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个天平。
左边:艾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希拉里斯万克+诺兰导演。
右边:唯一不是自己编剧的诺兰电影。
天平会向哪边倒?
其实就悬疑片而论还是很好看。
镜头的感觉相当棒,所有的追忆和梦魇,灰白或昏黄的光线,似乎还会发现“诺兰”的感觉。
还有阿拉斯加的极昼时期,风光秀丽明澈优美如画。
几位主演演技很棒,尤其是帕西诺大叔,转转眼睛抬抬手都是戏。
虽然还是平淡了些……不是自己编剧,毕竟缺少骨子里的那种东西吧。
但总有很多细节让人觉得有趣。
Dormer大叔追凶时一路踏过河上飘过的原木(真是阿拉斯加的感觉啊,轻巧地藏在里面),脚下打滑落入水中。
然后,一个奇妙的幽闭的空间——似乎只是意外落进来,却再也没法出去。
可以看见光从罅隙透入,却没办法跟着光线出去,只有一根根原木沉重无声从头顶缓慢流过。
很巧妙,无论作为隐喻还是遐想。
Walter Finch最后也是沉入幽暗水中的。
于是还是隐喻?
或许什么也不是。
但我更喜欢把暗沉的原木或水流想象成记忆或时间,无力背负也无法挣脱。
好电影理应是个万花筒。
还有那些碎片。
从《记忆碎片》开始就总是迅速地闪回。
明亮的光,忽然割裂的视野,起初缓慢出现在人群,后来闪电般撕开现实的Hap的面孔。
当濒死的Hap用惊疑的不再信任的表情对着搭档的时候,一切就开始了,他已经往Dormer的潜意识里放了一个陀螺或风车(:P),然后它们开始转动,越来越快,最后无可阻挡。
我很喜欢那条公路,雨在下,雨刷的节奏擂鼓一样伴随着心脏的跳动。
一辆不存在的车骤然迎面压来,那效果不亚于城市街头忽然冲入一辆火车。
好吧,我是故意在套它。
但有时看起来还是很诺兰的,不是么?
晚安,Dormer,我也要去睡了。
结构同一个结构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以两个字概括之——胁迫。
影片一开始,威尔的搭档就因与毒犯的关系受到风纪处的(不喜欢这个翻译)胁迫;胁迫也是是警探威尔的惯用手段,他通过老道的经验洞悉受害人男友及密友尴尬处境,并以此为条件逼问他想得知的事情;可是,最后威尔自己也因枪击搭档而陷入了与凶手的相互胁迫之中。
胁迫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在《罗生门》里,导演在一开始就让樵夫和和尚困惑于他们在衙门里看到的事情,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叙述。
可是,樵夫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对整个事情的经过是清楚的,对各人说谎的原由也应该是最能理解的,因此,我认为樵夫说“我完全不能理解”有一点不够自然。
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为了最后引出樵夫对事件的第四种叙述,同时,导演也是在借樵夫之口向观众发问,传达导演的想表达意图。
相比之下,美版《失眠症》更着力于讲故事,没有了《罗生门》这样一个形式感很强的表意意图,可是,《失眠症》同样有可以探讨的空间。
人性胁迫之所以无处不在,是因为人心里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可能成为别人的把柄(女服务员:在阿拉斯加有两种人…)。
秘密可以掩盖,然而自己如何面对秘密?
黑泽明借和尚之口说“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欺骗自己,这是凶手费奇采取的方式。
费奇用了足足十分钟虐杀少女,可他依然坚信他不是故意的,因此他可以冷静地消灭证据。
在这里编剧对费奇的身份设定非常好——二流小说家——虚荣、书卷气。
因此,他可以认定自己是少女的精神导师而与其展开交往,实则利用自己的阅历与财力获取少女好感。
可是,少女同样是以“精神导师”欺骗自己,实则贪恋费奇的金钱与精神交流的假象。
这种双方认知的错位最终在费奇亲吻少女时酿成悲剧。
警探威尔曾经对霍奇说:“你花了十分钟杀掉她,却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的。
”这种撕破假象的冷酷(对别人和对自己)使得他不能欺骗自己。
因此威尔总是在犹豫,同意了联手制造假象,又对霍奇诬陷兰迪心怀憎恶。
好在他还是一个坚强的人,相信“有利”原则——做事情可以不择手段,但是结果必须“有利”——幸运的是他所坚持的“有利”还不只包括对自己有利(可这是否是另一种欺骗?
