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绝美的俄罗斯外景拍摄,仿佛列维坦笔下的纯净幽蓝的大湖泛起层层涟漪,村民们的日常拙劲十足却死水无澜。
生活不在别处,对生之梦的幻灭感却无孔不入。
寡妇,醉鬼,退伍老兵,调皮男孩,所有这些人有年金,有生活保障,但他们不快乐。
邮差是一条线索,将故事串联起来,但在火箭悄然升空的现代社会,古老职业(象征性的脐带)也变得若有若无。
谁偷了发动机?
只能在梦中回顾童年记忆,神秘的蓝猫在黎明的光影里起身离去,每天,一双历经风霜的脚踩在同样花纹的地毯上,重复的诉说。
他人视角的生活在画里,内心体验被习以为常解构成活在平面里。
小艇划过水天一色的湖面,木栅门在风中摇曳,湖边大树下升起黄昏的篝火,风过清晨的树丛和芒草……很少有一部电影,光看预告片就令人沉迷。
塔可夫斯基式的、日常细节中淡然流露的诗意,但并不就此美化时常压抑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
这是俄国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电影《邮差的白夜》(2014),关于俄国北部被克洛泽罗湖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及村民。
他们与外界的几乎唯一联络人是邮差,他驾船从湖那端的小镇带来信件和报纸,也有面包和止痛药。
村里的老妇人去世了,葬礼上人们说,这是“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集体农庄”记忆?
酗酒的老孤儿看到电视里讲一位年轻人回馈孤儿院,老泪纵横——“二战”给苏联留下太多战争孤儿;邮差立在已成废墟的旧时校舍,一帧帧静照间,昔日意气风发的爱国歌曲充满瓦砾和记忆。
他梦里的灰猫坐在脚下,尾巴偶尔抖一抖——这怀旧与感伤的,神秘的见证者。
当年轻人奔向都市,老人慢慢去世,也便不再需要邮差,村庄存在过的痕迹,只留在电影里。
康查洛夫斯基是塔可夫斯基电影《压路机与小提琴》、《伊万的童年》与《安德烈·鲁勃廖夫》的编剧,《邮差的白夜》中有些场景令人想到《镜子》。
他喜爱契诃夫文学和布莱松电影,微妙的日常场景,克制的轻描淡写。
影片非单纯的剧情片或纪录片(有人称之为“有脚本的纪录片”),使用非职业演员,村民们“演”自己的日常生活。
康查洛夫斯基在俄国寻找理想中的邮差,在六十名入围者中选中《白夜》中这位有似乎麻木表情、却在蓝眼睛和镶的牙齿中流露俏皮幽默的老好人,然后又在他送信往还的五十位村民中选了有意思的五家人。
结尾他们的合影,已然暗示了被将来的观者看到的“过去时”。
火箭在闲谈的人们身后、湖水与树林背后,消无声息地升空,拖着一条火焰,如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的烂尾楼。
极度日常中的魔幻,这魔幻亦是极度日常。
邮差愤而出走,住到城里姐姐家,而火车与街市的杂乱喧嚣,奢侈商场如外星球。
他在清晨蹑手蹑脚离开,姐姐在隔壁醒着,什么也没说。
邮差有些厌倦,却发现自己只能生活在这里。
康查洛夫斯基对空间、地点与人的呈现,或许不无他喜爱的中国古诗的影响。
山水阔大,人物渺小,而山水之间,景语皆情语。
对着塑料拖鞋发呆、自湖中汲水、用碟子喝茶、从未出现画面但声音回荡木屋的不合时宜的电视“时装秀”,取信送信,日落日出,风起风静……时间似乎停滞在某一维度,然而一切又只有单一向度:逝去,死亡。
景物枯荣依旧,而建筑与人,都日渐成为被遗忘的废墟(如蔡明亮电影《郊游》中一些段落),是社会主义的,更是后工业社会的;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以为又是《那人,那山,那狗》没想到完全不同。
蓝猫,火箭,军装,准备外出工作的女人,全片几乎就可以用这几个元素给概括。
看了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制度问题的评论,都觉得滑稽可笑。
蓝猫象征着什么需要三点,第一点:蓝猫第一次出现是在镜子前,这么鲜明经典的符号“镜子”与“猫”竟然完全被影评人给抛在了脑海,第二点:蓝猫只出现在村庄的男人家中,当男人去姐姐家睡觉时镜头明显交代了蓝猫消失了。
而姐姐家位于小镇之外,一个满是繁忙火车的一个地方。
第三点:结合剧情。
所以综上,猫我更愿意把他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的反应,他不出现在其他任何地方,只出现在这个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村庄里,再结合剧情,可以说蓝猫就是村庄的集体观念,但是这种构成看似平静祥和,实则摇摇欲坠。
火箭升空。
