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互动问答环节答应你们要在豆瓣给五颗星,所以即使现在是凌晨三点,我也依然选择在这疲惫的一天行将结束之时打开电脑,记下此时此刻的一丝感受。
你们说用了三年的坚持成就了今天的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报酬,为的就是一种共同的信念和梦想,所以即使剪辑后的线索不是很清晰、即使后期配音和影像不是很协调,我还是给予了你们最最真诚的掌声,这掌声献给你们的坚持、献给所有为这部影片做出过努力的人,更加重要的是,献给我们每一段心中的“鮀恋”。
汕头,或者说潮汕是一个有着特殊地域文化的地方,潮汕方言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每一个外来者面前,爱情和现实,外出闯荡或是留下发展,我想这不仅仅是我四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广州每天苦思冥想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疑惑。
曾经辉煌的特区如今渐渐发展成为人情至上的人情社会,在这么一个地方,更多的时候回来工作意味着甘于平庸,哪一个心怀热血的年轻人又会甘心呢?
编剧业青说,这部片子看完后很多人都哭了,更多的是男生,我想作为一个男生,我更多的被感动不是因为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而是每一个回乡潮汕男儿心中不解的梦……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编剧说的一句话,奕新、心蕊、梦洁,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是千千万万潮汕儿女共同经历所塑造的一个人,在他们身上,你总可以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放弃在外的前途选择回家和父母相互照顾、因为不同地域文化和女友分手等等,当曾经的轰轰烈烈逐渐演变为平平淡淡的时候,或许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不是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如果你没有父母、没有任何牵挂,那么你可以义无反顾的去往这个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按照你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可是我们不能,父母、家庭、曾经的青梅竹马,回忆和未来如何取舍,是这部影片留给我们的思考。
我很喜欢编剧今天的表现,大方自然,作为一个外地女子来到汕头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这么一份潮汕人所感动的剧本,我想如果你有看到这篇文章,又刚好看到这里,我想表达一份对你的祝福之情,按照这条文学剧本之路走下去,你会有更好的未来。
平凡,但不甘平庸。
就如同这群最可爱的年轻人、我的同龄人一样,你们和我们台下的任何一个人一样,都只是普通的一个个体,但是你们有梦想,去追、去奋斗,你们把这些拍成了电影,这就是最了不起的一点。
祝福你们。
写于《鮀恋》汕大首映礼暨世界末日之后
很多事情跟情绪在不知不觉间就忘了,被这部片子重新唤醒了。
很多很多,明明不过十年,有时候恍惚间觉得似是已经隔了一世那般遥远,平时刻意去想怎么也想不出,毫无头绪的人和事与情,都慢慢从记忆的心湖中重新浮起,泛起涟漪。
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
原来我是如此惦念着那时候。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不止一次地有过这个疑问,但一直没法找到答案。
于是我找了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我想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经历更多的人与事。
有一段时间,我的豆瓣签名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遇所未遇,得所未得”。
我想,等经历足够多了,或许我自然能得到那个答案。
这是从属于我想法中“未来”的一侧,这部片子唤醒的,是属于被忽略的,想法中“从前”的一侧。
或许我该把目光往回看。
或许答案并不在未来。
不在遥远的空间,渺远的时间。
而在于近在咫尺却又总是视而不见的“过去”。
或许我不该求诸于外,而该求诸于内。
我喜欢读经典的旧书,听经典的旧歌,看经典的旧片。
我知道,这部片子对许多人来说远远不足与那些经典片子相比,但它对我的意义却是如此的不同。
如此得拨动心弦。
如此得唤起那些苦涩而又不舍的情绪。
就像一杯青涩的青梅酒。
博尔赫斯曾经评价《红楼梦》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
那么,这部《鮀·恋》于我而言,就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
庚子年润四月初十五点五十三分无名无姓同日八点三十九分第一次修改
尽管是后来才加入电影的拍摄,但是我错过的情节不多。
并不专业的操作,让我们吃了许多苦口,但我们都是在困难中找寻解决方法,因此学到了很多很多。
尽管我是负责配乐的人员,却经常跟导演编剧混在一块,讨论演员讨论剧本,这部电影之所以拍了这么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断改进不断重新拍,尽力做好每个步骤!
