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电影还有《浪潮》,讲述的是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纳粹的情况,而模拟了纳粹当时的宣传、组织之类,结果只用了五天,就在校园内成功组织了一个类似于纳粹的组织或帮派“浪潮”。
还有一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人(随机的人),体验监狱生活时,被分为警察与囚犯的故事。
这些影片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在一些环境中会做出与自己平常生活完全相反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事后看起来完全不可思议!
另外,人的行为有时会根据所处的位置来决定,如此片中的女老板、女老板的情人一样,在得到”警察“的授权之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着”审判“者的角色。
不过,话说在国内,应该不会有这种事情吧,记得我妈当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有一张法院传票....“,还没说完,我妈立马挂断电话,一句废话没有。
看到一大半,我都怀疑起编导是不是个变态,为了说明人性弱点,竟然把自己脑子里那些不合情理、荒唐透顶的黄色想象搬上银幕。
可这影片后来却告诉我们是发生过70多起的真实案例!
好吧,那就严肃地总结一下对我的两点启示吧:1、在权威面前,人们最有可能放弃道德底线;在麻烦面前,人们都想早点脱离麻烦,于是会本能地配合权威做出逾越常轨的事情。
因为他们没把自己当作自己,而只当作权威的授权者或化身。
消除了责任感,就可以说服自己的良心。
2、只有一个懂得时时刻刻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存在主义者”才是现代文明中真正成熟的人。
比如影片中后来那位外形很糙的大叔(好像是便利店司机),断然拒绝了“警察”的猥琐命令,他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不认为这是得体的事!
他的头脑清楚地知道,在执法之上,还有文明底线、公序良俗不容践踏,而且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
这位大叔应该没读多少书,但他比人类中许多饱受高等教育却在类似情况下只知服从的人更像一个知识人、文明人!
因为人类的知识教育就是为了让人明是非、懂廉耻,脱离禽兽的行列。
否则,教育何用?
还比不上这位外形粗莽的司机大叔!
而“成熟”意味着独立。
独立的人,会为自己每分每秒的行为负责,知道它们都是自己的一部分,绝不因为某种外力原因而与自己无关。
现代文明的伦理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前所未有尊重个体、强调个体。
所以它对一个人独立、成熟的要求比以往几千年的要求更高。
第一次接到法院传票的电话时,我一身冷汗。
尽管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老古语在先,但仍敌不过我心里对“法院传票”这四个字的敬畏,脑海中的搜索引擎马上启动,找寻最近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和“法院传票”沾边的事儿。
一件没有。
倒是想起了最近新闻中报导的新出现的几种诈骗案,其中一种就是利用电话诈骗,手段林林总总,方法拐弯抹角,结果总逃脱不了一句话:把钱汇到指定账户,一切方可息事宁人。
不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中尚未提及“法院传票”,想必诈骗分子还不敢胆大妄为到“太岁爷上动土”的地步,(事实证明了,永远不要低估了诈骗分子的想象力)。
所以当时我还是琢磨了半天,现在想起来自然可笑,就像《服从》这部影片中的那些受害者一样可笑。
如同任何一起事后分析起来竟毫无技术含量的骗局一样,《服从》的故事总让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智商着急。
一个忙碌的周末,快餐店的值班经理桑德拉突然接到警方电话,声称她的一名女店员贝基偷了顾客的钱包,顾客跑到警察局报案,因为警察局现在人手比较紧张,这位名叫丹尼尔斯的警察在电话中就命令桑德拉协助办案。
首先要把贝基控制住,接着丹尼尔斯指导桑德拉对贝基搜身,此后的故事越来越离奇,就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甚至有些荒唐。
实际上,许多诈骗事后想起来都非常的幼稚,就连受害者自己也不相信,这么幼稚的骗局,自己怎么就入局了?
最终也只能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
其实,《服从》的重点并不在于骗局本身,因为这场骗局太拙劣,有经验的观众在一开始便能猜到骗局中的关键要素,那个警察是假的。
有些观众据此便认为,故事不可信,尽管影片开头已经声明: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甚至在结尾,导演还用具体数字来增加这一声明的可信度,相必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潜意识里也认为这场骗局着实不怎么高明,所以才一再二二再三的用“真事改编”来消解观众对剧情的排斥。
那么,这场拙劣的骗局如何起作用的?
