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谈判专家》的路演场,嘉宾是刘青云。
互动环节,主持人提到网友给刘青云和吴镇宇组cp的事情,我一边跟着起哄,一边脑子里回想电影里面他们这两个角色,与其说是cp,他们更像硬币的两面。
先说一下,电影好看。
我看完就给朋友发了微信,从《九龙城寨》到《谈判专家》,今年的港片很给力。
而且都展现出港片的魅力所在:热热闹闹背后,总有一些特别的思考和观察。
《谈判专家》在我看来是关于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如何去守护世界的故事。
刘青云演的卓文伟,理性果决。
吴镇宇演的谢家俊,感性柔软。
他们一个当警察,一个辞职去做义工,其实就是关注遥远的哭声还是近处的哭声的差别。
以卓文伟为代表的这类人:注重规则、程序正义。
他们相信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器才能守护更多的人。
他们行事更像理智计算的机器,所以卓文伟连发癫都是计算好的,看看他在向警队喊话,向大众陈情的时候都怎么说的?
一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委屈;二坚持案件中警队和公众利益的损失切入。
晓之以情,但更多的还是动之以理。
试问如果我像电影里的吃瓜群众一样,在电视前看到他这番操作,我也要大喊:刀下留人,让他查清楚!!!
更体现他性格的还有结局。
我一边看一边猜,他最后会不会辞职?
结果没有。
经过这番磨难他可能会更坚定去维护这个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并且用好它,去实现更大意义上的正义。
而谢家俊截然不同。
他一定是那种就算博物馆名画被烧光也要救小猫的人。
有些社会机器太低效了,目标远大,却往往牺牲掉一些具体的痛苦和不幸。
这是何等的荒谬?
以至于我看完第一个案件也在屏幕外狂擦眼泪。
这个世界需要规则的保护,但也不能没有人情的洞察。
毕竟人类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和规则,并不是为了规则本身,而是希望获得共同的幸福啊!
《谈判专家》很好的把这两种态度摆出来,并没有没有让他们对立,而是让理性和感性互相理解,让我们相信,只有当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的时候,我们才会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身处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更喜欢强调“正确”,但维护规则正确的机器,还远远未达到完美,它的残缺,需要感性的人来缝缝补补。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圆满的原因。
24年没想到港片惊喜连连啊!
邱礼涛终于回归了他该有的状态,该疯癫时疯癫,该表达时清晰而强力。
(去年的《扫毒3》虽硬伤满满但好看程度打满且有隐喻表达,到《暗杀风暴》我已经满头问号生理不适了,乱糟糟全面开花的叙事逼得我不得不以“难看”二字概括,邱导作品的产出速度之快 & 水准波动之大,是港影界两大谜团,令人揪心)回到《谈判专家》,首先是港片(和邱礼涛)招牌的癫狂刺激,没丢,在水准上,甚至有新意。
几场追车戏的调度娴熟极了,多角度大走位酣畅淋漓,窄巷内救护车一辆加速倒退vs五辆逼进,节奏紧凑机位又切得刁钻,视觉新奇度拉满;结尾夜间追车戏,开着车往天桥上怼往隔离带上飞......这已经不是追车了,而是用车拟人,在街头肆意跑酷!
