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港版的名字翻译比较切题,礼仪师真假杀人事件。
这个故事充斥的真真假假,故意在轻描淡写中扰乱人的判断。
我差点也如镇里的人们一般,被引导进Bernie一方。
Bernie是个让人觉得新奇的人,他的想法,他的各种观念,都让我这个刻薄看待世界的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能诚心主动地投入一份也许只能说是“特别”的工作。
他愿意花费心思与那些喋喋不休又已经糊涂不明的老妇人相处,他总是诚心地对待每一个往生者。
希望帮助他们体面地走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
但是我不愿被这样温情脉脉的开头所引导,我一直在心里想,剧情肯定有转折,他肯定有其不可告人的一面。
我总觉得犹如开头描述的,如此温暖的一个人,必定是无法存留于这个世上的。
果然,我还是发现了,在看到Bernie每次给那些老人推销各类往生的产品,就如所有的广告大师般,极尽所能地推销可受利最大的产品。
不禁窃喜,看吧,哪有不吃腥的猫,人还是贪婪的。
于是在最有钱的老寡妇出现时,我知道Bernie肯定会行动的,他肯定不会放过她。
我就那样淡定又不可思议地看着伯尼的表演。
淡定的是他果然如我猜想般,对老寡妇大献殷勤,不可思议地则是我即便如此笃定人性贪婪,我还是难以置信这世上竟然还有人真的便为所谓的利益而活。
虽然那时候,伯尼在电影里辩解“她并不是那么糟糕,她需要别人的关心。
”事实是电影好像静静地拉开了第二序幕,我慢慢被他所感动,他真的就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包容着善妒专横的老寡妇。
即便到了最后忍无可忍,他仍然愿意继续坚持,因此当看到他朝她射了四枪之后,我竟非常坏地希望,是啊就这样让事实被淹没吧。
伯尼真的很好人。
老寡妇真的很怀。
我便如那个镇上的每个人一样,期待伯尼能够无罪。
直至审判席上,检察官的质问,我方能清醒过来。
是啊,他可是杀了一个人,如果就此轻判甚至逃脱,将会鼓励多少不法之人,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
伯尼也并非是因为被逼到忍无可忍,精神错乱方如此。
他明明有选择的,即使那个大门被关上了,他无法开车出去,他仍然可以下车爬出去,如果真的愿意逃脱,逃脱其实又何尝是难事。
他只是不愿逃脱了,他已经在老寡妇的身边享尽了有钱的魅力,沉迷于所谓的上层社会,不愿逃离了,即使非常地不开心,他仍旧觉得那毕竟是能提供给他各种快乐享受的源头。
他的那四枪其实是内心深处所有隐藏至深的黑暗。
他委屈地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发狂开枪。
我不禁佩服这才是最佳演员,把自己也给骗了。
最后的监禁方是正确的判决,人性的贪婪与伪装在那一刻突然显现,大白天下。
也许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演员,都企图扮演某个角色,企图隐藏某些不愿告人的想法,有些时候,这些想法潜得很深,深到我们会错以为,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想法。
还是要吐槽这个电影,本应该想尽办法表达它更为深层次的东西,它本该可以成为一部深刻的电影,而不是隔靴搔痒,戛然而止。
锋利地切开实用主义,切开得克萨斯,化得克萨斯为美国标本,没有娱乐价值的电影很少,娱乐价值正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所谓好人只是上帝没安排他碰到足够坏的坏人。
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悲剧感,和解剖美国的力度。
字幕时居然可以安排演员和杀人犯的会面,佩服电影工业的可怕。
人,性本善?
看了这部片子,更觉得老祖宗的这句话有问题。
人其实和别的什么动物没区别,弄疼了也得回头咬一口。
本性的恶,只是被你的后天行为修养蒙蔽了,重压之下,本性难抑。
那么为什么你要为由于本性而作的恶受罚?
