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看过《绿屋的安妮》,特别喜欢,记得是在黄金书屋买的,星期六,去二姑家,在他们家楼上一口气看了快一半。
如果不是真的喜欢,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呢?
我还记得插图里长大了当了老师的安妮,落落大方,有一丝落日余晖照在她身上。
今天突然想到应该有电影吧,搜了一下原来有这部剧。
一集还没看完迫不及待写影评了。
真的好棒!
画面就很治愈,还原了乡村的美景。
那个说名字希望Ann加e发音的情节我还历历在目。
我想我小时候那么喜欢安妮,可能也有多多少少和她有点像的原因,红头发,有些雀斑,给喜欢的风景取名字,幻想自己是个公主,希望长大可以漂亮,希望自己特别,希望自己聪明… 安妮的性格可圈可点的太多了。
勤劳勇敢,乐观善良,小时候受过那么多欺辱她还是喜欢花朵、诗词;一直拥有期待;觉得自己不能被领养了,她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做家务争取表现自己;被别人嘲笑红头发雀斑瘦弱,当即反驳,毫不示弱。
二十多岁的我看到这里也对她的勇气感到敬佩;她意识到这样会使家人丢面子后就主动道歉,并仍然说明嘲笑别人外貌是不对的。
小小年纪就能拥有这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真的很不容易。
值得的话,这部剧以后可能会反复看了。
看第一季的时候是那种看见人就想安利的心情,这部赋予了美好的自由爱与勇敢的剧集,画面即美好又很治愈,在这个滚烫夏日带给我的一丝小美好,我看时很是懊悔假如童年时期就读到安妮系列的作品,可能自己的三观和思想会确定得更快一些,也许会被小安妮所影响从而更加自信和勇敢,不说剧里安插的其它部分并没有那么治愈的部分,单是谈论安妮鲜明的性格就让自己那么激动雀跃,喜欢安妮的笑容,也喜欢她的高谈大论,对于女性的自由与平等,对于自己的勇敢追求,即使偶尔也会自卑自弃,对于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喜欢,也能看到她的那些小小缺点,但是,假如一个人没有缺点,那试问她要如何成为一个更好,如何成长呢!
很遗憾没有第四季了,虽然感觉第三季的结尾还好扭转得很美满,让我感觉最后一家人坐在绿茵茵的树下看安妮母亲的生前笔记时,那种幸福和感动,总之,仍旧是一部很值得追的剧,后面会去看完安妮系列的书,怎能不看呢!
多么美好!
这部剧看完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没有什么特别震撼的成长过程但就是很舒服看了过后充满希望,看完后我真没想到我会去入安妮系列,居然有八本啊讲述了安妮整个前半生………虽然想等第四季但是貌似是没有了………男女主演员选角真的太好了吉尔伯特好帅,虽然中途拖拖拉拉地感情有点狗血但是最后那几个吻都弥补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安妮出生是不幸的,但是靠她在黑暗中自救她赢来了童话一般绚烂的人生,看得又励志又甜
There was more scope for imagination. 小安同学是我很喜欢的角色了,乐观,善良,爱读书,爱想象,爱编故事,很像从前的我了。
也是我现在想成为的样子。
事情总会变好的,从哈蒙德太太家到孤儿院,最后安属于了green gables,成为cuthbert一家成员,遇见Diana,Gilbert,Mrs.lynde,她是幸运的,绿山墙更是。
安很可爱,第一次与matthew见面,在前往新家的路上,一路吧嗒吧嗒地说了个不停,给走过的大道,巴里家的池塘取名字。
她没有朋友就和树和花说话,昨天想变成海鸥,今天想变成蜜蜂,是个极有趣的灵魂。
她过去的生活太艰辛,黯淡了,那又怎样,可以想象自己是科洛迪雅公主,踩在天鹅绒的地毯上,身穿带着泡泡袖的裙子,可以读书,书能把她带去很远的地方呢。
而且就算之前生活的很受委屈,安还是会善良地为他人着想,印象最深的是马瑞拉问起哈蒙德太太时,她回答,她是想尽可能对我好的,只是她有太多要操心的了。
还有剧里鲁比不愿意住到cuthbert家时,安告诉她,放心吧,没有人会认为你和我是朋友的,并安慰刚刚遭遇火灾的鲁比,it is good to have things to look forward to.在知道cuthbert家遭遇危机时,就算担心自己是否会被继续收养,仍然要给予帮助。
很想抱抱她,在来到绿山墙的那一晚,别哭了,the worst time is over. 安的心中充满爱的,所以她总能将其播撒出来,对人,对植物动物,对这个世界,即使她没有被这样对待。
When a tender affection has been storing itself in us through many of our years,the idea that we could accept any exchange of our life seems to be a cheapening of our life.And we can set a watch over our affection and constancy as we can over other treasures. Also,sometimes you should let other people love you,love isn't charity. 印象最深的就是josphine姑姑对安的一段话:You can get married at any time if you choose to do so,if you choose a career,you can buy a white dress to yourself,have it made or order,and wear it whenever you want,I am gonging to be my own woman.I choose myself and then I will never be disappointed. 最重要的是live a life with no regrets.
