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
它所阐述的追梦主题也是老生常谈。
对于看过几千个故事的我来说,连它的悬疑和戏剧冲突都是熟悉的。
它剧情的反转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然而它还是打动了我,那种久违的心灵震颤,让我这几天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各种混乱的情绪感受和飘飞的思考,逼迫早已不写评论的我不得不写几个字。
正如影片名《倒数时刻》,主人公还差7天就满30岁。
30岁即将来临让他很焦虑。
因为他一事无成。
怀揣着音乐剧作梦想家的他仍然在刷盘子,房东的缴电费通知单在他家呆了两个月。
他在餐厅里对同事自嘲说:“过了30岁,你还没有发表作品,你就不能说自己以创作音乐剧为业。
而是说这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
” 可在这个时候,转机突然出现了。
他有一部创作了八年的音乐剧《傲慢》,投稿了500次,业界内所有的制作人都读过它,都退了回来,但终于在501次投稿时被人赏识了。
有位制作人打算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在自己的剧院开演示会。
到时会有许多其它制作人亲临现场,如果演示会成功,那么这部《傲慢》就会被搬上百老汇演出,一炮而红。
但演示会遇到了重大困难,剧中间还缺一首灵魂歌曲。
主人公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写那首歌曲了,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
他有个关系非常好的女朋友,女朋友收到一个异地工作的机会,不知道该不该去。
想和他好好聊聊这件事。
但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歌曲里,根本看不见他女友的需求,抽不出半个小时和女朋友好好谈谈。
就连在他们最后当面对质的时候,各自说出了心里话,然而他仍然在想如何把这些情景变成一首歌。
最后女友伤心地离他而去。
另外,他还因创作这首歌曲忽略了他的发小,发小遇到了人生困难,非常需要他的支持,但他很忙碌,完全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
而且因为要筹集资金给剧院,发小给他介绍了一份给商品起广告名的工作,但他最后却用嘲笑和鄙视的态度让发小伙伴难堪,发小因此非常生气,和他大吵了一架。
他质问发小:“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
就为了舒适的公寓和豪车吗”。
发小反唇相讥道:“那你在做什么有意义的工作呢。
你在写音乐剧。
难道这世界还缺艺术吗?
”。
于是他们最终不欢而散。
在经历爱情和友情都离去后,这时他回到公寓,发现公寓停电了,他需要电脑写作却因为5美元而交不起电费断电。
最后他跑到游泳馆游泳,灵感突现,写完了那首灵魂歌曲, 演示会非常成功。
业内人士好评如潮。
但它不适合广大观众。
无法上演。
他曾经梦想的一切,百老汇演出,大量的观众,门票收入,还有制作人预付的大额订金,统统都没有到来。
他的生活依旧如故,他仍然要在周日早上九点招待100位顾客吃汉堡包。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直接崩溃。
跑到发小公司办公室去,恳求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
他用绝望地语气乞求道:“我没办法再重新经历这一切。
我没办法再做5年服务员。
没办法再用8年时间写写一部永远不会上演的音乐剧。
这一切毫无意义。
我没办法再忍受这一切了。
” 发小回应道:“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应该放弃你的天赋”。
他说:“我不能一直浪费时间。
我不能一直等待。
史蒂芬森德姆二十七岁就在百老汇演出了”。
发小说:“你不是史蒂芬森德姆,你应该再等等”。
他说:“再过两天我就三十岁了。
我没有时间等待”。
发小说:“不,你还有很多时间”。
他说:“你不明白,你什么都不懂”。
发小说:“我感染艾滋病毒了”。
为了追梦,重重受阻,坚强隐忍。
错过的爱情,丢失的友情。
最后以死亡作为契机,让主人公来觉悟。
故事也是大团圆结局。
所有这一切都很熟悉,都在套路中。
但这次我看懂了。
在经历爱情和友情的双双崩塌时,他才明白什么对他而言是重要的。
他在那首歌曲写道:“清醒过来吧,停滞也没关系。
真实一点,你可以再次感受。
你不需要音乐盒就能懂我的意思。
运用五感而非只有一种。
鲜明地活着。
” 我记起毛姆说过类似的话:“你要学会感受生活,而不是把它当做你可讲述的素材。
真正重要的是你眼前的人,身边的人。
而不是你作品中的人物。
不要因为追逐你的梦想,而丢失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爱情和友情。
