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打分:有鬼结局 6分,无鬼结局 7.5 分。
一、总评:耐人寻味,很有深意的一部片,推荐。
二、对结局的两种解读:1.鬼是变态老师,附身顺序:吊脖女学生→鱼缸女学生→鱼缸女学生的朋友→送货女学生→女警→余文乐老婆may →余文乐,自此鬼一直附身余文乐,编造了郑伊健是鬼打死了郑的故事交给上级,成功自圆其说并升职,最后变态鬼回到余文乐家中,把余的老婆may强上了(此时 may 因为鬼之前从身上撤离,三魂不见七魄),并把烟头烫身上。
符合变态老师鬼的人设特征。
2.第一诫,世上没有鬼。
都是余文乐为升职,臆造出来的。
人都是他杀的,包括女友,为了惩罚她出轨。
三、对两种结局解读的评价:结局1:咸湿鬼从头杀到尾,笑到了最后,最后成功洗白上岸,还能玩余的老婆。
一个明面结局,有鬼的故事,但个人觉得这没什么好拍的,本身这个鬼没什么恐怖的,真作为一部恐怖片来看待的话,没必要安排郑伊健和余文乐作为自己人互相帮那条线,这条线仅仅是讲是鬼后来把郑杀了就有点太肤浅了。
结局2:余和郑的那条线实质是为了衬托余的无情,为了升职/调回本部,开枪滥杀一群,最后编出一个子虚乌有的鬼上身的故事。
正好点题了本片片名:《第一诫: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也回应了片头导演安排的两个警察互追的镜头:不要太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偏信你猜的。
全片肉眼能看到的就是全程有鬼,但这又是真的吗?
如果是作为犯罪片/剧情片来看待本片,那这个反转就太有意思了。
其实第一诫是这个意思,世界上根本没有鬼,有鬼的其实是人的内心,在停车场余的精神已经错乱了,往往一些简单的事,在他眼里看起来就是有鬼,这一切都是他为自己找的借口,就像他老婆讲的,他已经心不在焉了,思觉失调也就是人格分裂,所以还是那句话,第一诫……他为什么要杀郑伊健他的动机是什么?
很简单,其实他杀太多人了,他认为那些都是鬼,其实呢?
是郑知道了他太多的事,本来是最后一天了,郑要退休了,而他呢?
约了郑去那个地方,开枪杀了他,而他的女朋友也被他弄成植物人了,最后的那滴眼泪就已经证明她还有感觉,只是已经麻木了,鬼根本就是借口,人性的分裂才是无法挽救的,就和无间道的刘建鸣一样,很不错的电影,如果以为是鬼片,那真太可惜了
看完电影感觉电影的结局很阴暗,太绝望了,但是这种绝望又是由很多站不住脚的设定来支撑。
我有很多疑问:1.电影中的设定是鬼上身只要碰一下,但是电影院里的老伯是没有接触,只是化成一缕烟都行吗?
2.从楼下掉下去,领头的居然还没死,如果掉下去死了,就无法进行上别人的身啦,那只鬼怎么敢肯定掉下去不会死?
3.自己上吊的和淹死的怎么上其他人的身?
不是活人死就没有宿主了吗?
4.他老婆的最后上船走了,那尸体在哪?
不就与口供不合?
5.一开始那个鬼和余文乐都相遇了,怎么不直接上他身?
如果说他想要慢慢玩,那他怎么马上回去就上余文乐的老婆身并接着上余文乐的身,根本也没有慢慢玩呀?
6.如果余文乐可以在警局杀死轮椅哥,为什么不可以也在警局解决上头?
从操作性来讲,上头肯定会对余文乐没有防备呀,背后直接一枪就可以啦。
从事后解释来讲,既然可以解释轮椅哥的死,肯定可以顺便解释上头的死吗呀。
7.为什么他的上头一开始不肯告诉他,上头都要辞职了,而且进到这个部门肯定需要知道呀,不然怎么正常工作?
8.余文乐被两个便衣抓住,应该拿着枪就背守则呀,如果没想到,也应该先等待再想一下其他办法呀,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自己是警察呀?
反正就不那么快放下枪就对了
對結局不舒服1.如果鬼魂都能挪移,那怎麼只有連環殺手可以轉移,淹死的小孩,病死的婆婆,被連環殺手宰了猜在車箱的女孩不都可以嗎2.既然都跟首長見面了,不上首長身,每天吃西餐不是很爽嗎這種鬼片好像就是只剩一個人活,不然就是大家死光光...
