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晒后假日

Aftersun,日丽(台),日丽追忆(港),假日回响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朗西斯卡·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萨莉·梅瑟姆,艾斯·帕拉克,索菲亚·拉玛诺瓦,布鲁克林·托尔森,斯派克·费恩,弗兰克·科利奥,哈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晒后假日》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晒后假日》剧情介绍

晒后假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苏格兰出生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电影处女作。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尾声,故事随着一个充满好奇的11岁女孩苏菲(弗兰基·科里奥 饰)和她年轻的单身父亲(保罗·麦斯卡 饰)出发。两人一起前往土耳其度假,在那里发生的琐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那些一闪而过的对话,被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却刻划出为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透露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彼此的磐石。二十年后,当苏菲成长到当年出游时父亲的年纪,她回忆起十一岁的那年夏天的记忆碎片,在真实的影像和想象的回忆空间里,那个熟悉的贴心父亲逐渐显露出那年他不曾向女儿表露过的悲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异能机友之东京龙珠实习医生格蕾第八季青鸟百年好合钟馗诛妖传李祥和的婚事我的青春没在怕倩女幽魂:人间情魔力麦克3:最后之舞最长的一码外太空的莫扎特交响诗篇AO辣警霸王花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七季妖怪传光速蒙面侠21庙不可言点球成金警视厅搜查一课长2汤姆·琼斯管道梦回金鸡岭天啊,我的太子殿下功夫小子孙老倔的幸福终极使命十四天之暖春来圣罗兰传超人前传第二季美好世界

《晒后假日》长篇影评

 1 ) 二刷笔记

一直相信选择用这种方式表现的作品,导演会将所有最有价值的表达都埋藏在细节当中。

遂今早趁着脑海中还依然留存的余热,又去影院二刷了一遍,的确体会到了很多原本没有立即察觉的信息。

已经看过很多版本关于主角人物命运的解读,于是在这里只想先谈一些还比较确定的事实。

麦斯卡饰演的单身父亲Calum带领自己的十一岁Sophie在女儿开学前进行了一段私密的土耳其之旅,同时也在这期间度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

关于这位离异父亲彼时的生活与感情状况我们并未得到更多明确的信息,只知道他经济状况并不算很好,开咖啡店的计划搁浅了,依然和前女友保持着还算良好的互动关系。

无法忽视的是他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似乎存在着某些问题,所以整个旅途他都在努力尝试内化并与其抗争。

这些线索都明显地埋藏在他对太极与冥想的兴趣,以及在个人独处时候的状态,以及听到女儿谈及类似于抑郁时无力的反应等数个镜头当中。

至于他的同性恋情的揣测或许有部分合理性,但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那段关于Claire的谈话),好在实质上他当时的感情状态并直接不影响我们对这部影片核心父女关系的理解。

另外最后,他与Sophie关于十一岁的生日被父母所遗忘以及对于爱丁堡的归属感这样的细节对话可能透露出他的成长经历也许并不算令人开心。

而十一岁的Sophie似乎拥有超越其年纪的兴趣与成熟。

尽管在父亲的眼中,她还应当与很多幼龄小女孩建立友好关系,但她自己反而更喜欢和年龄稍长于自己的青少年打成一片。

在多年之后,重新回看录像带的成年Sophie早已明确在一段同性家庭关系中扮演起了当初父亲的角色,但是她对自我性向的认知探索应该早于那段旅程。

在导演零碎的镜头中,她会透过匙孔窥探外面青少年女性的亲密对话,会观察青少年couple中女性身材曼妙的背影,以及会在背包中私藏女性身体的像章。

在探索父亲迷雾般的生活的同时,她也在父亲隐隐的鼓励下探索自己。

总体说来,电影的hook还是建立在了一段极其简单的矛盾以及一段伴随时间推移潜移默化的角色互换之上。

父亲对女儿在经济上的支持能力捉襟见肘,但是他一面试图独自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面又试图倾其所有地帮助Sophie达成一段属于二人的美好回忆。

在女儿潜水眼镜的丢失以及女儿对于自己经济状况的讽刺过后,Calum的失望与心碎尽管并未被直接呈现到观众眼前,但却不难想象。

个人有理由认为,身为父亲的挫败感理应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他人后崩溃痛哭时千万根导火索中重要的一缕。

而Sophie当时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与自我都极为好奇的年纪,她爱自己的父亲但又并不完全懂得他,所以即便她尝试着努力去在那段时间中看顾她的父亲,但还是可能不小心被父亲的直率所伤而反过来造成相互的伤害。

不过这样量级的矛盾终究只是两者关系绑定并成为彼此人生基石的插曲:导演在本片当中用了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对仗情节来说明父女角色的变化:除去机场离境的镜头发生在了片子的首尾之外,Calum替Sophie在深夜盖被,涂抹防晒,以及清洁面部的行为在影片中后期都发生了角色互换的场面。

Sophie对太极态度的转变以及替父亲过生日的情节也解释了她如何迅速地让努力成为一个可以令父亲依靠的角色。

即便这种依靠从未真正建立于相互理解之上,但父亲想要成为女儿一生可以倾听的对象,而女儿安慰父亲同享一片天空来维系亲人间的情感纽带:在已然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路径之后,父女双方还是竭诚用各自的方式努力靠近与拥抱彼此,已是本片最重大的意义。

麦斯卡的Calum在Sophie面前与身后所构成的反差,尤其是在土耳其挂毯店里瘫现的精疲力竭,是个人认为展现该角色个性矛盾的最佳时刻。

多年以后,父亲当初咬牙为旅途留下的记忆而终于成为女儿生活的遗产,令人觉得既遗憾又圆满。

从此角度看来,个人也倾向认为所有关于旅程的片段都是真实的回忆。

由于某些并未明确道明的原因,Calum或已然在Sophie重新回顾DV的时候真正离开了她(成年Sophie画外两次都伴有警报声或是诀别的暗示,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于是Dance floor就成为女儿在混乱的人生中对父亲穷其一生的寻找的最佳寓意。

不过就在父亲彻底退出自己的生活后且女儿终于开始正式承担家庭的重责,当年未真正搭建起来的理解的桥梁也才因为这段回忆的重拾而最终完工。

 2 ) 土耳其海滨,逮香蕉鱼的好日子

父亲后来到底怎么了?