这部电影是我们从菜鸟向专业进步过程的产物,是我们一群追梦人共同孕育的“孩子”。
追梦的旅途,从不停歇……
对我一个在潮州生活了19年, 在汕头生活了7年, 最后离开了的人来说, 这部影片看完半个小时后, 泪流满面, 不知不觉地开始对号入座. 影片是在深夜一点钟看的, 其实挺喜欢高中时期那些故事的, 可能是因为高中时期大家就是在这样懵懵懂懂中度过, 不用去想所谓的选择, 不用去想自己的责任. 至于选择什么大学, 确实有时候选择的并不是当初想选的, 你告诉了可能因为你的选择而选择的人, 结果又没去那家学校, 对方又去了那个学校, 这是上天开的多么大的玩笑. 现实并没有那么多李大仁和程又青. 这就注定了以后无法走到一起 到了大学, 感觉人生才是真的开始, 这时候接触的人, 遇到的事, 形成的观念, 才是构成整个完整的人的基础, 如果两个人大学都没有在一起四年, 那么, "我越来越不懂你"这句话, 是真的. 我觉得这段之前是跟潮汕的习俗什么的没有关系, 摆在任何背景下都可以理解.到了奕新开始喜欢心蕊, 但是却说因为背景的原因走不到一起的时候, 我觉得这是男生视野和勇气的问题. 以前经常听到男同学说, 快毕业的时候压力好大, 家里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 许多亲戚都供着读大学, 不可能不去回报的, 的确需要回报. 但是回报的方法不一定要一直在家里陪着他们, 或者可以跟他们许诺一年之后接他们出来, 或者一年之后回来, 反正可以哄着, 如果对自己足够自信, 是可以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和关怀的.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这么的自信.李先生曾经过大概是这个意思的话, 如果想要成就多少, 就要经受多少的痛楚. 如果能够跨过这个坎, 才是真正的赢者. 许多人都没有勇气去反抗家里人的意见而选择牺牲自己的选择. 我的身边太多太多了, 有时候觉得很唏嘘.最后我只想说, 不管最后选择是什么, 忠于自己的选择, 好好地疼爱身边的人, 过好每一天, 即使心中的梦想可以不说出口, 但是绝对不能够被现实侵蚀,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无论是多少岁, 无论身在何地, 我们还是要记得梦想是什么, 并且有实现它的勇气, 无论是喜欢的人, 喜欢的事业, 喜欢的地方,,,如果说最后我们都要直面平凡, 是因为心中已经失去了激情. 但我也不同意说奕新当居委会工作就是平凡了, 如果你是金子, 无论是哪个岗位, 都可以做出不一样的事情, 例如在居委会可以进行一些健康教育讲堂, 文化传承活动, 改善观念等等, 一部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它的画面有多精美, 演员有多精湛, 而是能不能唤醒一代人心中想要呐喊出来的事情, 并且使这代人有勇气去改变它, 从这个角度上说, 我希望这部影片是成功的..........
我终于看了“鱼和它的恋”感触太多简单几笔1.从侧面的角度。
几天前,老妈又向我强调了:不准娶外省的女孩!
而我接着问她,那非潮汕地区的广东人行不?
“也不行,她们听不懂潮汕话,沟通起来很麻烦的” 2.电影台词“在潮汕,宗族亲戚间互相帮衬关心,是一种温暖可是,有时候,也是一种困扰”人情往来,搞好关系,这些潮汕地域文化从小就植入我们的思维,所以潮汕人人际交往处理得好,可同时也让我们的思维缺乏创造性,坚持实用主义!