既然是编的故事。
那黄警官的老婆在故事里死了,可现实他坐船走了。
怎么解释。
上完口供可没有黄老婆的尸体啊。
不要在选片时直接拒绝恐怖片、惊悚片、灵异片或者其它带有相关因素的电影,恐惧是建立在未知的基础上,拒绝首先是一种默认失败。
一定要确信的是,所有恐怖电影都不恐怖,恐怖的是你自己的想象力,会一点一点地填满剧情的缝隙,不断放大神经末梢,直到浑身冷汗,睁眼恐惧,闭眼恐惧。
但是,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你战胜恐惧的时候。
于是当你看贞子笨拙地从电视机爬出来时,可能就会抵制不住地哈哈大笑,看到龙婆疯狂地追着刘青云的时候也只是感叹她是个经打耐磨的铁人,闪灵中的尼科尔森挥舞电锯时,你不由自主地心理分析。
更后面的结果是整个电影院回响着此起彼伏的尖叫声,而你却像块石头一样冷静地坐着,然后被身边的朋友骂,说你的反应比电影中更恐怖。
当然,我不是钢铁机器人,只不过,反应属于沉默型,因为尖叫无助于疏解我的恐惧。
像面对第一诫,鬼上身的连锁反应并不会吓倒你。
你感到无助与恐惧的是,太多生命的无故流逝。
然而面对着无法形成约束的行为时,你只能告诉自己严格遵守戒律——就是什么都没有。
它适用于解释一切我们力量不能解决不能干预的事情。
或者叫它:精神胜利法!
我们可以战胜恐惧,可是能不能战胜精神胜利法?
我不知道。
唐导演的作品有了长足进步,就气氛来讲,要比徐克的深海寻人强。
被都市生活麻木感知的各位同事,如果想出一身冷汗,通通气再重新奋斗起来来,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新人警察小余在深夜刁难一个没系安全带的司机;而后发现司机是杀人犯,当场击毙对方。
小余成了警长,上司给他安排了一个肥缺“杂物科”,但这时他还不懂。
杂物科负责整个警察部门2.7%的案件,只需要固定借口就可以结案,而分润功劳的人只有2个。
小余认识了自己的长官阿郑,但每天遇到的案子都是:通下水道、检查养老院这种小事,小余想调职。
上司许诺小余,阿郑准备辞职,小余做阿郑的下一任,这个职位油水很多。
小余和阿郑去戏院,阿郑射杀了购买戏院的报案人,报告只写一句“对方是鬼”。
小余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职权的强大。
阿郑替上司贪污腐败清除异己19年,越发力不从心,他担心自己家人的安全甚至6年前就和老婆离婚了。。。
如今他发现了合适的继任者,就想和老婆离开香港。
(他是辞职,不是退休)
小余在家里发现了黄黑色头发,而老婆的头发是红色的。
老婆之前是和学校的男老师一起回来的。。。
小余觉得老婆背叛了他。
于是小余叫上阿郑陪他一起去学校杀死男老师。。。
期间又杀死数名目击者:女学生、男警察。
但没想到其中一个女学生是阿郑喜欢的人。
阿郑特别痛苦,他想在最后一天杀了小余;但小余也有同样的想法。
小余在家中处理女警察尸体时,被老婆看到,于是把老婆打成植物人。
接着他准备接管“杂物科”。
现在他的障碍有两个:不尊重他的内勤人员“电话”、掌握着所有人秘密的阿郑。
小余杀死了电话,杀死了阿郑。
按照杂物科的规矩,把这一切推到鬼魂身上。
写成材料交给上司。
上司恼怒他额外杀死电话,泼了他一身咖啡,但还是准许他做下一个阿郑。
第一诫:世上没有鬼,鬼只是我们作恶的借口。
这个片,和新好莱坞时期的一些名片(比如邦妮和克莱德,克莱玛对克莱玛,人猿星球,魔女嘉莉)有着相同的气质:进退维谷的世界,毫无希望的爱情,小小的温情夹杂在大段大段的残酷中,冷峻的气质和深切的同情相映生辉。
这样的影片所反映的绝不是恐惧和绝望,而是愤怒、悲伤,是社会建构的裂痕,是街垒上的燃烧弹。
让我们看看在恐怖片的外衣下,这个片在说些什么。
基督教的第一诫是什么?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也就是说,“在观念上你不可以有其他选择”。
我们都知道旧约里的上帝是如何的形象:远远没有道成肉身的仁慈,以人们的畏惧在地上进行统治。
现代社会,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上帝,就是“成见”。
成见超越“科学”,超越“事实”,鬼不能被说出,并不因为它违背科学,而是因为它违背成见,它会打破人们的幻觉而释放出真相:这个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现实”得严丝合缝。
