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浴血华沙

Miasto 44,华沙一九四四,Warsaw '44,City 44

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非娅·维赫瓦奇,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安东尼·克里科夫斯基,莫里西·波皮尔,菲利普·古拉克斯,迈克·米柯拉哈克萨克,卡洛琳娜·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4

《浴血华沙》剧照

浴血华沙 剧照 NO.1浴血华沙 剧照 NO.2浴血华沙 剧照 NO.3浴血华沙 剧照 NO.4浴血华沙 剧照 NO.5浴血华沙 剧照 NO.6浴血华沙 剧照 NO.13浴血华沙 剧照 NO.14浴血华沙 剧照 NO.15浴血华沙 剧照 NO.16浴血华沙 剧照 NO.17浴血华沙 剧照 NO.18浴血华沙 剧照 NO.19浴血华沙 剧照 NO.20

《浴血华沙》剧情介绍

浴血华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色天堂:信仰凶宅笔记大戏法夜孔雀垫底联盟我的哈士奇男友爱情起床号第二季导弹旅长内在美生命中最特别的朋友十日好人如此美丽的你廉政行动2009数学女孩的恋爱事件簿人口交易莉可丽丝:友谊是时间的窃贼锦衣卫之夺命奇书常开笑口顶点!!!!!!!!!!!!!!!长安侠影之天朝死士大耀酒店停不了的节奏哈迪兄弟第二季性爱之后时间管理局第三季恰恰见习女探骑呢大状绅士与淑女

《浴血华沙》长篇影评

 1 ) 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华沙起义历史背景点滴。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

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2 ) 浴血華沙與華沙間諜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3 ) 这是一部让人绝望的电影

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过了好一阵子才从其中的悲伤里惊醒过来!

倘若我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是让人绝望的,全片都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

战争是一头嗜血的怪兽,除了士兵之间的拼死绞杀,它也无情吞噬了手无寸铁的平民。

男主亲眼目睹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和一群老弱被德军枪杀,女主在废弃汽车驾驶室躲避爆炸带来的血肉之雨,医院之中血肉模糊的惨景,最后起义军仅剩男主一人,回医院找女主,结果等待他的却是尸山血海,其中就有女主的尸体,按照女主最后碰到的德国士兵的表现,女主之死应该是极其惨烈。

最后男主回到了当初与女主的定情之地,幻想着与女主再次相见,可最终还是定格在独自一人孤独的背影之中结束了。

影片开始时有多么的青春美好,结尾就有多么的残忍绝望,影片结束时的烈火焚城慢慢切换成现代灯火阑珊的华沙,这可能是本片唯一能让人感到安慰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波兰版的《活着》!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本片是成功的,与之相比,我们的神剧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寇入侵时所遭遇的苦难,比波兰人民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那些人却把同胞的苦难活生生的拍出了喜剧与奇幻的效果,而且还是一个人敢拍,一群人也敢看敢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心疼一下女主,她与《血战钢锯岭》的男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姑娘不愿面对战争,却能不顾生死的留在医院帮助他人,她先遭爱人背叛,最后又屈辱的死去令人揪心。

 4 ) 前70%的时间都是在浪费生命,10分满给2分

如果要选一部无聊到死的片子,这个可以入选。

从开始看到最后看完,看了1年多,每天在地铁没有信号的时候,会拿起来看个两三分钟,但凡有一点信号,都绝对不想再继续看下去,不知道在演什么,平淡如水,丝毫不吸引人。

之所以给2分,是因为后来打仗了,主角的弟弟和妈妈被当场枪毙,还是多少有些震撼的,这些成了抖音那些影评人宣传这个片子都会用到的镜头。

其次就是这部片子把战争的残酷描写的还是很到位的,战场上各种真实的死亡方式,战争给生活带来的苦难,在其他同类片子中还是很难看到的,这点比较难能可贵,除此之外,该片一无是处。

 5 ) 大概扫了下评论,忍不住喷几句,狗吼个P啊,你们有看懂这片子么?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6 ) 夹缝中的华沙人

《浴血华沙》,或者叫《华沙1944》,2014年波兰电影。

这部电影展示了1944年,波兰华沙的抵抗组织,在苏联军队进攻华沙的纳粹部队之前进行起义,意图在被苏联占领前推翻纳粹的统治。

影片开始时一群少男少女加入抵抗组织的情节犹如小孩子扮家家,而且由于纳粹势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些毛头小青年们居然也就扮家家一般推翻了纳粹。

