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见面会这种东西大概是专门用来将导演拉下心中神坛的;为保住对电影和团队的敬意昨晚提前离开,现补交一篇影评。
《刀子》中呈现的所有人类学奇观几乎都与水有关,后者古典画意的表达承接着我们一直以来对穆斯林的意淫;“清水中的刀子”一言蔽大概是:寿终寡欲之时面对宿命的状态——然而他们并不会因为阿訇的告诫就摆脱惶惑;信奉终身的净身教义,物质生活的淡泊自给——这些我们原本以为能够对抗死亡恐惧的武器,现在依然无法施予绝对的镇定。
所以大概,死亡与民族无关,终究是人类共同的宿命悲伤。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看的电影,在此寥发表一下见解。
从艺术角度看,全片氛围很塑造的干净利落,有很返璞归真,不管是从演员表演很到位,很真实。
故事叙述略显导演功底不足,镜头设置也不是很合适。
整个片子的环境需要有生长经历的人看可能更有感觉,西部广大贫困地区,有信仰基础的群众看或许跟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生活与宗教的融合。
故事内涵表达不到位,但作为小众电影,也算是不错了,一星给与鼓励。
希望能出更多的反应民生的片子。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在仅有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翻着花样弄点好吃给我们,让贫瘠的生活多了很多美好,这让现在的我有了很多甜蜜回忆。
我们现在的电影也是,环境就是这样的共知了,却总有一些人努力的想诉说着什么,尽力的不去受浮躁诱导。
生命本来短暂,如果一味的只盯着荣华富贵,那一定会失去很多最本质的美好!
《清水里的刀子》蕴藏有很多本真的东西,从画面和叙事、表演处理等就能深深的感知导演根本不被世俗打扰,纯粹表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呐喊和怜爱。
这些人的存在,镜子般的影显出我们的严重缺失!
PS:昨晚还和几个友人聊及,我们也不是什么圣人,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安稳一些,反感铜臭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有机会阐述自己渴求的价值观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时,一定毫不犹豫的去努力的!
无论如何,内里保留对精神层面的渴求,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的美好印记☕️
我不是专业做电影或相关专业的,我也不懂什么长镜头、短镜头之类的,我就说说这个电影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是真实的!
它里面描述的除了穆斯林特有的风俗之外,其他的我都经历过,我小的时候也是那样等着天下雨,下雨了满院子的水,泥能糊到头上,窖里的水都是泥水沉淀下来的!
下雨不及时把雨排出院子,房子都会塌!
因为是土房子!
小时候家里面养了一头驴!
母的!
每天放学回家我会拉着它到沟里的泉上,让它喝水,喝完水后我会骑着它回家,那时候个子小,要踩到田埂上才能骑上去,它都会很温顺的等我骑上!
最后它被卖到别人家了!
好几年后我去卖家家里看到它时,它流泪了!
电影中借粮的一段也很真实!
我们村上也有那样的人,地里的收成不够还债!
