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铁木真从蔑儿乞救出自己妻子勃儿帖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准备生产了,他跟札木合说:这是我儿子。
二。
勃儿帖从汉人手里救出铁木真,当它们从牢里跑出坐进准备好的马车里,铁木真赫然发现勃儿帖已经又生了个女儿,汉族女儿说:我爸爸呢?
勃儿帖指着铁木真对女儿说说:从今以后,这就是你爸爸。
三。
有一个场景,铁木真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女儿说:看,我给你们找的妈妈多好。
勃儿帖说:铁木真,是我选择了你。
铁木真愣了一下,随即赞同似的会心一笑。
很难讲我看到这几个片段的心境,一是觉得这两人都不是一般人,太牛了 ;二是他们的格局境界都很高;三自己的思维莫名的也被扩宽了;四是什么叫强强联合,惺惺相惜我自己是一个离过婚的人,净身出户,在很长时间里,不敢见亲戚,不敢见熟人,尽管他们早已经知道,但我依然羞于启齿,为了所谓面子/尊严,跑去非洲待了好几年,每次回国休假,也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晚上行动,生怕碰到认识的人聊这个事。
我跑到陌生的城市,隐藏我的身份,除了我完全值得信赖以及我反复确定不会给我伤害的人,我才告知我的过往,我对他人从来不说我离婚有娃的事,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自怜自哀。
我其实挺惊讶那些轻松说出离婚的人,有的还被自己老公打,他们竟然可以若无其事的讲出来,好想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
我实在没有勇气说出口,总觉得说出来就低人一等,特别自卑。
大概有9年的时间,我都在等待伤口愈合,然后打开心扉,鼓起勇气向他人说出我的过往,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我却背负了这个包袱很多年。
就像是携带着一坨大便,走了很久。
直到看到这个视频,我最后的一点点防备也释然了。
是我对自己携有很深的偏见,我看到的别人的鄙视,嘲笑,其实只是自己的投射,对自己,我真的太过残忍与苛责。
实际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历尽千辛万苦,慢慢的蜕变成长,自己的改变非常大,甚至跨越阶层来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生活圈,以至于经常听到认识的女性朋友说出羡慕我的话,以前我心里总想:你知道自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你知道我经历多少苦痛吗,我这么悲催有什么好羡慕的。
可是当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依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活出自己的人生,一次次的打破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偏见,接纳自己的不堪,成为更好的自己,比起那些考虑沉没成本太高而最终圈在自己的圈子里的女人,确实是值得羡慕的,而我也应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肯定。
男女主都有非常强大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魄力,令人敬佩。
自己这么多年,兜兜转转,本以为历经艰险,进步很大,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费尽心血艰难前进的一小步,在几千年前,有人早已突破了这层屏障,有着更高家国天下的情怀,活出了奇迹般的人生。
我终究还是把自己活小了,生命珍贵,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这部影片完全不是简介所说的什么“铁木真”的故事。
影片中的“蒙古”是个人名,以他为主角,讲述蒙古人民反抗满清暴政,建立独立政体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裘吉县长因完不成税收任务而可能丢了官职。
他找汉族商人借贷不成,就派蒙古去杀了汉族商人,并嫁祸于蒙古,蒙古因此而被捕。
蒙古与裘吉的女儿瑟瞿玛相好,但裘吉还是把瑟瞿玛嫁给了盛格,而瑟瞿玛后来生下了蒙古的儿子。
盛格在弄死了裘吉后,当上了县长。
蒙古在被盛格追击后中枪落下悬崖,但他没有死,而是加入了博克多汗的反清游击队。
满清帝国自1691年(康熙三十年)起控制蒙古,直到1911年满清帝国崩溃,长达两百多年。
满清政府通过强征暴敛,让这些县官完不成任务而不得不靠借贷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这些借据和作为抵押物的儿子,就成为满清政府控制蒙古各部落的把柄和手段。
当时蒙古有一个藏传佛教的宗教领袖,叫“博克多”,被蒙古各部落的反清势力推戴为“大汗”。
1911年满清倒台后宣布独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大蒙古国”,成为事实独立的政体。
