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从生下来,就一直在往死亡的道路上行走,只是有的人路途比较长,有的人比较短。
人有寿终正寝,意外,疾病,自杀等几种死亡方式。
这部影片由六部分能成,分别讲述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明明前一天还在一起嬉笑玩闹,明天已经有人永远的离开了;昨天说好一起去吃饭,却已经永远无法实现了;明明前一刻还在你面前晃悠,下一秒却已经无法相见了。
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人在死去,亲人去世,朋友离开,…………全世界死亡每天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120人,每秒2人。
蜉蝣是地球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它们的生命朝生暮死,只有24小时,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生命不可控,但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可控的,每一天怎么过取决于你的想法,在生命的尽头回想过往,是一片空白还是无憾此生,从现在开始,从你每一天的具体生活里寻找。
平淡无奇的日子过久了,我们总觉得郁郁寡欢,殊不知,有时灾难就躲在暗处,随时窥探我们,找准时机,出来把我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此时我们才明白,以前大人总挂在嘴上的“平安是福”是多么的珍贵。
小的时候,总期望着以后能过着惊涛骇浪式的精彩的生活,直到现在才明白,身为普通人的我,想维持平平淡淡的生活,已需费尽全身的力气。
社会节奏加快,现在十八线县城的我,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渐渐觉得和一线城市像两个平行的世界。
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 无数个新的开始, 我们总会立无数个flag, 我要早睡早起不熬夜, 我要按时吃饭不点外卖, ………… flag在左,现实在右, 岁末年终, 就是集体打脸的时刻。
然而下一年, 我们又周而复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还有现在,昨日已成为过去不可追,后悔,那是一种多余的情绪,那种情绪不太能够帮助你,而且会让你困在过去当中,让你变成过去的囚徒。
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
命运和生命无常的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希望我们慢慢学会坦然面对死亡,也许很难,但这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即使我们很多次在各种影片中直面“死亡”这个话题,这仍旧是一件让人不愿多想的事。
屏幕里的生生死死,无论多么感人,也不过是让观众为之共情而悲。
但最近有一部电影,却把死亡拍出了一种如吃饭睡觉般的“日常感”——《死于明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作品,由6个故事组成,还穿插着一些采访的内容。
影片开头就写到,所有的故事都改编自2012到2017年间的个人真实回忆录。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4个年轻美丽的女孩。
她们正在酒店的房间里面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一本杂志上的星座预言,肆意地畅言着对未来的想象。
明天早上六点,她们就要一起去参加毕业典礼。
而事实却是一位凌晨去便利店买酒的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到,再也没有回来。
她们用星座决定出的要去买酒的那位“幸运儿”,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谁。
是那位想要开一家出售稀有的树的园艺店的女孩;还是那位想去纽约生活,遇到一个合适的“他”的女孩;是想要拥有自己创立的时尚品牌的那位;还是只想要组建一个幸福家庭的那位呢?
