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高剑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简介:全片的结构是根据“轮回”的理念建立起来的四段式结构,四段故事的时间分别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地点分别是牧区、农村、县城、城市,主角分别是小孩、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全片讲一年的故事,也是讲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辈子的故事。详细 >
春去秋来,生死轮回。
导演沉浸在自己的“藏历一年”,第一、三个故事有吸引人的地方,但都是蜻蜓点水。本期待可以在放映后多听听导演阐述,但囫囵、车轱辘、说不清让人有些失望。
外来者其实可以乖乖保持外来的视野,并不用刻意避开猎奇的故事,但创作者并没这么做,非要把自己反客为主,弄成自己内心的藏历一年,却又形不成任何文化反差的陌生乐趣。
感觉和藏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机上看了…
First青年影展看片补记一:到西宁只看了7部参赛电影。逐一补上看片感受。导演高剑十一年前入行,做了大量的影视剪辑工作,后又参与了编剧,今年奉献出导演处女作《藏历一年》。作品显示了创作者善于掌控剧作结构和选择富有视听表现力的生活动作,以及运用镜头组接的优点;缺点是创作有些过于理性,四个小故事缺少人物、人情的深入开掘,相互间也没有找到内涵联系。从事影视制作的人中创作欲望强的都把做导演当作目标,因为导演是“艺术创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那么在实现这个愿望前,如果能像本片导演那样多做些制作的其他行当,诸如编剧、表演、剪辑、摄影、美术、制片等,都会对未来做导演工作积累经验和夯实基础。 影视圈里是“条条道路通导演”。年纪轻轻时,不要一门心思只想、只会做导演,要什么都干,什么都学,梦想才可能成真。
这两颗星给景色 也是真的有努力在体味但没有体味出任何 看评论可能是因为导演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啥吧
可爱之处跟藏地季节都关系不大。春和秋最显现幽默感/节奏与场域/景别关系的趣味,可惜和季节本身之间没有或更高维或更直觉的结合。又一春的画面和注解多余了,春声起足矣。©高剑到场。
我知道导演追求“纯粹”,我硬是耐着两个小时目不转睛看完,说是纪录片,但导演似乎想把隐得很深的镜头语言传达给观众,说是故事片,四个故事支离破碎,有联系但是这个大的生命单元实在太大,大而无当,说是旅游片,广角镜头和层次跌宕很美,但是我老婆说了,看了丝毫没有去的欲望,那么我凌晨看完,只能归档于边缘电影行列了,味同嚼蜡,来生再看。
机位也太简单了。额,不看也罢。
目前first最喜欢的…干净,单纯
“是那种无聊的讨论生死的电影”——引自我自己
四段的小故事集,生老病死的命题作文,但同类命题作文的拔尖作品太多,此梗已然无趣。演员和导演手法拙劣,让本来应该真挚的情绪变成了类似考里斯马基那种怪味儿的黑色幽默感。让人咂舌。
拍的特别好 能够感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
不认可灵感找寻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创作,更何况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背景下。引导串词显示了极次的文学素养。木讷、刻意,但风光治愈。
四季轮回,风景还是别样美丽的风景,人情依旧是五味陈杂的人情。春天里,是藏族人家对陌生客人的礼遇,老奶奶虔诚祈祷、攒钱礼佛,小孩子天真无知、花钱找乐,映衬着羌塘的澄澈豁达;夏天中,是女孩对男孩的不离不弃,是女孩母亲的诚心善意,如阳光般明朗坦荡、如油菜花灿烂绽放;秋天里,前夫的回首扶持萧瑟在秋风中,冷落在前妻无力的厌弃和怨恨中,也哽咽在勤劳女主人沉默的守候和包容中;冬天了,老人把对孙女的疼爱放进动画里、做进菜里和无声的忍耐疼痛中,他放弃了自己治病的机会,而把所有金钱和希望都留给了小女孩,在一声声六字箴言里叩拜辞世。
看的有点懵,对藏地信仰、习俗和生活一类的呈现较浅吧,但几处不同季节的景色好美,加一星哈哈。
春夏部分的摄影很漂亮,片子很烂,作为入围电影连人物关系都没讲清楚,怀疑如何进展映环节的。讨厌first展映上导演的态度。“您好导演,我有一点感觉这个片子有点空……”“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可能是你文艺片看的少了。”这都能成为导演拍不明白片子的借口了吗?
