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Dardenne兄弟的作品写东西很容易不知不觉写成抒情诗,因为他们寥寥可数的几部电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整部电影镜头几乎寸步不离地对准男主角而且是大量的特写大特写镜头,任何稍稍沉重的呼吸都被这两位已经拍了二十年记录片的电影人忠实记录下来,由此产生逼人的“窥视感”,观众根本不可能置身度外来冷静看待人物的所作所为。
尽管如此,人的心理活动仍然是不可显见的,尤其是当一个角色同时表现着焦虑,挫败,迷漫,痛苦等等等等复杂的情感时,场面简单的铺垫就被营造出极富张力的紧张悬念。
这种一贯的摄影风格固然缺乏美感,但对于心理描写没有什么比之更显得真实,事实上是已经真实到一种冷酷无情的地步。
号称以记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很多,但只有DARDENNE兄弟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取长补短,其深度几乎可以与白先勇先生的短文相媲美(可能是个很不恰当的比较),在此之前电影的“心理描写”向来流于表面。
其心理描写效果奇佳的另一因素仍然源于记录片:多方位地表现角色使其丰满。
类似《TRUEMAN SHOW》这样类型的电视节目必定会大受欢迎哪怕观众只在看他花一个小时吃饭,因为完整地窥视一个人物人前人后的不同表现能更强烈地表达人物,当然还有满足人们普遍的偷窥心理。
在《LE FILS》中这种对比被加强到极限,人们一直能够贴身地感觉到男主角一内一外的鲜明对比,尽管并不知道为什么。
好萊坞的任何电影都不会去刻意表现一个正面角色在自慰,但法国电影会给他不管什么形状的阳具来几个不痛不痒的大特写,跟剧情没关系,但却显得真实。
这大概是为什么法国电影塑造的人物永远比美国人显得栩栩如生的缘故。
反角在明处正角反倒在暗处,以此左右观众的取舍。
片中处心积虑的细节让人难于释怀。
男主角车开过了头只好倒一段路,一来表现其情绪激动二则强调“人后”的嘴脸:一双简直要喷出火来的怒眼让人不寒而栗;不断缩小的场景令人无所循形;小男孩突然提出要男主角当他的监护人一来表现了他完全的信任同时也强调了他的“可被害性”;甚至男主角左手大拇指能看见一块木匠常有的淤血。
看似漫不经心,散漫的电影内里却因此富含悬机。
叙事结构是典型的悬念片,十五分钟后才第一次看见小男孩的脸,二十分钟才第轻轻挑明两位主角之间的关系(只用了一句话而且只有三秒钟,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他要干什么?
”“他会象对付路边的流浪狗一样杀了他吗?
”观众被“一直提出问题”的电影栓得紧紧地向结局狂奔而去,旧的问题被解答新的问题又立刻产生而且更为严重。
希氏电影的悬念营造也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希氏电影中角色的欲望是明确的,但《LE FILS》中男主角却无法了解自己的欲望,它鲜明地存在但当事人自己却不知道是什么。
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总是清楚的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
同样的,这仍然是影片扣人心弦的缘故:未知和逼人的真实。
新浪潮电影中充满了这种暧昧的角色,但在悬念和暧昧之间,Dardenne兄弟确实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平衡点。
《LE FILS》关怀的是人性。
“DARDENNE兄弟向来拒绝任何煽动观众情绪的意图也不对主人公的意识形态进行评价”。
几年前的作品《ROSETTA》揭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发比利时政府修改劳工法,虽然这确是电影人的无上荣耀,但《ROSETTA》关怀的仍然只是人性————平凡的个体面临生存问题时在道德底线上的苦苦挣扎。
《LE FILS》表现的是两个本应对立的人各自试图“自我救赎”的旅程。
和其旧作一样,《LE FILS》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结局,但“充满希望的人生与心理的共同重建”却是肯定的。
在这一点上,DARDENNE兄弟其实并非永远那么客观,那么冷酷无情。
PS:《LE FILS》的演员极其出色:被誉为“连颈背都会演戏”的古尔梅自然不在话下,扮演FRANCIS的小男孩虽不英俊却长着一张象狮子一样的脸,偶尔一个眼神瞥过集恐惧,不屑,孤独,邪恶与天真一大成,十分耐人寻味。