答案似乎是:因为你是人,是一种可以在后天修养来规范行为的高等智力动物,毕竟和普通动物不一样。
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
这么一来,又回到人的本性上面去了——该不该为顺应你的本性而受罚?
越想越乱。。。
我向来有屯电影的爱好,只要在任何地方看到有推荐的影片,尤其是未听说过的冷门电影,我都会先记录下来,等有时间有空间有心情就下载,有大块闲暇时间的时候,不至于无电影可看。
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电影实际已经在我的硬盘躺了好久好久,以至于每次打开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不过这也好,阿甘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次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
我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了,但也可以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人为地寻求一种小小的未知的神秘感。
但是我没想到今天打开的巧克力是这个口味,最开始伯尼给学生们讲课,传授给死人化妆的技巧,我一度以为这是个恐怖片,或者会出现比较血腥的镜头,而我当时正在吃饭,害得我马上中止电影,等吞进去的面条消化的差不多了,才重新启动。
而伯尼,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过生活最终给他的巧克力竟会如此苦涩。
伯尼是一个外地人,应聘到德州小镇迦太基作殡仪师,凭着过硬的化妆技术,对死者的敬重,对死者家属的真挚安慰,动人的歌喉,以及无处不在的白求恩式助人为乐的精神,虽然有时候有点娘炮,被人怀疑是同性恋,但还是很快赢得了小镇居民的交口称赞。
纽金特太太,一位吝啬,孤僻,古怪的老富婆,与所有亲人都不怎么联系,与小镇上所有人--也许可以除了一位理发师--都算不上朋友,甚至因为钱被孙女起诉,丈夫死后,她的生活中就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而也正是因为丈夫的死,伯尼才走进了她的生活。
最初伯尼也只是为了安慰一个老年丧偶的孤苦无依的老孀妇而已,与对其他人完全一样,这就是他的生活和性格。
如果换做是另外一个被安慰的人,可能感动过后,就成为好朋友而已。
但是纽老太太不一样,对她而言,任何一个人的关怀都是奢求,正因如此,她慢慢地紧紧地抓住了伯尼,希望他为她一个人所驱使,必须随叫随到,陪她吃饭逛街旅游看歌剧,甚至帮忙打理生意。
伯尼也乐在其中,不过后来我已分不清他是单纯为了安慰和陪伴纽金特太太还是为了享受这种坐头等舱,住豪华酒店,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贵人生活了。
最终老太太的控制欲毁了她自己,也毁了伯尼,我相信这不是一场蓄意谋杀,当伯尼举起枪的那一刹,他的脑子肯定是空白一片的,但是,所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一句苍白的辩护而已,在法律面前,剥夺了别人生命的权力是事实,至于罪犯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不是法律所关心的。
但是我相信的是,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经济地位决定生活地位,他在陪伴老太太的那段时间,花的钱都是老太太的,必然老太太会把他当作私人物品,这是人性。
话又说回来,纽金特太太想控制伯尼的那条线也只有钱而已,她并没有拿枪时刻逼着他,也没有在他体内植入生死符一类的东西,所以伯尼如果想不被控制,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离开她对他的名誉丝毫无损,小镇的人们只会在对纽金特太太尖酸刻薄的评价上再加上一个砝码而已。
伯尼也许已经知道纽老太让他继承遗产的遗嘱,所以他不愿离开,他想在可忍受的情况下把对方耗死,但是对方的疯狂和控制欲让他丧失了理智。
我觉得小镇居民对此事的看法是值得深思的,在他们眼中,伯尼是好人,纽老太太是坏人,伯尼是被逼无奈,她才是罪有应得,他们根据以往的印象来评判有罪无罪,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实在可怕,如果伯尼真的在当地被判无罪,那就是向外界说明:在我们迦太基这里,法律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是在替上帝说话。
正因如此,麦康纳(BTW,我想起来了我是因为他才下的这部电影)饰演的检察官把伯尼送到外地审判的决定才如此重要,不只对他自己,对小镇,对整个美国甚至人类都是如此。
我相信,导演已经比较客观得描述事实了,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禁希望伯尼被判无罪,而我现在已经把这点想通了,我想小镇居民慢慢也会理解检察官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
而这个结局,对伯尼来说也最好不过,他至少还能得到朋友们的想念,在狱中还能受到其他犯人所没有的尊重,如果被释放,可能余生都会顶着杀人犯的帽子和压力,纽老太太的幻影会一直跟随着她,远没有在牢狱里活得坦然。
最后小镇的一位居民说,上帝怎么评判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伯尼的后半生在哪里度过,法律说了算,但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最清楚的,恐怕也只能是上帝了。
如果惩处罪恶带着个人的目的,那又是什么性质的呢?
