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不老奇事》,我不知道说啥好,可能是我觉悟不高吧……电影刚开始的场景让我有点惊喜,挺有味道,我以为是一部很深情的电影,毕竟背景是八九十年代,整体基调也都不错。
电影打的标签是爱情,但是前期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导演是要和我讲人生哲理吗?
那还挺好的,我本就讨厌全程情情爱爱的。
男主上大学后爱情的味道依旧不浓,开始偏文艺风了,嗯……也挺好,有医学专业知识,有实操,虽然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起码不是无脑爱情剧。
紧接着,男主要去国外了,也没毛病,根据前面剧情,是个正常人都出国,合情合理。
直到女二性格的转变开始,我有点难受了。
见证亲人的离世导致渴求永生我能理解,但我不理解在没有任何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她怎么就能自己打针呢?!
我情愿相信女二是真的得了脑癌才痴迷于永生,但是你也没病还瞎打针,还一身病毒,我不李姐啊!
还有哦,为啥女二全身都是病毒的时候你们才反应过来动物和人的基因不一样?!
大哥!
你们到底是在做什么干细胞研究啊!
干细胞研究这段内容,实验室就他俩还有一个教授,啥都没有了,也看不出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感觉像是哪个小作坊生产三无产品……接着就是长篇的高中生作文式抒情,看的我如坐针毡,抓耳挠腮,真的,我受不了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悲情故事。
我看到的就是,我亲人死了,我好悲伤,我不想死,我要给自己输液活下来,我感染病毒了,我不想死我要和男主幸福地生活,我死了……对不起,女二这里太没脑子了,我完全入不了戏!
最神奇的是女二死了,男主青春永驻了……后面男主去了战争频发的地方(参考伊拉克战争),我以为又有升华了,哦~原来电影是想告诉我,不要仅仅只看到自己的悲喜和生死,世人皆苦……总之又是一大段哲学,我忘了,似懂非懂。
我以为电影到女主跳楼,男主死于沙漠就结束了,好家伙,还没完!
男主活着回来了,女主是阔太了,后面又来了一段女主和她老公奇奇怪怪的声色犬马的情节,我好懵啊,这和前面讲的又不太一样了啊。
男女主是在演同一部电影吗?
可能导演想表达女主此时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但是她为了物质生活只能放弃自我。
那这跟男主全程谈到的生死又有什么关系?
后面男主出车祸变成植物人,女主用女二的细胞生了一个女儿,嗯……女二的卵细胞和男主的精子(又或者是克隆?
反正就是其中一种)女主大概50多岁时生的……最后是男主的“走马灯”,说啥人的一生中回忆最重要,镜头给到女主是老太太,男主依旧30岁的模样……结束。
至于为什么我提到的女主很少,因为我感觉除了少时那段感情让我有所触动,后面的感情线更像是为了爱情而刻意去爱。
男女主演技是真的好,王珞丹鼻翼收缩的那两下,嗓子哽塞张口却无言的那刻,我是真佩服他们的演技,电影演员演技好不好更大一部分看导演,这话是没错的,当然,他们本身就很好,锦上添花。
害,总归是我知识阅历不够,理解不透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
我只记得我上学时老师批评我的话: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讲的有点乱,因为这是我看了一遍后回忆的部分内容,听不懂是我自己思维理得不清的原因,观后感嘛,我就说说自己的感受而已,不要骂我)
不老奇事 (2021)6.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徐超 / 王传君 王珞丹这是一部近期在网上比较火的国产“爱情片”!
众多观众网友表达了看过之后被王传君和王珞丹的爱情感动的不行,甚至说,很多大老爷们在影院里痛哭流涕,说实话,个人觉得,所有因为这部电影的爱情而感动的观众和网友都是没有真正理解电影想表达的真实含义!
这只是借着一段“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和敬畏!
仔细回味一下,影片从男主开头的闪回开始,就不断的在经历着死亡:实验室爆炸——父亲死亡;扒火车躲在一节化学药剂危险品的车厢里侥幸躲过一劫;上大学的第一节课就是解剖实验课,签了遗体自愿捐赠;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住在太平间;随导师到处做手术刚小有名气,母亲却离世了;去了捷克做科研,又先后经历了已经的导师和女二的导师的死亡;甚至又眼睁睁看着“爱我的人”女二的死亡;当男主心灰意冷直面死亡,去了沙漠,伊拉克战场,却又都和死神擦肩而过;再次回到国内,又经历了车祸依然死里逃生!
所以,全片只是以一条爱情主线,真正思考的是生与死!
生与死之间真正的意义是记忆,即使记忆也会消退,但这才是生命的价值!
本片的导演或者编剧王朔应该是想把本片拍成一部爱情史诗大片,从男主的幼年拍到女主的暮年,一部穿越几十年的爱而不得的爱情,从而来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但是总觉得不够大气,没有到骨子里的震撼!
