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其实好多情节可以找到better solution,然后有些部分感觉到拍得无意义(比如说红光什么的,难道是怕观众看白光看得累所以用的么?
)但是给五星为了一个演员、简单道具就可以拍出这么个片子。
片子里所有的东西感觉都是为了节省成本并吸引观众而设定的,这个intention就很好,有小成本电影人的觉悟——既然是小成本,就不要追求众多演员,浪漫的雨中风景什么什么的,演员越少、场景越简单越重要。
难得的是它还能让人看下去。
情节还很丰富,虽然有些地方明显是为了有情节而有情节,但是一部这么“紧凑”的电影(指空间和人物),能这样已经超级不错了。
多省钱省时间,找个演员,弄几个人录个音(没准还是工作人员或者是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找个女的拍段视频(没准还是工作人员客串的)。
真是有拍小成本的觉悟啊。
paranormal activity什么的这种小成本太特意了,太省力了。
这个才叫牛x。
一直都在能获救和不能获救中摇摆,非常神力,像《黑暗中的舞者》。
而且全片都是高潮,很纠结。
速度倒不是很快,中间有的镜头拍得挺多余,或者时间太长,让电影的pace拖沓了。
而且中间的语音回放什么的,又说教了一遍,感觉无意义而且做作,其实大家都懂的,还不如多演点别的。
不过我觉得这个导演也是没什么可演了占时间的,情有可原。
zf什么的吧,都是为了统治人,你几时见过zf真帮人做事的?
帮人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tongzhi。
话说最后救出来的mark应该已经s了吧,既然是三个星期前的受害者。
这是一部看得我头疼的片子。
讨厌里面的绝望气息。
当你自己无计可施完全使不上一点劲,仅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时,那就惨了。
伴随着一点点希望升起的同时,更有可能随时砸下来的是惨重的绝望。
西班牙导演拍的美国片子?
有神马意图么?
美国的人权主义无疑受到了讽刺。
一个美国的普通公民,到Iraq开车送货,平白无辜却好死不死偏偏被劫去作人质。
他有预料到过这种危险的处境么?
显然,CRT公司(雇主)冠冕堂皇言之凿凿,你开车之前咱们可是签过生死状画过拇指押的,说明你自己已经充分aware,这事不能赖我。
这种狗血的事情生活中还少吗?
在利益是非的面前,决定权和话语权永远在权力大的一方。
公民永远只是公民,单枪匹马别想跟官府跟豪绅斗。
这种事情别说在法制尚待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你看在人家号称人权第一的"自由国度“还不是一个样?
当一个小公民真的需要组织的力量来救助时,得到的回复和救援力量是如此的让人绝望,但是真正的绝望又在于你根本无能为力,只能一边宁愿心存希冀不肯放弃一边继续受打击,一步步绝望至心寒。
可气的是,雇主还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这边沙石已经扑簌簌往下直落活埋,那一头还慢条私理打开录音机来个解雇interview搜集免责声明一刚!
真是无语了。
关键时刻,除了靠天靠地靠自己,还有谁能靠得住?
弱势群体维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中的Service Company动作还算快的了,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全面了解了情况并且开始了救援行动,至少是号称。
这说明相关部门处理这种类似的事情远非一次两次,已经有了充分的前期处理经验,同理,情感上也愈加地麻木 - 从那冰冷自若的声音和如诵词一般的安慰话语可得而知。
结尾很讽刺,之前部门领导还号称Mark White是曾经被成功解救的人质之一,到结尾处却又忽地揭露出来,原来那个M.W.也是时至今日才被找到。
这无疑是给了重重一拳,让刚刚燃起一点希望之火的男主人可以安心瞑目了……悲哉最可悲的莫过于在满腔绝望中心怀恐惧地死去,倒不如就让他捧个火机在胸前默默接受死亡的命运安然而去。
导演也真够折磨人的。
最后,总而总之,这部片子教育我们,没事不要去危险国家,找工作的时候多听听老婆的话,宁愿少赚点每天陪在家人身边,也不要为了多赚那几个身外之物而背井离乡尤其将生命还暴之于风险之下。
真的,说白了,是Money重要还是Family重要呢?