对于失足少年来说这个沉默的男人就是心目中的偶像目测距离精准到1厘米可惜的是他不知道他对他有着复杂的情感这种踌躇神秘的情感在手持特写的技巧下遁入无形的客观看似摇弋感觉却又平静在众多类型片中达内的电影往往都归于剧情实则是对镜头下叙事结构和人物白描的重新解析主题其实大多暧昧但不失人文关怀说它励志其实是因为影片同样的怀着对生活的希望比如女人的重新开始男人的宽恕和男孩的救赎虽然隐忍克制下不是满怀阳光却也让人回味那一抹温暖
达内兄弟通过此片几乎可以昂首告诉全世界他们就是用影像渲染情绪的绝对大师,简直登峰造极。
达内兄弟的手持DV摄影在《罗塞塔》中已经彰显了它的威力,大量近距离跟拍,脸部,肢体动作特写,通过对角色事无巨细的生活细节如纪录片般的记录与展示,轻易的就将观众彻底带入到了角色的生活和状态中,跟着角色一同经历,一同呼吸,一同哭泣,一同绝望。
而这部《他人之子》在此基础上更加放飞自我,镜头几乎怼到脸上,木匠的工作流程与方式被大量真实展现,而故事的核心矛盾点被放在了电影中段才揭晓,前半段几乎全靠奥利弗.古尔迈一己之力撑起了影片,用他难以置信的面部表演能力和模糊的情节保证了影片若隐若现的悬疑色彩。
从一开始木匠奥利维看到报名的学徒名单时露出的错愕表情和瞬间凝固的体态,以及后来他悄悄走到熟睡的学徒弗朗西斯身前凝视许久后才叫醒弗朗西斯的行为,都向观众传达了这两人关系不一般的信息,而当弗朗西斯醒来看到奥利维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的情况来看,显然奥利维认识这个男孩,但男孩并不认识他。
至此开始,他们之间到底有何关系,有何过往便成为了影片最抓人的核心点。
在教学徒的过程中,奥利维始终在用异样的目光看向弗朗西斯,但他的教学态度仍旧保持着绝对认真和严谨。
而他有时甚至还会与弗朗西斯一起吃饭,进行少量的聊天,这与他对其他学徒的态度有所不同。
直到他在与前妻的对话中,我们才得知了真相,弗朗西斯是杀死他们孩子的凶手,如今出狱的他来到了奥利维这里学手艺。
于是,奥利维到底要怎样,他始终悉心教导弗朗西斯,不透露一点信息,甚至连前妻想要与弗朗西斯当面对峙也被他拦了下来。
奥利维到底想干什么?
没人知道,这是最大的悬念,也让故事张力瞬间达到顶点,让人如坐针毡。
在一个几乎没有故事,只有镜头和表演的电影里,能达到如此巨大的情绪张力实在是叹为观止。
奥利维在车里不断询问弗朗西斯为何坐牢,弗朗西斯坦承了自己因偷车载音响被发现而杀人灭口的过往。
奥利维问他是否后悔,弗朗西斯说当然,他为此坐了五年牢。
弗朗西斯回答了奥利维的所有问题,接下来,奥利维会做什么?
当奥利维在仓库里给弗朗西斯出木材考题时,他始终保持在弗朗西斯身后注视着他,他会不会杀他,他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偷袭成功,想想他一直坚持在家做卷腹锻炼身体,似乎正是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这样的剧情脑补不断出现在脑海里,影片所有的张力皆来自于观众自己。
我们跟随着奥利维来到这里,我们已成为了他,我们在替他做选择,我们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但我们知道他应该要做什么。
当他终于说出你杀了我儿子时,两人展开了追逐,奥利维最后掐住了弗朗西斯的脖子,但又松开了手,他没有杀掉弗朗西斯,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性的复杂往往连自己都无法了解自己。
最后两人尴尬的将木材抬上车,一切我们脑补的或黑暗或狗血的复仇剧情都没有发生,奥利维又恢复成了严肃的师傅形象,弗朗西斯也变回了听话的学徒。
达内兄弟这部形式上的反高潮电影实则通篇都在让人颅内高潮。
镜头是如此的自我,以至于起初令人找不到故事的方向,只有不停的晃动,像是日本的AV,镜头直贴到脸上,随着呼吸而呼吸,主观的像是不曾存在,只有奥利弗那旋而急躁,又旋而停滞的感情,像走廊一样逼仄,又像房间一样空荡。
而这时玛格丽说,我怀孕了,自然还有些不经意的谈话,两个人如此之近,又那么遥远,终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看到奥利弗急跑下去的质问,一脸的迷惑,让人迷惑的还有弗朗西斯。
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却诧异于奥利弗的平静,诧异于奥利弗同样平静的躺在弗朗西斯的床上,时光的剥离,似乎没有了仇恨,那种波涛汹涌的惯性让所有微妙的情感化作缓慢的情绪表现的略感迟钝。
平静成为剧情的更大张力,等待着它必然爆发的时刻。
那种爆发,在奥利弗车里对弗朗西斯的质问间,却又被弗朗西斯的疲惫所压抑,回答是还是不是,突然竟显得有些残忍。
奥利弗问,“你后悔了吗?