一场法庭辩论,控方的检察官的辩论感觉存在着对人格的诽谤,故意激起民愤,虽然达到了最后惩处罪犯的结果,但却不是真相。
司法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只要一具尸体,然后让那个枪杀的人接受严峻的惩处就行了,很多东西就是走走形式,不走心,犯人的人生估计没人过问,大多人不愿意费大力气了解真相。
伯尼确实应该坐牢,但是人们有必要知道,he is a really good person。
we need more。
看完电影后去搜索了关于这个案件的报道,伯尼于2013年出狱,最大功臣居然是本部电影导演,下面是我翻译的相关报道,分割线后是我的一点感想:德克萨斯州谋杀犯的好莱坞式结局?
伯尼•蒂德获释那件谋杀案让大家震惊不已,出乎意料又匪夷所思,当时登载在《德克萨斯州月刊》上,后来被改编为电影《伯尼》。
1996年,东德克萨斯的殡葬礼仪师助理伯尼•蒂德杀死了他的密友——名叫玛乔丽•纽金特的隐居富婆,但是在迦太基镇上的人们眼里,伯尼却是一位和蔼可亲,深得大家喜爱的人。
那年,他38岁,她81岁。
说话柔声细语的伯尼将她的尸体藏于她家中的冰柜里,一直保存了9个月,就像她还活着一样。
关于他的秘密如何被人揭穿,他如何被判以谋杀罪,都在理查德•林克莱特2011年执导的电影中,电影主演是杰克•布莱克。
电影上映后好评不断,按电影描述,蒂德应该还在监狱。
不过,最近他出狱了。
蒂德于周二出狱自由。
密西西比州帕诺拉县的法官推荐将其终身监禁的判决减为已服刑期,只要上诉院同意,缴纳一万美金的保证金后即可释放。
法官还规定了一些条件,其中包括:蒂德将住在导演林克莱特的车库公寓里(建在车库上的房间)。
“这就是艺术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艺术——模仿谋杀!
”《德克萨斯州月刊》的作者斯基普•赫兰德华斯(他的故事给了导演灵感,和导演林克莱特共同完成剧本)这样说道,“像他平常一样,林克莱特很随意地说,他想在伯尼的案件上做点什么,让大家给伯尼一些支持。
我听了就说,‘算了吧!