看过这部片子的同志人,我想说,如果你跟Family在一起,即使穷得叮当响,也要心怀感恩充满希望,开开心心在一起就是最大的财富。
1. 照电影中发视频的速度,极有可能是3G网络。
作为高频信号,3G比2G的穿透力要弱,甚至无法穿透北京的雾霾天(相关新闻)。
同时,炸弹对棺材的破坏和没有耗尽迹象的氧气供应也说明,男主角被埋的深度并不深。
因此,孤注一掷破板而出,说不定还有生的希望。
2. 先是公司人事部打来电话,然后有救援人员打来电话,再之后Paul的老婆才打来电话,当然Paul有把电话号码在留言中告诉他老婆,那么请问她老婆打来电话之前那些人是怎么知道Paul的号码的呢?
应该是影片中忽略了Paul通知其他人号码的片段。
否则,在Paul问如果恐怖分子都被炸死了,谁来救他时,Dan也不会说:”我们可以再定位一次。
“3. 我不怀疑救援人员真的实施了营救,因为电话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卡车和最后挖掘的声音。
而Mark White应该是两星期前因为营救失败而殒命的,否则如果Mark是同一天被营救的对象,当最后打开棺木时应该有Mark的声音和救援人员的询问。
另外,如何第一眼就知道一具沉尸2周满是沙土的尸体就是Mark White可能不是那么的容易。
4. 从Mark White死的方式可以看出极有可能是同一团伙所为。
因此,从对Mark White挖掘的时间之短,再次印证了第一条假设,Paul被埋的并不深。
本片最后一幕乃本片的核心之所在,那样一种绝望与希望碰撞交织的场景,Paul听到救援人员说: "Sorry."而应和: "OK."的一幕,让人目目相视而不知所措,成为这部电影的索引标签。
如果说能用一个长镜头拍多个场景来讲故事的导演是好导演,那么我想变换一下,在一个场景里,用多组短镜头就能讲一个接近100分钟的故事的导演,同样也是一个好导演。
正如口碑流传的那样,《活埋》是一部只需要一个演员、一条蛇做主角,一支火机、一部手机和几个发亮工具做道具,在以棺材为全剧唯一场景的情况下,就拍摄而成的电影。
一个场景拍成的电影倒不算罕见,本土的《夜·店》就是在一个24小时的超市里拍摄而成,《狙击电话亭》也是在一个电话亭空间内完成的出色电影。
然而,像《活埋》这样局促在一个连翻身空间都难以挪出的棺材里的拍摄的,我倒是第一次见。
看了电影时长后,就开始担心,这样一个元素不丰富的电影会怎样拍下去、可以怎样拍下去。
尤其影片一开始那几分钟无尽的黑暗,让我产生了不必要的忧虑。
当年,随着紧凑而紧张的情节进行,直接打消了我的疑虑。
元素虽少,但这在这棺材里发生的内容,却很饱满。
前面,一如任何一个人遇到这样事情的反应一样,是挣扎。
他打开zippo试图用火光看清楚他所陷入的困境,试图回忆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让自己的手松绑。
而这时候,所有信息,对观众来说都是陌生的,观众们得跟随着Paul的探索,在他视线的带领下,与他同步摸清四周的情况。
随后,一部手机的出现点燃了希望渺茫的求生过程。
出色的信号、持久的电力,供Paul向他所在的公司、美国的各种应对恐怖分子的部门里打出了求救呼唤,亦在寥寥几句电话应答里,看尽了人间冷暖——有急于洗清合约关系的丧尽天良的公司,有互相推托责任的政府部门,也有一不耐烦就挂掉电话置对方安危于不顾的“朋友”。
最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还是那一句句的sorry。
但至少,哪怕相互推托,哪怕营救不给力,但至少与外界的联系给了Paul生存的希望。
像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Paul不是super hero,也没有超强的武功防身。
被捆绑起双手丢进棺材时,我们也许根本没有自救的能力。
用双手捶打棺材,哪怕我们的骨头有足够坚硬,棺材锤烂后,也一样会有棺材之上的沙石掩盖在我们的身上,最后死亡;什么也不做,那么我们只能在无穷无尽的黑暗里,焦虑地倒数着生命,随着氧气的用尽,最后死亡。
一万个人里面也不会有一个例外,哪怕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可以从你的身边窜逃出去,但,你不是蛇,你必须足够现实。
于是,《活埋》利用深埋在地下的人,挖掘着人在面对死亡前的各种无助、各种不愿放弃的求生欲望和人将离世前的人性冷暖,用一个演员、一个场景,向我们讲述着看似有些荒诞却又真实的关于希望的故事。
让人欣喜的是这个故事的一气呵成。
它从未有过什么断节的部分。
当一个求救项目告一段落时,Paul很快又重拾希望投入到下一个绷劲神经的求救中,高潮此起彼伏。
Bug是有一些的,比如有人测试过Zippo的燃烧时间没有那么长,同样也有网友发现了电池的电量降至一格后曾经“不小心”反弹到两个,更需要质疑的是氧气的问题,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如何可以承受一个成年男子两小时的换气,又如何能承受Zippo长时间的、和一次烧蛇行动大范围的燃烧活动?
