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小明这个名字,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辈其实是怀有无上的崇敬的心情的。
想当年,在八十年代初期,一部《大侠霍元甲》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成为当年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生人的孩童的“膜拜之作”,甚至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也几乎成为当年每一位孩童的必修之作,其流传度绝对不会低于如今的“90后”传唱周杰伦的程度。
之后,徐小明推出了《陈真》,同样也是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
重要的是,他还在电影方面贡献很大,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推出的两部电影《木棉袈裟》和《海市蜃楼》同样也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几乎和之前的《少林寺》等电影一起,构成了大陆的第一波的武打片的高潮。
令人对徐小明导演尊敬的还有三点:一是他的电影里蕴含着极浓的爱国主义色彩,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鼓动感,在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和《陈真》以及电影《海市蜃楼》里都体现的极为明显。
二是这位导演几乎就是一个全才,不仅能集编剧、导演、武打设计、演员于一身,甚至在演唱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三是他所导演的作品,在武打设计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大约是处于早期刘家良等人的“真功夫”和后期徐克等人的“舞蹈式打斗”的特点中间,既顾及了武术动作的力度,又顾及了动作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动作电影的自身的认识。
这一部《夺标》是他很久没有执导导筒后推出的一部全新作品,题材上有些讨巧的意思,以今年的奥运会热潮为卖点,遗憾的是在奥运会之后上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这部作品以中国代表团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背景,描述了一群爱国的中国人为参加奥运会,克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历尽的种种艰辛,并最终成行的故事。
这部电影依靠的是真实的历史,甚至有些人物如李森等确有其人,应该说是一部非常好利用题材内容的一部电影。
可是电影看下来,最终还是失望大于希望。
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编剧的混乱。
电影是以爱国为题材,是想要宣扬旧中国时期一些爱国的中国人为争取国家尊严而奋斗的故事,可是剧情的发展,却极度混乱,甚至一度上出现了与主题相背离的情形。
如剧中声称因中国代表团要在奥运会上进行武术表演,需要选拔人才,结果引来了江湖上的“比武大赛”,虽然把故事拖入了传统的“武林大会”的热闹的窠巢中去,貌似增加了影片的热闹程度,却使人对于以安勇为首的这些江湖人士的行径不敢恭维。
一部爱国的片子,最终却恰恰暴露了国人“不团结、窝里斗”的劣根性,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而且这一条线索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了一个很重的地位,让人不知道是应该佩服当时国人的自尊,还是叹息于民众的内讧。
此外,影片为了补充内容,还另外生造了一个“侄子为夺家产谋害亲叔”的故事,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和影片的内容有何联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宣扬“国人皆支持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形下,缺乏一个明显的反面角色,因此创造出一个来,以增加电影剧情的冲突感,殊不知这种生拼硬凑的做法,却使得影片的内容显得过于乏味,甚至有些冗长沉闷。
这部片子最终达到了将近两个小时,作为一部娱乐电影,还是长了一些。
这部电影所出现的问题,其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导演的想法过多造成的。
既要宣扬爱国情调,又要拍成好看的武打片;既要严肃的主题,又要用搞笑来调节气氛;既要是励志和爱国,又不忘爱情的存在;既要宣扬“除恶扬善”的主题,又要表达“没有战争,世界和平”的愿望……。
其实这些也不是说不能在一部电影里实现,不过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于最后的奥运精神的宣传有些感动,可是回顾到整部电影,却几乎是混乱一片。
具体到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好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真实存在、参加了当年奥运会的人物李森一出现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子,未经比赛便对雁翎心怀敌意,不知李森的后人看了会有何感想。
此外,雁翎的死完全是为了煽情的需要,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变为了可能。
不说之前的“蒙眼跑步”纯属个人臆想,就连最终的“雁翎代替李森比赛“的情节也太过于虚假,谁不知道,顶替比赛时赛场的大忌?