14 FIRST 竞赛单元,本届影展中众多少数民族电影当中最平庸的一部。一部2018年就获得龙标的电影,居然才首映。四季的叙事结构显然是源自于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问题是四个故事基本就是地摊文学的水准,对于藏民信仰的探讨浮于表面,非常廉价,导演能把片子拍得如此呆板寡淡也不容易……
技法还是比较平庸,装的痕迹很重。一个人拍其实也不太容易。话说这种风格其实是我三年前想做的,而现在……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春去秋来,生死轮回。
导演沉浸在自己的“藏历一年”,第一、三个故事有吸引人的地方,但都是蜻蜓点水。本期待可以在放映后多听听导演阐述,但囫囵、车轱辘、说不清让人有些失望。
外来者其实可以乖乖保持外来的视野,并不用刻意避开猎奇的故事,但创作者并没这么做,非要把自己反客为主,弄成自己内心的藏历一年,却又形不成任何文化反差的陌生乐趣。
感觉和藏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机上看了…
First青年影展看片补记一:到西宁只看了7部参赛电影。逐一补上看片感受。导演高剑十一年前入行,做了大量的影视剪辑工作,后又参与了编剧,今年奉献出导演处女作《藏历一年》。作品显示了创作者善于掌控剧作结构和选择富有视听表现力的生活动作,以及运用镜头组接的优点;缺点是创作有些过于理性,四个小故事缺少人物、人情的深入开掘,相互间也没有找到内涵联系。从事影视制作的人中创作欲望强的都把做导演当作目标,因为导演是“艺术创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那么在实现这个愿望前,如果能像本片导演那样多做些制作的其他行当,诸如编剧、表演、剪辑、摄影、美术、制片等,都会对未来做导演工作积累经验和夯实基础。 影视圈里是“条条道路通导演”。年纪轻轻时,不要一门心思只想、只会做导演,要什么都干,什么都学,梦想才可能成真。
这两颗星给景色 也是真的有努力在体味但没有体味出任何 看评论可能是因为导演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啥吧
可爱之处跟藏地季节都关系不大。春和秋最显现幽默感/节奏与场域/景别关系的趣味,可惜和季节本身之间没有或更高维或更直觉的结合。又一春的画面和注解多余了,春声起足矣。©高剑到场。
我知道导演追求“纯粹”,我硬是耐着两个小时目不转睛看完,说是纪录片,但导演似乎想把隐得很深的镜头语言传达给观众,说是故事片,四个故事支离破碎,有联系但是这个大的生命单元实在太大,大而无当,说是旅游片,广角镜头和层次跌宕很美,但是我老婆说了,看了丝毫没有去的欲望,那么我凌晨看完,只能归档于边缘电影行列了,味同嚼蜡,来生再看。
机位也太简单了。额,不看也罢。
目前first最喜欢的…干净,单纯
“是那种无聊的讨论生死的电影”——引自我自己
四段的小故事集,生老病死的命题作文,但同类命题作文的拔尖作品太多,此梗已然无趣。演员和导演手法拙劣,让本来应该真挚的情绪变成了类似考里斯马基那种怪味儿的黑色幽默感。让人咂舌。
拍的特别好 能够感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
不认可灵感找寻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创作,更何况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背景下。引导串词显示了极次的文学素养。木讷、刻意,但风光治愈。
四季轮回,风景还是别样美丽的风景,人情依旧是五味陈杂的人情。春天里,是藏族人家对陌生客人的礼遇,老奶奶虔诚祈祷、攒钱礼佛,小孩子天真无知、花钱找乐,映衬着羌塘的澄澈豁达;夏天中,是女孩对男孩的不离不弃,是女孩母亲的诚心善意,如阳光般明朗坦荡、如油菜花灿烂绽放;秋天里,前夫的回首扶持萧瑟在秋风中,冷落在前妻无力的厌弃和怨恨中,也哽咽在勤劳女主人沉默的守候和包容中;冬天了,老人把对孙女的疼爱放进动画里、做进菜里和无声的忍耐疼痛中,他放弃了自己治病的机会,而把所有金钱和希望都留给了小女孩,在一声声六字箴言里叩拜辞世。
看的有点懵,对藏地信仰、习俗和生活一类的呈现较浅吧,但几处不同季节的景色好美,加一星哈哈。
春夏部分的摄影很漂亮,片子很烂,作为入围电影连人物关系都没讲清楚,怀疑如何进展映环节的。讨厌first展映上导演的态度。“您好导演,我有一点感觉这个片子有点空……”“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可能是你文艺片看的少了。”这都能成为导演拍不明白片子的借口了吗?
14 FIRST 竞赛单元,本届影展中众多少数民族电影当中最平庸的一部。一部2018年就获得龙标的电影,居然才首映。四季的叙事结构显然是源自于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问题是四个故事基本就是地摊文学的水准,对于藏民信仰的探讨浮于表面,非常廉价,导演能把片子拍得如此呆板寡淡也不容易……
技法还是比较平庸,装的痕迹很重。一个人拍其实也不太容易。话说这种风格其实是我三年前想做的,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