”“显而易见。
”“为什么显而易见?
”“我被关了五年牢,这值得后悔。
”让人不能抑制的遗憾。
终于,奥利弗说,“你杀死的是我的儿子。
”影片的最后,奥利弗静静的把木料装上车,斜眼看到弗朗西斯站在那里,迟疑间给予的鼓励,弗朗西斯同样静静的过来,拿起木料从奥利弗侧立的身边走过,放到车里。
内心中所有澎湃的情感在缓慢中平静的释放,奥利弗看着弗兰西斯,平常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在那一刻化作永恒。
看到评论里有提到《密阳》的观影时候我也想到了这部,可能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的丰富度探索性还有风格上两部差别很大。
观影时我其实是紧张的,就是对我来说电影有一个悬念,这位父亲前面的平静忍耐会不会在最后有个爆发,杀或者怎么弄那个小男孩。
没有仇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可他没有,虽然最后他掐了一会小男孩的脖子但很快他就松开,前面他也说他不会伤害他。
这就是人性的矛盾吧。
我还是不太懂这位父亲的心理。
他说他自己也不明白。
我慢慢想想吧。
通过这部,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做达内时刻。
节奏快、猛烈、让人一下看不明白的开头,导演耐得住性子慢慢压住的大块中间部分,最后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做出戏剧效果,矛盾爆发。
可即使是爆发,也不是特夸张的戏剧,还是白开水式,烧开水中咕噜的那几下。
这部我没有那么喜欢,是第一次在中间那块我时常感到出戏,没被吸引,压不住。
电影给我的感受也没有那么深,那么多的琢磨。
导演在这部里也做出了改变,我的感受是,不再局限于个体的矛盾,包括与个体相关的种种矛盾,导演讨论人性中的矛盾。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3年2月2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他人之子》是完整、自给自足、不容置疑的。
评论家对它只有赞美。
它不需要洞察或解释。
它看到并解释了一切。
这是我看过的最自信、最完美的关于悲伤与快乐的诉说。
我同意斯坦利·考夫曼在《新共和》杂志中的观点:第二次观看只会凸显这部电影的伟大。
但我不想错过第一次观看,所以我会仔细撰写。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丝毫没有误导或欺骗我们。
他们也没有做任何解释。
他们简单地(并没有那么简单)展示,而我们身体前倾,保持安静,观察表情,观看剧情,专心体会角色的感受。
让我详细地描述一段非常早期的序列,以便你了解达内兄弟是如何工作的。
比利时木匠奥利维耶(奥利维耶·古尔梅 饰)管理着一间店铺,少年们在里面工作。
他指出一个男孩在使用电锯时的错误。
我们怀疑是否有人会失去一根手指或一只手,因为我们被公式化电影打败了。
不,木板会被正确地锯开。
一个女人走进店里,问奥利维耶是否可以再收一个学徒。
不,他已有太多学徒。
他建议去焊接车间问问。
女人和年轻的申请人刚离开,奥利维耶就从店铺溜了出来,令人惊讶的是,他像野兽一样急匆匆地跟在他们后面,通过门窗和走廊的拐角来暗中观察他们。
过了一会儿,强壮而敏捷的他跳到一个金属柜上,从一扇高高的窗户偷看一眼。
然后他告诉那个女人他要带走那个男孩。
她说那个男孩在浴室里。
手持式摄影机一直跟随着奥利维耶,通常是在中近距离拍摄,随着他看向一个角落。
他在看那个男孩洗澡吗?