自从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在书店打折区淘到一本售价仅5元的《绿山墙的安妮》,我的成长历程中便一直被安妮这个爱做白日梦的话痨少女影响着。
高一那年在得知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发展的时候甚至抱着新买的电子辞典一个词一个词地啃完了Amazing上的Anne of the Island原文,看到两个少年男女在黄昏时分表白心迹一同回家的完美结局激动得难以自己。
高二那年在土豆上找到了85版的电视剧,兴奋得一口气看完了整整三部。
高三的时候学会了邮购,便立刻买了后面几本中译本。
大学时代,在网上买了英文原版并时不时翻出画质感人的85版电视剧的前两部反复重温。
如今,即将结束学生生涯走上职场,在看到新的影视版本仍然会兴奋不已,啃完了16版电影的生肉,也连夜看完了17版CBC电视剧第一季。
自认算是安妮系列的死忠粉,而且大概是个专一的唯粉,因为我几乎阅遍所有著名的儿童文学和女性成长文学作品——小妇人(第二爱的)、窗边的小豆豆、小公主、海蒂、长腿叔叔、秘密花园、小王子、彼得潘等等,还有同一作者的蓝色城堡和艾米莉系列,都只是看过就罢,不会如此痴迷。
大致谈谈我看过的各个影视版本。
宫崎骏早期作品——《红发少女安妮》,还原小说第一本的内容,很适合儿童观看,对于我这个宫崎骏免疫的大龄观众来说就稍嫌幼稚了,而且满满的霓虹风和日式动漫生硬(纯属个人偏见)的搞笑方式让我很难带入爱德华王子岛上发生的故事。
16版加拿大影版,自然风光无比美妙,音乐悠扬婉转,整体基调生动有趣,这几点大概是这个版本仅有的优点了。
其他方面,演员的贴合度、小演员的演技、对白、剧情改编、人物设定统统不合格。
因为小演员演技的浮夸,安妮被演得讨嫌有余,可爱不足;吉尔伯特幼齿且呆,让人无语;马修活泼得太过;玛丽拉不够古板;戴安娜乌鸦羽毛一般的黑发呢?
16版的绿山墙一家人 85版的电视剧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土豆和B站上可以找到中文字幕版的,也有DVD,推荐观看。
主要演员的演技都十分精湛,特别是绿山墙那一家子,仿佛是书里走出来的,安妮越看越好看,吉尔伯特是个有点小毒舌的开朗帅小伙,慈祥的马修偶有孩童的天真之态,玛丽拉严厉却不失关爱。
画面虽然不清晰,但爱德华王子岛的景色非常养眼,配乐也堪称经典,竖笛演奏的主题曲theme of anne至今仍在我的单曲循环纯音乐列表之中。
第一部从安妮忙中偷闲在林中朗诵丁尼生的the lady of shalott(书中引起百合少女事件的诗歌)开头,以安妮和吉尔伯特握手言和相携归家结束,收养闹剧、向林德太太的道歉、下午茶醉酒、闹鬼的树林、石板砸头、逞强被摔、染绿头发、百合少女事件、马修的逝去,基本完美地还原了第一本书中所有经典的桥段,还巧妙地加了些似有若无的少女情愫。
第二部有小说后几部的内容(比如误卖牛事件、小说获奖),也有很多改编,让我无语的是,书里白马王子般看似完美实则乏味的Mr. charming乔伊改成了一个魅力大叔,是安妮学生的父亲,好在安妮和吉尔伯特的感情线基本尊重原著,最后几段尤其感人,可惜的是安妮精彩的大学生活和女孩们的友谊没有拍出来。
第三部就是纯粹原创的故事了,还牵扯到世界大战,当作与书无关的电影看也还不错。
85版第二部的男女主
85版的小安妮与马修 最后书归正传,谈谈17版电视剧第一季。
昨天连夜刷完了第一季,不得不说,主要演员都选得很棒,安妮的红发和雀斑比85版更加还原,小演员演技值得赞赏,马修的蓝眼睛盛满了宠爱,吉尔伯特好帅啊,温柔又绅士,戴安娜比85版的美上几分。
同样是在爱德华王子岛拍的,景色之美自不必说,片头美得不想跳过,电影般的画质让人赏心悦目,每一个镜头都可堪入画。
第一集完美还原到我都满足得哭了,聒噪而想象力丰富的小孤儿安妮,心软的马修,严厉却本性善良的玛丽拉,爱管闲事的蕾秋,每一个角色都那么贴合。
两旁开满鲜花的林荫道,闪光的小湖,窗外的白雪皇后樱桃树,时有海鸥飞过的岸崖,每一处景色都与我对书中描写的想象一般无二。
17版的白色欢乐之路 第二集是强行制造戏剧冲突的原创剧情,一句话评论——不看也罢。
玛丽拉在将安妮谴回孤儿院后无意中发现遗失的水晶胸针,马修克服种种阻碍之后终于寻回安妮,而安妮却因此对玛丽拉产生心结,野餐会中安妮因为孤儿的身份备受排挤,最后安妮在族谱上写下名字,三人成为真正的家人。
我实在不能明白,书里让人忍俊不禁的一个小插曲怎么就能被扩写成这样一个烂俗的故事。
至此,可以看出剧情基调已经完全偏离原著,八匹马都拉不回编剧对于戏剧性和所谓“写实”风格的追求了。
还我单纯乐观的安妮,还我温馨有爱的绿山墙,还我安宁和谐的阿冯利村民!