但是从影片中段开始,纳粹决定开始反扑,并将华沙开始夷为平地,苏联则在一旁开始袖手旁观,于是这群波兰小青年们开始遭殃了。

这时候,战争的残酷性才开始展现出来,平民的伤亡,亲人的逝去,这些小青年们经历了苦难、恐惧和死亡。

本片对于男主角的刻画不是很成功,很难理解其在遭受了母亲和弟弟死去,女友又不在身边的绝望时,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心态是有多奇怪。

相比之下,对女主角的刻画却很成功,女主角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开始只是一心为爱情,却在残酷的战争中逐渐成长,坚强,并留守医院照顾儿童,虽然之后她也为华沙起义献出生命,但是她的精神却留在了华沙这座城市。

 7 ) 战争

镜头很震撼,把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片子战前的欢乐与战时的惨烈,情亲爱情友情战争摧毁了一切,波兰人民很勇敢,年轻人很天真,但是战争让他们成长,这也是本片的一个意义吧,也让现代人去铭记那段历史。

女主为爱奋不顾身的行为可能催人泪下,爱情与生命的选择,爱情让她突破恐惧,瞬间成长,对小孩的救助,留下看护伤员,,,俨然是一名合格的战士。

 8 ) 【电影】17040[7.23]《浴血华沙》

09年1月,我睇咗人生中第一部波兰电影《卡廷森林》,满腔激愤下付诸文字宣泄心中嘅怒火,写低咗QQ空间嘅第3篇文章。

8年过去,当空间嘅文章已经更新到第542篇,我终于迎嚟咗人生中嘅第二部波兰电影。

佢同《卡廷森林》遥相呼应,一头一尾标记咗波兰二战历史嘅起始同终点,却没有喜悦,只有更可怕嘅真相在等待被揭开。

1944年,当整个自由世界都沉浸係反攻嘅喜悦中嘅时候,背对已经推进到城下嘅苏联红军,华沙人民充满期待,仿佛驱逐纳粹,实现光复嘅时刻已近在咫尺。

但前有三次瓜分波兰,后有卡廷森林屠杀,新仇旧恨叠加,华沙并唔希望苏联人踏足自己嘅土地。

係果个已经流亡国外6年之久嘅影子政府嘅指挥下,稚嫩嘅华沙人民发动咗一场赌博式嘅起义,天真咁企图以一己之力光复首都。

意识形态嘅鸿沟如此巨大,就连世界大战都无法弥合,隔河相望嘅华沙人同红军就咁样各自为战,最终孤立嘅华沙起义者被重新集结嘅党卫军精锐骷髅师、维京师、戈林师分割包围,彻底消灭。

整场起义,5万起义军以全军覆没嘅代价,只换嚟咗德军几千人嘅损失,係纳粹装甲部队同多拉大炮嘅轰击下,整座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就如同希特拉嘅命令一样——“从地图上被抹去”了,高达25万平民係起义中死亡,近9万幸存者被适数发配到集中营。

过去,我哋只知道有南京大屠杀,仿佛只有中国有权利哭诉二战嘅伤痛,其实,战争嘅残酷又岂係用数字可以概括?

8年前,我曾以为,对果啲係卡廷惨案中失去丈夫嘅妻子们,二战对佢哋最大嘅伤害係係佢哋内心种下咗熊熊燃烧嘅仇恨,但此刻,我几乎可以相信果个被凌辱后拖住鲜血赤身裸体係大街上飞奔嘅女子,果个怀抱住被杀死嘅幼子连眼泪都嚟唔切流,就係下一秒被枪决嘅母亲……佢哋就係卡廷森林死去嘅军官嘅妻女。

战争会毁掉一切,无分等级、贵贱、性别。

好几日过去,心情都无法平复。

电影画面实在太震撼了,想想身边最关心嘅人有一日陷入战乱,遭受住电影中嘅经历,简直係噩梦般嘅景象:从“格拉本狼”爆炸嘅蘑菇云中抛洒下亲人嘅尸块,血浆脑髓混合嘅大雨猛烈击打係身上;苦苦寻觅大半天,最后係医院堆叠嘅赤裸尸堆中搵倒爱人嘅脸孔;琴晚还缠绵交融嘅伴侣,今日就係眼前一瞬间被黑豹坦克轰飞……随便一个镜头嘅感受都如此深刻,不禁发自内心感激自己生于一个和平嘅年代。