你不可能让伯尼有重新审判的机会。
’”已经55岁的蒂德不需要新的审判,这个理由似乎为好莱坞量身定制。
“开始写吧,这个故事真的很不错,”赫兰德华斯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有一位律师看了2011年《伯尼》的首映,她叫朱迪•可儿,林克莱特也在现场。
朱迪走上前,把名片递给导演说,那个案件中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案件很奇怪。
蒂德在处理纽金特丈夫葬礼上认识了这位富婆,而蒂德在小镇上是出了名的好人,乐于施舍礼物,善于交谈。
随着他和纽金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他开始帮着处理纽金特的很多事情,纽金特甚至同意让他在支票上代为签字。
不管是杂志还是电影里对他们关系的描述中,纽金特都是一个专横、惹人厌的角色,她的个性让蒂德透不过气,直到有一天,他用她射穿山甲的枪朝她背部打了四枪。
蒂德在审判时辩护说他是突然开的枪,但检控方把他描绘成一个觊觎纽金特财产的谋杀犯。
纽金特死后,他依然在花纽金特的钱,这一点可能并不利于蒂德的案件。
不过当新律师可儿重新审阅案件后,发现了可以加强辩护的一个细节:蒂德收藏了一些关于性虐待受害者的自救书。
赫兰德华斯一直跟踪这个案件,据他所说(没有联系到可儿来对此评论),在可儿和治疗师的帮助下,蒂德最终承认,他幼年时曾屡遭性虐待,但他觉得很丢人,没有和之前的辩护团队提及此事。
当呈送这项证据后,同时还有辩护精神病医生提供的报告的支持(报告称这次谋杀很可能是蒂德受了虐待的影响,所以对于“有毒”的关系承受力差),有可能改变东德克萨斯州那帮言辞坚定、誓死要将蒂德判终身监禁的检控官的想法。
”我看了后,想了想,毕竟精神人不少。
现在我有了之前审判时没有的信息,”地方检察官丹尼•巴克•大卫森说道,电影里由马修•麦康纳扮演(大卫森评价麦康纳的表演很精准)。
大卫森说,“当时,我把他当作一个为钱杀人的变态审判那个案件,现在我有了新的证据,就想‘该怎么办?
’,后来我说,‘还是看看我们的精神病专家怎么说的。
’”检控方的精神病专家(也就是审判前检查蒂德的那位)同意辩方的证据,这时大卫森改变了论调。
“如果你相信‘检控官是好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事实,不管在追求正义的路上结果如何,维护正义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大卫森说。
周二,大卫森告诉帕诺拉县的法官说,他支持将蒂德的刑期减为已服刑期。
据说蒂德听到消息后,痛哭流涕。
林克莱特(没有联系到导演对本文章做评论)出席了法庭审判。
赫兰德华斯用视频记录了审判过程,他说,“林克今天穿了一套灰西装,系了领带,站在证人席上,我当时想,‘谁见过林克穿西装?
’,他还说他会让伯尼住在他在奥斯汀的车库公寓里。
”据《德克萨斯论坛报》,蒂德将成为可儿的法律助理,州地区法官戴安娜•德瓦斯托命令他不得告诉媒体。
最让有些观察员诧异的是那些在法庭上支持蒂德,甚至时常探监的小老太太们。
大卫森说,如今很多人已经过逝,电影也让迦太基的很多人对蒂德不满,尤其是纽金特的家人。
“大家都很生气,”他说,接着补充说,“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
”———————————————————————————————————————————我的想法:作为导演林克莱特的忠实粉丝,看了他那么多部电影,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他。
《伯尼》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可能不算太成功,但很符合导演向来所坚持的价值,他拍摄的、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的事情,没有凭空想象,没有故弄玄虚,不管是话痨爱情片,还是哲学观点片,甚至连这部算得上是谋杀的片子,导演始终用一种平缓、安静的方式向我们呈现这些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的故事。
电影里的伯尼是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殡葬礼仪师,他多才多艺,热情助人,即使获得了老太太的大笔财产,他想到的却是为小镇居民造福,修建教堂,帮大家盖房子,送车子。
如果放在中国古代,那就是行侠仗义的好人,官府也不能奈何他,可惜他生在了法制严明的现代社会,一切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
虽然现实中的伯尼最后是以心理疾病的影响得到了释放,但即使他没有这一项证据,面对社会中那些本就可恨至极(精神和肉体都算)的人,如果受害者是属于走投无路选择的杀人是否可以轻判?!
法律固然重要,但法律也应适当考虑人情,凡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究原因,难免会将一些弱者推向更加绝望的深渊。
——木木勺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可不是一部喜剧片。
它其实是个真实的事件。
当一个人人喜爱的热情慷慨多才多艺的大好人忽然有一天成了杀人犯,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这个大好人杀的恰好还是一个根本没人喜欢的古怪的令人厌恶的家伙,你又会怎么想?