)。
既对自己有利,又不违背正义,总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威尔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在面对正义时的艰难抉择这个老问题。
照这样看,似乎威尔的行为最终还是走上英雄主义的路子了。
真实《罗生门》里探究的真实,主要还是事情本身的真相。
可在《失眠症》里,事件的真实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的事情都一清二楚,但是人的意图却给能给过程清楚的事实穿上性质完全不同的外套。
在人对自己都撒谎的情况下,真实变得更加难以琢磨了。
因此在女探员追问威尔是否是是出于消灭证人而枪击搭档时,竟然连威尔自己都已经说不清楚了(说到底,人还是对正义缺乏信心)。
前面我之所以说威尔“似乎”是英雄,正是出于这样的设想——最终威尔拒绝了女警探毁灭证据的提议,似乎这里面包含的并不是英雄主义情绪,而更象是出于对真相无法探询的焦虑。
稍感欣慰的是,在这部片子里我还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些不容易说清楚的东西,这种东西我在《车祸》、《大象》都有体会——我想称之为偶然性。
正是有了偶然性,我们还可以设想更多的可能性。
Insomnia,译为失眠,一个人因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白昼不息,而失去了睡眠。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2002年的《白夜追凶》中,警官Will Dormer(Al Pacino饰演)就是一个失去了睡眠的人。
他和自己的搭档Hap一起来到阿拉斯加“比目鱼垂钓之都”,调查这里的一场凶杀案。
但是,经验丰富的Dormer在追捕凶手Finch(Robin Williams饰演)的过程中误杀了Hap,而这一切恰好被凶手看见,在之后的追查过程中,凶手以此作为条件与Dormer交易,Dormer从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该片改自97年的挪威电影《失眠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诺兰唯一一部完全起用“外人”编剧的影片。
大多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像《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都是由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担任编剧(这个弟弟还拍过美剧《西部世界》)。
而这部影片的编剧——希拉里·塞兹,作为一部非典型诺兰片的编剧,则一直被影迷诟病。
片中少了复杂的人物线和故事线,多线剪辑这一诺兰擅用手法也没有得到恰当的体现。
我们于是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两大主演的表现上,在这一部影片中,阿尔帕西诺的演绎是精湛的,对人物内心的挣扎,表现得真实而复杂。
早些年阿尔帕西诺就对类似的角色试过水,比如95年的《盗火线》,他扮演了暴力不羁的警长,在正与邪中游刃穿梭。
罗宾威廉姆斯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荧幕形象一向温煦友好的罗宾,饰演这样一个内心孤僻的凶手,让人有点猝不及防。
最后一幕凶手沉到湖底,伴随着那张面孔渐渐消褪,你会突然对这个落魄而缺爱的凶手感到一种怜悯(这里对罗宾的逝去表示深深的怀念)。
Insomnia,失眠的人,在白夜里,大多都为人性的正反面困扰。
正如艾莉说的:“一个好警察睡不着,是因为没有办案线索一个坏警察睡不着,是因为他的良心不安”
诺兰的早期作品,尽管未采用他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但依然通过将三个案子环环相扣,吊足了观影者的胃口,这种手法在他后来的蝙蝠侠第二集中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诺兰很善于不彻底揭露人性,总是揭一半藏一半,剩下的一半让观众自己琢磨,有时却怎么都琢磨不透,也许因为他藏起来的部分也同样藏在观影者内心深处。
阿帕的演绎依旧精彩,虽然没有秀出他最经典的个人独白,但其精神斗争的过程足以使角色饱满而立体化。
极昼导致失眠,失眠之后则是永眠,不仅观众,连阿帕自己都不知道那一枪究竟是否有意。
算是自己能叫得上全名的第一个外国男演员,因为小时候电影频道总是放他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勇敢者的游戏》,还看过《博物馆奇妙夜》,还有一部讲小飞侠(彼得潘)长大后的电影,忘记叫什么名字。
他的电影是真的适合给孩子看!