即便不知道答案,我们也明白,这其中的一个梦想永远地变成了灰色。
甚至第二天清晨,那本决定了她们命运的星座指南,也被清洁工扔进了垃圾桶。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姐姐”。
时隔8年从美国回到故乡,她用相机记录了许许多多个景色和瞬间。
当然,她也想给自己的弟弟拍下好看的纪念照片,后者却没那么配合。
他板着一张脸,甚至笑一下都不愿意。
姐姐说想去吃一间很喜欢的生蚝餐厅,他却说阴雨天的客人一定很多,后天再去吧。
可惜,姐姐已经没有后天了。
她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中,失去了生命。
他说:“她的死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开始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
”就趁现在。
还有在证券所安静地去世的商人,他死后5个小时才被人发现,周遭的一切依然井井有条地持续进行着。
还有等待换心脏的妻子,她的丈夫去美国出差,两人完成了生离死别的对话,却没料到,丈夫因为航班失事去世,妻子却换了心脏活了下来。
这样生死无常的故事还有很多。
导演用最平静抽离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故事铺陈在观众眼前,因为太过于“日常”,才让人惊觉死亡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导演的采访中,小孩子不想要知道明天就会死,因为他会很难过。
而103岁的老者却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得跟随着被安排好的道路,这就是命运。
”
似乎当他经历了尘世的纷繁之后,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能坦然地面对这必将到来的结局。
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们一组数据:每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这样的黑色底幕配上冰冷的数据,就好像“死亡”本身一样残酷。
还有整部影片中时不时出现在左上角的计时器。
当全片70分21秒播放完成后,这个世界上就又有8442个人过世了。
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刻画死亡的“日常感”。
本片导演在采访中说到,他想把死亡拍得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关于死亡,我们无可规避,但在死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探寻。
2018年6月7日,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因长期受胰腺癌病痛折磨,飞往瑞士执行安乐死。
临终前,他安排好了一切。
包括参加儿子的婚礼,举办告别派对,还和老友们通了电话。
了却平生未竟之事,在家人的关心爱护下满足地离开,或许真的是某种幸福圆满的结局。
无可厚非的,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既然它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那么怀有一颗平常心,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无憾无悔的一生吧。
如果片尾处背景声的戛然而止意味着死亡,那影片中的时钟滴答和鼻息交错,让我们活着也让我们向死亡轴无限逼近。
某夜的归途,坐在副座的特斯拉和我们大侃开车的好处,“租个车放个歌在蓝天白云的马路上压过落叶,想想都很爽”,正准备diss他翻车,没想到司机先帮我助攻,“开车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噢,我们开大车十几年的都说不准,前些日子我们车队前面追尾还走掉了几个...”,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歌词“是太阳先升起,还是意外先来临”却漫上心头。
摸索后排的安全带无果,算了,还是看看窗外的星空吧。
儿童不想缓慢地死去,老人更在乎生前的意义,有趣的是时间正缓慢地锤着我们死去,而死亡的不期而至让生前变成了珍惜每一天。
死亡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放在他人身上,每天就有换心脏和顶替工作的希望,于自己会明白什么比生命珍贵,抑或简单挥手告别。
面对死亡,无措感总在绷紧的缝隙间袭来,不妨把死亡作为对立面的起点吧,如果我们一觉起来还没死掉,感叹下睡前生于明日的祈祷,然后,然后起床刷牙。
这居然是特斯拉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我对自己生而矫情感到抱歉。
我从未感到和死亡这么相近,因为我快要想死你了,真羡慕爱情对死亡的转化;花儿都折了还养着,真欣赏那迎接死亡的笑颜。
“爸,如果哪天我出意外了我想器官捐献哈”,“噢”,“你咋不问我为什么这么想呢”,“这多好,一下子还能救好多人呢”,“嗯...可不么”。
01:计划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生被突如其来的货车撞死02:商人于证卷行在睡梦中死去03:飓风亚历克斯袭击葡萄牙海岸,数百人丧生04:女摩托车骑手被倒塌的电线杆砸死,当时她正在对着小狗拍照05:MH370失事06:著名泰国影星被转弯急停的车辆所撞,当时她正在下车帮助因为摩托车祸而受伤的骑手07:邓的朋友在Facebook上说,邓在当天晚上自杀前发消息给他......这是我最勇敢的时候,再见我的朋友,08:资深音乐家在春蓬省的家中,宁静死去“浮生一日,浮游一世””死亡毫无感觉,痛苦如影随形“-死亡是好是坏?
