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的《译林》上刊载了加拿大作家乔治·乔纳斯的长篇《复仇》,这部小说给了斯皮尔伯格拍摄影片《慕尼黑》的最初构想。
乔治·乔纳斯记者出身,纪实白描的风格用在这里再好没有,如此的惨案哪里需要一丝渲染和造势,道出事实就足够让读者在残酷政治和复杂人性的强烈冲击下透不过气,连想要振臂长啸都会徒生无力之感,是啊,谁会听到呢,上帝吗?
特意把影片留在小说之后观看,好奇斯皮尔伯格会如何把自己在阅读时感受到巨大震荡通过胶片展现出来。
影片对小说做了删繁就简的处理,把主题集中于对“以暴制暴”的反思,在这一点上,自然难比小说探讨问题的层次丰富,以中东盘根错节的恶劣局势为题材,文学作品的优势就在于大可以把笔触铺散开来,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对那片土地的生动注脚,同时每一个人又有都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困境。
其实在看小说的时候,我还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个人的利益可以湮没到何种程度,在面对自己国家的时候?
过程的正义和手段的正义是否重要,在自认拥有正义目的的时候?
男主角阿弗纳有一个“根正苗红”的母亲和一个没有明确表明身份但很显然是特工人员的父亲。
小时在法兰克福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阿弗纳始终深深怀念着欧洲,发自内心亲近着那里的一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里的空气,无论是潮湿还是干燥,是恶臭还是芳香,都不祥地笼罩着他,烧烤着他,让他麻木,把沙子吹进他的眼睛里。
而不像欧洲的空气,从容、柔和、平凡、雅致,让他留念”。
尽管如此,对于以色列,他充满了爱国的热忱,他接受了暗杀制造策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要人的任务,没有理会为国家立下过大功然而晚景凄凉的前特工父亲的劝告“我的儿子不能重蹈我的覆辙”,在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充满荣誉感和使命感的阿弗纳成为这次暗杀活动的负责人。
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阿弗纳和他的队员越来越意识到如果要在暗杀活动中百分之一百确保不伤及无辜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罪恶感和对自己行为是否正义的怀疑中,与此同时,每一个恐怖分子的死亡,都会有新的人员来接替他们的位置,手段可能比前任者更为毒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复仇的意义又何在?
而且随着黑名单上的人一个个被消灭掉,起初的成就感很快就转化为危机感,原来除去一个人如此简单,巴勒斯坦人一定也可以很轻易的干掉自己,巨大的恐怖不眠不休地折磨着他们的神经。
在努力克服恐惧的同时还要努力压抑住对色利当局不近人情的官僚作风产生的失望之情。
阿弗纳的父亲很显然曾被国家不公正的对待过,但在阿弗纳的母亲看来“你是以色列人,你尽你的义务。
你别指望回报。
犹太人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对你的回报。
”阿弗纳仅仅有以色列是不够的。
他还有对幸福平静生活的热望。
任务结束,身心俱疲的他决定移民美国,尽管拿定主意如果有战争之类自己就搭乘第一趟航班回去为以色列效力,还是会不由产生罪恶感,“换一个国家,放弃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而变成另外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而对一个以色利人来说,这个决定更为重大。
它不仅仅是向另外一面国旗致敬,说另外一种语言,或者向另外一群官僚纳税。
对以色列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回到了散居状态,意味着抛弃了犹太人的家园,背弃了成千上万死去的犹太人的信念。
”苦难如何结束?
和平如何可能?
悲哀的就是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至少目前没有一种力量能够解决。
几年前的我还会想想或许人心的力量吧,可以强大到结束一切的丑恶,现在想来实在幼稚。
乔治·乔纳斯对此也有自己的评论,十分有见地,引在这里:在我看来,反恐有没有用,不能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来决定。
武力冲突从来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除非有一场像滑铁卢那样的决定性的军事战斗。
即便来一场“滑铁卢”,最终解决还要一两代人。
世界地图是用鲜血绘就的。
这是个悲惨的事实。
如果和平不是通过外来更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战争双方的话,那么边界则完全是由胜利或者筋疲力尽来确定的。