3.不少潮汕人也有过自己的追求,可是在地域文化背景和家庭生活压力下,还是委身选择了经商、公务员等等人生路途.最残酷的青春也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献给所有勇敢直面平凡的人们/ 鱼和它之恋 不管怎样,感谢鮀恋剧组带给我们的感触
字幕升起——献给所有勇敢面对平凡的人。
片头造势说:这片子看哭的多是大老爷们。
的确,潮汕的传统,核心是深深的家庭观念,内外有别,这是一种固守,是一种文化束缚。
肩上的责任太重,长大之后,自己当初的梦想便渐渐越排越后,直到再也找不到了。
影片的基调是沉重,但反映的是一种真实,存在即合理。
以下是一个非电影爱好者的业余人士的絮絮叨叨。
一、看起来不大像电影,我必须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是部电影。
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1、剧情衔接生硬,并且和所想表现的潮汕民风没能很好地融合。
民俗的片段拍得太像纪录片,很突兀。
整体的镜头节奏没处理好,看上去疙疙瘩瘩的。
2、大约因为是业余演员,表演还是比较生涩的,特别是饰男主角少年时期的那位,常常让我觉得他有点半含羞的意味。
片中女孩子的妆偏浓,话说现在屏幕上看到的多数是裸妆的效果了,感觉有点穿越。
也正是这些原因,让这部片显得非常质朴,且非常的有诚意。
3、个人原因,轮渡、金山中学、中大的场景,都是我所熟悉的。
二、想表现、表达很多东西:潮汕的习俗和日常(饮食、老一辈的传统、迷信、固守、排外等等)、高中以及初恋的单纯美好、城市的变迁、关于成长、爱情、回乡与走出去的矛盾、家族的观念家庭的责任等等。
让一个苏州女孩来回忆,这个切入点很特别,但处理得不够好。
大部分内容不完全从她的回忆和视角出发,叙事显得混乱,很多情节和细节带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没能很好地融入剧情,太生硬。
总之就是,串得不好。
三、剧情进展很依赖解说,习惯的表现很依赖对话,而非一些有特色的细节,所以易流于刻板和表面。
表现心蕊在汕头受排挤的那段,太夸张刻意了,潮汕地区很多老师都是外地人,十年前我读书时就这样了。
四、作为一部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青春电影,能感觉到创作者的真诚以及强烈的情感,最后一幕即是如此,但不够顺理成章,不够浑成,那样的感动像被架空似的。
创作者应该更多些思考,更高些高度,汰去空浮的情感,多一些客观和冷静,也留给观者更多的余响。
想表现的东西太多,是很难驾驭的。
片子里一些日常的片段让人想起《天水围的日与夜》,但整体的距离,究竟在哪些地方?
五、个别小片段还是拍得很见心思和灵性,天才少年、心蕊和奕新对的《暗恋桃花源》的台词、市井的场景等,是这些片段在闪光。
最后说一句,这样一部自筹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背后应有许多旁人无法了解的困难,虽然说拍得并不够理想,这份行动力,也确实很让人充满敬意和感动。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鮀恋》。
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首先,这部本土制作的作品,在制作背景就显得很难得,而且最近的宣传做的非常好,特别是面向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微博上的宣传引起很大回响。
广工大的学生会抽票的转发超过了4000足以看到大家的期待,亲眼目睹试映爆棚的场面。
对于本土的制作,本来没有抱很大的期望能做的多好,但是从现场的反应以及电影的内容,却让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无论是在剧本的安排、对白的精心、导演的拍摄手法都让人觉得很惊喜。
情节不拖沓,从头到尾吸引你的观感;其中利用了很多潮汕话式的普通话不准的搞笑,笑点也蛮多,现场反应热烈;画面的唯美,剪辑的手法很流畅,作为一位新晋的导演可谓很难得,相信这部作品会让大家注意到他。
而最难得的是,作为一部要体现潮汕本土文化的电影,当然要抓可以表现这种内涵的东西,但导演抓的几个点,如海湾大桥、功夫茶、潮剧、老街、拜神等等的极具特色的画面就足以唤起身在异地的孩子们的情感共鸣,突出但又不为过。
对于这些熟悉的情景,从小到大亲身经历的事物,当我们看到这些,心中的兴奋和怀念便激涌上来,所以潮汕人,特别是汕头人,看得觉得特别亲切,于是我们心里的激赏会更扩大化,或许对于外地人看到这些,就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吧。
对于第一部用潮汕话作为主要语言的电影,还尝试体现潮汕地区的风俗文化,这点巨大的尝试是要大大鼓励的!