只能借粮,他们的眼神都是一样的!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儿孙满堂却老无可依的老人与老牛最后的相处时光。
漫长焦心的抉择与无论是人还是牛的厚重的仪式感换来一死。
情节过于单薄(也许),与其说是给观众的留白不如说是思考还不到位。
与其说人与动物之死引发了阿大对生死的思考,不如说是对个例死亡时短暂的不适应(我想打3.5星来着,可是要么3星要么4星,剩下的0.5星送给画面,送给西海固😂)
今天在公司午休时看完了这部电影――《清水里的刀子》。
故事很简单――一个回族的穆斯林老头因为要为自己刚过世的亡妻举行“四十”的“搭救”,他和儿子在考虑要不要杀死跟随自己多年的老牛。
牛在喝水时,从清水里“看到”要宰杀自己的刀子后,便从此不吃不喝,洁净内里来迎接死亡。
我爱上这部电影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在于它一直在谈论死亡,或是隐晦的或是直白的。
这让我感到很激动――很多人习惯“看到”挣扎着的死亡,痛苦后的死亡,亦或是壮烈般的死亡,而王学博导演却表达了最真实的死亡――震撼地发现,缓缓地接受,默默地消亡。
让我发觉死亡不需要渲染,它本身就是一剂浓稠的颜料,看你怎么稀释;生来便是一口粘腻的老痰,看你是否吞咽。
第二,在于它敢于直面“顶撞”信仰,却从不鲁莽不敬地“揭穿”宗教。
孩子在真主的祝福下出生,女人在真主的庇护中死去,老牛在真主的授意后祭奠。
人们白天把死人埋进坟院,傍晚在油灯下读《古兰经》,第二天提醒家中壮丁来年要多种些洋芋。
“牛是大牲”,“这牛娃子没少挨我的打”,“牛知道它的死,贵而为人,却不知道”······这些轻浅的台词把贫瘠的环境和拖沓的信仰暴露无遗,它告诉我,人活着需要相信神话,可以顺从神秘,允许屈服贫穷。
这是我理解的信仰。
牛可以看到清水里的刀子,人迟早也是要看到自己清水里的刀子的。
我们在此之前应该用力地活着,良知地活着,单纯地活着。
原题:清水,刀子和牛的眼睛看这部片子的那几天,正好撞见了一条关于家畜(livestock)的BBC新闻。
大概是二月的一个周末,肯德基在英国的几百家门店关闭歇业了,一度引发数十万人的短暂饥荒。
当然这是世俗世界一条再常见不过的新闻,用新闻分析的简练语言来形容,不过是食品供应链的一个故障导致的鸡肉短缺。
就是在这条新闻发生的同时,在猪肉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一头要被宰杀的耕牛登陆部分城市的高科技银幕。
在爆米花和可乐以及猫眼自助打印的电影票的陪伴里,观影的人们却在凝视一个在四十年前的东方农耕大国里行走在黄昏晚霞和炊烟晨雾中的那个最忠厚老实的哑巴苦力,一头耕牛,和它生命里最后的日子。
可以肯定影片会被很多观影人以乡土中国的怀旧情怀来二次消费。
这部电影几近完美地诠释了“摄影即是对当下的怀旧”的审美情操,当然这个当下不仅是近些年里非常时髦的“此时此刻”的概念,在中国的抒情传统里,它更是一个此情此景的概念:一个绕寺而居的村庄,一头吃完草在食槽边反复反刍的老牛,几只在廊檐下淋雨后打战的鸡鸭,和一个老人深情俯视大半生里承接了自己的安眠与辗转反侧,干烈欲火和哺幼生育的老土炕。
当然,镜头用时间的拖长也凝视着一盆清水,一把宰牲刀,和一双牛的眼睛。
这些“此情此景”无一例外证明着另一个时下被翻新的审美概念:相处是最长情的告白。
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是在或浓烈或清淡地告白,而要完成这种告白,作家从最具稳定性的人和物的相处中汲取“长情”,而在导演那里,长情是镜头里的物语,和导演用镜头长时聚焦所抒发的柔情凝视。
影片以这种复古式的长情和凝视刻意剔除了世俗性的“捕获心”和繁花似锦的“大世界”。
故事忠实于人的自然视力所及的视野,更忠实于人的自然听力所及的听觉范围。
而在这两种忠实中创造出一个“望闻问切”的通感小世界。
可以断言长情的相处几乎都是小世界。
它首先有其边界,熟悉与陌生的界定是明确的。
静物,甚至是动物生灵都是给人的存在感提供稳定倾向的证据。
这种边界内的世界和当下通过电子媒体联通的无边界世界或者说超边界世界最大的反差是个体人格参与的“语境”是否具有稳定性。
在“小世界”里,人自然也要面对“无常”的焦虑,生老病死,尤其是病与死。
但在无边界的大世界里,“无常”的焦虑几乎是随时的,看不见的暗角会给人带来焦虑,自己成为死寂沉沉的暗角不被看见也会带来焦虑。
