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到底需要跨越什么?
每个人在细数自己脸上的青春痘,还不清楚自己要跨越什么的时候,总是激昂澎湃,企图去证明什么,总是最容易得出:其实,不过如此。
永不放弃的背后到底放弃了什么?
和平年代,人们的生命在雍容中绽开,往往在一点小聪明,一点幽雅,一点小感动,一点不迫,一点懒散中去攫取意义的试图总是那么矫情。
战争,恐惧,迷惑,愤怒,忧伤,死亡离玛赞并不远,一个忧患的民族,一个阴谋,牺牲,革命在考衡人性的国度,判断站队的方向,和认识自己对身处其中的个人是多么难?
真主告诉玛赞:你要相信我绝对公正,判断不是你该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只是原谅。
然而,内战和权利争夺在消耗着这个国家涣散的人心,希望逼迫那些坚持自己使命的普通人成为了英雄,比如:18岁的阿鲁什,“司法和民主必须成为国家的主宰,人人平等,一个省,一个省的解放总会到来。
”而到来之前,是残酷的镇压,反叛,逃亡,自相残杀,内乱,外敌,历史无一不在在浑浊的血液中覆辙。
这个玛赞心中的英雄用两只天鹅打动了玛赞的心,却死在自己国家的监狱里,他曾告诉过玛赞,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家,虽然,她还小,她并不能完全理解。
成长中的玛赞在蒙昧中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开始崩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希望,什么该信任,实在太重了,她对真主吼出了“滚!
”。
清教徒严苛的清规戒律在抵挡西方主流价值观入侵的时候,显得那么疲软,在维护自己人民寻求平衡,和尊重的奢望面前却是那么虚妄,在一个穿着 “朋克没有消亡”的皮夹克,招摇过市的青春期女孩面前更是余力怠尽,尽管,这个时候,防空警报依然不绝如缕地萦绕在这块可怜的国土上空。
信仰,在平和时期是人们精神的归属,在战争时期,它却可能变成各种空白的谎言,,一个精神流浪的民族放大到一个人身上,就只能是颠沛流离的悲剧。
铤而走险成为了必然。
废墟上盛开的花朵,格外惨白。
在人生的另一边,又能怎么样呢?
这是个问题。
一切如常。
奶奶告诉玛赞说:在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嘲笑你,你就要挺直脊梁,这是你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你要自尊,你要表里如一。
这个睿智的老人精辟地道出了她人生的另一边所有困窘,艰难的生活,枯燥的学习,不断的搬迁,无非就是在寻求认同: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价值上的。
一夜之间的成长并没有因为越发沉重的困惑而停滞。
玛赞告诉同伴:她是俄国人。
恋爱依然无法让她向一个正常的同龄女孩一样暂时避免,遗忘困惑。
战争结束了,回家并没有带给她解脱,各种借口的杀戮并没有完结。
寻找自我的路上到底要翻越什么?
自杀也没有让她解脱,只让她学会了挺直了脊梁,真主再一次回到她的梦中:别忘了,人民依然在反抗。
她活着,她敢穿戴头巾出席聚会了,她恋爱了,她结婚了,依然,她并不幸福。
但是,她说:我完成了一段特殊的经历,自由和生活在别的地方。
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您是从哪里来?