这让人不禁想起《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里的UFO。
但是这里火箭的意义更为明确,在一个充满火箭模型,就连钓鱼也会遇见火箭发射场里将军的一个乡村里,那硕大的火箭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邮差以为自己会得到将军的保护将其作为犯错的说辞,丢了发动机也去找他帮忙,可不料当他真正去找将军的时候,连一句话也搭不上,只好默默离开。
还有当邮差去城里寻求补贴的时候,填个申请表也只能到旁边的秘书桌上。
所以种种的事情让邮差让小镇的人们无法融入,虽然她们个个都穿着军装,可永远也不会现代体制给注意到。
于是当火箭在不远处升空时,他们没有回头,继续谈论着自己的琐事。
外出的女人遇到多数类似影片一样,邮差爱着这个女人,对她无微不至,当邮差上门有事找这个女人时,不小心看见女人在自卫,他悄悄的坐在门口,然后把想要闯入家门的儿子给拦了下来…邮差本以为和这个女人的关系已经到位了,可衣服脱到一半被拒了(卧槽,这也太尴尬了吧)。
这是个姿色不错的女人,当他要离开小镇时,她打扮的“花枝招展”好像要奔向了美好似的,可她离开时那句“没有授权书”预示着女人的进城之旅可能会非常困难。
这个半乌托邦的小镇,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看相同的电视,喝相同的酒,领相同的钱。
一切似乎都像那平静的湖面,但这种结构竟被一个酒鬼的一句话打破,淡淡的忧愁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死亡就像奇奇莫拉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发动机被偷,原本稳定的生活就增添了诸多不便。
跟姐姐借的钱还没还,喜欢的女人去了镇上,一个人在小岛当邮差也并没有多受人尊敬。
火箭升空,社会进步,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衰败的学校建筑,昔日热闹辉煌不再,孤寂笼罩,尘埃遍布。
信件和报纸不再被人需要,邮差正在被时代抛弃,村子里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镇上了。
面包酗酒大叔抱着潮湿木头回去烧,他的时间大部分是不清醒的沉溺。
个人的得失只有自己关心,时代的进步有更多人津津乐道。
它让我想起外公的村子,过年参加外公老友的葬礼吃席,他的朋友邻居越来越少,以前经常串门聊会天,现在都没有什么熟人在附近了。
村子和村子里的人都老了,学校也长满杂草不再被需要,只有老人还在这过着不变的生活。
他们被遗忘,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们按照以往的习惯孤独终老,在广播和电视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个孤寂寒冷的夜晚。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照顾着自己,安排所有事,自给自足,没有物欲,和树一样固定在这里慢慢衰老。
电影里首先看到的是平静,美丽的景色,但是自然之中却是衰败之象。
一群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乡村的上了年纪的人,生活单调重复,状态低落。
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没有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除了邮差,时代的进步与变化在这里完全体现不出。
而作为邮差的主角生活同样单调,每天早上低头看地板,提水,喝茶,还经常出现的幻觉——一只黑猫。
这里几乎没有年轻,朝阳的那种面孔,总是灰暗衰败,人们都逐渐的搬离偏僻的这里,比如主角的姐姐,主角的喜欢对象等。
当我们看下去时,便逐渐感受到电影所透露出的回忆,几个主要角色似乎一直处在回忆与怀念之中,絮叨旧事,酗酒,听着音乐,看着电视流泪,明明生活很差,却不离开,看报,听电台,写信,单调重复的生活。
还有极具象征意义的幻觉中的黑猫,这黑猫恰与小男孩的玩具类似,黑猫与孩子,孩子与主角的过去可以说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主角频繁出现黑猫的幻觉其实是对过去的怀念,主角也明确描述过过去。
而当与外界对比时就可以看出两地生活状态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当主角身处超市和火箭发射场时,这一对比尤其显得突出。
所以我们可以说时代在发展,但一群人没有跟上时代,被远远隔绝在了过去。
但感觉电影说的不止于此。
一群人无法融入发展的时代,然后我们就要问为什么?
