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教钢琴的老太太——克鲁格夫人和弹钢琴的女犯人——杰妮,情节简单,每个人物却都有丰丰实实的个性,欧洲片范儿。
镜头里同样有电影人的梦想,却一丁儿也不闷。
难得的好电影,写东西给她。
第一分钟:如果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给美国人拍。
电影的着重点该是少年的叛逆以及神奇的天分。
监狱里的少女,才华出众、性格叛逆,但个性一定要勇敢、坚韧,最后一刻,她用勇气、毅力、友谊以及智慧赢得了比赛,沉冤得雪——一场伟大的美国梦翻版。
如果给日本来拍。
电影会讲奋斗、讲师生情。
教钢琴的老师需得找个帅哥才好,然后是奋斗,aZa aZa Fighting,中途可以插进一个监狱长的女儿之类的反面角色。
结局可以是完美的圆满,也可以有个人得个绝症什么的。
励志或是催泪,看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了。
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极擅长讲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单纯,却激励人心的故事。
一部电影,要有清晰主题和主线,讲一个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述的故事吧,不要给写内容简介的人制造麻烦。
能把故事讲好,已经足够作为流水线电影工厂里优秀的专业人士了。
可是,拍这个故事的,是个德国人。
于是,女孩杰妮个性孤僻,却对钢琴感情热烈、无法自控,或者,她压根不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她根本不需一个老师循循善诱——钢琴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
甚至,她的音乐,电影内或是电影外的观众会否喜欢,她已经懒得考虑。
我喜欢这里面隐含的价值观:不讨好什么人,只是为自己的感受张扬地活着,即使只是个女囚。
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个性孤僻,却是极好的老派规矩。
用钢琴曲的名称对话;矜持、保守,扣子扣到颈下最后一颗;见到小姑娘的第一句问话是:“能摆个妙极的屈膝礼吗?
”;极度鄙视年轻人的音乐,她说:“黑人音乐不值一提”。
做杰妮的老师,她“不是教你做人”,仅仅因为她认为这个女孩有才华。
却也会在大赛前劝杰妮:“你的工作,清楚得像明朗的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德文原话感觉如何,中文译过来,端得是味道十足。
我总在回味,杰妮最后四分钟疯狂演奏结束后,克鲁格夫人的表情:乱七八糟却层次感异常清晰,她的眉头先皱起来;而后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眉头舒展开来。
是终于接受“黑人音乐”了吗?
就像她自己也曾说过的,“黑人音乐不值一提,但他们,不同寻常”。
当然,为了不让克鲁格夫人变成太过寻常的老学究,导演特意安排她,年轻时候,作为一个同性恋。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安排,仿佛可有可无。
再举个优点罢,电影镜头的运用:主角与人打斗,要体现其暴虐性格的时刻,镜头切给一只飞蛾。
一粒葵花子大小的飞蛾,飞不起来了,在光洁的钢琴面上拼命振动着翅膀。
垂死的小虫子,是个隐晦的小小譬喻。
第二分钟:开头、结尾开头:天空,飞鸟,镜头下拉,电网,昏暗的房间。
监狱的栅栏门,一个女犯吊在门框上,同室的狱友无意中醒来。
看了尸体一眼,正欲继续睡,忽然想起来,摸女尸的口袋,掏出一支烟。
闻一闻,这才起身按铃叫看守。
这间牢房里活着的人是杰妮,等看守的空儿,镜头打给了窗户旁的杰妮,上翻的嘴唇,嘴角和额头都带着血痕,目光中是麻木和不耐烦。
很不错的开头,有悬念,味道十足,但我找到了一处小小的bug。
杰妮摸女尸口袋时,穿的是蓝黑囚服,等镜头打到她脸上时,她身上变成了蓝绿格子的衬衫——影片中,她通常穿这件。
两件衣服的出现,时间间隔太短,换衣,仿佛来不及。
结尾:杰妮与克鲁格夫人对视,杰妮温婉地笑,这是她在影片中惟一一次。
穿件黑的露背小晚装,两条细黑带子搭在后背的蝴蝶骨上,杰妮右脚迈出,行了个妙极的屈膝礼,谢幕,弯腰的一刻,两名狱警上前,为她带上手铐。
我喜欢这个结局。
努力,经受了诸多的苦难,这样做,大多时候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偶尔,却只是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骄傲。
这种时刻,值得记录。
第三分钟:配角丰衣足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机会蓬勃地生长。
每个人物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这样的电影,主题也许会略显隐晦,气场却辛辣、强烈。
胖胖的看守莫兹,却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
与克鲁格夫人用曲名对话,虽然对不上来是寻常,却从不懈怠。
我喜欢这样憨憨的人,也许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却对那个世界有纯正的崇敬。
莫兹被杰妮打伤的那次,在医院躺了很久。
他不是没有忌恨,那个伤过他的女孩——那个垃圾,却极被他崇敬的克鲁格夫人看中。
他忍了又忍,把钢琴锁上,在狱友整治杰妮时保持沉默。
最后一刻,却还是他他,偷偷把杰妮带了出来,让这个女孩得以在4小时后去参加钢琴比赛,剧情得以发展。
克劳拉,仿佛是莫兹的女孩,梳着小辫儿的极小的小姑娘,却坚持不行屈膝舞,她不喜欢克鲁格夫人,那个古古怪怪的老太太。
杰妮最后四分钟的疯狂表演结束,观众先是沉默,然后起立、掌声甚至有口哨,现场的情景,绝对不是古典音乐会上整齐的掌声,更像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狂热的结尾。
监狱的官员们,在会议中,他们问克鲁格夫人。
“杰妮如果获胜会如何?
