到她的18岁礼物,平底鞋换成韵味十足的高跟鞋,当她穿上新鞋走在封闭的屋内,鞋跟与地板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成为了India年龄身躯成熟的象征。
外在变化中,India与查理叔叔四手联弹,叔叔身上的雄性气味触碰到她的敏感嗅觉,让少女异常兴奋,无时不刻透露她对男体的渴望与好奇,让气氛的温度不断升高;而透过暴力与死亡,更让India初嗜高潮滋味,再也回不到纯真伊甸园。
朴赞郁和Miller两人将选择权交还给India之际,兽性驯服的成败已见成效,人之所以成了“人”,终究是由于在人性间的战争中,属人的天性重要懂得如何驯服或释放兽性疯狂嗜血的一面,人兽之间这道坎,成就人为何身为人的真正价值。
再说关于“欲”的部分,都说女人心海底针,你永远都摸不清楚她们两腿间“想法”。
就像是India,一段四手联弹,其煽情的拍摄手法,穿透亲情、爱情、敌对立场的界限,宛若一场“精神情爱戏”。
而弹奏结束后叔叔的消失也是一绝,一瞬间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分界,究竟这场弹奏是查理攻破India心房的一步棋,或是India探索欲望的精神高潮?
或许,揉合以上两者,这更能代表查理进入India内心的一种状态。
钢琴的四手联弹是India情欲摸索的铺陈,而目的死亡后的情欲爆发,则是本片最“惊艳”的一场戏。
切入的时机点十分巧妙,一步步将主角的心境往前推,只能说,朴赞郁对气氛的掌握实在是太厉害了!
再来,关于“手拿冰淇淋”的情节编排,也会让你的不寒而栗,像极了《三更2之割爱》中戏谑又恐怖的死法。
这边交叉了查理的杀戮,那边描述着India若无其事的在冰柜旁享用冰淇淋,对比起来,前者在享受着杀人带来的兴奋,后者迷恋上舌尖带来的刺激,两者血液中流淌着来自“斯托克”的邪恶血统,在引燃的触媒下,“谋”的部分瞬时一触即发。
至于India是怎么自我发现“谋”的呢?
关键应该是查理叔叔做的那段晚餐。
餐桌上的牛排带血,India全部吃完。
血是查理叔叔的,这就像是《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和贝拉,尝过查理的血就知道,家人就是家人。
另外,《斯托克》做了一个有趣的安排,朴赞郁在片中不断交叉剪辑India和母亲做过相同的事情,既像是一体两面,也像是母女同心,然而在如此相似的表面行为下,她们却又相互排斥着彼此。
影片前半场,我以为两者之间的敌意源自对失去父亲(丈夫)的占有欲,仿若《恐怖马戏团》中的情敌关系;影片后半段,India之所以厌恶母亲,源自两人思想上的高度落差。
India的母亲曾质疑女儿说:“你到底是谁!
”,表现出强烈地恐惧;而India对母亲的沉默,说明她的无以沟通。
她厌恶母亲的为人,不愿变成一个只靠着哭哭啼啼面对死亡,只能用身躯色诱男人,只想关在大宅中毫无求生能力的女人。
因此,India需要靠女权主义流淌在自己的血脉当中,她杀掉了片中威胁她、命令她、强奸她的男人。
甚至,在电影结尾处,她一人站在道路边缘,冷眼看着刚被她用大剪刀插入头部的警察缓缓死去。
这一幕画面呼应了India刚刚跟查理叔叔认识时,为避开叔叔观看她的眼神,India可以从屋外绕了远路回到屋里,然后坐在后屋楼梯下方休息。
这时,她听见楼梯上方传来叔叔的声音,站在高处的叔叔对这India说:“你被我抓到了,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你站在我下面。
”India闻言,脸庞上露出不悦表情,爬上楼梯,故意比叔叔多占一个台阶,露出女人不想屈居于男人之下的心境。
回头再看India与警察位置上的高低变化(女上男下),完全是一副逆转全局的样子。
本片的三位主演Mia Wasikowska、Nicole Kidman、Matthew Goode都变现得相当“神经质”。
其中,我各位欣赏Mia的演出,虽然只是个89年的小姑娘,透过眼神你却觅不到底儿,尤其是演出女孩情欲与成长的那场自慰戏时,姑娘毫不羞涩,眼神中写出的抵抗与野心,让雄性动物们都会望而却步。
至于Nicole出演母亲一事,算是为她这几年的瓶颈期打了一记硬拳。
