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依然是好友笑哥推荐的,说亮点一在于沈孟生扮演的某位前国民大总统。
纵观此片果然如此,表面风度翩翩,看起来像是儒雅君子,但在急诊室里的一段,翻云覆雨,方才看出狼子野心。
亮点二在于影射某知名事件,很惭愧对于那段时事并不了解,赶紧度娘了一下,确实,在2004年台湾大选时,国民党连战搭配宋楚瑜,挑战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和吕秀莲组合,选情激烈,各方估计连宋组合获胜可能性超于陈吕组合,不料,3.19下午,陈吕组合的造势车队经过台南市遭遇枪击,陈腹部受伤,吕膝盖受伤。
枪击案发生后,情况逆转,陈水扁以些微票数当选连任。
在了解了这个背景下,再看此片,便有了更加讽刺的意义,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棋盘上的棋手,运筹帷幄,都以为自己是能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不料真应了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每个人一开始都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幕后黑手不断推进,最终自认为是棋手的人被当成了一颗颗弃子,被不断地从棋盘上扫下。
直到最后任华达扮演的局长被一颗子弹击中倒下的时候,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
不过,两年后,那场声势浩大的游行,预示着又一场闹剧的开始。
综合评价,本人认为本片可以打分9分,其中很多台词都是亮点,开始选举的时候,老婆婆说的关心谁能够当选,还不如关心菜价,看来,对于百姓来说,政治不过是上层人玩的一场游戏罢了。
当正义遇上了政治,当公平遇上了权力,当向往权利的政治和黑帮结合,就会成为民众最无奈的哀伤,这部片子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黑帮?
”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
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
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黑帮在我国台湾省。
”
阿扁入狱很多天之后,这部电影出来了。
相比以往而言,其实并未有太多突破,但是却拍摄了当年阿扁的枪击事件的艺术家们的推论。
就这件个意义来说,这部片子自然有他存在的价值。
总体而言,这部片子看似是揭露了台湾政治黑幕,但是往根源处想,如果不是民主化政治,在一个集权政治下,这类影片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不是台湾的艺术家们敢于斗争,而是他们有敢于斗争的土壤。
警员徐瑜昌(张孝全 饰)为调查一宗黑枪案件,只身犯险将黑帮人物庞天南之子捉拿。
时值民选的最后阶段,调查局方正北与庞天南达成交易:庞天南出人行刺候选人来换回儿子无罪开释。
黄营候选人吴志雄在民调中被对手田正远远甩开,普通的宣传战已无法挽回局势,但一则更大的阴谋早已在暗中筹划……庞天南义子金水(林家栋 饰)由越南返回担任杀手,但是他得到的两颗子弹却并无致命的药量,于此同时,失业退伍军人陈二同(廖启智 饰)因生计所迫,收钱在刺杀行动中扮顶罪羔羊。
吴志雄在亲民巡游时计划正式启动,金水枪击吴志雄使田正阵营陷入不利局面。
这场自导自演的枪击竞选秀牵涉高层利益,令负责此案的孙学仁(任达华 饰)警官与徐瑜昌倍感黑幕重重……©豆瓣
之所以看这部电影,多半是我想看曾恺玹,但是她的戏不多,不过还好,这部电影,对我来说还不是太失望。
其实,我看了之后,想到的是我多年前看的一部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敌,那是一部关于情报,政治和个人隐私 的片子,有时候,很害怕电影的世界,一个没有个人隐私的世界会怎么样。