华沙起义所以有别于其他战役,因为整个战场嘅主角都係一群十几二十岁出头嘅少年,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人口结构嘅创伤如此巨大,苏德简直係联手将一个民族嘅未来捏碎係掌心。

睇本片前,我从未如此深刻咁感受过平民一步步走进战争嘅历程,从满腔热血,到期待,到激动,到喜悦,到震撼,到无畏,到恐惧,到绝望,再到麻木。

未经历过战乱,绝勿轻言残酷,你我都冇权对其中发生嘅果啲我哋看似不可思议嘅事情说三道四。

导演拍出嘅呢份逼真嘅血腥并唔係为感官上嘅刺激,而係为咗代替亲历者嘅口口相传将守护和平嘅决心传承落去。

见证咗华沙千百年苦难嘅维斯瓦河继续无声流淌,今日嘅华沙夜光璀璨,同其他现代都市无异,但生存係欧亚大国嘅夹缝中,被数次瓜分亡国嘅波兰,前路依旧茫然。

电影只係一种纪念,未来还係要靠人嘅双手去开创。

很精彩,过分逼真,由于画面太冲击嘅原因,保守推荐,考虑收藏。

 9 ) 赞给勇敢的姑娘们

有人说这里有战争片史上最怂的男主角。。

没错,当你淌过全片,置身血肉交纵的敌对画面,真实的战争里没有美式的英雄主义,甚至为了爱情的女孩们也能扛上枪支,奔赴前线,守卫家园。

影片中空袭出现的人肉弹雨,德国进驻波兰后,人尸如山的堆积场景,如此血淋淋而又残酷真实。

战争让家园不在,爱人不复,亲人亡故,前半段有多唯美温情,后半段就有多悲情惨绝。

然而和别的战争片不同的是,影片突出女性的坚强,男主的怯弱,也许是在反喻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波兰人民在二战所遭受的创伤,以及释放的平凡人性悲歌 。

 10 ) 真正惨烈的战争是这样的, 这才是真实的战争-《浴血华沙》

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某些战争惨况和场景实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我个人认为,波 兰是个比较矛盾和悲催的国家,好像任何一次世界性的战争都把它携裹在内,从未余下,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交通要道,在欧洲不管任何国家的战争都是首先把它踩在脚下,轮番蹂躏,对它这种国家来说,在苏德夹缝里的日子太难过了。

本片主要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统治下的波兰, 一群年轻人渴望为了国家自由、民族独立而血洒疆场,在满腔热情的憧憬下,义无反顾投入战争,把民族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俄国人身上,以为战争是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凭着一腔热血发动起义,最后蜕变成冷酷的战士。

德军像碾死蚂蚁一样肆无忌惮的屠杀波 兰人和起义军,城市的一切都是混乱的,残破的、惨烈的,普通市民像在地狱里煎熬,唯一能够带给我安慰的是清纯的索菲亚在片中展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实在太美好了。

生活在德军阴影下的波 兰人民想尽一切办法反抗德军的统治,地下义军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民众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在国家孤立无援的背景下,地下青年党在德军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起义行动发生后,当史蒂芬绝望的看着德军毫无人性随意杀死无辜的民众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终于深刻认识到战争本身不是游戏、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打仗,只有拿起枪对着德军战斗。

而索菲亚是一个思想非常单纯的姑娘,在史蒂芬因目睹失去亲人而思想崩溃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带着史蒂芬逃生。

起义军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打退了的德军展开了残酷的围剿, 影片至此的一场爆炸后从天而降的血雨和肉块残肢的场景,当血肉混合着弹片像倾盆大雨洒向他们的头上时,残忍可怖的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影片中所有人的精神受到过度刺激已经开始说胡话了,这是我所观过影片所能诠释的惨烈的新高度。

从下水道里逃到城市另一半的史蒂芬和索菲亚,看到这里战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人们悠闲的在街上散步,这种感觉太荒诞了,但仇恨是掩盖不住的,在作为临时医院的修道院里,无法抑制的仇恨使人们屠杀德军俘虏。

史蒂芬为了复仇舍弃了美丽的索菲亚投入战争,与起义军里另一位漂亮女孩共同战斗,索菲亚发现后默默的替史蒂芬抱扎好伤口,噙着眼泪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

从拯救史蒂芬到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索菲亚身上具有的人性光辉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

起义军建立最后的防线, 德军发动最后的围剿战,又是一场残酷的厮杀,场景真实得我都不忍诉说,结尾处堆积如上的尸体能够说明一切,只能说青春的热血在挥洒,昂扬的斗志在呐喊,年轻的身体在死去,无望的战斗在继续,选择毁灭后的生存,这才是影片隐藏的主题。