让我换个更为精确的问法:《晒后假日》里,作为主角的父亲最后死了吗?

《晒后假日》影像非常出色,准确地描绘了记忆的质感。

如苏格兰出生、纽约生活的导演所言,这是一部相当私人化的电影。

也正因它的私人化,才如此远离真实而贴近记忆。

影片打乱了时间线,大量地使用了再制作的影像,譬如DV、宝丽来、四比三电视和胶片相机,无限接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图像质感。

故事其实很简单。

很多年以后,三十岁出头的女主角回忆她十一岁时,与当时三十一岁的父亲一起同游土耳其的假日。

尽管地中海阳光灿烂,仍有阴影停留在父女的笑颜间。

他们过于接近的年龄,母亲的全程缺位,或许在暗示过早生育为父亲带来的负担?

影片没有交待阴影从何而来。

观众从十一岁女孩的视角出发,只是懵懂地感知到忧郁,却分辨不清背后的缘由。

影片最大的悬念来自后半段的情节:深夜,父亲独自一人从沙滩奔向海面,消失在茫茫深夜。

镜头停留在平静的海面上,父亲没有返回岸边,留下了不详的线索。

结合成年女主的消极和颓废,不禁让人怀疑:父亲是自杀了吗?

影片没有直接回应疑问。

下个情节,从泳池约会归来,女孩发现父亲在房间里昏睡过去了。

海面上的微光,穿过了门窗,照在了父亲俯卧的裸体上。

他没死?

他只是睡着了?

后面的情节没有交待父亲投海的结果,父女俩继续度假,一直到影片结尾,两人在机场分手。

父亲投海的情节,成了影片一个孤立的眼。

导演既没有安排后续情节交待结果,也没有选择删掉它,而是让它悬在观众的头上,一直到剧终。

这是个文学性的、超越性的情节。

我是相信父亲已死的。

也许在假日间,也许在假日后,也许是自杀,也许是意外,父亲最终是离开了人世。

我相信所谓晒后假日,其实是个“逮香蕉鱼的好日子”——这个隐喻,来自纽约作家塞林格的经典短篇作品。

二战结束不久,一对纽约的新婚夫妻前往海滨城市度假。

丈夫名叫西摩·格拉斯,是个饱受战争创伤的老兵,也曾是小有名气的天才儿童。

现在的他变得古怪、不近人情。

他会给妻子推荐非常小众的德语诗集,还为她取了个奇怪的外号:“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

西摩的岳母非常担心他的精神状态,甚至为他推荐心理医生,但西摩的妻子不以为然。

在旅馆里,西摩·格拉斯几乎不与任何人交谈。

他躺在海滩上,从不脱下他的浴袍,不肯让皮肤接触太阳。

他少数愿意交谈的对象,其中有个名叫西比尔的小女孩。

西比尔来到沙滩上,找西摩聊天,煞有介事地警告西摩,下次遇到另一个小女孩莎伦·利普舒兹时,要推开她。

西摩没有直接回答西比尔。

他提议两个人下海,“看看咱们能不能逮到一条香蕉鱼。

”因为“今天可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呀。

”“它们过着一种非常悲惨的生活,”西摩·格拉斯解释何为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洞里,那里有很多香蕉。

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

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

嘿,我就知道有那么一些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居然吃了足足有七八十根香蕉……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也挤不出洞口了。

”西比尔问,后来那些香蕉鱼怎么样了?

“我真不忍心告诉你,西比尔,它们死了……它们得了香蕉热,那是一种可怕的病。

”一个浪头过来,把两个人浇了个透。

浪头过去,西比尔说她看见了香蕉鱼,嘴里含着六根香蕉。

西摩亲了亲西比尔湿漉漉的、弓起的脚心。

最后,西摩和西比尔告别,西摩独自回到了旅馆,从行李箱抽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思自动手枪。

子弹穿过了他右侧的太阳穴。

 3 ) 用声音实现「记忆」感知|电影《晒后假日》声音赏析

回望《晒后假日》,用声音实现「记忆」感知|莫非听电影_哔哩哔哩_bilibili记忆是如何运作的?

在长片首作《晒后假日》中,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给出了一种关于记忆的感知方式。

影片用声音打开记忆的通道,如同挽歌般,唤起对假日往事的印象与咏叹。

这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将探寻《晒后假日》如何用声音来实现记忆感知,留下记忆的余音。

(本视频只用于电影声音设计制作等交流,无任何商业或盈利用途,如若侵权,立删。

)欢迎大家在微博、b站、微信等其它平台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有关电影声音的幕后解析与新鲜资讯🎬

 4 ) 阳光照进了心里

这部电影想从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说起。

本部电影的女主角是一个年幼的女孩儿,年龄小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这个“小小阳光”,不断照亮了贯穿电影始终的浓郁的父亲的内心黑洞。

从父亲的情绪闪回以及和女儿的对话可以看出,父亲对于童年、家庭、故乡的厌恶。

他曾经是一个不被环境接纳的人,这种经历带给他难以忽略的悲伤还有孤独感。

与女儿度假期间,实际上是父亲在尝试担起父亲的责任,并希望和女儿留下属于他们回忆。

但在旅途中,女儿发现父亲“很穷”,无法给她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美丽的土耳其地毯”、“免费畅饮手环”、“声乐课学费”。

父亲也知道自己给不了女儿这些,而加重了内心对自己的批判和攻击,以至于情绪闪回不断出现。

但女儿并不介意,她随遇而安,觉得能和父亲在一起就很快乐,原谅了父亲不断犯的小错、不给自己的面子、以及一些失误。

这些都是父亲在成长过程里不曾得到过的“接纳”。

他感觉到自己重新拥有了完整的不受排斥不受攻击的童年,原因就是女儿对他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

在影片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父亲的情绪闪回,他站在舞池里,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但当影片进行到现实中父亲带着女儿一起跳舞的那一段时,在他记忆中的被排挤、孤独无比的舞池里,出现了他和长大后的女儿拥抱在一起的画面。