这种“现实”感——世界上没有鬼、高难度的自杀不可能是自杀、人必须赚钱结婚生孩子……等等,只是不断的欺骗、掩盖、虚构、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
片中的两名警察并不想与成见作对,他们只是因为责任感,而不巧撞上了这尊莫名其妙的凶神。
他们都是“想当警察的警察”,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成见的俘虏,和其他人一样不顾一切地奔跑在结婚、生子、建立家庭以寻求安全感的道路上。
整个片的悲剧就发生在“诚实”,“责任感”,“幸福”,“顾全大局”这些现代社会的“传统美德”之间,它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显而易见的,不可弥合的裂痕。
而那个凶手则是处在裂痕正中的异化产物。
这个昔日的“老师”,即使杀人,也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是她们勾引我”。
一旦因为杀人而进入了道德的被告席,无限的道德重压就迫使他遁入虚无以寻求庇护:“鬼”正是这样一个产物。
这个看上去无心无肝的角色,这个得不到救赎甚至得不到其他人的注意、在这个世界上被彻底抹去的角色,从虚无中他突然看到这个看起来强大的世界原来如此的虚弱和无趣,而“做鬼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事”。
面对已经这样的世界——我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现在,我们是在盲目的轨道上逃得更深,还是去面对欺骗与虚无,用诚实的枪口去面对欺骗与虚无,这就是选择生或者死:苟且偷生地祈祷不要被虚无所杀,或者进入虚无以搏一命。
杂务科,MAD。
疯的到底是谁?
有的人在乎这个问题,而更多人不在乎。
整部剧就像是一副拼图摆在你面前,当它杂乱无章,而你却将它当做画来欣赏时,你就会说它是垃圾(附庸风雅人除外),把整部剧理解成3个部分来看,就清楚了。
———————————————————————1、第一部分是主角编造和臆想的“事实”:比如停车场鬼救人,学校女孩被鬼上身自杀,连环杀手鬼魂复仇等等,大家有没有发现,带鬼的全是主角编造的,还有车里拿口红的女人被主角击毙,这种是主角臆想出来的;2、第二部分是影片给你呈现的“事实”,比如警署中人物关系,主角和女友关系,包括作者借助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比如第一诫一直反复强调这世上没有鬼,就是告诉观众这不是个鬼片,还有很多既定事实,比如地下车库确实是主角击毙了连环杀人犯,学校确实死了这么多人,还有一些看似矛盾的细节,如女友态度,浴室头发等,因为这些既定事实穿插在主角编造和臆想中有鬼的情节里,很乱,需要大家自己去一点点分辨;3、第三部分就是站在上帝角度看到了的真正事实——主角的黑化过程:主角凭借运气,意外破获重大案件,伤愈后发现女友出轨,出于内心的不甘报复社会,起初对学校女性下杀手,制造鬼附身自杀景象,被几名同学目击,一发不可收拾,故技重施,几名学生惨死,后被同事和女警发现,又痛下杀手,编造了个连环杀手鬼魂附身复仇的解释(香港那个时代有些迷信),最后和女友决裂,折磨蹂躏她,另外,当初那个坚持己见的小警官终于屈服了内心,和长官同流合污,一面是利国利民的警官,一面是利用职位之便和玩弄权术的走狗,变成了既黑又白(或者说是灰色)的角色。
———————————————————————只看我的解释你肯定会觉得漏洞百出,但自己去回顾影片细节,不难发现,每一个情节都有铺垫,合情合理,看每一部电影,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看这部电影仿佛是和大师对话。
《第一诫》就像一幅打乱的名画拼图一样,开始我们以名画角度来看,它肯定就是垃圾(不合理的剧情,矛盾的逻辑,不讨喜的结尾,可不就是垃圾?
),但把拼图摆好了再去看,哇,神作!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影片作者的厉害之处,值得让观众反复玩味。
第一诫:世界上没有鬼。
那请问影片中的鬼在哪里呢?