只要战斗精神尚存,国家除了每天必须战斗之外别无选择,不管一天的战斗是否能“解决”什么问题。
否则的话,就只能是投降和失败。
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是伪善的,我们的祖先用鲜血在地球上画下了自己的版图,却让历史较短的国家克制——不是在道德上克制就是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克制——如果他们过去也这样克制的话,那他们就不会出现,也不会生存下来。
因为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所以一定要看。
原先知道是描写特工的题材,所以以为会有很精彩的枪战,警匪斗智斗勇的场面,是如007系列一样的好来坞电影。
看完才知道我错了,我忘了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回归《辛德勒名单》对人性思考的电影,只是这一次更加的深入。
特工们休息的时候也会做饭烧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有颤抖恐惧,在电影里看不到英雄的存在,他们真实平凡,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命令,一方面也有对骨肉同胞的牵挂。
我喜欢主人公们和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公寓里的桥段,在天亮之前他们谁都不知道互相的身份,一起听电台里的音乐,互相争执他们喜爱的家乡的旋律,一起席地而睡,各怀心事,并有在楼道里敞开心扉的对话。
可是,当使命和立场在提醒他们时,他们还是展开了血腥的杀戮。
悲剧发生在人性刚刚温暖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双子星大厦依然屹立,主人公一定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发生在自己身后的另一场悲剧。
看看此后的时光,人们一直期待和平的世界,恐怖主义并没有因为无止境的杀戮而消亡,也有更多的无辜受害者悄悄爬上了那份“暗杀名单”。
摩萨德的那次复仇行动是现代间谍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其跨时之长,地域之广,计划之复杂而周密,其间历经种种政治事件如战争、外交纠纷而仍决心不辍,都是前无古人的。
光是其中任何一次暗杀都可以拍成精彩的电影。
但是斯皮尔伯格自从拍完《拯救大兵雷恩》以后,就对戏剧性的夺宝、残酷的杀戮不太感兴趣,转而思考隐藏其中的人性以及折射出来的平民和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如《抓住你》,《幸福终点站》,甚至去年的《世界大战》等。
所以《慕尼黑》并没有我们初以为的充满扣人心弦的杀机和阴谋,相反有些沉闷,虽然有些评论还是认为电影过于血腥。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肯定的说,真实的事件比电影更残忍、冷酷。
重新梳理一下发生在20年前的种种杀戮,再对照一下电影,可以找到很多微妙的对比,以及导演对观众欲语还休的犹豫和无奈(尤其考虑到观众中肯定包括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
我坚持认为,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片子里并没有和盘托出他的思想。
电影中为了有中心人物,设计了主人公以及围绕他的一系列配角,组成了一个暗杀小组。
事实上,当年的暗杀小组有多个,原因我想只有一个,暗杀对象有11个人,分布在多个国家,多个小组效率更高。
为什么要暗杀11个人?
因为要为11名以色列人抵命,所以无论如何要凑满11个。
第二个被暗杀者,这个人名叫哈姆沙里,博士,住在巴黎高尚住宅区,娶了个法国妻子,电影中也可以看出他颇有教养,一边和妻子说着法语,一边用英语和记者激烈地讨论时事。
电影中暗杀小组是乘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溜进去在电话机里安置了一个炸弹,然后乘他回家接电话时,通过遥控引爆。
事实上,哈姆沙里有严密的警卫,根本容不得暗杀小组如此进去。
但当时摩萨德用了个很巧妙的方法,简直比现在的电影还精彩。
他们先是装成一个管道工破坏连接哈姆沙里家的电话线缆,哈姆沙里的电话就开始老出毛病,他怒气冲冲地让电话局来检修,但这个报修电话不出意料地打进了停在公寓外面的摩萨德的工具车里。
之前车里的特工一直在操纵着线路,一会儿通,一会儿不通,一直到哈姆沙里怒不可竭地报修为止。
于是“电话局”告诉哈姆沙里马上有技师过来。
一会儿,果然有技师上门了,可他上门的服务却是在电话机里安装了一枚炸弹!
记得3年前的烂片《意大利工作室》里也有很类似的情节,其实编剧是20年前的摩萨德。
这反映了绝大部分所谓的“艺术”并不见得高于生活,但一定是源于生活。
暗杀了3名目标对象后,摩萨德想出了个突袭贝鲁特巴解总部的点子,因为那里有死亡名单上的另外3个人物。
影片中暗杀小组扮成女人,靠近大楼,然后啪啪啪啪杀死几个目标,其间还放过一个小孩,最后安全突围。
其实那次战斗惨烈无比,哪怕吴宇森的电影也为之黯然失色!