以及,当恐怖分子丢了部手机进来让人质拍求助视频时,恐怖分子又何以蠢得把他的双手给捆绑起来?
假如他没有找到那根松绑的钉子,他又如何接电话呢?
Bug虽有,但毕竟不影响整体观影,17天的拍摄成果,90多分钟一气呵成的观影体验,诚意推荐
富坚义博《猎人》的第一集,初选关的路上,一个老太太站出来提了一个有狗那年就有的问题:如果你妈妈跟你妻子一起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最快可以耍滑头,说“我不会游泳”,但这个问题其实问的不是事实上的营救,而是主观上的那个“先”。
因为问的是主观,所以“谁更好救先救谁”的实用论也挡不过去。
也许是有狗的第二年就冒出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标答,也曾在所谓益智书上登过:“救我亲人的未来的母亲”(不过这样题目里的妻子应该改为女友)。
这个玩文字游戏的段子若是聊博一笑倒无碍,真打算用在左右逢源的场合里,估计下场会很惨。
后来又出来了一条殉情版的标答,就是救母亲,然后跳下去和妻子一起死,孝爱两全。
反正答题人连自己都不在乎了,旁的人应该也不好再说什么。
拿虚拟一条命去堵嘴,总能堵得住。
当然事实上,大多数人应该还是选择救母亲,孝为先拿出来说总没有错。
后来在一次参加电视节目时也碰到过主持人跟嘉宾聊这道题,我说其实这不过就只是个问题,提问的人是希望你表明你的态度罢了。
真正有效的做法就是,谁问的就救谁。
两个人一起问,拉开回答。
这只是一个问题。
可是问题是,越接近现实,我们越都不太能做到仅把问题当问题这点。
在《猎人》里,酷拉皮卡他们最终是选择了选项1、2之外的“沉默”,这才是通关的正确答案。
而之前为了讨好老太太而回答救母亲的参赛者早就不知道被哪里的怪物吃掉了,也就是说迎合本身并不是值得嘉许的态度,诚恳地表达出两难才是对的。
但小杰最后很慎重的说:要是有一天,真的只能在两个亲人之间选一个,我会怎么做呢?
这就要说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是不能去细想的。
当它不是问题的时候,人会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黑洞面前,往哪里走都是汹涌。
绕了一篓子的废话,貌似是要谈《唐山大地震》之类的东西,但标题已经说了,其实只是想随便聊聊瑞安雷诺兹的《活埋》。
一般要写剧情简介估计都会这么来——有没有想过,假如有天你在黑暗中醒来,发现自己处在被深埋地下的棺材里,身边只有一个zippo打火机,一支铅笔,一个手机,一把刀,一个不好使的电筒和几根荧光棒,你准备怎么办……那些钟情于解谜游戏的朋友必定脑子会快速运转起来,他们会分析这些道具本身的属性,会猜测它们其实应当用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以获得新的道具,努力猜测游戏的设计者会不会有露出破绽和马脚的地方,能不能找到漏洞来寻求真正的胜利,打出good ending。
这些都没错,《电锯惊魂》也是这样一边坚守着重口味,一边变成了制作者和观众间保持智商博弈的游戏。
其实估计也没几个真的在乎竖锯老头所谓的世界观与生命态度,大家热衷的是关卡的血腥程度与预留空间。
就好像我们在最初看到《活埋》的介绍时会很自然地说"可惜这人没机会跟着白眉学寸劲!
