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子在奔跑》剧本写的真的好,很对我的胃口,一个自闭症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煽情,虽然张静初饰演的妈妈田桂芳从头到尾眼泪就没断过,但是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展示出一丝绝望,能感觉到她的哭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博得同情,反而是生活的艰辛中折射出许多幸福和快乐。
而且母爱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使得整部电影非常的温馨。
一个孩子成长 ,母亲必定参与其中。
而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 ,母亲更是付出了很多。
电影中的修直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意味着这名母亲的付出有多么的强大。
片中有一个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 ,田桂芳的男朋友好心想把修直托付给他的母亲,可被田桂芳知道后却大发雷霆,并说我的孩子我要带 !
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他俨然就是修直的影子 ,可以说 孩子就是他的全部 ,如此看来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名是极为贴切的 。
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的用修直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爱而不伤的世界,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并且给予更多修直这样的孩子关怀与理解。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血缘情感牵扯往往是更加浓厚的,是深深的扎根于灵魂深处的羁绊,是一段美妙珍贵的缘分所在。
站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影响,虽然现在积极提倡家庭关系要更加的均衡化发展,但在很多家庭中还是母亲陪孩子的时间要多一些。
对于修直来说,把妈妈永远放在心里,不留遗憾地去属于自己的世界创造,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
也正是有了母爱的支撑,孩子长大才拥有大心脏,才能有勇气独当一面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得不说这个疾病的儿童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并不完全封闭,与传统意义上的“自闭症”有很大不同,家长有时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
这样的孩子多会被贴上“破坏王”,“低智商”,“极其不听话”的标签,而往往被忽视了独有的特质,我的一个二年级学生就属于这一症群,对英文一窍不通,而对数字极其敏感。
感谢导演能够关注并将这样的作品呈现给大众。
感谢🙏
很偶然的機會,前兩天在豆瓣浩浩蕩蕩的推薦影單裡面看到這部《我的影子在奔跑》的電影,炸現之下被名字吸引,仔細看,是張靜初的片子。
只要是張靜初這個人,我就不能自已。
說實話,特意選擇了晚上11點多看這個電影,事實上,我大部分電影都在這個時候觀看,一沒人打擾,二空間夠密閉安全,三相比較白天,我自己這個時候比較平靜一些。
不太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以至於影響觀影的感受。
《我的影子在奔跑》是2013年的儿童家庭片,張靜初主演,影片聚焦艾斯伯格综合症者(轻度自閉症),讲述張靜初飾演的单亲妈妈田桂芳在兒子出生9個月後丈夫離開,她独自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的兒子的故事。
說實話,電影前20分鐘我就開始焦躁了,焦躁不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導演不會講故事,相反,前20分鐘不存在我提出的問題,是因為我煩悶婚姻中無聊的生活、出走的丈夫、襁褓中的嬰兒,以及所有電影中出現的心甘情願的妻子,多麼千篇一律沒有創造性,我骨子裡反動以至於我好希望看到快意恩仇、自我至上愛誰誰去他嗎老娘不伺候的女性。
而似乎每一個電影裡面的母親抑或妻子,都在平面化的扮演一種且只能是這種犧牲、奉獻、無私、偉岸的人物,是不是母親並非要那樣?
是不是我們在脅迫母親?
我們的民族以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歌頌母親,卻又幾乎步調一致的重男輕女。
且兩者之間似乎從未矛盾?