”影片中主人公当得知发小身患绝症,而自己一直忽视他时,才明白过来,生命中对他重要的是什么。
“这世上有比创作重要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爱。
” 演示会之后,他焦急地在电话旁等待。
当经纪人告诉他音乐剧无法上演时。
对这样的结果,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问他的经纪人,我该怎么办?。
他的经纪人对他说了一句很朴实但又很用的话:“继续写下一部作品,剧作家的生涯就是不断写作。
并且尽量写你了解的东西。
不停写作,不停投稿。
直到有人采用为止” 经纪人这句平淡不煽情的话,给予不了作者什么安慰和建议。
但它是关于创作者的真相。
创作者应该做的就是持续不断创作。
而不管外界对它回馈如何。
但现实中的追梦者,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太多人对自己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有多少是真有才呢。
有多少人只不过是不愿面对自己无才的真相,才去把锅都甩给社会环境和命运。
真正的追梦者都是虔诚的信徒。
他们之所以追梦,并不是梦想成真后可以带给他们羡慕的光环,而是他们信,他们相信人应该追求梦想。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是乔纳森的自传。
乔纳森在《傲慢》失败后,又写出了这部《倒数时刻》,还写了一部《吉屋出租》,这两部剧在百老汇演出了十二年。
而乔纳森改变了音乐剧的内容,形式,演出方式。
他真正的创作时间只有5年。
他在三十五岁时意外出世,他在自己第一部剧《吉屋出租》时公映时突然去世。
这是命运给他开的玩笑,他没能见到自己作品公映。
也许有外人为他惋惜,但我想,他不会介意这种事吧。
因为他已经认真地完成了他的作品。
疫情期间,那句俏皮话再度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
”,正如影片中乔纳森表达他创作理念时所说,我只是有几个问题想问。
问对问题很重要。
“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
”,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另一个重大问题的背景,就是在死亡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生活?
” 我们应该用自身的行动持续地回答这个问题。
昨天再看ttb之前在重刷老友记!
然后就上床看了ttb我竟然发现了一模一样餐厅!
moondance diner !在老友记里就是莫妮卡失业之后要去的要带fake big boobs 的餐厅!
有人可以解释下为什么吗?
倒数时刻中Jonathan工作的餐厅
老友记中Monica工作的餐厅PS:评论区的伙伴发现蜘蛛侠MJ也在同样的餐厅打工!!
托比版蜘蛛侠
玛丽简————————分割线——————行,看完电影发现自己真的肤浅了…结尾已经没有刚开始发现Moondance diner的兴奋了留下的只有Loud than words 响起时的眼泪…愿人生不仅仅有tick tick 终究会有属于自己的爆炸瞬间"You just throughing them against the wall,and hoping against hope eventually something stikes…"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像《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像《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但《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
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当乔纳森音乐剧失败,跑去他办公室找他,让他帮忙找一份工作时,他说:
2他在跟乔纳森大吵一架之后,还是会主动去看乔的音乐剧。
并且鼓掌鼓超大声。
搞得乔纳森自己都不好意思。
3而且他很认真在听,感受他朋友的才华,为他的朋友热泪盈眶。
4最后也是他端起30岁的蛋糕走向他朋友......
5The End
看到Jon写了8年的科幻音乐剧被经纪人说登不上百老汇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很心疼Jon,为了这部剧经历了太多了矛盾、付出了太多也失去了很多,但经纪人一句“剧作家就是写完一部再写一部,不停试错才有可能成功”又实在是事实,没有轻易获得的成功,不管在纽约还是在北京,不管是音乐剧创作还是学术写作。
当Jon对Susan说他决定开始写下一部剧的时候我在想,他不想赚钱了吗?