就像弹道里面所说的那样,一个高端政压迫下的社会将会怎么样,我们人间的正义如果受到了胁迫,有谁去高举正义的大旗。
电影里讲的不多,只用了一个希望,随后想想,也只有希望 这词可以完结。
世界,无论在哪里,香港也好,台湾也好,都是一个江湖,有人出来做恶,有人主持正义,有人为了利益以权谋私,有人为了金钱以身试法,有人受迫而难以自拔,有人却身处险境,有多少人可以回头,没有人知道,死了多少人,也没有人知道。
这就是江湖,成王败寇,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但不变的是这个世界那浑圆的天理。
当然,有些人隐居世下,简单的活着,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有正义的地方,有人坚信,所以他们努力。
两颗子弹牵扯出的是非恩怨,复杂的多个矛盾体的背后诠释出的却是简单而明晰的一个是非善恶终有道的朴素主题。
世界并不美好,很多人没有意义的成为了无意义斗争的牺牲品,或有意,或无意。
而始作俑者却往往可以逍遥。
看似光面堂皇的背后却是不可告人的猥琐,勇者往往无畏,这也是他们最终能看到希望的原因。
在黑幕中的患得患失往往就是把你拖向深渊的钩绳。
自以为明哲保身,但却掉入另一个陷阱。
尽管是非善恶终有道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景,但在有道的过程中,无谓的损失也是在所难免。
没有绝对的恶,就像没有绝对的善一样。
远离是非,独处孤独中的快乐,或许才是屁民的生存之道。
台北的仁爱路,转进一个弄巷。
有一家“阿才的店”,是党外运动时名噪一时的窝子。
施明德和陈水扁,当年都是熟客。
1987年解禁时,老板阿华在这里开业,几十个平米,无数人在这里浇过胸中块垒。
有新闻说,今年夏天,这家老字号就要被阿凡达了。
台湾20年的历史,有一半都从这里出发,充满了有理想、有预谋的荷尔蒙。
几年前,我应邀去东吴大学。
晚间,一群绿营的青年干部,拉扯与会者,到阿才的店。
吃过的菜大多忘了,只有一道“常堕落”,不可能忘。
就是大肠、四季豆加猪肉。
这家店和川菜大概有渊源,就是下水用得很多。
四川的火锅,喜欢吃“下水”,意思是各种动物内脏。
我的痛风,就是早年内脏吃多了。
但四川话骂人阴损毒辣,也说,你下水吃多了?
下水,以往都是穷人的吃头。
早年的民进党人,不富,所以吃下水。
吃多了,就“常堕落”。
这个悲剧,其实是全人类的。
陈水扁的故事,如果只是半截的坏蛋,台湾就白出了个阿扁。
施明德也在这里吃过下水,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说,更在圣经世界观的眼光下看,其实陈水扁就是施明德,施明德就是陈水扁。
其实国民党就是民进党,民进党就是国民党。
再说下去,就要挨骂了:其实中国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就是中国人。
那个晚上,我很奢侈的,回到了历史现场。
墙上,贴着“小心匪谍”,“隔墙有耳”。
对面,挂着民进党诸侯的题字。
饭桌上,几个党中央的少壮派,朝气蓬勃,对时局挥斥方遒,对自己的党哀其不争,几至流泪。
我仿佛看见青年陈水扁,坐在当年的同侪中,何等忧国忧民,痛心疾首。
把酒一饮,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
调查局密探,就在后面,悄悄拿笔记字,回去交差。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过去一百年里,这个民族的精英分子,颠了多少次倒,翻了多少回梢,依然跳不出魔鬼的手掌心。
民主的意思,是对独裁者的拦阻,却不是对反抗者的加冕。
权利的意思,是阻拦国家用强制手段干预个人选择,不是赋予个人选择的德性。
选择的意思,是要死要活都可以。
从个人主义的价值出发,“权利”的结果,好像列侬唱的,“Let me be”(别管我啦)。