我觉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和余华的《活着》都差了些深度,就像王朔比余华差了些层次一样!
本片从拍摄的角度来说,元素太多,有点杂乱和拼凑的赶脚,爱情虽然是主体,又夹杂了一些喜剧元素,竟然还有动作场面和战争场面,还有奇幻元素,穿越元素,甚至是悬疑元素,还有一些稀里糊涂的致敬元素“9527”,致远舰邓世昌,连后面男主整个变回了《我不是药神》里的老吕!
整片2个多小时,其实拍到车祸那里结束,首尾呼应,不是很好嘛,后来又来了十分钟的后续和回忆,让真实和幻境无法分辨!
真没必要这样故弄玄虚,一个开放的结局,给观众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好吗!
至于表演,女一王珞丹和女二李婷婷(虽然我不认识)表演的非常不错,一个我爱的人和一个爱我的人,一个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一个释放着自己的感情,真实感人!
男主王传君,演着演着就变成了《我不是药神》里面的老吕,套用女二评价男主的一句话,“你不觉得你自己很装吗!
”不过电影里有些台词还是很有意思的,“父母是挡在我们和生死之间的一道墙”、“医生也是渡人”、“人的大脑可以脱离眼睛耳朵鼻子,创造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不受福德,向死而生”、“离别才是真正的永远”…推荐指数⭐️⭐️⭐️🌟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是一位比我大11岁的男人,就叫他娅好了。
他有着和苏相似混迹在酒场经历的前女友,是他最难忘的一任。
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表达了是否是想看见她的影子,他说不是的。
看苏的时候我总会莫名想到娅的前女友,苏的风情万种、苏的温柔、苏对生活的反抗,是和娅的她像呢还是不像呢,我没问我也不想知道。
苏在喝醉酒无意识说说别办我的时候,我看向了他,我本想从他脸上看出来些难过,可他很平静,平静的好像自己未曾经历过。
我转过头问他:她会喝到回家就吐么?
他说:通常我去接她的时候就不省人事了。
当萌萌开着车出现在郭小鲁的面前,他说:这劲劲的感觉和你太像了吧。
是呀不光感觉像连出场位置也像,他说我就像那个总叼着棒棒糖的萌萌一样,是彩色的,是勇敢的,甚至是偏执的。
对爱偏执、对实验偏执最终也会因为这种偏执疯狂。
在他眼里我永远是个小孩子,“他”看我从来不是爱意,我也明知道可我还是说了“我爱你”,为你也好为了试验也好,我能做的我也从来没有遗憾,可能唯一遗憾的就是没吃到那根棒棒糖,或许我也不遗憾,因为我知道我所剩下的时间吃不到那根棒棒糖,我那些美好的愿望也终会是愿望,从我开始意识到苏在你生命里的重要性。
我曾问过娅:是不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她娅说:没有什么替不替代,也不会有人替代任何一个人,你还在思考谁替代谁的位置,感情不是用替代这个词衡量的。
我更愿意相信他死在了那片没有走出去的沙漠。
那天的天气很好。
他活得也很痛苦。
电影到后半段郭小鲁回国再次和苏相遇,我连忙问他:你就没有想去找她么?
明明知道她在哪里。
他说:再见面又能说什么呢?
就像苏在房间门口本想开口却没有开的口,叫住了郭小鲁又能讲什么呢?
苏和郭小鲁相守到暮年,作为常人也好作为植物人也罢,也应证了苏的那句“他好我不必在”在电影结束时聊起来他的前女友,他说他知道那是她要走的路,他无法决定她要走什么样的路,也做好了陪伴她走这条路所要面临的事情,这些你不懂。
就像有些事情你明明有选择权却又没有选择的余地。
娅希望郭小鲁没有死去是真实体验了那些痛苦和幸福,而我却觉得他甚至就死在了注射干细胞实验的过程中之后的事情都是幻想。
我知道娅终会去找她,当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的时候。
娅的柜子里还是她的东西,还留着她的衣服、她的袜子、她读过的书,他还没来得及写的小卡片。
即使他身边现在坐着的是我。
我也愿意看见他俩相遇,我只是他生活里突然蹦出来萌萌,只因为朝夕相处才得以拥有短暂的娅,我不觉得自己出场顺序是错误的,甚至觉得是对的,我是他旅途中的短暂奇遇,同样他也是。
郭小鲁切实地拥有过苏么?
在再次相遇的舞台上;在停尸房旁的宿舍里;在苏自己买的房子,看起来像是两个人家的地方;在后来的病床上。
如果陪伴胜过身份,那是情感还是责任?