答案是——人心。
本篇文字的第一诫 由唐永健执导的香港电影<第一诫>不是一部鬼片.网上有好些评论文字, 说电影<第一诫>故事逻辑不通, 鬼故事桥段未见独特未够恐怖等等.此类文字的出现, 是因为不少人把<第一诫>当成鬼片.* * *何谓第一诫? 第一诫是明文规定必须遵守的前设规条.正如所有法律条文都用法定文字和文字之特定语言逻辑写成, 然而对法律文字的诠释方法, 可以是无限的.是以才有形形式式在法律条文上做文章的官司纠纷.* * *电影中, 香港警队杂务科第一诫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电影中, 我们知道, 这第一诫的表面文字解释, 是警队严格要求大家遵守的自欺欺人方式.* * *电影中”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这第一诫条, 究竟要告诉观众什么内在讯息?对于电影的内质思考, 导演透过电影语言试图多番提示.导演用一个军装警员尾追一个便装男人作为电影开头, 并以旁白问观众:” 画面中正在追逐的两个人, 到底谁是警察? 其实, 他们两个都是警察, 不过一个是军装警察, 一个是便衣警察.”另一次, 杂务科的职员忽然从轮椅上站起来, 问满脸惊愕的余文乐: “你以为我坐轮椅就是跛子么?不要太相信表面啊.”一种简单的猜测, 导演一再强调杂务科第一诫, 其实是要告诉观众, 就算片中的后半部份如何卖力地表现恶鬼与捉鬼者的斗智斗力, 也千万不要相信这是一部鬼片.* * *在我们人生当中, 每走进不同领域不同圈子不同的人际关系, 都有各种既定的第一诫.第一诫绝对是表象, 关键是我们如何在第一诫之下应变,存活.* * *世上最吊诡的, 莫过于很多事情既是假的, 也是真的.是以, 当有些人告诉我一切安好繁荣安定, 另一些人告诉人告诉我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我全部都相信.信者未必得救, 但至少一切都已有心理准备.*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妻子将要离开丈夫一段日子, 临别前向丈夫赠言第一诫: “你要记着, 无论任何情况, 你妻子这一生只爱你一个.”妻子离开后三个月, 隔邻的好友告诉做他, 说看见她妻子在外面勾引男人背夫偷汉, 甚至跟多名男子淫乱.第二天, 妻子回来, 两夫妻再次如常生活.* * *每个人都可以定自己的第一诫.我的第一诫是明天会更好.
看得不是很懂,就是很多人死的很恶心...
除了有些地方逻辑上有问题外
抖音速讲,恐怖片就别别头的事
很久没看恐怖片,就算还ok吧
那个杀人魔要不要这么恶心!
精彩的结局欺骗~~~~不过对于社会来说,太阴暗了~~~
吓死爹了!!!!让不让人活了阿!看得我不敢睡觉了!
編劇不好
一开始当警匪片看的,尼玛丝毫没有心理准备啊,吓屎了
除了有点惊悚之外,故事太过于零散和复杂,无法引导观众一直走下去,观众看着莫名奇妙和一头雾水,导演又拍了一堆莫名奇妙看起来很艺术的镜头,过于自我,最终是票房惨败,难怪试水一次就被港圈抛弃啦
头发,头发……
咦,香港鬼片。哎,人彘驱鬼大法,红头绳杀人事件,鱼缸杀人事件,圆规杀人事件,羊角辫杀人事件,持械警员虐尸案。乱七八糟,根基太薄。
我最爱的鬼片
有些桥段还挺有味道的,但充其量还是一部不能较真的普通恐怖片
难得好看的港片。余文乐接电影真的太多了,不知不觉会拿这个和《青苔》比较,自然是这里演的好,简直可以拿影帝。黄警官的角色,肯定是要惨兮兮的,但是末尾给出了两个结局,让影片有了点新意思。警察第一诫:最后一天当班容易出事http://v.pps.tv/play_31HL7U.html
中间比较沉闷。
一个男人拿着一把枪到森林里面打熊,他一直以为熊是白色的或者黑色的,最后他被一只大灰熊吃掉了。
无厘头内容编剧水平不怎么的。结尾邪恶战胜正义。李国强不适合当警察,除暴安良是警务人员职责,而开始他什么都靠猜去判断眼前发生事件,以至脑不清不楚被恶鬼玩弄!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不要靠猜去定位那样往往是错…
难以定义,可能同我细胆怕睇鬼片有关?不过呢出嘢算係我卄年嚟第一出一个人睇完嘅恐怖片,重要係响十二点。不过,我连死都唔惊,鬼,又有乜好怕?最后的镜头意味深长,睇完硬係觉得唔多舒服。
精神➕鬼怪,总之不伦不类。还不中不西,谁会打给警察呀,有事打堂斋请个师傅才是正道。过于不伦不类,就不怕引发大众对陀枪警察的恐惧吗XD。结局就是强行想拉高,可惜过于刻意恶心人。但不少场景的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