嘴巴上整天挂着“生孩子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败人生”的母亲,彻头彻尾都在被摆布、被玩弄,即便在最后,结局给她的下场只是连呻吟也无力,但,Nicole却把这种连攻击力都如此弱不禁风的母亲,诠释得惟妙惟肖,远胜于《狗镇》中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角色。
如此看来,演员在朴赞郁的电影中发酵成美酒,而这狂放而精准的影像风格搭配层层紧扣的配乐,精彩程度不次于昆汀的任何一张电影OST。
哥特式的音乐风格搭配冷色调的镜头,可以与《蝙蝠》媲美,也可以当做是后者的一种变形。
《蝙蝠》将吸血转换成原欲,对性爱及罪恶的欲望,都表现为吸血行为。
朴赞郁将人类的欲望变形扭曲,去挑战道德界限,宛若Luis Bunuel的超现实神采,影响美学里既有民族性的强悍,又有感官气味的浓烈,好比他的吸血蝙蝠吸血时会发出粗鄙荒诞的濡沫声,在唧唧啧啧间,让人头皮发麻,在《斯托克》的原声中这样的处理也很突出,换做希区柯克就一定会用Bernard Herrmann的作品来表现。
看过朴赞郁的《斯托克》,我想,是不是每个人的内核中都隐藏在另一个与现实离经背道的自己,当压力压抑太久,欲望来袭,邪恶便被一点点挖掘出来,于是我们替自己的生命的一个出口,也许像电影的India中一样,透过充满愤世嫉俗的杀戮,仿佛在某种心理层面上代替我们宣泄了心理对现实的不满,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评分:9.5台词: 你到底是谁!
片段:查理叔叔用皮带紧紧勒住India母亲的脖子,他兴奋高喊:“India快来看!
”喊了半天,却不见India身影,查理的语调从兴奋变为命令式,他说:“India,你现在就给我过来!
”网刊发表:http://digforfire.net/?p=7583「請勿轉載」
一群变态,尼玛泰国看电影前还要全体起立唱国歌,吓我一跳。
有点扯淡的惊悚片。。妮可基德曼阿姨的脸上是打了多少肉毒杆菌都快和王菲阿姨的塑料脸有一拼了,除了嘴其他地方都不会动了。。
神经
计时器嘀嗒嘀嗒,一只蜘蛛往腿爬:抽出他的皮带,好帅。勒紧他的颈喉,暗爽。穿上他送的鞋,合脚。注视着他的眼,欲望。沐浴中释放、用笔尖刺伤、泥土里埋葬、洒血般疯狂!公主、皇后、吸血鬼,一同高歌三国杀。砰!一枪崩了你的帅脑瓜!
不提朴赞郁则很难看出朴赞郁 对比的话 突然想起墨镜王的蓝莓之夜来 从金子到蝙蝠 状似禅化的过程 波澜万丈虽是小打小闹 但音乐推气氛的实验 效果却延伸到本片上 有趣的是 闪回推进或特写基本不是在强调动作 而是试图解构心理 但毕竟更偏在悬疑文艺上 有特定解读反而弱化悬疑本身 气场顿时不如林奇流了
不是因为妮可,真不应该看这个浪费时间,结果她还不是主角,更郁闷了
感觉是极深的隐形文本,极强的电影技术,却用一种极其简单粗暴的形态展示出来。暴殄天物,故弄玄虚。
剧本实在不太行,尤其开头。酱油角色们都非常奇怪。但朴赞郁的味道还在,后期(包括音效)比较精致。还有就是NYU的同学们笑点太奇怪了吧!
再好的摄影节奏也架不住矫情卖弄 再优秀的导演也抵消不了烂剧本的硬伤
我觉得导演就是水土不服了。
邪恶扭曲的另类故事,赏心悦目的华丽炫技,可惜是二流拙劣的业余剧本。抽皮带的Matthew Goode太性感。
总有一丝暴发户充贵族的感觉
杀手家族?
看完之后只三个字无语凝噎:WTF. 摄影再棒风景再美也弥补不了这片子奇葩的故事和扭曲的三观带给我的膈应。
全片气质冷艳气氛怪异气息变态,但实在不明白讲这么一个故事意义何在?证明编剧是脑残吗???
既清新。又文艺。华丽の镜头。技巧の一流。朴赞郁の45度忧伤。长夏逝去,岁月静好。零分。呵呵。
相当克制~
除了精致的摄影和题材中的伦理极端元素,朴赞郁这一部西方之作拍的实在太收敛,大量的隐喻和符号并不能撑起毫无悬念的故事。
至少听到了一首好歌——Summer Wine
有种至始至终的压抑感,所以没有仔细看,不过就是这样才能抓住人心。里面三个主角都很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