当王莽杀了慈禧,对,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当皇帝以前的王莽,和当太后以后的慈禧。
前者是人人称道的楷模,后者则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甚至还有点希望她消失的老太婆。
小王开始对老佛爷还是很好的,陪她到处去散心,鞍前马后尽心尽力……日后支持小王的人们把这当成自己的证据,就说,你看他不是坏人吧。
可认为小王是坏蛋的一方就会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他阴险狡诈,骗取别人的信任。
我们认为,最初的小王可能真是一片好意,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可是,不多考虑的人真是太少了。
老佛爷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小王了,就想办法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怎么个办法呢?
首先是财务上的便利,我的钱就是你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吧。
其次是责任和信任,把越来越多的事物加到你身上,没有你可不行啊。
再次就是撒娇和威胁——如果你也讨厌我,就没有人喜欢我了,老太太将会是多么可怜。
总之,万人迷的大好青年王莽被孤僻古怪的老太婆慈禧霸占了。
当爱变成了妒忌猜疑和占有,当热情变成了必须应当和被迫,善良的大好人也忍无可忍了。
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小王认罪之后,人们根本没办法看着这个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的好青年被惩罚。
虽然大家都不好意思说那个老太婆死就死了吧,但人们普遍认为,小王一定是冤枉的,就算确实是他干的,一定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你看,公众对你的印象多么重要呀。
但我觉得,太在意大家的好印象的人,不是精神上求完美的苦修者就是隐藏的特别深的大阴谋家。
而太过独特、骄傲与自我的人,也注定只能孤单。
如何在两者间找一个自己舒适的平衡,是社交中尤为需要学习的关键点。
电影里说,当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你必须要有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大家都多少都会知道你,就像是中国的乡村,老张家老王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出门遇见的都得算是亲友,怎么能太过分。
这种习以为常的道德自觉在城市里已经消失湮灭。
如果《伯尼》的故事发生在高楼大厦,对门不相识的都市里,大概人们就不会大惊小怪,当然那样也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故事了。
伯尼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圣经中“不义的管家”的比喻(路16:1-9)。
但它比那个比喻更具戏剧性,因为伯尼身为一名备受称赞的“管家”,杀害了自己那以刻薄闻名而不受待见的“主人”,藏尸数月,并且利用不义的钱财巩固了与小镇人民的关系。
而让人意外的是,当谋杀的事实在基督徒群体中被揭露时,伯尼仍然受到广泛的爱戴和拥护。
导演将这个真实故事包装成喜剧,使得角色的盲目更加顺理成章。
影片中的“被采访者”,多数都被偏见所蒙蔽。
那些受惠于与伯尼的关系的人,大多对伯尼赞不绝口,不但不愿追究真相,还责怪被害者活该,甚至嘲笑陪审团是愚蠢的乡巴佬;想要将伯尼定罪的检察官自以为代表法律正义,实则精心地编织着伯尼的故事,试图让众人相信他是个渴望跻身上流社会又阴险恶毒的同性恋;牧师声称自己必须对会众保持中立,但他在表现出对伯尼的跌倒的惋惜和接纳之时,却没有对被害者的殒命表现出同等的尊重和怜悯。
对伯尼的不同态度,正好印证了片中一位老太太的话:小镇上的人总是最好或最坏地揣度别人。
不过,这种带偏见的论断显然不是小镇人民的特质。
电影对伯尼形象的刻画更多是基于他人的口述,而较少深入其内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多数的观众都在依据那些带着偏见的口述做着自己的揣测,尝试拼凑出自己眼中的伯尼。
直至影片最后出现真实的纪录片段,我们对伯尼这个角色的分析不免化作对现实中的伯尼的论断。
遗憾的是,我们生性喜欢带着偏见判断他人。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像伯尼这样的新闻人物)的判断也总是首先基于自己的无端猜测或身边的人带有偏见的评价。
而我们对于一个人带着偏见的评价,不见得有助于他人认识这个人,却真实地暴露出我们自己的偏见,暴露出我们自己是多么随意地去评判。
至于真实的伯尼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是否活在面具之下?