大概是所剩生命不多的Mike的话点醒了他吧,他还有太多时间了,太多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他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事实证明他可以,吉屋出租就是最好的例子。
电影的名字叫tick tick boom,tick tick的声音在片子里的好像不仅仅是用来表示Jon被各种ddl追赶时间不多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得知了Mike患上了HIV之后,他疯一般的在路上跑,脑子里面充满这个声音甚至让他无法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倒数时刻,只不过有些人很清楚自己的期限是什么时候,有些人看似还有大把的时间,但如果意识到自己处于巨大的倒数时刻之中,可能更有助于人们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cages or wings?
fear or love?
Jon的答案是开放的,问问鸟儿本身、行动胜于言语,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只需要是当下自己真正想做的,让我们能发出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那么当boom时刻来临,也不会有所遗憾了吧。
真正时隔一年缘分啊,从想看到出资源整整一年今年看过的4部(没记错的话)改编音乐剧的歌舞片里最强的了,这几年lala城后也没什么好看😊的歌舞片,电影院上过了,希望明年奥斯卡会有收获吧当桑德海姆,鲍勃福斯,安德鲁韦伯,林聚聚,乔纳森拉森,迪士尼等一片音乐剧元素出现在一部电影中时当林聚聚带着自己的演员,自己的演员演过乔纳森的剧,乔纳森的剧中出现的歌词邪恶女巫后来真的捧红了后来演mimi的迪士尼女王,迪士尼童星来这部剧中扮演乔纳森《傲慢》的女主角,而另一位迪士尼公主宝嘉康蒂来扮演乔纳森的妈妈,迪士尼新一代公主作曲前来执导,乔纳森在创作本剧中多次提及的桑德海姆的演员悉数登场,Sunday伴随着点彩画出现,乔纳森在描绘着与与乔治同游和爵士春秋一般的作者痛苦的同时,自己的故事却被林聚聚用鲍勃福斯的形式重演,这错综的关系让我在乔纳森本身之外,多一层传承的感动其实除了电影本身题材与男主原型的特殊性以外,时刻出现的音乐剧熟脸着实有种集邮的快感某种角度讲还是有点没能脱离音乐剧改编的通病,抛却粉丝滤镜,这部电影仍称不上值得青史留名或者反复欣赏的歌舞片,但鲍勃福斯化后的确让整部电影结构更紧凑了点,也更“电影”(一直不觉得电影舞台一些有什么不好的)了因为原本没有看过原音乐剧,所以对于本片只知道有吉屋出租作者的悲剧,不想全片在原剧的基础上真的没有大肆渲染乔纳森在rent的悲剧命运,更多在于作者本身创作之苦
〈Tick,Tick…Boom!
〉译为《倒数时刻》,它以久违的歌舞片的形式倒数了Jon真正迈入三十岁的大门前那些分秒必争所谓人生的成就与意义的时刻,而它们真的那么值得分秒必争么?
Come On!
有意义的事情太多了,你做过的,即将打算要做的,和那些没做成的,哪件不是呢。
这部影片很诚实地把每个经过社会化的个人必经的“年龄焦虑”,唱进了你的耳道,无论你是选择以不屑的态度面对它,还是撸起袖子想要打翻它,又或者独自蜷缩在角落逃避它,如何你都不得不承认你思考过它。
你不得不去找寻这些年对于你这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且被完成了的事,可能对于Jon是写出既受人欢迎又被人尊重的音乐剧,但对于他的好友Michael便是可以住进中央空调供暖的公寓,享受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突然结束的余生。
为了赶在三十岁之前做成这件事,有的人靠着一腔热血拼了命地跑,有的人换了更易到达的赛道,而有的人可能超了近道。
但“到达”这件事真的有那么重要么,Michael从演员这条赛道转换到广告人上,财富助他登上了社会广泛认可的三十岁领奖台,而Jon呢?