说明此刻他的灵魂不再孤独,痛苦的回忆开始被修改,因为他被看见,他拥有了爱。

总是说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但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包含了单方面的期待和其他种种。

相反,孩子却是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父母,无论是穷是富,都从一开始就无条件肯定了父母的存在,并从心理上给予了父母“生的希望”。

这种世间难见的积极的光芒万丈的爱,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礼物吗。

片中女儿安排旅行团的其他大人一起对父亲唱生日歌,就是希望父亲知道,他被人接纳,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哪怕年幼,她也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抑郁,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照亮父亲。

“小小的阳光”,不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小小阳光”。

 5 ) 《晒后假日》——等待潮汐溯回

电影Aftersun,单词直译晒后修复,中文译名晒后假日,是我最近又加入夏日必看清单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单亲家庭的女儿与父亲在土耳其地中海边,度过的最后一个难忘的夏天。

作为文艺电影,主题大多晦涩隐匿,仁者见仁,这部也是,在诸多可以探讨的主题中,与父母辈之间的关系是我最想聊的。

我们和父母辈之间的关系,也是与回忆的关系。

我们试图理解他们来理解自己,也试图通过理解这样的关系来成长。

影片中,镭射灯光明灭闪现的舞池,三十一岁的女儿与当年三十一岁的父亲相见,他们没有说话,各自狂欢,各自悲喜,是那么熟悉的亲人,也是那么遥远的陌生人,这么近,那么远。

舞池是迷幻舞池,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与同龄的父母在真实的时间轴上相遇。

但也是必然舞池,我们终究会长大到他们的年纪,面临同样的问题和选择,以这样错位的方式,与他们相遇。

时间是直线的,也是循环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父母辈之间的关系,明明那么近,但也那么远。

电影主要以女儿的视角讲述了这段假期,正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时态交叉行进,必要时才插入一些第三方视角,但总之,很少有完整的父亲视角。

女儿正在进行时的视角中,看到的,是年轻到甚至被认为成自己哥哥的父亲,帮自己温柔擦防晒霜的父亲,情绪时时阴晴不定的父亲,这样的形象,充其量只是一个缺乏表达爱的经验的父亲。

那时,成年万岁,渴望长大的女儿,是不能理解她的父亲本体的——一位面对感情生活会受伤,面对困厄会不知所措,面对生命的粗粝会想要放弃的大人。

而女儿一般过去进行时的视角中,她发现了那些草蛇灰线,发现了父亲那时深陷泥潭的事实,也发现了自己和父亲之间有意的或无意的相互救赎。

只是这样的救赎对于父亲来说,结局并没改变,对女儿来说,治愈的功效也是等到十几年之后,才得以显现。

孩提时期,其实也很少能真正的理解大人,这也是我长大之后才会说出来的话。

因为在渴望变成大人的小孩儿眼中,总以为自己所见,便是所有大人的世界了。

还没有出海的水手,再怎么从书本、过去人的言语中了解大海,再怎么自信自己强大的领悟感受力,也终究没办法理解大海的全部。

成长,只能靠公正的时间和切肤的体验才能完成。

故事其实是一个极端的悲剧,或许因为同性恋不被认可,或许因为事业不够顺遂,父亲走向了生命的黑洞。

也许,在幼小的女儿心中,这段最后明媚的父女假期,是很长时间里面都尘封在心底,不愿意打开的秘密。

长大后的女儿,在面临相似的境遇后,才终于愿意将回忆的匣子彻底打开。

舞池是一个意象,那些尘封的回忆早已被时间腐蚀成了碎片,只在某个灯光突然照进的瞬间,在某个通灵的瞬间,才有机会被重组,被寻回。

面对回忆,总是习惯性剪辑。

渴望藏匿痛苦的回忆,收藏快乐的回忆,来让日子变得好过一些。

被剪碎的回忆,而后会被时间冲散,变得像是湖面泛起的波光那样稀碎。

人怎么指望自己能对抗时间呢?

还是提到我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回忆若是起不到治愈之用,弃之不可惜”,这话听着挺爽,也挺解气,实则,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放弃回忆的权利。

静待时间的波浪把回忆稀释,冲散,某个潮汐溯回,有些碎片会回来,有些不会,回来的等待你去捡拾,拼凑,变成新的宝藏。

这是渺小的人类唯一能做的了。

整个电影的转场剪辑都在表达这种破碎感。

短暂的海边假期中,女儿度过了自己十一岁的生日,父亲度过了自己三十一岁的生日。

“当你十一岁的时候,觉得现在的自己会做什么?

”“你十一岁生日怎么过的?

” 女儿举起DV问父亲,也想记录下这一瞬间父亲的回答。

如果DV代表记录下来的记忆,可追寻的记忆,那至少在女儿的记忆中,第一个问题父亲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悲伤的答案。

似乎,这样的记录,破碎而无用。

但我相信,长大到三十一的女儿,在沙发上,那个回忆的夜晚,同样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她能有答案。

“当我十一岁的时候,我想长大,想去爱,爱人,也爱这个世界。

“”我十一岁的生日,是和父亲在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度过的,是很快乐的日子,我的父亲,把当时心中所剩无几的,对这个世界的爱意,都给了我。

“我想,这或许是长大后的女儿可以得到的答案 一夜的回忆,触摸到了那一刻的宁静与明媚,无尽与短暂,无忧与繁杂,以及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与父亲的告别。

这是女儿第几次回忆起这次经历呢?