他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老太太?
电影不曾给出回答。
其实,恐怕连伯尼自己也不能给出简单的回答(至少电影中的伯尼声称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杀了人的)。
人性的复杂性或许远非简单的归因所能解答。
我更愿意相信,伯尼的敬虔和跌倒都是真实的。
因为圣经向我们启示了人的神圣起源和他堕落的深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可以同时拥有崇高的一面和险恶的一面。
那提醒我们这些远不如伯尼那样有好名声的人,更需警醒。
影片的末尾,一位老太太表现出了电影里难得的中立立场,她认为伯尼的确是犯了错,但只要他真心地悔改,上帝仍会饶恕他,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人前扮演不同的角色,赚得或失去名声,但我们终将站在基督的台前,面对公正的审判。
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无论如何,这从来都不是你与别人之间的事。
”
这片子的前半段很好,尤其是开头阶段很抓人。
对入殓工作的细致描写,让我想起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开头,很有喜剧效果。
但这种喜剧效果好像随着影片的持续进行就慢慢消失了,但又不像《入殓师》那样转入了感人肺腑的心灵洗涤。
当然,这是两部题材不同的片子,不应这样比较。
但仅就《伯尼》这部片子而言,它是从中段开始就停在了一个不悲不喜的地方,然后仅仅是一点点地把故事吐出来而已。
如果说这是个人物片,那么围绕这个人物的描写则好像在中段就停止了。
剩余的部分,讲的只是检察官和小镇人民对于罪行的反应,不论他们是不是在讨论伯尼其人,从影片的角度来说,关于伯尼的人物形象叙述已经结束了。
如果是剧情片,那么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就很奇特了。
不是说不好,只是古怪,也难怪会有人用quirky (adj. 诡诈的, 离奇的)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片子。
如果导演把罪行从影片正中间挪到结尾,在伯尼认罪时以闪回形式播放的话,这就会是个正儿八经的犯罪剧情片了。
所以总结看来,这真的是一部怪怪的电影,跳出了我们对于类型片印象里的条条框框。
(以下有关键情节透露)是不是也有人会觉得这部片子有点分析人性的意思呢,甚至还尝试了一点对于美国司法体制的讨论?
可我觉得从这两个角度看本片,只会得出四字结论——浅尝辄止。
IMDB上亦有评论说,片子好像没有挖深。
我个人从这个故事里得出的最鲜明的结论是,要学会说不。
善良不能没有底线。
一个人所受的欺压,只会反应在他自己身上,欺压别人的人永远也不会反省自己。
你看马乔丽那么大年纪还跳着脚说“我就知道你讨厌我,要离开我,跟所有人”的那个样子,她才不会反省的,她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她。
我觉得她歪着嘴把大门关上,堵住离去的伯尼那一刻,杰克布莱克的表演特别好,真心让人感受到他的无奈和疲惫。
所以,杯具经常是会有那么一个转折点,而伯尼的转折点,就在这了。
如果他决心要走,弃了车子,爬也爬出那个破门了。
伯尼不是圣人,他是个凡人,他有他不能忍受的事情(马乔丽用力咀嚼的动作)。
一个凡人,是做不到极善的,因为这世上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所以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话。
当然这些,也都是我个人的牵强附会,电影是没有把这些话直白告诉你,只除了殡仪馆经理的一句评论:“善良与邪恶原本是水火不容的,你就知道总有一天会发生什么,这种组合会断裂。
大概就是她邪恶的程度胜于他善良的程度吧,他就爆发了。
”要说到阵容我可是突然醒觉,饰演马乔丽的雪莉·麦克莱恩原来就是50年代经典黑白片《桃色公寓》里的女主角啊!