多年打磨出的音乐剧演出后,没有得到任何公演的机会,只有那句:一直写下去。
但尽管如此,Michael和更多人眼见这场Jon创作的音乐剧,还不是热泪盈眶,真心为商业社会中,这直白的创作而激动,他记起那些旧时的梦想,也不以为意于Jon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么?
世上得不来两全法,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上路便已是每一个个人的成功和意义。
拖到今天才看完,想到了好多好多。
结构上和Chicago一样,但是带了Rock musical的风格,和影片结尾的时候旁白说Larson开创了一种风格相呼应;风格上调度和摄影都让人印象深刻。
剧情上我以为全片高潮会是在Larson的workshop,而实际上是下一幕得知友人也命不久矣的时刻。
在空无一人的演出场地弹钢琴哭着回忆和友人的每一个“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才是主人公自己乃至全剧的高光时刻。
因为从这个时刻起,背景中钟表的tick tick声含义已经转变,从对不再年轻的焦虑,到生命短暂,不如抓紧所有去享受去创造去做你想做的。
Larson和女友在生日的诀别,也让我印象很深。
因为从叙事上来说,这样的剧情安排我觉得是最美的——两人的追求不相同,但是还是爱着彼此,生日时两人将彼此抱得很紧,实际上却是在将对方远远推开。
女友送了Larson乐谱其实表示了女友并不是不理解他,还是应了那句话“我爱你的地方正是我们不能在一起的理由”,就此分别才是最好。
我个人特别喜欢一个场景是,Larson以“骑士礼”,单膝下跪给女卡司递乐谱,特别浪漫一点在于,这一刻音乐变成了符号——它是我剑,是我维护自身信念的武器,也是我向这个世界诉说的方式。
还有一个喜欢的情节是Larson在歌中融合了他崇拜的Sondheim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里的唱段,但是改变了此时歌词所有的涵义。
这个剧中歌曲像color and light和Sunday,开头都是词汇念白order, tension….composition…等等,音调相同编曲不同。
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在想这个唱段的二次创,作发挥空间真的很大,Larson就是其中的一个诠释,算是圆了我一个脑洞哈哈。
其实还想到了很多,写完又删了,因为突然觉得有点难过。
发现自己永远在为别人为梦想绽放或者撞得头破血流时而热泪盈眶,离开银幕却还是要回到自己一眼可尽一地鸡毛的日子。
很多人拿ttb和lalaland比较,可能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自己心态的变化。
看lalaland的时候是高考完的夏天,感觉未来一切都在向我招手,星辰大海和一切美好是在向我走来,我以为自己有here’s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的觉悟,但是现在有点难过的是,好像一切都在不可挽回地走向平庸。
今天百老汇传奇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去世,享年91岁,桑德海姆就是当所有人不看好jon时给予他信念和动力的人啊
一部需要眼泪支付的电影,前半部的碎碎念式故事刷掉了没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被jon的生活被jon一点一点感化,后半段冲上高潮让人爆泪不断,最后一首歌承载了太多情感,是jon人生的起起落落,是jon拥有的爱情与友情,是jon失去的朋友,是jon的梦想与才华,是jon为音乐剧分献青春却英年早逝没能看到首演的遗憾。
前面的歌都伴有画面,最后一场仅仅是舞台,没有生活剪影没有演员爆泪表演,这首歌的歌词贯穿了整部电影贯穿了整个jon的人生,链接了所有的遗憾失落坚持与梦想,最后一首歌让观众回味整部电影回味整个jon的人生,当我们意识到一个如此有才华一个如此鲜活的人,甚至没能看上自己的首演,眼泪怎么止得住!