最最重要的是,除了视觉“好看”,本片的剧作极为缜密。
剧本的支撑起到了极大作用。
“谈判专家 vs 匪徒”的身份对调,不但随时间发展在主角刘青云身上多次发生,甚至在吴镇宇、罗sir苗侨伟身上也以不同形式乍现,其中逼良为娼、正义与邪恶本就界限模糊、只是处境逼迫使然的意味,呼之欲出——从穿西服挂工牌循循善诱的谈判专家,切换到被无数狙击手瞄准直面谈判专家套路的劫匪;从被点名请来、想好好守规则、也想系统守规则讲程序的谈判专家,到不被尊重多次于是直接冲破规则肉身上楼救人质;从阻止劫匪同伙开车接应,到丝滑而漫不经心地把车停在劫匪出逃口,一路飞驰;从自甘为整个系统的润滑运转出力的一颗螺丝钉(后置而被动),到主动逃离体制上溯源头,以虽微薄、虽渺小、却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力量,去帮助到被整个系统里不可避免会生成出的(且被抛弃的)受害者;从拿枪指匪的高级督察罗sir,到拿枪指伙计,再到拿枪指自己。
邱礼涛影片中一贯传递的“天地不仁,那就以暴制暴”、“程序有问题,那就践踏程序”朴素正义观,在这警匪与共的舞台,得到了360度的充分应用。
因此,《谈判专家》剧作上的好看和紧凑,归根结底来自于剧本的“戏剧性”堆叠。
是由于在同一个人身上,情境的极速演进导致立场切换,使得单线叙事随情节推进产生了“复利”,因而戏剧张力拉满。
而剧作技巧之余,细究爆裂硬核的行动背后,其实是一套理想到近乎纯粹,沾不得一点官僚和世俗的价值观。
这又为影片平添几多人文关怀。
人文色彩,除了主线,其实也来自配角和周围环境的烘托。
刘德华的表演,可能是他生涯最佳(我认为)。
他不再是刘德华,而是角色陈大伟。
他听电话时唯诺而顺从,他问警官买外卖还担心四十块不够要先欠着,完全就是一个被境况逼到无路可走但本性善良老师的可怜人罢了。
同时,整个事件发生的舞台,也设置精良。
媒体的旁白作用和对嫌犯心理的推波助澜,将聚焦的警匪事件置于更大的舆论场和社会场。
此外,在警察群体内部,同僚间几十年的熟人关系,又形成了一个内部的“小社会”——在白纸黑字共识的警队规矩水面之下,既会有为一己私欲而去逾越规矩的人,也有因少时相识的信任,顶住规矩压力去保护手足的人。
很喜欢粤语里,香港警察对同事的称呼,一是“伙计”,一是“手足”,这似同胞、似亲人、血浓于水的关系之中,是战友的集体荣誉感和生死与共的共同体,也是利益与情感的撕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纠缠难分。
狙击手枪口是否要抬高一寸,这一刻他内心的斗争,又是一处戏剧性的高光。
看完我都有点缺氧呼吸急促了。
很满的影片,从大节奏上,周边环境细节上,方方面面都很夯实。
一本满足。
邱快手邱礼涛近年的作品呈现,普遍有着追应商业、迎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但无论就作品口碑还是故事表现上来看,其众多近作都未能在“质量”上有足够的说服力。
只不过,今年这部翻拍自1998年好莱坞经典之作《王牌对王牌》的《谈判专家》,却在质量上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不但一举扫清邱快手那“只求快不求甚解”的低迷气象,还将暌违已久的“港片风味”带到观众面前。
本片在故事框架以及某些细节设定上,都沿用了原作《王牌对王牌》。
框架的类似一目了然,而细节沿用,比如警局两位人质鲁迪、美琪,其名字正就是原作英文名Rudy、Maggie的音译。
而若将本片与其原作《王牌对王牌》相比,从剧本故事来看,邱礼涛可谓对这个故事底本做出了堪称为“润色”的调整,这种润色自然得归功于故事底本之精彩,但也可以看出邱礼涛在编剧上的功力,而有一点要叫好的是,本片对于人物的设计,以及人物在故事当中的呈现,比之原作实在合理太多。
不论是原作还是本片,整个故事其实就围绕着一个核心而展开:优秀的A谈判专家成了杀害同僚的主要嫌疑人,在察觉到是有人栽赃陷害自己时,A挟持警局人质,并指定B谈判专家前来和他谈判沟通,以推动真相浮现。
从故事梗概来看,A谈判专家应当是主角。
但这里隐藏了两个决定性细节:其一,A谈判专家在挟持警局人质这件事情上,必然是有过计较的,出于其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直觉触觉;其二,能够和A周旋、配合的B谈判专家,必然也是十分优秀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如此才能营造出相得益彰、正好如此的局面。
那么在剧作里,确定A、B两个角色的定位,就十分重要。
通常有两种方案,一是让B配合A,营造A绝对的主角地位;二是设置双雄结构,让AB相互争锋、相互成就。
若选择方案一,那么打配合的B,要么得在专业层次上略低于A,要么得受到了A的内情促动,甘愿帮助他;若选择方案二,那么就需要兼顾A和B在“双雄”的出色表现,让两个角色的弧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从角色设置上明显能够看出,原作《王牌对王牌》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可令人遗憾的是,原作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糟糕。
其糟糕在于对A谈判专家的个性刻画上——冲动。
原作中,A劫持警局是一个偶发事件,但当这件事发生以后,摆在A面前的,就不再是“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是“在现在这个局面下我要怎么办”。
“要怎么办”不一定明确,但方法是可以试的,手持人质、掌控局面的A,在与警局对抗的这张谈判桌上,有太多的底牌和底气。
可A的行事却火急火燎,像毫无计划一般,这便让他那“优秀谈判专家”的名号,显得名不副实。
《谈判专家》优化了原作在A角色上的这种毛刺,并用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角色设置思路——双雄结构。
双雄结构,意味着AB是并列的、不分主次,那么,均衡设置AB角色便尤为重要。
A、双雄之拯救者谈判专家B,是本片中的谢家俊,也是本题中的拯救者。
拯救谁呢?