但是只得到了西藏的承认,而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15年6月9日,中、俄、蒙三方签订的条约,取消了“大蒙古国”的独立地位,接受中华民国的宗主权,但承认其自治地位。
1919年,中华民国出兵蒙古,并废除了蒙古的自治权。
1921年,俄国的白军驱逐了中国在蒙古的势力,蒙古人民党在掌权后又重建了君主立宪制的“大蒙古国”,博克多汗成为没有实权的名义君主,并得到了苏联的承认。
1924年博克多汗逝世后,蒙古修改宪法,将君主立宪制的“大蒙古国”改为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继苏联之后的第二个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5年10月20日 ,蒙古举行公民投票,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
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看蒙古王,领悟到了交易之道,无关技术,在于品质。
我要克服贪婪,我打了胜仗,战利品我自取一成,其他全部分给手下,因此有人愿意跟随我。
我将保护跟随我的人。
我要成为领头羊,我不会选择做二汗,2个领袖不能在一起共事,一个锅里煮不了两只羊头。
我要遵守纪律,我不能违背规则,违背规则这个世界就会崩塌。
我必须要用生命去维护规则,哪怕最终一事无成,哪怕失去生命,我也必须要维护规则。
我知道在一些艰难的时候,需要我做出抉择,是选择维护规则还是放弃规则,选择逃命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强大的敌人,决定了我格局的大小,决定了我是否能成为草原的王,成为伟大的可汗。
我必须在电闪雷鸣中站立,因为我避无可避,无处可避,我必须克服恐惧。
我也要向上帝祈祷,让上帝保佑我,克服困难,取得伟大成绩。
我必须信任家人,无条件信任他们,爱他们,他们是我的坚实后盾,妻子帮助我一次又一次从谷底爬起来,在一些关键时刻给与我正确的建议。
我必须要有伟大的愿景,为了结束部落的分裂散乱,道德败坏,品质恶劣,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
我必须要意志坚强,要有钢铁般的意志。
磨难和死亡的危机锻炼了我的意志,强健了我的体魄。
这部蒙古历史主题的影片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的国际化上:导演及编剧是俄罗斯人谢尔盖·波德罗夫,男主成吉思汗的演员为日本的浅野忠信,男二扎木合的演员为中国的孙红雷,女主孛儿帖的演员倒是蒙古国女演员呼兰·楚龙。
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真正的直系后裔、曾出演过成吉思汗的我国蒙古族演员巴森饰演的却是成吉思汗的父亲,我想除了年龄的关系,可能还是对浅野忠信演技的认可吧。
该电影有一个比较的大特点是虚实结合:服饰、道具、取景等都比较考究,是还原历史的;剧情上则以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个人想象为主,基本上都是虚假的。
除了无中生有的爱情主题之外,最后的雷暴助攻男主铁木真轻松拿下扎木合更是比较玄幻,让稍微了解蒙古历史的人都禁不住莞尔。
谢尔盖·波德罗夫当然不可能没有读过蒙古历史,但他采用这样剧情,这应该是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方式吧。
电影最后的雷暴之战,在历史上对应的应该是铁木真和扎木合的关键决战,史称十三翼之战,比电影更传奇的是:铁木真输了这场战争!
只是十三翼之战的胜利者扎木合在战后架起大铁锅烹煮俘虏,甚至要求帮他打赢这场仗的手下吃下这些人肉汤!
这样非人的残暴行径让原来追随扎木合的部族纷纷转投铁木真,铁木真这才不胜而胜,在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的历史时刻,击败了最有声望的对手(在十三翼之战之前,铁木真和扎木合就是当时最有声望统一蒙古高原的两位领袖)。
蒙古草原部族之间相互厮杀了几千年,就如同我国战国时期一样,本身已经到了统一的关口,所有部族和民众内心都渴望统一,所以声望特别重要。
十三翼之战的残酷和非人性,以及铁木真在这场战争上的军事失败,可能是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选择用自己想象的剧情来拍摄的主要原因吧。
不过考虑到真实历史的不可思议,谢尔盖·波德罗夫的玄幻雷暴之战,好像又不那么不合理了。
对了,电影里铁木真放走了扎木合,不过真相是扎木合是铁木真亲自下令处死的。
在历史上,铁木真是真的庇护和信任追随他的人,无论是奴隶还是将军,无论是蒙古人、契丹人、西夏人、汉人还是西方的白种人。
其中一个投靠他的奴隶,最后被铁木真封为国王、太师,这个奴隶叫做木华黎。
所以在电影中,铁木真雷暴之战之后下令放过所有男性俘虏,把他们都编入蒙古军队,蒙古人纷纷拜服,这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
不过对其他人,铁木真是如此残酷,反抗他的城市会被屠城,不论这个城市和民族是否奴役过他。
铁木真说过大致这样意思的一句话:杀死他们的男人,强奸他们的女人,把他们的孩子变为我们的奴隶,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心情畅快的事!