奥利维耶是同性恋吗?
不,我们看过太多电影了。
他只是看着那个合衣躺在浴室地板上睡觉的男孩。
他专注地看了许久后,叫醒了男孩,告诉他他有工作了。
现在你必须完全停止阅读这篇影评,去看看这部电影。
如果你在一部在心灵回音室里发声的电影中,对简单、深刻、成熟、沉默持开放态度的话,今晚就走出家门去看看它。
《他人之子》是部伟大的电影。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反应,这说明你有成长空间。
我并非傲慢;我在这部电影中成长了。
它教会了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电影知识。
我学到了什么?
这部电影只可能用它的拍摄方式,而不可能用传统的叙事风格。
像严格的纪录片那样,达内兄弟跟随奥利维耶,通过观察他来了解关于他的一切。
他们不引导、强调或通过音乐发信号。
电影没有反应镜头,因为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的反应镜头。
兄弟俩让奥利维耶这个角色的意识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导演。
…现在你已看过这部电影。
如果它的恐怖和爱迷住且感动了你,如果你觉得这种视觉风格只适合这种故事,那就让我们同意:很少有电影能告诉我们这么少,同时又告诉了我们一切。
奥利维耶培养由比利时政府监护的孩子——在他们被少管所释放后教他们一门手艺。
弗朗西斯(摩根·马林 饰)从11岁到16岁一直生活在少管所。
奥利维耶问他犯了什么罪。
他说他偷了一个汽车收音机。
“判了五年?
”“有人死了。
”“怎么死的?
”弗朗西斯没看见车里有个孩子。
那个孩子哭了起来,不肯放开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很害怕并“抓住了他的喉咙。
”奥利维耶纠正道:“掐死了他。
”弗朗西斯说:“我不是故意的。
”
“你后悔你所做的吗?
”“当然。
”“为什么?
”“因为被关了五年,这是值得后悔的。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对这起死亡知道些什么。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和弗朗西斯星期天在一个遥远的木材场里。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电影的噪音有多大,沉重的木板互相撞击。
甚至听到它们都觉得痛。
这部电影没有使用这些声音或木材来制造悬念或其他任何东西。
它只是尊重木材的特性,正如奥利维耶所做的那样,正如他教弗朗西斯的那样。
你猜想,因为你已被公式化电影、偶然事件或暴力行为所训练。
你无法猜到的是电影结尾令人惊叹的心灵之美,然而它并不比过去的一切更非凡。
奥利维耶·古尔梅获得了200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他饰演一个平凡的人,时刻以平凡的方式行事。
这是关键:他是平凡的。
他的行为堪称“楷模”,而非他的表演。
我们用这个词来表示“值得称赞的”。
它的主要意思是“适合模仿”。
奥利维耶所做的一切都堪称楷模。
像这样走路。
保持住。
精确测量。
需要用木槌时,不要用钢锤。
把钉子放在中间。
先用锉刀磨平,再用砂纸。
保持木板平衡,倚靠梯子。
自己买苹果馅饼。
抱住需要冷静的女人。
赞美发现自己怀孕的女人。
在说出真相之前先查明真相。
不要用言语来讨论无法解释的事情。
乐于说“我不知道”。
乐于有个儿子,教他一门手艺。
乐于成为父亲。
最近有部电影引人发笑,因为它说《教父》中有条规则适用于所有情况。
从来没有那么多规则。
《他人之子》讲的是一个不需要规则的人,因为他尊重自己的职业,知晓自己的工具。
他的职业是生命。
他的工具是他的损失和他的希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当Olivier拦住前妻,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冷静”,前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接受Francis做自己的学徒),他说不知道。
她质问:你以为你是谁?
正因为他搞不懂,说不出来,摄影机才得是追随的姿态,贴近的距离,才能帮他“说”点什么。
影片前段大段的跟随并没有给出理由,Olivier为什么老是跟着Francis又拒绝表露出来?
观众产生了和Olivier程度相近内容相异的焦灼。
感叹表演分寸的重要,一不小心就会滑向变态大叔了。
Olivier为什么接受Francis?