太有意思了。
我扯遠了。
說回電影。
熬過了前20分鐘多,後面的觀影過程就平靜多了,我認認真真不再在鬧中感慨我那些沒用的想法了,張靜初以一人之力,挽起了這部電影的敘事,走向,格調,以及高級。
會拍電影的女星也不是沒有,稱得上高級的卻真的沒有幾位。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張靜初在我心裡面裡面近乎白月光般的存在,有一種女人越看越有味道,大概她就是吧。
從《孔雀》出道亮相的高峰,到《唐山大地震》到《門徒》再到《證人》,再到去年的《無雙》,每一次她總能在一眾大咖裡面跳脫出來,毫不遜色,讓人無法忘記,不能忽略。
有的人生來就是會在屏幕中發光,骨子裡面帶著天賦,這種東西妳無可奈何,氣也氣不過。
她是一個,張鈞寗也是一個。
艾斯伯格综合症者(轻度自闭症)題材的電影算是一個生僻冷門的題材,這種電影,拍寫實了就是紀錄片,拍商業片又流於消費共鳴,但是看這個片子,可能最打動我的除了張靜初是一半的動力促使我動筆(其實一直想為心目中的白月光女神在線吹一波的,看完《孔雀》的時候沒時間,看完《門徒》的時候沒心境,)而另一半原因來自電影於電影的敘事方式上的那種細膩柔軟,看完後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概括這種感覺再妥帖不過,上一部讓我有這種感覺的還是2016年的《八》,看過了《八月》以後,我2016年的觀影可以分為《八月》和其他。
影片《八月》劇照而那個詞語,就是三個字——呼吸感。
是的,是呼吸感,導演以自閉症患兒的視角呈現世界的樣子,詭異的色彩,滴落的水滴,膠片化的人物,他們都慢速再慢速的在自閉症患兒的眼睛裡哭泣,喊叫,爭吵,像極了加了福爾瑪琳的膠片,在放映機上倒帶。
畫面詭異卻又可愛。
導演慢慢的在平靜的日子裡遞進故事,鋪展清潔,不渲染悲情,不刻意煽情,不販賣劇情,讓我想起了周冬雨的《陽台上》,某些層面上,《陽台上》的敘述更加抽離,更加旁觀者。
影片《陽台上》劇照在敘事長度上,時間從兒子出生再到17歲結束,片尾出門兒子被父親帶離遠赴紐約上學,18歲欻忽而至,田桂芳對著兒子選去的時候說“你已經長大了,而我沒有準備好”。
這18年,他一直做兒子的影子,從幼兒園就辭職陪讀,甘願做幼兒園的一名清潔雜役,以便幼兒園能接納這個孩子不被開除,以便能應付兒子的每一次出走,闖禍。
而沒有準備好兒子離開自己,可是哪個母親能準備好離別自己的兒子呢?
有些放手是必須的,她做了18年的影子,如今再讓不凡的兒子待在平凡的大學生活,這才是一種悲劇,因為智力的超群,他本就格格不入,他有他該去的地方,於是,那個18年片在電影開頭離開的男人出現了,帶走了這個田桂芳為了他做18年影子的兒子。
這18年的傾心、耐心,付出,一個單身母親,扛起艾斯伯格综合症者(轻度自闭症)患兒的生活,彈幕裡有人哭了,大多表達自己已經生為人母,更能體會這種堅辛,我雖然無動於衷,但是,大概對母親要表達敬意與尊重,對自閉症這種特殊的群體應給予理解和包容。
难得这个影视圈还有一些演员在认真拍电影。
之前做英語老師,Andy 就是我碰到的這樣一個學生,快4歲了也不表達,只會說爸爸媽媽和apple ,和他交流說話,他也不和你眼神接觸,注意力尤其不能集中,也很以自我為中心。
為了這個學生,我們整個教學中心,從主管到老師,沒少費心,尤其她是我班機的孩子,我作為班主任同時也作為代課老師,在開班之前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和他接觸,媽媽也很配合,因為本來就住在學校旁邊小區,每天都會帶他來玩,他一個人在遊樂區可以玩小火車玩很久,當時我因為剛到公司,沒有班機也沒有教學任務,每次就陪在她身邊,也不需要和他說太多話,只是在他玩的時候和他聊天,我從來沒有把小朋友當一個孩子對待,在我心裡,他們是平等的和我一樣的會思考會難過會哭泣的大人,我們的交流也頗為有趣,我常常會讓他幫我找不同顏色的雪花片,告訴他,我不能一個人完成拼接工作,問他可不可以幫我一起完成,他會很有成就感的答應,開始很認真的一起參與,也會讓他幫我搬小板凳,分享他的巧克力和小動物玩具,兩個月的時間,在開班之前,他由開始的不理我,到後面的特別依賴我,他的媽媽,學校的老師,主管,都認可我的付出和努力,那是我最喜愛的孩子,他敏感,細心,自尊心強,聰明,不說話,執忸,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們身上,都有著童真的固执。
孩子的世界其實是很孤獨的,因為他們無法說服自以為是的大人,他是按照大人的運行著的世界方式在長大,他們沒有能力左右、質疑、拒絕。
而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想法,習慣、思維又是怎麼樣的呢?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在90分钟的一部电影里,把女人“生孩子、养孩子、爱孩子”这三种当娘的境界到底有什么区别,讲得不带泪花,还黑白分明。
没有车祸,没有癌症,没有换肾,没有凌辱,没有风尘,没有后爹,就是一个单亲妈妈把一个孩子从0岁养大到17岁,然后放手。
每一帧画面,都是懂事了的17岁少年在回忆,那些回忆中他一次都没哭,哭的都是他的妈妈,田桂芳。
在儿子眼里,田桂芳从来就没有长大过,没有外婆她根本就不行。
在田桂芳眼里,儿子突然就长大了,不再需要她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奔跑。
在观众眼里,“我为什么要生孩子?