他们两个都不是对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自身边都有陪伴的人。
是毫不联系的旧友,是小时候的萌芽,是单恋。
苏也从一开始还想保留自己作为那个拉琴少女的苏的一部分,到被戳破时破口而出:“谁跟你说我会喝酒了”再到“他们只会以为我换了新口味”的转变。
一切都发生着变化,能做的也只有接受变化或者离开。
未曾老去只因为你只停留在了那个时候停留在所有遗憾都是遗憾的时候没有拨通的电话、没有回复的信件、没有成功的实验、没有再见的再见是故事的开始也是结束无法忘记的是遗憾无法解脱的是遗憾在时间的标尺上只有那颗高粱饴证明你存在过
电影散场后的路上,我主动提出娅给我拍张照吧。
太可怕了,这电影不像中国人的电影,直插内心,触及灵魂,一部好的电影就是看完之后只剩下沉默……说看不懂的是不是都是小孩儿?
每一部电影都会有一部分真正面对的人,这电影太可怕了,看过《遗愿清单》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有深意很让人思考的,而这个就是让你沉默,最好脑袋都不要动,就这么,呆着,离别才是永恒,这句话涵盖了多少思念,多少无奈,多少绝望
整本电影的主线其实是郭小鲁不断失去他最爱的人,先是他爸爸死于实验室意外,等他成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是他的妈妈走了,没能看到自己儿子出息的这一幕。
然后是一手栽培他的丁教授,甚至临死都要戴着假发走,却走的如此没有尊严,以至于郭小鲁最后让主治医生放弃抢救,并割开了丁教授的气管(后面遗体捐献解剖有细节镜头),从这里开始进入了高潮,丁萌萌回到捷克的干细胞实验室,不想像她爸一样晚年没有尊严的等死,跳过动物实验,直接拿自己实验,结果加速细胞衰退乃至癌变,于是又一个郭小鲁的爱人走了,导致郭小鲁最终拿自己做实验。
实验成功后,郭小鲁在非洲战乱之地,终于明白活着,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比不老不死都有意义,所以回到国内。
苏凌芳陪郭小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者说不老的他陪苏凌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苏: 你好,这已经是写给你的第89封信了,不知道你一切还好吗?
今天我们这里下来好大的雪,漫天的雪花把世界全部都遮蔽了,甚至大气中都夹杂着细碎的雪绒花。
今天早上没有出门,告诉你一个秘密,前些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特别像你的人,连走路的姿态的一模一样,我几乎都确信是你回来了,可是那个人却说我认错人了,我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出现了幻觉,是不是也把梦和现实混淆了。
容颜不老其实一点都不好玩,现在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只有回忆陪着我。
要是我们永远都不长大该多好啊!
坐在窗外我又翻开了小时候你写给我的信,我想你写给我第一封信的时候,心里一定很孤独吧?
你说那时的六姑家的冬天格外冷,晚上也没有电,早上起来得咬牙。
如果那个时候我收到你的信,我一定会开心的要死。
对了一直没告诉你,其实你的那件蓝色外套不是我故意藏起来的,是你忘记在我家的衣柜底下的,这些年我一直也忘了问你是不是你故意放在那的。
后来我给你的信也问过两次,当然也没收到回音。
我比对了那时候我的日记,那个时候给你写信时提到过如果有一天你出了车祸不幸坐上轮椅的话,我会照顾你一辈子。
没想到这些玩笑话后来竟然成了真,只是后来是你来照顾我。
在医院里躺着的那些年,我其实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能说。
看着你在身旁,可就像我们生死相隔。
你可能猜不到现在有一种软件可以模拟我们几十年后的容貌,虽然我还不习惯用智能手机,但是试过了一次,还挺符合细胞分化演变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爱,以为永生、容颜不老就会获得无限的人生,他们其实好蠢。
我们其实都该该好好对待我们的人生,等他们也到了我这个年纪时,就会想明白了吧。
人生中许多美好或残酷的回忆,对我们都是一种不枉来人世的欣愉。
原谅我没有听你的话,放下你再去重新爱另一个人,其实你还不明白吗?
爱情的本质就是连绵不断的疼痛,治愈它的解药就是一直爱,足够爱。
离开你那么久,我终于学会了如何驾驭这种内心的痛,我以前不懂,总是逃,总是躲避,错过了那么多本该属于我们的时光,现在总算用漫长的等待懂得了爱的真谛。
长生不老,长相厮守不过是爱情欺骗世人的障眼法,爱情最珍贵的就是就让每一刻不再回首的瞬间变成现实,即使如飞蛾扑火般短暂,哪怕那样的结局会是一起去赴死,我也会义无反顾的飞奔而去,因为我早已厌倦了尘世冰冷的一切,为了那一瞬间的美好我愿放弃一切,只因为有你的存在,让我不再感到孤独,有你的存在我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麦克阿瑟回忆录》中一句话:“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外面的天快黑了,雪还在下,我在雪落下的瞬间,捕捉到了漫天的沙画,是你的笑容的模样,那是你的回应吗?