因此,也无意中记住了他的名字。
然后,我长大了。
然后,追诺兰的片单。
然后,在片单的最后一部电影里遇到他。
意外!
特别意外!
他和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太喜欢这部电影!
罗宾走了也已经快7年了!
一瞬间好像回到童年。
感谢你带给我美好的回忆。
RIP,my captain!
8.5分,另一个译名叫《白夜追凶》。
必然会被低估埋没的电影,因为导演是诺兰,主角是阿尔帕西诺,才会有人去欣赏,才能有7.5这个不上不下的分数。
如果去掉主角和导演,这电影应该不会有人看的,分数肯定会更低。
因为这电影节奏实在是太缓慢了,从悬疑片来讲,剧情走向观众基本都猜的到。
但这电影是诺兰最真实,也最接近普通人的。
《敦刻尔克》的时代已经过去,《蝙蝠侠》《盗梦空间》里的事也跟小老百姓没关系,《星际穿越》未来也许有可能有吧。
一个警察,误杀了同僚,被凶犯知道。
如果抓捕凶犯,自己难免也有牢狱之灾。
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
但因为主角是阿尔帕西诺,才完美地诠释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斗争。
也因为导演是诺兰,才能更完美地展现出人性。
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由两个天才而升华。
个人评价不在《冰血暴》之下。
奥本海默上映前终于看完了诺兰开头那一段飞机戏,太好莱坞了,太三幕式了,太工整了。
不能说不好,但是毁灭吧作家与警探的合谋,一个想象丰富心思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手段越界失眠是因为良心不安,睡着意味着良心无亏。
结尾帕西诺的入睡(死亡)意味着他的良心已安。
年轻的女警探是帕西诺的精神传人,结尾差些完成了一个轮回,明日的人活成过去的人,过去的人在明日的人身上重生。
但没有。
帕西诺让自己的继承者,明日的警探遵守程序正义,不要为了实质正义而手段逾越法律。
(所以这片子推崇的是程序正义。
一般的法学学者、法律相关从业者好像都是推崇程序正义)(因此 罗翔才那么特别或难得,因为他出身推崇程序正义的法学领域却重视“圆圈正义”即实质正义)帕西诺比作家更诚实,自己想不起自己杀人动机就说想不清,而不会笃定自己无意杀人(不会拒绝政治的动机而只认同哲学的动机),为自己辩护。
作家这样做,并以写作/虚构的逻辑为之背书(现实里的众人/书里的众角色各得其所其乐融融,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真相不重要(美、和谐才重要)),实际上就是罔顾正义。
身体/行为有罪是人之常情,但当灵魂/思想都开始骗人,那就真的再没什么可说的了。
这个片子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按文艺的标准被人们评判为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里一般来说是如何处理女性角色的:新手,晚辈,学生,下司,传承者;面对男人们对她探寻真相展开工作的嘲笑/打趣只是置之不理,没有翻白眼也没有反击,一切常态化处理。
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个人生活,那些真实可感的细节,只是老警探的精神传人,(肉体宿主)。
其实这片子像是诺兰为黑暗骑士打的底稿,帕西诺的警探身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手段是否该逾越法律,都是蝙蝠侠探讨的核心内容。
这本子感觉是被诺兰修过的,很多地方还是有诺兰味这片子像是文艺+商业的混合,文艺在于极昼、失眠、极端精神状态的呈现,商业在于本身没啥深度,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三幕故事帕西诺演的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很炸裂的感觉但很匀称很贴很到位