我想,绝对不是第一次。

前面我说,人是渴望藏匿痛苦的回忆,收藏快乐的回忆的,但现实却相反,人总是擅长记住痛苦的回忆,而遗忘快乐的回忆,所以痛苦才度日如年,快乐才转瞬即逝。

这无法预料的,最后一次与父亲挥手作别的dv影像,估计不知道被女儿翻出来看过了多少回,那思思作祟的想念,也不知道在午夜梦回侵袭过女儿多少回。

镜头的忧郁感,压抑感也是影片的画面一直贯穿的风格。

这绝对不是女儿第一次回忆起这次假期,但却是最完整的一次,也是足够升华的一次。

所以才有了和解,修复和治愈。

当我们看到那些忧郁破碎的记忆,最终再现重组的威力,也终于明白了《老人与海》中的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人是可以靠着经历变成的回忆而强大起来的,无论,那时那地,你经历的是什么。

但,需要静候时间。

被打败的父亲并不是没被女儿拯救,也无法被女儿拯救。

直到三十一岁,女儿或许才明白,自己的父亲,只是没有等到完整的记忆碎片被潮汐溯回的那一刻,他只是,没有等到而已。

可是自己好幸运,等到了。

这是电影苏格兰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长篇处女作,去年才上映,难得的一个新故事,这也是很私人的一个故事,表达的私人,也意味着观者的自由。

电影男主角。

爱尔兰演员保罗·麦斯卡,也是出演HBO剧集《Normal People》的主角,深邃的眼睛,苍白的面孔,总是能把复杂的精神冲突表达得淋漓尽致,2023年被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期待这个符合我胃口的帅哥,多产出点好片子。

 6 ) 晒后灼烧:回忆的模样和宿命感

Aftersun是苏格兰导演编剧Charlotte Wells的第一部长篇。

电影讲的是11岁的Sophie和父亲Calum在土耳其一个主要供英国人光顾的度假村度过的一个夏日假期。

整个度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他们每天在泳池边的长椅上晒太阳,在自助餐厅用餐,晚上看一些俗气的娱乐表演。

但导演通过很强的影像风格,把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地方。

【回忆的模样】【回忆的宿命感】【假想的同频】【30岁的人生】【回忆的模样】那次旅行发生在九十年代末,现在的Sophie已经差不多到了她父亲当时的年纪,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小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段Sophie视角下的回忆。

导演没有简单得打个“二十年前”的字幕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段回忆。

影片开场,少年Sophie将镜头对准父亲,采访他11岁的时候是否想过他到了现在的年纪会做什么。

Calum没有回答。

画面突然凝固,看这段录像的人(也就是成年Sophie)开始快速倒带,从那场对话倒回到假期真正的起点。

表明了这是一段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这种“录影带“式的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

影片画面选择柔和的调色、充满夏日气息的饱和度、和低像素手持摄影机的颗粒感。

摄影师经常让画面偏离中心,视线不稳定。

回忆的主要对象Calum,常常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而是间接出现在各种镜面的反射中——电视机屏幕、相机取景器,玻璃门的倒影、茶几表面、墙上的影子。

有一个镜头是从锁孔中窥视屋内的Calum。

甚至有一段父女在餐桌边的对话,是在看一张拍立得照片逐渐成像的过程中听完的。

这样的画面始终将观众始终置于Sophie的回忆视角里。

Calum的形象是模糊的,时而在画内时而出画,在小孩眼里大人很多时候就是“模糊”无法理解的。

这就是导演心中回忆的样子——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影片里经常出现的滑翔伞镜头。

Sophie看倒度假村的其他游客乘坐悬挂式滑翔机在天空中航行,便问Calum他们可不可以也去坐,Calum再一次没有回答。

当父女两人静静待在海边,青蓝色的天空中就会出现滑翔伞轻盈地滑过他们的头顶,自由而洒脱。

有时远空的滑翔伞如箭头般连成虚线,倒影在泳池中像漂浮的树叶。

这种漫不经心的镜头,很像是翻看相册时偶尔一两张随手拍下的风景照。

虽然没能坐成滑翔伞,但Sophie仍然拥有的这些碎片的记忆,足以勾起对亲人的追思。

【回忆的宿命感】除了构建回忆的画风,导演的细腻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

关于Calum状况不好这一点,她从不明说,而是把种种迹象都埋在了表象之下。

第一天在酒店房间安顿好时已是深夜。

画面下半部分的前景,是Sophie躺在床上熟睡,发出浅浅的呼吸声。

然后对焦变换到上半部分的后景,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Calum在阳台上抽着香烟,有节奏地来回摆动。

画面保持在这个构图看Calum跳了一分多钟。

看到这里其实电影还没进入任何实质剧情。

这理应是很正常的,赶路一天疲惫的父亲享受独处的时刻。

但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莫名感到有些怪异和害怕。

他的摆动游离着一丝失控,有那么几秒甚至担心他会摔下阳台。

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出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感。

除了阳台的摆动,还有很多类似细节:- 一出场Calum手就受了伤,打着石膏- 过马路时Calum不怎么看路,直到大客车驶出画面他才出现在马路对面- 有天晚上他光着脚摇摇晃晃地站在阳台栏杆上- 游戏厅的屏幕上闪着“Game Over”的字样- 在地毯商储藏室里,Calum躺在刚买的地毯上,好像如释重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有天夜里他光着身体独自在房间里哭泣这种不安感的堆积,在假期的最后一晚迎来了爆发。

当 Calum 拒绝加入 Sophie 的卡拉 OK,Sophie独自一人在台上唱着Losing My Religion(歌词非常应景),声音中恳求着父亲的加入,而Calum只有一动不动的背影。

那天夜里,喝醉的Calumn踉跄走到海边,大步冲进海里游泳,他很快消失在黑暗里,我们只能看到岸边翻起的浪花,海浪声随着Calum的消失逐渐增强,直至如雷鸣,一度以为他已经被大海吞没。

看完全片会发现,虽然整个故事是少年Sophie视角下的回忆,但很多Calum的场景Sophie并不在场,比如Calum在酒店房间哭泣,他半夜去海中游泳,都不可能出现在Sophie的记忆里。

这些场景更像是成年Sophie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填补了旅行的空白。

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Sophie,回顾这次旅行,想对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探究竟。

她想知道当她在享受假期的最后一晚,跟着哥哥姐姐们闲逛,和游戏厅认识的男生初吻,这些时间父亲到底在做什么。

所以我们看到的Calum一部分是Sophie记忆里的他,一部分是Sophie在已知悲剧发生的前提下,给记忆中的父亲重新上色后的他。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通过事后的认知,来重新定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