先是30名以色列突袭队员抢上巴解大楼,对卧房里的目标之一,“黑九月”首领之一,纳杰尔一阵扫射。
他的妻子想保护丈夫,也被射死。
在电影的情节中有一个小孩迷迷糊糊的过来,一名以色列突袭队员刚想开枪,迅被旁边队员拦住,放他过去。
这个小孩应该是纳杰尔15岁的儿子,事实上他那次也被乱枪打死。
这是电影给以色列特工人员的第一块遮羞布。
同时那此行动中隔壁一个妇女惊声尖叫夺门而出,也被当场击毙。
但事后查明,她是一个无辜的局外人。
电影无此情节,第二块遮羞布。
电影中特工人员完成任务后就在枪林弹雨中夺路而逃。
但当时摩萨德击毙3名目标以后,开始整理被打死的领导人员的办公桌抽屉和保险柜里的文件,还足足干了半个小时。
而这时,战斗刚刚开始。
大街上的巴解战士开始了还击,以色列突袭队员在门口坚守阵地。
同时,8楼还有巴解战士,他们为了战斗,用升降机将人吊到街上。
而当吊斗接近路面时,突袭队员就冷酷地将吊斗里的人全部打死,然后把尸体拉出来,再把吊斗送上去,在黑暗中等待下一批。
这一情节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可以想象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会让阿拉伯世界无法承受。
最后临走前,以色列突袭队员将整栋大楼夷为平地,里面许多巴勒斯坦人都遇难。
此役共打死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3名暗杀对象。
电影中还省去了一个情节,其实很能反映摩萨德计划的严密、简洁甚至幽默。
开战时,摩萨德特工从贝鲁特各处的公共电话亭向黎巴嫩当局报告:巴勒斯坦对立派在发生火并。
当时黎巴嫩当局对遍布城中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很为头痛,听说他们在自相残杀,警方就都避开不管了。
而战斗进行了一个小时以后,以色列人开始呼叫停在海边的直升机接运伤员,但此时,贝鲁特警察局和贝鲁特海岸警备司令部又都接到了很像是对方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让几驾直升机起飞,一时无法确定闹事位置,这样竟然造成不可思议的混乱,谁也没想到去核实。
结果让以色列突袭队员轻松地离开了黎巴嫩。
电影中描述特工用燃烧弹暗杀“黑九月”联络官希尔的情节也远远比不上现实情节那么有戏剧性。
影片中以色列特工曾经和“黑九月”狭路相逢,但谎称自己为西班牙“埃塔”组织,避免了交火。
这里有一段电影中最重要的对白。
巴勒斯坦人认为欧洲的组织如“埃塔”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他们干完事以后还可以“go home”,而他们无家可回,这就是他们坚信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Nation is everything”,巴勒斯坦人说。
当以色列人置疑巴勒斯坦人多久才能成功时,巴勒斯坦人有个漂亮的反问,犹太人花去了多少时间去建国?
影片中巴勒斯坦人还提到了以色列建国是欧洲人因为用毒气屠杀过犹太人的歉疚回馈,而他的父亲并没有毒死过犹太人。
言下之意阿拉伯人不必,也不应该为欧洲人的罪恶救赎。
这是否让人想起伊朗总统内贾德前段时间的话?
不知他看了剧本还是剧本抄他的。
其实我一直很能理解内贾德的行事所为。
内贾德对犹太人被大屠杀的否认确实被人抓住把柄,但他认为不应该由阿拉伯人为欧洲人还债的说法,欧洲人、美国人都心知肚明,但都避而不谈。
但奇怪的是,讲出这个理,并能让所有地球人都听到的(我是说能引发当下这般效应的),竟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这个波斯人内贾德和一个美国犹太人斯皮尔伯格。
这场对话是整部影片出彩的地方之一,并且影片在杀死希尔之后,还安排了那个特工和那个巴勒斯坦人在暗杀现场的一场枪战对峙戏。
也很不错。
但这是虚构的情节。
现实情况是比较搞笑。
当时3名特工在饭店里完成暗杀任务后,碰到一起,然后有意不从正门出去,而走饭店工作人员的出入口。
这样做很酷,而且符合“绝对不要从进去的地方出来”这条特工原则。
但结果是,刚走到出入口把门打开,却看见之前看到那辆克格勃的黑色车子也正好停在他们面前!
原来外面的克格勃听到爆炸声,作为富有经验的特工人员,他也想到了从边门进去看个究竟。
以色列特工做梦也想不到会发生这种事情,而他们本来可以轻易地从进来的大门出去的!
然后又是一阵枪战,结果双方都不敢恋战,仓惶而逃。
正所谓正确的方法不一定永远适用的。
影片中虽然对以色列特工执行国家任务时内心的冲突着墨很多,但大的基本色调还是摩萨德无往不胜。
事实上,好运不会一直跟到底的。
在连续得手这么多人以后,摩萨德的运气已经到底了。
摩萨德一心要干掉头号目标萨利迈,但却在挪威认错了人,杀掉了一个无辜者!
这就好比医生要摘除左肾,却拿掉了右肾一样,对特工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丑闻!
而更糟糕的是,其中两名特工还被挪威警方抓住了。
仿佛这还不算背运到极点,其中一名特工竟然患有“幽闭恐惧症”,一被关进狭小的囚室,他就全招了,所有暗杀小组全军覆没。
摩萨德吹得天花乱坠的心理筛选也被贻笑大方。
电影当然没提这些,基本也就到此结束了。
事实上,20年前的暗杀行动确实暂告段落,因为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是赎罪日,埃及军队的钢铁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苏伊士运河上的巴列维防线,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同时向以色列宣战!
战争是人类政治活动的最高体现。
所有设计精巧的机关、诡秘的暗杀阴谋都将让位于国家机器之间的隆隆开战。
死亡名单上还剩几个人,其中一个死于癌症,萨利迈本人终于在5年后被摩萨德炸死,还波及了4个过路人。
最后一个目标是达乌德,他因企图绑架约旦国王侯赛因而被判刑,在“赎罪日战争”前夕被赦免释放,以后摩萨德一直没找到他。
直到1981年,达乌德在波兰的一家旅馆大厅里突然遭到枪击。
开枪的还是一名摩萨德特工,不过他在波兰另有任务,只是突然在旅馆里认出这位大名鼎鼎的达乌德,一阵冲动举枪就射,然后在一阵混乱之中逃之夭夭!
