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
老人都是脆弱的。
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
他们声音听不见,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
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
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
麻雀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候像是假装痴呆一样问儿子站在树上的鸟儿是什么,连续问了三次。
儿子不耐烦的告诉说是麻雀,最后一次回答甚至吼起来了。
这个时候老父亲眼里面噙着泪,从自己的荷包里面拿出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年轻的儿子小时候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带他出去郊游的事情,那个时候,儿子天真的问着父亲树上的鸟儿是什么,父亲高兴的说那是麻雀,儿子每问一次父亲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说不出有多幸福。
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人老了不中用了。
而是需要每一个儿子,每一位女儿,莫要觉得给了自己的老父母每个月六百块就以为是尽到了孝道,莫要觉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尽到你们的责任了。
他们要的不是六百块,要的只是你在身边,哪怕只是一年短暂的一两次,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他们表演都不自觉的笑了。
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
我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可以飞跃老人院,不光是老人这样,任何时段的人都不能过得太安稳把梦想搁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是这样。
他们告诉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去迈开第一步。
走着走着。
我也会在者不自觉中,找到我们自己了。
再多的误解都会化解的。
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子女荣华富贵而自己的老父母却没有落脚之地。
这是一种变态畸形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该要改善而且必须要改善。
愿他们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
拥抱生活去,在阳光下,在河流边。
放声大吼放声大叫,该忘得都忘掉,这才叫幸福。
2012/05/13
05年开始住校生活,08年离开爸妈的城市准备高考,09年来西安。
几乎是两年见一次。
现在大三了,最近的记忆就是去年暑假回家,我和男朋友闹分手,想着自己和爸妈多年白热化的气氛,看着他们头上的白发,良心发现一样在网上搜了适合高血脂的菜谱,笨手笨脚弄了一上午。
我妈边舀着酸辣三丝汤,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汤菜还挺好吃的。
我记得真真切切,从小到大她就夸过我这么一次。
居然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汤。
小学成绩不好,每次家长会完了都免不了一顿打。
初中考了全校第二,她说地理考的也太差了。
高中考了全班第二,她说英语咋和第一名差那么多。
高考成绩下来,她说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努力了没。
我记恨了她好多年,我小时候甚至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后来怪她偏心弟弟。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妈和别人的妈不一样,连一声两个字的妈妈我都叫不出口,更何况像别的孩子去撒娇了。
二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觉得心疼那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妈,家里人的生日都不会刻意地去记,但只要能记住,满桌子自己爱吃的饭菜绝对地替换了那句生日快乐。
她的爱总是那么实惠,就像她本身一样没有丝毫包装。
成长的日子里你的小得意,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夸奖的话都留给别人说了,她知道会有很多人乐意说的,而那些一巴掌打醒你的话都是她说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取悦你,只要你好,哪怕你记恨她,哪怕在她打你的时候说了那么多伤害她的话,哪怕她气急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下一次,她还是毫不犹豫再给你一巴掌。
毫不犹豫。
那些对我笑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打我巴掌的她还一直在我身边。
没有她的巴掌,哪有别人的夸奖。
他们为我们计划了千千万,却忘记为自己计划一张属于自己床,当我们在他们的巴掌之下接受更多的夸奖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爱的巴掌。
张扬一直是位有诚心值得尊敬的导演,片子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立意很好,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人,而且每个人都有变老的那一天。
尤其在国内,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老戏骨老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中青年演员的表现就明显相形见绌了。
可惜,众多的老演员对于电影的主流观众——年轻人来说,票房号召力明显不够,恐怕这也是片子票房较差的主要原因。
另外,片子的摄影非常漂亮,特别是大客车穿越内蒙草原的镜头,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美轮美奂,真是养眼。
尽管导演诚心大,主题立意高,演员表演棒,摄影镜头美,但个人感觉片子硬伤也不少。
国家法令明文规定: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和轮式自行机械车。
请问:七八位七八十的超龄老人们驾驶一辆报废的大客车千里迢迢从宁夏赶往天津,他们一路上怎样通过的重重关卡?
层层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难道只管收钱吗?
还是老人驾驶的大客车不走高速?
还是这辆大客车有隐身功能?
还有,老人院的院长发现老人们偷跑之后,怎么可能不报警不请求警方帮助查找众老人而只是自己伙同个别家属私自去追老人们?
