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天空,长镜头,凌乱的叙事,典型的范桑特风格。
滑板少年掠过模糊的长廊,是写意式的惶恐与无助。
信纸消逝在火苗里,内容却无法随烟灰散去。
压抑未终止于片尾,那会是压在Alex(唔。。
主角又叫Alex。。
)心头一辈子的秘密。
最喜欢Van Sant对听觉的运用,朋克,抑或迷幻的音乐,以及反映着人物内心的琐碎的杂音。。
闪回 插叙。。
他在逃避。。
但被删节的真相还是一点一点从Alex的记忆中溢出。。
除去过失犯罪,仍然是充满了问题的青春。。。
Van Sant让成长有了画面感。。
以及 每部影片中都有的 孤独感
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摘下戛纳最佳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2007年格·斯范·桑特凭借《迷幻公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荣誉。
《不羁的天空》、《大象》、《迷幻公园》就像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
三部电影都在维围着青春、成长、男生女生的爱情带来的困惑,青春期不该经历的那些暴力。
在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从来不缺少花样气质美男,每一部美少男都那么让人怜爱。
《大象》特别风格的树立,对《迷幻公园》充满了期待。
看过电影,觉得《迷幻公园》远远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
无论青春期多么的黑暗、血腥,导演依然把这三部电影画面拍摄得相当唯美,《不羁的天空》中那金黄的麦浪,《大象》中变幻的天空,《迷幻公园》中芳草连天,无论画面美得像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或是色彩深烈的油画,都蔽盖不住青春的苍白迷茫。
在《迷幻公园》我们依然能听到格·斯范·桑特一如即往的迷幻多变的电影配乐。
电影《迷幻公园》那些关于滑板画面真的很摇晃也很迷幻,很特别很喜欢。
格·斯范·桑特对青春三部曲用一种减法呈显在大家面前。
《不羁的天空》男妓跨国寻母跌宕起伏的剧情,等到《大象》没有复杂的电影情节,就是一句话的校园枪新闻故事了,导演让《大象》前半段的平静来反衬后半段的爆发,通多人物视觉角度切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迷幻公园》整体比前两部来的简单的多,差不多也是一句话的误杀案故事,这一次导演连最后的电影高潮都省掉了。
观看《迷幻公园》过60分钟后,就开始期待导演的蹦发,直到100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爆发点,自个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导演也没有让电影剧情来一次喷涌。
原来青春有时就是这么的迷惑不解,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男生做错事后有多么的不安和迷惘,他不想去探讨其他无关青春的事情,他不想用道义去判定这个男生的对错。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没有火山喷发式的高潮让我觉得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电影中关于父母的影像总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就像他们在青春期少年心中的地位一样可有可无,青春期少年好像大都无视父母的叮咛,也大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只能把更多的事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或是写在小日记中,或是写在信纸上最后再烧掉。
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抑郁狂操过吧。
所谓迷幻是在gus拍出的眩晕的画面感中少年模糊的脸两个少年明亮的眼是棕发少年是滑板少年少年在幻觉中所呈现的惶恐不知所措 那是年少时犯下的错少年说话时平静的脸明澈的眼哞在镜头变缓慢的时候看少年的神情同elliott的歌声变幻gas严重的青春永远是在迷幻中出现的像是湍急河流下黑暗的泥土地电影不声不响的完结有种莫名的空虚感