"。
并不是说粉丝们从此就视人命如草芥了,血浆共口水齐飞的基础在于那只是设定。
《活埋》,则努力地在去掉设定这件事。
虽然这些道具最后确实都陆续用上了,但一方面编导极力让你不要去注意这些,另方面有一部分道具本来也是特意为着一个简单目的放置在棺材里的。
谈这部电影本身倒不难,从策划来看是相当有特点和卖点,执行上也做得不差。
说是低成本,拍起来倒不会轻松。
单场景电影本身就是无数人一再想过的创意,往极端里推,慢慢会推到这个地步。
从观赏角度来说,电影没有把这个极其狭窄的幽闭空间拍得单调,机位的变换在光源的合理存在下适度变换,然后利用有限的声音制造压迫感。
说白了,把电影这个体裁里某些手段和技术的比重减弱,更多交给演员表演和剧本。
其实一个人演戏的剧本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写,许多舞台剧在空间关系上就是一个限定的地方,好的演员演独角戏(不是脱口秀),唠唠叨叨说两个小时观众也不会闷,当然要保持戏剧张力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只要有个手机,就可以有对白,有对白,戏总是在的。
这点上Ryan这次做的确实不错,给出了压力。
不过其实大部分时候,根本看不清这个人是不是他。
因为信息集中,所以剧本努力注意了很多细节,比如男主角刚醒来时因过于激动的情绪和恐怕还没能完全恢复的意识,导致无法清晰说出自己的处境,而在打过几个电话之后,已经能整理出有效的信息然后以最快速告知出去。
这些细节总体总能牵动着观者的情绪。
但另有一些细节因为要遵循故事原则必须抛弃,比如空气的问题,比如蛇的问题,可笑的是还有些人回家去拿了个zippo烧了半天,尝试证明在影片中以一比一的时间,打火机是不可能照那么久的。
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游戏,劫匪是笨拙而又有计划地实施着这一切,500万随便就改口100万,女人质说杀就杀了,还懂得利用网络上传视频。
他们不是第一次做这件事,也必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他们还带着恨意看着这些走入他们国家的美国人,这种恐惧说不定就会降临。
自救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窒息过程。
男主角没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能力,他并不能很好抗拒时刻来袭恐惧感,因而总会做无用的躁动。
理性上在试图依赖那个体制,那些机制,那些坐在电脑后面的各种人。
有的人是完全的机械,而有些官员即使表现出了各种人性化的态度,但依然只能处在他们那个立场上说他们该说的话,不做他们不做的事。
CRT人事部主任在录音完毕后轻声说了一声“sorry”,营救人质小组的英国口音也说了声“I'm sorry”,这仿佛才是出自于他们内心而说的话了。
感性上,他一直在给家人打电话,但从未得到过任何安慰。
你可以去按照政治含义去解读恐惧的总和,去看在美国那个号称人权第一的国家,僵化的体制和工业化的职能状态让一个面临他人死亡威胁的话务员反复询问的是,对方到底要接哪个分部的FBI。
当然你也可以用象征的手法去解读,那个棺材是不是真的存在并不重要,现代就是这样存活于一个幽闭的空间里,和人沟通的方式反而仅仅更依赖通信工具,也似乎只需要通信工具。
在这些人际关系之下的漠然,似乎是另一种真正的活埋。
当然,如果就当做是一部电影。
就可以只说牛逼不牛逼,但电影会留下一些假设,而有些假设,是无法细想的。
其实结局到底如何不是最关键,那只表明了导演的态度,而这部电影的前90分钟,已经去掉了所有的暖意。
即使,证据确凿的,这是黑莓手机花钱拍摄的超长植入广告。
为了吹嘘它的信号特别好,被埋了还能保持通话。
那又怎么样?