如果你是院长,你会这么感情用事这么胆大妄为吗?
即使如此,因为片子主题抓住了观众情感的软肋,加上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的出色,片子赢得观众的口碑绝对是没问题的。
但有口碑不一定就有票房,而且可以肯定本片的票房绝对高不了,会成为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典型,如同《钢的琴》一样,其实主题还不如《钢的琴》深刻。
本片和票房较好的《桃姐》主题类似,都是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世界的诚心精良之作。
但《桃姐》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令人信服,而本片如上所述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桃姐》演员少而精,戏份集中,而本片属于典型的群戏,戏份分散,观众情绪不容易积累。
最大的差距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
许鞍华VS张扬,刘德华叶德娴秦海璐等VS许还山吴天明李滨等,从票房号召力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另外,《桃姐》在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已经免费为片子作足了铺垫和宣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是本片所能比拟的。
因此,国产《飞越老人院》这类文艺片的票房不佳是必然的。
如论如何,片子还是应该看一看的,当然不一定非去票价高昂的电影院。
相信它会让更多的人常回家看看,至少常给家打打电话。
感谢张扬,感谢众多的老演员们。
“她什么都记得,却会忘记上厕所解裤带子。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该忘记的都忘记了,只记得该记得的就好。
”刚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想说编剧是谁。
一部让人如此感人又符合生活逻辑的电影确实难得。
这里面告诉我的,不单单是关心社会上这样一群呆在老人院的“孩子”,还有人性的亲情、自私以及现实。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我的子女忘记我以前做过的亏欠的事情。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我的家人不只是单单把我的责任扔给了养老院。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在我为自己活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面活出自己。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即便我的生理已经不能自理我还有温存着一颗年轻的心。
为了那么一天,如今年轻着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心里怀惴着美好,怀惴着期待,怀惴着梦想,地活下去。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
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
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1. 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
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 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
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
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
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 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
“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
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 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
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
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7. 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
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
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一定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看完电影习惯看一路影评。。
大家都挺客观的,探讨了老年人怎样怎样。。
这部电影怎样怎样。。
嗯,在片中老人院的墙上红油漆刷着一句话“有一天我们都会老”所以其实并不只关老年人,好像我们还年轻,不是一个群体,所以用着第三人称,他们如何如何其实那就是我们啊,未来的我们所以苍白地希望我们每个人到那个时候都有所依吧
值得年轻人一看的影片。
近年来少有的温情,伤感的好影片。
在我们步入老龄社会的时候,这部影片为我们提示着什么——关爱老人。
TA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这提醒我们要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忘记了许多最珍贵的东西。
不要让我们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
老艺术家们真实的表演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在思索我们该如何关爱老人,该如何让TA们安享晚年,安享真正意义上的晚年。
同样说老人的故事,国外的《赤焰战场》、《老爷车》等,老人的形象积极、有活力、有智慧。
这部《飞越》,一帮老人却整天哭哭啼啼,祈求着儿女的孝顺和关注,连一开始给人梦想的老周,最终目的居然还是希望能让自己的女儿见自己一面。
中国老人可怜形象,很大一部分是导演自己意淫出来的。
亲情、友情、事业、爱情、知识、娱乐等等,都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啥就觉得老人一定要把儿女当作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事?
人总会老的,而且可以老得优雅和独立,因为智慧和财富,都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套用现在一句话,不是老人可怜,而是可怜人老了。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不变强大和独立,要靠别人(包括儿女)的怜悯和同情来换取关注,注定是一场杯具。
独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上的独立,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独立。
经济上大家都能理解,精神上独立就是:你是我生活中重要的的一部分,但我不是为了你而活着的,我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个“你”,可以包括爱人、朋友、儿女、父母、领导、客户、等等。
导演在电影中硬生生传递出来的这种“孝”,是古代农业社会延续的一种追求投资回报的社会规则:农业社会没有契约精神,因此没有啥安全的投资产品,而子女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最安全的投资回报工具。
父母花钱养大子女,为的就是以后子女给自己养老。
以防子女不孝导致自己的投资无法回收成本利息,因此大力宣传孝文化。
现在不少父母暗里明里还是有着这样的意图:比如干预子女的对象是否有钱、和别人的孩子攀比工作收入等等。
潜台词就是:你最好赶紧有钱,以后好养我!