骗子声称自己是警察,并煞有介事的以协助警察办案为理由指导受害者的行为,或许正是骗局得以成功的关键的因素。
其中不乏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的迷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来探讨人们对于权力的反应。
他找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作为受试者,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受试者充当“教师”,在实验者(斯坦利及其助手)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受试者便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
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后来,斯坦利又改变实验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些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引起了人们对权力、个人道德以及自由意志三者关系的谈论。
世界各地的许多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又重新做了这次实验,以期“时间性”和“地域性”这两个变量的引入能改变斯坦利的实验结果,然而他们的期望落空了,实验结果和斯坦利的基本吻合,这无疑说明了,对权力的盲从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不分时间和地域。
《服从》实际上就是斯坦利实验的电影版,它以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人们对于权力的盲从。
在这个故事中,冒名警察充当了实验操作者的角色,值班经理(及其未婚夫)充当了受试者的角色,而可怜的女店员充当了“学生”的角色,不断反抗,却遭到越来越强的“电击”。
值班经理在快餐店这个小团体里尽管原本就有点小权力,平时还算平易近人,但自从受到“警察”电话这个更大权力的指导,观众可以看到她的权力慢慢得到加强,最终其身份已经因权力关系而与警察认同了,仿佛自己也穿上了警服。
看到这里,人们不免会想到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又名“路西法效应”。
就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十年之后的1971年,斯坦利中学时代的好友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研究小组从70名应征者中选出24名实验者(他们都是美国大学生),随机抽出12名,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12名饰演囚犯。
第一天,大家还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看守。
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最终,看守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拿走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囚犯空手清洗马桶,关禁闭等,然而,局面还是完全失控。
第六天,在津巴多的同事克里斯丁的道德质疑下,实验不得不停止。
2001年的德国电影《死亡实验》就是以此为蓝本改编而成,2010年,好莱坞又进行了翻拍。
《服从》中,冒名警察让值班经理找人看管贝基,因店里的工作人员很忙,值班经理找来自己的未婚夫伊万来看管。
在快餐店的仓库里,伊万和贝基基本上重演了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尽管伊万没有穿警服,贝基也没有穿囚服,但是,警察的电话赐予了伊万一套无形的警服。
对于剧情外的观众来讲,这套警服因警察的冒名而显得荒诞不经。
但剧中人物对此却深信不疑,所以才令贝基的对自己囚犯角色无能为力,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冒名者冒名的不是警察,故事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正因为是警察,一个权力机构的象征,才使得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反思的能力。
何以在权力面前,人们会如此的盲目服从?
斯坦利的实验证明了这或许潜藏在人的本性内。
这种本性可能部分的源于生物学,而更多的可能是基于社会学,或许是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已经通过种种的惩罚手段(就像影片中伊万奉警察之命对贝基的惩罚一样),把“对权力的服从”内化到种族的基因里去了。
这是意识形态最成功的,然而也是最可怕的结果,人如果丧失了对权力的反思,便只能“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此时,批评的意义便体现出来。
因为,批评首先需要反思和质疑。
《服从》的结尾,出于道德的责问,伊万不想再看管贝基,值班经理只好请另外一个员工哈罗德来看管。
冒名警察又要像指挥其他人一样指挥哈罗德,哈罗德只说了一个词:“为什么?
”。
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词的重量,它彻底改变了《服从》的剧情,如果这个词提出的更早一切,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其实,剧中也有人有机会提出这个词,但是在强大的权力面前,他们欲言又止。
之所以被哈罗德提出,并不只是因为哈罗德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当警察在电话中要指挥他脱掉贝基的衣服,检查是否有被盗的东西时,哈罗德说:“我不认为看女士这么裸着是一件得体的事”,这样的道德底线,剧中每个人都有,为什么那些人就轻易的按警察的命令脱掉贝基的衣服,尽管他们内心也曾犹豫不绝?
在权力面前,很多人容易丧失自我,或许是出于对权力的过度信任,或许是出于权力的淫威,自我的丧失使道德底线也随之坍塌,而哈罗德却没有这样,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种权利——对权力的质疑和批评,尽管这并不容易。
然而,正如E•B•怀特在《镇民会议》一文中所说:“人们为权利而奋争,毕竟是件好事,否则,时间会像老鼠一样,一点点的吞噬掉这些权利。
”
本来没听说过的电影,看得我一头冷汗,人性的弱点就在于,生活中人人冷静智慧,灾难一至都是无头苍蝇。
君不见,那个聪明的正义的有质疑精神的年轻人,一听“你想跟毒品惹上关系?