可以想象真实的铁木真绝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受人尊敬和讨人喜爱的,作为电影主角的铁木真,需要美化,给他一个侵略屠城的理由,给他一个美好爱情故事的装饰,可能必要的吧。
最后,铁木真的大儿子,也就是孛儿帖被掳走时怀的孩子,名字叫做术赤,蒙古语意为客人,说明铁木真是知道这个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但历史上他确实对这个儿子视如己出,和其他儿子一样,铁木真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带兵大招,并同样分给术赤他领地和军队。
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四海之主之意,他确实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这一点倒是确实无疑。
请原谅我,用这句台词作为评论1500万欧元投资的“史诗”牌电影的标题。
我在蒙古圈儿里长大,10岁之前,我喝蒙古人的茶,吃蒙古人制作的奶疙瘩,在蒙古人编织的羊毛毯上玩耍。
他们已经不再常年游牧,在村子里定了居,院墙上晾晒的是他们用来做燃料的马粪饼。
春天的时候看他们套了马车,放上一捆一捆的用来搭帐篷的弯曲的竹竿,执着马鞭,浩浩荡荡徙向山脚;冬天的时候,他们赶着羊群从山里回来,带着成捆的野山葱。
我曾有一个蒙古小伙伴,不姓完颜,也不叫巴特尔,叫做通古尔,头发微卷,鼻梁塌陷,由于自小骑马,所以双腿合不拢呈O型,所以显得个头矮小,但他用拇指和食指放入嘴中吹口哨,是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分贝。
我说的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往东3000公里是内蒙古,往东北1000公里是外蒙古,国外了。
已经没有办法和我儿子站在一座山顶上俯视铁木真打下的疆域。
据WIKI争议中第三种观点,在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创建了世界最大版图的国家——蒙古帝国。
这个国家向西占领到中亚、西亚甚至东欧。
向东占领了原属金朝的中原地区,直至14世纪征服了元朝,于17世纪加入清朝版图。
这时候铁木真叫中国人,由于宋朝前蒙古是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所以有些观点甚至认为他是侵略者,至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
这节历史课下课。
下面接着电影赏析。
先说演员。
扮演铁木真的浅野忠信是日本人,单眼皮爷们儿,曾看过他演的《杀手阿一》和《暗涌》,我听到很多小子问什么俄罗斯人拍片子让一个日本人演中国的蒙古人,我很想扑上去用胶鞋垫儿抽鸭的,难道让腾格尔演啊?
别的不说,单是铁木真被关在牢笼里的一幕,已经让人震撼:披散的长发,似泥塑的表情,眯成缝的眼睛里面透露如坚毅的目光,比我见过的蒙古人更像蒙古人。
有个地方需要指出,其第一次辗转找到蒲儿帖的时候,在对话中竟然要表现出羞赧的效果,这不是蒙古人特质,应该脱掉靴子就地野合。
铁木真有44个老婆,难道是从第二个开始不会羞涩的?
孙红雷。
我看过他演的一个短剧,一边调手表,一边赖西西的穿西装,问旁边的女人:做什么重要么?
不见得。
穿什么重要么?
美尔雅男装。
这个短剧常常在中央5套安排播出,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但我一定要写,我因为这个短剧买过美尔雅,到办公室门口把表调慢10分钟,结果还是迟到被罚了5块钱。
不管从历史,还是从剧情,扎木合不是反面角色,孙除了发型不适合以外,其余的表演恰如其分,现在怪笑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演绎手法,一如在《七剑》中的血性。
有个镜头,铁木真送他袍子,他本来想潇洒的转身穿上,转身很潇洒,袍子飘起也很威风,可惜转过身来胳膊还没插进袖筒里,又捣鼓了半天,势气大减。
Khulan Chuluun饰演铁嫂蒲儿帖,我不认识,但长着一张充满蒙古族特色的脸,眼睛细长,间距较宽,好似迪斯尼画出来的花木兰。
再说剧情。
我认为,导演的初衷是花很多钱来拍铁木真的生平,但片子拍出来会给人一个误导,让人觉得世界秩序好像都是由个把女人来造势,尤其是扎木合在剧中屡次说蒙古人不应该为了一个女人发动战争。
回到历史课,由于铁木真的童养媳蒲儿帖被抢,铁去找扎木合借兵,倒是史实。
在片中两人反复的互相营救,蒲儿帖两次忍辱舍身,不离不弃,塑造了蒙古女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难得的是铁可汗,第一次见到小孩儿,说是自己的儿子,第二次见到小孩儿,说是自己的女儿。
我承认,我都怀疑了,我很丢脸。
我继承了了汉族男人小心眼儿爱怀疑的优良品质。
整个剧情很史诗,从铁木真挑童养媳,到四处远征,到建立蒙古帝国,似乎很完整,但我认为如果拍成三部曲,每部120分钟,更为恰当。
那么富裕个国家的那么大的导演也小气,不就4500万欧元么?