其实我觉得有很多点是可以看出,物价很高,禁止捕鱼,将军,最明显最诡异以及象征意义的是电影中频频出现的音乐声,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很有红色宣传歌曲的味道,再结合历史的某一刻。
似乎我们可以说,是时代玩弄了他们,又把他们抛弃,过去他们过于融于时代,当时代改变,他们就成了时代的后遗症。
当一个人逃离家乡时,他会带着什么?他会在路上遇到谁什么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想知道,谁决定体验冒险的精神,探索遥远的地方,认识其他人,学习新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andron konchalovsky电影的主角,谦虚的孤独邮差alexey brypitsin想要做的,他暗恋着一个在观众面前自鸣得意的邻居,照顾她的儿子。
这一切都发生在大自然中。
然后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大点。
这个真实的角色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出现。
作为村里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仅次于电视和收音机。
就像一座活生生的纪念碑,受到人们的尊敬。
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日复一日地从一个村庄旅行到另一个村庄,给每个人带来信件和证券,他只获得了信使或信使的名声,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送啊送,只得到几个干枯的“谢谢”“再来”。
所有的日子都很单调,他几乎和第一只鸣叫公鸡一样早起。
日常的一切就像一个昏昏欲睡、懒惰的篮子,你几乎无法把它拖到外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岁月一天天逝去。
康查洛夫斯基习惯于谈论真实的人。
那些不怕在镜头前说真话,嘲笑别人的不幸,为别人的胜利而悲伤的人,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形象。
电影里几乎都是普通人,从来没有演过电影,他们创造了电影的背景。
大部分镜头都是用隐藏的摄像机拍摄的。
当然,村民们知道他们在拍电影,但有时他们会忘记。
这就是乡村生活今天有人被埋葬,明天又有人出生。
在节日和哀悼日之间,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2021.03.23
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小乡村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湖面波光粼粼,漫山遍野的花草,宛如一幅美术大师的油画。
可是如此绚丽多彩的风光掩饰不住小乡村的破败没落,到处是腐朽破败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人老色衰独居的孤寡老人,偶尔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为这寂寞的小乡村增添一丝生机。
其实小乡村的衰落也是整个俄罗斯的缩影,这些年虽然有强人普大帝的力挽狂澜,也难竭止内外交困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全面衰退,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
邮递员尤哈一如既往的忙忙碌碌。
每天开着快艇穿梭在小镇与村里的孤独老人之间,除了送信外,还为他们代购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邻居心仪女人的儿子提姆卡成了他的开心果,闲暇时间,尤哈叔叔会带着提姆卡去人去楼空的学校旧楼回忆过去的时光,开着快艇去寻找传说中会把孩子拐走的水怪奇奇莫拉,终吓哭孩子的快乐。
岸边点一堆篝火,烤着捕捞来的鲜鱼片,这些都给尤哈带来满足和开心惬意。
童言无忌,小孩一句“很快人们就不需要邮差了。
”尽管尤哈嘴上否认,心里的失落感还是油然而生。
小镇上的人倒是年轻了许多,但也大多是丰满肥硕的中年大妈,一方面据说是俄罗斯饮食结构的原因使窈窕的俄罗斯少女一入中年就大多身材臃肿的一塌糊涂。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俄罗斯普通民众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有保障起码可以衣食无忧。
远处一枚导弹正在徐徐升上天空,强大的军事让俄罗斯在世界上依然强势,只是不知为何人们还是焦虑不安。
愿上帝保佑俄罗斯民族平平安安,保佑普京大帝长命百岁。
对比俄罗斯的现状,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中国举世瞩目,让世人引以为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想说的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开头苍蝇的嗡嗡吵闹,结束火箭发射的悄悄无声,不太整洁的屋子,印花的床单被套,绿色的门框墙面,想想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被偷的发动机,戒酒两年也没为失了谋生工具的苦闷而破戒,转而为无依老人带土豆,为暗恋对象买贵的药,总有好心熠熠发光,秋天的湖上,与村里人的和解,老人小孩和邮差,都是邮差的白夜写照。