郭小鲁 2021/11/7冬至
电影还可以,说看不懂的应该自己本身就是没什么内涵思考的人。
但是只能给两星,男主的演技实在太尴尬。
一个靠爱情公寓火起来的人,当初靠着拉踩爱情公寓来标榜自己道德艺术家的人设,人品方面就可见一斑了。
然后靠着药神的火,被一堆人夸有追求的演技派,但是真的自己挑大梁,立马就露馅了。
随便举一个例子,在捷克男女主因为新电影偶遇那场戏,王传君的发挥空间应该是很大的,当时应该有遗憾、不甘、愤怒、认命、逞强、祝福等等情绪综合起来,一场那么大表演空间的戏,被他演的还跟刚开始在农村一样,不喜不悲,面无表情,说是男版的AB都不为过。
王珞丹本身在中青代并不算演技多么出色,但是整部戏明显感觉到王传君接不住王珞丹,一对比显得王珞丹演技特别好,真的是可惜了。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忽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电影,它还呈现了关于生死以及人生的命题。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影片展开的主线是一段爱情,从王传君饰演的主角郭小鲁的回忆展开。
演员的演技很好,王传君的演技让我看不出来他是在演的,他不是那个角色,他就是那个人,其他演员的演技也没有拖后腿,王珞丹的演绎也很到位,有一些动作和表情上的微小变化非常细腻。
影片中同样出彩的一个点是服装场景的设计,生动地呈现了那一个年代,也就更好地传达出了影片中关于时间,关于人生而想要探讨的主题。
人物的对白和语言也很地道,特征呈现得很明显。
人物塑造也都很饱满和立体,且在许多细节处都有体现,这些细节和影片的主题一样很打动我。
同时也贯穿了影片始末,呼应了影片的内核之一。
影片中有些地方也会让人发笑,比如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歌舞厅,但贯穿电影始末的,是一种面对生死与变故的无奈,还有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影片的节奏变化并不激烈,随着郭小鲁所述说的是他的一生,有一些抓观众注意力的点,也是影片中的重要事件,但要说节奏不断笑点不停的话是没有的。
其中的爱情也不甜蜜,或者完满。
没有很煽情,没有强行抒情的音乐和撕心裂肺的哭戏,没有很狗血的剧情,剧情逻辑上没有硬伤,人物动机也不生硬。
看的感觉和我看《入殓师》的时候有一些相似,其中小提琴的使用也有类似的地方。
不过我觉得《入殓师》在主题上更加凝练一些,《入殓师》的主题也是我不知应当如何去说的,《入殓师》也是最近电影中相当推荐的作品,作为重映的电影质量无需言说,不过可能比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如果喜欢看的话,这部电影可能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都有涉及到一些相似的主题,关于生死,关于人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与其说是奇事,不如看作人生。
看着他是不老,其实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刻骨铭心。
不太好的点也有,讲的东西有些多了,太泛了,虽然都围绕着人生,生死的内核,但一些信息交代得过快,在后段有一些信息量太大了,可能让人不知所云了,也许是导演的一个表现手法,有些超现实的表现,我结合自己的猜想还可以理解,但在观感上还是打了一些折扣的。
海报后的内容涉及剧透, 建议观影以后再阅。
电影海报首先先说两个缺点,前段小演员的表演有点太端着了,有些生硬的感觉,我对他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不是很深。
另外一个是特效,那场爆炸和飞机起落的特效做得有些差,很没有真实感。
影片中最开始进入回忆的长镜头有些生硬,空中,穿过钟楼,到幼年的郭小鲁上,穿过钟楼可能意味着穿过了时间,但感觉不是很惊艳,同样的问题是特效做得一般,也许是记忆模糊的呈现?