因此,小世界里面临的是存在的焦虑,而大世界里面临的是更泛滥的存在感的焦虑。
长情的相处除了明晰的边界还有入世与出世的相安共处。
影片浓重的宗教色彩托衬出一种向外的同时又向内张望的人格结构:人不光是通过辨别事功利害获取存在基础的动物 (efficient self),人还是追求自身连贯性叙事的动物 (appreciative self),而所谓的自身连贯性叙事即是古人所说的安身立命中的立命。
立命也是一种审美,它强调的不是某种暂时性的功利性结果(安身),而是一种反观中才能呈现的生命姿态,这种姿态不是虫蛹爬行,六欲通畅,而是一种立的姿态。
它或许不必超脱于人的肉体,但它向往一种连贯的,可叙性的持久意义去抵御折损和消亡。
在影片里,连贯性的叙事是对一个哑巴牲口的持久追忆,对大半辈子在一面炕上打滚的伴侣的持久追忆。
叙事的非世俗性体现在对无法理解的生命经验的敬畏,比如一个新生儿在孕妇的肉体挣扎中诞生,肉体和挣扎本身并不具备神性,但新生儿从五官的独一性到瞳孔背后的生命力和生长力是世俗经验和所谓的智识无法穿透的。
同样无法穿透的还有那双牛的眼睛,它在预感到要被宰杀后自觉的禁食禁水,也是超越世俗经验和智力能理解的范围。
在这里,追忆是反观来路的人性,敬畏是洞悉了世俗经验的局限之后对生命源头和生命力痴痴张望的神性。
回到鸡肉供应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存在的焦虑和存在感的焦虑的双重作用下,连贯性的叙事几乎只认可肉体这个连贯性的载体,而它似乎已经无法承载任何非物质的内容。
在世俗化的浪潮中,人类的唯物主义不是摧毁了造物主,因为自始至终,人并没有实现对造物主的证实或者证伪。
但唯物主义却几近彻底地解除了任何非物质的人格叙事的可能,唯物主义的最新成果是通过引证500万年前生物开始吸收矿物,开始形成骨骼的地质考古证据来证明人的肉体本身就是物质的偶然整合形成的。
同样,新的唯物主义引征人体皮肤表层的数以亿计的各种细菌生物和体内腔道同等数量的寄生生物来证明人的肉体不光是物质的,而且它是一个物质的复合体而非一个具有独一性的个体。
在这样的唯物世界,鸡是没有眼睛的鸡胸,鸡腿和鸡翅。
鸡肉短缺对应的不是一众生灵(鸡)的一个求生的偶然窗口(尽管无比短暂),而是数十万人的饥饿。
这是唯物主义登峰造极后的世俗极乐世界,鸡肉只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复合体物质。
牛肉是同样的复合体物质,它区分于鸡肉的地方只是红肉而非白肉。
这样的世俗极乐世界里,不难想象应用克隆技术的人体器官移植,甚至不难想象给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以生杀芸芸众生的决策权力。
但这样的世俗极乐世界并没有消除人的存在焦虑和存在感焦虑,荷尔蒙催生的速成鸡肉并没有消除饥饿,没有上帝统治的世界里人并没有获得你我他之间平等和谐的“大同世界”。
或许在唯物主义彻底消灭宗教之后,人才会更清楚看到宗教是历经百万年贴地攀爬,惊慌于饥饿和生死无常的人类找到的一种从无限制的食欲和占有欲中拯救自我的认知方法。
在行将就木的老死时刻,人选择不去惦记那能被牙齿粉碎的最后一口食物,或者瞪大眼睛,透过昏黄的眼珠去看最后一眼身边哭丧狰狞的活人的面孔。
人选择去闭上眼睛,去寻找自己连贯性的叙事:哪里是最美的此情此景,哪里是最长情相处的“小世界”,哪种非物质的所得值得告白,抵得过时光的折损和消亡,哪些生命经验即使再过一生也无法用智力洞穿。
而在追问这样的连贯性叙事的可能的时刻,人是超物质的存在。
她/他在肉体之上努力承接着后世俗世界的人性和神性。
影片《清水里的刀子》讲的是一个“小世界”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用长情和凝视抵御世俗极乐的大世界,而留给观影者的,是如何在存在焦虑和存在感焦虑双向挤压的大世界里,寻找继续承载人性和神性的可能。
《清水里的刀子》观影后之感言2018.4.9 城主於义乌蓝宇影院一、无声胜有声大部分都采用意会的手段让人进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场景,感受生活,思考人生。
老爷待人的眼神、看牛的眼神、观坟的眼神……将无声胜有声演绎的淋漓尽致。
犹如那盏煤油灯,虽不能照亮整间房屋,但它足以开启求知和思索的大门。
当每个人都进入沉思的状态下,整个世界都会鸦雀无声,难道不是吗?