我从来没有在一部电影上流这么多眼泪,那个时代有乔纳森拉森,这个时代有林漫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一年来国外进来的片子没几部上八分的,ticktickboom真的当之无愧我已经没泪可流了,没有看过比这更动人的传记电影(可能因为我爱音乐剧吧我看谁能抢加菲的奥斯卡影帝和我爸一起看的,实话实说一起看到LGBTQ有关确实会不自在,前半部分的碎碎念式真的会让没耐心没感性的人放弃,我爸看了一半说这不就是一部唱歌的电影就走了,这让我后半部分观影体验非常棒,前半部分如果没耐心确实会觉得就是一部乱七八糟的凸显音乐的电影,我看电影前两天就已经在疯狂补课jon的一生听他写的歌,所以看的时候根本不无聊,反而非常迫切的想要知道他的更多。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音乐剧改电影的教科书级作品了,一场表演从头贯穿到结尾,所有故事都在演出主线上分支出来,林漫威真的很厉害,男女主分手那段为了不突出感情戏和现场音乐表演穿插,这为最后情感表达做足了铺垫,真的就如片名tick tick一样全片都是在快节奏tick声下进行,让人感受到时间人生不也是这样,只有攒足了tick才有boom,只有坚持住tick,才能赢来boom来个奥斯卡林漫威就EOGT了!
空间看到一句话
作者: pASslosS 这几日资源井喷,其中由林聚聚导演、加菲主演的新片《倒数时刻》拿下8.7的豆瓣评分,这个分数算不上极高,但作为本就不太讨好观众口味的音乐剧电影,它已经足够优秀了。
影片改编自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体音乐剧《Tick, Tick…Boom!》,讲述了他创作上一部音乐剧《Superbia》的经历。
令人惊喜的是,对美国现代音乐剧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个人物都有出现在电影中,史蒂芬·桑德海姆(《西区故事》的词作者)、乔纳森·拉森(本片主角)和林-曼努尔·米兰达(本片导演),他们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重新定义了音乐剧。
但拉森的悲剧在于,他去世得太早,1996年,他在《吉屋出租》首次预演前突然去世,更没能看见自己凭借这部作品获得托尼奖和普利策奖的光辉时刻。
若要讲述他的故事,着手点可以有很多,而且毫无疑问的是,拉森一生里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即「首演前的死亡」,我相信主流观众还是更喜欢看被命运戏弄的传奇人生的。
但林聚聚晓得拉森一生中最矛盾、最颠沛流离,同时也最能代表艺术家价值的阶段,即是拉森「远没有成功」的时候,《Tick, Tick…Boom!》是关于他人生里的第一次溃败,尽管他的《Superbia》相当优秀。
在大学毕业后的八年时间里,拉森在纽约戏剧界有了不错的名声,但是他身无分文,事业进展缓慢。
那时他住在简陋的阁楼里,靠在餐厅兼职赚取微薄收入,一头埋进创作里就什么都不顾。
身为观众,我们第一时间知道了拉森的人生刻度盘,所以当听到背景音里的滴答声时,明白倒计时的残酷暗示,那会儿距离他的30岁生日还有一周,距离生命终结还有五年时间。
拉森本人很狂妄,他的焦虑也挺没必要的——别的作曲家满足于站在巨人肩膀上,他是要和巨人叫板,非要用相差悬殊的成就压迫自己。
「不在30岁之前成功就是失败」,这是滴答声的表层含义。
靠着背水一战的冲劲,他把一切投入到以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为灵感的「反乌托邦摇滚科幻音乐剧」《Superbia》。
事实上,在拉森去世多年后,《Tick, Tick…Boom!》曾被剧作家 David Auburn 重新构思,改编成一部由三人演出的小型音乐剧,并于2001年在外百老汇首演。