大凡心理惊悚影片,重头戏自然是着力刻画影片角色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意识银幕化”的方式以可以捕捉到形态的“视听模式”艺术地再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情绪,来扩充影片的内容、强化其深度和塑造角色的性格,而且,不一定要依靠血花四溅的暴力血腥场面去吸引观众,制造卖点和噱头;如何能将人物的心理意识细腻地剖析乃至运用巧妙高超的叙事手法投影到银幕上,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到那种无形无影的恐怖气氛与时时跟着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去体会岌岌可危的处境才能够在心理上而不是一味只求感官上的刺激而造成的惊悚紧迫感。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影片《白夜追凶》算不得他最得意的作品,属于保守中带些小突破的那种类型:内心戏分的比重明显多于武戏的过度渲染,意在让观众从心理上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通的心灵默契,体会故事人物在进退维谷的境况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与激烈的内心冲突。
记得以前,诺兰的一部心理惊悚影片《记忆碎片》险些让一众影迷患上精神分裂症,因为要解构和明晰这部内容如其名的影片着实会烧掉观众不少脑细胞。
《蝙蝠侠》系列(侠影之谜、黑暗骑士)及《致命魔术》的问世,又印证了他在诠释黑暗、阴郁、吊诡等影片风格的成功转变。
诡秘且时空交错的剧情氛围、精细又残忍的打破观影惯例的叙事架构、深入到观众骨髓的战栗心理代入感、剧中凌厉独特的角色形象定位是这位英国新锐导演鲜明的影片标签。
他总能让台下的人们在观赏他的影片时就象打了一针强心剂似的亢奋起来,影迷们必须动员起身上每个细胞参与进诺兰的影像,去“聆听”他创意不断又新鲜刺激的电影语言。
时隔两年,在《记忆碎片》之后,诺兰拍摄了《白夜追凶》。
影片直译为:失眠症。
有趣的是,在未看这部影片及相关介绍时,我脑海中竟然浮现出《机械师》的画面来。
以为这又是讲述一个失眠症患者精神分裂的幻想之旅。
不过,非也。
这关乎两个谋杀犯的一场致命对决和较量。
失眠症则是加重险境的一个微小的外界因素而已,一切都变得浑浑噩噩、云里雾里,人的思想因为阵阵倦意变得迟缓呆滞。
诺兰用形象会意的意识流镜头传递着让人催眠又有些烦躁不安的讯号。
一个警界的铁腕探员多默(阿尔•帕西诺),与一个落魄的小说家二人各怀鬼胎,相互牵制对方,为着两个共同又血肉相连的秘密:他们都杀了人,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演着戏,玩着猫捉老鼠的死亡游戏。
故事伊始的走向是朝着多默与他的搭档哈普到阿拉斯加的一个偏远小镇去办一件少女谋杀案去梳理情节的,实际上,慢慢的剧情就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办案过程已被掩盖罪行的种种行径取代。
罪恶的渊薮需要丧失正义与泯灭人性为养料,盛开出腐烂的丑虐之花。
至此,谋杀案的元凶及作案手段及案犯的心理剖析已不重要,影片主题彰显的丧失原则与迷失的正义感及在职业操守与私心己欲下的人性混乱影影绰绰地浮出水面。
为了凸显多默,这个老辣精明的洛杉矶探员光芒下有阴影的形象,导演诺兰不时将一些画面分给了他身边的角色,镜头捕捉住那些探员们因为多默在侦查过程中敏锐沉静又过于霸道的办案手法而变得瞠目结舌、迷惑不解至心生叹服的脸部表情。
特别是希拉里•斯万克饰演的女警员埃丽对于多默崇拜与笃信的眼神。
一但散发出震慑力的警徽蒙了尘,它可能会弥漫出一种恶臭的气味。
有些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精明过头的人在无法预料严重事态后果的情况下,为了私心与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可能铤而走险、冒死一搏。
多默就是犯了这样简单的错误。
影片开初的俯瞰大全景镜头勾画出阿拉斯加雪谷的纯白之美,一切看起来虚幻不真实,亦如在暗示这是个易于受到蒙蔽的培养罪恶之源的滋生地。
浩瀚无垠的白雪峡谷景致也是一种隐喻:暗示多默的职业生涯看似正大光明,实则有肉眼无法察觉的污点夹杂于内里,只是被隐匿得很巧妙而已。
闪回镜头频繁地出现在多默的脑海及银幕的画面上,也反射到观众的眼中,诺兰的镜头语言在起作用,静默地述说着主人公多默在私心与原则之间徘徊挣扎的矛盾心情:痛苦到痉挛的脸与因为失眠多日涣散的眼神,渐渐模糊的画面,这一切都在压抑中静待着爆发。