第三集,安妮上学,除了戴安娜,其他男女主同学都不待见她,她因为爆料老师和女学生普莉西的暧昧再次闯祸,吉尔伯特以英雄救美的方式出场,叫胡萝卜拉辫子被石板拍的重头戏拍得毫无惊喜,玛丽拉加入女性主义的小团队,因为安妮怒怼普莉西的母亲。
第四集的安妮已经能让很多没看过小说的观众无比厌烦了,撒谎、PTSD、不断犯错、不知感恩、公主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不爱干活、找小长工麻烦,书里调味品一般存在的小毛病被无限放大成让人厌恶的人格缺陷。
虽然为了挽救安妮的形象,编剧安排了一出不知所谓的英雄救火戏份,但不得不说牵强太牵强。
第五集总算回归小说温馨的氛围,安妮与吉尔伯特较劲,戴安娜下午茶醉酒,马修送蓬蓬袖洋装,加的初潮部分也比较合适,体现了成长的烦恼。
莫名的地方是,给马修加了个初恋。
第六集只有安妮救蜜里梅的部分比较正常,失去姬友的约瑟芬姑婆提前出场,与安妮探讨女性婚姻观是个什么鬼,吉尔伯特那热爱旅游的老爹去世是个什么鬼,书里的阳光少年吉尔伯特变成命途多舛的阴郁少年,还为了安妮与比利大打出手是个什么鬼,玛丽拉因为家庭的羁绊无法追随布莱斯先生眷侣难成又是什么鬼?
至此,所有主要角色,人设山崩地裂。
第七集更是全程WTF,数万头羊驼从我的脑海中呼啸而过。
绿山墙经济危机爆发,安妮与小长工杰利上街变卖值钱家什,遇到打工的吉尔伯特,马修企图自杀,两个觊觎绿山墙的坏人被安妮微笑着请进家门,未完待续。。。
我想安妮的成长故事之所以备受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温暖人心的治愈力量,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读着都会觉感受到阳光和希望。
而17版的改编让安妮和这个故事完全变调,无论是为了追求“老少咸宜”的“写实性”,“为自我认同、女性主义、霸凌和偏见等恒久议题带来反思”,还是单纯的哗众取宠,在我看来都是无谓且失败的。
从最开始的欣喜异常到第一部完结时的无比失望,我想下一季我是不会感兴趣了。
我还是快进着看了第二季,只想说,导演你想跟风拍LGBT、种族主义、女性主义、霸凌和偏见等欧美盛行元素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原创故事的,何必挂小说的羊头卖你四不像大杂烩剧本的狗肉呢?
本书迷只想看到还原书中简单温馨的人和故事罢了。
文/曼佳很久以前看过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记住了那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可爱女孩,时隔多年以后,偶尔在人人视频上看到《小小安妮》,原来就是那本我喜欢的著作的改编电视剧版,赶紧看了起来,一看还是那么上头,这种英剧里面常见的乡村风景,绿地开阔辽远,树林浪漫梦幻,农户的小楼古典精致,反正环境就是让人觉得美。
何况以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为故事背景的这个地方,更是添加了白雪皑皑、蓝色的大海、巍峨的峭壁等等特别的风景,使得那些空镜头也很让人心旷神怡。
真的,在呱噪和灰尘漫天的城市里生活久了,对这样的美景真的是全无抵抗能力。
但是当然还是安妮这个觉得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因为这个女孩太与众不同了,不仅仅她有与众不同的胡萝卜颜色的红头发。
她一直强调自己的名字是Anne,是后面加那个不发音但是有E的Anne,所以这部剧的英文名其实翻译过来是“加了E的安妮”。
绿山墙这个农庄的未婚已老的姐弟两从孤儿院领养了女孩安妮,在此之前,这个红头发的女孩曾经辗转在很多人家做帮工,在帮佣户和孤儿院之间来回转送,受尽了折磨和屈辱。
所以当她一来到这个自然环境像仙境一样的爱德华王子岛的小村庄,她立即爱上了这里。
虽然领养的两姐弟觉得领错了想把她退回去,她终于想尽办法让自己留了下来。
这部120年前的经典作品至今还受到人们的喜欢,因为作品里塑造了一个十分特别让人很难忘记的角色安妮,经过改变后的电视剧也加了很多内容,同样在观剧的过程中让人觉得思绪良多。
第一季的故事讲的是1896年的故事,那是120多年前,但是,今天的人们来看,依然鲜活如当下。
何为经典,就是永不过时。
一、精神胜利法是逃离苦难获得能量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红头发和满脸雀斑且十分瘦弱,外加上她十分喜欢说话总是自言自语甚至幻象一些故事情节并讲述出来,安妮在孤儿院被认为很讨厌很怪异,不仅仅里面的管事们刻意打压她,也被孤儿院其他姑娘们合伙凌辱,当然在她稍微长大以后被送出来做帮佣的时候遭雇主谩骂毒打的次数更加不少见。
这种环境下安妮学会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将自己想象成一个落难的公主,现在被困在地牢中,要杀死周围的恶龙,才能获得新生。
在无数个黑暗的孤单的夜晚,在无数个被欺凌后的痛苦时刻,她都幻想自己是那个公主,既然是公主,受难只是暂时的,她的高贵让她不会轻易屈服,她也幻想中有朝一日她的国王或者王子会解救出她这个公主。
甚至在被领养到达了绿山墙以后,她数次闯祸了害怕自己可能会被送回孤儿院,甚至因为在学校里被欺辱了她无处发泄,她都依然对着柜子里的那个影像自言自语,仿佛那里有一个自己的朋友一直在陪伴和鼓励着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闯过难关。
靠着想象自己是公主,想象有一个看不见的朋友一直陪在身边,安妮度过了她人生中许许多多的黑暗到极点的时光。