特别是对逝去亲人的记忆,带着父亲为什么会离开的疑问,越是努力探寻过往,越能体会到强烈的宿命感,似乎种种迹象都预兆了结局。

【假想的同频】导演在假期中还穿插着了一些超现实的夜店狂欢片段。

成年Sophie站在拥挤的舞池里,隐约看到父亲在断断续续的频闪灯下跳舞。

夜店的画面一半在完全的黑暗中、只听得见电音;另一半闪光灯刺眼到无法看清Calum的全貌。

度假时Sophie曾为父亲的舞姿感到尴尬,而此刻她试图走过去,想找到他。

她现在能更加理解父亲,内心有好多想说的话。

即使是最实在最具体的那块父亲留下的土耳其地毯,Sophie放在床边每日感受踩触,也无法把父亲的轮廓勾勒得更清晰。

她想要亲自站在父亲的面前,得到答案。

在这一层面上,Aftersun是一场假想的感同身受,一次20年后的同频。

成年的Sophie能以少年Sophie没有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

这种隔空相望的视角让影片有了挽歌的忧伤。

【30岁的人生】最后想聊聊Calum的经历,虽然导演保持高度克制,但还是能从一些对话和情节中看出他被哪些事情困扰。

他感情生活不顺利,婚姻失败,经济上也很拮据。

他的童年大概率也不幸福:Sophie问: “你 11 岁生日是怎么过的?

”Calum:“我11岁时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时她很生气,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玩具店挑礼物”Sophie:“这有点太沉重了”Calum:“It’s ok”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创伤,让Calum想做个好爸爸,给女儿物质上的满足。

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辜负小孩期待对父母是痛苦的,这给Calum很大的挫败感。

还有一段对话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台词。

Sophie和母亲住在爱丁堡,也是Calum的家乡,但他后来搬去了伦敦。

Sophie问他会不会搬回来时:Calum说:“对我来说家乡的一切已经翻篇了,仅此而已。

一旦你离开了那里,就会有这种你不再完全属于那里的感觉,不再真正是那里的人。

爱丁堡就…我从来没觉得我真正属于过那里”Sophie:“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家”Calum:“挺好的。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后会定在那里。

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的是时间”这段话是Calum最接近敞开心扉的一次。

年近三十,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和一个不怎么见面的女儿,四处漂泊的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当Calum对女儿说“你有的是时间”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写过,人一路往外走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意味着你不再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

很大概率你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就是要习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得到又失去。

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生活的可能?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Calum会说“我很难想象我会活到40岁,因为30岁已经够难了”。

Aftersun的中文是“日晒后用品”,用来给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做保湿。

白天在海滩充满了阳光和乐趣,只有夜幕降临时皮肤才开始感到灼烧。

在那个表面上无忧无虑阳光斑驳的假期过去二十年之后,它似乎依然是Sophie一生中最美丽最令人心碎的回忆。

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也曾跟我们同龄,一样年轻。

特别是当我们对人生充满焦虑疑惑时,我们会好奇他们曾经过着怎么的生活,年轻时是怎样的人。

Aftersun正是在用回忆去做这件事。

 7 ) 《晒后假日》和《巴黎夜旅人》

最近看了两部后劲很大的片子《晒后假日》和《巴黎夜旅人》。

两部都是非常温情的关于亲密关系、关于孩子、关系陪伴,都很平淡甚至可以说有点无聊的叙事,这也是我觉得近两年来自己对生活看法很大转变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平淡如水的,和我们曾经憧憬的那种山呼海啸、跌宕起伏是截然不同的,就好像从前爱看剧情激烈反转的电影并且浓重的带入自己的人生一样,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那个是这部剧集的不二主角是自带光环和对自己有着重大期待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生命的无聊和平淡时,总是恹恹欲睡,面对家人孩子时总是以一种“这种日子还要过很久”的心态去毫无生机的配合陪衬,对,因为那种时刻总觉得自己只是陪衬而不再是主角,不再拥有绝对的把控和创造力的时候,就总是提不起精神,没有耐心,觉得这一切太过于程式化太显然易见而不再去发现,不再去挖掘和创造。

这两部片子不是我以前爱看的类型,因为简直太过于平淡了,单身父亲在一个暑假陪女儿在土耳其度假,DV拍的一些模糊、零散的片段,他们的日常对话,游玩,吃饭,假期临近结束的不舍,分离。

《晒后假日》太平淡了,没有任何装腔作势的技巧和任何精心编排的结构,但是后劲之大,我到现在都很震惊,可能太理解这种平静生活所昭示的无能为力了吧。

又或者是这种如同镜子一般的一个陪伴女儿的普通的假期生活,我深知后面排山倒海的回忆是什么样的。

《巴黎夜旅人》也是中年突然丧婚的母亲和孩子们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用温柔的力量抵抗生活的样子,其实并不是抵抗,是真正的把自己放在了那个适合的舒服的位置。

前夫离开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慢慢的从找工作开始,慢慢了解孩子,了解父亲,了解自己,其实这才是真正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事情,但因为我们总以我们的工作很忙为借口去故意忽略这一切,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其实都是懦夫。

女人找到了那个舒适的位置,其实也是慢慢找到的,也许她也并不觉得她找到了,但随着心的流动去接受,用她的节奏去行动,这样很完美,人们正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节奏被打乱而害怕去处理亲密关系,因为那些让你在乎的人总是在分分钟打乱你的情绪。

所以能用温柔的力量把家人的关系调和出一个完美或者说适配的节奏,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身心舒畅爱意满满其实是非常难的,也是我们作为子女作为父母作为朋友作为家人能做的最好的也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因为他看起来太微不足道了,让我们这些大主角都觉得不屑去做。

呵呵,我们真可怜,能让自己和自己爱的人都感到开心的事情都不屑去做,成天还觉得自己能拯救世界。

所以呢,看到女人最后用她那种“什么都不会”的巧劲儿,或者说像无条件的温柔对待一个从街上捡来的无家可归的小女孩那样,你深知刺痛她的也同时刺痛你,你深知你给出去的东西根本无所谓收回来,你了解过无条件的爱才懂被爱的人其实就是你的救赎,是他们让你还拥有爱的能力,在这之后她所拥有的是真的她想要拥有的一切,她才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女人呢,更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女人。