”答:“那是伟大的胜利。
”“对于你,但是。。。。。。
”这个关于本故事的譬喻,一个女囚,即使她能取胜,又如何?
对于两个主角自身毫无意义,也许,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仅仅是打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第四分钟:音乐音乐 ,这是我不了解的东西。
我只想说,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单弱的美,更多的是震撼。
就这句话罢!
一个对钢琴演奏严谨执着的音乐教师,一个痴迷于黑人演奏又渴望自由的叛逆狂躁女孩,两个人因为女孩钢琴演奏的天赋走到了一起,为了实现音乐梦想而共同努力。
过程中有监狱管理人员的阻挠,有被殴打人员的嫉妒和报复,有同室狱友不解和嘲讽,但是女孩对钢琴演奏的执着和痴迷让她一直坚持着……钢琴演奏成就着音乐天才,让狂躁不安的灵魂找到了自由不羁的天空,在这里她可以在桌上刻出钢琴琴键的模样,肆意奔放地演奏;她可以轻轻叼起香烟,皱着眉头,在烟圈里细细品味演绎得美好;她可以将自己的真诚和善念毫无顾忌的表露,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不需要装模作样,故作坚强……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一个杀人犯(被人以为,其实是为男友顶罪)可能成为一个钢琴演绎的天才,桀骜不驯的女主又常常惹是生非,让人不安,最后的比试监狱不让女主参加。
老师为了让女主可以参加比赛,求助了女主的父亲,虽然跑出了监狱,却让女主怒不可遏……当监狱发现女主越狱前往拘捕女主时,女主正盛装上台演绎自己的钢琴独奏,全副武装的警察将女主包围,但是暗黑的演奏场,只有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女主全情的演绎,仿佛她就是全世界。
当琴声响起,全世界都沉默了,就好像整个宇宙只有女主一个人在演奏,她并没有只是俗套的用平常的方式去演绎,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领悟的黑人音乐的元素,将钢琴的外壳还有琴键根部的钢丝都当做了演绎得“琴键”,甚至将方寸之间的演奏席当成了舞蹈的舞台,纵情地跳啊、蹦啊、疯狂啊……当演奏结束,全场的观众都深深沉溺在这绝美而奔放的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直到掌声雷动,大家才恍然梦醒。
军警冲上台去,将女主反铐,就在上铐前的一瞬,女主用从来不给任何人行的屈膝礼向老师行礼,表达了深深地敬意,因为她已经在纵情地演绎里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纯蓝的眸子熠熠生辉,甜美的笑靥里满是知足和幸福,我想老师应该也早已泪流满面了吧!
毕竟那种久违的默契,失而复得的幸福足够享用余生!
情键四分钟,悠悠师徒情,恍然梦中人,今朝幸又得。
久违的自由,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美好而让人向往,随心所欲的演绎,纵情天地的豪情,真是帅到爆炸!