如果要呈现进入过去的记忆之中,也许有更好的画面表达,可以更加有创意一些。
好的镜头也有不少,相当不错,比如郭小鲁和苏凌芳在房间被架子隔开,分别立在两边,表现他们之间有的隔阂。
郭小鲁开柜子时从柜子里看出来的镜头,时间和人的变化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片尾的一个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反而将时间和人物的关系变得迷离,像一个循环,不知是未来还是回到过去,,还有一些郭小鲁去战场的画面也呈现得很好,疏离,荒凉,无力的感觉。
优点分别在立意和叙事这两个点上。
这部电影的立意并不局限于爱情,叙事前段相对明了,这相对于全片,因为其所要呈现的内容较多。
影片中也不仅仅有着爱情,不同于以往的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其中展现了人的一生,有着更多的人们的生离死别。
苏凌芳和郭小鲁的见面,分离,到再相见,再分离。
人变了,拉琴的手也生了,时间把一切都变了,小时候的承诺显得格外地苍白,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也就涉及到了影片的主题,发人深省。
影片一开始由郭小鲁的回忆和旁白展开,从六十年代的童年开始。
原本他和苏凌芳在一起有很美好的时光,从一块高粱饴开始,一起摸鱼,弹琴,而她父母去到大兴安岭,苏凌芳被带到了农村,再见时他们已经成了两块墓碑。
她的亲戚拿钱时承诺得很好,实际上顾着数钱。
她没有读上书,被叫去放羊,穿洗破了的衣服,这让她没有可能再考上医学院了。
她反对她亲戚做的媒,选择去漂泊。
这些是她再见到郭小鲁时告诉他的,在恍惚间,在没有联系的日子里,她已经经历了那么多。
她写给郭小鲁的信也因为被郭小鲁的母亲藏了起来,一封也没收到,一开始看到这我是有些难以理解的,那么多封信,直到郭小鲁离家了以后他母亲才把信塞进了他的背包,再想又只能无奈地接受,郭小鲁和苏凌芳曾经偷偷坐上火车,准备跑到大兴安岭找她父母,他们在火车上三天三夜,和致命的化学品待在一起,最后郭小鲁也差点没能醒来,醒来后大脑也变得异常。
不过这让他看东西的反应更快,但手跟不上,所以他不能跑,会摔倒,但也让他成了做手术的一把好手,这一点在电影中多处有所表现,也呼应了电影的主题,虽然他看东西,那些东西在他眼里变慢了,但时间还是没有变,还是留不住地流逝。
郭小鲁的母亲这么做,也不是不能理解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再偷偷跑去找她呢?
郭小鲁的母亲在自己的丈夫意外死亡,自己被带走,眼睛被冰雹砸瞎之后,也没办法放心得下。
郭小鲁在拿到信后去到乡下后,却被赶了出来,他们间的联系又一次断了。
信是写给别人的,可能也是写给自己的,应对着她的孤独,无力,寄出去的还是期待,虽然我落空了,但那份感情,那一沓厚厚的信,具象化地表现出了那份童年情感的深厚和可贵,打下了后文情感延续的基础。
而再见面时却因为意外的巧合,两人原本要错过,所幸终究是认了出来,他还在拉着小提琴,成了大学学生,她在台上假唱,卖唱,追求摇滚,居无定所,已经不会拉小提琴了。
相遇后又草率地分别了,郭小鲁的生活还在继续,后来再见,在雨夜里,苏凌芳和他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世界都已经变了,只能不断地向前了。
不断的变故袭来,郭小鲁的手意外受伤,不再做手术,去往布拉格做研究,苏凌芳也和郭小鲁从小一起认识的王青伟一起,现在是他的演员,郭小鲁的遭遇在采访中变成了王青伟的,王青伟成了她的青梅竹马。
他们终究是分离了,天各一方。
郭小鲁和丁教授的女儿又一次再见,一起做实验,研究干细胞,追逐着时间。
两人在布拉格再见已是多年以后,苏凌芳出演了一部关于农村的电影,但苏凌芳已经和王青伟结婚了,他再见王青伟时也没了以前的感情。
苏凌芳留了电话,郭小鲁最终还是没有打过去。
电话忽然响了,丁教授病危了。
电话的设计和信一样巧妙,打的人等待着,却又害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郭小鲁在听见王青伟的声音后挂掉了电话,结婚时她打给郭小鲁的电话,他没能接到。
而在丁家的时候,可以看出丁教授和她妻子期待着丁萌萌的电话,可惜不是,而当丁萌萌接到来自家里的电话时,已经是丁教授病危的消息了。
丁教授的去世让人难过,他在临死前慢慢地失掉尊严,屎尿都得别人帮忙清理,只能眨眼睛,这里他和郭小鲁的讨论,或者说是郭小鲁的梦,有着郭小鲁心里的迷茫,也点出了其追求的意义。
如果说手术只能走在病人后面,那做研究就是想做在病人前面,让人不得病,走在后面是无可奈何的,走在前面却能有所改变。
于此也奠定了他们继续科研实验和丁萌萌用自己做实验的情感动机。
同时苏凌芳的演员生涯不断上升,却也在忍受着不断的酒局,丁萌萌渴望得到郭小鲁的爱,而郭小鲁始终放不下苏凌芳,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浅浅地联系在一起,郭小鲁一直留着苏凌芳给他的大衣。
而丁萌萌在她父亲丁教授死后努力地进行干细胞实验,追求永生,甚至拿自己做实验,最终死于癌症。
郭小鲁努力地跑,不断地摔倒,为了给丁萌萌买一颗糖,一九九九年的除夕夜悄然落幕,烟花炸响,二零零零年了,丁萌萌也走了。
苏凌芳演戏,化妆,掩盖自己老去的痕迹,郭小鲁做研究,想办法不让人变老,衰退。
妆终究是盖不住的,研究成功了,记忆如果衰退或者只是再克隆出来一个自己,那还是自己吗?