整个复仇行动历时9年。
回顾完20年前的事件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斯皮尔伯格的苦衷。
他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
因为历史比我们看到的更残忍;他也不可能重现摩萨德行动中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虽然那些素材对任何一位编剧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现成剧本,因为这样做影片的意义就变成了美化以色列人特工,并将会无可救药地变成一部庸俗的惊险枪战片,其真正的人性拷问意义就将彻底弱化;同时我个人更相信斯皮尔伯格原本在影片中并不止于想探求人性以及人与政府的冲突对立。
事实上,这种题材的电影主题仅有一个:两个民族的爱与恨。
放在历史的大格局之中,人与良心的拷问我觉得还是在其次的。
正像那个巴勒斯坦人说的,先有国家再说别的。
但作为犹太人,又生活在美国,斯皮尔伯格不可能拍出这样的主题,因为以他这样的人应该知道,电影除了给出问题以外,还应该给出答案和希望,或至少应该看出导演探求的思索轨迹。
但电影没有。
这不是他的错。
目前为止,这个世界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近看的電影都很沉重﹐都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越想解開卻越扯越緊。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慕尼黑」的沉重﹐是來自一種解不開的種族仇恨。
一代傳一代。
總的來說﹐本片很緊湊﹐沒有悶場﹔不過﹐有不少部份其實可以拍得更深入的﹐例如為甚麼會選 Eric Bana 作行動的首領﹖要離開懷孕的妻子時﹐為何沒有甚麼特別掙扎﹖一些行動的過程太快﹐頭幾個對象好像很容易殺死﹐後來的卻越來越用一些不容易的計策﹐為甚麼不如第一個目標般﹐都用槍暗殺﹐不是更簡單利落嗎﹖後來不少同伴被殺﹐男主角的崩潰有點過火﹐因為你可以暗殺別人﹐怎麼可能會沒有預計別人會反暗殺﹖本片的道具﹑服裝﹑髮型等等都頗為考究﹐濃濃地展現了各個暗殺行動中不同城市七十年代的感覺﹐很真實。
不過﹐用作片名的「慕尼黑」﹐反而著墨不多﹐ 而且有點模糊﹔就算重演了的奧運事件﹐也拍得像一個夢魘﹐而不是真實的情景﹐部份過程也透過了電視來展現。
好像是在表達出﹐這次行動的緣起﹐只是一段模糊的仇恨﹐只是從一些從傳媒聽來的印象﹐真實程度有多少﹐令人懷疑。
Eric Bana 演得不錯﹐尤其是記得最初對他的印象是一個澳洲的搞笑電視節目主持﹔看過他的幾部電影﹐覺得他擅於表達一些有壓抑﹐有爆發張力的角色。
本片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與劇中妻子的床上戲﹐有極富對比的演出﹐只是飾演妻子的略嫌演得太過低調﹐互動和交流明顯不足。
而且她的角色戲份太少﹐有點花瓶的感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男主角 Daniel Craig﹐一點也不突出(比較一下戲份更少﹐只出了幾場的 Geoffrey Rush ﹐就知道甚麼是突出和搶鏡)﹐真是有點替選他作占士邦的電影公司擔心呢。
最後一場呈現出紐約的世貿大廈作背景﹐將電影的主題再深深的牽引到當今的事件﹐很聰明﹐但是有點「太露骨」的感覺。
不過﹐三十年下來﹐仇恨沒有任何化解﹐反而越陷越深﹐實在值得世人深思。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原文來自個人網誌﹐各位如有回應﹐請到原文留言﹐謝謝﹗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3/277/
刚看完《Munich》。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就是讲的慕尼黑惨案之后以色列为了报复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着重描述的是参与此次报复行动的某一小队负责人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最终,明晰的揭示了一个中国人形成成语的道理 ——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是跟往常一样, douban.com 上面对于这种大片评论非常之多,我也就不说那些了。
不过我还是有个细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 在片子的最后,男一号 Avner 离开画面的时候,最终将镜头对准了远处的双子大厦。
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么?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慕尼黑》并不是非常有名的一部,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
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宏大,没有《外星人E.T.》那样童趣,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温暖,没有《大白鲨》那样惊悚,没有《侏罗纪公园》那样刺激……如果要形容《慕尼黑》,我会选择“沉郁”、“写实”、“黑暗”、“困惑”这样的字眼。
影片改编自George Jonas的书《复仇:一支以色列反恐小分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故事背景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绑架最后遭杀害的真实事件。
但斯皮尔伯格讲的,却是这个事件引发的以色列复仇行动。
这是一个恐怖袭击之后的复仇故事,充满了手枪、炸弹、追踪、暗杀,但斯皮尔伯格把影片处理得非常平实、冷峻。
整个电影气质上更接近一些70年代的作品,例如科波拉的《教父》、《窃听大阴谋》,西德尼·波拉克的《秃鹰七十二小时》,威廉·弗里德金的《法国贩毒网》以及英国的《伊普克雷斯档案》等等。
这既符合了故事发生年代的风格气质,同时又是营造真实感与历史感的出色手法。
影片摄影师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老搭档,他很擅长利用手持摄影、粗糙颗粒效果来制造临场感和真实感。
在漂亮的自然光欧洲外景之外,《慕尼黑》中有大量黑夜特别是雨夜的镜头,这些镜头犹如黑色电影一般迷离、阴郁,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看看他的《夺宝奇兵》系列就知道,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惊险紧张的情节剧,特别是其中的动作场景设计。
《慕尼黑》虽然是关于以色列情报机关暗杀恐怖组织的故事,但影片大部分时间并不惊险刺激,甚至有些平淡:没有特殊的武器,没有超能的特工,没有夸张的格斗或战斗场景……几个像大学教授、古董商、玩具匠人的家伙去实施这样一个茫无头绪的暗杀行动。
临走时,总部财务交代的是不管你干什么,花多少钱,一定要留发票!
