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6岁,先生43岁,都做着工薪阶层的事情和拿着这阶层的收入。
孩子即将出来,有一些房贷,妥妥的中年人跑不掉。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情圣》,另外一部就是《鸡犬不宁》,后一部为第二次看,第一次看是9年前单身时代的2008年。
其实《情圣》和《鸡犬不宁》的模式/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前者是以一个男生寝室为单位,人到中年,虽然位置到了肖经理/莫名奇妙有豪车/莫名其妙工作挺少人挺娘收入还不少的三位同学,由于同寝室中的邓超过于拼命,还未享受人生就一命呜呼,让肖央扮演的肖经理心有戚戚焉。
这时候,他出门有车,家里住独栋复式,老婆有点强势,小孩基本不用管,每天的烦恼大概就是公司车位不好抢,竞争对手恶心他而已。
天哪,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好不。
然后有一天在抢车位浪费了时间后,在停车场碰到了一美女,妖艳/热情,对着喷气的管道重复着梦露的经典动作,嗯,暗示着肖央的七年之痒和女神来了。
莫名其妙这个地下停车场竟然有一面跟警局类似的单面玻璃,女神在不知情的情况,一览无遗的魅力统统被这位中年人GET到了。
肖经理,蠢蠢欲动了。
《鸡犬不宁》也有着类似的意思,豫剧团的三位师兄弟各自遇上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当家小生的太太跟团长有着暧昧关系,马三不仅经济上弱,身体上……也比较弱;刘兵经济好,但是觉得都是老丈人接济自己,对着老婆发无名火,对来照相馆拍艺术照的女孩有了一丝丝异样的感觉。
故事就由三位的心态和现状推进,马三为了赚钱去斗鸡/小生为了赚钱去卖狗/刘兵答应陪拍照的女孩去上海,三人又因为2万块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鸡犬不宁》是一个群戏,着到笔墨的差不多有10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人物关系,光是情感纠葛就有四五对。
开封90年代独特的生活与经济情况徐徐展开。
2008年看,记得最清楚是海报上的内容,就是马三去看男科,但2017年再看,却发现“看男科”其实真的很多余,无非就是增加一点点的噱头和笑料而已,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缺点所在,有时候细节真的过于多了,繁杂,马三的男科其实无需表现,没钱对于一个男人已经够致命了,他与小香玉的感情也很好,潜在的危机也是因为出国经费的问题,何苦又加上一个男科呢,一晃而过,也没有后续。
但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真的非常非常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由此可见,很多电影明明是再创作,但是有时候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看待,就像《邻居》,有些电影虽然是黑色题材,但依旧有着明显的记录功能,比如《背靠背,脸对脸》。
但是看《情圣》呢,我当然理解制片方做这部电影的卖点想戳中现在那些有钱,但是想蠢蠢欲动的中年人们,类似于宋思明那样的,像初恋情人的女人都可以包养,何况买张电影票呢?
但是我就是不懂了,那为什么要做的这么不接地气和浮夸呢?
摊手《情圣》跟《夏洛特烦恼》是一样的,口号式的男性YY片,老子可以出轨啊,爱上不同人啊,但最后这可是一个梦呢!