绝不是宽恕。
他在厨房用餐偷看Francis时甚至借了一把刀。
Olivier两次得以长时间看着Francis,都是在他睡着时,最人畜无害的时候。
他长着猫科动物一般的脸,很有辨识度,看着漫不经心,但并不是混账,他会害怕,会倾听,会在提出做自己监护人的请求后颇有小心机地展现唯一的特长。
Olivier会不会在注视着他时感到已经快消失的和死去儿子的某种联系呢?
所以不能放任自己看下去,必须叫醒他,就像他拦腰抱住前妻时一遍又一遍喊的“冷静”…他只是个疲惫的孩子,无措地面对荒芜的生命,但是他犯了罪,他需要承担,需要被叫醒。
于是他叫他起来开工,他问他为什么杀了人。
并不认为Olivier会计划在木材厂复仇,但免不了疑问:不会一不小心出事吧?
就像当年一样?
Olivier说出自己是被害者的父亲后,俩人撕扯搏斗了一番,当Olivier扼住了Francis的咽喉,他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凶手,而Francis这位当年的凶手离被害者也只有一线之隔。
Olivier松了手,他不能是凶手,他是一位父亲。
Francis也不应该成为凶手,他是一个孩子。
原名没有“他人的”前置形容,只是“儿子”。
Olivier和Francis第一次比较像样的对话是关于测距,Francis佩服他的眼力,一眼就看出自己的身高,Olivier说这是熟能生巧,他不正是一直在看着他吗?
他坚持留在岗位,教出狱的少年们扛木材做木工,教的正是负重和承担。
而他也是这么做的,松开束腰做仰卧起坐,去训练着克服身体和内心的伤痛。
而Olivier教Francis,从不堪重负地摔倒到结尾的一次如父如子的协作,生出了希望的意味。
达内兄弟也正像木匠完成对作品的精密构建,镜头的摇晃正如测距,跟随就像对人物的打磨,肢体的拉扯是对关系的打磨。
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对人物的关注不会采用独白/自白的形式,因为镜头里的这些人并不明白自己,他们有什么可说的呢?
就像这次作品回顾展的主题:“无法逃遁,这就是我”。
作为客体的摄影机是必要的。
追随也是。
所谓的“后脑勺影帝“也是因为作为观众的我们没法真正面对他们接近他们。
因此必须跟随,他们本来就是被忽视的匆忙奔波的边缘人,不跟随怎么能看见他们呢?
但别急着同情,他们并非手无缚鸡之力。
片中挤挤攘攘的木材厂堆放出了人生的重量,各种品类硬度的木材都是可塑的。
Olivier和Francis无法逃遁彼此的命运,他们的关系也像木材,当Olivier打头阵,Francis跟在后面分担重量时,重塑过去的仇恨是可行的。
他们挑选的偏柔软的北美松木,也许能在镜头之外经过一番敲敲打打后被塑成家具,摆进他们暂时空荡荒芜的居所。
用“简单”、“朴素”来赞赏它不够,用“悉心体察真实”切中它的特点也不够。
实际上,它就是最优秀的作品,它拥有最优秀作品的几乎全部品质:简单、朴素、真实、自然、安静、不夸张、不刻意、不扭曲、不荒诞,有爱但不是为了爱,有恨但不是为了恨,演员毫不夺目却无比耐看,情节微小但感受深重,有意义但不是为了象征,不象征却又象征广大(想多一点,甚至“木匠”、“儿子”都能与耶稣和宗教相连,尽管影片本身可以说毫无此意),最重要的,它使观众完全投入完全参与影片与导演共体察与演员同感受。
它的结尾是多么漂亮,因为它几乎没有结尾,唰地一下就无声地没了影像,一片黑暗和随即的字幕顿时让你心境开阔眼目明亮。
他回来,满身泥泞,他和他的之间需要一块小木块,这样才不会有皱纹。
手摇摄影机营造的现场感来,自非全知摄影角度,杀子男孩来到工厂里,他每天还是照常回家做仰卧起坐,舒缓背痛,修理皮带,正如他所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把francis带在身边,教他木工。
他的前妻已经把丧子之痛放下了,建立自己新的家庭生活。
但oliver没有放下,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
他在工厂里教francis木工技能,观察francis的举动,这是逆向观摩,他看到了杀子之人模仿自己的举动:打磨木条,用喷气机喷冲身上的木屑,跟从自己的工作指令。
二人之间的距离在工作间形成,oliver才有勇气主动提出对话。
“从我的左脚到你那里,有多少米?