一群人埋伏来埋伏去都能埋葬2.5亿人民币,你拍历史人物干吗那么小气?
最后点题。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有三句。
一句是铁木真借兵抢老婆时,扎木合: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是为了个女人发动战争。
一句是和尚:我知道,蒙古人不能被关在笼子里。
影片结束时,画外音说道:铁木真征服了大半个世界,通古斯王国彻底被消灭,但修道院被保留下来。
一句是铁木真:找新娘是最难的事情了。
最后一句我不想评价了,我也觉得挺难的。
update1215:感谢ken813,是美尔雅。
update1216:艾丽娅饰演铁木真的母亲。
美尔雅是西装。
都怪我废话太多。
源自 不良标签,优质爷们儿 http://www.yemener.com/?p=21
铁木真与安答(结拜兄弟)扎木合《蒙古王》这部电影讲的是铁木真击败少时安答(结拜兄弟)扎木合统一草原的故事,就像史诗《蒙古秘史》的叙事结构一样,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难后,铁木真在天神腾格里的庇护下,犹如一支飙升的股票,在整个草原陷入到无休止的内战时,他以简单的掠食者哲学获得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支持,在那个雷电交加,充满着萨满巫术和迷信的决战日,一举击溃了喜新厌旧的扎木合联军,并以灭绝唐兀惕人(西夏-党项) 的方式,报了昔日被囚禁之仇。
有仇必报,有债必偿,构成了中世纪游牧-部落文明的精神内核,就像电影中为铁木真所设计的台词,“我的法律很简单,不偷生,战要到死,不杀妇孺,欠账还钱。
”——这就是领导了12-13世纪的侵略者哲学——简单粗暴在面对腐朽的灵魂时总能是赢家。
无论铁木真所代表的蒙古人是上帝之鞭还是真主之鞭,无论“铁木真”这个单词在蒙古语中是铁之精华还是草原铁匠的意思,对于当时还停留在以打土拨鼠和吮石子、刨树根为生的新石器族群来说,他们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让夜夜笙歌的欧亚“文明人”付出了代价。
——我以为美剧《冰与火之歌》拍的就是蒙古来袭。
13世纪正是小冰河时期的开始,凛冬将至,蒙古黑鞑靼就像是坐着时空穿梭机来到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人(异鬼),他们停留在多瑙河边静候河水结冰,在冰冻的河面上一举击溃了日耳曼人和波兰人的骑兵,然后踏过很少冰冻的河面,在边境守卫抱头鼠窜的同时,踏平了衰败的匈牙利宫廷——欧美人用“异鬼”来形容中世纪的蒙古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因为它们不仅仅带来了战争和鼠疫,关键在于它们还用“魔法”不断的吸收和异化文明人。
虽然近代的法国学者以蒙古入侵欧洲时,英国人为其指路,日耳曼人为其充当先锋,声称草原文化只对处于蛮荒状态的凯尔特-日耳曼人有吸引。
因为只有树林中人(凯尔特-日耳曼)才喜欢披头散发的遁入原始森林去吸收恐惧的力量。
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原始力量在文明陷入腐朽和堕落时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尤其从14世纪蒙古打开欧亚通道,大量波斯化的东方(中国-印度)文明的输入,对于推动西方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功不可没。
14-16世纪也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分水岭,如何反思野蛮战胜文明最为关键。
中国在元和明陷入到对天灾人祸的无边恐惧中,对神话和迷信的崇拜取代了理性;而西方人则另辟蹊径,通过征服海洋产生了科技和文明,欧美人的影视作品中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是他们征服海洋,唯有在狂风巨浪中他们才能自由地呼吸。
征服海洋就和蒙古征服大漠和草原一样,他们反思和研究蒙古,反思文明和安逸带来的弊病,就是保留他们文化的根本——无非是勤能补拙和刨根问底。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15年法国人还要拍《狼图腾》,他拍的不是狼,而是狼带给欧洲文明的启发和鞭策——羊的智慧在狼的眼里不过是让它变成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羊,狼的本性就是驱赶羊群,它永远不会被人(文明)所驯服——就和蒙古神话史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古老的黑鞑靼从岩穴熔山而出,由狼和鹿产生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勇士以人肉喂养的狼和蟒蛇自称,所信仰的是不过是男儿不能没有弓箭和大丈夫当持干戈而死,简言之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崇尚智慧的民族称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却无法解释《宋史》中反复出现的“蒙军至,宋兵溃败”,毕竟道德政治学不是每次都管用,这和晚晴时船坚炮利也会兵败如山倒如出一辙。
