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군산: 거위를 노래하다,群山:咏鹅,好日子,Ode to the Goose,A Singing Goose,Good Day

主演:朴海日,文素利,郑镇荣,朴素丹,李美淑,韩艺璃,权泰元,尹宰文,明桂南,文淑,白贤镇,郑恩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咏鹅》剧照

咏鹅 剧照 NO.1咏鹅 剧照 NO.2咏鹅 剧照 NO.3咏鹅 剧照 NO.4咏鹅 剧照 NO.5咏鹅 剧照 NO.6咏鹅 剧照 NO.13咏鹅 剧照 NO.14咏鹅 剧照 NO.15咏鹅 剧照 NO.16咏鹅 剧照 NO.17咏鹅 剧照 NO.18咏鹅 剧照 NO.19咏鹅 剧照 NO.20

《咏鹅》长篇影评

 1 ) 同胞之爱,美好之唤,客子之叹——浅析《群山:咏鹅》

张律导演的新作《群山:咏鹅》围绕男女关系展开,以爱情为背景,在轻松的氛围下探讨了东亚政治,人性等多重命题。

影片的叙事采用了从中间开始的方式,以允永和松贤到达群山开始,在叙述完群山的故事后再以跳剪将视角切回到首尔后允永的生活,在77分钟时才以隶书呈现出影片的标题《咏鹅》,继而将时间线拉回最初,在首尔允永与松贤偶然相遇,约定并前往群山。

由此,这个本是由首尔开始,首尔结束的故事以群山开始,群山结束的方式得以呈现。

“我们在哪里见过吗?

”这句话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允永感觉来过群山,如此询问过药店女孩,松贤表姐,松贤如此询问过旅馆社长,朝鲜族女人在群山如此询问过松贤。

一方面,这种问话有搭讪的意味,例如松贤的询问目的主要在此。

另一方面,导演借此似乎想要表达现实的不确定性。

在《春梦》中,导演以梦与现实的模糊界限表达,在《庆州》中,导演以混淆现实与回忆表达,而在《咏鹅》中,他选择了以这句略带戏谑性的话呈现。

“电影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

”这句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话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至于朝鲜族女人的问话中体现的东亚政治问题,笔者会在下文予以分析。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全面地展现了韩国老人,韩国年轻人对于朝鲜族及中国的态度,以及韩国人(或者更多是导演?

)对于日本的态度,朝鲜族人在韩国的生活状态。

韩国老人对于朝鲜和朝鲜族,中国人抱有敌视态度,他怀念曾经的朝鲜战争时的战友会,认为是朝鲜族人毁了韩国。

但他对台湾抱有好意,而认为大陆是中共。

相比之下,年轻一代对于中国则抱有包容甚至是欣赏的态度,“赤色分子”变成了一个调侃的词汇,他们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对于尹东柱诗人生活的延边抱有向往。

对于日本的侵略,导演的态度是认为他们无法被原谅。

旅馆社长不租给日本人房间;允永看日军侵略照片展,导演给予了照片特写;松贤在日式佛寺拜佛,允永显出不满的表情。

在佛堂中弹奏钢琴,这种东方与西方混合的方式着实透出了可笑之感。

朝鲜族人在韩国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不被韩国人当做同胞,被大多数韩国人轻视,还有一些人,以争取朝鲜族人权利的名义,进行欺诈煽动性的募捐,更增加双方对立性。

韩国人国民诗人的后代,拥有尹东柱诗中的名字,却在韩国做着仆人。

导演揭示了这种现象的荒谬,传达了他对于朝鲜族同胞生活境遇能有所改观,得到关注的期望。

影片中红色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与影片整体气氛并不协调,却极为关键。

暗室中的红色,营造男女间暧昧而又危险的气氛,松贤在这种情况下骗社长自己丈夫死了,诱惑他,红色充当了气氛的助推剂。

允永进入暗示窥探社长秘密,在逃离时捡到了自闭女孩掉落的红色人偶。

红色是情感的联系,是过往悲伤经历的象征。

坐在练歌房前,松贤的红色高跟鞋,则有情欲的意味。

艳丽的红色,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

这部片子的摄影个人认为是张律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监控画面的使用,监控前的观者与监控中人物,使影片在黑白,黑红,与彩色画面中任意切换。

几个摇镜头都处理的比较短,没有《庆州》中大量摇镜头过长所带来的疲惫感和眩晕感。

去观看尹东柱的纪录片前高空的俯拍体现出开阔感,契合了诗人在逆境中依旧对于“星星,诗,美”追求的开阔胸怀。

而旅馆进门后走道狭窄,景框呈现出逼仄之感,旅馆中营造了压抑的氛围。

允永探访无人的房子通过一个长镜头来处理,镜头先跟拍允永进门,出门,再转180度,右转90度,一段空镜头后允永再次出现,又从镜头中消失,再一段空镜头后允永再次在窗户中出现。

这样就更可表现其观光客之感,增加探访的趣味性。

允永与女孩监控室中的进出躲藏也同样采用一个长镜头,增加了紧张感。

中国元素散落在影片中。

学孙悟空的男人,发武术传单的人,中国餐馆,中国白酒,还有那首被朴海日诠释的搞笑而又悲怆的《咏鹅》。

男女之间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在张律的作品中屡屡体现,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观念。

虽然是韩语作品,但张律的影片中总有中国文人的气息。

这种感觉,在华语片导演中也极少存在。

影片还传达了导演对于胶片时代的热爱。

社长对于胶片的喜爱,拐角处关门的影碟店(应该是吧,没有翻译,本人韩语也不太好),允永偷走的胶片也使人联想起《胶片时代爱情》中朴海日饰演的偷走胶片的工作人员。

影片的氛围既轻松,又沉重。

男女之间的一些点,非常有趣。

允永和松贤在隧道中的谈话,当松贤对他笑骂出那句话时,我笑了很久。

而影片的总体氛围却是悲伤的,允永孩童式的做法常常不被理解,在首尔时,有游离于人群之外的边缘感。

《咏鹅》中,张律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

女孩子,常常充当了宁静与美的化身。

“你在哪里,哪里便是故乡。

”老人的话个人认为有导演独白之意。

张律的电影中总有浓烈的客子感。

于此同时,他也一直呼唤着美,渴望这人们像尹东柱诗人一样,在牢狱中也能以一颗向往美的心灵,从小窗中望向遥不可及的天空,写下:“一颗星星是憧憬,一颗星星是诗意,一颗星星是母亲。