”就立马退却。
那些宣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人,大多只是想代表群众。
很优秀的一个电影,气氛和节奏都很到位,格局虽小,意味悠长。
ps:鄙视那些认为世人智慧冷静这种sb事不会发生的人,鄙视那些仅仅不喜欢这个故事就给电影打低分的人,这不是影评的正确态度
杀猪盘独室社会学罪案片。
典型的杀猪盘局,不过这个罪犯并不是为了诈骗钱财,而是通过语言控制,侮辱了女子,达到自己的变态心理满足。
故事一开始,是因为一个快餐店员工忘记打开冰柜的控温系统,导致快餐店的一些食材不能使用,让负责人女士A很是不快,在开餐前对所有员工进行训诫。
但是大家的工作还是我行我素让A女士很是烦扰。
这时店里的漂亮女员工B向同事炫耀自己的新男友,A女士因为年纪大了,但是还是不甘示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魅力和未婚夫男友。
这时突然来了一通电话,对方号称自己是警察,说漂亮女员工B偷了一个顾客的钱,现在顾客到警局报案,因为警察局太忙了,想让A女士帮助和B员工谈话,A女士照办了。
然后电话里警官C又让A女士对B进行搜身,A女士在助手的帮助下,检查了B,并要求B脱衣检查。
B一开始也很是疑惑,自己没有偷窃,却被人说是偷窃,而且检查越来越过分,但是被电话里警察说赶快了事,另外还用她哥哥贩卖毒品相要挟,B只能忍气吞声。
在A女士按照电话里警察C的要求,把B的衣服送到外面自己车上,并不锁车门,等待子虚乌有检查后,因为外面生意太忙,按照指示,A女士只得喊与B相好的男店员看守B,但是对B有好感的男店员,不愿意看B受苦,不愿意看守,并提出了质疑,但是A女士不以为然,还是按照指示,喊来了自己男友D看守B,因为D喝了酒,又想在A女士前好好表现,再加上本人心术不正,他在C的控制下,不断威逼B,并不断按照C的变态要求,对B进行侮辱(对B私密部位进行检查,打屁屁,甚至kj)最后D自己产生了负罪感,逃走了。
最后A女士又让店里的维修工进行看守,维修工提出了强烈质疑,A女士才与自己的负责人进行核实,才知道这一切是个骗局。
警方抽丝剥茧,终于把罪犯绳之于法,但是B受到的伤害无法弥补。
当记者问到A女士时,她对自己的做法并不后悔,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这样的事在米国还在不断发生,目的不明,可能就是变态发泄自己的变态行径吧……这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并不一般,A女士的执意为之,一方面是自己对公权力的敬畏,觉得警方的要求一定要配合,当然也有对B的厌恶和妒忌的成分,芳华不在,有点失落惆怅也很正常,但是她的社会责任感让人着急,明明自己都错误判断了,还认死理,不服软,让人唏嘘。
A女士男友D更是卑鄙小人,毫无头脑,唯命是从,乘人之危,真的是个渣渣,最后一集都无法忍受这一切,跑去忏悔了,说明他良知尚存,没有泯灭人性。
B很可怜,被人威逼,但是反抗精神不够,如果有头脑应该劝说看守她的人报警、求证、或是逃脱,我见犹怜。
最后还是老员工,社会经验充足,知道质疑,洞察了真相。
这个年代变态是多,毫无目的,就这么骗人,侮辱人,真心没话说了。
还好警察最后维护了公平,抓住了罪犯,大快人心。
假警察C的剧本都是准备好的,自己又是个接线员,巧舌如簧,防不胜防。
就有一次电话卡用完了,差点露出马脚,但是糊涂蛋D色欲熏心,根本没有察觉到……很好的社会学教材,犯罪心理学教材,拍得很工整。
B不错,瑟瑟发抖的模样,让人心生怜惜。
以下仅是个人观点;首先我认为这部电影挺好。
揭示了人性的丑和面对来自强大权利下的压力承受能力。
如果里面的情况,任何一个不懂法律的法盲和有点法律意识的人很可能被下中套,而且还毫无反抗意识。
其他人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的帮凶。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同意存在这种情况,被别人利用所谓的“权威”而吓倒,懦弱。
失去辨别是非的理智。
其实在电影中有很多情节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的。
前几天,加拿大一连发生了多起华人学生失踪案。
后来经过警方判断,这是一系列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话诈骗。
电话诈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虽说手段各式各样,方法大多又拐弯抹角的,但最终总少不了类似「银行账户」这样的关键字。
说白了,还是为了钱。
然而总有一些更加高级的骗术。
它不图钱,只要你的贞操——《服从》Compliance故事发生在一家快餐店。
那天正好是个忙碌的周末。
在开过早会之后,所有人都按部就班的进入了工作状态。
可就在这时候,店长桑德拉却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警局的电话。
根据对方描述,她很快就锁定了目标。
金发,年轻女孩,大约19岁?