”这个问题突然变得很蠢很渣。
有一种爱,你不生,就永远没有。
你有了,你就不会在乎孩子懂不懂。
【备注】生是情,养是恩,爱是影子。
电影是影子的影子。
(张静初主演,方刚亮导演电影 #我的影子在奔跑# 的官方微博 @shadow990 )
观看这个电影,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修直的母亲是最温柔也最强悍的人,母亲含辛茹苦育儿,母亲在努力寻找和孩子的最合适的交流方式,这种天性的母爱流于自然,儿子的回应略有迟钝修直的母亲是最坚强,为了他不被劝退,不掌工资义务在幼儿园做保育员,讨好所有老师和孩子,然而在发现孩子被老师罚站于太阳下时,她忍无可忍的对着 发飙。
她 糊的人温柔、慈爱、关 永远的呵护和数之不尽的无悔付出,让我知道母爱是伟大的。
自闭症这样的题材不是第一部,《海洋天堂》已经拍过了,母子情深也不是新鲜的题材,但是《我的影子在奔跑》却更容易让人记住,母亲和自闭症儿子相处的17年,不是简简单单的屏幕出现字幕“17年后孩子长大了要出国了”,也不是这17年每年每月每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它的镜头就像时间一样静静的流淌,用孩子的视角串起整部电影,这17年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一样真实。
母亲田桂芳是个爱哭鬼,看起来似乎很软弱。
儿子患有自闭症,并且调皮捣蛋。
但就是这样的一对母子,在社会不接受孩子的自闭症是母亲的爱和坚强为他在危险的世界里撑起了一片天,在母亲伤心落泪的时候儿子又会帮母亲擦眼泪。
他们彼此依赖,也只有彼此才能知道对方的世界。
这部片子最可贵的是,没有把《我的影子在奔跑》变成苦情励志的电影,全程素颜出演的张静初让这部片子更接地气,生活中的种种琐碎的片段和细节,以克制不滥情的手法呈现给大家,在欢笑中感受母爱的伟大,眼中又噙满泪珠。
这样的电影还有今年的《嘉年华》、《奇迹男孩》、他们没有大声告诉观众我拍的题材很厉害,我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批判社会不公、批判人性泯灭。
但是又不得不佩服这几部电影,用类似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需要批判的。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电影不仅仅是一场两个小时的娱乐,它也可以改变世界。
“外婆又说不再管你了哦。
”“她不会的。
”“你又知道。
”“她是我妈。
”这是我听过田桂芳最没有道理和逻辑的话,可奇怪的是,她说的是对的。
修直割扁桃体那天这么形容田桂芳: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修直长到十七岁,妈妈就是修直的天。
妈妈常常哭,可是她超厉害的,为了修直给幼儿园做免费劳力,讨好上至院长下至做饭大妈的所有人;为了修直大吼学校老师;为了修直蹬掉男朋友;为了修直长出钢筋铁臂变得无所畏惧。
可是修直十七岁了,要离开妈妈去美国读书了。
田桂芳送修直到机场,边回去边想:修直,你长大了,要飞了。
可是我,好像还没准备好。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甘之如饴。
前几年有李连杰 文章 演艺的《海洋天堂》,同样都是关爱 孤独症,心理障碍。
公益性影片,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在逐渐的重视!
《我的影子在奔跑》讲述一位母亲与自闭症孩子朋友般的相濡以沫,当小修直无法自控,在幼儿园正常的上课时,当老师说出他们无法照看修直时,可以看出一位母亲 田桂坊(张静初饰)坚强的无奈与落寞同样又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执着。
当修直藏进衣柜里,田桂坊抱着小修直时,小修直那空洞的眼神时,我的心是刺痛的。
无论多艰难,田桂坊都没有放弃过她的孩子。
因为她们懂彼此的世界。
虽然修直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但同样他在某方面是突出的!