真是宝刀不老啊!
你看她单薄的眼皮和纠结的薄唇,和那股神经质得有点讨厌的劲儿,都没变的。
杰克·布莱克演得很活,尽管我觉得他的眉眼咋看咋邪恶,可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我真的觉得他就是那个善良而懦弱的伯尼。
马修·麦康纳修演南方律师轻车熟路了,不做评论。
至于导演林克莱特嘛,他就是整部片子古怪的根源了,我个人觉得,他还是有点话痨。
做个有原则的好人,不考验自己和别人的底线。
就像辩护律师所说,伯尼是个罪人,但他绝不像一个禽兽。
人就应该抱有人的尊严。
伯尼在罪恶聚集的监狱中也没有放弃他的善良,就足以证明他真切的悔改。
当然,如果伯尼当初知道如何拒绝老太太的控制,如果有人给他指明一条出路,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
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就是对后人的警戒。
在喜欢的店狂买一通(满足自己)然后送给别人(同样是满足自己)那部分蛮像我
本片根据发生在德州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
很难想象拍出Before sunrise&sunset的导演拍出了这么一部黑色幽默的、伪纪录片式的、消费宗教的片子来
Matthew rocks~
《伯尼》讲述的是一个带有着强烈的黑暗色彩的喜剧故事,由理查德·林克莱特自编自导,以一种严丝合缝的结构体系完美地捕捉到了一座德州小镇的田园生活,而且处处透露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欢腾、友善、反常以及绝对奇妙的感觉,然后再对发生在这里的一起命案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细致分析……
人大概要懂得拒绝?
无聊的一个半小时,还好里面的歌很好听
一个是镇上最受欢迎的人,另一个是镇上最讨厌的人,最难想清楚的是伯尼是怎么想的。原本以为会被移情的美国司法制度仍然做出了相对公正的判决(幸亏看过《十二怒汉》才知道,12个陪审员的意见必须一致才能宣判)。
又用采访,又用揣测。死胖子唱歌跳舞真不错。本来这么如此“好”的人。真实的故事加分。有亮点。86
热衷于纪实电影的人也许会觉得这片子的好玩儿之处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那种叙事格调,既疏离于事件核心的主视角外围,又紧密的通过大量的证据与线索构筑起事件的大部分脉络。因为其幕后的真实性尚被束之高阁,而社会学的模型却被很好的建立。伯尼事件的逻辑合理性终归是假想,但有趣正在于此
这真实事件跟小说似的。。。很。。有意思
除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外乏善可陈。一直不喜欢Jack Black。
创新手法,但在演员表演和访谈手法、间离感和戏剧感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很适合这个题材
林克莱特用Mockumentary的形式讲述——也仅仅是讲述了这个故事,他不试图去进行更多的分析,但却做了巧妙的道德视角置换,是非曲折看似不予置评却尽在其中,这种怪异的黑色幽默太有感觉了。
有趣又不讨厌的电影 好想看科恩兄弟拍的版本啊哈哈哈
一出辛辣的讽刺戏,杰克·布莱克的反风格表演很出色。
没想到该片的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虽然不像“爱在”系列、《少年时代》等片个人风格那么明显,但那些淡淡的喜剧感,还是很林克莱特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杰克·布莱克的表演虽然略显滑稽、夸张,但还是很不错的。
还想说为啥这么伪纪录片,结果那些乡亲们还就是真人…其实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议题:好人做了错事是否有罪?尤其是当这个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精神领袖时。影片结尾只是平实的告诉罪犯的结果,没有渲染没有过度的纠结,只是说明:就该这样。对了,马修顶着那南方佬牛仔发型出现的时候,全片最大的突破出现了
挺好的一篇argument题目
让人愉悦的小镇风情,用伪纪录片形式呈现的真实犯罪事件。看来人真是不能太难相处了,再好脾气的人都受不了。结尾的歌太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