那无疑就是收银员贝奇没错了。
尽管贝奇坚决的否认了这个罪名。
尽管他们每天朝夕相处,也都互相了解对方的人品。
但桑德拉还是选择相信警察。
警察说,如果严格按照流程,贝奇也许会被关上个几天。
但要是立刻就能搞清楚状况,事情就用不着那么繁琐。
好。
那到底怎样才能立刻处理好这宗案件?
警察说,搜身。
就这样,在警察的遥控指挥下,桑德拉搜了贝奇的包,也摸了人家的口袋。
然而结果却是,她根本没有找到所谓的赃物。
没有找到并不代表她就没偷啊。
反正警察很执着就是了。
你没看错,他说的就是脱衣搜身。
而贝奇,居然也答应了。
这全身都光溜溜的……可以证明清白了吧?
当然不能。
因为警察说——小偷总爱在内衣和内裤里面藏东西。
接下来你们应该能猜到。
按照这位警察的尿性——贝奇确实是裸了。
看到这里想骂人?
先别慌,因为这才刚刚开始。
“有时候有人会在衣物里面缝上夹层,没有受过训练你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在放她走之前,我们还要再检查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在警察赶过来之前,贝奇她不能接触到自己的衣服。
没办法,桑德拉只能给她一件围裙,很勉强的才遮住了贝奇的身体。
后来,因为店里特别忙的关系,桑德拉只有通过和别人「换班」的方式来监看贝奇。
而这个别人——警察他又出了一招。
终于,变态按捺不住了。
而且每换一人,他的命令都是一样。
他不停的发问监管人。
从胸部检查到私处。
然后再对贝奇施以暴力。
直至最后的——性侵。
真·哔了狗一样的心情。
但我并不想用压抑来形容我感受。
为啥呢?
——用一通电话遥控作案几十分钟?
是导演太傻逼还是把我们观众都当蠢逼了?
而就在我质疑他们外国人智商的时候……这一行字,可以说是非常的触目惊心了现实中,当事人总共获得了600多万元的赔偿不仅如此,在美国的30个州有超过70起的同类事件曾被报道。
更可怕的是,这些施暴者,他们还拥有强有力的帮手。
比方说贝奇一案,桑德拉就算是一个。
作为店长,她平常很有指使人的派头。
似乎不管什么事,都能在她的掌握之中。
就连“警察”都夸她——协助办案,你很专业。
通话的过程中,她能和对方谈笑风生。
可在贝奇向她求助的时候,她却也能冷漠无情。
她相信警察的话,只是想着赶紧了事。
她说,只要他需要,她都会照做。
很明显,这场悲剧,桑德拉是施暴人之一。
而至于贝奇自己,她也不是单纯的受害者而已——“当他让你脱衣服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拒绝?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必须得这么做。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抉择本来就容易被情绪,权力,智力,社会规则等等所影响。
也就是电影中所提到的洗脑。
尤其是在面对警察这样的权利象征。
因为人性的脆弱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所以有不少人都会丧失最基本的自我反思能力。
在面对不听话的人时,“警察”就会强调自己的身份这事儿,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印证过。
“那时候,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曾进行过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来探讨人们对于权力的反应。
他找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作为受试者,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受试者充当“教师”,在实验者(斯坦利及其助手)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受试者便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
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可还是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了最后。
”很明显啊,在强权下,最轻松的做法大概就是服从。
至于底线。
就算了吧。
都说生活中人人冷静智慧,可灾难一至,又都是无头苍蝇。
所以,请你无论何时何地,请你都能保持警觉,勇敢说「不」。
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快餐店里的人都好SB,一个个都法盲,一点正常的意识都没有。
也有之前的评论说是司法制度过于强大。
我并不认同他这几点。
影片中,店员多次表示不理解,这显然表明他们对于这事情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每次被那人说了几句话后继续执行他的命令,这是为何?