这或许就是上帝为我们关闭了一扇门,同样开启了另一扇窗吧。
当小修直渐渐的长大要离开她时,田桂坊老了,她说她还没有准备好。
这不难看出她的不安,与17年的陪伴的不舍。
这不仅是讲述了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也是讲述了社会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群体缺乏的包容与爱。
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完全健康的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只是或大或小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罢了。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这样的那样的问题,或许当我们看待别人是异类的同时,我们何曾不是在那些异类眼中的异类呢?
现在国人的很多东西逐渐的缺失,包括影人,有的时候一部这样的影片会直入人的心灵,那种感觉是主流影片所无法带来的!
推荐
命题作文,张静初挺适合演绎这种女性角色的。出发点也好,构思也还行,但本质上和药神一个水平,不是电影,而是报告文学。
还好没有走苦情路线,自然平实,挺好。
本以为是母子苦情剧,但本片并没有矫情点,更多是生活中的情感小事。片中虚构了孩子眼中的色彩世界,这种做法,虽然会给影片增加点兴趣度和独特的风格形式。但是这样反而使影片有点添油加醋了,因本片中的生活细节可看性已经足够高了 。这样反而使整部影片很复杂,很跳,不简约。
我妈妈一个人带我很辛苦,她会冒雨去接我,我常常惹祸,她从不放弃我。or田桂芳是数学白痴,但她知道我自己会在脑海里播放电视片的秘密,这件事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很奇怪。
这个……
这电影只有张静初是专业演员吗???
导演跟不上编剧,演员拖累的导演,三者几乎在三个不同的维度,自说自话,但是,剧本写的真不错啊!
群众演员的演技真的太尬了
张静初真是天生的电影脸,可惜没什么商业大作。PS,每次看日常番,总感觉自己好可怜。
自闭症,母子情深这样题材很难拍出新鲜感,本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手法平淡自然。张静初全程素颜,去掉了烟火气回归文艺片,母亲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棒。本片明年有望上映。
大超预期,可惜片名没取好。张静初演技大赞,日常里的鸡零狗碎拿捏得自然亲切。特地去查了一下,还没结婚怎么这么有带娃经验呢。小修直演员龙品旭是绝对全场最佳,让人恨到牙痒又痛到心软。儿子视角的画面和声音处理,不算新鲜但可谓匠心独具。在絮叨而不带情感的旁白中,依稀找到了点艾米莉的感觉。方刚亮的状态起伏太大,期待你的下一次奔跑。另外,没搞懂这片子为啥隔了近五年才上映。
母亲是伟大的,好像不包括我……
年度推荐!熊孩子成长故事,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看哭了!没有爱,怎么可能把无限的精力投入到局外人永远看不懂的关怀里面呢,而谁又能说她的付出是真的没有回报呢?从这个角度,每个人经历过爱恋的人都是自闭症患者。
3.5/
“苦痛不是对抗世界的唯一方式。”剧本好 拍的一般
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智商极高、但是情商较低的表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艾斯伯格综合症小孩儿修直的成长历程。妈妈田桂芳为了要照顾孩子修直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在幼儿园照顾孩子。她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幼儿园老师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她花费了整个青春陪伴孩子,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也就是电影的开始,修直一路奔跑的逃出了爸爸即将带他离去的机场,回到了那个“数学文盲”的妈妈身边。他不理解人类的感情,但是他知道他的妈妈是田桂芳、他爱他的妈妈。
太尴尬了,刻意营造出的生活质感。
制片助理在身旁笑得很好听 轻松愉悦的状态让充斥喜剧元素的悲剧核更有力量 可惜翻到的诸多评论都恶心得如同时间都去哪儿了
题材是好的,手法也有好处,比如孩子视角,直呼姓名,两个孩子的表演。然田桂芳还不够,情节设置也有简单处,不够大胆,不够用力。细节设置也不够,并不是说煽情,而是用情用心。
名大于实了吧?这片子要么张静初真是彻头彻尾的不行了,还能拿夏衍呢,啧啧,大概是导演没发威吧,完全是hello ki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