这种弱智的情节,实在是多余。
至于演员的表演,难说精彩。
主角选择了张卫健,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演员一向有些华而不实,多年来也难有自己的代表作,除了低俗的搞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演技。
难道导演选择她,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搞笑手段,来缓和这部电影有些沉重的主题?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失败的。
剧中有多处张卫健搞笑言语的镜头,可惜没有一处显得自然,大部分都是刻意为之,与剧情和环境难以相符。
这实在是这部电影一大败笔。
至于电影的另一主演谢苗,已经全然没有了与李连杰合作《给爸爸的信》等作品里童星的色彩,虽然身手依然矫健,不过并不出众的成熟后的外形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所阻碍。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剧中饰演对手的于荣光和徐向东二位武术行家,这二位就是当年一起被徐小明导演挖掘出来的“新人”,如今早已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斐然。
这次二人是个二十多年后再次与徐小明的合作,应该说是很精彩的,剧中几场两人的打斗戏,也是全剧最值得观赏的地方,二位都是真正的武术大师,在电影有比较直观的呈现。
电影号称“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片”,倒也不是太言过其实,一方面说明了近些年来功夫片的没落,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在动作设计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影片汇集了全国15位武术冠军,为观众呈现了“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等多家武术流派的功夫精华,一招一式尽现真功夫本色。
看得出,徐小明在多年来仍然坚持自己的动作片观念:既要求美观,又不能过于花哨。
于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武打镜头在用慢镜处理后显得美感十足,而在实际的搏斗中又看得出力量十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达到二者的统一的。
我想,这也许是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吧。
片子的武打很精彩,干脆利落,凌厉写实,应该属于港产武打片的中上水平,值得一看。
可惜,故事编得太糟糕,剧情太苍白。
尤其是加在其中的遗产争夺战的线索,基本上和整个故事脱节,感觉纯粹是凑戏的,不如干脆删掉拉倒。
文戏浮于表面,要么严重脸谱化,要么虚假做作,的确一般般。
建议观众快进只看武打片段就可以了。
第一次,在深圳。
第一次,在電影院。
第一次,見到張衛健。
他還是老樣子的打扮,跑去和他握了下手,光頭豬因為長相問題還調戲了張衛健,幫我贏到簽名海報。
GOOD~~希望能讓韋小寶的FANS看到羨慕一下。
《奪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張衛健主演的電影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他延續了韋小寶的精髓,不過是一個更加成熟的韋小寶。
他的幽默,他的熱情,他的多情,從頭至尾都深深地感染著我。
功夫向來都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絕技,在功夫片中以奧運為主題的影片不多。
《奪標》不缺乏所謂的江湖意氣,武林爭奪,但著重渲染的是一種體育精神,如同張館長所說:“武術也是體育。
”有三個片段我記憶猶新。
一個是同是田徑隊的李森同雁翎私下競賽,李森輸后悄悄離開田徑隊,雁翎不顧一切追回李森,任性的李森恍然大悟,她輸不起的不是一口氣,而是運動員的尊嚴。
第二個是同是武術隊的張鳳和關樹寶在最后出線賽中不幸分到同一組,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人,一邊是自己的好兄弟,在痛苦與實力的較量中,張鳳最終沒能出線。
他對好兄弟的憎恨或許可以理解,但李森的現身說法喚醒了張鳳,運動員贏的是精神,即使不能參加世運,也可以參觀世運。
第三個片段則是結尾張鳳代表雁翎的運動員發言,將雁翎的夢想轉交給李森。
雁翎是一位優秀而偉大的運動員,她用她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體育的忠實和熱愛,也正是體現了人類奧林匹克一直推崇的體育精神,這種精神還將不斷延續下去。
這是一部功夫與功夫的精髓共存的影片,其中的臺詞很鮮明的表明,站著的為勝,躺下的為敗并不是功夫所要追求的境界,人們都應該本著寬大的胸懷和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與其說和他人競爭奪標,不如說這是一場戰勝自我的奪標,一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奪標。
最大的看点也就是那些各家的武术表演了,台词真够雷人的。
一部非常和协的片子,似乎在国内什么都要和协才行了。。。。。
《夺标》:徐小明再向虎山行文/张三四徐小明是谁?