 2 ) 衔尾蛇暧昧

到第77分30秒,这部电影才露出片名,清晰的城市夜色中,片名在熄灭的台灯上浮现——《咏鹅》군산: 거위를 노래하다

这么骚的操作,平生第一次见,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张律导演的片子。

看完电影,对张律导演很感兴趣,就了解了一下,原来他是中国朝鲜族导演,出生地在中国吉林,他甚至拍过以《重庆》为名的电影。

但他现在主要在韩国拍片,虽然他曾在采访中透露,想回中国拍华语片。

张律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暧昧的,有点中国味儿,也带些韩国味儿,而暧昧,也是《咏鹅》这部电影的关键词之一。

似乎一直以来,张律导演都在拍摄同一类型电影,而《咏鹅》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危险的电影类型——它文艺,闷,甚至虚无,对情绪的拿捏要求很高,在它述及男欢女爱或家国情仇时,会采取相当清淡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清淡,能否勾起观众的审美情趣,还真说不准。

因为它要求观众极度敏感。

所幸《咏鹅》很妙。

妙就妙在几个关键词。

暧昧《咏鹅》极度暧昧。

这里的暧昧,不仅指片中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暧昧,更指片中的一切。

有哪些暧昧?

人物的情感暧昧是显而易见的。

男主角张允永与他的嫂子也就是女主角松贤,两人之间的关系简直暧昧出了极其丰富的层次——两人到民宿,起初开一间房,他想摸她,就是单纯的摸,刚开了头,她就阻止了;她于是主动向民宿老板提出加开一间房,并和老板越走越近,他不开心了;老板患有自闭症的女儿对允永颇有青睐,松贤看见同样不开心;他陪她去前夫的咖啡馆,她又在他面前和前夫再续前缘……两人就这样一直蜻蜓点水,将暧昧推向下一次暧昧。

当然不只这一组人物,电影中凡彼此有关联的人物,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暧昧。

药店女员工送允永止疼药,这本可终止于一种干净的善意,但允永偏要问一句:「我值得信赖吗?

」,由此勾起一丝隐约情愫;松贤在海滩请民宿老板为自己拍照,老板将镜头对准她,却缓缓将之移动,最终令松贤出画,拍下了三个在海边劳作的渔妇,镜头答应了一次摆拍,却被更具生命力的情景吸引,这点艺术性的无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暧昧?

除了人物情感,片中的文化与历史也很暧昧。

《咏鹅》一共三种语言,韩语、日语、中文,韩语又分散为正宗韩语与带朝鲜味被视之为某种方言的韩语。

而片中也出现韩国人、日本游客、中国游客三种角色身份,电影故事发生地群山,当年则是日军殖民地之一,留有不少日式家屋,日本文化的影响至今未消,男主角走在街上,甚至能看见当年屠杀的摄影展,片中也时而传出隐喻战机轰鸣的飞机声,伪装的朝鲜族则在街道拐角进行非常小众的示威宣传……

这所有一切,都在主角「片叶不沾身」式的游荡中,成为影片一种疏离而又深入的时代背景。

这种背景是很迷人的,它似乎不只是历史,也不只是现在,而处于历史与现在的交融与缝隙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文化。

《咏鹅》中群山的这种文化特征,中国台湾同样也有,并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德克·巴莱》等经典台影里有更深的体现。

这里多说一点。

我们看到不少香港电影如《香港制造》、《树大招风》等,都在以一种悸动感非常明显的叙事,强调香港回归前后港人那极为强烈的精神躁动,而台湾电影或《咏鹅》一类的韩国电影,则完全是在呈现文化的融合或者说「继发感染」,完全没有香港电影热衷的「时代断裂性」,这还挺值得玩味。

陈果导演《香港制造》剧照而《咏鹅》的人物形象本身,甚至都是暧昧的。

「你的说话暧昧,行动暧昧,就连名字也是暧昧的。

」松贤在酒意中这样评价允永。

的确,说话暧昧从他对药店女员工的反问已可看出;名字,允永,既不是完全的男名,也非彻底的女名,介于男女之间,小名永儿,在韩语中和「咏鹅」发音极似,而永儿这一小名,又是他已离世的母亲常唤的,如是种种,已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极迷人的味道了。

而允永平日的行走坐卧也是暧昧的。

他躺在民宿房间,是侧身,静谧轻盈小幅度蜷缩在日式和屋的阴翳中,盆骨与腰身之间形成高耸的曲线,一种孤独,又孤独得不需要任何人;他行走在街上,蓝衬衣、白T恤、灰长裤、黑肩包,像一个孩子,又似乎很苍老;他坐在屋檐下……

总之,他仿佛随时随地处于一种状态,但又好像完全在这种状态之外。

而所谓暧昧,不就等于是,又不是吗?

一半《咏鹅》拍的是一位诗人,但奇特的是,这位诗人从始至终未曾写诗。

李沧东《诗》也拍一个想写诗的人,至少,她最后在鲜花的覆盖下,交出了一首完整的诗,而且这首诗,成为整部电影最迷人的悬念。

《咏鹅》中的张允永,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但他在十几岁写过诗后,就再没写诗了,用松贤的话说,「写到一半就不写了,你做什么都是做到一半,所以我才不敢和你发生性关系」,是调侃的语气,但揭示了允永的暧昧从何而来。

正是来自这种「一半」。

同时,张律导演同样通过「一半」,使影片拥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构。

电影前半部,允永与松贤在群山游荡,电影后半部,以一系列情感纠葛交代他们为何去群山,奇就奇在中间,允永跨进家门的一瞬间。

这一瞬间将电影分为两半,但或许难以厘清哪一半在前,哪一半在后。

允永告诉阿姨,自己刚去了一趟母亲的老家。

看来是先去了母亲老家,再去了群山?