”francis拿着折尺问oliver。
Oliver告诉他物理上的距离,观众听到的是一段心理上的距离。
导演在访问中提到,曾经考虑行业设置为屠夫和学徒,但屠夫的象征性太强,血腥味儿重,会加重故事杀戮的成分。
耶稣布道前,从事木匠工作,演示作为人间儿子的本分,木匠这项职业沾上宗教暗示。
Oliver跟踪francis到他住的地方,发现那不是他住的地方,只是他睡觉的地方。
过期牛奶,闹钟,收音机,oliver躺在francis的床上,他感受到的不是恨,而是一个少年凋零的生命。
当oliver在锯木厂告诉francis,他一直知道francis杀人的事情,二人在树林追逐,oliver跪在francis身上,双手掐紧他的脖子,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儿子,惊恐睁着双眼瞪着他,这时,oliver明白francis杀他儿子时的情绪,生气愤怒。
Oliver 松开了手,他并不是宽恕francis,但人的高贵在于拒绝杀戮。
开篇又是直接把观众拽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里,这种办法在《孩子》和《罗塞塔》的开头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电影开头是不知道男主正在经历什么的,直到与前妻在加油站的对话,故事线才渐渐清晰,会让观众反推开头那些没理解的男主行为,这也是电影叙述方法里的一种独特魅力。
知道男主与男孩的关系后,戏剧张力就势不可挡地凸显出来了,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叹达内兄弟的功底。
虽然小景别+特写跟拍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和疲惫,但是达内却擅长把故事和角色做到极富戏剧张力,他电影里的主角无不处在焦灼、困境、挣扎、煎熬中,角色本身所在的处境就足以紧紧牵动观众的心。
(p.s.可能角色本身一定处在挣扎里也是达内电影独有的一种元素和风格。
) 引用豆瓣看来的一句话: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真实的表演是只适合还原生活的。
突然觉得,并不是演员不会表演真实,而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剧本/导演才会激发出演员这样的表演。
开篇又是直接把观众拽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里,这种办法在《孩子》和《罗塞塔》的开头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电影开头是不知道男主正在经历什么的,直到与前妻在加油站的对话,故事线才渐渐清晰,会让观众反推开头那些没理解的男主行为,这也是电影叙述方法里的一种独特魅力。
知道男主与男孩的关系后,戏剧张力就势不可挡地凸显出来了,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叹达内兄弟的功底。
虽然小景别+特写跟拍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和疲惫,但是达内却擅长把故事和角色做到极富戏剧张力,他电影里的主角无不处在焦灼、困境、挣扎、煎熬中,角色本身所在的处境就足以紧紧牵动观众的心。
(p.s.可能角色本身一定处在挣扎里也是达内电影独有的一种元素和风格。
) 引用豆瓣看来的一句话: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真实的表演是只适合还原生活的。
突然觉得,并不是演员不会表演真实,而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剧本/导演才会激发出演员这样的表演。
最后,一定要说哪里不喜欢的话,感觉男孩主动亲近男主这样的安排略显俗套和刻意,虽然站在剧作的角度来讲没毛病。
真的太困了我没有那么多耐心观察他人
最为显微的一部, 也是达内系列中最为喜爱的一部。这种景别狂收的窥视处理, 与前三分之一的窥视情节高度融合, 自由移动的摄影机时而与古尔梅重合, 时而又错开, 令观众既在窥视古尔梅的举止, 又在透过他的目光窥视马林, 收紧景别也就攥紧了信息, 观众的无知必须要留到与前妻谈话时才能填补, 但这种渴求却并不会因为长时间不撒手而化为无聊, 随镜头晃动而波动的内心外化得淋漓尽致。大气! 克制! 深沉! 内敛!