这个版本的《Tick, Tick…Boom!》为影片提供了基本的架构,舞台部分的拉森是叙述者和串联者,电影部分则是扩写出去的真实人生。
拉森现在不只是拿麦克风的主导者,也成了角色中的一员。
林聚聚和编剧为此删除了一些曲目,以便将原版音乐剧更好地融入拉森的人生和他所生存的城市。
对比这首《Sunday》就可以了,林聚聚借助电影丰富了原版。
《Sunday》在保留了讽刺和幽默感的同时,也令人泪目,因为有很多百老汇演员在这一段客串出演。
其实别的场景里也有,比如负责广告调研小组的劳拉·本纳蒂,主持工作坊的理查德·坎德,林聚聚今年在《身在高地》里演了个卖刨冰的,这次客串了个厨子,致敬很走心。
影片对史蒂芬·桑德海姆的致敬也不吝啬,他以点彩派画家修拉为灵感的《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也出现在电影里。
电影部分更重要的功能其实是解释拉森三部作品的源头,比如电影中拉森为了创作疯狂收集关于90年代纽约波西米亚生活和艾滋病肆虐的痕迹,这些最终都被用进了《吉屋出租》。
可以说,在每一个拉森观念的转折处,林聚聚和编剧都尽可能补充了简要的文化背景,戏剧、摇滚乐、嘻哈乐、电影、政治,还有他对资本唯利是图的嘲讽和轻蔑……拉森把所见的一切都变成音乐,哪怕无法与正在创作的作品适配。
片中嘻哈曲《Play Game》与此同时,加菲几乎奉献了完美的表演,他呈现了令人信服的脆弱、神经质和艺术家身上的虚荣心,当然,还有他赋予角色的可爱。
拉森不需要睡觉,好像是活在音符之间的怪胎,在找到完美的歌词和旋律之前无法放松,这种迫切想要把一切转化成作品的机制强迫他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但又不是正常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之道,他和除作品之外的一切互相「殴打」。
但你会发现拉森在努力地观察,比任何人都观察得更多。
但作为他观察的对象「之一」,如果你想去争夺他的注意力,大概率会失望。
他的女友和最好的朋友都得到了相似的待遇,即一种背叛,拉森为了艺术背叛了所有真实而具体的人。
其中一场戏,苏珊在一场情绪崩溃的谈判之后,拉森和女友相拥而泣,但拉森却无法抑制地把苏珊的背部当作键盘,试着把本该纯粹享受的当下转化为一段旋律,他的创作是他与所有人之间的「第三者」,此处的处理相当巧妙。
对于天才式人物,理解这个人本身就充满挑战,不过《倒数时刻》很细致地呈现了拉森身上两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一是他追求艺术/世俗层面上的双重成功,所以才会有人生倒计时的顾虑,但与此同时,他对来自外界的认同要求极低,可能只需要一句来自朋友的无心赞赏和行业大佬的电话留言就满血复活。
他不需要任何物质奖励。
二是这个黑洞般的人物,在情感和生活决策上都是相当自私的。
但在他的周围仍然环绕着一个爱的小宇宙,被他伤害的人大都选择原谅,至少不会真的怪罪他,因为他对自己更加苛刻,如此一来,别人反倒欣赏他对艺术的忠贞。
和许多关于天才悲剧故事的作品相比,《倒数时刻》提亮了拉森普通生活中的狂喜时刻,这是从天才视角出发的东西,需通过电影钻进天才的身体里去感受,因为这种经验与人们平时「享用艺术」的快感不同,这是关于创造的快感。
拉森符合天才的基本法则,即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长,且沉迷于自我牺牲。
但我们这些天赋欠缺的人也能从拉森身上找到共鸣,比如从内向外驱动的对「个人成长停滞」的恐慌。
此外《倒数时刻》以很柔和的方式简单纳入了身边人放弃梦想的例子,苏珊曾拥有过属于艺术家的激情,但她与拉森的区别是,苏珊更欠缺「看到未来」的资本,所以她寻求稳定的放弃方式没有以落荒而逃的角度被重现。
拉森的挚友可以说是毫无演员天赋了,但他选择了生活的尊严,以及身为社会边缘群体一种合情合理的自我保护。
这样的情节对拉森炙热的理想主义是有冲击性的,至少为影片添加了一层自省。