 8 ) 一個可以活著也可以死去的年紀

《日麗》中的土耳其之旅,女兒十一歲,父親三十一歲。

我想起《微物之神》中的母親,也是在三十一歲時死去。

Arundhati Roy說:「三十一歲。

不老。

不年輕。

一個可以活著也可以死去的年紀。

」(Thirty-one. Not old. Not young. But a viable die-ableage.)女兒問父親可曾經歷過這種感覺:「Don’t you ever feel like you’ve just done a whole amazing day, and then you come home and feel tired and down. Feels like your bones don’t work. They’re just tired and everything is tired. Like you’re sinking.」這種狀態比較接近的詞語是Post-event blues/depression、Post-adrenaline blues、Let-down effect,在科學上可以用內分泌去解釋這個情況。

從情感上來說,翻查John Koenig的《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Sorrows》,找不到相關的詞語,但有關這部電影,我反而看到另一個相關的字眼:「keyframe」。

「Keyframe」,關鍵格,它的意思是「當時感覺無傷大雅的時刻,最終卻標誌著你的生活如何進入一個陌生新時代——一個你多年後會回想起來的偶遇,一個無害的評論引發的持續爭執,一個無所事事的沉思卻定義了你的整個職業生涯——一個巨大的轉變被秘密地埋藏在平凡的日子之間細微的、難以察覺的差異中。

」它本身當然也是影像術語。

那定義了新場景的關鍵一幀。

也許《日麗》的整個旅程就是女兒人生中的關鍵格。

那個夜場。

回憶的沼澤或者死後的世界。

為甚麼是夜場呢?

人的眼睛一分鐘大概會眨眼20次,有八個小時睡眠的話,在清醒的十六小時間大概眨眼19200次,加起來,一天中有一小時的黑暗,那是我們大腦神經中樞無法覺察的黑暗,讓我們有無障礙觀看的錯覺。

夜場的明暗間隔閃爍,彷彿把眼睛觀看的過程以慢動作展示出來——如果有光就必定有陰影,為了看見我們也必須要接受凝視這個動作誓必會被無數黑暗的瞬間打斷。

夜場裡雖然影像如斷續幻燈顯現能見,但我們始終無法充分理解間隔黑暗中的內容。

我們大腦自行把黑暗中的碎片拼湊起來望能言之成理,但總無法企及完整。

Alan Lightman在《愛因斯坦的夢》中,為1905年6月17日的夢境創造了這樣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講述這個斷裂:「在這個世界裡,時間並不連貫。

在這個世界裡,時間續續斷斷。

時間是一根神經纖維:好像整個相連,其實節節斷開,隔着微小的空隙。

神經活動流過一段時間,突然停住,越過真空,在下一段時間重現。

時光的間隙微乎其微。

一秒鐘要除了一千再除一千,才是那空悠悠的中間。

它如此之小以致無從察覺。

時間重新啟動後,新舊世界没甚麼區别。

雲的行止、鳥的踪迹、談些甚麼、想些甚麼,和從前幾乎一樣。

時段的接合也只是近乎完美。

有時不免小小的錯位。

」他以此去想像,正正在你眼前的人,一個瞬間,念頭就轉了,感情消逝了,人與人溝通之間無從稽考、不明所以的部份,就是微細時間的斷裂再接駁的後遺。

家人關係如父女,旅遊間再朝夕相對再緊密,也當然有這個terraincognita。

夜場內震耳欲聾的音樂當然也把一切嘶吼、哭喊、對話、提問、甚至答案(如果有的話)都吞噬掉了。

滯留在那裡不會撈出一個為甚麼。

童年版本的女兒也在其中,哀悼的對象不止父親,也包括那個純真的自己,那個未被悔恨和疑謎附身的自己。

那張地毯。

父親說,每個圖案都有它的含義。

他久久看著,似是能從那張暗語中解碼。

Mirra Bank有一本關於美國民間藝術的書《Anonymous Was AWoman》,收集了十八十九世紀美國由女性創作的民間藝術,因為已經無法找到創作者姓甚名誰,作者同時節錄了大量同年代同地區的女性日記和筆記,用這個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個年代的女性精神面貌。

因為當時家居中的布製品都是由家中的女性製造,例如被舖、窗簾、桌布、衣物,所以當中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紡織品。

被子尤其充斥著不同的圖案,其中不止於裝飾性的花朵,也有家居物品、人物和抽象的幾何圖案。

有一位女性如此形容「每次我看到那張被,我都感到顫慄,因為它知道太多了。

」她把她畢生婚姻和家庭的悲喜都札進去,懷著她不能宣之於口的情緒一針復一針地穿刺,編織出一張只有她自己能解讀的個人史。

電影有旅程後女兒長大成人的時間線,但那個段落也沒有為我們提供一個清𥇦的答案。

旅程中發生的一切,就像地顫的圖案一樣,就明目張膽在那裡,儘管凝視吧,所有線索如盛宴攤開,任由撿取,如果它晦澀難解,抱歉,它只是不得不如此。

未必所有人與父親有深厚的感情或曾生兒育女,但電影中的情緒和後勁,召喚生命中所有此曾在而不再的人。

有說Closure過譽了,它是一個騙局。

但即使它彌足珍貴我們也是求也得不著不是嗎。

女兒在道別時駐足,游離,往返,貪戀,黏膩,那一幕我最看到過去的自己,那個自己也還住我現在的我裡面,仍有時造訪某個黑暗房間。

喂我們為何不多留一會呢?