但从普世主义的价值出发,“权利”的结果,往往也是“Go to hell”(下地狱吧)。
台湾之子,两颗子弹的故事,最大的教训,是叫人知道,民主是好东西,而好东西是更好的东西的敌人。
制度一定有好坏,好制度通常可以减缓“常堕落”的速度。
但民主和权利本身,在伦理上是一个中性概念。
反对独裁,很可能是正确的。
但自古以来,反抗独裁的人,却往往因为被反抗者在伦理上的破产,而在德性上被虚假注资,从一个仅仅有正当理由的反对者,升值为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伦理英雄”。
人类波动最大的股市,是在公共领域买壳上市的道德观。
看一个人的道德行情,不是看他对妻子如何温存,是看他激扬文字的檄文。
我在多年前,曾希望自己是小施明德,其实只是小陈水扁。
当我无法抑制的、对最亲的人扔出冷言冷语;过后五分钟,我又不可抑制的,想起了整个国家的苦难。
我忍不住想,刚才和我吵架的那个妇人,是多么庸俗啊。
因她竟然不理解自己的丈夫,心里装的都是“中国怎么办”这种伟大命题。
按我菲薄的经验,我以为,吴淑珍女士在婚姻、人生中忍受的伤害有多深,她在第一夫人的地位上对金钱的贪心就有多深。
其实她不是嫌钱少,而是嫌爱少。
按我有限的洞见,陈水扁先生在婚姻、人生中遭遇的谎言有多深,他在寡人的宝座上对金钱的贪心也就有多深。
他也不是嫌钱太少,是嫌真正的尊重太少。
政治心理学,可能比政治哲学更重要。
有个牧师说,“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
这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危机。
民主的威力,只配打倒独裁。
但缺乏爱与尊重的男女,却可能败坏整个政权。
我略为惆怅,因为影院里,看片的人竟然不多。
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国内公映的、民主制下的阴谋论影片,或者第一部关于民主选举的国语片。
华人世界,要拍这样一部片子,代价之高,必须等一个政权垮台,等一个政权点头,还要等一个政权望风。
这是倾国之片,胜过倾城之恋。
对我们而言,甚至可以假惺惺的模仿张爱玲,说,“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这部电影,所以一个陈水扁倾覆了”。
台湾不珍惜民主,刘家昌不珍惜台湾。
我们不珍惜电影。
一旦错过这片子,要等下一个政权的垮台,又不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了。
2008年,陈水扁一倒,刘家昌就拍了此片。
风格紧凑,中规中矩,社会纪实加香港电影的桥段,若不是少了几分两岸三地、周吴郑王的历史感,其实很像导演当年轰动一时的《五亿探长雷洛传》。
但影片最大的肤浅,是忘了那家“阿才的店”。
忘了这一票人,当年慷慨歌燕市的少年情怀。
导演的党派与政治色彩过浓,将陈水扁的黑枪,一路简化为全然败坏的阴谋。
国民党的道德形象,无形中又买壳上市。
其实,电影描述“大老板”一路买凶杀人的凶残,并不像民进党,反像极了当年国民党对民进党人的所为。
其实,导演是把民主制下的贪渎,和威权制下的残忍,集中在一个品牌上了。
历史一旦被简化,人性就必然被美化。
因为历史的最低目的,就是为人性的复杂与堕落,提供一个细细展开的舞台。
就像肥皂剧必须拍满一百集,让开始闹着看不懂的人无话可说。
换言之,若不是人性的罪恶如此罄竹难书,历史就用不着这么漫长。
也可能,因为我在“阿才的店”吃过“常堕落”。
所以剧中秉持正义的警察,末了“红衫军”天下围攻的宏伟场面,都不能使我像画外音一样,觉得人类有希望。
因为比这些更勇敢的反抗,广场、法庭,监狱,绿岛的小夜曲,当年来“阿才的店”喝酒的人们,都一一承受过。
这一切磨难,在公众眼里,通常是道德上的优良资产。
事实证明,却成为受害者上台后堕落的加速器。
枪击案的吊诡意义,就在这里。
为什么一旦有人挨了枪,就会成为“伦理英雄”?
为什么蓝营必须咬定枪击是自导自演,为什么绿营的民众,非要把阿扁比作十字架上的耶稣?