一股约翰·勒卡雷小说中荒诞的真实感跃然而出。
几场刺杀戏让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各具特色:有的是从街头跟踪到家然后主角紧张地,有的是炸弹出意外变成了近身枪战场面混乱,有的是炸弹威力太大险些危及主角……但所有袭击的动作戏都不是靠华丽的爆炸、枪战吸引人,而是那种内在的紧张感。
这一点上,《慕尼黑》复现的是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如《决斗》、《大白鲨》内敛风格。
《慕尼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影片多处利用平行剪辑产生的对位设计。
比如一边是电视上在列举遇难以色列运动员的名字,一边是摩萨德在收集袭击者的名字和照片,镜头互相穿插,把遇害者和袭击者剪辑到了一起——有意思的是,遇难者人数和以色列认定的复仇对象正好都是11位!
还有一段,一边是男主角在神经质地紧张检查着自己的屋子,看看是否有隐藏的炸弹,另一边则是同伴炸弹专家在制作炸弹同时拆除屋中诡雷的场景,结果是男主角惊恐地躲进了衣橱不敢在床上入睡,而炸弹专家则在以为屋中安全之后被轰然炸死。
这种对位设计虽然有些刻意,但确实起到了强烈的效果,它把两种气氛、两种感觉置于一起,让其中的矛盾、不和谐、混乱、无从选择显得更为突出。
特别是结尾前一段,一方面是慕尼黑惨案中最后也是最可怕的部分:警方向机场的恐怖分子射击,恐怖分子开始屠杀被绑架的人质,一方面则是男主角带着回家也消除不掉的恐惧、负罪、茫然在跟妻子做爱。
屠杀的惨状与男主角高潮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充满着对死亡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渴求。
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为犹太人,似乎容易让影片偏向以色列一方。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现在回过头去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偏袒以色列人/犹太人(尽管有人认为影片有失实之处),反而是斯氏一贯强调的人道主义。
随着故事发展,男主角及有些队员一直在质疑行动的合理合法性,质疑复仇的意义,质疑巴以矛盾的根本,质疑人性在种族及宗教冲突中的位置……影片中有一处,男主角和其队员正在一处隐蔽所休息,不巧碰到了同样来此休息的巴解组织成员,双方开始剑拔弩张差点火拼。
以色列特工们假称自己是某欧洲革命组织成员,结果双方坐在一起听起了音乐。
男主角与其头目聊天,双方就犹太人和巴解组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让观众感到这种世仇真的已经深入骨髓,难以化解。
两人翌日在刺杀现场遭遇,以色列特工不得已打死了巴解头目。
离开时,男主角看着倒地的对手,内心五味杂陈。
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太沉重了,特别是在911之后的美国。
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中展现的人道主义态度,一方面确实深化了影片主题,让它没有沦为一部徒有动作复仇的惊险商业片,但另一方面则模糊了对种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思考——有时候,仅仅用人性二字是很难探讨清楚问题的。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天国王朝》,同样是因为难以明确、直接、深刻、大胆地把握这个问题而显得模糊和表面化。
《慕尼黑》还有一处不为人注意的对应颇有意味: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位以色列运动员在切面包,紧接着就遭到了恐怖袭击;到结尾,男主角邀请他的主管到自己家去吃饭(台词中的“break bread”原意是基督徒一起掰面包吃饭,后来引申为请人吃饭),主管因为男主角不愿回到以色列而拒绝了。
镜头拉远,背景正是纽约的世贸双塔!