但种种线索表明,母亲的老家就在群山。

所以他回来的一瞬,究竟是刚从松贤的群山回来,还是从母亲的群山?

而电影以允永看向某件事物结束,这一事物,必然就是电影开场车站标示的群山地图。

真是无尽的暧昧如衔尾蛇。

按导演自己的话说,这部电影从中间开始,在中间结束。

而中间,在《咏鹅》中是一个如此神秘的时刻。

允永站在这中间,正如群山酒馆老板娘对他的评价:你年纪轻轻,却有旧时代的感性。

一句何其性感的对白。

张律与洪尚秀有人将《咏鹅》和洪尚秀的电影对比,认为相比之下,《咏鹅》显得尴尬。

对比是难免的。

尽管张律更多一些历史痕迹,洪尚秀电影则更深入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但两类电影中那些悠悠晃荡的男女、无处安放的寂寞、朝圣般的叩拜等等,是如此相似。

甚至可以说,他们独自开辟了韩国电影的新类型,一种暧昧、神经、虚无,却又执着的闲晃式电影,以区别于韩国那些著名的社会、犯罪、纯爱题材,甚至区别于金基德、李沧东等人的深刻度文艺片。

金基德导演《空房间》剧照我曾在某段时间集中看过大量的洪尚秀电影,《咏鹅》与其早期《猪堕井的那天》、《夜与日》等作品在叙事体量上是类似的,并同样具有巧妙的结构,但洪尚秀后期《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后》等片,就实在不如《咏鹅》这般具有灵气与创作性了,甚至可以说,洪尚秀后期电影几乎都是「草稿电影」,据说他现在拍片也确实不太怎么写剧本了。

骆宾王与尹东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咏鹅》。

我只是为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抬头仰望悠远苍穹时敢言我生命中没有一丝悔恨。

我要以爱恋星儿的心讴歌一切的生与灵。

要走完给我注定的路。

今夜又见高远繁星,在阵阵狂风里隐闪。

这是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的名作《序诗》。

这两首诗,都在《咏鹅》这部电影中出现。

对于骆宾王,据说张律导演是汉语言文学出身,对中国古诗词有特殊情感,2003年,他就拍过一部名为《唐诗》的剧情片,主角是一个偶尔会在电视上看「唐诗讲座」的中年小偷。

这首《咏鹅》,语义相当通俗,甚至简单,但在《咏鹅》这部电影中,却具有难以言明的精神意义。

男主角的小名是「咏鹅」的第一个层次,「咏鹅」的第二个层次,是男主角的父亲养了一只大白鹅。

他会对着鹅「永儿、永儿」地呼唤,也会抱着鹅暗自哭泣。

「咏鹅」的第三个层次,是允永在酒醉中吟出的诗。

他用中文在酒馆咏诵《咏鹅》。

四肢做出鹅引颈的形状,近似于一支舞,但又决不是一支舞。

允永的动作有自己独特的疏离间落,不像金惠子在奉俊昊的《母亲》中,也不像廖凡在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中。

这种动作是对嫂子松贤充满佛性的108拜的回应,是姿势和含义的双重暧昧。

奉俊昊导演《母亲》中金惠子的舞「咏鹅」的这三个层次,到底在影片中抵达了怎样的意义,似乎不能言明,或许它们就只是层次本身,使《咏鹅》这首无比简单却又相当有才的诗,在朝韩现代化语境中成为一种朦胧、斑驳而又神秘的意识流美学。

而尹东柱的意义就清晰多了。

他是允永的偶像和精神支柱,也是电影文化伤痕的一个人物标签。

尹东柱这种具有民族气节并充满抒情才华的诗人,自然对允永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而尹东柱作为无可争议的朝鲜族诗人代表,对于观众而言,也更容易理解允永对他的痴迷。

尹东柱的诗歌主题之一,便是移民者的身份认同问题,而《咏鹅》中,每一个人的身份都具有移民者的暧昧性。

比如民宿老板对松贤讲述妻子离世经过时,有意使用松贤听不懂的日语,这与他将镜头对准松贤却最终移开一样,是一种介于说与不说、靠近与离开之间的永恒试探。

片中也多次提到尹东柱死于日本福冈的监狱,而民宿老板也正是来自福冈。

2016年,《素媛》导演李濬益拍过一部黑白传记电影《东柱》,90后小生姜河那在其中饰演尹东柱。

片中交代了日军对尹东柱实施的死亡酷刑——用针管将盐度很浓的海水不断注入诗人体内,导致诗人皮肤皲裂,在体内的灼烧中痛苦离世。

这种死亡方式,在黑白影像的表现下,本身便具有极为残酷的诗意,对应到《咏鹅》中允永对尹东柱孩子们般天真的敬意,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张律导演对诗人的定义了——诗人并不完全是写诗的人,还有那些不写诗却怀有诗性情怀的人。

李濬益导演《东柱》中的尹东柱而《咏鹅》本身的运镜和空间便具有这样的诗性。

比如我们看见男主角转入一间废弃的屋子,在窗外绿意与屋内阴影的映衬下走向我们,然后他消失在画面中。

镜头开始推过阴影,推向那扇蓝色木框的窗。

树叶在外面拂摆,我们听到生动的风声。

窗越来越近,我们以为电影将就此转场。

但突然又仿佛必然——诗人允永出现在了窗外的诗中。

 3 ) 一只鹅的姿态

我们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是什么来着?