说了那么多优点,说说不足吧。
其实演员选的还不错,潮汕的孩子有很多帅哥美女的,听说用了两年时间选人,但毕竟是新人,或者说本来就只是一些学生,演技有些生疏也难免了。
在配音上面也有些衔接不上的感觉。
而最让大家争议的可能就是结局,感觉有点仓促,结束地措手不及,感觉故事还没讲完就完了。
也难怪竟然后面有人发问说是否要拍续集…… 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没有和苏州女在一起,也没有和高中的梦洁在一起,让人一时间感觉是不是缺个比较完整的结局。
但或许编剧的故意安排,其实就有了更深的含义在里面。
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局更符合生活。
男主角最后依然还是舍弃不起家庭不能一走了之,到苏州发展的想法破灭,这从侧面其实体现了潮汕家庭中对于孩子的呵护意味很重,总是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不要到外面受苦。
另外,在潮汕地区 家族中男人肩上的担当也很重,这也是男主角不敢在大学的时候和苏州女孩在一起的原因,其中的无奈滋味可能只有潮汕的孩子才能懂。。。
男主角没能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爱,心里的顾虑太多,最后没有能和心蕊在一起是一种可惜。
也像片中说的台词所说“只有相同文化地域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
”“难道一起长大,那么重要吗?
”在现在,家里的父母依然喜欢给孩子灌输一种观念: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人或者说外地人,导致现在一些年轻人依然理所当然的觉得,潮汕地区以外的女孩子不作为考虑的对象。
当然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
但我只想说,我们要按具体情况而定,其实爱情不分地域,甚至爱情不分国界,在如今这么开放的时代也不足为奇了吧,所以有时候一些落后的观念应该要摒弃掉了。
这个主题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有时候,所谓的区域性优越感不过只是一堵围墙,隔开人与人的距离,把我们困在里面,封闭性只能让人进不来,出不去。
--而片中在金中的取景拍摄,肯定会引起金中学子们心中无限的怀念。
高中的一段和梦洁懵懂恋情,或许不能说是“恋”,只是对一个人的好感,而那可能不是爱吧。
这种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现在回想起来多么奢侈,或许也只有那个时间段才特有的东西,男主角心里的喜欢一直收藏着,没有说出来,只是一直维持着好朋友的关系一直保持联系,但这种情感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流离,多年后的感觉已经变味。
这可能就是很多潮汕保守而缺少勇气去追求的孩子的真实写照,或者说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经历,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说不定你只是留恋过去那个我”--最后,对于这部三年完成的诚意之作,剧组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表现潮汕文化拍出了一部小清新的爱情片,值得给出高分!
加油!
对于《鮀恋》,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了,时间太长,以至于有时会担心是否夭折。
终于庆幸,最近看了试映版,故事是由女主角的寻情开始,她到陌生的城市,寻找有关于他的一切,穿插讲述了两段感情的纠葛。
一句“你是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
”道出了多少因地域偏见而分手的情侣们的心酸。
这话厉害了,这几天我一直在纠结一个听起来挺无聊的问题。
我是否要介绍给身边的外地女孩子看?
当然哥们作为潮汕男人,秉承父母和潮汕家庭传统,以找潮汕女生为首要目标。
可是,在外读书这么多年,见过不少挺好的外地女孩子,甚至有时会发自内心觉得外省女孩子也有她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就好比说剧里的心蕊,她坚强、甜美,重要的是她还不是一味的顺从你,偶尔有点小性子。
更要命的是,这个长相甜美思想独立的女生还为你跑到汕头生活,男同胞们懂的啦。
另外按照达尔文进化论,距离越远结合后代越优异,比如混血儿。
(纯属科学理论)ps 哥们以上言论绝对不是说潮汕女生不好,也不鼓吹找哪种女生最好,最多说明两者各有千秋。
说个题外话,咱们大潮汕的团结性和地域自豪感真心没话说,害我在这纠结,怕广大热爱家乡的同胞们误会我吃里爬外。
你说今天这是怎么了?
不就一部片,至于吗?
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害我纠结了一下。
扯远了就说我自己身边的情况,现在大家出外读书多了,不小心交往到外地的,也越来越正常了。
那现实情况是怎么样呢?