什么都不算数哦,最后肖央从床上醒来,女儿说要喝果汁,啧啧,原来从遇到女神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春梦啊。
剧中还让确定出轨的小沈阳语重心长的说:兄弟,我已经确定不玩了,还是家里好(类似的话)。
这两部电影都告诉我们:哈哈大笑了是吧,哈哈哈,都是我的梦啦,我是瞎扯的啦。
如果非说这部电影有现实影子的话,就是说明现在都市婚恋市场中男女地位的悬殊。
闫妮扮演的玛总那么美,那么辣,职场地位比肖央要高(开会期间手下那么多),竟然被肖央一个打错的电话一秒钟被撩成功,陷入了要和肖央的情感单恋中。
也不看看肖经理的长相和身材,竟然一秒钟被撩,唉,这个够现实。
下次制片方这么能扯的话,拜托拍点奇幻电影,别挂着现实的狗头啦。
上午,时代电影院的盛静邀我去看陈大明编导的《鸡犬不宁》,又是一部小成本片,华谊兄弟出品。
盛大小姐的宣传口号是:这电影跟《疯狂的石头》差不多。
我一听赶紧动身。
虽然也是以方言为对白,虽然也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虽然也有笑料,我看完,觉得拿《鸡犬不宁》跟《疯狂的石头》放在一起比有点亏,这电影绝对没《疯狂的石头》搞笑、热闹,也没《疯狂的石头》结构严谨——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抖出来。
市场经济冲击下,人心浮躁,看戏的人都为了生活各奔东西。
没了观众,大梁的某豫剧团里的演员都有好几个月没钱发。
他们的团长为拉赞助四处奔波,刚拿到两万元钱,没曾想在一次小车祸里被小偷(王宏伟饰,《小武》的主演)趁乱拿走了。
剧团再次陷入困境。
演员们作鸟兽状散去。
一个师傅的三师兄弟都下了海,一个靠着卖烤鸡的丈人成了摄影师、一个一门心思玩斗鸡(李易祥饰,《盲井》的主演之一)、另一个则干起了卖狗的行当。
而斗鸡和卖狗这两个行当呼应了片名。
摄影师不愿在丈人的卵翼下苟活,斗鸡的不甘心老婆要出国,卖狗的怀疑老婆(徐帆饰)跟团长跑了。
但是他们只有愤怒、怨恨、无奈,却无力改变命运。
于是,他们大都以为生活在别处。
去上海出版社发表摄影作品也好,去法国中餐馆帮厨也罢,哪怕去深圳歌厅里卖艺,都比在大梁强。
昔日的古都,无论底下有多少宝贝,几多文明,无论遗留了多少古代的痕迹,都无法挽留为生活挣扎的小人物们;现实让他们意志动摇,让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四处奔波。
影片刚把三个人物的三段故事交代清楚,团长就拉到了新的赞助,这一次是去香港演出,正当人们群情激奋,准备重整旗鼓,开始练功的当口,团长发现了拿他包的小偷,在追赶小偷的途中,他出了车祸,一命呜呼。
剧团的人继续过他们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离他们渐渐远去。
毫无疑问,要想让大众接受直线条的《疯狂的石头》一样接受这电影,还是有点难。
和《疯狂的石头》比起来,《鸡犬不宁》更文艺,故事结构相对复杂,线索纷繁,节奏起伏错落。
它的主题如导演自己说的“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情感是何其复杂啊,能让人有所感觉比让人明白更有操作性。
这个电影不商业,涉及社会特殊体制带来人民大众个体生活的感觉,还关注了中年危机、老年人婚姻等具体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电影,在中国的民间生活中“着陆”,本生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且表现得如此贴近,可见创作人员在生活中汲取足够的养份,那是相当的不容易啊。
原来的《百家诉讼》的作者王斌(没记错吧?
),剧本改成了《秋菊打官司》,后来成了张艺谋的御用创作人员,英雄、十面埋伏等都有他的身影,可后来的作品怎么就离生活这么远了呢?
好的作家一定是浸淫在传统文化中的。
希望“鸡犬不宁”的作者们也能够坚持。
但讲故事,如果主题太多,可能会顾此失彼。
由于这是个描绘传统戏剧人员生存的一部片子,自然要由此讲到戏剧的发展命运。
正因为有这样的关怀考虑,同时,也要体现主题的高远,就要的短短的2个小时间,讲太多的事,所以,徐帆为什么回来等一些情节没法交待清楚,小香玉的离开和回来的设计也是有些瑕疵等。
谈问题,是因为我认为这个片子很好,如果注意力不那么分散,一定可以更好!
至于是不是又一个《疯狂的石头》,我完全不在意....