郭小鲁也在自己身上做了实验,他被丁萌萌想要的孩子启发了灵感,于是再次做了实验,展现了科研探究精神的伟大,虽然我觉得灵感的出现表现得生硬了些,不过郭小鲁去经历了丁萌萌经历过的事情,还是让我感到一些震动。
他后来离开了实验室,他没有患上癌症,还去战区当了医生,人们以为他死了,一晃就是十年,苏凌芳寄往布拉格的信再次落空。
郭小鲁在的地方离死亡很近,在这里人的卑微与伟大共存,这里其实有叙事上的一点问题,我觉得导演所呈现的太泛了一些,虽然和主题也有相关,旁白和画面的阐述也很到位,包括后段的部分。
但信息量有点大了,可能一下子接受不过来,可能在这里生死离别司空见惯,让郭小鲁明白并接受了人生中这些经历的无奈。
郭小鲁没有死,再见到那些人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年轻,别人却都已经老了,苏凌芳也是,虽然我觉得影片里的表现还不够,但感情和地位的变化非常明显,王老不再欠人钱了,还成了富翁。
苏凌芳和王青伟成了名义上的夫妻。
他这一次和苏凌芳告别,走了。
他的确不老了,但他也没办法让苏凌芳回到以前的岁月,什么时候打干细胞就维持着什么时候的样子,记忆也无法不衰退,有些东西依旧得不到,留不住。
回到他回忆时的片段,他在开车,去找苏凌芳,雾很大,高速封路,他撞车了,成了植物人,这里的剧情我觉得稍差了些,原本他是脑子受了伤的,在他拿自己做实验的时候有交代一下,到实验的后期他的眼睛看得见了,不过说得很快,这个信息点不太明显,这样可能就会让观众疑惑他这样可以开车吗?
还有开车撞车这个套路我觉得太俗套了一些。
如果与他母亲抬头看冰雹被砸到眼睛的事情呼应一下我觉得会好一些。
不过这个转折还是相对可以的,立住了回忆的点,也展现了影片的爱情在物是人非,身不由己的变化中的可贵与不变。
郭小鲁成了植物人,苏凌芳到他身边照顾他,还为他生了小孩,用之前丁萌萌和郭小鲁存下来的受精卵。
时间不停,郭小鲁依旧不老,他们的女儿长大了,在长镜头中跑了出去,跑到了六十年代,好像变成了郭小鲁母亲的模样,好像是一个循环。
最后的画面里,有人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旁,老人剥开了一颗高粱饴,是郭小鲁,他和他说话,她的记忆可能已经模糊,但她陪伴着他。
而现在郭小鲁说了她的名字,他醒了,他还在,他记得。
我对片尾的结局还有另外一个理解,便是郭小鲁并没有醒,那是在他的想象之中,他也许快要死了,他不愿忘了她,也许从注射干细胞的时候他就死了,也许是在沙漠里的时候,或者成为了植物人,于是有了他的墓碑。
所以苏凌芳的手上还能握着上个世纪的高粱饴。
出现的他不像是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回来的人,他的出现不合常理,所以别人看着王老表现出了惊疑。
郭小鲁想象着,他没死,他的死是个误会,他还和苏凌芳告了别。
为了解释自己即将的死亡,告诉了自己一个虚假的现实,所以在后段别人都老了的时候他没有老,他想借苏凌芳的老去让自己放下,结果是放不下。
他还是想着,于是有了回忆。
他在临死时想象着再见到苏凌芳的样子,想象着苏凌芳也许会离婚,回来陪他,为自己编造了出车祸的事故,亦如编造出的,他的大脑没事了,可以拿驾照了,也就有了片尾的长镜头,一切还在继续,超现实的表现,时间不可能倒流或者循环,只能是他的想象,或是对记忆的另一种回顾。
但他也在临死前确定了他对苏凌芳的感情,不管如何,不管过去多久,他们的感情,记忆,依旧还在,虽然离别了,但有着最好的记忆。
虽然人终要离去,但奋斗过了,有了传承,像孩子,像科研项目,像留给别人的美好回忆,也就不枉此生了。
我想的这个结局也只是我的猜测,配合着不太清楚的对电影的回忆,已经是昨天看的电影了,不过这一层的用意我想导演可能也有放在电影之中,故在此写下,可能有些牵强或者错漏了。
但无论如何,他们之间这种跨越时间和物是人非的情感,切切实实地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之中。
苏凌芳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没想到到最后农村的那一部戏演得最好。
”农村对于她来说是不幸的时光,孤独,疲劳,却反而是最好的,她的经历反而造就了她的表演,在那时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无法选择,无法逃离,但在身不由己的命运变化和时代潮流中,他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可以依托人生的美好回忆。
可以继续走下去,或者不留遗憾的告别。
可以安心地问自己,“人生,可以走多远?
”就像最后响起的主题曲,《一生有多远?