对门宿舍同学张某自幼习武,喜欢看CCTV的“武林大会”,看到嗨时,他大呼小叫,跺地,拍桌子,骂娘。
一日看“螳螂拳”决赛,发狠说:老子去参赛,肯定能拿冠军。
该同学的理想是把中国武侠电影发扬光大,用武打功夫片宣扬中国武术。
这是国家层面的、主旋律的理想,有宏大叙事的嫌疑,个人理想则可能是成为中国第一武(术)指(导)。
后来,听陈晓东说动作导演要比武术指导高两个档次,他可能又把理想更正为中国第一动作导演了。
在电影圈里,海吹的多了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周围的酒吧、咖啡厅、餐厅和地下室里,不用竖耳朵就能听到关于中国电影的种种宏论。
但中国电影还是这么半死不活地拖着。
该同学却不是只说不做的人。
先是策划编导了《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正在中央六套红红火火地播着;又请来现任中国第一动作导演陈晓东给俺们上了一课;暑假前,突然听说他到《夺标》剧组去了,过了几个月,便请一干同学去北大百年讲堂看试映了。
“导演是谁?
”“徐小明。
”“徐小明是谁?
”“拍过《大侠霍元甲》《陈真》和《再向虎山行》。
”哦,知道了,“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锁喉枪,枪中王,枪枪锁喉最难防……”徐小明在香港如日中天,演导唱几路同时出击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岁,整个生产队只有一部电视机,一根竹竿把天线支到半空,生产队队长神气活现地鼓捣半天,也只能收到一个带雪花的频道。
就是这样,我接受了最初的视听教育,在根本听不懂的粤语歌声中梦想成为一代大侠,整天拿着一根木棍挥舞,和弟弟对练密踪拳、锁喉枪。
在北大百年讲堂,《夺标》放映之后,导演再次唱起《万里长城永不倒》,又耍了几招螳螂拳。
在一阵阵欢呼和鼓掌声中,我却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晒场里等待陈真飞腿、姜铁山铁枪的情景。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人生似梦,世事如幻……于是,我发短信给弟弟:我在北大见到《再向虎山行》的导演了,一个很真诚的人。
弟弟回说:锁喉枪,枪中王,枪枪锁喉最难防。
张卫健“搞笑”的本质在《夺标》里,张卫健饰演张凤,这个角色延续了张卫健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一贯以来的性格特点。
一个没什么理想,一心想着追求短跑运动员雁玲的中央国术馆弟子,自称“不干坏事就算是为国家作贡献了”。
这个角色就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追女人没有一点起承转合,没见面就胆敢说人家是自己老婆,见了面更直截了当,其做人哲学可以概括为:不要脸。
但不要脸自有不要脸的可爱。
为了把“老婆”弄到手,他要争取到参加世运会的武术表演资格。
他的个人理想无非是美女罢了。
与他相对的是短跑运动员雁玲,雁玲是个爱国者,她的个人理想是参加世运会,为国争光。
结果最终倒在赛道上。
雁玲死后,张凤深受感动和教育,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1999年左右,在我们那拥挤着9条小汉的宿舍里,同学们就着一台小彩电,一天一夜看完了张卫健主演的《鹿鼎记》,于是“凉/风有幸,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和结实的臂腕”一度成为某些同学整天挂在嘴边的“名言”。
导演的目的很明显,要制造类似“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样的流行语。
有人说,张卫健是周星驰的接班人。
但张卫健搞笑的手法和周星驰是不同的。
周星驰的手法和卓别林、基顿、憨豆先生一样,那就是装傻,在影片里不断地折腾自己,让观众觉得自己比主角高明,从而发出具有智力优越感的笑声。
而张卫健担当主角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来都是以不断地折腾别人为乐,“别人”分两类,一类是敌人,一类是自己人。
如果是敌人,则让观众产生报复性的快感——观众一向是把自己认同为主角的。
如果是自己人,则让观众觉得他虽然有点坏,但是很可爱。
