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记者在大使馆被杀的新闻,可谓是目前全球最热的政治新闻,于是我也“与时俱进”的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美国战争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与9.11有一定联系的电影,也许是到目前为止美国人民仍然无法面对那场灾难!
提起9.11至今仍另我费解的是,为何19个恐怖分子中有15个为沙特阿拉伯人,而美国竟然没有向沙特发起战争,而是转身打起了阿富汗的主意!
难道沙特的一纸声明“已经将本拉登开出国籍”就管用了,换一个国家试试!
美国国内也有人专门就此事拍过一个纪录片《华氏911》,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还是挺另人回味的:1、西方人居住区第一次爆炸时,特工弗兰沮丧的同事说:“你戴这样的帽子时几岁?
”可是这位特工是否知道,因为美国人发起的战争,这多大的孩子又有多少已经失去生命了呢?
至今,阿富汗、伊拉克等地仍不时有恐怖事件造成数以百计的平民伤亡!
难道只有美国人的孩子是生命,其他国家的就不是?
2、女特工拿起棒棒糖给到阿布汉马渣时,怎么样都会让我想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将糖块给到小孩子的场景?
3、影片最后美国特工安慰同事的话和恐怖分子给孙女的遗言,大意完全相同,要将敌人全部杀死!
也许置敌人与死地才是解决仇恨的最佳办法!
伊斯兰教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半岛,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部落之间经常因为牧场、草地发生战争、死亡。
在一个港口,贵族做商路提成的买卖,压榨平民和奴隶,后来商路被外国入侵,民不聊生。
贵族也越来越落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无论贵族还是穷人,都渴望稳定。
默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宣传无论什么部落,我们都是一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摒弃部落不同的纷争,我们要团结,废弃以往的多神教,统一信仰、统一民族。
信仰者称为穆斯林,这种宣传符合当时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广大的利益追求。
伊斯兰教迅速崛起,被所有群众接受。
默罕默德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到临死的时候几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但默罕默德没有儿子,他死后经历了四大哈里发,这期间还经历过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阿拉伯帝国。
非常庞大跟当时中国唐朝还有过战争。
后来伊斯兰教产生分裂,有的派系认为从默罕默德下面的哈里发都是背叛者,不是默罕默德的正统,有的派系认为哈里发都是正统。
教派产生了分裂,而且经过长期的战争、独立等,各个派系互不往来,敌对状态。
影片中开头说了很多故事。
1.瓦哈比派系伊斯兰教:追求复古伊斯兰教,还是废弃多神、他神信仰,认为伊斯兰教后期分裂出的各种派系都是错误的,要团结,不要搞分裂。
要建立统一的信仰、统一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原本就是一家。
2.瓦哈比派建国沙特,他们想排除被英国殖民时的西方化,他们要建立一个原汁原味的伊斯兰国家。
但因为发现石油,王室和美国一起搞了开发石油,美国出技术,两家一起分。
人民群众再次对西方的这种方式入侵不满。
但统治者也是想让国家富足稳定、没有战乱,有了石油开采,确实是国家富有了起来。
3.萨达姆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想侵略占领科威特,变成自己的一个省,占有强大的石油资源。
4.本拉登,本是沙特的富商,自己就拥有10几个亿的美金资产,但他是一个完美伊斯兰信仰者,认为现在所有伊斯兰国家其实都是一个血脉,想统一伊斯兰教,摒弃分裂,完成统一,这点跟阿富汗当时的塔利班政权一致的想法,塔利班也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有信仰的伊斯兰国家。
但阿富汗被苏联入侵,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基地组织,抗击苏联入侵,后来苏联耗不起撤退了。
5.本拉登回到沙特,沙特王室允许美国屯兵沙特,这引起了本拉登、瓦哈比派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西方势力就是入侵阿拉伯国家的元凶。
沙特开除了本拉登的国籍。
本拉登又回到阿富汗基地组织,开始实施对美国的报复,911事件。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清楚入侵自己国家、民族的西方势力。
称之为圣战。
6.影片开始了,在沙特的采油工人,就是在沙特国内的美国人居住区,本拉登的追随者开展了恐怖袭击。
袭击结束后,美国人讨论,认为沙特不可能自己去抓凶手,意味着皇室背叛人民群众,皇室可能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甚至石油都不在皇室的控制了,这样严重影响美国瓜分石油的利益。
美国人迅速放弃这个想法。
又认为应该派遣FBI去调查凶手,但FBI会被恐怖主义定位攻击目标,太危险。
最后还是FBI这几个人,电影里的英雄主义,要求去调查凶手。
FBI找皇室威胁皇室,如果不让见王子,就公布有些王妃给基地组织资金捐助的事。
面对美国,沙特其实电影里就看出来,没有那么硬气,惧怕、臣服美国。
你想想一帮美国人来自己的国家建立根据地,被恐怖主义爆破后,美国人商讨的一直都是美国人的利益,沙特对美国人又只能客客气气,看他们脸色行事。
悲催不?