你就没想到自己没经过孩子同意就把他生出来,那么在他们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抚养他们长大不就是你的义务吗?
更何况他们身上带着你的基因,他们负责把你的基因传下去,光这一点,就有足够理由让你义务把他们养成年了。
因此,自己努力把自己变强大吧,为成为有智慧而富有的老年人而努力。
套用一句歌词:等待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都过得不怎么幸福。
2018.3.2:😂2016年12月12日的补充: 经常看见我的豆瓣提醒上不时出现一个关于这篇影评的“有用”,我越发地觉得不舒服了;一篇4年前的东西,夹杂了很多私人情感,而今已经很难读下去自己写的字了,恰如下面的朋友说,难看死了。
可是毕竟往者不可谏,不管是什么,既然当时留下了。
就留着吧,至于击中了我们的痛点、泪点、或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点,全凭读者取笑好了。
说点其它的。
2016年7月,我开始旅行。
7月26日,我到达西宁,参加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
观影结束后的互动中,我争取到一张颁奖盛典的门票。
7月27日,我参加first颁奖盛典,张扬导演也来了,我第一次和张扬导演同处一室,虽然是巨大的青海大剧院。
中间偏右站着戴帽子那个就是张扬导演,特明显是不是 7月28日,first电影节青海湖露天放映活动,我是真的真的看到了张扬导演。
虽然我并没有勇敢地去走上前跟张扬导演交流。
但是。
我们后来一起吃了烤全羊!
~~~~~~~~~~~~~分割线~~~~~~~~~~~~~~ 看到那么多人给差评,我实在忍不住了。
这么好的片子今天凌晨看完的,从看到院长给老人的儿子算账那段开始,眼泪就决堤了。
我一个被人经常以东北爷们定义的大小伙子。
二十多年来,从我记事起,在这异乡的夜里,第一次痛快地哭。
我从上大一那年,就开始了在外地的生活。
离家太远,坐火车要一天一夜。
只有寒暑假能回家。
放暑假还经常张罗着要实习,不回家了。
仿佛早厌倦了被父母看管的日子,在一起就是唠叨,烦人。
喜欢一个人在外面,想干什么干什么,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有的时候,它是理想,很多时候,它只是我放纵的欲望而已。
一年真正在家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恐怕也只有过年那么几天。
即使在家,一有时间,也要马上找朋友出去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尽管有的时候只是应付。
院长那笔帐一算,一个中年人,和父母剩下来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到二十天,太可怕了。
我还年轻,但是我和父母剩下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我还想去远方旅行,我还想到外地工作……“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夫子说这话时必是情之所至。
我们总是说,我们要出去打拼,要出去奋斗,好孝敬我们的父母。
父母都让我们给孝敬没了,还孝敬你麻痹的父母啊!
一帮傻逼!
(我又激动了)我的爷爷今年82岁了。
从2006年我们一大家人住的小院被扒迁,爷爷奶奶在外面租房住以后,爷爷的身体就越来越不行。
我过年时看他的时候,还好。
很安静,因为他已经基本说不出话了。
走路也不行,要靠我们扶着。
上厕所都是我老叔或是我奶奶帮忙脱裤子。
经常流哈喇子,胸前塞一块大餐巾。
我爷爷现在变得感情十分脆弱,每次一看见我,他就流眼泪,偶尔不常见的亲戚来看他,他也是止不住地哭。
我叔我大爷都说我爷爷这是老了,脑袋不好使了,老年痴呆。
我不相信,我能认出我爷爷看我的眼神,他总是死死地瞪着我,一直都是这样,我总是不知道我爷爷看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知道他能认出我是谁。
只是最近几次我去看他,我爷爷已经没那么大反应了,过年的时候家里人都聚在奶奶家过年,爷爷看见了很平静。
只有我奶奶一个劲地招我爷爷的时候,不停地问,“看这是谁来了!
看你大孙子来看你了!
你看多好啊!
”爷爷的眼泪又会夺眶而出。
后来我们都说让老人情绪总这么激动不好,我们也就不招惹爷爷了。
奶奶喂爷爷吃饭的时候,爷爷会很乖地张嘴。
只有偶尔喂爷爷实在不想的东西的时候,他有时还会对奶奶挤眉瞪眼地骂一句,“什么鸡巴玩意!