是《锄禾》还是《咏鹅》?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进行社会批评的话,后半部分就是在自我解嘲。

韩日关系里面掺杂着近代历史、现实政治和文化联结,抛开哪一个去作判断都不准确,在一国国内还要再加上各方的立场,就更复杂了。

同样的胶片,对着不同的东西拍,就会有不同的事实被记录下来,随之吸引不同的观看者,进而唤起不同的回音,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

就像连演歌的起源各方都说法不一那样,历史总是任人装饰的,本来应是幸事一桩的同出一源,被人各取所需后只能天各一方,虽然都不乏举旗拥护者,却苦了只想好好谈恋爱的普通人。

为了在参与公共话题的时候不被当作外人,叙述者的身份(朝鲜族)在前半段被抛弃了,电影甚至专门为此安排了一场戏。

但“以什么身份去批评”、“有什么资格去批评”这样的问题不可能被一直回避掉,所以后半段,身份又被捡了回来。

作为副作用之一,“外人”这个标签也如期而至,结果就像在咖啡馆和小饭店里那样,尴尬成了最终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面对尴尬,大义凛然是会被消解掉的,所以就算电影打算回应关于身份的质疑,最后也只能始于被迫而终于自嘲。

至于《咏鹅》,因为关乎于记忆,换句话说也就是关乎于自我认同,大概是这自嘲之中最严肃的部分了。

前后两段分别构建了两种人物关系,前一个是追求与被追求的三角循环,后一个则是“外来者”与“自己人”的二元对立。

无论是哪一种,无论这些修辞的背后是社会实际还是个体处境,它们都指向现实。

就像《咏鹅》一样,精心雕琢的语言之下,其实就是一副客观的景象:一只鹅的姿态。

 4 ) 一个人的心碎

影片中有关那些政治、身份和家国大义的因素之前已经有许多人探讨评点了,我就不再赘言,只谈谈影片中关于情的那部分吧。

也许因为本片叙事的顺序与众不同,先展示两人的发展,再回溯他们的缘起,因此,带来许多美丽的误解,也令观影的体验变得有趣起来。

影片刚开始的一大段场景和对话,一直让人错以为是作为姐姐的松贤在主动追求并迷恋着允永,而寡言的允永似乎只是被动地回应。

所以,当松贤迅速转而挑逗民宿老板,另一方面,允永与老板女儿朱恩也开始心生呼应时,我感到有点突兀;甚至松贤独饮闷酒与面馆老板娘的对话一度让我以为其因允永而情伤;再推进到允永独自回到首尔,并去牙科医院要求看夜景,那一刻,我们完全不明所以然。

影片随之一转进入回溯,整个故事的脉络完全明朗起来,情伤的是允永啊。

看夜景其实是允永在通过牙科医院院长向其表妹松贤发出最后的信号,但松贤在和表姐的电话中明确回绝了允永。

这一刻,看着被赶出医院躺在公园长椅上的允永,他的痴情表露无疑,他的孤独那么无助。

原来女人来到世上也是为了让一个男人心碎。

影片前后两部分的呼应非常完整,构图和氛围也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导演张律的功力,非常期待他的新作。

 5 ) 歷史 政治 瞎幾把亂灌

我喜歡拍攝手法寧靜之美造詣頗高人物塑造不算高曲折離奇個人傾向主義離婚的女人 新歡舊愛?

失憶的中年男子疲憊的少女懦弱的詩人?

肆無忌憚的父親?

健忘的店員唯一可圈可點的就是電信拍出了 寧靜的美麗當然不算高級好我這口一部個人主義的電影比如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導演沒想著讓你看明白透過影片了解韓國文化還是不錯的

 6 ) 隽妙!这是今年最性感的文艺大闷片

看死君:年关将至,你的年度十佳选了么?

每年12月,都是影迷们疯狂补片的时候,仿佛生怕错过哪部好片,毕竟选年度十佳需要一点仪式感。

纵观今年压轴出炉的几部热门电影,想必都会成为很多影迷的年度榜单上的常客,比如《罗马》,比如《摄影机不要停》。

而我们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同为不少影迷的心水之作,来自于张律导演的《咏鹅》;本片也入选了Cine21选定的2018韩国电影十佳,排名第九。

在导演拍于韩国的几部作品中,无论《庆州》还是《春梦》,同样都备受赞誉。

有人说他是“第二个洪常秀”,但真正看懂他电影的人,显然会发现另一种独特的味道。

作者| 县豪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到第77分30秒,这部电影才露出片名,清晰的城市夜色中,片名在熄灭的台灯上浮现——《咏鹅》。

这么骚的操作,平生第一次见,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张律导演的片子。

看完电影后,对张律导演非常感兴趣,我就去了解了一下。

原来他是中国朝鲜族导演,出生在中国吉林,他甚至拍过以《重庆》为名的电影。

《重庆》但他现在主要在韩国拍片,虽然他曾在采访中透露,想回中国拍华语片。

张律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暧昧的,有点中国味儿,也带些韩国味儿;而“暧昧”,也是《咏鹅》这部电影的关键词之一。

似乎一直以来,张律导演都是在拍摄同一类型电影,而这部《咏鹅》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危险的电影类型——它文艺,闷,甚至虚无,对情绪的拿捏要求很高;在它述及男欢女爱或家国情仇时,会采取相当清淡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清淡,能否勾起观众的审美情趣,还真说不准,因为它要求观众极度敏感。

所幸《咏鹅》很妙。

妙就妙在几个关键词。

暧昧影片《咏鹅》极度暧昧。

这里的暧昧,不仅指片中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暧昧,更指片中的一切。

有哪些暧昧?

人物的情感暧昧是显而易见的。

男主角张允永与他的嫂子也就是女主角松贤,两人之间的关系简直暧昧出了极其丰富的层次——

两人到民宿,起初只开了一间房,他想摸她,就是单纯的摸,刚开了头,她就阻止了;她于是主动向民宿老板提出加开一间房,并和老板越走越近,他不开心了;老板患有自闭症的女儿对允永颇有青睐,松贤看见同样不开心;他陪她去前夫的咖啡馆,她又在他面前和前夫再续前缘……

两人就这样一直蜻蜓点水,将暧昧推向下一次暧昧。

当然不只这一组人物,电影中凡彼此有关联的人物,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暧昧。

药店女员工送允永止疼药,这本可终止于一种干净的善意,但允永偏要问一句:「我值得信赖吗?