现在回头来看,这种身在此处,思维在另外一处的方法,也就是现实和感觉不一致的时候的处理方方,也许和我们所熟悉的精神胜利法很像,许子东教授在评析鲁迅的《阿Q正传》说到精神胜利法,是情和理不分,这有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变化一个思考的角度。
比如说瓶子里只有半瓶水,你可以说“瓶子里只有半瓶水了”,但是你也可以说“瓶子里还有半瓶水”,后者的说法会让你觉得更加安慰。
其实这个层次这是精神胜利法的入门阶段,是基础。
许子东教授觉得人人都会,我觉得其实也不是人人都会的,因为找到另外一个角度还是需要一些能力的,有些人永远只看到一个角度,永远被困在那里。
2、第二层次:虚构事实,再变化角度,以求心理安慰。
比如阿Q和人吵架时,就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儿子打老子啊”想到这层,阿Q就心满意足了。
当然我们在现实中虚构的不仅仅只是这种内容。
3、第三层次:用自虐的方式虚构事实,再变化角度,获得心理安慰。
比如阿Q被人抢了钱,还被人打了一顿,于是他抬起右手打了自己几个巴掌,虽然脸颊火辣辣的疼,他感觉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于是这么想后,他心满意足地躺下了。
第一层次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有些时候会觉得很智慧,如说离婚失业疾病死亡等这些通常意义上的低谷发生的时候,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安慰自己很重要。
离婚失业也许是告别错误的机会寻找正确的可能,疾病死亡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既然人生现在已经LOW到谷底接下来也许会否极泰来?
也许事实未必就像希望的那么顺遂,但是换个角度想,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许当下的日子就没那么难过了。
因为让人痛苦的其实并非全是现实,而是现实带来的对未来的不安或者痛苦的想象。
方向不合适的想象会加深痛苦,而另外换一个角度的想象却可以减缓这种痛苦,从而让人获得一定的安慰。
第二层次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安妮用得最为熟练的,她在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的时候,被人侮辱、排挤、甚至毒打的时候,她总是一遍一遍在内心里对自己说,我只是暂时被困在这里的一个有名有姓的某公主而已。。。
她甚至把公主的很多故事想得非常详尽,那些故事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安妮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地方在于,她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无论什么时候被踩到了脚底,她都靠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被打倒践踏后顽强地站起来,再被践踏,再站起来,就像小草,你觉得它很卑微,但是它永远可以在任何缝隙中生根,长出芽儿来。
安妮她的想象力救了自己也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觉得与她偷偷的阅读不无关系,她想尽办法阅读孤儿院她能偷到的书本,甚至只是各种印刷在纸上的文字,所以她才能有想象的材料。
而她在每天念念叨叨的各种自言自语、甚至给人感觉现实和幻象不分的讲述故事的时候又锻炼了这样的一种能力。
她陪伴了自己,也最终救了自己的命运。
正是她的非常的想象力和话痨式的特别表达让绿山墙的内向而沉默寡言的男主人马修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很有趣想要留下她,她仿佛不像个在孤儿院呆了很久的沉闷压抑的孩子,那些常见的毛病她身上竟然没有,她反而像一个生活似乎无忧甚至快乐的想象力爆棚的女孩。
第三种的精神胜利法,因为自虐,听起来并不高级,但是我们,包括安妮也不是没有运用过的。
比如安妮到达绿山墙时,感觉美好得不真实,她一路上掐自己的胳膊,掐出了很大一块淤青,觉得自己还会痛证明自己是在现实而不是在梦中。
还有安妮开始在学校因为自己的话痨爱出风头加上孤儿出生被群体性地被排挤和侮辱,使得她不再想去上学,于是很长时段时间假装去上学了,但其实躲藏在树林里那个四面透风的寒冷的小屋里,想象自己脱离了一群恶龙的欺负而自由自在为所欲为而变得好受了起来。
总之,对于安妮,她在精神上很强大,生命力也顽强到让人惊讶,我看着这个100多年前的孩子,最卑贱的生命,在最凌辱的环境下,依然如此不屈不挠,那蓬勃的生命力让人叹服,也震撼。
二、被尊重被认可能力满格呈现而不是做小伏低或者是想快速融入到那个集体中,安妮因为她的快言快语或者说口无遮拦,也有点爱现,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比如玩弄小老鼠之类的那些,不仅仅被同学们排挤,也被同学们的家长排斥,再一次对她的生存环境造成困难。
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去上学,只能靠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但是这种精神制胜不是最终的法宝,它可以支撑你的精神不会彻底倒下,但是对于周围环境对你的看法,其实并无实质的改变,于是只有精神胜利法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作出一定的事情,让别人对你印象发生改观。