各个宗教中几乎都有分饼而食的友爱教导,但这个世界并未因此更加和睦。
有时候,空泛的人性、友爱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对人性的追问始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这个角度上,我仍然觉得《慕尼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果尔达·梅厄喜欢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在最新的游戏剧情中,曾经放下仇恨联手抗击外敌的联盟与部落,在暂时摆脱生存危机后便迅速的重新进入敌对状态,艾泽拉斯大陆上好不容易才出现的和平状态随着老一代领导人的消隐而烟消云散,战争进一步升级,双方的手段更加残忍,一切都在向深渊深处滑去。
其实,游戏中的故事不过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而在很多这样的战争中,驱动它们发生的原因,往往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仇恨。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大神@NuclearEngineer在他的系列文章《以色列往事(五)》中提到了以色列国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慕尼黑惨案”,正好想到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跟这件事有关的电影《慕尼黑》,于是便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可剧透的,因为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起真实事件,所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起事件吧。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西德)慕尼黑召开,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也紧随而来。
9月4日,8名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黑九月”的成员潜伏奥运村,在枪杀了2名以色列运动员后,劫持了剩下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并以此为条件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
在僵持了一天之后,1972年9月5日晚,西德警方决定向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发起攻击。
然而,西德警方的这次行动犯下了武器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足、指挥应变能力低下等各种能犯下的错误,最终将解救人质的行动变成了一场灾难。
当硝烟散尽,留下的是9名以色列运动员的尸体、1名德国警察的尸体和5名“黑九月”武装分子的尸体,另外3名武装分子被逮捕。
事情发生后,以色列举国震怒,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对此表示更多的关注和同情,9月7日,奥运会便恢复正常比赛,一个月后,恐怖分子劫持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西德政府因此释放了那3名在慕尼黑惨案中被逮捕的恐怖分子。
因此,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为了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愤怒,以色列成立了一个秘密暗杀小组,并且拟定了一份11人名单(为了与慕尼黑惨案中被害的11名运动员相对应),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人的追杀。
不同于正常暗杀行动中所强调的隐蔽性,以色列的这次暗杀行动几乎全部用到了炸弹,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看到以色列人的愤怒。
这场猎杀行动一直持续到1981年,然而11人名单中终究有几人逃过了死亡的制裁,而以色列也因为暗杀小组的暴露而在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
可以说,《慕尼黑》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暗黑主题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将故事的主要部分放在发生在慕尼黑的惨案上,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展开猎杀行动的暗杀小组身上。
片中有两个片段我非常喜欢,一个是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决定展开报复的场景,电视机上播放着那11名惨死的以色列运动员生前参加奥运会之前影像,镜头从他们每个人面前扫过,并且念出他们的名字。
而在此期间穿插出现的,是以色列情报人员将他们拟定的“必杀11人”中的每个人的照片挨个展现出来。
死者与生者交叉出现,那些镜头里活蹦乱跳的人已经惨死,而那些照片中毫无生气的人却都活着,不久之后,他们也将一个个从世界上消失。
而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片段,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之时。
主角在自己家里的床上与妻子交欢,而穿插出现的,则是在慕尼黑那9名以色列运动员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两个时空由一首悲凉凄惨的女声吟唱串联在一起,一边是制造生命的行为,一边是屠杀生命的行为,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悲伤感,终结生命的枪声响起,火光映照的却是主角制造生命的最后呐喊,一瞬间,生与死联结成了同一个时空。
对很多人来说,大仇得报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快意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如同《简爱》中说的那样“我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滋味。
犹如芬芳的美酒,喝下时热辣辣的好受,但回味起来却又苦又涩,给了我一种喝了毒药似的感觉。
”其实复仇的滋味,并没有那么好受。
而这个过程也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暗杀小组刺杀了第一个目标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兴奋与庆祝,而随着行动的不断展开,复仇的快感渐渐消失,每个人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与此同时,猎人也成了猎物,剩下的日子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噩梦的延续。
《慕尼黑》这部电影究竟想讲什么?
是想讲述以色列人的悲惨?
还是讲述以色列人复仇的精彩?
我认为都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观众看到,仇恨是多么的可怕。
只要稍微熟悉点中东各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特别是巴勒斯坦人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仇恨,人们因为人种、因为血统、甚至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笑信仰而相互仇视,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用鲜血不断的去灌溉仇恨的种子,虽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理智的伟人,他们一次次的去努力化解仇恨,但每当他们的努力得到一点小小的成果时,就会有更加激进的人跳出来,将这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在著名的游戏《辐射》系列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War,war never changes”,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而仇恨其实也是政治的工具。
曾经,我们看到无数国家的人民,因为那些莫须有的仇恨而举国走入极端的泥潭;如今,我们看到人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群情激奋,高喊着“虽远必诛”,用自己认为绝对正义的仇恨感去做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
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上演,而人类从来学不会反思,总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自己的国家是最牛逼的,某些国家和民族生来就是邪恶的,但这一切是非常可笑的,就如同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所讲述的那样,即使人类再厉害,在宇宙面前,也只不过是一群虫子而已。
不过我也清楚,人类是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仇恨的,因为我们太聪明太会思考了,聪明到总想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总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支配权,只要有自私的欲望,人类互相之间的仇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想,这也算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高智商动物的原罪吧。
一、摘要《慕尼黑》是2006年的电影,说的是差不多40年前的事:1972年黑九月恐怖分子在西德奥运会杀死以色列运动员,然后以色列特工展开报复的事情。
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节奏自然会慢一些,还是不错的。
二、背景把豆瓣上关于该片的前50的影评都看了,只有极个别作者说得比较到位。
一些大V的影评词藻很华丽,术语很多,味如嚼蜡,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杀鸡儆猴。
做完之后,官方死不承认,但是又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出去,让对手闻风丧胆。
首先是找了一位加拿大的犹太人记者George Jonas,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
然后以色列又找了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来根据小说拍电影。。。
为的是什么,就是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无论代价多大都是要做的。
无论是10万美元一个人还是100万美元一个人,以色列也会去做。
就像我们以前非常重视两弹一星、非常重视奥运能拿块金牌,一样的。
在80年代,中国和以色列其实是非常非常密切的伙伴关系。
美国人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大量输出给中国,美国人不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偷偷地给中国,包括相控阵雷达,包括预警机,包括……四个字:好得不行!