让-雅克·阿诺-狼图腾 (2015)
《冰与火之歌》中的异鬼 再回到电影本身,当然,金帐汗国的导演充满了对“铁木真-腾格里”天人合一、万佛朝宗的过度美化,但是,抛开俄国导演对蒙古历史和草原神迹的再创造——少年铁木真所受的磨难都出自于蒙古-突厥族的内战,占领西夏(唐兀惕)是蒙古军西征和南征的军事需要,电影中的有仇必报只是为铁木真的残忍找一个说辞而已——从《蒙古王》这部电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蒙古人留给欧洲文化的启发,简单说:一是守信。
二是忠诚。
三是情义。
四是勇敢。
这就是12世纪与农耕文明平行的蒙古社会的基本构架,尤其是守信,对于12世纪还没有文字的蒙古人来说不容易。
蒙古社会的构架——口头契约——全凭一个“信”字,在铁木真夺回妻子孛儿帖,抚养私生子拙赤一事中体现得最明显。
至于忠诚、情义和勇敢,则是蒙古兵法中和兵以诈立相对的生存哲学, 蒙古兵法里没有运筹帷幄,只有头狼般的身先士卒——它们像狼群一样狩猎,在占领地对待战俘所实行的也不过是畜牧管理学,没有多余的展示人类智慧和感情的空间——所谓勇,无非是领导不争功,让利给员工。
武士电影里动员台词是“把你们的性命交给我”,其实还有前半句,那就是我把命交给你们。
回过头来看《太阳帝国》,英国战俘对日本神风特攻队报以敬意,不过是两个误解了蒙古精神的弹丸小国妄图征服世界的惺惺相惜。
不要忘记大不列颠不正是凯撒笔下那个在马上表演杂技,二十个男人共享一个女人的野蛮民族吗?
西方学者把中国文化中的反求诸己等同于闭关锁国,恰恰是混淆了进步与反思的关系。
蒙古精神放在和平年代唯一有用的就是个人的意志力、纪律和进取心——这听起来像是当今社会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挖苦——但君子自强不息不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
看西方视角下的辽、金、蒙古史,最重要的是理解部落文明和征服者帝国的关系。
征服者帝国这个词不好听,却是理解地域——游牧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西方之无国界、多中心、和平主义等概念均是由该词派生出来,其进步和局限/伪装也都包含在这个词的含义当中,简言之就是何处是我家,天下皆兄弟姐妹。
游牧民族的大脑自带一张世界地图,为了生存他们只得不断革新,这种革新从他们依次以拉丁语、法语、英语为主导可见一斑,相比起来中国的内陆视角就显得闭塞了,正如《多桑蒙古史》所说,中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面对有野心的部落文明时往往会反受其制。
如果说宫廷文化(政治)世界大同,那么中西方市民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大了。
陈寅恪说中国文化最不缺的就是自由。
各人化各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要说会享受,中国人不输给任何人,但比起西方的理性、参与性、平民性又总觉得差点什么,或许只有重回内陆与草原模糊的边界处,才能找到我们丢失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 (198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雖然說,有很多人以為那個年代只把女人當財產,但實際上,成吉思汗並非如此,《成吉思汗的女兒們》一書,是一位專門研究蒙古歷史的專家寫的。
在鐵木真的一生中,遭遇過太多男性的背叛了,他的父親被毒死,族人瓜分他的家產;歃血為盟的兄弟札木合不斷地想要奪取政權;兒子們酗酒又好女色,一點都不長進。
可是,只有女人沒有背叛他。
當他的妹婿想用馬匹來換他妹妹,就被鐵木真揍了一頓,並且下令不准買賣女人、強姦女人,但是,我們寫中文的歷史學家好像都沒寫到這一點去。
忽必烈為了報復這個重女輕男的政策,掠奪了所有公主的領地,並且以殘酷與羞辱的方式叫士兵輪姦這些公主後代的女兒們,發配到宮裡和驛站當終生性奴,而且有兩個幼小的女孩在這場輪暴中不堪虐待而死。
所以,我相信鐵木真確實對女人很好,他認為女人是家的根基,男人負責打仗,女人專心持家,我在書評裡寫過了,他並不是無情而殘酷的人,就跟我們一樣,我們不總是很純真,有缺點,但也有優點。
我想,本来就不要抱有期望,在尊重史实上。
这分明是爱情与友情的故事,借了成吉思汗的躯壳还魂。
是在迅雷在线看的,字幕有些问题。
明明听到的发音接近“Tangut”,字幕上却是“通古斯国”。
剧情中囚禁铁木真(败于札木合,哪有这么一段?