没错 就像标题上所说的那样 心事不能憋在心上 写出来 说出来 那才是正确的方法 影片的男主角还算善良 并不是纯粹的不良少年 略显羞涩的他不敢在迷幻公园里展示自己 只是喜欢静静地坐在边上看别人表演 然后 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鞋 天有一天 耐不住寂寞 学了坏 寻求了刺激(夜搭火车) 就必须得付出代价 我们可以说他很倒霉 碰上了敬业的铁路巡警不依不饶 瞬间 挥舞的滑板 弄倒了巡警 边上的火车压过了他的身体。。。。。。
男主角喃喃自语 这是正当防卫 然而 谁会相信 他终日惶惶不得安宁 连跟女友嘿咻都心不在焉 警方的调查 父母的询问 身边朋友的不解 纠缠着他 他很无助影片到了这儿 才正真摆出了关键点 就是HOW to do?!他听从了一异性好友的意见 把这件事写在了纸上 可以寄给任何人 当然也可以烧毁 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写出来 对伴随着片尾曲忧郁而又不失欢快的乐曲 影片落下帷幕 我相信 这之后的他 还是会去迷幻公园 继续寻找自己的梦想 PS:女主角竟然是LJ 一如既往的烟熏 好喜欢 尤其两人换衣服那段戏
与《大象》纷繁复杂的宇宙相比,《Paranoid Park》则是轻巧地消解叙事的过程,什么亚文化人群,什么暴力事件的偶然性,看看Gus怎样把这些后现代话语权的主体给解构掉吧,他远非想讲一个故事,他只想拍一部阐释自我美学的电影。
落伍小青年看电影。
加斯·范·桑特的《迷幻公园》,关注现实的独立制作电影。
残酷青春的永恒主题,却拍得轻柔。
主角是一个叫阿历克斯的金发薄唇美少年,干净安静到有一点点迷离。
家庭并不美满,心里总是有一些困扰,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出没,不动声色地练习着滑板。
一切如6月清晨的风一样轻盈。
如果生活正常地进行下去,这个忧郁少年可能会渐渐成熟,变成面目模糊的平常人,要么幸运一点也许会成为艾薇儿歌里的超级摇滚明星。
可是这个小青年不经意在“那个”时间来到“那个”迷幻公园,又不经意将滑板出借,跟着“那个”人离开,爬上“那辆”火车。
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个保安被失手杀死,一不小心方式方式那么暴虐血腥。
自然会彷徨无助。
他淋浴,直到水声盖过世界的一切存在。
他向父亲求助,电话不通。
他沉沉睡下,希望一切只是噩梦。
生活似乎还是如水般进行,波澜不惊。
家里的琐碎,一起玩滑板的少年,漂亮的朋克女朋友,莫名出现的早慧少女,一切人和事在他的世界里出现又消失,行云流水般的畅快又哀伤。
电影没有结局,少年最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结果似乎并不重要。
这只是一个少年的一段生活剪影。
一部如诗一样流畅清新的电影,在闹哄哄的好莱坞真是难得。
是导演从〈大象〉到〈初恋〉的一贯风格,没看过前两部,也只是听说。
一部拥有美少年和好听的音乐的电影总是很讨喜的。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另外两部电影〈八月迷情〉和〈爱在暹罗〉。
前者是歌舞+纽约版的〈哈里·波特〉,尽管里面的小男孩绝对可爱并且已经是绝对的大牌了。
(小演员弗莱迪?海默,他就是〈查里和他的巧克力工厂〉里的查里,〈亚塞和他的迷你王国〉里的亚塞。
)后者尽管够清新够养眼够赚人眼泪,但是由于出身问题(泰国电影)和同志主题,总让我觉得有些别扭。
然而当知道加斯·范·桑特是GAY的时候,愤懑和小反胃不可遏止地冲出来。
这感觉一如得知毛姆爷爷是个恋童癖时的状况。
不管是金发滑板少年阿历克斯,还是逛膀子理想主义小青年拉里,都是同性恋中年大叔们塑造出来的YY对象吧。
这些水仙花一样的自恋少年长久以来深深影响了我对男人的品味,直到现在知道自己被糊弄了还不能自呀。
那些摇滚青年,文艺青年,电影青年从来只有在小说电影歌词中让人欢喜的。
然而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滑板少年的吧。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迷幻公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青春少年们迷茫懵忡的评价了!