挺好的,尤其作为河南的邻居山东人,听方言都能听出家乡味来。
而且它的这种小人物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
也许在另外的机缘下,导演会把它拍成一部平民电视剧。
从人物上看,绝对是够了,一个师傅的三个徒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故事。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部电影,也很成功。
人物虽多,可是并不散,故事线索做的很好,可以加分。
演员的演技都没的说,其实也不是太要求演技,几个演员都是戏曲演员出身,连体验生活都免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部片子不乏喜剧因素,倒不是台词,而是因为情节,可能是因为通篇都很轻松——虽然三兄弟的生活都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稍微抖个小包袱,观众就能笑出来。
说它是疯狂的石头2,我觉得挺贴切的。
电影《鸡犬不宁》,一部小成本的生活喜剧。
其实,这片子并不好笑,远不如《疯狂的石头》,但是还算生活化。
豫剧师傅的三个徒弟,一个斗鸡,一个卖狗,还有一个搞摄影。
几位男主角,都有悲剧色彩。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矛盾,使得他们无奈、苦闷、彷徨但又在积极豁达的生活着。
电影开始,又见王宏伟,比小武胖了,演的还是老本行,还是那麽一本正经得让人想笑。
演过《盲井》的李易祥出演马三这个角色,照样精彩。
失去性能力的他找到医生,开始练一种祖传的功夫,当看到他两腿之间吊着半个瓦片时,终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医生说了,什麽时候能吊起五十块砖再说话。
师傅想找老伴,相亲前两人都拿出了年轻时的照片,见面后大失所望,吵了起来,最后反而成为欢喜冤家。
想想谁又不曾年轻过,记得黄燎原老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就是:那时我们多年轻,头发那麽黑!
结局是大团圆,虽然有点俗套,但想想好像也只能这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原本以为是《疯狂的石头》般的喜剧,甚至宣传给我的感觉是更为有趣,可是看下来有上当的感觉。
其实讲的就是三对夫妻的生存之道与夫妻之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而团长的包及其中的两万块钱就是串联他们故事的工具。
整部片子透露出的苦涩与心酸显然易见,哪是什么喜剧?
我看啊,更像悲剧。
如果硬要说是喜剧,大概指的是大团圆的结局罢了。
再说片名,故事并不复杂也不乱,条理清楚得很,也简单得很,难以让人感到所谓的闹腾,但如果说只是源于马三斗鸡和四海卖狗的话,也太牵强了,把刘兵搁置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三人的师傅和马三婶婶的相亲以及马三看男科大夫这两件事与整部片子要说的完全不搭,如果只是为了增加笑料,那么绝对的完败。
皑皑,搭大热影片的顺风车容易,风景却千差万别。
其实本片真实的生活化是《疯狂的石头》所不具备的,倒不如往人文方向努一把力,反而更有嚼头。
如果不是“疯狂的石头”珠玉在前,那本片毫无疑问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掌声与关注。
可惜,“石头”先出来了,所以本片只能打着石头第二的旗号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宣传能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影片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观众免不了要比较,而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
“疯狂的石头”是老少皆宜的草根喜剧,本片则是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
之所以制片方会拿本片与“石头”相提并论,是因为本片的故事结构与之十分相象,同样是一批即将失业的人指望的救命钱遗失,然后就是这些钱经过若干阴差阳错的巧合又出现了。
本片没什么笑料,我确定我看的时候没有笑过,我看到的,是小市民的无奈,是生活的重压,这些在“石头”中点到即止的东西,在本片中得到了发扬,这就是本片跟“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石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片则就是生活。
看看本片的海报,每个中国男人都会无奈的苦笑吧。
结局看似圆满,其实充满无奈。
师傅的一生算有了个美满的结局,但是几个徒弟的生活在经历了这场鸡犬不宁的风波之后却没有丝毫改变,小学徒跳来跳去也跳不出那个圆圈,一代一代,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生活何尝不是在循环。
大家都将《鸡犬不宁》和《疯狂的石头》放在一起评论其实这是毫不相似的两部片子《疯》是一部黑色的幽默,强烈的夸张戏剧性的巧合都凑合在了一起影片的节奏很快犹如一曲摇滚让人看得很兴奋。