-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是好是坏"我还是更喜欢变成虚无"小孩觉得死亡好难过,老人觉得死亡是解脱我会在哪一场意外中终结,被爱和恨都遗忘,吹过阳台的风也不会记得我。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8442人甚至更多人在死去,死亡如此平常,人生总是如此。
豆瓣9.5,让无数人哭成煞笔。
《人间世》一经开播,就以暴风之势刷屏了朋友圈。
这部良心纪录片,特别之处就在于——和最忌讳死亡的中国人,开诚布公地讨论了生死。
有人说,好讨厌导演拍下这真实又感人的瞬间,多希望越来越少的人在医院被记录。
是的,小小的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
即使我们早已懂得生死的意义,但依然没有多少人有勇气去直面它。
《死于明日》
导演纳瓦彭,被称为“泰国版毕赣”。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找来了众多合作过的女星友情客串。
比如,《天才枪手》的女主,茱蒂蒙;
再比如,“甜美小公举”,Toey,也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亮点。
还有因为《恋爱诊疗中》获得泰国电影金天鹅奖最佳女配角的瓦尔蕾特。
作为混杂实验电影的先锋,纳瓦彭在泰国很是受欢迎。
他的作品大多来源于亲身经历或者自身思考。
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
这向来是个沉重而禁忌的话题,因为死亡将意味着走向虚无,没有人能承受得了。
有小女孩第一次听见“死亡”这件事,害怕地嚎啕大哭。
但其实,今天这部影片,就用人类的日常放过了人生的无常。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因为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第二天将会死去。
那么前一天,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
片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四个女生好友在大学毕业前夕睡衣派对上的片段。
她们憧憬着未来,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一本星座测试书上,女生们肆意写下自己的人生规划。
“未来能够遇到心灵伴侣,多生几个孩子”。
亦或是“云游四海,环游世界”,“创立属于自己的时尚品牌”。
21岁,正是喜欢幻想的年纪。
可惜,如果真的能改写自己的命运,那该多好。
深夜2点,其中一个女生因为啤酒喝完,到楼下的便利店补货。
却没想到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所撞,当场死亡。
就在刚刚,她们还期待着参加第二天的毕业典礼。
而导演,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死亡的突然。
酒店的服务员,过来收拾前一天晚上派对留下的杂乱。
原本欢声笑语的房间,现在倒变成了死一般的沉寂。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
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那么死亡将会变成匆忙日常中的一则社会新闻。
也许前一天还在和亲人讨论着一起去吃炸生蚝。
然而第二天,却因为车祸突然离世。
也许前一刻,还躺在女儿的腿边,享受着按摩的舒适,闲聊的放松。
但下一刻,就会在睡梦中安然地死去。
只是亲人之间的日常闲聊,聊着聊着人就没了。
生命无常,哪里都不对,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导演用了大量的社会新闻,图片,音频,记录文件,以碎片式的表述构成了这部散文电影。
可以说,他的镜头语言,比任何一部关于生死的好电影都要克制,内敛。
在他的解构下,死亡平淡的好似随时都会在身边上演一样。
在影片的开头,就不间断的用表针音效和全程不断闪现的计时器,提示着观众每分每秒都有新的生命死去。
生老病死,飞来横祸,为情自杀…残忍的离别,冷静的笔触。
明明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啊。
和亲人去吃小吃店的炸生蚝,看一本没看完的书,参加毕业典礼。
甚至,给丈夫剪短脚指甲…
这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就是用这么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堆砌起来的。
细腻灵动的画风,典型的泰式小清新。
片名与其叫做《死于明日》,还不如叫做《死亡这件小事》。
其中有一个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泰国当红女星,在拍广告的途中因为帮助出车祸的路人,不幸被撞身亡。
一时间,轰动社会,议论纷纷。
当然,这不是故事的重点。
另一个正在拍广告的女演员,梅,在得知消息后,面无表情的坐下来吃东西。
这个专心致志吃东西的镜头,长达五分钟。
终于,她的情绪管理在片场工作人员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渐渐失控,流下了眼泪。
忍住不哭不是因为她足够坚强,而是不想影响接下来的工作。
刚刚掉了眼泪,她又急忙和工作人员道歉,因为把化好的的妆弄花了。
戏剧性的是,因为广告的进度不能耽误,正好在活动现场的梅,意外接替了死者的拍摄工作。
她很快打起精神,元气满满的投入到广告的拍摄中。
工作中的梅,看起来笑容甜美,活力十足。
但导演喊卡的下一刻,她瞬间恢复了怅然若失的状态。
那又怎么样呢?