」,由此勾起一丝隐约情愫。

松贤在海滩请民宿老板为她拍照,老板将镜头对准她,却缓缓将之移动,最终令松贤出画,拍下了三个在海边劳作的渔妇。

镜头答应了一次摆拍,却被更具生命力的情景吸引,这点艺术性的无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暧昧?

除了人物情感,片中的文化与历史也很暧昧。

影片《咏鹅》一共三种语言,韩语、日语、中文,韩语又分散为正宗韩语与带朝鲜味被视为某种方言的韩语。

而片中也出现韩国人、日本游客、中国游客三种角色身份。

电影故事发生地群山,当年则是日军殖民地之一,留有不少日式家屋,日本文化的影响至今未消。

男主角走在街上,甚至能看见当年屠杀的摄影展,片中也时而传出隐喻战机轰鸣的飞机声,伪装的朝鲜族则在街道拐角进行非常小众的示威宣传……

这所有一切,都在主角「片叶不沾身」式的游荡中,成为影片一种疏离而又深入的时代背景。

这种背景是很迷人的,它似乎不只是历史,也不只是现在,而处于历史与现在的交融与缝隙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文化。

《咏鹅》中群山的这种文化特征,中国台湾同样也有,并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德克·巴莱》等经典台影里有更深的体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里多说一点。

我们看到不少香港电影比如像《香港制造》《树大招风》等,都在以一种悸动感非常明显的叙事,强调香港回归前后港人那极为强烈的精神躁动。

而台湾电影或《咏鹅》一类的韩国电影,则完全是在呈现文化的融合或者说「继发感染」,完全没有香港电影热衷的那种「时代断裂性」,这还挺值得玩味。

《香港制造》而《咏鹅》的人物形象本身,甚至都是暧昧的。

松贤在酒意中这样评价允永:「你的说话暧昧,行动暧昧,就连名字也是暧昧的。

的确,说话暧昧从他对药店女员工的反问已可看出;名字,允永,既不是完全的男名,也非彻底的女名,介于男女之间;小名永儿,在韩语中和「咏鹅」发音极似。

而永儿这一小名,又是他已离世的母亲常唤的,如是种种,已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极迷人的味道了。

而允永平日的行走坐卧也是暧昧的。

他躺在民宿房间,是侧身,静谧轻盈小幅度蜷缩在日式和屋的阴翳中,盆骨与腰身之间形成高耸的曲线,一种孤独,又孤独得不需要任何人;他行走在街上,蓝衬衣、白T恤、灰长裤,以及黑肩包,像一个孩子,又似乎很苍老;他坐在屋檐下……

总之,他仿佛随时随地处于一种状态,但又好像完全在这种状态之外。

而所谓暧昧,不就等于是,又不是吗?

一半影片《咏鹅》拍的是一位诗人,但奇特的是,这位诗人从始至终未曾写诗。

李沧东《诗》也拍一个想写诗的人,至少,她最后在鲜花的覆盖下,交出了一首完整的诗,而且这首诗,成为整部电影最迷人的悬念。

《诗》而《咏鹅》中的张允永,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但他在十几岁写过诗后,就再没写诗了。

用松贤的话说,「写到一半就不写了,你做什么都是做一半,所以我才不敢和你发生关系」,是调侃语气,揭示了允永的暧昧从何而来。

正是来自这种「一半」。

同时,张律导演同样通过「一半」,使影片拥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构。

电影前半部,允永与松贤在群山游荡,电影后半部,以一系列情感纠葛交代他们为何去群山,奇就奇在中间,允永跨进家门的一瞬间。

这一瞬间将电影分为两半,但或许有点难以厘清哪一半在前,哪一半在后。

允永告诉阿姨,自己刚去了一趟母亲的老家。

看来是先去了母亲老家,再去了群山?

但种种线索表明,母亲的老家就在群山。

所以他回来的一瞬,究竟是刚从松贤的群山回来,还是从母亲的群山?

而电影以允永看向某件事物结束,这一事物,必然就是电影开场车站标示的群山地图。

真是无尽的暧昧如衔尾蛇。

按导演自己的话说,这部电影从中间开始,在中间结束。

而中间,在《咏鹅》中是一个如此神秘的时刻。

允永站在这中间,正如群山酒馆老板娘对他的奇妙评价:你年纪轻轻,却有旧时代的感性。

这是一句何其性感的对白。

张律与洪常秀有人将张律的《咏鹅》和洪常秀的电影做对比,认为相比之下,《咏鹅》显得尴尬。

对比是难免的。

尽管张律更多一些历史痕迹,洪尚秀电影则更深入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但两类电影中那些悠悠晃荡的男女、无处安放的寂寞、朝圣般的叩拜,是如此相似。

洪常秀《江边旅馆》甚至可以说,他们独自开辟了韩国电影的新类型,一种暧昧、神经、虚无,却又执着的闲晃式电影,以区别韩国那些著名的社会、犯罪、纯爱题材,甚至区别于金基德、李沧东等人的深刻度文艺片。

金基德 《空房间》我曾在某段时间集中看过大量的洪尚秀电影,《咏鹅》与其早期《猪堕井的那天》、《剧场前》等作品在叙事体量上是类似的,并同样具有巧妙的结构。

洪常秀《猪堕井的那天》但洪常秀后期《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后》等片,就实在不如《咏鹅》这般具有灵气与创作性了,甚至可以说,洪常秀后期电影几乎都是“草稿电影”,据说他现在拍片也确实不太怎么写剧本了。