甚至美国大兵动手打了沙特军官,也没敢提出异议。
影片中,被冤枉的警察,有一个普通的家庭,其实,无论美国、沙特、任何国家,其实都痛恨恐怖主义,因为受伤的不是人民群众就是那些狂热信徒,死亡对一个人来说就什么意义都没有了。
但,一些伊斯兰教派想建立一个不被霸权控制,有信仰、有自我、独立的国家,还是值得肯定的。
他们是有民族大义、有信仰的人。
是做事的人。
最后5人美国FBI跟着沙特的警察一起找到了真凶,并将真凶杀掉。
展开了枪战。
电影的最后,一个母亲问孩子,祖父死前跟你说了什么?
孩子说:我们会把他们全部杀掉。
仇恨还会延续,入侵本就是龌龊的,霸权更是低贱的。
像那个美国工人说的:早就应该回国了。
就这一句话是真的。
以上所说均是探讨电影,不一定对,有兴趣自己查找资料!
影片一开始的恐怖爆炸、一个主权国家城市里四处可见的武装人员、官方军事区门口的复式S弯入口,这些是处在和平时期和平国家的老百姓不曾经历过的。
中国作为一个直到近代为止都算是发达国家的文明古国,在古代也曾有过即使和平年代也会兵荒马乱、局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
但那是在古代,冷兵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的破坏性仍受到很大限制。
而现今中东国家的政局、政体不得不说还除于低级水平,政府力量和自由武装力量共存、恐怖行为时有发生,在中国人思想中的“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枪一样开、人一样杀。
我感觉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集团卖武器、技术给中东的这些国家,就好像将核弹发射按钮交给一个尚没有自控能力的孩童一般,毁灭别人或者毁灭自己都在轻松的一霎那间。
在这个武器发达的时代,人的破坏性受到的限制可以说比以前算是大大减少了。
我们应该庆幸目前尚没有核武器掌握在恐怖份子手里,但不知道我们还能庆幸多久,因为我们都知道那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人类不能解决好仇恨、杀戮这样的问题,自我毁灭的结局就不再只是科幻故事里才会发生的了。
这部影片本身表达的内容并不多,表述方式也不严谨。
但我觉得只要它提醒了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就已经足够了。
今天晚上看了《反恐王国》,觉得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呢。
影片的开头字幕部分通常是无聊的,但本片以1930年来的历史事件以及新闻影像资料牢牢的吸引住了关注的眼球。
尼克松、鲍威尔、萨达姆、本·拉登……这些曾经影响中东地区的风云人物一一登场。
影片开头是一群在沙特的美国男女老少在打棒球,老师在学校给小学生讲故事,典型的美国式安乐祥和的场面,很好,很强大,很河蟹。
恐怖袭击突然发生,美国警探与穆斯林警察走到一起,追查恐怖分子。
片中的枪战、飞车、爆炸,以及各种镜头运用的很好,不过FBI探员过于神勇,给人感觉比海军陆战队还NB,有点夸张(大家也看过别的好莱坞电影里FBI是什么样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沙特警察的是位以色列演员,不知道好莱坞为嘛总弄这一出,记得《木乃伊》里面放鹰的埃及大哥也是以色列演员演的……影片结尾,两个世界,两种信仰,黑人探员和阿拉伯小女孩说出的同一句话,让我们不禁怀疑,在如此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和平是否真的可能实现。
儿童们从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块的巴勒斯坦男孩是如此,在911中失去亲人的美国女孩也是如此。
而这一切,在900多年前的十字军东征,甚至之前就开始了。
最后,以影片中曾经出现的,回教徒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There is no God but Allah and Muhammed is his messenger.”