我想,观众和我一样,都在期待着多默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或是在末尾已猜到谁会出局,只是想要得到一个情感上的宣泄与最终回归正义底线的肯定。
影片的男二号,小说家沃特(罗宾•威廉斯),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罪犯,他公然地挑逗警界的铁腕探员,手里有能够掐住多默七寸的王牌,并与他进行魔鬼的交易。
因为在他眼中,多默与他是同一类人,只过杀人手段不一样而已。
影片最出彩的情节莫过于这二位的交手戏,这也是双方撕下伪装面具之后相互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心理戏的对战点:恶与善仅一线之隔,如同硬币的正面两面。
编导对于这几场斗智斗勇的戏份驾驭得火候到位,因为重头戏就在此,一定要让观众既同情又厌恶他们的情绪被挑动出来,务求将影片的高潮在此被撩拨到至高点。
观众等待二人释放内心秘密的时候到了。
似乎杀人者好似都有他们充分的理由,从情理上说值得同情,从道义上讲法不容情。
结局多默跳入湖边小屋的水中与影片初时办案的相似过程有首尾映衬般的妙笔生花之感,也有冥冥之中的宿命悲沧,更可看成是一种赎罪的愿望体现。
影片分量级的卡司阵容又成为这个剧本故事的最大筹码。
浪漫情人+正义的警界形象阿尔•帕西诺饰演警探多默,老少皆宜的谐星罗宾•威廉斯则挑起了狡猾奸险的小说家这个猥琐的形象戏份,他们都是影片角色的不二人选。
影片直译为“失眠症”,六天没能睡个好觉的郁闷样子就如同帕西诺那样在镜头里所表现的:失神萎靡的眼窝深陷于眼睑,极目之处的景象天旋地转,那份极力保持清醒的意识力和难以承受的罪恶感,时而暴虐相向时而沉郁思忖的复杂表情和肢体语言。
威廉斯做为在影片三分之二处出现的关键人物,则成为掀起剧情另一波高潮的看点,他还是那么笑容可掬,话态柔和,但已是棉里藏针、步步紧逼。
影片的另一位女配角埃丽,《百万美元宝贝》中的硬朗美利坚女人希拉里•斯万克,应该是没有太多的表演发挥余地,这也是受到剧本设置的形象与故事情节的限制,她只能演个青涩率性的女警员,自始至终维护着正义与职业操守的形象,从侧面烘托多默在最后时刻回归良心与原则那一刹那的释怀。
2010年暑期即将上映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奠基》,是游走在梦境与现实的动作科幻影片,《失眠症》也有相似的主题元素,与睡眠有关,但前者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延伸,期待一睹为快!
如果诺兰翻拍的《失眠症》“帕西诺”和“威廉姆斯”不是素昧平生,而是积怨已久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两年的评述链接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电脑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2002年的《失眠症 Insomnia》几乎是诺兰至今唯一的翻拍作品,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蝙蝠侠》系列也属于翻拍,只不过诺兰那时在华纳的话语权要大上很多,较深度参与剧本创作,而且大家更习惯称这种漫画英雄的“再就业”,为重启。
此片翻拍自1997年的同名挪威电影,也是导演埃里克·斯柯比约格 Erik Skjoldbjærg的首部作品,他后来导演的电影,以及剧集,都未能复制这部处男作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妨把本片看成是挪威的《无间道》,双雄人设上都有依稀的共通之处,只是彼时的诺兰,还远不能跟斯科塞斯相提并论。
跟诺兰别的作品相比,不管前后期的,《失眠症》都有些过于简单,甚至是平铺直叙,此处的区别不仅仅是局限在剪辑上。
故事讲述的无非是在天时地利人(不)和的情境下,一个资深的好警察,不得不蜕变,跟一个同样认为自己不过是由于意外才变坏的犯罪分子同流合污的故事,当然这样的梗概简述,并不代表这个警察是在当卧底……原版片长九十多分钟,诺兰的版本接近两个小时,两版《无间道》的片长对比,大致也是这么一个状态,也就是说美国版都试图在其中加入更多的细节,以丰富,或者合理化。