电影只有一个场景一位演员出镜,ryan的演技实在太好了,他表现出的绝望也一并捕获了屏幕外的观众,虽然只有不变的几样道具和场景,但从未觉得无聊或者疲劳。
每次男主就快绝望的时候,总有一通电话打过来给他一点新的希望和新的任务,从要赎金到拍视频;或者带来新的威胁,杀死他的朋友或者家人。
于是他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安生过,他已经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做了所有的事,因此结局的绝望会非常坚实。
台词写得特别特别好,他不断重复自己只是个卡车司机,国家之间的仇恨根本不是他能左右,但又因为他是个卡车司机所以政府草菅人命,公司把他当成用完就扔的工具,最后留给妻子的遗产只有700块钱。
最绝望的两个部分是公司人事主管强迫他解除合同并剥削了他的抚恤金,在此之前人事主管问他到底是谁把他关进棺材里的,他此时有气无力地控诉you put me here。
另一个情节是mark white,第一次听到时就像个假名,他回到大学读书这件事也编的很草率,paul可能怀疑过是否有过这么一个人,出现了很多他凝视棺材板上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沉思的镜头。
但是因为官员笃定又和蔼的语气,他选择去相信政府真的会在乎这么一个普通人。
结尾官员带着军队挖棺材,仿佛下一秒paul就可以死里逃生,喊着we find you,hold on,下一句就是sorry paul,he lead us to Mark White。
比这个人是纯粹编造出来的更令人惊悚、绝望的设置。
Mark White三周前失踪,现在只能找到尸体,这就是Paul的结局。
而之前Paul问官员失踪的几十人里救出了多少,告诉他幸存者的名字,官员说a few,又说这是机密。
那时Paul想到的最坏的可能是政府根本不在乎他们,因为记不住所以不告诉他。
结尾之后,这段对话也许指向的是更恐怖的可能:所有人都死了,所以无法告诉paul幸存者的名字最后夸一下灯光,所有的灯光都来源于场景内部,并由从火机-手机-荧光棒-手电筒白光-手电筒红光的变化自然地改变适合场景的布光,天才啊
首先对主角没有自行逃出来一事深表遗憾,他有把刀,还有电筒,虽然在第40分钟才找出来。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身上而在长达近三小时中不曾一次尝试自救?
就因为有了个破(其实是好)手机所以你的身家性命就都靠着他了?
所以现代人都他妈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如果你有杀死比尔里面乌玛瑟曼十分之一聪明你早他妈出来了。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在一个密闭箱子里不断地点着巨耗氧的打火机并且情绪激动地撞来撞去!?
连恐怖分子都知道为了保护人质安全要给他荧光棒!
就因为他是个(没有文化的?
)美籍司机所以不具备这种小学毕业生都具有的常识?
好吧,导演的目的就是不要他得救,我忍。
虽然看到后面出现了所谓“焦虑症”的解释,但并不足够缓解我的疑虑和对剧本的鄙视。
其实他没什么好急的,因为其实没人有义务来救你,虽然这话说上去很难以置信但其实就是事实。
他们没有义务来救你,所以没必要乱要求每个人都来营救你,与其对着俄亥俄那种牛仔州的接线员求救。。。
我操。。
不过它还是有亮点的,而亮点无疑是在对话上,好吧,整个片子就是由一串对话,乱撞乱吼,哭etc组成的.……(再次对猪脚的焦躁表示无语,SHIT寝室里女生又开始连环打屁了)继续,接电话的人展现出典型的“我帮你转接”(这事不归我管)做事程序,不过比某些发展中国家好的是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管事的,虽然仍然按照官僚的程序。
毕竟,要是你接到一个从越南打来的我被毒匪抓了的电话。。。。
而用人单位,遇难学生所属学校等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撇开关系,避免负责,不管用什么荒唐的理由,让人感到他们就真是a piece of shit最后放段对话(这不算剧透吧……)其他的譬如MARK WHITE的包袱很好啊之类的见其他评论。
快结束的时候we can still track down your signal(我们仍可以追踪你的信号)you've tried already(你已经试过了)we can try again(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其实我想说。。
what's the difference
我觉得棺材真的是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
想看这部片,可能更多是源自我小时候对于封闭棺材的恐惧。
小时候看过一些“伪科学”的故事,说很多人会出现假死的现象,被封进棺材里后又突然醒过来,最后都因为窒息而重新死亡。
这样的想象成为我小时候的梦魇,想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在一个狭窄的棺材盒里醒过来,周围是深深的泥土, 你想推,四周都是推不动的墙。
空气沉重而稀缺……当氧气耗尽,你的呼吸开始停顿——这样的绝望逼得人想索性不如死个干净。
所以,我小时候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我一定留下遗嘱希望火葬,一把火烧个干净,骨灰总不至于有活转过来的一天。
慢慢长大了,觉得小时候的担心有点多余。
但这种绝望常常会在我脑海中流转。
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时,就充满兴趣。
我想,导演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在小的时候有过幽闭在棺材中的恐惧想象。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场景,只有一个人。
从希望到绝望,又另一个希望又到另一个绝望……掘地三尺,只为了看一个人的绝望可以有多深,可以有多少层。
最后的结局无法用绝望来形容,火光在意味深长中熄灭,看完后的整颗心,都像灌满了沙,又塞上了土,难以呼吸。
其实一直到最后你还是抱着小小的希望的,眼见着有关部门来救你了,老婆终于打电话告诉你她爱你了,连背景音乐都变得磅礴起来,一个人战斗的主旋律终于回归HE的调调了,导演还是没能一虐到底,导演还是选择了治愈系。
结果……sorry啊Paul,我们真的sorry啊……怎么了?