骆宾王与尹东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咏鹅》。

我只是为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抬头仰望悠远苍穹时敢言我生命中没有一丝悔恨。

我要以爱恋星儿的心讴歌一切的生与灵。

要走完给我注定的路。

今夜又见高远繁星,在阵阵狂风里隐闪。

——这是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的名作《序诗》。

这两首诗,都在《咏鹅》这部电影中出现。

对于骆宾王,据说张律导演是汉语言文学出身,对中国古诗词有特殊情感。

2003年,他就拍过一部名为《唐诗》的剧情片,主角是一个偶尔会在电视上看「唐诗讲座」的中年小偷。

这首《咏鹅》,语义相当通俗,甚至很简单,但在《咏鹅》这部电影中,却具有难以言明的精神意义。

男主角的小名是「咏鹅」的第一个层次,「咏鹅」的第二个层次,是男主角父亲养了只大白鹅。

他会对着鹅「永儿、永儿」地呼唤,也会抱着鹅暗自哭泣。

「咏鹅」的第三个层次,是允永在酒醉中吟出的诗。

他用中文在酒馆咏诵《咏鹅》。

四肢做出鹅引颈之状,近似于一支舞,但又决不是一支舞。

允永的动作有自己独特的疏离间落,不像金惠子在奉俊昊的《母亲》中,也不像廖凡在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中。

这种动作是对嫂子松贤充满佛性的108拜的回应,是姿势和含义的双重暧昧。

《母亲》金惠子

《白日焰火》廖凡而「咏鹅」的这三个层次,到底在影片中抵达了怎样的意义,似乎不能言明,或许它们只是层次本身,使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这首无比简单却又相当有才的诗,在朝韩现代化语境中成为一种朦胧、斑驳而又神秘的意识流美学。

而尹东柱的意义就清晰多了。

他是允永的偶像和精神支柱,也是电影文化伤痕的一个人物标签。

尹东柱这种具有民族气节并充满抒情才华的诗人,自然对允永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而尹东柱作为无可争议的朝鲜族诗人代表,对于观众而言,也更容易理解允永对他的痴迷。

尹东柱的诗歌主题之一,便是移民者的身份认同问题,而在《咏鹅》中,每个人的身份都具有移民者的暧昧性。

比如民宿老板对松贤讲述妻子离世经过时,有意使用松贤听不懂的日语,这与他将镜头对准松贤却最终移开一样,是种介于说与不说、靠近与离开之间的永恒试探。

片中也多次提到尹东柱死于日本福冈的监狱,而民宿老板也正是来自福冈。

2016年,《素媛》导演李濬益拍过一部黑白传记电影《东柱》,90后小生姜河那在其中饰演尹东柱。

片中交代了日军对尹东柱实施的死亡酷刑——用针管将盐度很浓的海水不断注入诗人体内,导致诗人皮肤皲裂,在体内的灼烧中痛苦离世。

李濬益《东柱》这种死亡方式,在黑白影像的表现下,本身便具有极为残酷的诗意,对应到《咏鹅》中允永对尹东柱孩子们般天真的敬意,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张律导演对诗人的真正的定义了——诗人并不完全是写诗的人,还有那些不写诗却怀有诗性情怀的人。

而《咏鹅》本身的运镜和空间便具有这样的诗性。

比如我们看见男主角转入一间废弃的屋子,在窗外绿意与屋内阴影的映衬下走向我们,然后他消失在画面中。

镜头开始推过阴影,推向那扇蓝色木框的窗。

树叶在外面拂摆,我们听到生动的风声。

窗越来越近,我们以为电影将就此转场。

但突然又仿佛必然——诗人允永出现在了窗外的诗中。

作者| 县豪;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一碗鯷鱼面看见了爱情

前半段我以为导演是诗人。

很少的台词简单的情节表达的内容却饱满的要爆点,话不用说看了你都懂得。

情感的丰富,反而会因说了话像是走了气失去了力度。

看了后半段发现导演是醉汉。

一碗鯷鱼面看见了爱情。

别怪深渊凝视你,因为你眼里就有深渊,你就是深渊的本身。

我好奇怪女主的眼泪,你本身就很作啊,你把爱当作挡箭牌、当寻求刺激的兴奋剂,当做寻求平衡的砝码。

爱在你眼里始终都满足一己私欲实用之物。

看不到一点尊重和敬畏,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责怪前夫呢。

当一份希望重新唤起时,你又何尝不是用前夫的方式重复着自己痛恨的样子。

在民俗主人的眼里你的价值不了海边的随意的风景,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也抵不上一碗鳀鱼面。

所以好奇怪为什么导演要安排眼泪呢?

说不上自闭女孩的那份鯷鱼面爱是否会有好的结局或是长久但是却是带着真诚,真切的关心别人想去呵护爱的人。

静静的放下鯷鱼面关上门然后还要在外面偷偷的听送去的那一碗面,他有没有吃。

当她听见里面吃的稀里正香的时候内心是满足的吧,或者她也做好了送去的那碗鯷鱼面即使放凉了她也没有去打扰里面的人,这碗鯷鱼面或许才是爱情的样子吧。

那这样说的话,男主对女主曾经是心存觊觎的,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走进女主的内心,他只是女主用来寻求内心平衡或者渡过空虚期的一个对欲望的替代品而已。

贼喊抓贼整部片子对爱情最不真诚的就是这个到处宣扬自己是受害者的女主。

其实她是最大的施害者。

他前夫和她离婚,从咖啡店里的情景看得出他前夫还是挺在乎那个漂亮的女孩的,如果她前夫伤害了她,但对继任者至少还看得出在乎和真诚。

可是她对于这个青春活力的“咏鹅”是不计后果无情的践踏。

单从影片也可以看得出来,男主完全不是她能hold的住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代品,男主发现她暧昧民俗主人后立刻没收了她在他这赋予的权利。

所以她最后的眼泪不是给男主的,因为男主从来就没有走入她的心,那大概是赠给是给自己或者前夫的眼泪吧。

 8 ) 咏?