所以,当书在70年代出版后,中国也抓住机会翻译了,80年代在国内出了中文版,现在这个80年代译版已经绝版了。
后来的什么《间谍首脑备忘录》,是根据这些材料编的。
三、复仇的执行行动小组总共有6人,有多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独立进行任务。
不少评论不理解行动小组常常在行动完成后还要走进现场,以为就是救人。
这里固然有导演和编剧的美化作用。
但这样的误解是不了解以色列特工的团体合作的模式。
这个6人小组里(电影里精简为5人),一般负责动手的、开枪的,就2个人,1个负责开车,1个负责爆破,1个负责伪造证件,加起来5个人了。
还有一个人,就是剧中负责“担心”的那位,他负责在行动结束后走进现场,确认死者是否死亡!
所以,小结一下:①实际开枪的人员在整个小组中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
②在现场会有4个人,动手和开车的在行动后就立刻撤离,最危险的是“担心”,他要留下来,确认死亡,捡子弹壳,抹除同伴的痕迹,因此他需要扮作帮忙救助的路人,他留在现场的时间最长,危险也最大,甚至会被当为目击者而前往警察局,那就很麻烦了。
从上面的小组组成,可以看到缺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情报收集和分析。
情报来源是特工工作的重点。
书里是用了“路易”这个角色来提供情报来源。
那么,真实的情况可能就是:1. 路易这种情报批发商是存在的。
2. 有多个来源,路易是一个符号。
3. 以色列摩萨德通过路易来提供情报给行动小组,从而撇清自己的关系。
小结:还有很多类似的具体的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希望多些了解的,可以找相关的书和资料,例如摩萨德抓捕艾希曼的资料,摩萨德的著名行动纪实等等。
四、电影所以电影不是凭空而来,当对比历史、书、电影,我们就可以发现导演斯皮尔伯格到底让电影加了什么减了什么,到底怎么想电影的。
1. 巴以小组在safehouse谈话。
这段是电影添加的。
这也是构成了argue的必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这部分,也就缺少了另一方的观点,是现在这个年代,难以服众。
同样,很显然,加了这部分,对电影帮助观众树立支持以色列的立场,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2. 人性。
电影表面上是比较取巧的做法就是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做法:人性第一,人性大过天,说人性不得罪人,做什么都是个人的人性第一,要自由,要家庭,要有爱。
这样取巧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例如毕格罗的美军战争电影,就不多说了。
实质上呢,电影当然是支持以色列的,影片中多次穿插奥运村的惨况,包括男主角做爱时也要闪回,包括男主角回国后,素不相识的人和他妈妈对他的认可和支持。
3. 省略了小组被捕。
历史上,行动小组是在完成了6、7个任务后,在挪威的任务中失败,被挪威警察全体抓获。
当然,书里和电影都当作没发生过。
4. 艾夫纳要求证据是新加的。
在美国为入侵伊拉克而伪造假证据后,这个要求证据的疑问是政治正确的体现。
艾夫纳邀请上司来家里吃饭应该也是新加的。
这里也可以说明艾夫纳上司拒绝了建立人的联系,而更情愿下属作为机器、作为工具。
5. 以色列的复仇导致敌方对平民的复仇。
这是新加的。
敌方对小组成员的复仇在书中也是有的。
对以色列平民的复仇显然是丧失人心的。
而且这里体现出荒谬性的是新的黑九月头目比旧的更残暴。
小结:在众多以色列军事文学作品中,有一本书,叫《每个人都是一头猛虎》,说的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可以是保家卫国的一头猛虎。
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所以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底线。
在这个底线,能去到多远,能用多极端的手段,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五、探讨的问题1. 复仇。
2. 国家vs个人3. 代价。
4. 家具体就不展开了。
按正常思维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客观的理论是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这种思维在断家务事时还能有效,政治上拉倒吧。
巴勒斯坦男子说“我们可以永远等下去。
”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的人,是无法超脱个人私欲说出这种话的。
它显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归属感。
国家是否有权利驾凌于个人权利之上?
当然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只是一个人的。
我们之所以否认,是我们的民族没有到存亡攸关的时刻,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是具有强烈民族耻辱感的一群人。
我们没有见过巴勒斯坦半大小子凛然将炸药绑在腰间,也不曾体验过在你公司门口150米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血案的生活。
在加沙地带,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会灭亡是一个事实,谁先放下屠刀谁先死。
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巴以冲突的正与邪。
一切说辞在那血雨腥风的史实中都如同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答案。
说人性道德是至上理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就在逆向而行,他们不明白么?