——拯救A,拯救全局。
当本故事主要围绕A来讲述时,如何塑造B,让B配得上“双雄”之分量,就是一个很巧妙的技术活。
但原作其实给出了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通道——开场show。
原作中以一个吸睛的开场来塑造A的业务能力,让主角A秀肌肉、展现谈判能力、智勇果敢优秀品质,这一段移形换影一下,在本片中就成了谢家俊的表演。
——但并不是他的独角戏,因为A也在戏中,与其搭档做事,只不过主负责当时案件的是B而已。
这个搭档设计很妙。
一是妙在交代了谢家俊业务能力的强悍,并顺带处理了原作当中“只允许一人话事”的不合理余韵;二是妙在做了一个“相识”至于“相知”的扣,一起共事过,便是相识,而双雄惺惺相惜,便是相知。
这不但为后边A受困而邀请B做了铺垫,之于观众也建立了有效的人物形象。
反观原作,B谈判专家这一角色,到了中段才真正露面,纯粹为A而服务。
再加上原作对个人英雄主义颇有推崇,但B的表现又无法掩盖,二者相互碰撞,便产生了一种十分别扭的怪异感。
原作中,B在拯救A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曾有过一次合作,当时你我负责同一案件,你以现场只能有一个声音而让我退场。
”在警务行动中,这句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正确的只是这句话用在了错误的场合——并非指不应用于B协助A这个场合,而是指不应用于《王牌对王牌》这个场合。
当A作为唯一主角而他又还显得名不副实时,一切都是错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错的。
谢家俊的性格设计,与原作的B相类似,温和、耐心、有策略。
而就在这个性格设计上,邱礼涛注入了他一贯以来的某种思想凝结。
谢家俊经历了影片开头那场行动之后,心灰意冷,辞掉月薪几万的谈判专家公职,而转去做月薪一万的社工。
在日后的相遇中,卓文伟,也就是本片的谈判专家A,笑他“有爱心、有奉献精神”;谢家俊自然是有奉献精神,但他心灰意冷,却并不是因为无法拯救出点燃煤气罐自杀的当事人而导致,而是因为其他警务部门,乃至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配合”。
这与《拆弹专家2》中的“用完即弃”是同一种表达。
到这,便不得不说,邱礼涛翻拍《王牌对王牌》实在是一种合缘的贴切。
原作中,警察不顾大局莽撞行动导致自己人死亡,这一点实在给了邱礼涛太多可以做活的气口。
当警队、警队的下属、警队的领导,在行动中不认可统一意志而有自我意志时,统一意志又算什么狗屁?