允英喜欢前辈的妻子颂贤。

允英知道颂贤离婚的事实后,两人冲动地一起去群山旅游。

两人寄宿的民宿主人,一个中年男子,和患自闭症不出门的女儿一起生活。

4个人在群山发生错综复杂的爱情。

允英喜欢前辈的妻子颂贤。

允英知道颂贤离婚的事实后,两人冲动地一起去群山旅游。

两人寄宿的民宿主人,一个中年男子,和患自闭症不出门的女儿一起生活。

4个人在群山发生错综复杂的爱情。

 9 ) 慵懒,漫散,韩式的文艺风格

其实,电影表达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是很困难的,制造氛围让演员最大的自由发挥,才是最好的表演。

看多了洪尚秀,总觉得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没有情节,顺水推舟的发展,通过闲聊照顾一下空旷的场景,在散漫中,让观众去意会、填充。

这大概是因为过于抽象,所需要的互动吧,在他的电影里,吸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男人女人都很享用烟草给与的自信。

这也就是韩国的风格,不拘于环境,不拍成风光片,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街巷,那种烟火气,拉近观众,看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中,人们无聊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跟你我一样。

但咏鹅,却又增加了许多幽默因素,两位演员的自然表演,几乎很生活,在慵懒散漫的片子主题下,有些新颖,因为明星的加盟,也因为影片潜在的张力,人物关系在变化,也很有故事可看,期待姐弟恋的实现?

期待群山故事的继续发展?

一对儿,变成2对儿恋人,一切都有可能。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最佳,意犹未尽。

在仅仅两个小时的片中,我并没有觉得枯燥,反而希望在进行下去,其实生活是多变的,永远不停歇,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再慢散的生活中,才有慎重、才有期待、才有可能,它所倡导的是慢节奏,在现实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却又真的很难得的体验。

 10 ) 《咏鹅》:跨文化下的多声部情愫

在东亚,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导演时常关注于盘踞在中日韩历史和当今的社会流动的身份认同问题。

他就是延边大学的教授张律。

从张律的拍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在东亚跨国界的游走。

在其早期的电影中,其强调的是生存在中国的韩国人和朝鲜族人:《重庆》的中韩跨国情感下的社会现实记录和《芒种》中对于少数民族边缘化的批判。

之后张律前往了韩国,开始拍摄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韵味的情感,其中包括《春梦》的虚实结合的“三人行。

”黑白的色调以及散漫的叙事让人回忆起些许戈达尔《法外之徒》的趣味,但同时也夹杂着对于对边缘群体,包括“脱北者”等身份的关注。

随着其电影在韩国的声名鹊起,其多部电影都成为了韩国釜山电影节的重点制作。

《春梦》是他的电影第一次成为釜山的开幕片,这部电影在选角上更像是对韩国独立电影的一次巡礼。

三位韩国当代重要的独立电影人成为了《春梦》中的三位男性角色:拍摄过《绿头苍蝇》的夺得鹿特丹金虎的导演梁益俊,戛纳参赛电影《特工》的导演尹钟彬,以及拍摄《茂山日记》而获得釜山“新浪潮”奖的朴庭凡。

由三位导演作为主角撑起来了一部电影,也增添了其电影的观影趣味。

自从2018年的《咏鹅》,我感受到张律的电影变成了一种更加“多声部”的场域。

这种“多声部”不仅呈现了一种角色身份政治上的多声部,也同时还有语言的多声部。

在《咏鹅》中,角色的出身和讲话方式都让角色本身的身份谜样或复杂。

电影的开始,我们看见朴海日演的允英和文素丽饰演的颂贤来到海滨旅游城市群山,然而在这座城市见到的人都有着截然不同或者难以捉摸的身份。

开餐厅的老板娘在被问及其故乡时没有答案,但却在之后讲起了连贯的日语;在群山的日本殖民时期的房屋开办民宿的老板,与日本旅客交流用韩文,最后却声称自己是来自福冈的在日朝鲜人;而允英和颂贤的身份也是谜一样。

被错认为中国朝鲜族的颂贤是不是朝鲜族?

会说中文的允英是否是韩国人?

其实这部电影在角色上,总会引起观众不断得询问“他们究竟来自于哪里?

”这样的问题。

而在群山,朴素丹饰演的少女却仿佛是犹如鬼魂版,在群山这些扑朔迷离的角色之间飘来飘去。

她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允英对颂贤表达欲望,在他一次对颂贤的亲密碰触和颂贤的故意离去之后,电影突然出现一个不知名的岛屿,而这个少女拿着日本的布偶,走向丛林之中。

她的身份是什么?

虽说她是民宿老板的女儿,她却仿佛一句朝鲜话都不会说,而她的日本语却表达流畅。

她也逐渐接近着允英。

文化和身份是存在叠加的。

语言,宗教,符号,信物等属性能指涉文化和身份。

但当这些属性存在交叉,文化和身份也不再变成一种本质主义的范畴。

这一点当然在张律这部电影中也出现。

当我们观众或许还保持一种本质主义的视角去观察每个角色的身份,我们却发现根本无法解读。

它的无法解读甚至就像男女之间暧昧时传递的信息,是一种蛊惑人心却莫名其妙的距离和趣味。

或许这就是张律用一种情感的时而疏离时而靠近去阐述历史和当下碰撞出的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的状态。

在《咏鹅》中,角色和角色之间都是暧昧的。

但是当影片到达中间的时候,对于允英而言,这些暧昧都最终失效,留下来的只是他一个人的怅惘:颂贤越来越亲近民宿老板,允英因为少女未成年而被疑为流氓,而之前见过的任何人,就连他的父亲成了老年痴呆,都不再认为与他存在任何关系。

在这个群山故事的末尾,被骂被嘲讽的允英落寞得躺在公园椅子上,当他看见一个公园里健身的女人时,他却靠近紧紧地盯着她,当然结果是,她很不舒服,就逃走了。

而允英一个人孤独和哀愁得沉思着些什么。

之后,电影出现了公园的夜景,片名才出现,用中文书写的《咏鹅》,以及朝鲜语书写的:《群山:咏鹅》。

电影为什么叫《咏鹅》,这一点在前半段允英回家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答案。

我们看见了他痴呆的父亲,对着一直鹅,呼唤着允英儿时的小名“允儿”,但是这个윤아,却听起来很像中文的咏鹅。

在我理解,这个电影其实最终讲述的,就是男主人公允英的故事。

在这时电影由回到了时间顺序上的某个起点,我们看见允英参与到了在韩朝鲜族的抗议,我们由此看到为什么允英为什么见到颂贤,以及这次群山之旅的起因。

当然这种时间顺序的倒叙在叙事结构上都在揭开电影前半段种种事件的成因,但在感情上,或许这段是允英和颂贤感情最浓的状态,是一段珍藏的情感,以及一种永恒的心灵。

张律热衷于未果的爱情,这一点在他电影中通常的主题。

然而在我感觉,张律和洪尚秀还是不一样的。

洪尚秀中的男性是游手好闲之徒,有时过于主动,有时摇尾乞怜,当然这种状态换来的结果是一种尴尬的邂逅,洪尚秀爱用变焦来模拟窥视的视角,放大这种初遇的尴尬。

而张律中的感情,女性往往是主导的,女性在靠近男主人公,但是最终先离开的也是女性本人,或许张律影像下的情感,更强调的是安东奥尼奥式的疏离感,而并没有洪尚秀那种偷窥狂式的诙谐。