还真跟剧情里面所展现的差不多,你能想到的困难心酸都有了。
我记得我一哥们找的一个外省的,他爸妈死活不给。
他们后来确实是分了,但是我哥们真是太痴情了,现在三十几还单身一人。
而且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交往过外地人的,特别是在外工作的,如果不是父母强烈撮合,他们依旧会找外地人为伴侣。
这一点有待考究。
片子里心蕊来到汕头后,感叹潮汕话让她每天都像生活在遥远的国度。
哥们原先在上海呆过几年,也过过听不懂本地方言的生活。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真有点感动。
还真的发自内心希望这个苏州姑娘和林奕新有好结果,无奈没看到结局,等看结局!
电影最开始黑纸白字打出了一句话:最残酷的青春也会变成最美好的回忆。
好吧,我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要放在这里,直接无视。
电影的开场是一个人拿着钢笔在写字,我是在第二遍的时候才看出来那是心蕊的照片,才明白这是以她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
很多人都说《鮀恋》很有《那些年》的小清新风,估计剧组也是可以而为之的。
选择演员,服装,校园情节,都是走校园小清新的风格。
总结一下电影里描述高中校园生活的情景:(1)子超(奕新的死党)在楼梯的时候照镜子,扮靓;(2)数学天才应辉的口头禅“你怎么不去死啊”;(3)校园广播播放《被风吹过的夏天》;(4)鬼节进去女厕所,这些情节都是校园生活的典型,可以很容易勾起观众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很容易引起共鸣。
接下来,这种小清新和潮汕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就变成一部潮汕本土小清新电影了,很有意思。
奕新在偷撕照片被主任抓到之后,家长被请了过去,之后出现了第一个奕新和他妈妈对话的镜头。
这是一个经典镜头,噗!!
“奕新打水,新母洗菜”,母子之间的对话基本都是在这个情景下进行的。
不信?
你好好留意一下。
为什么这样,暂时就当做剧组没有想到更好的对话情景吧….另外,奕新因为这件事就变成走读了,可见金中的校规非常严,应辉没穿校裤被扣分会导致走读,晓楠有一个学期被子超害的走读,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来。
新母(奕新他老妈)说走读这事不能让他老爸知道,否则他老爸会被气死,是真有其事,之后可以陆陆续续看到他老爸的病情一步步恶化的情节。
第二天,奕新出门说:“妈,我这星期学校要排练,这星期就不回家吃饭了。
”是为之下做伏笔,奕新有表演才能。
奕新骑单车经过市场的时候,电影给出了很多市场上的卤鹅、青菜、活鱼、家禽的镜头,这些是典型的潮汕画面。
电影之中还可以融入了其他很多潮汕元素,比如《今日视线》、妹妹没带钥匙坐在门口想吃草粿(不是龟苓膏)、“圣杯”、潮剧,内海湾,小吃,功夫茶,木棉花,牛肉丸。
电影剧情中也是不是表现了一些潮汕特有的现象:“潮汕女孩是招牌”、“七星伴月”(奕新而一个同学有7个姐姐)、“找女朋友不能找外省的,要先看生辰八字”、黑板上的“外省仔”。
正是这些非常真实的,自然而然出现在电影中的潮汕元素、潮汕现象,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几乎可以称得上“异域风情”的潮汕风情。
接下来,剧情被一点点推进。
在杂货铺的时候,奕新妹妹说梦洁和她弟弟不和,有一个不是亲生的,埋下伏笔。
老妈打电话过来说老爸还没打完点滴,继续埋下伏笔。
有一次,新母坐在正在学习的奕新后面,唠叨说要给医生送钱,不知道要送多少,要问问大伯母。
这里和下面的情节有冲突,因为下面的情节明确说明新爸是家里的老大,需要承担整个家族的生机什么的。
既然新爸是老大了,哪里来的大伯母呢?
(= =)梦洁和奕新的那些交往就不做评论了,年轻过的人都懂的。
很快,情节就跳到了奕新参加了夏令营,取景是在中大,说明这时已经上了大学。
剧组在这时候也不过渡一下,让人在理解接下来的“从珠海搬到广州,一直嗨不起来”超级费力。
另外,奕新说在夏令营里遇到了天才,天才在北京不说那句口头禅,该为说“你好怂啊”,这个地方也令人费解,怎么突然就跳到北京去了呢?