一个是装傻,一个是装坏,这就是张卫健和周星驰的不同。
《夺标》:与时俱进的民族主义导演徐小明说,1987年,他开始构思这个故事,这一构思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退居到电影幕后,以制片、监制或发行的身份推出了多部影片。
2008年,他“再向虎山行”,推出《夺标》。
《夺标》具有七八十年代香港风味的武打功夫片。
它有与那个时代电影相同的民族主义诉求。
像《霍元甲》《黄飞鸿》一类影片一样,它有一个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呼唤和追求。
雁玲临死的时候,张凤把一根火柴插在他亲手捏的雁玲的面人像手中,点燃它,以满足雁玲传递圣火的愿望。
火柴渐渐熄灭,雁玲闭上眼睛。
这场戏必将使很多观众落下眼泪。
它又与刚刚结束不久的奥运圣火传递和奥运会形成奇妙的互文关系。
谁说商业片与现实没有关系?
电影末尾,在鸟巢和水立方上空,烟花喷放,鼓乐齐鸣。
回头看《霍元甲》《黄飞鸿》,其中的民族主义诉求无不落入虚无主义,除了死亡和隐居,主角无路可走。
而《夺标》则是唯一一部彻底满足了中国人民族主义诉求的电影。
看完电影,大多数观众会产生“我们的生活多美好”的感觉。
《夺标》的主角是个没什么理想的小人物,比赛的舞台也不再是擂台,不再是你死我活的仇杀,而是运动场。
不像霍元甲、黄飞鸿等一代大侠。
《霍元甲》挑战日本人,《黄飞鸿》挑战西洋鬼子,而《夺标》谁也不挑战。
他们只是想参加世运会而已。
这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自信:我们不打了,我们要和平。
从这个角度说,2008年,奥运之后,是《夺标》出场的最佳时机。
昨天一个人去看了夺标。
不好意思跟别人一起去看,因为我看过介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片子。
因为是主旋律,因为老套,因为落伍。
今年的奥运,以及国家遇到的磨难,的确让人民团结了许多,也让人看到了很多闪光点,着实感动了一下。
但时过境迁,如今倘若茶余饭后仍谈爱国,高歌奉献精神,多多少少还是不合时宜的。
那个红色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夺标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除了武戏,通篇洋溢的都是爱国情,宣扬公平,正义,和平,善良。。。
即便是穿插其中的爱情戏,也健康的不能再健康了。
除了某些场境太过做作,让人觉得有点好笑,总体来说,真的是一部非常真诚,干净的片子。
但这样的作品,显然已经不符合很多看惯大场面,看惯跌宕离奇剧情的观众的口味。
放在20年前,这绝对是引起轰动的大制作。
而如今,它也只能凭借导演徐小明和主演张卫健的名头,得到一个一般般的口碑。
另,本来我是极其讨厌张卫健的。
难得的,这部片子里,我从一开始对他的厌恶到了最后的同情和敬佩。
多是因为角色的关系。
女主角我并不认识,第一眼并不惊艳,却因为其饰演的角色和她对人物恰到好处的把握刻画让我越来越喜欢。
到她离去的那一刻,我哭的男主角还惨。。。
还好左右无人。
很喜欢徐导表达出的赤子之心。
张扬不张狂,动情不煽情。
却只适合一个人在家看或者在上座率很低的影院看。
不然,很难好好释放情绪。
至于武戏,一如既往的很赞。
值得一看,尤其值得学校包场让未成年学生去感受一下。
对现在30岁上下的人来说,《夺标》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们看着《霍元甲》《再向虎山行》长大,谈恋爱的时候,也多半去影院看过李连杰和童星谢苗主演的《给爸爸的信》《新少林五祖》——没准还说过“以后咱们的孩子要有这个小男孩那么可爱就好了”的情话。
《夺标》是宝刀未老、重出江湖的徐小明和长大成人、再披战袍的谢苗的最新作品,为了重温当年的激动或者温馨,相信很多人都愿意买票进场。
《夺标》的故事内容和传统的武术题材电影大异其趣,不再围绕“恩怨情仇”打转转,而是写一群人为参加世运会的努力,因此少了些血腥和暴力,多了些轻松和情趣。
《夺标》是一部武术电影,也是一部体育电影,其中弘扬的拼搏奋斗,不轻易言败,团结精神等等,也是武术精神和体育精神所共有的。
借助奥林匹克的平台弘扬我们的国术,影片的创作初衷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必须意识到,因为武术的流传和发展,在传统中国向来和武馆、家传、师徒授业等相关,这就带来了一些和现代体育精神截然不同的伦理价值观。