”“伊朗。
”这就是结局。
红衣黑底的屏幕在弥漫开来,伴随着奶白色的茉莉花香。
适中的放映时间,就是再给我长几只眼睛我也楞看不出来这是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
浪费时间做一个政治狂热评论家不如去体会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小女孩最终也没有长大,也没有变成万众瞩目大家所期待的一个知书达理成功的人,对她来说家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容不下自己的地方。
虽然出生在一个白色恐怖环境,但一直不接受身边的人所做的,不听别人听的ABBA,BEEGEES,却特立独行选择IRON MAIDEN这样的音乐,与身边那些俯首称臣的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面敢于说真话的小孩子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父母不想让她有什么闪失,所以把她送到了欧洲。
几年的欧洲生活之后,她也发现这种生活并没有一种爱能让她像在故土的感觉,人种的差异,还有被迫说出自己是法国人的话。
几段感情之后,仿佛看到了真爱,但是慢慢相处发现,和自己想的还是差距甚远。
置于舆论不管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
我了解一些两伊战争的历史,也不知道小女孩所表达的视角是好是坏。
我关心的只是她一生的颠沛流离,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开明的父母,正直慈祥且睿智的奶奶。
在她成长的环境下面,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街头朋克文化,还有一些聪明的举动,当我看到小女孩为了逃脱警察追捕而让另一个男人去坐牢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幸运的是她被奶奶的一些话及时挽救了,没有继续错下去。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着最终的选择权。
别人可能会说你的朋克音乐是噪音,流落的生活很差,跟老师顶嘴就是不对,离婚和放纵就是处在道德边缘。
一生没成为万众瞩目光芒四射,课本中的成功的人,那么你想成什么。
初听这个名字,我原以为是一部伊朗出品的原汁原味的中东电影。
后知由伊朗作品法国改编制作多少还是有点失望。
不知法国人眼中是否能真实客观还原伊朗人眼中的伊朗。
很高级的一部动画长片,击败料理鼠王 和冲浪企鹅荣膺07年最佳 动画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深度甩开几条街也是so easy的事情。
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都很渺小,在一个地方受伤,就逃到另外一个地方,从德黑兰到维也纳,再回到德黑兰,然后去法国。
当我们的能量不足够到成为历史的参与者,那就会被这场洪流推挤着,碾压着。
“在革命时我失去过亲人,我熬过了战争,结果一个爱情故事差点要了我的命。
”女人永远有她的致命弱点,战争也许不会让你成熟,但爱情能。
“我能回去吗,你答应我什么也不问。
”家是永远的避风港,世上唯一一个无论你变成什么样都永远为你敞开大门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女人的成长故事,她的祖国,她的家庭,她的爱情,她的生活。
她在伊朗长大,但这不是伊朗的故事,这是Marjane Satrapi的故事。
Persepolis是原波斯王国的首都。
Persepolis还是一部自传体漫画的名字,中文译作《我在伊朗长大》。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以此为作品命名,是否暗示着作者对现今伊朗的不满,希望伊朗能够摆脱阴云,让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得到复兴?
又或者是否Persepolis代表的是强大的宗教和民族意识形态,但这种意识形态已经与时代不合,作者在自己的叙述中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现状,并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皆无所谓。
政治和历史不是我能把握的范畴,只想谈点表面的东西。
原作在很久前就做过推荐,我是给了5颗星的,因为值得。
年前就听说动画拍出来了,只是直到现在才得到机会欣赏。
首先,作为动画来说,在技术上虽然算不上一流,但也可以吸引一些眼球了,只是就原作来说显得花哨了些,不那么朴实了。
另外,作为改编的电影来说,我却比较失望: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像在按快进健一样(让我想起福音战士的剧场版,就是拼接的TV版),是拼接的漫画书,于是这样就造成片子对什么都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整个看下来就像听完了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诚然,作为漫画,整体来看可以平铺直叙一些,因为一格格的画面能够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跟着她一起成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小高潮;但作为电影如果没有高潮,就显得太平淡。
也许这是传记式电影的模式,但90分钟对于一部如此细腻的长篇来讲,真的太短暂了。
这样的作品完全应该拿去拍系列动画剧集,不用像电影一样搞那么多花头,平实细致地讲故事。
不过动画较漫画来说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凸显是很有优势的,而且比如历史的讲述也可以很风格化。
看的时候是被感动了几次的,只是比起看漫画那样的感动,电影是通过音乐和视觉的转移,而漫画则直接来自心灵。
我承认我对漫画是有偏爱的,动画再怎么诚实也比不上漫画那么纯净和坦率。
当我们静静地坐在灯下,看作者在大大小小的画格中用对比强烈的黑白画面为我们讲述她的一生时,那份心情是动画难以代替的。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我在伊朗长大》,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茉莉女孩们四处飘零的评价了!