第一件事情是同班女同学家起火了,这个女同学其实也是排挤她的集体中的一个,她和镇上的邻居一起加入了扑火行列中。
但是她发现房子的火越烧越旺,于是她拿起一些毛毯冲进了房子,冒着浓烟滚滚被呛死的危险关上了窗户和门并用毛毯堵上了门的缝隙,火势因为缺乏氧气的助攻果然小了下来,最终救火成功。
而她的这个知识是在孤儿院无聊的时候看救火常识中学到的,这次用到并立下了大功。
原来排挤她的镇子里的居民当然开始对她刮目相看,她也重新获得了同学们的一些认可,并开始收获那个女同学的友谊。
第二件事情是最好的好友戴安娜的妹妹生病了,高烧并咳嗽,而此时几乎所有的大人都到另外一个镇上看总理来访的活动去了,屋子里只剩下了自己这样大的孩子,而去喊医生也得几个小时以后才能到。
安妮毫不慌张地用自己曾经在雇主家得到的经验给那个孩子物理降温,并用使之倒立的方式让那个孩子咳嗽出浓痰并获得顺畅的呼吸,从而挽救回来一条生命。
也是这个事件让戴安娜的母亲重新答应了让安妮和自己交往,她依然是用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被欣赏被认可。
第三件事情是在班级里获得认可,安妮主动学习的能力那是毫无疑问的,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求知探索的能力,她的学习基本上是数一数二的,能和原来班级的第一名基尔伯特并驾齐驱。
而最特别的是,这个基尔伯特没有因为这个女孩也很强而从内心嫉妒她抵触她,而反而产生更多的是欣赏和帮助,他看她的眼神明显有不同。
其实对自己足够自信的话,真真的强者之间是惺惺相惜的而不是你死而活。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也因为人总是群体性生活的,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每个孩子都希望能从别人的评价中定位自己,得到鼓励和正面的评价,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信心等等。
如果想融入到集体中,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些孩子会采用讨好的做小伏低的方式,供别人使唤和践踏,从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感,而另外一些人,比如安妮,她十分地倔强,在不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时候,绝对不低头认错,会一直强杠。
当然这会让她在过程中的确遇到很多大麻烦。
但是最终,如上面所说,她不是靠让自己卑微,因自己可怜获得同情而被接受,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来的效果,让人家对她刮目相看,从而接受了她。
我们都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是慕强的,我们喜欢强大有能力有力量的人,不可能喜欢虚弱的笨拙的卑微的人,所以让自己变强大,才能真正地长久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这是这部剧不仅仅教给孩子们,也是教给我们所有人的。
三、作为倔强斗士面对校园霸凌要强烈反抗而不是一味顺从校园霸凌真的是在任何地区和任何年代都是存在的啊,120年前的加拿大的小岛上存在,我们中国的今天任何一个校园都存在。
也许持强凌弱就是人性之劣根,尤其在那些法律法规对某些年龄还限制不到的孩子们身上,更是有些肆无忌惮而很难被处理。
教师们不想惹上麻烦,家长们都不是那么好对付,就剩下那些孩子,被扔在和动物丛林差不多的地方,被猎食,独立挣扎,那些被凌辱的有些通过反抗活过来了,有些永远在黑暗的深渊,用一辈子的时光来治愈他们的童年。
想起前不久看过的2021年比利时的新电影《童一个世界》,讲当代的一对兄妹在校园里的故事,哥哥莫名被高年级的孩子霸凌,被摁到马桶里喝水,被在操场上用足球猛砸,被一群孩子打得满脸淤青,然而他还不敢告诉父亲和老师,因为被老师看不到也管不了的角落,父亲没有出现的时间内,他只会被打得更惨。
后来哥哥发现他可以暴打妹妹的同班男同学获得发泄,因为对方更弱小。
于是哥哥把自己被高年级男生凌辱的那一套如法炮制地用到了妹妹的同学身上,从而获得一定的心理快感。。。
所有的校园凌辱都看了让人非常地愤怒和难过,因为凌辱的发生,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所以就无法避免,任何原因都可能被凌辱,这种甚至来得毫无道理。
就像安妮,因为她是孤儿,算是出生低贱,这给了那些同学最好的侮辱她的基础,他们给她起绰号叫她胡萝卜小雀斑穷鬼,肆无忌惮地嘲笑她的头发长相说她非常丑陋所以没人要等等,因为她小小年纪就在别人家帮佣过见过一些不该见的画面,他们便认为她道德败坏有伤风化低贱下流影响小镇风气,甚至因为她成绩很好反应敏捷被认为爱出风头扰乱课堂记录让人厌恶等等。。
总之霸凌的原因千奇百怪,只要想霸凌你,莫须有的理由可以随便找到,尤其是那些跟风的孩子,担心自己不合群失去集体的保护,所以对强势领头的孩子唯命是从,成为霸凌力量的帮凶。
除了精神上的凌辱,被殴打也是校园霸凌的主要行为之一,除了没有共情和思考能力以外,身体上发泄也成为有些孩子认为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
基本霸凌别人的孩子,从上面说的电影和社会实情来看,基本也是一些在家里被父母在精神或者身体都被侮辱的那种,他们通过校园霸凌来复制自己的生存模式,或者作为反击社会的模式。
所以,霸凌别人的孩子可恨又可悲,被霸凌的孩子更是可怜又可悲。
面对校园霸凌怎么办呢?