诺兰的版本里把斯万克扮演的女警塑造得更像是帕西诺所演角色的铁杆粉丝,后者是资深的前辈,甚至可说是警界的传奇,只是近来因为一起旧案,正在被内部调查,因此也造成他与搭档间的矛盾,还被“驱逐”到阿拉斯加来查案,添加这些原版中没有的前因后果,是为了让帕西诺的角色后来不肯承认自己误杀,显得更为合理。
而且他接下来,先是试图栽赃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反角,但后者虽然是个写小说的,但文体两开花,竟然很快就识破了“帕西诺”的诡计,还能将计就计。
两位资深演员前辈之间的斗戏,显然是本片最大的戏剧性,与卖点,而原版中帕西诺的角色由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来扮演,他虽然也为很多影迷所熟识,但在所谓的“国际影响力”方面,自然不能跟帕西诺相比,更何况原版中威廉姆斯角色的扮演者,实在是很普通的一个胖大叔,连演技本身都难以让人留下印象。
可能只是巧合,斯卡斯加德的长相其实跟诺兰有几分相似,都是那种人高马头,脸形方正,头发不多不少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一张被揉捏成方正形状的娃娃脸,同时又不失睿智与深沉。
虽然是双雄题材,但不管在哪一个版本中,反角出场都比较晚,罗宾也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后才亮相,虽然之后很快双雄就坐在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依偎”着斗智斗勇,戏剧性火花自然是足够的,但因为整体时间比较短,所以感觉不是太过瘾,再加上此片中的反角,虽然很机警,也挺独特,但终究有点轻描淡写,不够重口,从而不像凯文·史派西在《七宗罪》中那样只需在片尾出场,在极短时间里就能独领风骚。
据说罗杰·艾伯特当年对于原版推崇备至,认为“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片或动作片,而是一次心理学上的探索与学习”。
诚然这部电影结合了特殊的地理与天象,在极昼和内疚中失眠,给人一种别样的地方特色,这自然跟在大城市中的连环命案,与变态,以及警匪交锋,或互换,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问题是,这样的本土特色,既是优点,也可能是软肋。
当然这样的判断,并不是简单的为诺兰的版本进行辩护。
很多影迷认为翻拍版本里加入的情节,大多是败笔,破坏了原版中的那种“大白”,疏离与阴郁,这其中应该也包括结尾,原版中是较开放性的收尾,警察几乎是全身而退,开车离开,光线消褪,定格于他一双白得吓人的眼睛,而在诺兰的版本中,他最后是幡然悔悟,而且其言亦善,劝阻女警别跟他一样走错路,虽然从所谓人物弧光,甚至是价值观的角度来讲,翻拍版更合理,但原版中那种高冷的氛围,确实被翻拍版本画面与光线的精细悦目,给“破坏殆尽”了。
不过,可能就如同原版导演后来的作品,都无法再复制这部处男作的大成,挪威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影响力应该也差不多,偶有佳作,但远不够确立标准。
诺兰的这部翻拍之作,便只能在这种他国特色,与美国标准之间“左右为难”,最后的结果,两边都不讨好的可能性最大。
两个版本都是其它地方的警察过来“支援”调查,而且都是有执法权的,都是过江龙的感觉。
但为什么要这么设置呢?
不能就是当地警察在自家地界查案吗?
两版这么弄,都是要让这两个警察,当然特别是男主角变得孤立起来。
而且如果是当地警察被反角给干掉了,整个警察局的同事没准就炸了,挖地三尺也要把反角抓起来,这样一种同仇敌忾的热血氛围,显然跟阴冷孤立的主基调是背道而驰的。
而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提到的,反角出场都比较晚,而且所犯的罪行也可以说是跟警察男主所犯的类似,都是一起意外,虽然反角有变态的地方,但跟美式变态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于是反角虽然跟男主角后来一直在斗智斗勇,尔虞我诈,但他的犯罪本身并没有继续升级,依然只是意外,或者故意栽赃的级别。
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反角之间更像是那种《火车怪客》“交换杀人”式的戏码,却没有那种让人血压飙升,典型的新仇旧怨。
于是这种几乎可以算是社交恐惧症式的警匪对决,会让通常的影迷时不时感觉温吞。