逝者已矣。
生活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才不会因为哪个人的掉队,就停滞不前。
它没有暂停键,只是像屏幕左上方的时间数字一样,永远的转动着,向前继续走。
在我们观影的70分钟里,世界上已经有8442人逝世。
人固有一死,谁都逃不开这个自然法则。
但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对这一切都已经够理解了,却还是会难过。
我们依然对爱忠诚,恐惧离开,孤寂,与消失,恐惧我们心里的痛。
相对于知道自己会死于明日,我们宁愿活在当下,只要正常的活着就好。
这部电影,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一样——明天和意外,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
在命运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拥抱他们,亲近他们,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要觉得害羞,因为每一次都有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机会。
最后,借用电影中的一句话。
导演在对谈104岁老爷爷时,看淡生死的老人家,回答十分睿智。
不要纠结死亡到底是好还是坏。
生命的重点在于,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颇以为然,与君共勉。
禁片?
VIP电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依旧3.5颗星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离开这人世间 有千万种方式 这部影片描写了六段生命的最终24小时 六个真实的故事六种不同的死亡形式 “明天”来临前画面是圈起来的方形 “明天”到来后可视范围才变宽 镜头的戛然而止或缓缓延续都以某种方式在观众心底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情感的涌动 由时间创造的张力尽显 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分寸感非常棒 时间轨 画幅的变化 不疾不徐的推摄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 让一切都显得既朦胧又动人 导演把死亡拍成了一篇散文 没有一帧死亡的画面 偶尔夹杂着儿童或老人的访谈对话 更多的是白描叙述 我印象最深的点是影片左上角的时间码 计时器即计数器 观影时长70:21 死亡人数8442 具象量化了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即使你对这一切都已经了解了,还是会难过吗?
”“是啊,还是会畏惧死亡、孤寂和消失。
” 如果一句话让我来形容这部影片 那就是—用人类的日常反映人生的无常
如果电影真的能延长人类三倍生命,那么他们将剥夺我们观看电影的权力,独享生命的漫长。
庆幸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事实上,电影里死的人比战争还要多,在它看来“杀死”一个人是那么的平常。
为了拉近我们与死亡的距离,电影不断的用它独有的影像特质展现着时间本体与个体生命的相遇,让跳脱出他人时间维度的我们围观时间轴上的生命尽头,同时复杂的情绪也随之渗出,“迫使”我们平静的接受死亡以及背后模糊的哲学含义。
海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死于明日》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关于死亡却生机丛生的文艺片。
影片综合生活哲理、科学数据、新闻广播、照片、家庭采访等多种信息媒介,对死亡新闻文稿和个人回忆录进行了电影文本的虚构重建,细腻的呈现出了人们生前一天的生活状态。
同样讨论生死,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轻盈的避开了前辈阿彼察邦热带雨林的神秘与晦涩,把视角拉回了现代城市,清新的画面化解了惯常谈及生死时难以避免的凝重,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常淡化了死亡的未知恐惧与悲悯情绪,人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死亡,或许能在片中找到些端倪。
全片由7段老中青“虚构生前”的短片组成,用总角孩童与期颐老人的视频采访串联,这不仅覆盖了全年龄段,也构成了文本上对死亡认知的“两极调度”。
一、四个信星座的女生毕业典礼前夜,四个女生在酒店房间里小聚庆祝。
她们谈论星座,说着未来,啤酒喝完,由星座决定谁去楼下买啤酒,结果去买啤酒的那个被撞身亡。
到底谁死了影片并没有交代。
是想去美国的?
是想结婚成家的?
是想开潮牌店的?
还是想去基辅的?
清晨服务员来打扫房间,聚会的快乐时光已凝固,未来对四个女生中的一个已不再重要。
二、死在交易所的商人交易所里一个商人在睡梦中安静的死去,五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这是本片最短且最不安的死亡场景,没有情节没有对白,只是一个人歪着头瘫坐在椅子上。
世界还在运转,大盘的数字在不停变动,而一个人的时间已经用完。
他梦里发生了什么?
是美梦还是恶梦?
心脏骤停是因为股票暴跌还是暴涨?