不要怀疑任何人的天赋,与生俱来,根本不容猜忌和嫉妒,所有自以为是的评判都变得如此可笑……
继《女裁缝》后又一部比较喜爱的精彩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理解的故事,替深爱的人顶罪的叛逆女孩,和监狱里教钢琴的老太太,竟然开始了一段忘年交。
惜才的钢琴教师帮助女孩参加钢琴比赛,尽管波折无数,女孩的精湛琴技在初赛和复赛中都赢得了好评,决赛前女孩的同屋将她弹琴的手捆在床栏上点燃,女孩拼死挣扎中将同屋打伤,因此被惩罚禁止参加决赛。
老钢琴教师因此辞职,借运送钢琴将女孩从监狱中偷出。
女孩看到父亲曾找过钢琴老师表示愤怒,因为父亲希望她不要替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顶罪,她以为父亲指使一切,于是拒绝参加比赛,勾起了老钢琴教师的伤心回忆,原来老太太也曾深爱过一个女人,她是个同性恋,为了那个女人的死,她情愿不计报酬一辈子在监狱教钢琴。
女孩感动并上台演出,将舒曼的乐曲用黑人打击乐的方式演奏出来,汗水泪水,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感染了每一位听众,谢幕一刻,警察为女孩戴上手铐,女孩抬起头的最后一个笑容,令人永生难忘。
精彩的是女孩戴着手铐背对钢琴演奏的那个情节,“四分钟”寓意最开始老太太答应警长四分钟的媒体采访,最后警长赠还给老太太四分钟女孩在决赛台上弹奏的时间。
动人的音乐,洁净而有点潮湿的画面。
在监狱压抑束缚的环境里却上演着真实·暴凛天真的人生。
他们是一群容易失控的人,在压倒而来情绪面前变得狂放颓败。
血管里流淌着不受束缚的倔强血液,做着一个爱曾分明的人,却因为命运的愚弄和天真的付出使之成为了生命的疤痕。
珍妮实际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只有这样心灵洁净的人才能获得上帝的天赋。
她为钢琴而生,却因为父亲的伤害,情人的背叛固执的背上可怕的罪名,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被夺走了,在一个年轻单纯的女孩面前,生活暴露了他过于残忍的一面。
于是她要复仇,她要控诉,而她的报复唯一的手段就是伤害她自己,伤害这份来自上帝的天赋。
她变得冷漠,残暴,在混沌的生活中生命摇摇欲坠。
这时一个年过八十的钢琴教师却出现在这冰冷的监狱里,不相称却固执,在生命的寒冬中给与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样一个年老的女人,没有子女,没有丈夫,只因她一直深爱着一个女人,在爱人离去的时刻他或许就该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人生或许还有她的另一项使命,她与音乐相伴一生,在监狱中教授钢琴课,直到遇见这个天赋异常的女孩。
她提出苛刻的条件教授女孩钢琴课,并希望这惊人的天赋能够去除一切晦涩和阻隔散发出他的光芒。
在钢琴课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女孩似乎对这位弹着钢琴的奶奶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通向音乐之门的道路也并非平坦,狱警和女犯的报复,珍妮的恐惧和逃离,老师的欺骗,父亲的忏悔。。。
最终珍妮还是在那个华丽的舞台上给了我们震颤心灵的四分钟,他用激烈的发自灵魂的音符征服了所有的人,也给生命一个重重的注脚。
最后还是难逃重回监狱的命运,但她却完成了人生最最重要的使命,她寻得了人生真实的意义,不是为了仕途的顺利,虚荣的名誉。。。
因为,她为音乐而生!
虽然导演在故事的处理上由于几条主线的铺陈显得有些涣散,有些情节让人不甚明了,但依然给了我们感动。
珍妮,钢琴教师与监狱长,狱警的生活印迹对比着,让我们冷静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有些事,可能早就注定好了的。。。
电影海报本身就体现出了女主角被束缚住的才华,她是以身在囹圄的身份来进行这艰难的四分钟的表演,但她却用这短短的时间向世人充分展现了她不可多得的音乐天赋。
影片对人性描写的真实感强烈地震撼了我,中国难以拍出如此诚恳的作品。
一个愤怒的灵魂一份被扭曲的人性一步步地溯回,用钢琴用音乐作筹码来改变拯救堕落蒙尘的天才。
最后,她在谢幕时终于向克鲁格夫人行了那个意义非凡的屈膝礼,是在感谢她给了她机会表演她至爱的黑人音乐?
还是感激她教她学会了“请”“谢谢”“对不起”?
上帝亲吻了她的手同时也在她的心灵上划了一道口。
她的全部生命激情都化入了这动人心魄的四分钟,在震撼世人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问号—— 有才华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上天的恩赐?