当拉森在头脑中幻想着不屑的豪华公寓楼和奢侈生活,也就是这首由纯粹歌舞编排支撑起来《No More》,每当电影切回到他冰冷的生活现实,观众便不会那么轻易地对他的选择产生英雄主义式崇拜。
或许《倒数时刻》的可取之处正在于此,它不太在乎是否把拉森最好的作品搬上台面以证明他的伟大,而是做到了很多传记片没有做好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家精神传承」的心态。
当尝试去介绍一个已经被公认杰出的艺术家,外界赋予的光环、个人成就和完美的作品其实都不是能启发后辈的核心力量,艺术家们内心的驱动力才是,这一点就藏在拉森对自己苛刻的高标准要求和面对艺术创作那充满尊严感的牺牲里,即「工作本身的意义」。
相信林聚聚在成名之前也经历了无数的「拉森式夜晚」,这会是他成名后也会印象深刻和铭记的东西,从不是作为「苦难」来叙述,而是自我超越的幸福。
既然「30岁魔咒」如此阴魂不散,那么对比林聚聚和拉森人生里的高光时刻也是很有意思的。
电影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林聚聚才10岁,因《身在高地》获得托尼奖时,林聚聚28岁(做到了拉森想做到的事),到了30岁,他成为了音乐剧界最炙手可热的天才之一。
拉森去世时年仅35岁,而林聚聚35岁时正沉浸在《汉密尔顿》的巨大成功中(与拉森《吉屋出租》的成功时间叠合了)。
今年的林聚聚已经过了40岁,开始向电影业进军,比如被改编成电影的《身在高地》,以及这部《倒数时刻》和即将上映的迪士尼动画音乐剧《魔法满屋》,他比拉森拥有一个更完整而无憾的艺术生涯。
但是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或许可以重新思考拉森头脑中「滴答声」的深层含义,或许这并非关于死亡的预感,而是焦灼地寻求自我突破的冲动,以及,当身边的悲剧事件如流星般划过,如果不及时抓住它,那段历史就消失了。
这两种解释都是身为艺术家的责任,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当然,我并不是说《倒数时刻》是一部毫无瑕疵的影片,它有着很多和《身在高地》类似的缺点,比如扁平明亮的视觉观感,塑料感的布景,让人感到疲惫的灵魂敲打……但林聚聚有让潦草自成一体的能力,全片就像扩大了一支粉笔向黑板猛戳的行为,带来的感染力可以被留存许久。
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部燥热、充满能量的全敞式传记片,而且它的价值观非常兼容,一切都恰到好处,我相信这会是部值得进入豆瓣250榜单的影片,不是谬赞也不是讽刺,只是觉得它适合。
故事可以深挖很多,我比较想看他如何创作Rent。可惜歌曲真的不抓耳。加菲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很帅!
没看进去,全程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刺背。情节简单俗套,表演肤浅浮夸。不知道是为了复古还是怎么着,曲风很老,不抓我,而且感觉唱得时机非常怪,为唱而唱,强硬程度堪比拿着大声公指挥情绪。编剧有野心,努力想学着用剧中剧提一提档次,奈何才华没撑起来,最终沦为自吹自擂,不过“没有人能只通过描写自己而变得伟大”,更何况是一言可蔽之的人生。讽刺的是在众多追梦综艺,电影的当下,本片作为一个完全不接地气的竞品呈现了它看不上的时代,“每天上演着千篇一律的作品”,甚至做的更糟糕。
我看到评论里都在爆哭。所以我知道了,我是铁石心肠。
只能看故事的话,就会看的很累。
和Whiplash之间差100个La La Land
看在还看过《Rent》的份上加半星,阻止故事滑向俗不可耐又空洞令人发指浪漫主义神话的是经纪人唯一无可奈何一部接一部继续写的建议,不过介于音乐剧其实就是可以连载数十年而经久不衰逐渐成为教条或公序良俗的实际状态,呈现方式的低能与俗,只能是教条,整个好点的电影导演吧......