……我们找到的是Mark White。
啊咧?
Mark White?!
你想起来写在棺材顶上曾经给予你小小希望火苗的Mark White,那个传说中被救出来现在应该在上学的医科学生。
你连骂fck的力气都没有了,因为下一秒你就要挂了。
从棺材中醒来就一直处于绝望和希望轮流掌控的局面中,说不清多少次拿起那个倒霉手机拨号码,老婆公司FBI国防部老妈还有老婆的闺蜜,你是多渴望听到一个人声音,可是回应你的不是该死的电话答录机就是有关部分镇静的不像话的冰冷语调。
Paul啊你要保持冷静啊你没必要对我吼啊先生。
FCK!FCK!我都要死了还让我保持冷静!!!
你想象着那帮坐在空调办公室里喝咖啡的家伙,他们公事公办的冷静语气不会因为电话那头是个被活埋的同胞而起波澜。
毕竟你爸谁也不是,你就是个卡车司机,一个倒霉透顶的家伙。
你心里是知道的,知道他们会救你,但不会“尽一切努力”救你,你明白你会成为他们口中的“倒霉蛋”,人家顶多唏嘘一会儿,然后继续对这个国家的占领。
但你渴望听到一点人的声音,哪怕是一点点的安慰,或者善意的谎言。
“求求你们,告诉我你们正在救我!
”那边停顿片刻,一个带英腔的家伙告诉你“是的,我们在救你……另外……不要告诉媒体啊!
”任何时候你都知道,公司以及有关部门最不希望把这锉事儿捅给媒体,你照着做了。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你不得不向恐怖分子妥协。
你做了一切的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想要保护家人。
期间还饱受黑暗和缺水的折磨,喂居然还有蛇啊……棺材里不断的漏沙,手机电池将要耗尽,荧光棒废了手电筒废了打火机也要熄灭。
棺材顶上的笔迹记载了你一次次的求援和一次次的希望破灭,地上的酒精和塞在缝里的布条还留着你挣扎的痕迹,那个Mark White还挂在上面鼓励着你……会出去的,会出去的……所以你应该庆幸,真相揭晓的时候你立刻就死了,这总比提前两分钟知道要好。
*****************************************************************西班牙人还真是居心不良。
Mark White的段子虐心的要死要活。
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片都挺居心叵测。
让一个帅哥在棺材里呻吟挣扎90分钟,这个创意本身就很叉叉。
又省钱又有想象力,满足了部分阴暗观众的施虐欲(真有这种人吗请自抽耳光!
),让Ryan同学得到了展现演技的空间(导演:我是为他好啊他本来是偶像派的现在肯定转型成功啊!
),还尤其讨学院派的喜欢啊。
悬疑的气氛掌握的恰到好处,幽闭恐惧症很多人都有,一个透不过气的棺材足以成为所有人的梦魇。
而在主线方面,以男主角一个人的战斗为主题,可以让观众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其中,和主角一同感受过山车般的跌宕,所有人都在为他着急,也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到底是BE还是HE啊!!!