处理好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性,武术竞技才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而《夺标》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武林高手对阵低手,往往喜欢让招,不管是只守不攻还是自缚其臂,常能赢得谦虚的美誉,被让者一般也不以为忤。
但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全力以赴就是对同台竞技者最大的不尊重。
影片让女主角雁翎蒙眼参加比赛,这是对现代体育精神极大的误会。
再比如影片最后雁翎赛场上的自我牺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当然令人尊敬。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是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是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只有国家荣誉,没有个人价值,金牌是否会大为失色?
是否应该让体育不再承受它不可承受之重,重新回归游戏?
这些问题在今天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这个冒雨周日去看了《夺标》,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影片笑点颇多,让人看得很是开心.不过剧情方面,总感觉优点混乱,支线过多,但某些喜剧场面却十分好看,其中大伙交递保护婴孩的桥段,尤其是最后的那一传,更是幽默的很。
看这部片子主要关注的是武打部分,可以说是我今年看到最真实最好看的打戏 ,螳螂拳和鹰爪拳都舞的那叫出神入化,太精彩了!!
“我深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在中国燃起世运圣火。
”当听到讲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感到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看电影很感性,尤其是有共鸣的时候,很容易有代入感,仿佛他在台上讲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下面听,振奋,鼓舞,为之振臂欢呼,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所以眼睛湿润,所以热泪盈眶,所以在想,如果那个时代的人能看到今天奥运火炬的升起,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为影片所传达出的拳拳赤子之心动容,为张凤失去雁玲时的独白动情,当他点燃火柴的那一刻,心中装着他所爱的人的梦想,眼睛里满是希望,像不像一个很美丽的童话呢……然而当他转身,心爱之人却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对她说话,说要带她去世运会,要带她坐第一排,去看圣火,他会向她求婚,送她龙凤手镯……他看着心爱的人,很认真的说,仿佛要她记得这美丽的承诺,但却已经永远都没法实现了……如同我们曾经许下的那些承诺,那些再无法在一起的人,记忆里远去的年少的我们,都犹如沉入水中的千纸鹤,某一天想起的时候,美好,黯然落寞。
几句话1。
背孩子的那叔叔,您能蹦达的再欢点儿么?
2。
大背头师太,您那头油嘛牌子哒?
3。
鹰爪门好厉害!
能直筒小唧唧!
意趣盎然
很正能量的片子,张卫健演得很好啊
可以看,马马虎虎
没有剧情就好了...
2010年02月16日观看。
激情的爱国啊!!
武打情节不错,可是剧情太乱
这年头居然开始借着奥运会的名义进行恶搞了。
很振奋人心的片子
女主角很漂亮
比拼精神永不倒。
打戏爽就行
失望。。。。。。
难道只有我被张卫健最后那段演讲感动到了吗
情节没啥新意啊
武打动作给两分,其他零分
般般子,没啥感觉
宏大=空洞
挺怪异。
长途车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