普通人的生活中,人世的温暖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活着,尤其要活得好,实在并不容易。
《邮差的白夜》讲述俄罗斯偏远地区一个与世隔绝小岛上湖边的小村落里,一个邮差为村民送报刊、邮件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由此展示出小村落日常的生态,使我们瞥见在世界的这小小一隅里有着多么鲜活生动的日子和对每一个日子的坚持。
邮差是村落和外界联系的最直接纽带。
他来来往往,将信使的角色干得很认真。
他爱村里的一个女人,但追求却毫无结果。
他和女人的儿子——一个小男孩交上朋友,一大一小两个男人去湖泊深处探险,善良的邮差虽然得不到所爱女人的回应,但女人的儿子却迷上了他。
他们犹如父子一般。
确实,整部电影没有什么重大的事,都是琐碎的生活细节,一个接一个,流水般到来又流水般逝去:酗酒的老人喝多了有些懊悔、偷了邮差船上的发动机的那些人只为换钱吃一顿好的……一句话,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特别好看的是,远乡纯净质朴清新的自然美相当有诗意,它大大弥补了简朴生活中物资匮乏的不足,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是可遇不可求的。
看俄罗斯电影里的这种清新动人的乡村景色,一向都是我很迷恋的。
最后邮差爱慕的女人去城市找了工作,也带走了邮差的好朋友那个可爱的小男生。
我总感觉,邮差遭遇了这个重大打击,恐怕会有些生无可恋吧。
但认命的邮差又继续走在他日常的道路上了。
生活既无情又有情,我想他总会找到他新的遇见 很有意思的是节外生枝出现的一只灰猫,幻梦一般反复拜访他的场景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好的隐喻:一个人从何才能察知自己是否有那么一个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存在呢?
但它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并在内心深处静静地凝视着你自己。
那只灰猫便是。
最后,庸常的生活之外,附近军事基地生产的火箭头掠过长空,那是俄罗斯国家级别的宏大叙事,和邮差及村民的生活无关。
支撑着个体生命的是每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以及它的温度和各种小小的美好。
邮差的白夜有邮差不自知的美善,它是一个人勇敢活下去的全部动能,至于那个火箭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只不过是另一个层面的另一种自大的梦想而已。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1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10—15:45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马以乐、周洪泽、傅佩影、陆晓俐、陈华、郝玉霞、孙凤凤、顾隽、陆忠佩、陈婉、池云飞、邱华奋、刘海庆(观影者:万邦炎、翁锡良、王月芳、章毓苏、范大茵、朱剑云、姜希珍、朱松法、姜天鸿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刘海庆<图片1>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二<图片3>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四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五<图片6>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七《邮差的白夜》由非职业演员出演。
影片的风格是散文化的、实录式的范达明:今天是年前最后一次影吧活动,也是我们“世界电影年展:苏俄电影月”最后一部影片,本片2014年拍摄,比较新,还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
导演康查洛夫斯基在俄罗斯当代影坛有很重要的位置。
他跟《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两兄弟。
《邮差的白夜》选用的演员都是当地的真人,也就是由非职业演员出演。
影片的风格可以说是散文化的、实录式的,表现的社会环境是在俄罗斯北方肯诺塞洛湖畔的一个小岛上,通过描写一位当地邮差里欧卡的工作与生活,将其他人物的故事分头展现与辐射开来。
里欧卡的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很独特的,他的生活似乎很寂寞又是跟其周围其他人物的生活密切联系着并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这个岛上,居民的生活或一切,几乎都是通过他的存在、他的行为与活动而同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与沟通的。
所有这些,都使本片与通常的情节性故事影片明显区别了开来。