》
11月6号,观看电影《不老奇事》,影片长达两个小时,在期间我被影片中的某些瞬间感动着,笑着哭着。
这影片可以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爱情影片,它始于爱,终于爱。
这影片也可以说是探讨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生活片,是爱情,更是人生。
影片以男主郭小鲁(王传君饰)的旁白推进(个人最喜欢这种方式),展开了一段从1968年开始的长达五六十年的爱情故事。
郭小鲁和苏凌芳(王珞丹饰)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在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中,在王朔式的轻松幽默风格中,充满了尖锐的刺痛感。
郭小鲁对苏的爱情,没有纠缠,没有占有,他始终在默默守护,在坚守心底那份美好。
影片中,郭小鲁面对苏,好像始终是没有积极的追求,可是影片就是通过郭小鲁那始终追随苏的眼神,风雨中的奔跑,奔跑中的摔倒,苏不认识郭小鲁后的那一声来自心底的呼唤……让人们去体会,去思考,爱情本来的样子,爱情深处的价值!
父母不能陪你到永远,爱人不能永远在身边,记忆也会老去,当下才是唯一,活着才是王道!
或许影片让我们思考的生命的价值所在吧。
苏凌芳,一个追求不断的人。
她要活着,她要很好的活着,她要有尊严的活着。
影片摇滚桥段,我看的热血沸腾,这种年代感极强的桥段,折射出那个年代,那一代年轻人狂热的追求。
苏何尝不是,她对郭小鲁的爱又何尝不明白!
小鲁要出国了,去没有去送,她说“他很好的时候,我可以不在”,她的爱又是多么隐忍!
很多人说影片布拉格一段莫名其妙,我反而觉得这正是编剧的巧妙之笔:去布拉格研究干细胞,是源于苏的趁年轻容颜还在多接片,哪怕是不情愿的应酬,哪怕是夜夜醉酒。
郭小鲁要苏容颜常驻,要苏永远不老,这是他在布拉格的动力,是他疯狂研究干细胞的动力。
更是他对苏凌芳来自心底的强烈的爱!
他不纠缠,不占有,哪怕是自己以身实验的爱,比风花雪月的爱情深沉厚重,让人深深感动。
最后男主不老,女主记忆不再,在栈桥上男主对已经容颜苍老女主深情的凝视,泪目喊出“苏凌芳的镜头,深深震撼着我,我瞬间破防!
影片中萌萌临终前的告白,丁教授去世前要求体面有尊严去世的遗嘱,遗体捐献的镜头,无不震撼着我!
让中年的我去审视人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不老是传奇,珍视现在拥有的,积极活在当下,让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付出都有意义,或许是影片探讨的问题吧。
立冬初雪,适合和爱人一起感受《不老奇事》。
冯小刚说中国缺好观众。
我对此一直嗤之以鼻,直到我看到这部电影,它居然在被豆瓣的观众打在及格线上。
这可是豆瓣啊,一大群高学历年轻人的地方啊,哈哈,好吧,确实冯小刚导演那句话也没错的多离谱。
居然还有人问苏凌芳和郭小鲁的孩子为什么是郭萌。。。
好吧好吧,我不会解释,因为看电影是个需要脑子的活动,可惜打一星二星的没有。
你们适合看神奇女侠、小时代之类的大片。
(好像给它打七分)男女主演的还是挺好的,王传君一开始好像张鲁一哈哈哈哈。这个电影前半程也太《阿甘正传》了,人设和大概剧情也太像了,后半程开始偏向永生,表死亡的那几块还挺让人感动,以及结尾挺不错的,虽然男主也七老八十了也没有像他讲了好几遍一样忘记过去,好吧我还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感情上分给多了。
据说是男人会看哭电影,电影里女孩子王珞丹被描述的太现实,太社会。男生的懦弱还有孤僻才是现实中最真实的,那种默默喜欢一个人的渴望还有悲伤,太真实了。干细胞让一切变了。如果可以永远年轻,专情这个词汇就消失了。王传君演技派,赞
第一次发现这几个王姓演员都这么老了……李婷婷看上去真是青春活力呀。至于电影,很复古的感觉,不是时代复古,而是在叙事上。2022再看到这种电影,有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取了一個不貼合的片名,到了沒能拍成一部好電影。前兩幕尚且算在及格之上,讓人開始期待的時候,第三幕便開始崩壞,而且越崩越壞,尤其是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時間在其中的至關重要,偏偏角色年齡感的塑造卻是錯位的,有演員狀態的問題,也是妝髮粗糙的問題,更是導演對故事理解和把控的問題。
感觉算是国产片中不错的了,台词有内容,剧情也不拖沓。整体脉络和精神气像少年时候读的七堇年的蓝颜。