或许那真是商人睡觉的画面,但随着五个小时过后所有已不再重要。
三、回家拍照片的姐姐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突然飞回泰国老家,不停的拍照留念,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外出时被倒塌的重物砸死,那一刻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
可以说本段落是导演《36》的翻版,怀念家乡和家人的姐姐,在家乡死去不正好是命运的安排,随她“心愿”吗?
那些不明所以的照片,是她生命的定格,留给家人的礼物……四、比她先死的丈夫身患重病等待心脏移植一直未果的妻子,每天与死亡交汇,丈夫要去美国出差几天。
一如往常,她给丈夫修剪指甲,叮嘱他。
每次家人的短暂分离,表面平静的她都会当做一场生死离别,毕竟心脏病随时复发的她会随时离世。
结果健康的丈夫飞机失事死去,她的心脏移植成功活了下来,生死无偿世事无偿。
短片最后,在座椅上睡醒的妻子失声痛哭,前面长镜头记录的内容居然产生了多义性,那场景究竟是丈夫出差前她的留恋不舍?
还是丈夫已经离世,怀念丈夫的她梦回丈夫生前日常?
重要的是丈夫已死,她已重生,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五、享受“死亡幸运”的女星新闻报道,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正选)因救人而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另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备选)在拍摄间隙安静的吃着东西,听着别人谈论重伤女星,吃着吃着,流出了泪哭花了妆。
最终因正选女星的死,厂商选择了她,那一刻转悲为“喜”的她去给家人打电话。
这个长镜头,记录了一段极其出色的表演,景框慢慢前推,从片场背景到女星特写,不断放大女星的脸部。
女星脑子里在不断的处理着周遭关于车祸女星的信息,不断的利用情绪管理抑制着面部真实表情,还是稍稍失败了,之后开始处理即将得到代言的信息,又而转入另一种情绪的表演。
两个女星到底是竞争对手还是圈中好朋?
这是对死亡的真情流露还是表演?
还有得到代言的欣喜和死亡情绪的碰撞,都在这段短片中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这就是死亡对另一个人工作上暂时的意义。
六、被情所困的男生得不到女生、生活认可的男生轻生跳楼留下遗言,在不知男生即将自杀的情况下,拒绝他的女生与邻居杂七杂八的谈论着男生。
坠楼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不知道为什么男生选择了排名第7的自杀方法,就像女生一个讨厌中式火锅,一个讨厌泰式一样。
七、喜欢安静的音乐家午后家中,清风徐徐,女儿给音乐家做着头部按摩,他安静的睡去平静的死去,生前没有工作打扰,还有女儿陪伴,这或许是他最美好的一天。
在稚嫩与老弱的问答中,镜头安静的洞悉着人们的死之前生,记录了生命置于时间之中的本质,那些不同画幅的静谧的私人的日常影像,一旦点缀上了死亡,标记出了生死的界限,情感体验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朴素禅意,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据说世界上每秒钟会死2个人,而《死于明日》定格在了70 分21秒,观影过程中已有8442个人先后离世,他们有的想去美国,有的离开美国,有的欢快无比,有的愁云惨淡,有的生死离别,有的涅槃重生……幸运的是你读完了这篇文字,不幸的是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Ps:我并不是忽略了每段短片中出现的花,只是生命赋予我不懂花语。
我和男朋友经常在闲聊时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我会摊开左手掌心,跟他讲从小就有人说我的生命线很短。
跟他一比,果然短了一半还多。
所以,我大概只能活到你的一半年纪。
余生还有那么长,到时候年老色衰也不可能再找到什么合适的人,一个人过日子得无聊成什么样。
于是他也开始为我的长寿打算,让我按时睡觉,少喝酒少抽烟,换掉需要加班的工作,远离令我焦虑的老板。
他说:一生计划看两万部电影吧,如今你才看了三千多部,按一年350部计算,还得活48.57年,这样你大概活到80岁,我到90岁死,等你死了还能怀念你几年。
我说:如果哪天得了重病,千万别插我一身管子让我接受痛苦的治疗,一定要飞去北欧某个国家让我安乐死。
如果你真的比我先死,那我可能一刻也不想多活了。
还有,我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爸妈在场,最好我的死亡成为一条简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
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笃定我的爸妈一定会比我晚死,因为他们一辈子都顺遂快乐,尤其是我妈,年轻时候脾气太大,一点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骂我打我也是家常便饭,所有负面情绪都抒发出去了,怎么可能不长命百岁。
而我自小体弱,心思又多,还是讨好型人格,所有的不快乐都藏在心里,能多活一年就得多感恩上天一次。
我们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我有的朋友则不是,以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朋友居多,偶尔提到不吉利的话,他们会立即要求在场的人一起“呸呸呸”,赶走所谓不吉利的兆头。