影片表达了人的情感、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馨,让我们产生同情金爱武:这是个纪实片,这些人物就算原住民,如果再不拍摄的话就要消失了。
影片的特征是真实、自然,而不是高于生活。
在这个地方,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也就是不多的几户人家。
影片表现的老百姓的心态太逼真了。
有个老酒鬼叫阿邦的,虽然糊里糊涂,但也关心主人公快艇上被偷的马达。
那个小孩子怕“奇奇摩拉”,学吸烟被呛。
这些细节都是自然流露,不刻意。
还有个老头子,觉得生活压力太大,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喝醉时才能平静。
导演抓住这些个别的点,如实反映出来,捕捉了生活的真实状态。
影片表达了人的情感、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馨,让我们产生同情。
同时它还有发射火箭的对比,这都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金爱武发言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马以乐发言影片是对现实的自然反映,保持着纪实的本色,片中每个人都有本色的东西马以乐:片子表现的是俄罗斯最基层的一个村庄。
尽管边远,也还在进步。
因为地处北极圈,夏季就不会天黑,所以叫“白夜”。
影片以邮差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引申到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描绘了这里的村民,如小孩子、单亲妈妈等。
小孩提姆卡跟这个邮差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偷着学抽烟,他希望邮差和自己的妈妈好。
但妈妈有自己的想法,更愿意到城里工作,后来找到了工作很兴奋,(范达明:她到城里去工作与生活,主要是为了儿子能上学,类似我们这里寻找一处有便于子女进入好学校读书的“学区房”那样。
)显然,作为火箭发射地附近的居民,最终肯定都要清光的,否则有危险。
仅剩的这几家,生活过得原始、简单,有的发了年金就买酒混日子,难得有喜事。
(范达明:影片里倒表现有一起丧事,用拖拉机为一名死者老太太的灵柩送葬,很有特色。
)影片是对现实的自然反映,像个纪录片,保持着纪实的本色,片中每个人都有本色的东西:邮差也想女人,那个猫也怕寂寞。
看来导演愿意要的风格,就是白话、素描手法。
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中国拍摄的一些片子,比如张艺谋导演的有些影片,能表现生活本色的,不用太虚构,大家就都喜欢看。
影片比较真实,展示了现实的真面貌,反映了俄罗斯那个边远地区的真实状态周洪泽:我一直到这里来看电影,参加座谈会是第一次。
我来听大家的。
影片给我的感受,就是比较真实。
傅佩影:导演很有想法,影片使户外景色的优美,与老百姓房屋的简单、简陋形成反差,让我们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也为我们展示了现实的真面貌。
邮差很有爱心,乐意帮助人,例如对那个酒鬼、对他的女同学等。
影片突出表现了一些年纪大的、独居的、孤单的人,反映了俄罗斯那个边远地区的真实状态。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傅佩影发言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陆晓俐发言影片描写出了老人孤单的感觉,把这样的现状看得很透陆晓俐:原始的风景很优美,房屋也朴素,人老了,其实也仍有很多追求,所以会觉得“灵魂痛苦”。
我注意到那里那么大的一个学校完全没有人了。
但邮差真正到了城市里又不习惯。
享受先进、现代的生活方式,还是落叶归根,确实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在邮差来到一户人家的时候,有个老太太在窗户里边问话,其实就是想跟邮差说说话。
人没有他人的关爱会很难受,影片描写出了老人孤单的感觉,把这样的现状看得很透。
<图片12><图片13>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这种村子。
我们的导演应该也有条件去拍摄这样的影片陈华:影片很真实。
我早年作为知青在黑龙江插队,参加过同江县组织的流动宣讲队,去边境线赫哲族人的村庄做讲解。
我们坐船在江上行进,就看到对面一个俄罗斯小村庄。
它跟影片里的村子很相似,可以清楚看见提水的桶,与片中邮差用的那只桶一模一样,江两边的人都称它为“魏特罗”。
和陆晓俐的看法有点不同。
火箭是代表先进,但他们这些村里人是被遗忘的,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只是这里夏日天黑不了,是“白夜”而已。
原因很简单,就是偏僻,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那里没有像我们这里有老年大学等设施。
邮差曾去他姐姐所住的城里,却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影片表现了火车在开,家里的吊灯在震颤的镜头,非常形象,于是他只得又回到乡里。
邮差只有回到乡里才觉得自在,他就像个村长,起到了串联外边与村里的作用。