对一个基督徒来说,答案很简单。
如果基督没有为世人死过,那么谁为我们死一次,谁就是我们的救主;如果基督已经为世人死了。
那么谁宣称他要为救我们死,谁就是敌基督。
2010-4-19
这几天看了很多这类的东西,看完这部电影,心情相当沉重。
公平,我敢奢求,但一直以为这个世界还有我们活下去的安全感。
前两天看新闻,总结中国的现状,说这这有地沟油了,那那房价又涨了,昨天跟一个朋友说有人欲上告却被当地公安局拉进了精神病院的事,朋友反应很平淡,说这还是好的,你没见过多着呢。
说实话,这事对我刺激挺大的,我一直以为这种混乱只会发生在明朝,但其实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同样如此。
刚刚看弹道,其实要我选家人还是所谓的公理,我肯定选家人,去他妈的公理,P话。
但这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地方,不这么办,仅凭一个人,除了找死还能怎样?
温总理说我们的祖国这几十年遭受了太久的动荡不安,人民需要平静的生活,那时我还不懂,听听也就过去了。
还老觉得国外好,国外民主,对于中国而言,稳定才是大计,国外议会开会,议员都在打架,一幅各抒己见的意思,国内我们的委员都在睡觉。
咋一看会认为他们拿着人民的权利在敷衍,但细细想来,这也才是中国所需要的。
看完了《弹道》,一部影射了台湾当局的政治黑幕,拿阿扁在选举中弹为背景,拿民进党和国民党作为原型来拍摄,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从中我们看到了政治的黑暗与政客的无耻,现在阿扁被判刑了二十年,到底民主这个东西是不是在台湾存在,选举人手一票就能实现民主了吗,我想起了零八年马英九上台时所说的“台湾民主是亚洲民主的典范”,台湾有没有民主存在,还是重点利益集团来操持一切,或者说是寡头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影片中人民只是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民展,对于谁当选没有太大的关注,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行,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的,而政客与官僚集团为了当选可以给人民许诺很多利益,而真正上台后,就置人民的利益而不顾,这不是很多西方国家民主的写照吗。
放到我们的大陆,当前我们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司法不公、拆迁命案、贫富差距大等,这些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作为执政的当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像社会的暴动,最严重的被一些利益集团利用,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不安。
我们需要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是一些假的民主。
片子很犀利,还原3.19枪击案,矛头直指陈水扁当选黑幕。
部分场景是事件实拍,指向性明确。
片中很多熟悉脸孔,阵容实力强大。
以文艺片和偶像剧起家的张孝全,这次算是实现了角色类型的突破。
但在众多实力派名角的包围下,终略显稚嫩,似乎形象改变只停留在了外表设定,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比如表情、动作、语气,依旧带有浓重的张孝全特色,少了角色本身的气质。
好在刚正不阿的感觉到位了。
莫名其妙
我确实坚持不下去把电影看完,不过电影的拍摄手法是现在香港电影越来越纯熟的那种风格,基本这两星就是给这个风格的,尤其喜欢有人在旁边旁白的状态,有时候说旁白的时候角色和场景瞬间就转换和过渡了,我还是喜欢看戏。
一人为之独裁,二人称之民主,独也好,主也罢,谁能说得清,小人物独、主全是命
希望在哪儿呢?
失望
这个NYT形容为"廉价小说情节"的事件 拍得像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 里面某人一讲国语我就笑了
是因为这是台湾电影,很难得啊
看来台湾除了文艺片不太行啊。。。
题材够大胆,结局够灰色,台湾够开放。
必须有表达的自由,才能有希望,才能保护这个国家不受任何政府的侵害。
导演很大胆,可惜不好看。。。
暗讽的好
呃,这个就是政党侵压玩文艺的典范
我爱张孝全。
如若不是以3.19枪击案为原型,这部片子就会变得十分普通。但当它全盘影射3.19时候,这部片子却可以有无限的生命力。 如果说遗憾的话结尾处理的不好,为了给人以希望而放弃悲剧结局个人认为是个败笔。如果主角死,“阿雄”在质疑声中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没·看·进·去
张国柱、柯俊雄、王道、戴立忍、深孟生这些老戏骨,加上久不露面的方季惟,真是昨夜星光灿灿。渡海时如山的波涛和最后环绕方正北的移动镜头令人难忘。当警事变成了秀场,警官该何去何从?刘国昌令人敬佩。
影射片,装B片,台湾政治现实版
张国柱、柯俊雄
啊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