当然到了《福冈》,这种忧伤给了两个岁数更大的痴情老男人。。。。。

悲伤到极致的喜剧。

不过,在本文的最后,我不由得想为即将在北京尤伦斯举办的张律影展做个人肉广告。

《咏鹅》也即将在那里放映,张律和男主角朴海日都会到场,希望各位北京的朋友能过几个多种语言交相辉映的“春梦”。

《咏鹅》短评

看不懂,电影给我一种洪尚秀的感觉。剧情比较闷,不能接受。电影里居然还真的有《咏鹅》这首诗,有点意思。

3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基本上同样是在陌生异域的游走,多半是男男女女的羁绊,大致上都是缓慢的调性,张律偏倾韩国文化圈后,电影中对国家,文化乃至族群杂糅形成的复调相比于洪尚秀始终如一的浪漫旋律平添了更多回味与悠长。本片语焉不详的因果链,打乱的非线性叙事,有意但无意的镜头和历史底蕴更蒸腾出遐想与况味。不敢说张律可与洪尚秀比肩,但绝对被低估和值得称赞。

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2024-06-03 20:28:21

11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试图用大朝鲜族的概念突破国别以及曾经的历史,空间相连用半段出片名的形式倒叙回环增加了悬念和前后照应的乐趣亦如男女尴尬的暧昧情感。拍完《庆州》朴海日穿的那双鞋被张律保存,这部拿出来接着用。更多的政治玩笑或指涉,映后也提到这就是人家的日常,所以也不要拿国产片的尺度来要求嘲笑港台类似的题材。朗园林象词语主创见面场。

14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晦涩莫名,不感冒

15分钟前
  • 爱漂流的土豆
  • 较差

张律 这么故弄玄虚的么

16分钟前
  • 风吹草低牛小羊
  • 较差

没看完

19分钟前
  • 很差

不是很好看

22分钟前
  • 田园很耀眼
  • 较差

没看懂。。。

25分钟前
  • lord5180
  • 还行

鹅鹅鹅……?

30分钟前
  • Aidszk
  • 较差

就,连女演员都很洪尚秀了,但是,不及洪尚秀干净利落啊?(x

34分钟前
  • Kopfkino
  • 还行

非常有意思。看前半段的时候觉得是一部很闷的爱情片,结果标题出来,电影和电影里的时空一起错乱。“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闪回出现,朝鲜族和韩国人的当代矛盾,中韩关系,不断出现的中国元素。电影的视角就像躲在监控背后的幽灵,悄无声息地记录所有像精神病一样的角色,但只是记录着。

37分钟前
  • 今 敏
  • 推荐

“请问还有别的什么药推荐么?”哈哈哈哈。专注探讨中日韩三中族裔“关系”的张律总在不动声色之间力透纸背!

42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张律——有国族情怀的洪常秀。

47分钟前
  • Celine
  • 较差

D+ / 某种程度上和《此房》一样存在着自我折叠的倾向。区别在于这一过程中自我消解的危险可能没有被创作者重视。假如前半段是以影像的空间将文本压抑为暗流,后半段便是溢出的文本让空间支离破碎。观众如朝菌不知晦朔,游历此番盈亏轮回。但回到原点却发觉作者在时间返程中试图叠化的阐释是褶皱甚至断裂的,因而不得不怀疑前往时间“中点”的旅程是否也只是真实的假像。

4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8.2/10 东亚文化圈最复杂难懂的文学交融,张律的片有着充分的错位感或者是顿挫感。这种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关系,时空,空间的电影描绘,更充分体现了东亚文化的奇特多元。对民族关系的探索有些归于直白,但特点突出。

51分钟前
  • 鲍勃粥
  • 推荐

历史铸就了现在,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周边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日本人侵略屠杀半岛,征用士兵入满洲及其之后的朝鲜内战。产生了朝鲜族这种奇怪的分类,韩国人自称为韩族;朝鲜族人是低贱下等的,朝鲜裔日本人是伤感的,中间的主角俩也是彷徨的,而父亲作为韩国人是类似于统治者的身份欺压朝鲜族的。而出现的中国元素呢?旁观者与文化底色?群山、那个有名的诗人、历史事件。。。这都需要有了解才知道更多电影里的梗

55分钟前
  • 朝二一
  • 还行

半吊子压抑电影韩国拍了不少,可比再嚯嚯当年空洞的中国年轻人了,不然又要崇拜人间不值得。男主和他爸爸性格不一样,是私生子还是随他妈的。

60分钟前
  • 微熙
  • 很差

张律的片名往往是个包含多重意义,又或者说是没什么特指的符号,这一次的生活切片也不例外。个体飘忽摇摆的情感和心态、人之欲与其对象的缘分和距离、家国历史遗留的民族性问题,尘世间的矛盾可不像坏掉的牙齿那样,敷上止痛药,或者干脆拔掉就能即可、彻底解决的。中段出现的片名,只为揭晓两端时空线的先后关系。影片以《咏鹅》全诗作结,而咏鹅则是公认的文学性较低,直白、通俗、无意象的古代文学,或许我可以认为张律希望表达的是,作品并不陈义高远,能从表面看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1小时前
  • 杨小槑
  • 还行

张律身份认同能再拍一百部

1小时前
  • 江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