在某道門永遠關上之前。

 9 ) Aftersun,After you

(2022.12.14一刷,四星)记得一刷时没有非常认真…感觉很平淡的叙事于是很多细节感觉意识流没注意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想越不对劲,能想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后劲属实很强,于是进行了二刷…并且看了一些细节分析更注重的去观赏…——————以下为二刷———————二刷带给我了无限的悲伤…从父亲的每个蓝色背景的镜头渗透到长镜头海岸无边无际的深黑寂静…从苏菲和父亲的每一次可爱的互动到假象中苏菲在繁杂的人群中找到了假装跳舞窒息崩溃的父亲…从所有被扭曲的异常美好的回忆和播放的录像带中到录像带的结束伴随着拍摄者父亲的离去…以及不停闪回的黑色的不真实性的想象。

其实一直有种在“父亲”的世界里没有人爱着他…他唯一能继续爱着的并且也爱着他的只有苏菲了…他濒临崩溃可能是他受不了自己无法给予苏菲更多更多的爱…他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也没精力在乎经济上的困处(过马路不看车、用毛巾捂着脸产生窒息感、抽别人扔的烟)以及只是走入那个安静的夜晚…安静的走进海里…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关心…没有人阻挡…仿佛父亲真实的内心里有堵墙…即使是苏菲的爱也无法感化…

他一个人的背影总是那么悲伤…那个海岸带给我的感受只有窒息…仿佛黑不透底的海水被吞噬了所有…连同那晚走进良夜的父亲,把我也一起卷进深处…

如果假象会是真的该有多好…父亲得到了苏菲的救赎…(苏菲紧紧拥抱住了他)他就不会消失在人海之中…感觉那人海里支离破碎跳舞的父亲是他最真实的一面…他像一艘船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只是不停堕落…越沉越深…而苏菲像灯塔…指引着他…是他的人生之光…是他所活着的意义…但是现实是他没有抓到那根救命稻草…他永远迷失了,正如苏菲一样迷失在混乱的记忆中…破费的父亲买下的那条有故事的毯子依然还在…但是一切都物是人非…

也许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见到的苏菲,所以摄影机的画面也定格在这里许久…很崩溃。。

看到最后破防哭了。。

特别是父亲随着女儿的离去也默默放下笑容收起相机回到了人海茫茫中…

其实又想了想也许这个开满着的灯的房间是父亲暂时走出抑郁情绪时的短暂停靠点…它是固定的,空白的,但是也是稳定的,明亮的。

只有和苏菲在一起时父亲会拿出自己心中的摄影机记录下自己女儿的每一刻…记录下所有的开心…这些时刻都算是with the "sun"…当假日结束以后女儿的离去也暗示着父亲精神状况的回归…重归抑郁…重新淹没在黑暗的,嘈杂的,破碎的,流动的舞动“人群”中…也就构成了aftersun…

好希望他们的假日就定格在拍立得里这快乐的一刻…就像苏菲对她父亲所说的:“Why can't we just stay in here.”“Can't live in hotel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10 ) 富有魅力的处女作 柏拉图式的<迷失东京>

评分 A作者 DAVID EHRLICH全文网址:https://www.indiewire.com/2022/09/aftersun-review-1234758492/

Charlotte Wells的《Aftersun》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部诚实的电影,讲述了我们如何回忆我们失去的人——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不在——也同时是一次令人心跳停止的关乎追忆自己的演出。

在这样一段稍显迂折却温柔的故事中,你感到它小到足以放在一张即印相片或挤到一台老式摄像机的LCD屏幕上,然而Wells创造出的电影逐渐的在所设定的框架外产生回响。

随着与最伟大的Freddie Mercury来到狂热的高潮, 《Aftersun》身上沉重的负担开始颤抖,为那些我们不能丢下的一切,以及我们那些最初不知要带走的一切。

Under pressure 当Sophie(杰出的新人Frankie Corio贡献了极其逼真的表演)想起她的父亲时,她想起了他们在90年代末一起度过的土耳其节日。

那次旅行她刚刚12岁,而由Paul Mescal(以绝佳的状态早早地跃入父亲的角色)饰演的Calum,当时32岁。

步入成年的Sophie重新观看着她和Calum在那个假期共同录制的影片,急切想寻找当时作为孩童的自己可能遗漏的线索。

而线索是什么?

这不重要。

在《Aftersun》中的家庭录影和35mm半想象的场景中都在暗示Calum正在与心魔搏斗。

然而在他们父女难得的相处时间里,他尽最大努力向女儿隐瞒这场斗争。

Wells拒绝透露关于Calum的更多的细节,像Sophie一样,我们只能在这些碎片中寻找,祈求去填补与这个她认识并失去男人之间魂牵梦萦的空白。

潜移默化般,我们能凭直觉感受到她正被一些无法形容又总是遥不可及的感觉困扰,就像她十几岁前骨瘦如柴的肩膀之间的皮肤,被Calum涂上防晒霜般。

我们感受到她正在绝望中重温着摄像机的镜头,而她这样做是因为她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Wells巧妙的结构使《Aftersun》能够从双重视角展开,使我们似乎同时通过成年人和儿童的眼睛进行审视。

镜头有时会停留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记录着他们认为没有人能看到的私人时刻,就好像这部电影本身在怂恿我们做出最坏的假设。

Gregory Oke模糊而有触觉的摄影暗示了一种更为敏锐的解读,其蛛丝般的纹理让人想起Lance Acord作品,让人感觉像是《迷失东京》柏拉图式的复刻. 我经常想起Sophie试图在镜头上采访Calum的场景。

她的爸爸让她安静,并把摄像机关掉。

“好吧,”她说,“我只会把它记录在我的小相机里。

”她当时并不知道,但就是这一个镜头,她将在余生中反复的去浏览。

《晒后假日》短评

3.5. 传情小片用得着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时空虚实手段吗

6分钟前
  • Borgmann
  • 还行

A-. 轻盈而忧伤,温柔而敏锐,想必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个这样充满nothing却成为everything的夏天吧?尤其喜欢它散落的笔触,和用一系列镜像/影像/映像构造的视觉空间,因为它们如此不动声色地拟合了人理解自身的方式:我们所感知的“生活”,本质上是对无数个瞬间“回忆”的“印象”。

9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像是晒后留下的一道红痕。承载过许多快乐的灼烫,也就忽然不知伤痛,只道不要终结的假期,不要终结的童年与陪伴,不要终结的浑然不觉。当光阴一再给那段发光的时日滤去迷踪和隐忍,读懂的刹那才有扑面而来的遗恨。多少人能有幸遇到这样的父亲呢,想把一切都告知你,却只能遥望DV画质的往事,被早已发黄的明信片或拍立得,扎到指尖呼出情绪病。再早熟也会误读的失落与孤独,终究是长夜里一段失声的哭泣,还有舞池里最嚣张的挥洒,美好得惊颤,一碰就要灰飞烟灭的。四星半。