二、生活就那样西海固老一辈人的生活观念基本都是:“生活就那样”,够吃够喝就行了,顿亚上多少得够。
这种生活观其实源自对信仰的理解,整部影片都是以仪式、对白等都透露着宗教文化践行,尽管路断粮绝,内心从未有过绝望,只知道考验。
外界看到他们很穷,但他们很知足,难道这不是对那些生活条件丰富而充满忧虑的最大讽刺吗?
你说:生活是不是就那样?
三、生命的梳理现在的人基本都是过一天是一天,都想着明天的发展,很少去想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
一开幕就从洁净亡人的场面拉开,及后来借牛点出了人的生命之意义,若不是这个亡人,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难道这个故事不足以唤醒自己对生命的一次梳理吗?
四、别样西海固整部影片让大家感受到贫的风貌,通过断水的现象及拾柴的场景略带点出了生活中的难,但作为西海固的一员,我个人认为在这点上还够描述的深刻,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西海固的难。
1、饮水难电影里点到了,并后缀了一句去沟里担一担水,或许将这个场景拍摄出来能更加震撼人心,为了两桶水,要走多少路……在西海固,再怎么缺水,但在信仰方面从不含糊,力求洁净之水,宁愿不喝也要用来洗小净……我想这样才能走的更深!!!
力求细节入人心,场面撼灵魂的片段。
2、交通难这点我是在影片当中没有看到的,实属遗憾。
尤其是下点雨,在黄土上那个行路难的场景、蹦蹦车一赶集拉上些东西上不去坡,众人在后面推搡的场景……最记忆犹新的那刻就是宁夏同心的姑娘出嫁到海原一个山村的婚礼,由于多数的同心送情人没有经历过西海固的路况,其中一位司机在这弯弯拐拐、上坡下刹的路途中,刹的没有刹车了……那刻,新娘的一位年龄很大的长辈就对新娘母亲说:你怎么干了这么个事情,把女子栽了沟……很多人都有返回的念头了,若不是信仰的支撑,或许这个婚姻就黄了。
送完情之后,多数送情人都是哭着回去的,由于多数人没有来过西海固,回去一周内睡觉做梦都是悬崖陡路的场景,这段婚礼一时成为了新娘家族谈论的话题……3、收庄稼难很多地里的庄稼通过人背才能放到架子车上拉回来……4、教育难多年级公用教室也共用教师,村里基本都是到三年级就要去到乡镇去学习……说这么多,只想表达影片在西海固的“难”方面不够深刻,缺乏场景共鸣。
五、借鉴《小鞋子》拍摄的情节不够丰富,除了一些启发性的东西之外,没有一些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建议借鉴一下伊朗的《小鞋子》拍摄。
本部影片是因女亡人而起的故事,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看到老爷对亡妻的思念和爱慕之情,哪怕就是看一下亡故妻子的照片也罢……这是最遗憾的一点,我没有看到或说感受到生活一辈子的夫妻之爱和思念。
整体而言:整部影片切入点及选材立意都是大环境急缺的,也是每个人急缺的,多数场景拍摄敲打到了内心,但不足够震撼灵魂,或许那些场景太熟悉的缘故罢,但生活中需要这样的影片。
另外,既然作为影片要展现给大家,必须要有丰富的、多维度拍摄一些场景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样才会在影视领域中达到上乘之作,再说回来,我们要把目光放远,让更多的群周受益。
为本次影片默默付出的所有人员点赞。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价会很两极化——喜欢的人会觉得其古典主义的画面色调跟现实主义力度让人惊艳;不喜欢的则会很嫌弃那份故意为之的做作与凝滞的长镜头、甚至还有近来此类影片很常见的非职业化演员与叙事调子,匠气。客观一点比绝大部分烂片好,但本身并不算太出彩,三星半。