这种所谓“自我意志”,便是自私意志,推而论之,便成了一盘散沙、用完即弃、难以行事。
所以谢家俊心灰意冷。
他这种对社会有热诚、对警队有热诚、对工作有热诚的人,最受不了这种常态下的惯性、规则下的凉薄。
所以他转做社工,用心中那团仍然旺盛的火,为社会服务,为善意服务。
这是基于原作之外的、不属于B本身所有的、邱礼涛自我注入的内蕴。
此时,谢家俊与原作B谈判专家,便无法从人物性格、人物表现上去对比了。
而在邱礼涛的表达体系下,谢家俊在本片中显然承载了他更多的表达。
B、双雄之自救者自救者,是谈判专家A、本片的卓文伟。
自救、救自己,因为自己身陷困局,被栽赃嫁祸、正要掉入死亡漩涡。
本片在开头中设置了两段情节,第一段是谢家俊谈判救人,第二段则是卓文伟出现场救人。
本片增设了原作所没有的第二段,作用不言而喻,正是对双雄结构的确立。
本段过后,作为故事核心的A——卓文伟,很快陷入到危局中。
危局考验的是A的能力。
本片中对于A的设计处理,很合适,很到位。
优秀的谈判专家,不但会把握对方的微表情、心理活动,还能控制、演绎自己的表情和心理。
某程度上,他们就是演员。
本片多次运用卓文伟对于以往线索、细节的回顾镜头,这不但体现了A观察入微、深思熟虑的人物特点,也与其“优秀谈判专家”的业务素质相匹配。
区别于原作中A因为偶发的警局冲突进而被动地挟持警局,本片中卓文伟是借着一个机会越狱再去警局劫持的。
这一情节尽管上是邱礼涛为创造一个动作场面而增加的设计,但就“越狱-挟持”整件事来看,卓文伟在偶发性越狱以后,在短短数分钟之内,做出了“挟持警局、为自己创造洗脱嫌疑的空间”这一大胆决定,更显其果敢、坚决与机智。
哪怕场面再突然、环境再乱,优秀的谈判专家自己也不能乱,起码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自己乱了阵脚。
在挟持警局以后,A谈判专家的处理,相比于原作就胜出了太多。
他内心一定是焦急的——这个根本不得已的下策局面一出来,搞不好自己都得挂在这里了;挂尚且还不说,自己的清白、杀害老友的真凶也极有可能一同被埋葬。
但他依然得气定神闲——就和以往出现场和其他凶徒、事主沟通那样,事情是可以谈的,一切都在我掌握之中,包括局面变化、人质心理、个人情感,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
他十分清楚核心目标——就和以往出现场解决困局一样,以往谈判解救的无辜人质,现在谈判解救的是无辜自己,所有剧情,都应为解救自己——挖出真相——这个目标而服务。
所以,这个时候的谈判专家,要比以往的演员身份,更像一个演员。
激怒后辈发仔的行为,尽管也有借机出气的成分在,但那更应该是一种策略,而非发泄。
本片里,卓文伟的状态就非常对。
他平稳的语调又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他看似可以商量但核心一步不让,他清醒,他理智,他认真,他演戏,一切都很合理。
这样的角色设计,对观众无疑更有吸引力,更不提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片。
反观原作,主角激动,冲动,几乎乱动,被自己劫持的警察人质中枪身亡后情难自控,这就很不合理。
——当然,放在常态现实中,这样的反应倒应当更对人性、更加合理,可倘若真如此设置,那么还要做这一部戏剧干什么?
C、双雄相会双雄相会,便是最激动人心的大戏、好戏。
从戏剧结构上来讲,双雄各自塑造完成、双雄结构一旦确立,双雄相会的时刻,便是最令人期待的时刻——这个“时刻”并不是指某个时间节点,而是双雄相会的整段故事;前面的A、B角色的一切塑造,都是为了双雄相会故事而做的铺垫。
所以,当卓文伟(A)在挟持警局之后,告诉警方我只接受让谢家俊(B)来与我对话,这个时候,悬念就起来了。
此时,观众脑中首先会浮现出第一个问题:B是谁?
继而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B?