1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Paul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细节太隐晦了,故事背景几乎没有交代,看到一半也是云里雾里的不知道在干什么。最后半小时确实不错,导演对影像和声音是很有感觉的。但整体比较适合拍成一个30分钟左右的短片。

18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43433+.1=5.7

20分钟前
  • Eye
  • 很差

看完太难受了,俺真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拍摄父女情啊,朦胧不清的暧昧四处流淌,还设定成年轻的单身爸爸和早慧的少女,从头到尾看得心惊胆战,总感觉下一秒即将发生什么。但无事发生。看影评说父亲有抑郁症,是电影有明确指向还是猜测脑补?像我这样跟爹不熟的东亚小孩永远不可能和爹这样相处,不但无法共情,而且对那一丝暧昧和懵懂心有余悸。电影是好电影,只是…无法进入这样的情感,可能是我作为亚逼的惩罚。

25分钟前
  • 弗兰西斯的哈哈
  • 还行

看完,哭了很久。电影最后三人(永远停留在31岁的父亲,11岁和31岁的sophie) 快速剪辑的5分钟,以一首变调的大卫鲍伊&皇后乐队的 under pressure为BGM,成为我的2024最爱。导演的镜头切换是这部电影亮点,回忆+现实+幻想,酒店房间里的镜子+电视机屏幕反射+电视机投屏+ 录像机镜头,黄色蓝色元素的对比,共同组成整部电影的画面语言。sophie真的是个很好的女儿,不用责怪自己当年没有发现父亲的mental disease,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对于父亲,他在深夜走向吞噬一切的黑色大海,但是又放弃了,我想说,我也放弃过离开,我能懂你莫名的痛苦,压抑和挣扎。你我的三十岁,多活一天,都是胜利。最后一个镜头,父亲结束了录影,离开了那个蓝色的空虚的房间,走进了黑色又闪耀的舞厅。解脱吧。

28分钟前
  • 海盐汽水
  • 力荐

8.1/10 #NYFF 似乎完美地阐述了“Opacity” (不透明性) 的魅力:一些似有似无的创伤和分歧正以一种名为“不在场”的存在方式来萦绕这次度假,在家庭 (或女孩私人的) 记录设备之下,角色的扮演/互换正在进行,并且存在着些许痛点。现实和非现实的边界在暗转和叠影中逐渐无法辨析,父亲的躯体成为了正在瓦解/离去的时间容器,宛如沙漏一般,而女孩却又承继这些时间,进行着飞跃 (或跳跃) 式的“成长”:亲吻。反复出现的迪厅舞蹈镜头的具体含义仍高度模糊,但似乎平衡了片中各色“冷静”“隐忍”与“克制”的尝试 (瑜伽/太极),呈现一种间歇性的挥舞与呐喊的冲动 (米娅汉森洛夫式的,但是更为正态)。可惜之处则为缺乏更连贯或自洽的镜头语言体系,和更为细腻的情感宝典/高峰,无比期待导演之后作品。

30分钟前
  • 鲍勃粥
  • 推荐

非常不喜欢这种电影,中途一度快进也不影响任何感官,不感动也没有任何触动。几乎就是导演私人回忆录,只是整了一个夹杂vlog的模式显得好像很有质感。非常简单的条线和叙述手法,只是某些镜头很美罢了。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也或许是我get不到那些很值得称赞的点。

34分钟前
  • Jonathan
  • 较差

镜头累赘于写意 又舍不得戏剧性

39分钟前
  • Rug
  • 还行

看完一部影評後,改成五星。我在意的那些片段突然都合理化了。爸爸是gay,那首歌是出櫃之歌。(分割線)你說我可以和你分享所有的事,但你連和我唱一首歌也不願意。

41分钟前
  • 力荐

无法共情,只觉得无趣。

43分钟前
  • 武奕虹
  • 较差

又名“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父女俩的最后一次度假,人物的情绪处理含蓄细腻,叙事的细节点到即止,最后女儿反过来翻看当时的DV录像,遗憾开始迅速蔓延,可惜她当时年纪太小,并没有去重视父亲的某些状态。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几近 索菲亚·科波拉《在某处》的重制复刻。支离破碎的旧忆随风潜入夜,唤起心深情绪触发汹涌海啸。今昔怅欢,面面相觑,拥抱一起。

4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如果你是冲着剧情观看本片,那么过程将会非常煎熬,没有戏剧冲突,都是一些很细碎的感性片段和对话,更像是一篇精美的回忆vlog。

52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较差

这种无时无刻,每个镜头每段配乐每个细节都只想要向你传达痛苦的情绪且这种痛苦的情绪完全基于创作者私人体验的电影,我真的欣赏不来……怎么说呢,虽然我觉得看完了这部电影不共情作者简直会背负道德压力但我还是要直白表示我讨厌这种展示痛苦按着头要求观者共情的创作心态

53分钟前
  • 弗兰茨的女学生
  • 还行

好无聊的炫技作业,而很多据称藏巧于拙的白描式私人影像,对不起真的除了私人影像的低效表达以外一无所有。为什么我要逼自己捏着鼻子喝中药一样灌进这种被盲目好评裹挟而觉得必须要沐浴焚香并虔敬地解读升华的自命不凡白人电影。Nathan Fielder咖啡厅戏剧实验Smokers Allowed的绝佳讽刺对象。

57分钟前
  • 嵇澹
  • 较差

一段显然是在脑中重放数十年后化为完整回环的自我半虚构,一个softboi新手爸爸和早熟女儿的友情关系,就像童年那些碎片自我衍生的互文一般,愈是自洽,愈有一种破碎遮掩的伤感。许多水下镜头和度假屋镜头似乎受到了一些来自《Somewhere》的启发,但缺乏实际身份的描写让故事代入感更强。作为处女作真实惊人了。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次次的午夜梦回,苏菲都将会想起和父亲一起去土耳其旅游的那个遥远的暑假。这么近,又那么远的父女,后来怎么样了呢?夏日余晖,亘古悠长。

1小时前
  • 阿孝咕
  • 还行

我也是在学着变成大人啊

1小时前
  • 红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