看到最后,我觉得这片还挺会玩人的
三星,情绪不错,人物大于情节说的是这类片子。匠人父亲蒙丧子之痛,甘愿抚养出狱的杀子凶手,还授他谋生本领。父亲扼少年凶手脖颈再放手是对苦痛和命运的和解。手持摄影晃得蛮好,镜头对着秃顶也让人入戏。影片有无产立场,当然占时长的段落有点多。
纪录片
近景特写把人物正面肖像几乎填满画面,这像征丧子父亲孤苦的心境。背面跟拍是导演作为第三方视角的介入观察。当父亲与过失杀子的男孩交流时如搬运木头等动作为连贯表现必须要中远景的介入,于是被框进画面的成了两个人,这代表了父亲心境的改观。情感的移植与包容。
挺受不了的,客观评价主演的演技挺自然的,但剧情和节奏都太拉垮了,观众看这电影又不是为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木匠。最后结束也很突兀。
第一部达内,结束得措手不及。靠后脑勺演戏的男人和拿着手持摄像机跟在背后的导演莫名契合。整部影片的气质就是不适感,人物关系的扭曲,木工的嘈杂和后背处偷窥的镜头加重都在这种气质。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后遗症严重,看电影的时候身体不适罢了。
说实话,我的第一部达内兄弟体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许久以前短暂打开过《Rosetta》,仅仅10分钟就晃得看不下去了,而在影院观影无疑放大了这一点。连绵不断的睡意自开头便连绵不绝,为了抵挡疲惫开始灌咖啡,结果反而加强了手持摄影带来的眩晕感和呕吐感,和上次看《兰心大剧院》如出一辙,实在是晕车党的噩梦,好在开头半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电影本身试图呈现的暗流涌动力图减少悲剧在生活中的戏剧性,将其日常生活化,有几处处理让人眼前一亮,风格克制、冷峻,也很特别。期待一下后面几部。
招牌小景别+手持,一种利用前景遮挡、身体局部特写来达成的叙事悖论:离角色越近,画框外滋生的悬念就越多,尽管此种技法略为挑战观众的耐受力,但无疑是对人与人之间暗流横生的绝好影射。末段木料厂部分太会拍了,像把人架在小团火上炙烤,最后迅而抽薪,留下戛然而止的感动和救赎。#达内兄弟影展广州站#
这个电影简直是绝了!!两个细节:奥利弗在训练学院的时候拒绝叫小杀手的名字;还有在买单苹果派的时候拒绝给小杀手买单。达内兄弟最牛的就是将整部电影塑造在巨大的矛盾之中,最牛逼最淳朴的表演逼格。手持不是装逼,而是烘托气氛。每一场两人见面的戏都让人感到深深的尴尬,不需要太多言语。太牛逼了
一堆还没儿子的在这高谈宽恕与救赎,真TM恶心!
前30分钟视野局限在特写的画框里,悬念更强烈;30分钟时解开第一个疑团。摄影机某个程度上代表着观众眼睛,总是滞后于人物行动,总是在思索“接下来他想做什么?”,绵密的日常的生活、工作细节铺织人物状态(是状态而非概念):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当与少年深入了解时,观众与木匠一起陷入矛盾的挣扎,每个少年犯背后都有一个残缺家庭,对犯下的过错无知懵懂,即便进入劳教所也没有对杀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愧疚。抛开过往,他聪明好学,面对这个少年,报复能不能解心头恨?手持的晃动加强了不安和若即若离,答案在一次次的双人合作和问答里变得暧昧无解。
还是达内兄弟的片子,与单车少年又有不同,同样是问题少年,但是这个讲的更多的是大人,一个胸怀宽广的父亲。
手持摄影,窥视般的长镜头和剔除设计的演出,为了无限逼近一种平淡的戏剧张力。不拍摄特写甚至不拍摄演员的脸庞,所谓中立的呈现并不能抵消掉剧作上的匠心手作,严格的设计离我所认为的“真实”更是相去甚远。在现实主义风格里我更认同巴赞:走上街头吧,去捕捉,去观察,让情节自然地发芽,而不要像达内这样用框架将情节定死于反复的排练中。
不能接受这种镜头和叙述风格,沉闷无比。
看的有些想睡觉。
8.3/10。①木匠男主与来他这学艺的少年(杀死男主儿子的凶手,但他不知道男主是死者的父亲)之间复杂的关系(似师似父+仇人),以及男主袒露真相后两人的尴尬与不知所措(电影在此戛然而止)。②通过(摇晃激烈的)手持(长)镜头+大量近景和特写营造了「激烈」的残酷感,却又通过反高潮、极少配乐、大量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大量省略角色心理曲线营造了「冷峻」的残酷感。虽然两者都是残酷感且整体平衡地挺好,但毕竟气质错位,所以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所谓表演化于无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试图从情景攫取什么,也不曾尝试踏进摄影机的另一头,仅此而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