原作中,因为唯一主角设计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只能延后作答;而在本片,由于人物背景全数交代,这两个问题观众自己便可回答——B是另一位顶尖的谈判专家,为什么是他,因为他顶尖,因为A认可他。
于是,整个故事扣人心弦之处,从原作的“A要怎么破局”,变成了“他们要怎么合作这场大龙凤”。
双雄必然是相互成全的,其中之一逊色,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逊色,从而让双雄变得“不那么雄”,甚至是“滑稽两兄弟”。
谢家俊在片中从来耐心十足、内有计较,再加上卓文伟相得益彰的冷静沉着,观众对破局场面的期待感更强。
这是原作所力不能及的一点——因为原作的A,给观众的印象是冲动、情绪化。
尽管原作中B角色在设计中全然为A而服务,但原作的这笔计算,在两点失衡了:一是A垮了,二是B更亮了——前者让A难以有真正匹配“谈判专家”那智勇双全形象的说服力,后者则导致B的光芒更甚于A。
A垮了到底是剧作设计失误还是演员表演过火,很难去分清,毕竟本来A在人物设计上就更加复杂,但B的亮眼却是一览无遗,既有角色赋予的本来光环,也有演员附上的表演呈现。
两边一减一加,使得原作陷入了单主角不像单主角、双雄不像双雄的尴尬境地。
本片中双雄相会之后的故事发展,与原作相差无几,其中问答、谈判、交锋也循着原来的轨迹呈现。
但到了收尾处,邱礼涛终于还是没止住用出了他那惯性散手,用大段追逐戏、行活剧情设计来处理,相比于原作那光芒万丈的故事收束,倒实在是相形见绌。
但这亦是应有的设计。
当谢家俊不再是警务人员,他便没有了配枪、用枪的权力,尽管在意识层次上谢卓二人同等,但在现实身份上,他们一个是社工,一个是警察,而社工无法对警察造成武力威胁。
所以当邱礼涛基于某种内在表达而明确谢家俊社工身份以后,A与B虽然依旧双雄,但并不具备警务领域的同等对抗身份,那么在卓文伟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谢家俊只能作为一个配合者,这便使得本片在“双雄相会”环节虎头蛇尾。
而回顾原作,B尽管对A的案件发展存有很大疑虑,亦相信A的说辞,在决定和A同出寻找那决定性线索时,也要让A把枪交出,这一处便很妙。
当然此处本身亦要建基于AB二人并不相熟之前提——只能说,原作设定本来是圆满可行的,只是在实际执行上差了。
在原作最亮的结尾段落,B与那幕后指使者相对而立,相互谈判,这倒呼应了“谈判专家”的主题,只不过,这张王牌在片中出得位置实在太偏,从而让这种惊才绝艳也显露出几分怪异的暧昧感。
其实从这个故事底本的根本架构来说,双雄结构就是它应有的角色结构,用B来配合A,在戏剧上尽管行得通,但故事叙述上说不通——因为故事叙述上,B配合A等同于用B来塑造A,若是如此,便只能就A的人格魅力入手,感化B帮助身陷困局的A脱困,因为不论从现有证据、系统规则以及行为逻辑上来说,B都不可能通过配合A来塑造A,B配合A只能因为他自己的角色逻辑使然——如此,B在角色设置上就不从属于A,而是并列于A。
《谈判专家》以双雄结构来叙述整个故事,显然是洞穿了这个故事结构的全部脉络以及真正亮点所在,尽管其在收尾处仍然落入常态的商业套作范畴中,但在整体铺设上,依然当得上一句“出色”之评语。
特意在上映前一个月看了原版,对比下来有好有坏,整体还是不如原版。
好的地方在主线开始前的节奏上,简洁明了,没有原版的拖沓冗长,但主线开始后就大大不如了,“谈判”这一正题上,没有展露出原版的两方专业性极强的对招,毕竟时长被压缩了,但邱礼涛的做法是,把压缩出来的时间,给到了商业戏份上。
例如主角挟持人质开始前,原版是在办公室临时起意突然发难,把整个警察系统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港版是在分区里劫车逃去总部才开始,这就让邱礼涛导演可以在途中加一场追车&追逐戏,但正常情况下,卓文伟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车和人拦截的情况下能逃到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最后去拿证据一幕,直接发现了主角二人逃走马上追捕,又一段追车戏。
另一个我觉得改编得很好的在谢家俊这个角色,原版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拉满的,为主角服务的工具,所以在原版里甚至是一个小时后才出场,而港版这里极大地丰富了这个角色,序幕戏后离职去做社工,从源头去帮助社会人底层人民,这也是卓文伟除了专业性和外人之外另一个选择他的原因。
对于港版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邱礼涛导演是不是把观众看得太扁了,还是从《扫毒3》还是闪回闪上瘾了,一开始就用闪回摆明了李俊杰是黑的,原版是怀疑,或者说是明知道是,但没有证据只能是怀疑,这叫嫌疑人;而港版直接一个闪回李俊杰在卓文伟家里栽赃嫁祸,这就明面上告诉观众他是犯人了,而很多刻意的镜头,简直就是摊开了告诉观众谁忠谁奸,唯一猜错了的就是姜皓文,除了外号“黑仔”和肤色黑之外,在剧中的表现也太黑了吧,但你居然不是…就是单纯莽、单纯蠢,都不知道怎么坐到这个位置的。
另外因为谢家俊是离职了的,并不是警务人员,只是市民,所以我一直在想的是一个市民在指挥中心去In charge行动是否合理和合法,这就是为什么港版里谢家俊这个角色没有要求要现场指挥权的原因吧,所以很滑稽的地方就在,一有什么就拿你不是警务人员去怼人家,那你叫人家过来干嘛…而这个角色这样的改编处理,也让我很好奇原版最后的谈判,也就是骗黑警的反间诡计怎么实现,因为他不是警务人员,他没办法用我也同流合污去实施计划骗对方说出认罪的话把正邪反转,而最后再告知对讲机一直开着,这是原版最后最精彩的反转谈判。
港版怎么处理这一段?