禁锢的身体,自由的灵魂。
当灵魂有所寄托时,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当被束缚的心渴望被释放的那一瞬间,当手指与琴键接触的一霎那,流淌出的音乐仿佛生命在燃烧,璀璨夺目,光芒万丈。
克鲁格夫人带给珍妮的是自由驰骋的音乐天地,是生命中的那束光,一旦看到了,将意义非凡。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生来都有自己的使命。
……你的使命,非常显而易见,让世人看到你的天赋!
”当舞台上响起《A小调协奏曲》,台下是随时候命抓捕她的警察,珍妮肆意的释放着自己的艺术激情,狂放与优雅、激烈与柔情,舒曼与黑人音乐的结合,珍妮弹奏着生命的自由与奔放,她的愤怒与呐喊、疯狂与宣泄都化成琴键上重重一击。
珍妮叛逆的表演结束后,她用最传统的方式谢幕,面向观众席上的克鲁格夫人……有些鸟儿是管不住的,因为它每一片羽翼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七宗罪里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Jenny像所有人一样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上天貌似不想让她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过度一生,于是她作为钢琴才女几岁的时候便登台演出,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各界的赞誉。
在她12岁时,她决定不在弹钢琴。
如果家庭的谅解,鼓励与支持仍然沿着她的生命轨迹继续运动下去的话她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画家或是一名作家,艺术的天赋是不会轻易消失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
可是上帝总是给你多少就从其他的地方拿去多少,她的父亲与她开始了同居乱伦的梦魇般的日子,脆弱的灵魂熄灭了它应有的光华,肮脏的氛围断绝了一切的灵感。
命运反复折磨着已经无力喘息的生命,14岁的她本来以为与一个男孩的相遇可以让她逃离诅咒,可“父亲”却诬陷她谋杀将她最终送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监狱。
当一个孩子面对社会无情凶狠的撕咬时,她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翻身的希望,于是在室友上吊自杀的时候她没有劝阻,因为她的经历向她描绘了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对父亲的仇恨与监狱中残酷无情的现实紧紧的缠绕住了本该张着好奇的小脸不断的探索未知的她。
公理真的存在吗,没人向她回答,她爬行于黑暗潮湿的走廊里,让心灵变的坚硬起来。
一个80岁高龄的钢琴教师意外的走进了她的生活,广袤荒凉的大地第一次迎接甘雨淋漓的滋润。
面对仍未愈合的伤口辐射出的隐隐刺痛,皱缩的灵魂开始逐渐舒展。
它会苏醒的,可它还需要不断的浇灌,监狱中阴影和过去遭遇的种种磨难是无法一次愈合的。
叛逆,流放的灵魂此刻唤醒了钢琴教师二战时的那段不完整的爱恋与生死离别的怨恨,两个人都在情感的泥淖中摸索却找不到出路。
时间一如既往的线性延长,微微的无法感觉的变化开始出现在两个摩擦碰撞的心灵的深处。
只有两个极端的磨合也许才会爆发出强烈有力的认同,经过说服并感受到爱的Jenny决定去参加新人钢琴赛的决赛。
虽然以往的回忆依然沉重,但无可比拟的天赋带她获得了成功。
记得满怀内疚的父亲对她说了也是唯一的句话:舒曼…他的曲子好。
我希望你能赢,Jenny。
而Jenny只是冷冷地回到:我希望你去死,爸爸。
一切似乎又从新开始,对父亲无法消解的冰山依旧傲然的挺立在两代人面前。
总希望世界是美好的,人情总是纯真的,可千万次的打击之下所有人都回过了头。
我们为它奋斗,虽然它想方设法的打击伤害我们,我们为它去爱,虽然无数的感情碎片在脚下放着刺眼的光。
也许只有等我们在岁月催促下低下了头才会虚伪的给无法再变的人生加上一句: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这句注脚是生活最大的谎言,它的无奈是因为已近黄昏。
放在最后来总结一下这部影片。
四分钟是一部彰显人性的电影,对社会复杂而深刻拷问在100分钟的影片里挥洒的自如得力。
不论是立意还是技法的都很出色。
倒叙蒙太奇的运用将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演员极富张力的演技使本片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回味无穷的印在了观者心里。
难怪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表示道: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