既然上面说到霸凌其实是毫无理由,因为施暴者的年龄和发生的隐蔽性,很难被及时并合理地处理,所以被霸凌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地告知自己的父母,用父母来向学校和对方孩子父母施压,获得一定的威慑能力。
而作为孩子,一味的忍让根本不可能让霸凌停止,勇敢地反抗,不管能不能得赢,要让对方害怕自己的那种反抗的勇气。
从我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一些案例来看,被霸凌的时候,适当的相对抗的武力是避免不了的,那样反而能获得一线生机。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不折不扣的恶魔,欺软怕硬,屈服他们只会让他们更加变本加厉,而被霸凌的孩子选择抗争能多少威慑到对方一点。
电视剧中,安妮的养父母就做得很好,他们得知情况后,不是指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没有做好而被霸凌,而是找到对方的父母严正提出自己的警告之类,让安妮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强大支持,她知道自己反抗的时候是有支撑的,她是不怕的有底气的。
这两者结合可能才是面对霸凌的正常的方式。
《小小安妮》第一季是讲的是从孤儿院到绿山墙的安妮,大概13-14岁,因为环境的变化和身份的变化,她的不断适应和成长的过程,因为安妮的有趣和勇敢使得这部剧让人看了很心动。
而绿山墙的主人,姐姐玛丽特和弟弟马修,而在和安妮相处的过程中时时让人感动。
因为他们第一次当父母而有所无所适从,但是他们终于找打了正确的方法,就是用爱来温暖这个孩子,也用自己曾经当孩子的体验来获得共情能力,同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与时俱进获得孩子的认同感,不懂的地方传统的方法尝试求助于那些有孩子的妈妈的经验。
虽然他们自己是老派的,因为爱,他们欣然接受了安妮这股野生力量带来的蓬勃的生命感和新鲜感,这点很让所有的为人父母值得学习。
爱孩子,就是努力理解他们合理的需要,尽其所能地给与他们所要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为了把对方教育成为另外一个自己,从而让孩子们的身心都远离父母,从而让父母最终从情感上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目前只看到第一集】 是一个叛逆(漂头、打唇钉、泡酒吧)女学生强烈推荐我看的。
我只记得小时候很喜欢Annie,喜欢书里奇妙的世界、我只记得Annie让我知道雀斑、红头发的西方歧视、我只记得Annie的勇敢和富有想象 成年以后,再回忆绿山墙的安妮,只有淡淡的朦胧的片段,是绿色布满爬山虎的窗景、是一个没有正脸的怪诞女孩。
安妮也许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勇气,但成年的我似乎以为不再需要这样的勇气。
因此如果不是很舍不得这个学生,我想我也不会打开Annie with an E。
说实话,刚刚开始看剧的时候,我皱起了疑惑的眉头。
我疑惑为什么小时候会喜欢这样一个角色?
不漂亮,聒噪,情绪化。
可她的形象和书中确实并无差别。
我不停质问自己,为何从儿时“对安妮无条件的偏爱”,变成了“有条件的偏爱”?
作为孩童,此书是以安妮为视角的作品,我感受得到安妮的赤子之心,并深深共情。
可作为成年人,我却慢慢以社会纪律感去衡量所有人(包括儿童),我慢慢失去了接纳吵闹、接纳个性、接纳失序的能力。
可是毋庸置疑,安妮有她无可替代的闪光点,有她值得尊敬的性格。
而成年之后的我,是不是很有可能成为不接纳安妮的一员,很有可能成为伤害安妮的帮凶,成为童年最讨厌的大人?