答案是不处理,最后一场戏开始前就告诉观众我通话开着,然后反派为了自保自己说了出来,因为谢家俊不是警务人员了,所以其实离开总部后,就没有了他发挥的地方了,理论上他完全可以退场了…片中卓文伟也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走了”。
而原版从后半段失去了指挥权准备全面进攻,到最后的诡计反转,才是谢家俊这个角色的高光时刻,可以说原版从那时候开始,主角由刘青云的角色转变成了吴镇宇的角色。
最后说一些自己觉得不应该删除的地方吧,一是卓文伟身份认同问题,原版对他的警察证是很看重的,这是他多年来的荣誉,但港版只保留了他的葬礼要按殉职警务人员规格去操办。
另一个则是死去的警察老婆那一边,原版是他老婆也不相信主角,骂他人渣,这么多年好兄弟你都杀了他,原版是相信了营造出来的谎言的,而这些指责和言语,是能加强主角要洗清屈辱,还自己清白和兄弟死去真相的心理的,虽然是很小的戏份。
虽然宣传说这次不动枪,动嘴,但对文戏和细节的压缩,换取商业节奏强的扁平化主线和追车及追逐战,不得不感叹邱礼涛真是新生代王晶啊…(没有说邱礼涛是新生代导演的意思)
在近年陆港合拍片浪潮中,邱礼涛以两大标签活跃于影坛,一个是其高效的拍摄效率,一个是其极具春秋笔法的主题内核。
从23年暑期档开始,邱礼涛的创作效率之高在内地院线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三个月四部新片,让其继《拆弹专家2》之后,以密切的院线曝光率重回大众视野,尽管这些影片质量和票房参差不齐,但在片海战术和其独特表达的加持下,仍保持了一定基本盘。
邱礼涛2023年四部导演作品本次《谈判专家》立项于去年5月,因部分分镜和台词几乎照搬翻拍的原作《王牌对王牌》,所以拍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内核上,97前相对自由创作背景,赋予了其更多少见的独行侠式爽片表达。
同时在本土化上,《吻别》《海阔天空》等金曲的加持,也让影片的内容更加自洽,综合以上因素,总归是近期值得一看作品。
或者说,没看过原版,观感可能会更好。
作者:杜晋宇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端午档,随着国内大盘对档期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不少影片选择了档期扎堆上映,本次端午档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共11部新片面对如此情况,其大多数采用了提前大规模点映的方式,以寻求口碑提前发酵,《谈判专家》即是如此,猫眼9.3的点映的评分也证明其内在的观众缘不浅,豆瓣7.4的开分,也持平了《拆弹专家2》的高口碑。
影片第一幕即是一段超长的谈判场景,以精神病夫妇煤气绑架案为由头,值得一提的是,邱礼涛在这段并没有照搬原作的背景,而是一开始就将癫狂表演贯彻到底,精神病的设定和从性本善强调模糊道德困境的罪犯。
加之以对传媒不加修饰报道的春秋笔法,以多视点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和杜琪峰《大事件》相似的开头,虽缺少像后者长镜头的炫技,但这场戏的高信息量和极端式表达,也能迅速将观众拉入到影片的背景当中。
这一场景在剧作上同样奏效,对社工基金和人物关系的浅尝,以及关于“过度保护”的延伸,开头这一幕的感染力十足,以至于完全可以做一个对外延伸,包括像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再无可失》,即是这种基于法理人情间探讨亲子保护的命题。
邱礼涛虽选择了九七前的背景,但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创作视野上,却是始终领先于世界影坛的。
在个人看来,影片其实是两层翻拍,如果说整体是基于对《王牌对王牌》的翻拍,那么第二幕的谈判场景,就是邱礼涛对《拆弹专家2》的间接临摹。
谈判和拆弹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感官一致性,虽然在破坏力不可相比,但在观众的体验上,总归是一种逻辑情绪。