不好意思。
这片子属于那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型的。
难得的是导演拍的干净利落,没有给人拖泥带水的感觉。
就凭这点,就应该看看。
至于演技, 可能看的太多了。
一般般吧。
没事看着玩就可以了。
一部略微平庸的反恐影片。
主演们的表演中规中矩,对人物的刻画还是浮于表面,血肉不到,没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剧情总体来说还是有点简单,5天的任务也没有感觉到迫在眉急,分秒必争。
不过枪战的真实和力度够了,爆炸场面也劲爆。
和黑鹰坠落比较,就差了一个档次,影片的深度是与黑鹰无法媲美的。
还是值得一看,政治中立的做法很是明智。
Jamie Foxx在一个访问说:「这影片是个历险记,忘记政治吧,让我们带你踏上惊险之旅」话说得真白,不错,本片确实是以政治作包装,内里是不折不扣的action thriller。
作为企图「看电影,学政治」的朋友应该大失所望,因为据讲不合符现实的事情何其多。
不过作为电影,把现实的一些处境某程度的「抹黑化」,我觉得倒也没所谓,就好像《明日之后》那样子,要是令人有点警觉性从而让事情不恶化至电影所述的那个程度的话,在教化的层面而言,也叫不枉。
编剧是《命运谜牆》的监製Matthew Carnahan,导演是Peter Berg,在《命》也客串一角。
在故事设定方面,开首用了一大段旧片和数据,指沙特和美国这数十年间的石油供求关係,更矛头直指美国乃全球耗油第一的国家。
这方面做得很好,让观众较易掌握那些繁纷複杂的国际关係。
然后就是5-7分钟的、一气呵成的2次恐怖袭击(也是本片最精采的地方之一),感觉好震憾,真的让我以为是否发生了再改编。
然后,几个气冲冲的FBI Agent,为了给同僚复仇和找寻元凶,便昧着国会的反对,使计进入沙特境内。
种族的矛盾使4位FBI专才偶到不少阻挠--接应车子特快(为了容易查找有没有跟踪车辆)、睡篮球馆、禁止问话。
故事慢慢发展下去,接应他们的沙特警官由相互猜忌再到和Jamie Foxx惺惺相惜;而桉件的进程亦一日千里,中段戏味倒浓厚(例如见沙特王子一幕,Jamie Foxx抢白起来),颇引人入胜之感。
而后段则是纯动作的感官刺激部份。
追车、鎗战、绑架、对斗,林林种种,尽是动作片刹食元素。
不过动作要尽一点,观众才会尽兴,于是变成了夸张得滞!
绑架凶徒迟迟都杀唔死个FBI Agent,而另一边厢几位救人英雄屡锉敌人而自己又一员一失,劲得太夸啦啩?
我一向不buy英雄不死论。
要不,我会给本片高10分的分数的。
最后死剩的沙特女孩,扬言要”Kill Them All”,至此,故事题旨明显揭盅--冤冤相报何时了?