杰夫江:摄影真棒。
果树:让人羡慕少年的年纪。
墨夜轩:我们都曾是少年,声音做的太好了。
Sparrow:每一个迷惘少年都藏匿着一座迷幻公园,是密不可宣也是折磨重重,视听很精妙。
蝠蝠:干净到毫无杂质的以眼叙事,在一步步地推进中少年的世界慢慢崩坏,唯有在回忆中重构,想象中解脱。
西北化为乌有:在始终保持悬疑性的前提下比《大象》还要有情感冲击力。
视听语言超神,几处独到的声画处理是神来之笔。
野凡:用大量铺设满配乐的慢镜头描绘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世界的迷茫与懵忡。
用跳脱的影像交织讲述一个其实非常简单甚至略显无趣的故事。
内涵再加多一些,就可以覆盖现在略显空洞的虚无。
斯诺-纳什维尔:通过一名保安的意外死亡,揭露了年轻人的疏远,展示了凶手如何按照朋友的建议处理自己的罪行,并轻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悔意。
除了原声比较精彩外我想不到别的能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Supremacyacron:延续了《大象》的视听,讲了一个类似于《半熟少年》的故事。
慢镜头配合富有冲击力的滑板动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也呼应了男主人公内心的迷幻世界。
但是话说回来,光摆出一副矛盾的架子并没啥用,这片子太空了。
Polaris.J:视听和精神都很“《大象》”,还是Alex,少年,压抑,迷茫,边缘,平淡表象下的歇斯底里。
好像什么都没说,好像又说了很多。
喜欢浴室戏和结尾。
《迷幻公园》真的很迷幻!
有些短评真的很傻B,如果不爱看电影或者不懂电影的话就不要看这种了。
P.S.格斯范桑特真的很会选美少年。
子夜无人:比《大象》更加简单、聚焦、极致,男主角有一双异常纯真的眼睛,在做爱的时候都像误闯进伊甸园里偷食禁果一样无辜。
导演是玩弄镜头的高手,尤其以隧道滑板一段为神来之笔,男孩们腾空的身影就像调焦时拨动的光圈,而他们追逐的方向正是在圆筒一样的另一头。
整套视听系统本身就是一座“迷幻公园”,少年的内心世界里所有混沌、无逻辑、不可捉摸的特质在这里像被打着追光一样变得明亮起来,一切从波澜不惊中酝酿的惊天动地被叙写得身姿斑斓。
Pincent:与《大象》里逐步通往社会暴力的路途不同,这里的道路更迂回,结局被前置,”与死亡共生”,以男孩日记写作的形式多次重述,邀请观众去共同体验那些意识被放大的“非日常时刻”,特写、升格,反复聚焦于面部,既模拟主观也利用第三人称凝视,用迷离感的视听设计强调电影对人的关怀,死亡必是庄严圣洁的时刻。
运动录像、慢镜、手持跟拍,杜可风这次的摄影体系较复杂多样,且结合声音体系。
人不会突然开始关注远处世界的现实的,直到不幸也发生在身边。
那个黑暗的水泥管滑道,多像暗无天日的青春,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成为大人的,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去迷幻公园的,那个带有虚幻气质的乌托邦。
#FIFF13#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Paranoid Park,也许不知道Gus Van Sant更好.会把这部电影当作不明所以的青春片,滑板片来看看.再次声名对Gus Van Sant的羡慕.独立.自我.也许看GUS的电影根本不用去关注剧情.是的.忘记剧情吧.随心所欲.就坐下来享受他的看不腻的长镜头.摇晃的时候也随着映象摇晃.更自在.独立电影就是不能带着功利心去看的.那样会搞砸的.说到迷幻.让我想起了山羊皮.想起了两年前的自己.有摇滚.有滑板.有涂鸦.无忧无虑享受艺术的日子.已经两年了.摇滚.滑板.这些都离我越来越远了.甚至有些淡忘.GUS还有热情.习惯了他的平淡.从来不用怀疑什么.知道他会讲好这个故事.滑板.青春.暴力.旅行.一切一切故事都太复杂了.需要简单些,再简单些.于是人们开始想念Gus Van Sant.对于什么金发美少年的故事我不是很感兴趣.不过主角确实很漂亮.BEAUTIFUL BOY.呵呵.这生活曾经是我羡慕的.各种喜欢的滑板品牌.各种自由让我兴奋.然而.我明了.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回到那个时候了.迷幻公园.少年们铸起的一面墙.那里有青春.快乐.悔恨.所有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被他们刻在那面墙上.外人永远不会理解.只有真正经历过那样时候的人才能被触及心灵最深处吧.也许许多年后.Paranoid Park里的孩子们会亲手拆掉那面墙.走向现实.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多高墙.也有的人永远不会走出来.他们依然活在那个世界里.我支持他们.远远的.因为我已经走出去了.再也回不去.轻描淡写.掌握电影本身的不是有权有势的面具男.而是此间踏着滑板享受青春的孩子们.他们在镜头前飞舞.演绎他们自己的青春.属于他们的青春.踩着滑板在U池越划越远.只留下落寞的背影.他们叛逆.他们分开.他们不安.看着别人的青春.我为什么会难过呢.我们之所以迷恋.之所以依依不舍.是因为美好的东西太容易逝去.没有街头暴力.没有浓重的脏话.用一种最温情.最温柔的方式也可以讲述绝望.更无药可救.为什么不呢?有一个镜头记得很清楚.警察把学校里玩滑板的少年都聚集在一起.他们一个个从一扇扇门中走出来最后在大厅并排前行.互不相识的伙伴.很喜欢那种感觉.最后男孩抱着滑板躺在公路上.他没有危险.但却最孤独.也许烧掉信是对自己唯一的慰藉.但记忆不会被烧掉.真的很折磨人啊.Gus Van Sant.别再想啦.只有荒芜.