同时,第二幕的谈判的关键点建立在手榴弹的爆炸之上,这样就把谈判和拆弹在逻辑上做了一个并联,邱礼涛为强化这种联系感,在解决方式上也出现了防爆的沙包阵和防爆服,煞有介事的介入了防爆拆弹的原始设定,但假手雷的虚晃一枪。
从第一幕的刘德华的引爆煤气罐,到第二幕的防爆服和假手雷的出现,再到第三幕“黑化”的刘青云,这样的序列安排内在也无不展示着导演的暗语,这是一部和《拆弹专家2》一样阐述“用后即弃”的影像。
第三幕作为影片最关键的高潮段落,邱礼涛的高潮部分颇具亮点,在结合香港地域基础上,辅之以地标或者其他奇观以加强感染力,如《扫毒2》的地铁站开车等,《谈判》在情节上刺激程度虽不及拆弹中的炸红磡隧道和核爆机场,但也奉献了节奏明快的独行侠叙事,从湾仔总部到东区,一路上行云流水的闯关式设计,一人对抗全港警察的孤岛设定颇具传奇色彩。
邱礼涛在对演员调度上也极具特色,这里他没有选择像拆弹中继承刘德华那种极端的怒火,而是巧妙的捕捉到了刘青云那种彷徨且冷静的情绪,这种情绪和原作里好莱坞独行侠的设定高度类似,邱礼涛为最大化这种真实带有纪实感情绪,在车内的机位设计也选择了类似纪录片的视角,这点或也包含了些对《大事件》的call back。
杜琪峰《大事件》另外,在影片中刘青云对外发起谈判时,他提到了自己需要神父的需求,在这里或者是对其早期银河作品《最后判决》的回顾。
在该作中刘青云饰演一个蒙冤的神父,两作制作时间相隔二十余年,从中我们能看到银河和邱礼涛对宿命的不同阐述,前者的顺应后后者的逆天改命,这或者是其面对九七时不同的心态呈现。
在第三幕黑警的尺度和表达上,邱礼涛用片段式的记忆点贡献了强大的想象空间,谈判专家或只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虽然九七前的背景让黑警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但还是略显保守和中气不足。
最大的亮点就是收放自如的节奏感,收就是谢家俊不断被推搡于各方势力间的无助,以及谈判仅作为最终方案的身份缺失,而结局健身房对高赫毫不犹豫的一枪,则是最有力的放。
虽然结局相比于原版弱化了谈判专家身份的命题意义,但邱礼涛用自己的本土化逻辑,依旧完成了整个剧作的闭环,这也让影片的时长相比于原版减少了20分钟,与《无间道》《无间道风云》类似,让人不得不感慨,这样的优秀的压缩精简能力或是香港创作者的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有些影片到结尾才说明翻拍,影片开头就交代了翻拍于美国高口碑作品《王牌对王牌》。
影片大量分镜和台词也几乎和原片完全一致,这样保守的设置让影片剧作保证了基本的下限,但为保证原生“港味”,邱礼涛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不少小巧思,尤其是带有时代特征对年代暧昧的间接表达。
在开头的电视报道中,以黄家驹的逝世作为引子,到李翰祥的去世,金曲与合拍片的戛然而止,或为第一幕的谈判失败做了铺垫,后面加入《海阔天空》《吻别》的金曲,在如今结合剧情来看,或传递着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凉。
邱礼涛那真的是私货之王啊,全是私货全是吐槽,电影拍的稀烂他倒不在乎了。
很多影评提到吴镇宇那条暗线,其实吴镇宇那一条算不得什么暗线。
本身电影就是双雄设置,往哪藏啊。
就是社会抛弃底层,迫害底层,并且让其诉求无门。
导致社会治安问题频发。
到警察这里就是用暴力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电影开始的刘德华事件就是缩影。
值得注意的暗线,其实是姜皓文的行动队长和肥猫演的署长。
一直以为姜皓文是坏人,全程强调攻击,疯了一样。
结果听到“健身房”苗侨伟转身走了,他还在问话是哪家健身房,就洗脱了嫌疑。
这就有意思了。
他不是贪污案的涉嫌警员,他不是坏人,但他全程要把主角干掉,让人冲锋,骂狙击手。
那也就是导演在跟我们说,他平时就这么勇敢,这么鲁莽。
那就讽刺拉满了。
底层产生的任何暴力反抗,都是在姜皓文这里解决的,而不是谈判专家嘴炮解决的。
所以吴镇宇对这个体制非常失望,去做社工了。
最后结尾老太太捡纸壳子都要管。
还要罚钱充公。
他跟刘青云抱怨制度有问题,刘青云并没有回答我会回去改,而是说我来看大门。。。
看谁?