显然,他们不想因为假如那是真警察而不执行命令而受到责,这可以说是由心理暗示决定的:假如是真警察,那么为了避免口实肯定要按照他命令执行。
假如那不是真警察,店员们也清楚就算最后证明是假的也可以说成是“我也是受害者,只不过所受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所以说,导演可能想表现出,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而导致失去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这个问题
对影片内容不想评价了。
我只是想对那些认为“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相信这事的都是SB吗?
、美国人民智商捉急”的那些人说:也许你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这种事情确实在你我身边发生。
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虽然我们这边发生的案子基本都是以被害人的金钱为目的,而不是像片中导致了被害人受到性侵。
可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引用一位豆友对此片的解释:人性的丑和面对来自强大权利下的压力承受能力。
所以,请那些自认为智/情商极高的观众,请嘴下留德。
也许下一个被骗的就是你周围的人。
13:14 2013/2/25《顺从Compliance.2012.720p.BluRay.x264.DTS-WiKi》完。
全片看完就俩字一直晃荡在脑中——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法盲……要不就是米国也有法盲法盲法盲法盲……好吧,也许还有213213213213213213213213213213……ridiculous (repeat N times)……然而看完其他几篇影评,私以为更深层次的是个人觉悟的问题。
尤赞“店主主管看似有识之士……还不如一个司机”那篇。
个人的优越感和阴暗潜意识被一个代表强权的电话触发,一发不可收拾。
连电话那头的那个人都明白,实验对象之间绝不能自行沟通只能与自己联络,实验对象不服从就需要要求那个自以为权威实则已经被洗脑的主管赶紧换人……各种心理控制只对那些强压下能够高高在上转嫁压力的人和喝了酒脑子不清醒的人有用。
另外,那些“我可不想和条子惹上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不止鲁迅先生写旧中国的文章里才有。
谁也是受害人?
即使受的害不是受害人那种?
受害人能这么快就上TV微弱地辩解不成后开始跟主播拉话家常?
如果真的有,我只能说你心态太好,调整真快。
原本打算打三星或是两星,后来想想,真如那句“你不能因为影片内容荒谬就给它荒谬的评价”,仔细看的话,演员们演技都不赖,各种音乐加入也恰到好处,镜头也合理安排处理,没事什么诟病的。
不喜欢的原因只是它讲了一个让人看着觉得决不可能事实上演、实在不耐烦忍不住多次快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是70+次真实发生过的。
那么,★★★★,给真实展现这些故事集为一片的人们。
Sandra讓人想到了The Reader裡的Hanna
美国人对于权威的信任是要高出国人太多
只能说老外都太实惠了,在中国,法院传票的电话谁没接过?
美式电话诈骗,绝对震撼
看的想打人!
所有人都是傻逼
烂片中的战斗机。也许主角换成男的我能打5星。
建议这些美国人多看看我们的法制频道里面的骗子揭秘栏目,分分钟长知识。
#观影手记# 1274 开始就觉得,挺低级的局,看监控录像就好了嘛,但字幕清清楚楚告诉你类似事件在全美发生70余起。就像最后那位老汉,猛然涉入才不失理性,(店长男友醉酒比较丧失判断力),想想路西法实验的终结也是中途参观的教授女友,而之前教授自己也嗨的可以。只好归结为旁观者清,多敲敲警钟,遇到比较不会
看之前大致知道是个什么故事,但看完后还是无比震撼。只可惜这样的好片子总是被埋没。下意识真是个可怕的东西,看了真实事件后就更...... 有点类似狗镇,着重对女性的迫害
怎么同样的事情会发生这么多遍?!看的过程中数次想夺过电话和来骗子对峙一番!米尔格伦实验的确真心牛逼,当初的执行者都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情!
给人美帝的劳动阶层都是法盲的错觉……整片十分压抑,唯一的看点只有“两点”了
低成本的故事,用不断的对话和冲突和人物性格去讲述一个貌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不错
这智商也太低了一点儿吧
硬了。
智將
为毛不看监控?
cutted oral sex 值一星
每个自诩为善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路西法。
二逼经理,这他妈也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