莫扎特仑苏:政治自由过渡到性别自由。
杰瑞米太阳:自由的代价,电影足够真诚。
George:比较失望,感觉我应该不是受众吧。
蝠蝠:动画经常会比真人电影更直击灵魂,而伊朗女人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曲有误:很多年后,远离家乡之时,她总是忆起往日时光,故人旧景,还有她所做的承诺。
巴黎小情歌:伊朗时的压迫束缚甚至生命危险,国外向往的自由却成为堕落的根源。
矛盾始终贯穿着。
Outisss:很独具一格的动画,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免有些狗血,但是在这个黑白抽象的风格下这些缺点也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
盆满钵满赵+:伊朗历史下的女权黑童话,活像一个平行时空的瓷器王国。
思想解放了,但最终能做的依然只是逃离,自由是有代价的。
松野空松:脱离动画这个形式,一如大多数政治类电影,整部电影会是非常匠气和平庸的,而且童年和在欧洲感觉非常割裂,不仅仅是内容上的。
杰夫江:“我们只顾着寻欢作乐,甚至忘了我们还不自由。
”整体还不错,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铺开得有些急了,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只看到了身上披着的罩袍,没看到心里埋着的罩袍。
我们敏熙:去欧洲前的部分堪称完美,历史发生时我们的感受是渺小的,但却又切身地处在其中。
去欧洲后一系列的感怀就都是可预期而俗气的了。
结束的时候姿态颇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RIVER:有很多妙笔,特别是关于自由和自律的思考令人眼前一亮,对两伊战争的概述精准而有力,为创作者坚持的客观立场肃然起敬,尤爱前半段大历史串联起的小人物命运,带着戏谑苦叹真实。
Pincent:真正举重若轻的女性史诗,故事与轻盈自然的形式风格漂亮地化为一体。
动画的形式、政治的议题当然不可以被轻易拆掉来审视,非常不同意这种评论话术。
也不同意抱怨精英视角而不是关注底层,凭什么关注一个国度就一定要关注人家最苦难的部分,这才是僵化和猎奇。
欧.尹:不单是一个流水账,更是一个以特殊社会语境进行自我标榜并带有强烈说教与卖惨意味的烂故事。
影片的问题在于,内核究竟是讲述伊朗社会下个人找寻自我定位的奋斗史,还是透过一个人的经历将伊朗的社会困境呈现在大家面前?
而实际情况就是,通过观赏本片,我既不能了解到伊朗背后问题的任何有深度的点,也不能透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获得心灵上的共情。
Bob_Chow:避重就轻,避繁从简,深入伊朗令人痛心的混乱政局却视角放在了如此幸运的一位个体,其家族的身世颇为复杂,看似方便以此为借口叙述历史背景。
去追求自由民主但是所有表达都尽数西化,前往欧洲热衷摇滚,伊朗的传统和人文看似不在考量之内,视角过度由西方俯瞰,而不是深入本体。
结尾过于匆促和苍白。
画风为许多表达类型提供可能性但是诗意却总是姗姗来迟,除了胸口的花朵和两位信仰的梦中交错,其余部分都显得平庸。
女性主义的视角的确直接通透,但是缺乏了诸多的复杂性和深度。
子夜无人:父亲高高地举起她,兴奋地大喊着“我们活在历史性的一刻”,然后一切很快急转直下;女性被罩袍、头巾、面纱团团包围,恐怖和诛杀无声地席卷在这片土地;连爱摇滚音乐都变得格格不入,她被送往彼岸的世界,却被告诫不可以忘记自己和国家;而在西方的“极乐净土”,她可以自由自在地陷入轰趴、爱情、虚无主义,直到她被远方的炮火惊醒、被心中的负罪感刺痛,她所得到的一切快乐都是作为幸存者享受到的禁果。
在一种并不庄严的简笔素描式画风里,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另一个环境,而在原本的家园里又步履维艰,生存的本能与人类更高阶的追求一体两面,让她成为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异类。
她的两次出走,一次是被动的避难,一次是自我的逃离,这个形象居然令我想到余虹,“自由永远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wheat19920313:在采用了本就独特的动画片形式的基础上,更是加入了类似于毕加索一样的抽象主义风格,使得这个如果拍成真人版会显得有些刻意和狗血的原始故事变得也不那么让人觉得奇怪了。
其实影片整体跟我想的其实有点不一样,没有像某些类似电影里对于当权政府连珠炮似没有休止的控诉,其实更多的像是从一个女孩私人的视角看遍伊朗和整个西方世界的一切。
它自然地对于那个毫无人性的时代表达了愤怒和不满,但也并没有对看似繁荣的西方社会进行一叶障目的全盘认可,而是带有自己的理性认知。
所以她在会在影片最后回答道“我来自伊朗”。
其实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的社会,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去对待它,如何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像茉莉那样芳香四溢,而不是你究竟身在何方,实际上,你不属于任何地方,你就是你自己。
#FIFF13#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完《我在伊朗长大》和《逃离德黑兰》,简单做了个梳理。