且看后会哈哈大笑《鸡》则是很现实的一部片子,也有戏剧性的巧合,但片子的重点不在这,导演彷佛是将处于社会底层人物挣扎着生存的处境摆在我们的面前,影片的节奏比较慢,如同一曲民谣快慢得当,看后一声叹息。
中国人普遍都有一种围城心态,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董团长、素梅、大红都回来了,菊花坐在旅馆前的楼梯,她还在痴痴地等待着出去的机会……片子几次拍了小城清晨的远景,晨雾中像咸蛋黄一样的太阳呆呆地升了起来,很压抑很沉重很生活的感觉,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场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豫剧团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以言语的矛盾,但是这就是生活,白开水般缓缓流过的生活却又不得不为之努力,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总是充满理想的,越是底层的人物越是有着坚忍的野草精神。
安分于自己的处境,为幸福的明天加把劲……鸡犬不宁,看得我很难过,看得我很郁闷……
悄没声的,险些错过了这部好玩而且有趣的电影。
《鸡犬不宁》,在豆瓣里已经有了70多条评论。
《鸡犬不宁》,在我的硬盘里呆了两个多月,没来得及观赏。
倒是耳边“奶大、胸低、速看”此起彼伏。
这几天闲着无事,我想起了下载多日的《鸡犬不宁》,一看之下,知道了问什么有人管这部电影叫做第二块石头,也为什么电影创作方并不喜欢第二块石头这个评价。
《疯狂的石头》火了,被人们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黑色幽默。
确实,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文艺中年,想起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只能找到《黑炮事件》。
不过,《黑炮事件》摆脱不了所谓艺术电影的沉闷,在我很长时间的印象里,都忘不了导演(黄建新)故弄玄虚的长镜头--拍摄长达几分钟电风扇摇头的镜头。
当然,公平的说,黑炮事件的原作(张贤亮中篇《浪漫的黑炮》)是一部好小说,但改编为电影,娱乐元素显得过于单薄。
而疯狂的石头则不然,凭借编剧技巧、娱乐元素、恶搞和方言,使得艺术和娱乐几乎完美的结合,叫好并且叫座。
《鸡犬不宁》也是一部方言片,所有的演员都操着河南话。
《鸡犬不宁》也有着高水准的编剧技巧,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中国人的电影智慧(最大腕的导演们似乎只学会了抄袭哈姆雷特和雷雨)。
《鸡犬不宁》也很幽默,而且是最最时髦的冷幽默。
《鸡犬不宁》更是一部小制作,据说只有800万人民币。
有一部叫做《孔雀》的电影我看了两遍。
第一遍没什么感觉。
第二遍之前,受到了刘韧的一番指教,让我更真切的了解到小地方的人生。
但直到今天,孔雀仍然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尽管摄影很到位。
而《鸡犬不宁》在文化含义的丰富性上,丝毫不逊色于孔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更出色的可看性。
《鸡犬不宁》有一个巧妙的故事,并且有很多丰富的细节。
关于编剧和故事,我不想多说,万一你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我的多嘴可能会导致你丧失很多快乐。
除了故事,《鸡犬不宁》还有两大主题:一是小地方小人物,二是传统文艺在这个时代的转型。
这两个主题的含义,足够文艺中年深深的体会,就好像一杯酽茶,越品越有滋味。
我有一个朋友兼同事前几年移民加拿大。
她是河南人。
去年回国遇到一起,我和她探讨在网上为华人提供盗版娱乐的可能性,记得她和我说,别的不知道,倒是豫剧是真的看不到了。
看了《鸡犬不宁》,我稍微有些心安,虽然豫剧可能她确实是看不到了,但她依然可以从VeryCD这样的地方,下载并观赏到《鸡犬不宁》。
今天,恐怕不仅是河南人,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通过更时髦、更"先进"的娱乐方式缅怀一下自己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元素。
这可能是一种悲哀,也可能是一种最后的心灵慰籍。
一切都取决于这样好看的小众电影,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壮大,如何打动我们已经越来越坚硬的心。
这是一个很中国的片子,比《疯狂的石头》中国,比《霸王别姬》中国。
《石头》只不过选择了重庆这个地点而已,这个故事换了任何一个地方,由任何国家的人来演都可以说的过去。
《霸王别姬》中的脸谱不过在映衬一段感情,而这段感情不是很中国的感情。
这种建立在感受基础上的命题总是经不起概念的推敲的,要问我,你说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我基本会晕菜。
表达感受,麻烦就麻烦在这,怎么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东西,这个很难,表达不好就成了自说自话或者人云亦云。
我既然都把“中国”当形容词用了,你还能指望我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么?