艺术大师,导师是天使,很崇拜,为了音乐,倾其一生,最终她说了谢谢,多么的桀骜不驯,对其确是崇高的敬意。
多少人为了理想,一生所追求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天才被她挖撅故事的女主角在我看来,老师胜于一切她默默地付出,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及简的生活确为了艺术从不放弃关于钢琴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家,四分钟。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非常美好的
从一开始,我就在等待这四分钟,我知道一定会有一次肆意的绽放,这样的活才有意义。
生活,其实很多人只是生,一种存在,就像电影中克鲁格夫人在监狱中教钢琴,就像杰尼睡下醒来,无关于犯罪弃之而去的男友和睡他的混账养父,这种生不是死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死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活,是末尾的四分钟,杰尼用她的喜爱的音乐,用她无所束缚的方式,宣泄她沉重的过去,舒曼在此早已退去,艺术是自我的艺术。
也是克鲁格夫人,她八十年的生命旅程不再停留在早已穿越天堂的曾经相爱的女孩。
挑明自己绝不行“屈膝礼”的杰尼望着她,深深地弯下腰,第二次露出真诚的微笑。
我以前常常问自己,没有活,何要生。
其实,没有那些枯燥的生,又怎么能找到那绽放的“活”。
Good Will Hunting的故事格局,老師背負傷痛過去,天才孩子茫無人生方向。
沒有Good Will Hunting 的奔向未來的冀望,反而像法國電影La pianiste一樣沉鬱,老師Krueger亦像是回應著La pianiste裏的鋼琴教師Erika,同樣抑壓,同樣對學生動了情,前者讓天生發光發亮,後者卻使自己的獸性爆放得不可收拾。
还 不错~但也不至于分数那么高吧 3星半
舞台上的那段表演很精彩
天赋在钢琴方面是否更重要?键盘乐和打击乐的完美结合。
德国影片,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主要角色表现都不错,就是太丑了,呵呵~~
最后那段钢琴炫爆了。但总觉得编剧写这个故事很故意。
#喜欢。德国艺术的气质-阴郁、摇滚、个性、叛逆、但对艺术、反思甚至传统总有种敬畏和尊重,假敬重的屈膝礼和顶撞下的真敬重,爆脏话,桀骜,愤怒,但努力有才华,想起我与导师的关系// hyperlink to colorbleed // 老师心里难受还要哆哆嗦嗦给她上药,这演员的手和脸都有奶奶的苍老和气息 // 换衣服太可爱了,老师穿着屎的T恤哈哈哈,评委像林远峰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60870/
最让人怜惜的,就是这种”把才华冲进下水道“的天才,就像《X的献身》中的数学家。但那也是最真实的自我,起码在那四分钟里,她骄傲地怒放过。ps:德国电影里的钢琴教师可以出一个形象谱系了~
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又怎样。这才叫牛逼!纯正的欧洲电影。
B站模式全开啊!这就一怪胎天才钢琴少女和怪胎百合老妇的养成日记啊!
Vier.Minuten.2006.DVDRiP.XviD-EMPiRE
一个拥有往事的钢琴教师和一个具有天赋的狂躁女人,连接点是一个“天才不该浪费”的俗套故事。
德国片出乎意料得文艺。两人沟通交流的小细节可爱温馨,胜于2段四分钟演奏。无法理解会安排女同桥段,最后导演见面会有观众问类似问题,导演答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关于女同而非设计。可惜对叛逆青春期片有点厌倦,给三星。#2013SIFF#
我本不喜欢这样过于激烈,因心中充满过多情感而不得不爆发的艺术,包括电影、音乐和文学,但,几年过后再反观自我,却发现自己的心中不知何时已经被那些自己很不喜欢的东西填充,虽然自己依然不喜欢反感。
每一颗被束缚的心都渴望解脱的那一瞬,光芒万丈死而无憾!
2009/09/06和媽及小阿姨長春戲院。沒有爆點的片。教鋼琴的老太太,硬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強迫小女孩做曲膝禮,沒有體諒到每個人的特質,牢房警衛對她的友好被他糟踏,才引來後續的報復行動。人還是要對他人包容,女主角最後的演出,展現了自我,又完美的行了禮,狠狠的打醒了老師
音乐是极赞的!最后她用才华来宣泄一切的不满,但是她却最终对克鲁格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音乐确实有这种改变一个人的作用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女主是弯的,那可真是极品,走神了~再看:拍MV的绝佳教材。
华丽的谢幕..在生命的高潮时闪亮...
寫給孤寂的靈魂,寫給愛音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