进入20世纪,伊朗和中国类似,从封建王朝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这个2500年来一直被称为波斯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王朝、西式改革、伊斯兰革命,最终从“亲美”政权变为美国最头疼的国家。
简而言之,如今的伊朗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产物,同时又带有革命前巴列维王朝及美苏争霸时代的遗产,加之伊朗什叶派和占中东大多数的逊尼派之间难以调和的积怨,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矛盾错综复杂而尖锐。
简单做了个梳理: 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17791921):首次定都德黑兰,英、俄半殖民地。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Marjane的外公是卡扎尔王朝第六代沙阿(Shah,波斯皇帝头衔)的孙子,女主属于有移民自由的阶层,因此有人说她是“大院子女的苦难”,无病呻吟,不懂下层人民疾苦。
我在伊朗长大 (2007)8.72007 / 法国 美国 / 剧情 动画 传记 / 文森特·帕兰德 玛嘉·莎塔琵 /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达尼埃尔·达里约 1921: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19251979,历经两代沙阿,世俗化改革),出生底层的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但与英国不同,巴列维王朝是实权君主,对外将“波斯”改称“伊朗”。
《我在伊朗长大》开头父亲告诉女主,礼萨汗自称“君权神授”,但他50年前本想学土耳其凯末尔建立共和国,却在英国的挑唆下登基为皇帝独揽大权。
他排除异己,逮捕女主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公。
父亲评价礼萨汗“是个独裁君主,但他把伊朗建成了现代化国家,他热爱他的国家”。
他进行西化改革,下令伊朗女性不戴面纱;在伊朗石油被英国掌控的背景下,礼萨汗引入德国平衡英国,二战中还拒绝反对纳粹德国,惹怒了英、美和苏联。
1941:英国、苏联、美国进驻伊朗,老巴列维被放逐南非,让位给儿子小巴列维。
小巴列维在位37年,用石油换英美援助,国家富裕开放。
但“皇帝合肥天下瘦”,他生活奢靡、腐败横行、贫富差距扩大,人民得不到石油的好处,危机不断,以摩萨台首相当选最为典型。
19511953: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摩萨台当选首相,推行石油国有化,反对英美对石油的垄断,限制小巴列维。
为了维护石油方面的利益,艾森豪威尔同意CIA“阿贾克斯行动”,用英美的军事力量罢免摩萨台,小巴列维再次掌权。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追求民主的摩萨台是进步的,《逃离德黑兰》中也用“非宗教、民主主义者、把伊朗的石油归还给伊朗人民”来形容他。
1963:小巴列维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保障工人收入、给予妇女选举权、城乡实行现代教育等措施。
但西化和土地政策触怒什叶派教会,经济失调得罪底层民众,取缔伊朗共产党得罪共产主义者,对国内用秘密警察镇压各个群体……《逃离德黑兰》中说“年轻的沙阿出了名的挥金如土,他的妻子用牛奶洗澡,他的午餐由协和式飞机从巴黎运来,但伊朗人民却在挨饿。
沙阿用萨瓦克控制人民,一个标志着酷刑和恐惧的时代就此来临”;《我在伊朗长大》说他“比老巴列维还糟10倍”。
1979年2月: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联合反国王势力推翻巴列维王朝,小巴列维流亡美国。
《我在伊朗长大》中被关了9年的共产主义者“面包天鹅”叔叔出狱。
1979年10月:伊斯兰学生冲进美国大使馆扣押52名人质444天,美伊关系从“亲密无间”变为“水火不容”,失去伊朗成为吉米·卡特最大的外交失败。
解救人质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此时“这个国家陷入萧条、敢死队和混乱之中”,CIA以拍电影为借口,救出藏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名人质。
霍梅尼趁混乱发起公投,通过伊斯兰共和国新的神权宪法,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霍梅尼以77岁高龄就职最高领袖。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共产主义者心存幻想,认为“任何革命都有一个转型的过程,只有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能号召国民”,但霍梅尼上台后清洗共产主义者和亲美势力,他也被处决。
逃离德黑兰 (2012)8.2201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历史 / 本·阿弗莱克 / 本·阿弗莱克 布莱恩·克兰斯顿 19801988:历来有边界争端的两伊发动战争,美国支持的伊拉克萨达姆和苏联支持的伊朗互相轰炸。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因为德黑兰轰炸,被家人送到奥地利读书。
因为战争,伊朗更加右倾,扯起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大旗,开放的生活状态不再,宗教警察随时会抓捕行为不端的年轻人。