我不想也不能。
我还是说感受,还是说《鸡犬不宁》。
首先,《鸡犬不宁》这个片名就挺中国的。
尽管,片名呼应片中的斗鸡、卖狗,但都看得出这是表面的。
鸡和狗在传统的家庭中,配享的是家庭成员的地位,无数的俗语谚语都指向鸡和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国外的话,狗是宠物,鸡呢,估计主要是食物,而中国鸡和狗主要都不是用来吃和玩的,一个护院,一个生蛋,因此当它们并列开始提的时候,指涉的是家庭,鸡犬不宁作为一个成语,本身就有这个意思,这和欧美文化很不同。
其次,片子的基调很中国。
既然是瞎侃,我就附会几条线索出来:大红终于没有出国,这不妨看作是回归的主题(不敢用母题这个字眼);董团长车祸死去以后,所有的矛盾似乎冰释,这是死人最大,人死就一切不再追究的心理习惯;师傅的婚事又为所有人提供了遗忘的机会和重新树立期待的希望,还有片中开始的照相和结尾的照相,首尾呼应,“笑笑”,照相为什么要笑呢?
是啊,为什么要笑呢?
再次,片子的细节很中国。
片中男性病医生的祖传内功是纯粹的中国式幽默,还有最后马三悄悄在师傅耳旁说了句什么,师傅就乖乖走了,这种偶尔的狡黠很中国。
最后,导演的意图也很中国。
英文名字one foot off the ground,更能表明导演的意思,我很喜欢第一幅海报上的宣传语“平衡,是每个人的绝世武功”,这种平衡,是很中国的东西。
说到现在,“中国”意思应该比较明朗了,起码包括传统、民间、市井、江湖、狡猾,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会善意的团圆。
尔尔
浓厚的河南话,听着比较过瘾,特别是结尾处,大红描述法国签证拒签的那几句,尤为亲切,生为陕西人的我,从小在陕西的河南人聚居区长大,我们的方言也就成了类河南话为主体,陕西关中话次之的情形。
6.8/6.8
看不懂.
头回听到这种理论:法国的签证比较好签,因为法国人喜欢吃中餐。
剧情转折略显生硬,海报看了的确蛋疼…
20061231 不值得看
上了这个封面的当
有点意思 河南人不简单啊 都是人多惹得祸
看半天才明白,原来是个喜剧?
看了一半.没意思.
海报那个桥段还蛮逗的
小人物们不如意的生活也能看到希望~
穷人的辛酸
没深度的中年男人片,美国片在这个题材拍得很好
导演: 陈大明编剧: 陈大明主演: 徐帆 / 李易祥 / 王宏伟 / 小香玉
不上不下的感觉
同类电影里面这个算比较无聊的了,整个电影我就笑了一处
底层蝼蚁的艰辛,又有谁看的见?
市。你是市民,我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