”就像爷爷以前住在院子里的时候。
住在院子的时候,爷爷身体还很硬朗。
是个倔气十足的老头儿。
他喜欢白天黑夜都叉着大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会守在大门洞里给我开门。
傍晚天色变暗的时候,他就会早早把门上锁,我妈和我婶经常说他,可他从不听。
最早的时候爷爷每天三顿小酒,吃饭的时候,他只负责摆桌子和擦桌子,别的他从来都不管。
我奶不让我爷喝酒或是让我爷吃水果的时候,我爷都会破口大骂,“什么鸡巴玩意!
败家娘们!
”。
我爷最大的爱好是看电视,一般看到最后他都会骂一句“瞎扯鸡巴蛋!
”然后把电视关掉。
他只有在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和逗我玩的时候会笑,比如问我会唱什么歌,然后让我唱一个。
不管我唱不唱,他都会笑。
只是他现在骂“什么鸡巴玩意”的时候嘴里已经含糊不清,只能依稀听见他说到“什么鸡!
”。
然后从他的语调里辨认出来。
更多的时候,他作出骂那句话的时候瞪着眼睛吓人的样子,却一个字也骂不出来了。
有一次我接我爷出院,走到医院一楼走廊的时候,我爷拉裤子了。
我和我老叔把他扶进厕所里给他收拾。
我把我爷的裤子脱下来,然后把着他,我老叔给他擦屁股。
我实在擦不了,要是给我爷擦屁股我肯定吐了。
我相信张扬导演一定是在老人院体验过的,从开头的一个镜头就看得出来,老人的状态就是那样脏兮兮的。
然而他却无法记录下老人院的味道,有人尿裤子了,有人拉裤子了,有人尿了裤子拉了裤子还不知道。
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状态。
你们乱写影评的这帮傻逼,连电影真实的地方都不了解,凭什么说人家矫揉?
傻逼!
(激动了)我有一次问一个女孩,我说你爱你爸爸吗?
她平时很文静,不过还是很不满,说“废话!
”我很坚持又问了一遍,她说当然爱啊!
我又问“那你爸爸的梦想是什么?
”她想了半天居然说“父母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都好好的吧”。
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无语,简直他妈就是不把父母当人啊,爹妈上辈子欠你了吗为了孩子连梦想都没有了,爹妈是你的奴隶吗?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知道父母的梦想是什么吗?
我们一天天地喊着梦想梦想,把梦想看得比什么都重。
那你关注过你最爱的人的梦想吗?
你又凭什么说你爱自己的父母?
我们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爱,把父母当做自己一份宝贵的财产而已,把他们留着,让你有爹有妈,让你有人关心,让你变成孝子。
爹妈没用了,不知道你还要不要爹妈了。
你个傻逼后来我给那个女孩讲了艾美丽帮爸爸实现环游世界梦想的故事,她说她知道了。
再后来我就不知道了。
你在全国大赛上唱老男孩的梦想不夸张,你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不夸张,你拿一把手枪干掉二百个匪徒不夸张。
一群老人开公交车参加选秀就夸张了,老人看一看海就夸张了?
因为他们老了是吧,因为老了就不中用了是吧,老了就该老老实实等死少添乱是吧。
只要一个人的梦想被称为梦想,就永远都不夸张,不管是80岁还是100岁。
说到这个地步,我就不从技术角度评论这部影片了。
拍得很棒,无论是整体的结构,还是细节的把握,甚至是静态描写的镜头和色调都没什么挑剔的。
前面人物和场景本身都很真实,画面笼罩着梦想的美感。
后面的部分,梦想的美丽让人感动。
还有人喜欢那电影比来比去的,《桃姐》我看过,我评五星。
《无人驾驶》我也看过,三星都不到,还有傻逼连《大魔术师》《飞越疯人院》都拿来比。
《飞越老人院》就是《飞越老人院》,跟那些电影有一毛钱关系,完全没有可比性。
同样的题材不代表人家的表现方式就是最好的,导演以前的水平也不代表下一部电影的质量。
没事找茬的人闲的吧。
还有人乱定义的,又说是喜剧片,又说是公路片。
定义成“故事片”就足够了好吗,评价它好坏的标准就是故事讲得好不好。
有些人肯定是抱着“我来看看这部公路片拍得好不好”的心态看电影的吧,傻逼。
今天激动了,肯定有人不爽了吧。
先回家看看父母再回来骂。
· 对了,还有那些成天写影评,情感麻木,靠意淫作品换关注的“牛人”们,web3.0要是来了你们人生大概就没意义了吧。
几亿网民能满足你的虚荣心哪?