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反而觉得越常提到死亡,死亡就越不容易靠近自己。
大概跟见到鬼跟他握握手是同样的道理。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得癌症去世了。
他走的时候挺平静,在病房里还会寻思着每天点些什么吃,他说某一天从床上起身的时候忽然头脑失去意识一口气提不上来以为就要过去了。
从那以后,他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了。
反正,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他也很少哭了。
除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哭过一场,再之后就是奶奶忽然打电话跟他说做了一场梦,梦到他身体不太好,问他是否一切还好。
那时候奶奶还不知道他得了重病,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缩在被子里哭了。
小S在《康熙来了》中曾因为吴克群翻唱已故好友杨明学作词的《我不难过》而失声痛哭,她说去KTV要常点这首歌,不要因为怕想起死去的人难过就避免提到他,否则他会以为活在世上的人都忘记了他而感到伤心。
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每天连如何活得更好都想不清楚,更别说去思考如何迎接死亡。
电影中倒是经常有人死去,动作片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犯罪片拍连环杀手冷血无情,爱情片拍生离死别天各一方,战争片拍炮火连天横尸遍野。
死亡在银幕中每天上演,不够惊艳的死法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无趣。
似乎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早已看惯了死亡。
所以,还能如何通过电影更好的描绘死亡呢?
关于《死于明日》,我想说的话都在短评中了,再复制粘贴一遍: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
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
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于观众而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着死亡。
倾听者、回忆者、对话者、探视者、偷窥者、讲述者、还有死者。
死亡在发生的那一瞬间即被定格,死者被遗忘在原地,而生者则如潮水一般继续向前滚去,与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对此,我无比赞同。
死亡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在本片交錯使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訪問的片段能感受到導演對於死亡的困惑,並且在這其中得到解答。
畫面整體非常通透、簡單,鏡頭使用也相當簡潔,死亡如此沈重的課題,在本片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你能否活到明天,甚至是下一秒。
死亡輕如鴻毛,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見的。
電影使用正方形(1:1)的畫面呈現人物互動或特寫,並且在某一部份轉換成 16:9 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主角的心境轉換。
而運鏡也相當簡單,大多使用 pan,人物走出畫面後,再慢慢地跟著人物的方向移動,節奏整體非常的慢,對比左上角的每秒死亡人數計算,讓人感覺似夢非夢。
而因為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演員的情緒傳達非常重要,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即是「留白」,演員在正方形的景框中,靜靜地看向許久不見的家附近的電線桿,緩緩吐出一句話;或擁有心臟疾病的主角在畫面裡緩緩地仰賴呼吸器吸吐,看著她胸膛上下起伏,聽著她的呼吸聲,下一瞬間哭了起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是面臨死亡帶來的無助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實與虛構交叉的散文電影,看起來毫無相關的日常故事,串起來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面對死亡、虛無的經歷。
我很喜歡導演在訪問片段,跳過中間年紀的人們,而是選擇了小學年紀的男孩,以及高齡超過百歲的男性來作為被訪問者,一個已經經歷過人生所有生離死別,現在對死亡不再恐懼,反而對於自己能活這麼多年而感到困惑,另一個則涉世未深,透過網路搜尋來建立自己對死亡的想像和理解。
當小男孩說著如果先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會很難過,他不想要人生變成這樣,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只要活得跟平常一樣就好了,然後死去。
而訪問者問老人「死亡是好是壞?