WEB#信仰才能支持这些人生活生存吧 。对一些汉语里常用词的别称,还有隐而不发的精神状态,看似沉闷的静止镜头,可能还轰不走头上的瞌睡虫。
不错,穆斯林题材难得,拍得不慌不忙,一点点进入生活,从日常里看见不日常的心路,简单的故事,四个编剧功能略弱,4:3的画幅特别好,摄影、构图工整,光线明暗对比很舒服,建议观看时把颜色调成黑白,这才跟画质匹配,非常古典安谧,这片子本来就没必要拍成彩色的。
一场映后访谈里绝对会提及安哲和老塔的电影,不经会怀疑,所谓静谧,所谓记录,所谓生死,都是宣扬独立的套路
最干旱的地方,与水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地区谈论生死议题得天独厚,或者应该反过来怪市井之中太过喧闹,来不及思考。4:3画幅、慢节奏叙事、细腻的灯光设计让人想起《修女艾达》,从釜山国际电影节拿下新浪潮大奖就对它期待已久的《清水》。水是牛眼里的刀子,牛是他眼里的刀子。
做饭和洗澡的画面风格像级了维米尔的油画。至于印象表达上,不知道导演是学习了德乐滋还是侯孝贤。
再次证明刻意拉长短篇就会很容易变得无聊 并不觉得导演真的多会表达 反而有一种看啊我拍得多好的气质…
清洁的精神
4:3的画幅,无配乐,凝滞的镜头,古典绘画般的构图,素人演员,在大荧幕上看到这样的作品真是难得。
土味台词不错。摄影也不错。
您呐,拍完了自己留着看就得了……“先锋艺术片=散文摄影集式运动影像”,对某些人来说这真的是非常一厢情愿的浅显理解了……
清汤寡淡仿佛日常纪实一般,没产生共鸣的观众极容易被催眠。不清楚当地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但就我所见,人到了一定年纪确实会对死亡异常敏感,也容易往自己身上联想,这种情绪在马子善身上得以展现,乃至感慨于人尚不如牛知命。简而言之,大命题,小故事。
原著小说非常棒,影片对其心理描写的外化挺成功,尤其摄影、画外空间、声音做得相当好。说的是“老人与牛”的故事,这头牛,既是温柔的陪伴(生),又成为剔开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觉悟的刀子。未知死,焉知生。在视听上,多次联想到《聂隐娘》。
喜歡塔可夫斯基的導演雖然沒能拍出《鄉愁》的風格,但每一幀也拍出了油畫的質感,尤其是人物特寫的捕捉和構圖非常打動我。4:3畫幅是否具有古典氣質我感觸不深,但使畫面更集中在人物身上倒是從幀數龐大的中心對稱構圖中感受明顯。
没看过安哲,看到几个短评说像,吓得我对安哲更加敬而远之了。要类比的话,倒觉得缺点有点像《刺客聂隐娘》,就是一味地删繁就简,形式的架子是立住了,但生活纵深的掏挖也被截断了,这说明仅有冷静克制的态度也并非万能。人与牛,生与死,还来来回回地颂经,我反正是愚钝,不知道这能带出来什么思考。就算有,好像也挺廉价的。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我看过的第几部想模仿都灵之马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片子了。
安拉至大。
清水里的刀子,看见生、看见死、看见信仰,以及最后的陪伴。摄影很棒,有人有景。
摄影还可以,太空洞无神~
BJIFF。在93min的影片中,导演涉及了生老病死四个永恒的命题,并将之安排在西海固这片荒原上。生命的无意义和企图从中找寻意义的两股力量在这片土地和生活中互相撕扯。镜头缓慢且充斥着苍凉,画面阴冷并夹杂着挥之不去的雨雾。背景音除去风沙便是钟表的滴答声。很有气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