好一般… 白男first world problems+look我有minority friends。太奇怪了 不知道是剧本有改动还是咋回事 很难想象rent的作者写出这么自怜自艾的东西…
从事创意类工作的人看了都会哭
是一部让人时刻保持热泪盈眶的音乐传记片,用音乐剧讲音乐剧作家乔纳森·拉森30岁前倒数一个星期,有困厄中的真诚,有挣扎里的决绝,有在现实的错愕和梦想的触不可及之间摇摆不定的真实,还有源于生活碎片的情绪堆叠出的强大感染力,无论哪种程度都令人动容。LMM在保留自身音乐剧风格的同时,也能看出视听上借鉴了鲍勃·福斯,将音乐蒙太奇运用得尤为出色,尤其是中段那首I feel bad That you feel bad,配合着拉森与女友矛盾爆发的情节,是我心目中的MVP最佳段落。加菲的表演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诚力量,他的那双大眼睛总是饱含热泪,虽然唱功不如专业歌手,但这种扑面而来的真诚太容易引起共鸣了。
加菲猫其实长了一张戏剧感十足的脸
作为一部musical,music不好是原罪
借用Sunday的那段真是蓬蓽生輝,也是高下立現,自暴其短了。
传记电影不容易过脑歌舞电影不容易走心传记加歌舞电影更是容易产生浓厚的割裂感,大概更适合舞台,适合突破第四面墙来面对面的共鸣
用处理舞台剧的手法来拍电影,连带着加菲也用夸张式的舞台剧状态来表演,能感受到努力但也觉得有些用力过猛,基本也是全片观感的缩影。剧中剧的模式其实有些节奏上的割裂,尤其在于主线落脚点找不准状况下;稍微了解一下背景能被Jonathan的事迹打动,但片子内呈现的效果就很cliché了。
太喜欢了,超好看的!电影还是比较舞台风,但对于一个宽街迷妹,处处都能看出各种彩蛋,我在电影院里从头到尾都超激动。Jonathan Larson的歌确实是好好听!加菲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唱歌超棒,还是自弹自唱,采访里一直说到他开拍前不会唱歌不会弹琴,但从电影的效果来看,他的唱跳表演都被林聚聚调教得非常好,非常具有舞台感!当年我没看成AIA,加菲什么时候再回宽街啊,不一定要演话剧,音乐剧绝对可以啊!加菲明年男主必须要提名,我希望他拿奖!我家Ben出场不多,但非常可爱,竟然都没让他开口唱歌,好歹也让他唱两句呗!林聚聚首次执导还是可以的,剧情流畅,节奏很好,唱歌和文戏转换我觉得都很自然!还有不愧是林聚聚,整个宽街的人都被他请来客串,我就在那数星星!
作为一部歌舞音乐人物传记片.年度最佳
故事太平庸了
年度最佳音乐剧电影!10年度最佳音乐剧电影!20年度最佳音乐剧电影!LMM我再次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努力和才华!我们有你真是幸运!
石头姐拍了爱乐之城,加菲就接了倒数时刻,泪目。但是我真的不太喜欢这作,首先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好听真的是短板,歌词也是莫名其妙,其次表演痕迹太重了,唱跳和rap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导致一个简单的故事硬塞成一部电影,而作为传记电影也感受不到男主的心路历程,当然,黑人,LGBT的政治正确不能少,就是很难给人共鸣,我很喜欢加菲,但这里真的用力过猛了,和爱乐之城比还是逊色不少。
虽然题材相似但感觉跟lalaland完全不同。看片尾的真人录像,本人还有一些局促不安一些逃避镜头和一些失落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男主问经纪人接下来怎么办?经纪人说写下一个,你只能不停地不停地写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