倒让人唏嘘几分呢。
本片的英文名叫Kingdom,好Implicit的一个名字。
”Kingdom”其实到底是指石油王国沙特,还是国际警察美国,抑或令有所指,真的要让观众们自行思索一番了。
反恐题材不少了,动作片也不少了,有情感的动作片也不少了,但是结合得好的并不多。
拍得酷拍得晃悠在这个年头不难,也不难让人接受,但有个好故事以及塞入好的情感表达才是关键,在本片里我看到了一些让人欣喜的表现。
其实庞大的主题,和细腻而多层次的表达是反恐题材影片遇到的难题。
这对于监制迈克尔曼来说,是一个考验,在本片他发挥了盗火线和惊爆内幕里的优势,很好的影响了本片导演,情感和人性的刻画冷静而克制,加分不少。
5000个王子;2689亿桶(已探明原油储量达);3000万人口(截至2014年底,沙特人口已达3080万。
其中沙特人2070万,外来人口1010万);GDP为9万里亚尔(2014年沙特人均GDP为91700里亚尔,约合24453美元);数据背后是,矛盾、内讧、仇恨、杀戮、资金、血肉、永不休眠!
基本就是这么做的 TNT 钢珠 铁钉 小饰物 经常有被炸到的笨蛋从自己身上扣出个温州造的戒指什么的
2010.3.3.19:00...Jamie Foxx+Jennifer Garner...这是一个永远都没有对错的问题.美伊.反恐.死亡...
忽然想起这部片子,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喜欢这部影片的角度,尽管很多艺术的成分,但人性、信仰、冲突、忠诚~所有的一切,让紧凑的战争影片丰富了情感。
片头太好看了,看了无数次.结果期待值太高,总的说来还是好莱坞式的套路,还以为会有深刻的表达.
The.Kingdom.2007.HD.DVDRip.x264-BMDru
“火星”战场~ 仇恨压倒一切!we're gonna kill them all.
画面不是很华丽,不过情节和拍摄都很真实。反恐的和恐怖分子安慰人时,都说了:我们会把他们都杀光。其实谁也不能把谁杀光。让人想起了新疆,推动当地穆斯林社会的世俗化才是唯一的办法。
看不下去啊,难道因为是老美受苦受难的片子,才会在imdb上打分过7么?
除了开头的爆炸和结尾的火拼,没什么好说的。中间拖沓的不行,还是移动镜头,看得人头晕,后面没办法拉着看完的,还好没在电影院看。
“杀光他们”仇恨的种子一直在传播。巷战精彩,可是仔细一想,没查到kb份子呢,你们炸车抢人,然后一路把fbi引到boss住的楼里,这操作可真神。
如果不是最后残忍却真实,冷静却煽情的二十分钟,大概只能勉强算三颗星。
什么玩意儿…能更烂吗…
一群FBI地方分局探员就敢跑到别人国家地盘上大开杀戒,你把CIA、NSA的面子往哪儿搁?三星半,一星给开头,一星给结尾,一星给Jamie,半星给电影场面
当年,世界警察老美高举反恐大旗杀害了多少无辜的拉克贫民?悍然插手宗教、族群冲突剧烈的中东局势有多少是了为利益多少是为了人道?结局很强;貌似代表民主正义的美国特工与恐怖分子都说了一句:我们会杀光他们
最后20分钟的枪战场面比较过瘾。JAMIE FOXX拿的AK很爽。
美式大叙事 审美疲劳的很
没啥意思
对于导演过《孤独的幸存者》的彼得·博格来说,电影的战斗场面依然让人喜欢,这一次他用通篇的手持摄影打造自己的紧张场面,不足之处在于剧情走在了小格局以及老套路上。彼得·博格确实是一位很会拍群戏的导演,即便是杰米·福克斯,他也不会让抢走过多的风头,而是塑造了一个队伍。
7/10,中规中矩的动作电影,有点酸。
一星加给结尾,we'll kill them all,这就是永远的仇恨
只记得最后解救人质那场戏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