Gus Van Sant的"Paranoid Park"改編自Blake Nelson的同名小說, 電影取景及拍攝都在西岸Oregon的Portland.故事情節及內容其實不複雜, 事件經過亦不冗長, 不過畫面及各樣元素併合起來竟然可以這樣豐富, 實在是大師級才可以做到.故事主角是中學生Alex. 事件發生在城市東邊一個滑板少年經常留連的空地, 他們稱它作"Paranoid Park". 一個晚上, 火車軌上一個護衛員倒斃, 身軀分開兩節, 是意外? 是兇殺? 真正描述事件經過的片段不多, 亦不是電影的重點. 導演著力於男主角及身邊的同學, 朋友, 及家人上. 效果相當出眾.選角非常成功. 飾演Alex的Gabe Nevins沒有演戲經驗, 喜歡他的一雙眼睛, 一副無辜無助的模樣. 他的面孔就像一個問號. 美女同學終日獻媚也打動不了他. 看來, Gus Van Sant都愛把電影中的年輕男主角梳這個髮型. 近作中的男演員個個都梳這種帶點女孩味道的髮型.Christopher Doyle(杜可風)的攝影又是可記一功. 加上配樂, 全片都給人難以忘懷的味道. 雖然有一幕駭人場面, 不過綜觀全片, 不算太懸疑, 效果不錯. 喜歡Alex獨自在mall中行走一幕, 極喜歡那段音樂.剪接亦刻意數次調動時空, 不過沒有給人混亂的感覺.很值得一看.
今天去电影院看,算是导演的正常发挥,当滑板少年冲镜头做出鬼脸的时候我似乎可以看到杜先生藏在镜头背后的鬼脸音乐照常是打动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结尾曲但是那个恶心的半截人我绝对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医学上,一个半截人能毫无痛苦的继续在地上爬行么?
相当文艺
长镜头长的我心脏病都要犯了,始终觉得GUS现在形式大过于内容
玩个滑板至于这么迷幻吗
蛮闷的
喜欢Gus的迷幻叙事方式,正如idaho里涌动的云彩,粗冽的滑板影像也成为Gus特色的表达。继Good Will Hunting后,Gus又一次用了Elliott Smith的歌,确实很符合片子的气质
俊美的男孩 苍白的画面 又一段青春~
好漂亮的画面和音乐 好漂亮的男孩子们 加斯你这个闷骚男
caca boudin!!
好吧那个时候的Little J我还能看见她蓝色的眼睛 其实这个海报给我的第一反应是范桑特的另外一部作品大象的海报 也是个金发小男孩儿 偏瘦 长的刘海儿 一上来就给人很阴郁的感觉 片子里滑板的部分我很喜欢
洗澡的镜头感和少年那种迷茫感是否似曾相识。又见拼图式叙事手法
结局感觉没完啊,好不容易知道真相就乱七八糟呢结束。Little J 青涩时期已经烟熏妆了是。。。
镜头也太炫了,故事毕竟太单薄了
无法评价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一般~
结果就是这样~
我始终对Gus Van Sant的电影感冒不起来
10——6分。不得不说那个孩子够“冷”的,看得时候挺压抑。有一点纪录片的风格,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叛逆是一场虚幻的误入。
真不觉得这片子牛逼到哪了 编剧烂的一逼
浴室镜头过于震撼。纯粹主观的声音设计,响度飘忽,忽近忽远。男主无表情,却是个撒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