两部电影没有表现出的是伊朗核武器发展历程,从巴列维时代至今,伊朗都在美俄支持下发展核武器,作为建立强大国家的立足点,才会出现如今顶尖核物理学家被暗杀的事情。
有篇文章形容甚为贴切:伊朗国内政治精英、有识之士渴望伊朗"迈入"现代社会,教士集团垄断的权力核心拒绝"融入"现代文明;伊朗温和派政客在国际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教士集团及其保守派却到处宣扬要将以色列、美国从地球上抹去;伊朗民众极度渴望将石油矿产资源用于改善物质生活,宣扬"清心寡欲"的教士集团却垄断石油收益将金钱投入所谓的"伊斯兰革命输出";历史塑造了伊朗民族特有反抗集权暴政的精神传统,在民族主义的掌声里树立起一个新的精神枷锁的偶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说法语又变成电影剪了好多原来漫画中的情节。
而故事中说的那些伊朗的生活和主人公作为伊朗人的内心焦灼,还不是这类异国文学一贯的么。
没什么特别,只是说出外界一直以为并愿意看到和相信的“真相”,封闭、无自由、男女分隔不平等。
感觉这个主人公真是不讨人喜欢。
自私、自以为是,满嘴自由民主,逃往国外,遇事就跑回家,全靠有钱又有门路的老爸。
她没一个守得住的朋友,跟所有人都不亲(因为是伊朗人么),好像对所有人也都不好,确实,对欧洲人来说她是伊朗人,对伊朗人来说她是外国人。
可这种人缘。。。
也要从自己性格上找原因吧。。。
对她来说,感情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女主人公的悲剧主题怎么都这样。
看过之后,全办公室的人都只想知道,她爸从事什么工作,是个什么人(她爷爷是王子)。
太法国了,以致难过不足以伤感,温情也不够暖人心。。。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渐渐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不会在看电影时流泪的人。
但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在伊朗长大》若无其事地推翻了这个结论——我渐渐变为一个不再对自己做结论的人,因为总是会有新鲜的事物降临。
所谓结论,唯一的意义也许就是等待被这些新鲜的事物推翻。
泪能够从心灵的窗户——眼睛深处涌出,大概是因为内心真正受到了本能触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乡对于每个人而言,也有这样的本能性——我们无权选择故乡,无权选择在哪里长大,故乡就像自己的血肉一样成为自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但不管在哪里长大,我想大家都一样:都难免会遭遇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失恋、露宿街头、放弃自我、离婚、忠于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
幸运的是Marjane总有一个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在人生里审时度势地告诉Marjane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幸运的是这个电影今晚光临了我的人生,让我温暖地知道:当我过去在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放弃自我的时候,早有这样一个电影在这里等着我,并像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一样告诉我: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
大概和民国遗老遗少怀念民国范差不多,女主一个标准的利己主义者只关心自己能不能享乐,战火中同胞的痛苦是看不到的。
但凡了解一点伊朗历史,就很难去喜欢作者的作品,看不出她对伊朗工人农民有丝毫的同情,哪怕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她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大体也不能脱离自由主义(liberalism)的范畴,不过是一些具体的个人自由罢了。
这部电影的获奖简直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背后反应出西方世界恶意对其他民族国家独立的干涉和故意带世界舆论的节奏。
还是那句话,任何地方都有不同意见,都可以有不同话语。
但我的话语,轮不到别人来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也不能被你们那里当做武器。
那些一味去抹黑中国的,还是想想作为占人口绝大部分的无产阶级,在“美好自由”的民国和新中国哪个年代活下来的概率更大吧。
归根结底,作者的眼界撑死也就那样了,伊朗版的方方日记罢了。
PS:谁怀念巴列维王朝就是怀念贫穷和压迫,巴列维王朝依靠石油大肆敛财,忽视底层人民的痛苦,对内白色恐怖,对外甘于做英美走狗,你们可能看到了玛珍在伊斯兰革命之后的颠沛流离,但是你们不知道在巴列维王朝统治下,农民们的生活的绝望,义务教育得不到普及,他们只能在深山中一辈子给老爷们干活到死,永世不得翻身,虽然在工业化后,伊朗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一个脱离群众的畸形的繁荣合理吗?