这是波兰民族残酷的浪漫主义。

这是一部战争电影 ,展现的人性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从而使影片达到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慢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慢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摸莫名其妙不见了,只剩下被惨烈衬托着的弥散的美。

当慢镜头停止的一瞬,现实扑面而来,浪漫灰飞湮灭。

《浴血华沙》短评

和基友从电影院出来第一句话齐声表示,介倒霉孩子就是欠揍。

5分钟前
  • 刘铃铛
  • 还行

完全放弃了任何深度的人物或社会层面的挖掘,对于了解这样的“新闻”的观众来说不过是将一些陈词滥调具像化,对于不了解个中内情的外部观察者,更是没有任何走向纵深的入口。不去拍摄原教旨主义者真正的形成过程,而最终的转变也偷懒地简化为求生欲驱使下的忏悔。当然达内的镜头依然行云流水,剧作只剩下有技巧的操控而没有灵魂。光是想拍一部跟得上趟的电影是不够的………

8分钟前
  • 朱马查
  • 较差

2.5 既然采取现实主义策略,又为何如此避重就轻?游移于景观之间,几未触及在背后支撑着诸多景观的任何结构。即便肉体或是终结之一,但这样的终结如何“继然可能”终究未被呈现。我只能说如此的现实主义批判早已为其自身所消解。我为何不去看新闻纪录呢?@2019欧盟影展

9分钟前
  • Nosferatu
  • 较差

最达内兄弟标志电影。砍去一切枝枝叶叶,叙事极端主干化,感觉少了些东西,好在暧昧的开放式结尾一定程度挽救了主题的单调。

11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偶像,意义,使命感;牙刷,便条,逃亡路;你是更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楚的我?和《单车少年》的结尾很像

1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看得非常懵逼…

18分钟前
  • 草垛儿
  • 较差

没啥亮点

21分钟前
  • 应该是先有蛋
  • 较差

欧盟第3。2020第3。结局安排没有足够说服力,小胖子太可恶,丑陋。剧作不及格

25分钟前
  • havealook
  • 很差

重刷非常有趣,有趣在我疯狂回忆当时在影院看20分钟结尾的时候我怎么理解的,大抵是一个coming-of-age 电影的男主角用坠落的方式为自己的(宗教?)叛逆买单。// 20191209 @欧盟影展 记错时间错过开头,待重刷。

30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最清醒的时刻,可能离死亡也很近。

3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20220421重看 | 校字幕,好像变好看了一点呢。

38分钟前
  • 房NN
  • 还行

一条道走到黑的近景拍摄,忽略人物表情(表情正是心理描写的基本手法之一),手持长镜头的技法干瘪无趣。文本方面,创作者极尽圆滑,通篇缺乏态度,最后的救赎戏更是让人难以理解。男孩失败的爱情与最后逃离监管企图杀人的的行为之间有何关系?这几乎是文本上唯一吸引我的点

39分钟前
  • saint2021
  • 较差

只看到少年盲信偏执危险的一面,却对热念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缺乏探究的兴趣。似乎一切只是某个穆斯林极端主义教唆的缘故。然而这只是穆斯林教义的问题吗,换一个角度,一个极端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基督徒等等不也如此?如果信奉不见棺材不落泪,又和中国传统父母所信奉的棍棒之下出好人有什么区别呢。

41分钟前
  • 冉笛
  • 较差

浅显极端的剧作不过是现实背景下意淫的失败产品,完全放弃人物塑造,毫无雕琢的镜头语言,让本片完全缺少反思的力度和被讨论的价值

45分钟前
  • emepar
  • 较差

流畅 与 稳定

46分钟前
  • MR.Charles
  • 还行

土生土长的法兰西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男主角的困惑,即使讨论经义,也只是触及一点极端的本源

51分钟前
  • 天天把豆豆来豆
  • 还行

主人公上来就已经是被激进化的人,结束了是‘天意’让他生出悔意,电影对‘激进化’和‘去激进化’并没有有力的探讨,所以就社会性而言,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 @ Les 5 Caumartins

55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还行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58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力荐

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诱因等同于青春期叛逆和恋爱受挫,也是……最后终究要和解,而且理由太没说服力。整体很平庸。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對極端的宗教狂熱者完全不能理解,本來是帶好凶器準備去行兇,謀殺未遂摔到重傷一句話就能完成自我救贖?

1小时前
  • 珠江口德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