国家恐怖主义也好,复仇主义也好,他们巨大的车轮碾过看似最正确的共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这种客观卑微得让他们无法接受。
也许责任真的在欧洲人,so what?
这也是生活,这就是历史,“反正还要长出来,为什么人们还要剪指甲?
”在这无尽的此消彼长中,也许未来会有一些人解开这个疙瘩,但绝不会是在谈判桌上。
这些人也将是这个星球上一直所敬仰的那种人,所谓leader。
斯皮尔伯格从不会让你失望,《星球大战》他把灾难讲的入木三分,而《慕尼黑》无疑又是一部有板有眼的佳作。
战争,历史,人性,情感,这几个元素像是在他掌中的玻璃球,他已通通玩转。
怎么样才算一部好电影?
也许我们再看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存在了好多要求,比如我的要求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好题材好故事,当然讲故事要有技巧,这不是一件易事。
1972年奥运会的慕尼黑事件,以巴冲突。
题材没得说。
2. 视觉上的刺激要够分量,我称之为“影像奇观”,这种奇观可以是美妙的,宏大的,也可以是惨烈的,悲怆的。
比如暴力场面中人物被杀时的死相,聪明的导演都会在这上面动脑筋,因为观众总是会因为一场戏而记住一部电影,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戏对刻画人物来讲再关键不过。
《慕尼黑》中职业女杀手被杀时身上依次有三个弹孔,她抱了抱小猫最后跌到躺椅上,睡袍打开,浓血从颈部的小弹孔涌出,流向他赤裸的全身。
这对善于色诱杀人的她在合适不过。
3. 人物丰满有分量。
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场戏的配角。
我很喜欢这部戏里面“爸爸”这个人物,他是为黑道提供线索的集团的头目,一个“教父”式的人物。
斯皮尔伯格仅仅用了三场戏就已经把他说的很完整。
第一场戏:与艾弗纳的会面,他要求艾弗纳帮他做菜,他拿起艾弗纳的手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屠夫的手,温柔的心”,这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艾弗纳,他在逐渐建立艾弗纳对他的信任感。
第二场戏:二人在花园里摘果子,很自然的说到两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养家”,这个词儿是下两场戏的铺垫,这个人物的矛盾很快就表现出来。
第三场戏,午餐。
这是最重要的一场戏。
很多电影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讲故事,因为吃饭的时候整个家庭才会聚在一块儿,要产生矛盾比较容易。
这个午餐完整的展现了“爸爸”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
他与路易的争吵,还有其他家人对他为黑道服务的事情不理解,但是诺大的家庭都依靠它的生意。
好了,矛盾有了,人物活了。
4. 思考。
这毋庸置疑,任何一种好的艺术作品都会让人思考。
本来作为复仇者的艾弗纳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的暗杀对象,同伴相继死去,他怀疑自己房间里装着炸弹,无法入睡。
他握着手枪,呆坐着开始思考,思考这一切的意义。
5. 好的摄影和配乐。
厄,剪辑、化妆这些都放在这里把,我写累了,要知道现在是凌晨四点多。
反对暴力
我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类型
No offense, but most of the Jews I know are unlikable. Now I sort of understand the tension between my Middle Eastern friends. Well, not really. I feel so stuffy inside.
最直接、原始的冲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民族主义下的集体无意识让人丧失人性,就如同文化大革命时候那群热血的红卫兵小将。反观这波反日也是,愚昧得干着倒行逆施祸国殃民的事,两个字"折腾“。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政府自身的责任!!!!!!
great history, terrible movie
没有很炫的造型及动作 纯粹的真实 更让人感觉惊心动魄持续几千年的巴以问题 如此的冤冤相报 何时才能了结
其实就简简单单地拍一部追杀复仇的黑色政治片就挺好的,非要故作深沉、假装公正,惺惺作态的人道关怀、虚头巴脑的普世价值,处处透着恶俗、鸡贼和伪善。斯皮尔伯格从拍《辛德勒名单》开始便不再是一名纯粹的电影导演,而更像是一个圆滑老练虚伪阴险的西方政客。
为复仇而复仇
不喜欢
有点拖沓 也有几处亮点
看的一片混乱,到最后就记住了卖情报的人长什么样。。。。看不懂要表达的意思。以杀止杀不可取?
影片很压抑,可是终究抵不过真相的万分之一
杀人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报仇,是为了得到高潮。拖拖拉拉好几天才看完。看不下去。
只看到小女孩逃过一劫后面都不想看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人类相互仇杀,终究没有赢家,只有代价更高。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但政治博弈和冷战斗争,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甘愿做恶人的人,最终也会被牺牲掉,影片用残酷的写实手法告诉我们,人类都是好人,同时,人类也都是恶人。利益有国家和个人之分,但人性只有一个!
终于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斯先生拍这类片子不敢冒了。
我有时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自己民族的切肤之痛搬上银幕,改编成戏剧性强闪耀着明星光芒的好莱坞大片,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人物和情感都很真实,最后男主活下来多了一份温暖和希望
有点冗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