值得提及的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打破成见,用儿童热情、无畏的赤子之心去观察这个世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塑造了一个个立体的形象、让人又爱又恨,深思。
对安妮来讲有人爱、有人去爱、有“生活”就足以热泪盈眶。
感谢这个剧集,让我重视内心的自己,重拾赤子之心。
小安妮来自孤.儿院,她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她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编造故事的能力,总把自己想象成落.难公主。
在她11岁时,美梦成真了——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了她。
但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妹.妹本想领.养个男孩来帮忙干农活,送来的却是女孩安妮……
虽然中间有一些误会,但安妮主动出击,一再承诺自己会表现得符合他们的期望,蕞终让这对老兄妹接纳了自己。
但在镇上居民的眼里,红发安妮布满雀.斑的脸丑陋不堪,她的出身也使大家对她有着阶.层的偏见:肮.脏、无礼、文.盲、下.等……大家对她总是冷语嘲讽,对她避而远之。
在学校,渴望朋友的安妮也经历了备受冷遇、霸.凌的时刻。
但她的同桌兼闺蜜努力地帮她带入群体,一个暗恋她的男生吉尔伯特也暗自保护着她。
不久之后,饱读《简·爱》等名著的安妮,其成绩突飞猛进,在拼写单词的测试上更是和吉尔伯特分列前两名。
与此同时,她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的朗读与讲故事的天赋,慢慢地消.除了大家对她的偏见,与大家拉近了关系。
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也努力地守护着安妮。
为了让安妮能体面地参加宴会,马修特意抵.押了自己的怀表,给她定做了裙子;为了让安妮融入集体,玛丽拉邀请安妮的闺蜜来家里吃下午茶……在镇上,安妮一往无前的表现不断刷新大家的好感:她在火灾现场冲入浓烟滚滚的屋子,只为了关上窗户,这样火势就能变小;闺蜜的妹.妹突发恶疾,安妮再次凭借个人在孤.儿院时照顾小孩的经验,帮助闺蜜的妹.妹转危为安。
更让人吃惊的是,她教会同学们要坚守自己的“言.论.自由”。
可就在这时候,“养父”马修为了让安妮的未来无后顾之忧,决定将绿山墙贷给银.行,甚至在自己突发心梗后想到了自.尽;“养母”玛丽拉仅仅因为自己的老花眼引起愈加频繁的头晕,就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只为了不成为安妮的累赘……安妮也完.全接收到了兄妹俩对自己浓烈的亲情之爱,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挽狂澜,蕞终守住了绿山墙,买回了马修的怀表,成为全镇人认可的——绿山墙的安妮。
而到了第三季,对爱情迟钝的安妮,终于确认了自己心里一直爱着一个人——正是蕞初和她互生好感、大学考试并列第.一的吉尔伯特。
而此时,马修兄妹也帮安妮找到了她生母留给她的一本干花日记。
结局皆大欢喜,勇敢无畏的安妮把自己的悲剧起点演绎成了喜剧长路。
这部剧的小岛取景让我想到了电影《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绿山墙的生活和电影《秘.密.花.园》一样疗.愈人心,而安妮也活出了《简·爱》般的传奇人生。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2018)7.42018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历史 / 迈克·内威尔 / 莉莉·詹姆斯 米希尔·赫伊斯曼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8.8[美]玛丽·安·谢弗 安妮·拜罗斯 / 2013 / 南海出版公司
秘密花园 (1993)8.5199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家庭 奇幻 / 阿格涅丝卡·霍兰 / 凯特·马伯里 海登·普劳斯
秘密花园8.1[美国]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简爱 (2011)7.62011 / 英国 / 剧情 爱情 / 凯瑞·福永 / 迈克尔·法斯宾德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简爱 (1996)7.91996 /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 佛朗哥·泽菲雷里 / 夏洛特·甘斯布 威廉·赫特
简·爱8.9[英] 夏洛蒂·勃朗特 / 202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几天开始二刷anne with an e了,想给大家强推一下这个剧集,这个netflix出产的剧集改编自小说"Anne of the green gables (绿山墙的安妮)“,讲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叫anne的小女孩被一对善良老实的兄妹the cuthbert收养后成长的故事。
剧中加拿大爱德华岛的景色随便截屏都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们虽然物质匮乏,没有很多高科技产品,但是也拥有许多属于那个时代特质的很美好的我很怀念东西,比如说不论多忙每天固定的下午茶时间,从头做起的烘焙(made from scratch),一年一度的county fair,因为没有冰箱所以大家在小溪里冰牛奶,邻里之间都互相认识帮忙,大家上学会拿自己的小黑板练字等等。
所以看着这部剧也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和说话的方式,真的很有趣。
当然剧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个拥有火红色头发的,有着自己有时候有些倔强小脾气和敏感,可是又有那么热烈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的惹人疼爱的小女孩,anne。
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十几岁时候的影子,那么敏感,那么执拗,那么诗意,这个世间的万物都好像被她戴上了一层火热的滤镜,一切的感情都被扩大了,都被那么深刻的感受到了。
Anne,好像引领我回到了我的十三岁,那个会和好友结下”我们永远不分离“这类海誓山盟的年纪,那个会围着火堆戴着自己编的花环歌颂友谊,跳舞祈祷的年纪,那个会和洒落的樱花树和闪闪发光的湖面打招呼的年纪。
这部剧还有一个非常棒的点就是,它融入了很多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同性关系等等那个时代看起来很超前的话题,把这些话题从少年少女的角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讨论,看着当年这么保守的一个社区变成了现在更加接受不同的文化和声音的样子,就觉得我们人类在过去的一百年后还是有很多进步的。
包括anne小时候作为孤儿的经历带给她的一些创伤和她的resiliency(修复力),都被小演员诠释的真实又感动。
这部剧再次提醒我,不忘初心,赤子之心,希望自己永远可以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也希望自己永远不要畏惧去与别人探讨一些看起来很“远大”的话题,因为我的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小小的anne, 也因为很多真正的变化,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谢谢你,Anne with an E.