」他卻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
」我也很喜歡其中一段聲音訪問,女聲說著如果能死亡,單獨死去都沒有關係,她希望能成為虛無。
死亡就像是在你內心重重響了一聲,過後卻無止盡地迴盪在腦海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意外谁说不定! 我觉得如果可以讨论你生命时日无多,你会选择怎么过?这议题更加有意义。
導演對「攝影」與「定格」的迷戀。接近〈36〉的拍法,一場一鏡的設計。
多么无聊的伪纪录片。
喜欢这种平淡的日常状态,举重若轻吧,很有日本片的感觉/2022.09.25大银幕重看,导演说他是在拍杂志电影,一个个专栏
Very Sad Pictures Ltd.
豆瓣秋日影展。与无常感相比更强调死亡数字,于是甚至有一种“可是人都会死的啊不然呢??”的反作用
日常的无常。
太乱了,像是随笔。而且是那种形散神也散的。
亵渎死亡。
形式比较做作,还不如聚焦一段铺开了说
7+。补标。开头惊艳,结尾走散,小品式群像赢在短而有味,节奏重要。有喧嚣欢腾下的宿命+悬疑,有慢到只剩呼吸的白水。死生虽大,也拙细微。
看的第三部纳瓦彭的电影,依然风格鲜明。显然,除去他对电影叙事框架的构建之外,这种鲜明更多得体现在他对电影议题的思考切入点。他刨去了死亡的其他表屑,将人对死亡的观念,和死亡的出没相对应,后者则与生活场景的某帧混淆。随着影片的推进,这样的混淆愈来愈深。我认为这是电影中最抓人的一点。最终这一切在影像中呈现出死亡与现实的串联。他之前的影片《36》,也是从年轻却独特的角度来思索和拍摄爱情。这在青年导演里是比较难得的。
讲死亡却着眼于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用极为坦诚和平和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无常的事件。各个段落的风格变化也很细腻。
干净的镜头,搭配钢琴曲(德彪西?),给我一种看岩井俊二的感觉。主题过于直白(恨不得让角色自己说出来),小清新式对于死亡的探讨(更多是唯美心殇姿态的展示),对我来说像是蜻蜓点水的新人作品。每段小故事都是人物生命一小部分的展示,我很难对这些单薄的切片产生移情。所以我很佩服看这种电影都能哭得稀里哗啦的观众,你们的人生是经历过多大的动荡,以至于一点人生无常的展示都能让你们破防。
好电影的基本标准:形式即内容,看似是片段拼盘,但文本上每一段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主题,技法上每一段的镜头调度方式都不一样,画面表现上每一段都蕴含巨大的情感能量。姐弟的一段触动最大:浅焦,自然主义摄影,缓慢横向运动的镜头,姐姐和弟弟交替出现在景框内外、焦距内外,1:1画幅始终容不下两个人,姐姐结局交代又弥合有效的剧作铺垫,于我而言这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击中。
相当喜欢,体量轻巧,元素杂糅,有很多闪光点。导演对影像的把握别具匠心。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死前一日的影像记录充满了偶然性,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甚至算不上特殊的一天。但观众站在上帝视角,那些平凡琐碎的细节,便能挖掘出宿命感和仪式感。最爱那些略微“跑题”的片段,似乎在讲死亡,却又故意游离在距主题不远的地方,人物的情绪处在无法界定的暧昧状态。浮生一日,蜉蝣一世,影片末尾,左上角不断滚动的死亡人数戛然而止时,突然有种微微震颤的感觉,仿佛上帝之手突然关停了什么按钮。
一年能能看到一部这种不收钱也愿意拍(而且特别适合穷拍)的电影就很开心了。哦不对,与其说是电影,这更像是装置艺术那种东西了
方框,纪实手法,形式很清新,内容留白的部分有帮助形成氛围感,可惜对这个深沉命题的探讨仍然很表面,没有什么触动
太文艺了,不怎么喜欢
如果我不是花了70块钱,我应该会给两颗星;没有意义,探讨的东西比常识还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