焦灼地熬着,和Ryan一样,陪着他经历那些希望和绝望。
到了最后的高潮部分,几乎和男主同步着感受喜悦,也被配乐和突然激动起来的动作还有那泣不成声的感人对白骗住了。
我还在心里感谢导演给了一个HE,没想到情况急转直下。
太坏了。
太坏了。
太坏了。
***********************************************************************每个人都在想如果我遇上这种事儿会怎么样吧。
有一点值得庆幸,中国家庭的答录机普及率没那么高,所以就算没人接你也听不到恼人的录音。
其他嘛,你最好记住几个号码,几个手机不离手人也很靠谱的家伙的号码。
110啊,觉得还真没希望,人家肯定以为你报假警。
这么说来,如果你有一个有权有势的老爸,那么一切都会比较好。
或者混黑道的也行啊。
赎金有了,说不定还会联络军方把你给救出来……如果你没有这个条件……自求多福吧。
但愿谁也不会这么倒霉。
美国卡车司机康罗伊为了大额保险金,不顾妻子反对前往伊拉克运送物资,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被装进棺材,活埋进了沙漠。
康罗伊醒来后,发现身边只有手机、小刀、笔和手电筒。
电话顺序: 1.911 介绍基本情况——CRT公司的签约卡车司机,在伊拉克的巴古拜被袭击,其他所有司机都已被枪杀。
2.家 妻子的留言玩笑变得残酷。
3.FBI 记下芝加哥电话,接通特工哈里斯,再次介绍情况:在伊拉克待了9个月,运送厨具,爆炸。
信号差挂断。
4.CRT公司 人事部经理留言。
5.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向大使馆要钱,晚9点前500万。
6.妻子闺蜜 让她查国务院电话,发泄宿怨。
7.国务院-转接 告知伊拉克人质救援小组指挥官电话。
让他不要联系媒体。
8.人质救援组 电量剩半。
9.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拍求救视频上传网络。
赎金减至100万。
10.人质救援组 报告了恐怖分子电话号码。
康罗伊不再信任救援组,逼问他们救出过谁;称救出过“马克•怀特”,此刻已经回家。
并称已定位恐怖分子电话方位,赶去救援。
11.恐怖分子来电 再次逼他拍视频。
12.养老院 告别老年痴呆症的妈妈。
13.恐怖分子来电 威胁他不拍视频就杀死他的女同事鲁迪。
斗蛇。
差点失火。
沙子下漏。
康罗伊拍下并上传求救视频;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14.家 给妻子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15.恐怖分子彩信 视频,鲁迪仍然被杀。
康罗伊崩溃。
16.人质援救组 责怪他拍视频。
17.CRT人事部 录音解除雇佣关系,污蔑他和鲁迪有染违背公司守则,收回保险金。
18.人质救援组 声称已经杀死恐怖分子。
康罗伊给妻儿拍遗言视频。
19.恐怖分子来电 知道他社保号码和家庭住址,要挟他拍切手指视频增加影响力。
康罗伊听命切手指。
20.人质救援组 称抓捕了一名恐怖分子,逼供出了他的所在地。
声称正在赶来救援。
21.家 妻子来电,泣不成声。
康罗伊奄奄一息。
22.人质救援组 成功救援,棺材里却是马克怀特。
也不一定是影片本身不好,可能主要是因为一个垃圾字母,完全看不懂……
所以你是想说明什么?
实验作品 不宜观看
精彩~~电话通一个就转接一个,美国政府办事效率太低了;在地底下也能够有手机信号,厉害!最后结局很绝望啊!
死得好,敢抢我女人!
拍成短片更好。
最棒的还是结局。真是活埋了。那些电话,手电筒和营救,都只是浮云。
主角用的黑莓8900是零八零九年才上市的,可剧情是发生在零六年。。。
这个根本就是blackberry和zippo的广告软片。从片头到结尾都蛮操蛋的,最后主角还是被埋了~~~看看豆瓣的得分还有这里人写的影评,还真让我觉得够无聊的
我语塞 我词穷 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一切的愤怒 哀怨 恐惧 绝望 90分钟的压抑 直到最后片尾曲的响起才得到缓解 MAY BE需要用一段时间来缓解这90分钟带回的后遗症 请慎重观看此片!
一个人的独角戏,拍的不是故事或者演技,而是创意
一個演員+一口棺材就能拍一部反戰電影
从来没有如此少的演员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以如此可怜的道具折磨着如此多的观众。
奇奇怪怪,BUG很多,蛇是怎么回事,以为会反转,找到出口,在之前还会有很多赞誉,但是个人觉得看的很艰难
shit
黑莓有福了
空间太小,需舒展,结局稍微给点力
学一招能击碎棺材的五雷摧心掌是多么滴重要
此片告诉我们,拥有一台超长待机时间的手机是多么重要
更希望能爬出来看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