)的铁笼挂着一个明显是西夏文的字牌。
所以,这应该是唐古特国。
我看其他朋友质疑唐古特国人的头饰,类似头顶了小佛塔一样,很奇怪。
实际上,这是近代西藏贵族的头饰。
但是在浓重苍凉的戏中氛围里,这些都无足轻重了。
不过,窃以为最后一段的战争场面,用了特技的部分,实在有败笔之感。
破坏了整部电影的一贯风格,无论是画面,还是情节。
收尾有硬生生吞下去的不适。
铁木真长大后前来迎娶孛尔帖,两人在回去的路上骑马对望孛尔帖:你为什么不碰我?
铁木真:我怕一碰你,你就会破碎。
铁木真与札木合两军对峙札木合(缓缓折断了一支差点射中自己的箭):我的兄弟狡猾得像条狼。
札木合被铁木真俘虏札木合:所有的蒙古人都怕闪电,你为什么不怕?
铁木真:因为我无处可躲。
毫无退路,便不再惧怕。
铁木真放走札木合札木合:你放走了你的敌人。
铁木真:我放走了我的兄弟。
力图拍成史诗片,实际上是失败了!浅野版的铁木真过于隐忍,孙红雷的札木合太过于中华式的狡黠而神经质,但是问题在于远远不够狂野凶蛮;而整个故事内容过于零散冗长而且无焦点,即使是展示蒙古人狂野也始终是差一口气,狂蛮不是靠飞溅的血和冷漠的眼神来就可以表达的,可惜了!ps.铁嫂孛儿帖,好似迪斯尼画出来的花木兰。
成吉思汗曾經被西夏人俘虜的橋段,如果是真的取自魯不魯乞遊記的話,這個編劇還真的是下了大功夫。雖然十三翼之戰中雙方拿刀子長槍互殺是不太符合蒙古人騎射的做法就是了。
铁木真还是纯蒙古老大时候,老婆被拐走强X生两孩子都一样视如己出,对老婆也是疼爱有佳,打金朝打着打着就学习了汉族的优良传统娶了40几个妃子.. 历史不好的人看历史剧很辛苦啊,都是山东河南那打打杀杀,还是看红楼梦里面南京人谈恋爱有意思
因为孙红雷才看的
10/11/22
语焉不详
日本人演的不错。
坚韧。。。顽强。。。
草原风景拍的很美,故事很一般。
好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国”
他们让伟大的成吉思汗多带了一次绿帽子!
2016年看的,回来标记下
浅野忠信大叔和孙红雷这个二子还拍过电影呢啊!!!
什么东E-西W?!
铁木真成为王之前的经历,被打被踢被关被卖被追杀被抢老婆……很苦逼的一部文艺片,风景和服装满分,浅野忠信演得很沉稳,小扎木合很可爱。
好沉闷的片子,故事完全靠平铺直叙,战争场面直接用一片云给略了,真是不怎么样
失望,王在哪?
瞎拍
纯爷们片
铁木真就这样成了刘备...还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 不是三国志里的...札木合那么悲情的人物在这里像个土财主...不过配乐真好听 就是那种声音直冲脑门的发声方式 叫神马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