伊斯兰革命虽然一定程度上宗教化了社会,但是带来了希望,原来识字率在亚洲落后的伊朗,逐步成为了西亚的教育大国,国王们滚蛋了,人民富起来了,伊朗的民选政府成为了世界上消除贫困人口的最多的国家之一,伊朗人民也不再需要看西方的脸色了,现在的伊朗稳定强大,世俗化快速,干嘛要那个所谓的自由民主的压迫者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
伊斯兰革命是伊朗人民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现在看来是正确无比的。
别亲西方亲到被卖了还给人家数钱。
以女孩的成长洞见伊朗的政治变迁,黑白影像准确地表达了那段残酷的岁月,归属感和失望感之间的矛盾令女孩游走在伊朗内外,可对自由的追寻从未停止过。电影的批判意识值得赞许,不过故事的分散也很明显。
除了看到作者的经历,我看不到作者要突出的戏剧性情节和表达的东西
茉莉花那段儿 挺美的,关于自由,关于爱情。很多细节很有意思。果然独裁的国家都是相似的,无数例子都能看到类似的地方,我去。茉莉花香,很内涵。不要报复那些伤害的事情,永远保持自我,做好自己。2013#42
开始还不错,后面就快进看完了,作为一枚说走就走去外国的伊朗富家女,她的委屈彷徨心理疾病很苍白
当你长大后发现祖国已不是当初你所喜爱的样子,你还会继续爱她吗?其实这是一个类似“老爸不努力,一生在内地”的故事。为了看懂这部电影恶补了一遍伊朗历史。
我明白这种痛苦,但可能有点过于说教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居然是法语的??可能20年代制作会变成半波斯语半法语,现在这个感觉太奇怪了
所以Jasmine Revolution是这么来的么。。。
看了两次 一直没看完
film très à la française. Et il faut bien être intégré à soi-même.
一生当中,你会碰到许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廉正。
反正不是很喜欢......
对比某地,就知足吧。7.3
看过了才明白为什么又名茉莉人生。是因为外婆奶罩里总是放着茉莉花瓣,那种味道使“我”永不忘怀。电影中,外婆的那段话给我的印象也很深。你会遇到一些混蛋,他们会伤害你,那是因为他们的愚蠢。你不要产生自卑或者报复的心理,要诚实,要忠于自我,要自尊自爱,要自由。
黑白画风是大爱。以小女孩的第一视觉阐述她眼中的事实。也是吸引观影人的能看下去的原因。可是看完说不出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还是主角的感情深度?值得一看。
能入围最佳动画长片也是因为政治正确吧,作为电影表达方式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蛋碎。
动画很好,故事、叙事、人物、价值取向则有点一言难尽。。作为观众其实会想看更多关于伊朗的现状,但是作者显然是想写一个自传,所以focus不同。而且这个作者的叙事逻辑、政治倾向都非常美式,导致看着有莫名的熟悉感,而我并不期待这种熟悉。也可能是进入主流视野的必要妥协。
野心太大格局太小,精英阶层的女孩被家人送到国外然后醉生梦死最后被男人甩了回国结婚离婚又花家里钱跑法国追求自由就是女权了?这种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无病呻吟的青春无法代表万千受压迫的阿拉伯女性。
"我们总在寻欢作乐,甚至忘了我们并不自由。"
反战反专制,在伊朗长大,制片国家法国美国...哈哈
看完只记得一句:-奶奶,你是怎样让乳房变得又圆又大的?-我每天都把它们放在冰水里冰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