影片最后出现火箭升空的镜头,它与这里每家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对比。
说实际的,他们并非像我们当年那样是在下乡,而是自小土生土长在乡村。
记得我们当年下乡时,就看到村里人见我们时都觉得新奇,我们的手表啊、帽子啊,他们都觉得不一样。
可以说,我们下乡,也同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扩大了他们的眼界。
我看央视4台有《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节目,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这种村子。
我们的导演,应该也有条件去拍摄这样的影片。
其实,是否有高档、奢侈的东西并不重要,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馨金爱武:其实,物质生活设施的简陋,譬如家具之类,我一点也不以为意。
是否有高档、奢侈的东西并不重要,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馨。
很多人休闲时就去农村观光。
范达明:比如我们这里就有“农家乐”等活动。
这跟人的追求,寻求什么样的生活趣味有关。
影片写出了真实、朴素、善良,传递了社会生活正能量郝玉霞:影片写出了真实、朴素、善良,传递了社会生活正能量。
影片的特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描绘出了原始的自然风光,很多场景,连音乐也没配。
这部影片应该也是成本低的,值得我们国内的电影人学习。
我们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地方,缺的是导演那种慧眼,去捕捉到这样淳朴、亲和、原生态的生活场景。
希望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别忽略穷的地方、穷的人。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郝玉霞发言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孙凤凤发言乡村也可以过得跟城市一样愉快,它民风淳朴,凸显的是人的精神美孙凤凤:乡村也可以过得跟城市一样愉快,那儿显然并不需要太多的奢侈品。
相比城市,它民风淳朴,凸显的是人的精神美。
从影片表现的那个学校的残破,说明年轻人都往外跑了。
那个小孩就说,有网络了,信也不需要邮差再送了。
我觉得乡村生活,人们互相帮忙的风气很好。
影片像是一首田园的挽歌。
导演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顾隽:这里很像世外桃源。
女主人公与小孩这母子俩,是主动走出去。
邮差是联结外边与这里的纽带,他走村串户,了解村民需求,这样的社会角色缺了他就不行,很重要。
他也曾到了城市,到了文明社会中,却又不知所措。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体现了它特有的文化特色,比如那个酒鬼,表现了俄罗斯人的嗜酒,但他还是很有正义感;而邮差给小孩子讲的故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我相信小孩听了会一生难忘。
片子就像是一首田园的挽歌。
导演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老一代有很多珍贵资料、素材;我们怎么既要改善这里的物质条件,又能保护好这种传统的精神文化,譬如在美国,就有对印第安文化的保护。
我最近刚从斯里兰卡回来,那边的人贫穷,但为人友好。
而我们中国的不少人却整天是愁眉苦脸的。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顾隽发言<图片17>原生态的保护往往是一些人的希望而已,火箭发射地区最后肯定是不能有人的陆忠佩:影片写的是村庄。
犹如我们中国古诗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
原生态的保护与保留往往是一些人的希望而已,我想,最终肯定还会荒芜。
马以乐:在这样的火箭发射地区,最后肯定是不能有人的。
表现田园时,镜头很多是用固定镜头或长镜头,它更真实,同时让观影者感觉很美陈婉:我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听各位叔叔阿姨说的都很好,尤其是用“素描”这个词来说影片的风格。
片子虽然很简单,却融入导演很多心思,是很用心拍摄出来的。
就像汉字书法,越简单越难写。
导演的个人情怀都表现在影片里边,这里每家的故事都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年轻人都是向往城市的。
我注意到表现田园时,镜头很多是用固定镜头,或者是长镜头,它是记录性的,也更真实,同时让观影者感觉很美。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陈婉发言
康查洛夫斯基作品《邮差的白夜》观后座谈会:池云飞发言影片不光反映了农村的现状,还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池云飞:影片不光反映了农村的现状,还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主人公是留下来的代表。