啊?
我赶紧去注册小号捧你们的臭脚。
还有那些捧臭脚的,你们就捧吧。。。
尽管今天是母亲节,但影院也只给这部好片排了一场(而且还非黄金时段),200多个座位稀稀疏疏仅坐了10来个人。
人虽少,观影时却大都感动得哭了,不时能听到抽泣声。
陪父母去的我泪点较低,100来分钟的电影,泪腺几乎没消停过,忘带纸巾,只手频频抹向眼角(这时看向老妈,发现她也是一样的动作)。
对现在的很多成年人来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似乎我们很少关心,连已经挤压得足够短暂的陪伴时光,都往往习惯性地“错过”。
记得电影里老人院的院长这样问其中一位老人的家属,“你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以你我现在这样的年龄,各自的父母活得再健康也就还有20年的生命,但你我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却远比这个少,总共加起来只有十几天,一想到和他们在一起只剩下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我就……”老人们需要的当然不是金钱,也不是被放在老人院里得到医护上的照应,他们只需要我们抽空去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
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可对于“飞越”了老人院的这些老年人来说,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才适当吧。
他们的笑容,真的挺美的。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不必深刻,道理有时候是越简单越好,直白明朗如抬头向西所见之夕阳,几许感动是余晖对我们身心的照护。
让人感动、引人自省,这样的一部电影,足矣!
主题不错,片段不错,老人们个个都是催泪弹,可是剧本实在太差了。但虽然剧本这么差,凭着老人们还是让我哭了好多次。坐在旁边一位美国老年女性一直一直一直涕泪满裳。
痕迹太重,太使劲了。标准的青影厂出品风格。
本来想骂人来着,但是看在这么多老演员的份上——我能说脏话么?
看完点映场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可惜,可惜了导演的情怀和勇气,可惜了一批老辈儿的演员,可惜了那么美的景色。都被导演的浪费了。
主题很好,拍得却很糟糕。这是一部喊口号的电影,从剧作到导演都让人相当失望。片中所有的概念和想法都是由角色喊出来的,大量解释性的对白和抒情让原本该有的感动都变得很廉价。拖沓的情节与脸谱化的人物,还有从头到尾一刻都肯不停的配乐。有《桃姐》珠玉在前,这部实在是……
人生的意义,哪怕到老也要铭记,思念俺亲爱的爹妈
看到老人院里的老人,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或许我还不如他们有勇气,敢去完成梦想。其实老人很想出去走走,看看这花花草草,看看这让人留恋的世间。如果有可能,多陪陪老人。
有一天我们 也会变老的
我们的明天,老人的需求何去何从
看过三部讲老人院的电影,桃姐文艺,彩虹老人院欢乐,只有这部最接近生命本原。略显煽情与说教,但许多情节设置也很活泼有趣。能有心来关注孤寡老人,这份情怀在内地电影里总是好的。就像关山老人院门口大红色的墙字: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PS:我的泪点竟是当草原上响起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
....
开始以为又是一部老男孩题材,后来才发现不止这么简单啊,那七男一女的组合,是在向《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致敬啊。。。
家庭给予人摆脱孤独的假象。
几十年以后,我们这代人也要在老人院里终老了
saturday night
桃姐+落叶归根+遗愿清单
分了几次才看完,每次都记不得要看,可有可无的感觉~~故事一般,就是在大陆还谈理想,总感觉别扭,开个破车,我们的交警呢?!从北京去天津,开去内蒙古了~~大陆还有这种公路,少见啊~
起点很高,理想主义,其实就是在做梦。
如果在这个山寨之国考虑玩《超级变变变》的话,评委不一定非得是波波、刚刚、小伊,找些个“变变变”的超级粉丝,检验创意就好了。
从未想象,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可以上演公路片。老戏骨们尽情飚戏,我也在从头到尾飚泪。支持国产好电影,在此呼吁大家都去电影院贡献一下票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