好了,影片过了1/3,真正的女主角——心蕊终于出场了。
女主角出场的方式也和男主角一样,慢慢抬起头….导演就不能给个有点新意的镜头么?
好吧,不吐槽了。
心蕊和奕新通过演话剧相识。
两个人一起看电影,看了《小情人》、《两小无猜》、《怦然心动》、《属于你的我的初恋心》等等,我也是在电影最后的字幕中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个一起看了这么多电影的。
心蕊慢慢对奕新产生好感,而奕新只是有感而没有动情,一方面是惦记着梦洁,一方面是因为心蕊是外地女孩的缘故吧。
然后剧情又开始边乱便推动。
梦洁和奕新一直通过信件联系,有一次梦洁说到“南生百货要拆了,担心老房子没了记忆也没了”之类的。
她当时不是在杭州么?
怎么又出现在汕头,在化钱纸?
不解。
之后,奕新老爸病得更厉害了,妹妹把奕新叫回来。
母子去拜佛烧香,求老爷保号。
这是另一个典型的潮汕元素,拜神祈平安。
奕新回到家后,遇见一个很久没见的女同学,问奕新有没有和梦洁在一起。
此时梦洁虽然已经有男朋友,但是对有人文关怀的事情却觉得很搞笑,暗示梦洁的心灵有点扭曲,应该是因为家庭环境导致的。
这点心理描述为之下的情节同样做了铺垫。
后来奕新也觉得,“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好像孤零零的,一直坚守自我的样子。
”奕新会随着现实而改变,也预示着奕新会做出一些面对现实而妥协的选择,比如回到汕头,当了公务员。
但是梦洁却面对不了现实,苦苦挣扎,一直跨不过那道坎。
实习阶段到了,心蕊找了一份在汕头的教书实习工作,亲自来到汕头感受奕新的成长环境,试图构建一些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她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当地的排外、方言,都让她生活得非常辛苦。
不过,她的这个举动还是打动了奕新。
后来两人真正走在了一起。
只是,好景不长。
实习时候,新母和新爷(奕新他爷爷)有一个对话,新母的计划是把家里的店铺卖了,再借一些钱,给奕新在广州买个房子,付个首期。
但是新爷不同意这么做,他的意思是新母一个人在家太辛苦,在广州买房太贵,还不如让奕新回来汕头。
新母听了,没有反对。
回到广州后,奕新留在广州工作了一段时间(心蕊也陪着他留在广州)。
梦洁过来找到奕新的住处,奕新因为梦洁敲门,临时取消了和心蕊一起吃饭的约定。
此时梦洁已经是一名老师,家庭关系几乎已经破裂。
奕新本想着只照顾梦洁几天,之后给她找个更好地去处,却被心蕊发现他们两个住在一起,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心蕊是那种“感情容不下一点杂质”的人,她为奕新付出了很多,结果却换来一份有杂质的感情。
她受不了了,决然离开。
之后奕新和梦洁有一段很诡异的变化,奕新说:“你变了。
”梦洁说:“这个世界总会让人改变,更没有永恒的事儿。
”整个画面很黑暗,音乐也很玄乎。
此时梦洁对整个世界都有点绝望,她已经不是高中时候单纯的梦洁了,这让奕新无法接受。
梦洁是另外一个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改变了人生观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奕新。
奕新回到家中,和老妈说想去苏州发展。
明显就是冲着心蕊去的,就像心蕊当时来到汕头一样。
他老妈极力反对奕新去苏州,这和之前想卖了店铺给奕新在广州买房是完全相反的。
一方面是新母逐渐意识到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不容易,不想那么累,一方面是受到了新爷的影响。
让奕新回汕头一开始是谁提出来的?