影片节奏很慢。
最后镜头里,主人公站在那里,后面是一艘船开过去,这表现了俄罗斯的人情、风情。
但马达被偷了这个事情,又说明民风已在改变,村子里的人有很大的生活压力。
(范达明:直接原因,可能是偷窃者因为年金没拿到,或捕鱼遭到罚款,对政府不满,于是通过作案来发泄这种不满,也迁怒于了邮差。
)村子也有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捕鱼稽查队执法,说村民不能用网捕鱼,但将军这样来捕鱼就不受制裁。
然而当邮差对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找将军求助时,却没能得到什么帮助。
还有,影片也表现了这个地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学生与年轻人都逐渐走光了,学校校舍已破烂不堪,周围的环境一片狼籍。
影片虽是纪实风格,但仍然着重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范达明:这部影片虽是纪实风格,但并非就是照搬生活的流水账。
在并不太长的影片里(实际片长只有81分钟),仍然着重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说一下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与那个小主人公。
邮差里欧卡作为男主人公,是个核心人物,或影片的“我”。
他关心着村子里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但他是个离了婚的单身汉,因此他对凡是自己能接触或遇见的女性都尤为关注。
例如到邮局去为村里老人取年金,他就跟邮局女员工莉塔搭讪,知道她丈夫出远门了,要邀请她跳舞,而对方也笑着赞他为舞王;说明他好开女人玩笑,却也并不太遭女人讨厌。
他在小商店为村里人代购黑面包和灯泡,对那个售货的胖女人(是个女店主)也有点意思,打听她老公是否出远门了,而女店主也信任他,让他赊帐。
当然,他心目中真正想要的女人,就是影片的女主人公伊莉娜——他与她是老同学,两人又同样是离了婚的人,伊莉娜还有个七八岁的儿子提姆卡。
由于她属于公家稽查队的警务人员,自然容易得罪村里人,她也一直在忙于离开村子,迁移到城里工作。
里欧卡凭他的邮差身份可随意进入任何人家,所以也不放松对伊莉娜的进攻,如在一次给她送申报单时,乘她在签回单时扯拉她的发辩。
但伊莉娜这个学生时代的班长,在他心目中算得上是“女皇”,他对于她决不敢胡来;一次闯进她家里,门缝中发现裸身的她正有“动静”(影片这一段写得非常含蓄,令人悬想),赶紧退到门外,还挡住了正要进到屋里去的提姆卡。
可见他是一个非常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的善人。
还有一次他在晚间给她捎来了治伤痛的药膏,被允许为她搽在背部,他或许误以为是她最终认可他对她投怀送抱了,正准备采取行动,那知在最后一刻还是遭伊莉娜的拒绝。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他与她的感情脉络的存在,却没有什么直接的进展。
但是正像人们所说,想要征服一个单身母亲,首先要征服她的儿子。
影片因此用了很大篇幅描绘了里欧卡与提姆卡两人相处的场景,他曾带着她的儿子参观当年的学校,教他用马拉犁翻地收拣马铃薯,他也曾驾游艇带提姆卡去寻找水妖“奇奇摩拉”,还一起到湖畔捕鱼,燃起炊烟煮鱼汤;在快艇的马达被偷后,他还先后带提姆卡去找过警察,找过上级的邮局,找过一个在火箭发射地的将军,还带提姆卡到过居住城里的他姐姐那里借钱。
在这些两人的活动中,两代人成了忘年交,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
在城里他请提姆卡吃冰淇淋时,孩子甚至考虑要自己去向母亲要钱,再把要来的钱给他去买马达。
两个人物的性格也在这些活动的描写中而越发鲜明与丰富起来。
俩人关系的高潮,是在影片最后,提姆卡借口他的玩具机器猫没有带走,死硬不肯跟母亲上车离开村子去城里,还要让他的里欧卡叔叔与他们一同上车。
由于里欧卡对她儿子那么好,在分别时她在委托他给办理卖房子手续时,不但亲吻了他,还说了“后会有期”的话。
应该说,他们感情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相对而言,伊莉娜对于里欧卡有点刚愎自用,主要是需要他对于她家庭的照顾与帮助。
片中在她离开乡村准备去城里的时候,我们见到她打扮得那么个样子,还化了妆,这个场景也很有意思,说明即使是像她这样的女性,也不能免俗。
另外,为了表现邮差里欧卡的单身生活,片中贯穿出现了好几个同样的静止镜头,那是从主人公的视角看着坐在床沿他自己双脚的镜头,一个俯视的近景或特写,类似于我们现在玩手机者的自拍画面。
这也是一个主观镜头,把一个单身男子汉每天起床后略有呆滞的内心表现得很到位——那是一种孤独的感觉,一种性的寂寞,看了让人心头备受触动。
2016年2月3-4日整理。
2月5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2篇纪要。
这样的电影可以被一万个人吹毛求疵,可以挑出一千个“毛病”,可以被一部分人唾弃一百年,但是,它必须存在,就如在现代社会夹缝中艰难求生的邮差一样,即使终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但它所承载的那层看似浅薄实则厚重的意义却又万万不可替代。
2017年观影十佳第二部,关于诗意与理解。
那确实很美。但是昨日之日不可追,谁又真的可以拥有“阿勒泰”那样的快乐?