我自知不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但《绿山墙的安妮》是我小升初期间最爱不释手的读物之一了。
近几年看片多是围绕着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丰腴圆润的少女,层层叠叠的长裙,扎满鲜花的礼帽,每一次握手礼,每一次小舞会,都彰显着小乡村的温情和英国人隐藏的小傲慢。
小小安妮亦是遵从着这个故事架构,只是这次把画面转移到了爱德华王子岛上。
不得不说,整个三季的剧情所呈现的画面符合我阅读原著时的期待和构想。
只是导演的想法早已超越了对原著的解读,当然我并不排斥对原作品的合理改编,马修和玛丽拉等主角的形象在剧版中更加丰满立体,且不说这个改编是否必要,至少整个情感架构搭建起来了。
但是,尽管我关闭了弹幕观看,也试图屏蔽掉所有不客观,安妮这个角色的塑造实在是令人费解,甚至达不到差强人意。
作者用了大量的情节,几乎是套用了安妮鲁莽,大吼,大哭,反省,成长这几部曲来体现人物的进阶历程,但我很难能从中找到书里那个虽然话唠但是温暖可爱的小安妮。
不论是第二季想要表达的同性恋,种族歧视,女权主义还是第三季的言论自由等社会热议的话题,我始终认为这部剧集给予女主的使命太大了,她已经被描绘地不再是那个眼里有着奇幻世界的绿山墙安妮,而是肩上背负着开化改变乡村人民,宣扬女性自由,人权平等的时代女战士。
只能说,这一部已经不是小小安妮,是大大安妮了。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这一版的演员都选的不错,Gilbert🆘哈哈哈哈哈哈哈。
初看时 觉得anne 好吵啊 碎碎念的不停。可这才是她的内动力吧 。
要不是最近压力太大我完全想不出理由为什么会把这剧老老实实看完,用尽了我所有的受虐倾向。(我小时候好歹也看过绿山墙的安妮啊🙄
选角好棒,这就是书里那个安妮啊!治愈又好哭,风景超美
如此聒噪与自以为是地不投缘。
6/10
前几集很多镜头太浪漫了,Anne演技slay,马修太温柔,Gilbert长大以后肯定是大帅13(现在已经是了),听BGM以为是爱尔兰,想去爱德华王子岛走一圈。
小雀斑和🥕头发 是你最美的样子
虽然已经忘记了年少时走过的沙滩 但再次经过时 你依然会被那些精美绝伦的贝壳迷了眼 它们还在那 熠熠生辉 绝不会因为岁月而削减了光芒 那是你梦中的沙滩
我小时候和Anne太像了,她肯定也是infp-a!
很想知道之后会不会换女主,因为这个女孩真的不是安妮长大后高挑少女的样子。也不是蕾切尔评价的,百合或者水仙的感觉。戴安娜的选角倒是意外的合适。吉尔伯特也不错。这版加了很多安妮和吉尔伯特的互动。应该这样,当年为了知道这两只之后怎样,把整个系列都买了。反正是官方CP,提前发点糖很正常。
大自然,小孩,仿佛消失的时代。
看过
安妮的性格真好啊
女主该看看精神科……
love is the bridge between you and everything
9分。话痨Anne,想象力惊人,语言天赋满分,可惜我的英文太烂…Anne遍体鳞伤依然笑对人生,真可爱!治愈~
实在不喜欢这个女孩子,话太多了,完全不考虑别人,让她别碰的东西非要碰,还搞的自己很委屈,不该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呀,一面想要回去一面又特别虚伪的说不要回去,实在看不下去、你们为什么打这么高的分?我不理解
大家真的会喜欢这种女孩吗?我真心感到疑惑 偏激固执 每次做错事还一定要别人理解总觉得自己可怜 她确实是可怜 可这不是所有人都要迁就她的理由 而且我真的很讨厌话唠以及一生气就要歇斯底里的人
Amybeth少了安妮的聪慧,却带着小安妮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少了偏执敏感,多了一丝歇斯底里,唉,还是年纪太小
咋上学了就不太好看了,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