奕新他爷爷。
奕新他爷爷是个关键人物。
奕新和他爷爷坐在祠堂前一颗大树下,映射这是一段有宗族意味的对话。
新爷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奕新能扛起振兴家族的重担,好好工作。
但奕新马上提出想去苏州发展,新爷一听到这个,顿时无话可说。
他一方面希望孙子能留在家乡,带动家乡的发展,一方面又清楚他阻止不了奕新“出门”的想法。
宗族的概念在新爷这一代已经逐渐减弱,到了奕新这一代,也就是我们这一代,想的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长辈和晚辈所处的时代不同导致的思想观念的差异,与家庭生存压力导致的人生选择的无奈,这两者产生的矛盾才是困扰现在潮汕年轻人最大的问题。
奕新也有想过一走了之,只是在离开家的时候,耳里缭绕的都是家里人的话,思念、亲情,这些不能称为羁绊的羁绊不断地拉扯。
最终,奕新因为爷爷中风生病,回到了家里。
这一回,再也没有出去。
最后还有一些台词,让人看了有点沉重:——“之前一直和人讨论得失,现在觉得,失的本来就不应该拥有。
”——“现在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考究所谓的答案是什么。
”——“你说我只爱自己,你恨我,甚至恨这个地方。
”奕新翻看高中同学录,晓楠写道“我不会嫁给你们两个的”。
可是后来金中校庆,奕新和晓楠走在金中校道上,捡起落在地上的木棉花,一起回头。
是不是暗示着,两人最后走到了一起,结婚了?
以一个青春故事讲述潮汕文化或者是一座城市立意很好。不在一座城市成长没有共同文化的人就无法在一起?这显然是“致前度”式的偏见。电影反高潮但却没做到平淡而近自然,剧中两次出现的歌仔戏还有其他的电影片段本可以把它们作为传达电影内蕴的一部分但却被浪费掉了。节奏很乱电影整体可以更好点。加油
这就是和院线片的区别吧。
有点无趣是真的
还是蛮感动,高中那些傻逼逼的事~~~师兄师姐们好棒!
题材是不错的,但是剪辑分镜演技叙事脉络都太业余,打感情牌也不好接受。
做为一个出门读书并在外工作的潮汕人,共勉!
支持一下吧,挺不容易的。
冲着潮汕人自己拍的片子去看的,作为原创还是很不错的;剧情方面蛮现实的,有时候爱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人,也会挺无奈做自己当初不喜欢的事情潮汕地区和非潮汕地区的爱情,是会有一定阻隔因素,不过既然选择爱就要勇敢去;最后可能是非专业的原因吧,录音还有人物表演时会有断续感
没有选择的人生
旁白略囧,慢镜略装,苏州姑娘长得巴蜀风情,却也有这么一些细节令我忆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那些配乐拨动了我这锈迹斑斑的心弦吧
客观3星主观4星,主要是制作起来真心不容易。潮汕话表演的时候最忌念台词,宁可讲错或拖沓也不可照念。片中演员都掌握得不错,对话中书面语很少。关于潮汕传统家长的闭锁观念我真是深深觉得中枪,而潮汕特色部分除了兼顾各区方言之外其他部分比较蜻蜓点水。
”在生命的浪潮里,有些人逆流而上,有些人顺流直下。有些人,随波逐流了。所以,有些朋友遗忘了,有些朋友陌生了,都是随缘而定的”潮汕题材第一部相对比较成功的电影,但是其中很多细节都没有做好。
作为学生拍出这种程度,算可以了。而这拍摄的背后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不能不令人敬畏
创作人员精神可嘉一颗★,潮汕背景潮汕话一颗★,配乐配角(高中死党和粿条兄)一颗★,其它,就没有其它了……
维纳斯
配音做作了点,情节一般。不过,一颗送给音乐,一颗送给画面,一颗送给团队,一颗送给方言背景。一起长大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校园内的特别是中大内的片段勾起了很多回忆,发觉那些年,曾经错过了很多,失去了很多。青春,究竟是要直面平凡,还是经历起伏明暗
至少很少微电影可以拍得这么合理流畅。身为潮汕人再加一星顶起来。可惜汕头的潮汕话还是听不懂。
高中看过,剧情很一般啦当时看得很懵。不过最近看了《爸,我一定行的》预告片....emmm....大概这部的画面还要更好
人生太长,影片的时间太多,却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