这就是典型的一个文人眼中的爱情观,世界观。完全脱离现实,用看似深刻却完全狗屁不通的文学字眼构造着它的躯壳与血肉。你看看里面的人物,全在做这莫名其妙的事情,换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来的事情,到了他们笔下是做的淋漓尽致。乍一看,动人心弦。往深了说,无病呻吟。所以看文字,还得看金庸,他老人家才是文坛大家。虽然写的是武侠,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烟火味。出于市井,高于艺术。比这类活在自己幻想中的所谓文人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一个艺术片,说了很多内容,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可惜呢,艺术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所以这是一部失败的商业片
也想回到童年,充满了爱和希望的人生阶段
居然看出了史诗片的感觉
看完前半段 三星半 看完后半段 两星 前后分裂感太重 想了个点子写不下去大概就是这样吧?片子里随处可见的物化女性总让人觉得难受
1.王传君的独白电影;2.王朔支离破碎的叙事。
前面挺文艺的,倒叙手法来讲故事还有错过,挺有年代特色,但也很老套。到后半段,长生不老这个主题出来,捷克实验室里丁萌萌癌变开始,剧情就开始奇幻走向。而最神奇的是郭一鲁从始至终对苏的执念,就像刻在骨子里一样,真的有人可以一辈子一心一意只想着一个人吗?说到最怕的是没有关于对方的记忆,挺残酷,人越老记忆会消失得越快,到最后就是你最怕的样子。王传君的戏和旁白都很好,词很戳我,但整个故事元素太多,情节太离奇了,以致于最后有点四不像。
建议电影拍的又臭又长要入刑
一星给王珞丹,一星给前半部分,一星给青岛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把男人性无能当纯爱拍。王朔写得这个故事,把男主作为跨越多年的主观视点,却全是被动行为。影片试图用具体的时间,来落实影片的真实感,但实际上每个角色都被拍得如同空总楼阁。王珞丹在清纯和风尘间游弋,导演以为自己拍得是社会,实则拍得是分裂。于是到影片结尾,干脆借着干细胞的概念,直接冲到超现实的高度了。什么“不老奇事”,根本就是叙事全线崩盘之后,作者依旧对自己那点文人式“纯情”的自恋罢了。
你是火车里运送的危险品,是标本上偷走的骨骼,是寄出却收不到的回信,是流转回手里的高粱饴。有人比外科医生不能伤到的手重要,有人比实验室里不能缺少的糖稀有。若年少不曾听到对面小提琴鸣奏,不曾在阑尾处被他缝线,怎会活着有了墓碑,死了只余空冢,怎会眼速变慢,永生不老,终身承受这别离之苦。
本是不打算看的,为了王珞丹还是看了,出乎意料的惊喜,单从故事来讲像600页的小说,像是韩松会写出来的软科幻,挺复古的故事,也有些过时,但还挺感人的,从电影角度两颗星吧,杂乱无序,乱成一锅粥,但有些不一样的特质,主要是表演基调上,不过没能维持住,越到后期越放飞自我,还有捷克的环节,感情实验室就两个中国人在搞实验似的,真不能细品。还是想推荐啊,为了爱情,这份爱情立住了,电影这里把永生与灵魂的探讨变成了永生与爱情的探讨,愿爱永生!
3.5。带着最低的希望“入场”,获得了期待已久的惊喜。看前半部分以为要纠结于二人的爱情,后半部分完全断裂后,才发现是男主的独角戏。它的剧作完整体现了王朔的心境,这是关于一个从童年起就在内心最期待的情感意识上始终徘徊不前的人的内心恐惧和悔恨,他不断被动和主动的失去,也因此一直躲闪着站在所有事情的外围忧疑审视,之所以要贪婪又悲观地无限延长生命,就是为了等待那个可以真正行动的时机而已。正是有了这个内在横贯的主题,他才有“胆量”把剧作内容切成上下两个互不关联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非诚勿扰2》的续集。如果导演层面上在多点想象力和整体美学考量,后半部分不像百米冲刺一样草率地讲完所有剧情,这片会是今年国产院线片里情感态度最严肃真诚的一部。
前半部分是青春疼痛片,后半部分是医疗奇幻片。《不老奇事》套的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外衣,讲的是回不去的过往:人可以延缓衰老,视觉可以比动作慢半拍,但该死的不会存活,该忘的也不会记住,该跌倒的也不会躲过去。结尾的长镜头是中年男性对过往的幻梦,可惜最终等来的不过是爱人的遗忘。文艺范儿是有的,但割裂感和匠气还是很难让人打起精神。有时候真的在想:人老了,就该去死啊,活着,怀念过往,自己不觉痛苦吗?所以,不老才是可怕的:想死死不了,想活又活得不如以往滋润。好难呀!
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前后简直两部电影,本来是个年代感爱情故事,然后变成了干细胞广告,这种转换之突然,已经达到让人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的地步。但我真的还是挺喜欢王传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