时代就像当年父母遗弃阿邦一样遗弃了这个小村庄
“现在,政府给我们发养老金,商店里也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为什么我的感觉一点都不好呢?”
串不成一条线,整部电影太过于松散,这和节奏的快慢无关,而是编排的事件相关。导演沉浸在符号隐喻的游戏里不能自拔,业余演员的表演在指挥不当的情况下,有着拖后腿的表现。
4.5 被升天而起的火箭遗忘在壮阔湖水另一边的村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邮差却在争取被记住的旅途中处处受挫;房顶一角架起的摄像机冷漠的俯视着被遗忘者日复一日同样的生活痕迹,房舍外壮丽山湖丛林景色似乎有着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动人魔力;架艇探寻水怪,梦中身边逡巡的灰猫,废墟间回荡的过去,幸福之源
欣赏不来😔
失望。
演员很接地气,长得太村了,情节不好玩
看俄罗斯电影的确是稀有的体验。风景很美,演员本真。然而故事所要表达的固然也部分捕捉到,但终归不会太触动心灵。乡村的没落,似乎都是一种通病。
#SIFF#非职业演员的表现真好,除此之外都太平庸,越到后面越直露,前半段的平淡明显承受不起结尾硬塞进来的宏大,看到最后火箭升天忍不住笑了
静谧村庄里展开的平淡叙事,美丽的湖泊上村民们日复一日过着单调而平静的生活,一如水面上的水黾、草穗上的蚂蚁。木屋在破败,村民在离去,一水之隔的小村庄正在逐渐消失。长镜头与抒情的配乐交织出极度诗意的语言,悲伤的情绪贯彻始终。结尾不经意间升空的火箭则有一种超现实的魔幻感。人类何去何从?
yts源,英文字幕。与蒙古影片《小黄狗的窝》一样,很纪实的片子,本色出演。影片拍出了俄罗斯山林湖泊景色的美,湖中村落的静谧,同时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乡村逐步走向没落以及老龄化的事实。单身邮递员亦是村落的一员,单调的日子周而复始,质朴且孤独,邮递员的身份其实是其生活的调节剂,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社会及变化,使得生活不再是那么乏味。至于超现实主义元素,黑猫代表孤独,腾空的火箭意味着远离,其代表官方的冷落,邮递员与村落已经互相离不开了,所以其选择了回来。
从开头便突出一种往昔不可回的孤独感,尤其与世隔绝的岸边在一望无际的湖水衬托下,邮递员依靠信件维系孤岛与外界、人与人的关系,当他失去这个身份,或对这份职责产生怀疑,是否真的有存在必要,那份巨大的孤独是要掩盖很多事物的,摄影真美,素人演员也很自然
“有时候你就那么躺着,忽然觉得悲从中来。”有时电影是一幅画,你站在画前驻足,久久凝望过去。
转:这真是一个难以打分的片子,打低的话显得自己逼格不够,打高的话可我真心难以集中精神看进去,于是我只有机智地打个中间分。零碎散乱的生活流,长镜头和清冷的画面带着人物迷失的诗意表达。
3.5 伏特加和北俄羅斯 結局的火箭升空 湖泊與醉酒的老人 偷偷抽菸的小男孩和水怪
【资料馆】后缀为斯基的导演都有大师的潜质。忘不了那只猫、那双拖鞋、那片湖水、那个酗酒的面包叔、那个发动机被盗的邮差、那个单亲妈妈、那个小男孩、那些淳朴的村民、还有那腾空而起的火箭……
it is yet some raw material mixed together.后面节奏带的还好,男主要酒一段好好笑,那种失落的情绪和岁月的刻痕越来越清晰。火箭做背景,这群边角的人们却没有/不能/不愿回头,那份浓淡难说清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