这是原版骨子里的气质,不是当时的诺兰添加一些元素,和“滤镜”就能调节,或者说平衡好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把本片进行美国“本土化”,其实也压根不是难事,只要调节一下正反角之间的关系便成。
比如罗宾不是一小时后才出场,他跟“帕西诺”早有旧怨,两人是一对老冤家,“帕西诺”在洛杉矶时就一直想抓住他,甚至不惜做一些小动作来“栽赃”。
但即使如此,“罗宾”还是没法被定罪,或者是逃脱……然后他来到了阿拉斯加,“帕西诺”也跟来了,还因为一件新案的证据足够,觉得这一回肯定能将他绳之以法。
可没想到在追捕中,“帕西诺”误杀搭档,还被“罗宾”目睹。
接下来反角想劝正角转换立场,跟他站到同一立场上,这对于“帕西诺”来说,要面对的心理压力更为沉重,因为对方不像现在的两版中,只是一个素昧平生的罪犯,而是追查了这么多年,志在必得的一个对手。
但因为极昼造成的意外,他必须放下职责和立场,跟反角同流合污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帕西诺”的失眠症,应该会更严重至少一个级别。
#Insomnia白夜追凶#是ChristopherNolan自#Memeto记忆碎片#后进军荷里活执导的首部商业长片,讲述由阿尔帕仙奴饰演的警察调查一宗少女被杀案件,凶手有可能是由罗宾威廉士饰演的小说家。
客观的说这片Nolan做得很谨慎,作为他的作品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以致不少观众会认为是最不Nolan的电影,但其实深究该片主线—正反派的心理角逐以及主人翁正与邪的信念摇摆就很有日后Nolan电影的理念,加上如梦般的日不落的阿拉斯加小镇,不断的记忆画面穿插,还有最后的水上小屋,怎样看都是Nolan风格,唯一不足是由善良的罗宾威廉士演反派真的一点恶感都没有呢~但还是值得推荐给喜欢Nolan的朋友!
诺神评价最低的片子都这么好了。。
看过的诺兰的电影中最平淡的一部,所谓“生前不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
没错,这是最差的诺兰比信条还要差,我觉得失眠症状前段表现的太少后面我都快看到睡着才被吓醒,剧本太差演员不够卖力死者的朋友们也太水了。
【D+】脱离编剧的诺兰,总觉得被好莱坞限制了手脚,完全是帕西诺的表演主导,导演意识则被隐没了,如果换维伦纽瓦和芬奇拍可能精彩很多倍。
诺兰这个翻拍比原作强多了好吗?不是把坏警察改成好警察的问题,而是主要人物都丰富了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把二流B级片的原作希区柯克化了,剪辑也好很多。作为诺兰第一部商业片6700多万刀票房已然很不错了。
我记得挪威版也不是那么神吧美版也没有那么平庸。常规惊险桥段是多了些吧但是虐Pacino的片子我都是大欢迎。
好警察做了坏事的心理纠结
诺兰这是翻拍成啥了?好好的心理分析片,翻拍成了阿尔帕西诺的“老年英雄赞歌”《极度失眠》
最“不诺兰”的一部电影了吧,或许也因为是改编作品,只有警局风扇那个片段才依稀看到些迹象…故事戏剧冲突不大,其实我觉得那种极昼的恐惧感可以再表现得深入点,看的时候我一直想波兰斯基来拍会怎样。。。但还是不错的,帕西诺也很棒~诺兰所有的电影终于算是都看完了~呼!
not my t.
好警察的良心
最好的一点是阿拉斯加的取景,冰川和极昼实在是很适合拍些神叨叨的悬疑电影,可惜这片从头到尾都缺个悬字,看AL睁大个眼睛睡不戳就晓得最后没得啥子好结果
一切罪恶都来自清白!
后半段有点拖沓
这居然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诺兰作品。好像是2003年在大讲堂看的无字幕版,回宿舍路上跟室友讲了一路。说回本剧,那时候只认识三位主演,不知道诺兰是谁。但是已经可以感觉到导演强烈的个人意志,非常漂亮的视觉美学,三大影帝影后在他剧里飙戏,居然给用好了,情绪焦灼,布置妥帖。蝙蝠侠里跑远了,得了老美宣教病。盗梦空间和信条回来一点,但是当他对影像极致追求的时候,我又想看故事。还是这部Insomnia最好。
Dormer: 'Don't lose your way.'
基本上是照搬
好看
演技派过手很精彩~可是笑眯眯的杀手也太没冷酷感了吧~我一直都没把他跟杀手联系起来啊~复杂的人性挣扎很有看点~
别有一番风味的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