看社会捡纸壳子的底层。
制度有问题,应该在顶层设计上改,吴镇宇去做社工,说在源头解决问题,其实那里也不是源头。
最后说一句,私货是够用了,但是电影节奏以及配音都很拉。
我也才知道,原来健身房的器材可以防弹。
以后发传单的就可以说,帅哥,美女,办张卡吧,健身器材货真价实,有空了解一下。
仅仅是个人的观影记录不代表什么-故事还第简单,一个二十年的朋友追查警察内部骗保案件被杀,而自己刚好出现在现场成为了正好合理背锅的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自己只能自己来自证清白了-最后---被杀的是自己二十年的朋友犯下这骗保案的是,自己几个二十年的朋友---活得越久,朋友会越来越少,特别是二十年的
《王牌对王牌》(1998)确实很适合翻拍成港片,不论兄弟情谊还是类似于“捉内鬼”的设定,亦或枪 战、飙车,都是记忆中纯纯的港片元素,导演邱礼涛对原作没有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编,仅有两处较大的改动,其余部分几乎是1:1复刻。
主要聊聊两处较大的改动:①谢家俊:原作中的史宾恩,是现职谈判专家,而吴镇宇饰演的谢家俊在三年前的“陈大来案”之后,选择辞职,当起了社工,他给出的理由是“想从源头开始,帮助那些受苦难的边缘人,让他们不用走上一条不归路”,对于人物的改动,一来可以让谢家俊的登场更合理,因为谢家俊的辞职和社工工作,让卓文伟误以为他是那个线人;二来,可以为影片增添更多的底层厚度,这与“福利金被贪占”导致的结果是一致的,都具有低层面向,我认为,这个改动是合理的、成功的。
②结尾:原作中,最后是丹尼举着 枪,是开 枪处以私刑还是将罪犯绳之以法,这既是职业素养和道德问题,更是人性问题;但《谈判专家》把结尾改成了谢家俊凭借出色的谈判本领和一颗大心脏,给影片做了结,这样一来,加上谢家俊人设的变化,影片比之《王牌对王牌》,更符合双雄的设定,此改动,无疑是成功的。
从剧作改编层面来看,《谈判专家》是一次几乎完美的本土化实验,值得肯定;双雄中,吴镇宇略胜刘青云一筹。
其实电影除了开头十几分钟显得比较无聊,后面的情节还是挺刺激,比我预想中好看。
为什么说是预想中,因为我现在看香港新电影都抱着有点焦虑感,现在的香港电影样板式太重了,我生怕又是一部烂片。
看完之后,看了一下《谈判》列表里第一篇影评,内心又十分难过,为过去的香港电影时代难过,为喜爱的演员逐渐老去难过,为无法阻止时间的变迁难过,就像你知道爱的人终究会从这个世界逐渐逝去那样痛苦又无能为力。
《谈判专家》里有我钟爱的华仔和镇宇,它的情节刺激、规整,但是就是看不到曾经港片的灵气。
就像大家提及的很经典的《暗战》,杜琪峰的港片曾经那种极致浪漫,有张有弛的灵气,我在现在的港片里完全看不到了。
现在的港片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充满了一种规整、缺乏风格的紧绷感,几乎部部都是这样,从《寒战》到《怒火》到各种……以前港片那种接地气的生动全部消失了,如今的港片创作者好像已经失去了“生活”,从而失去了对生活全部的想象力和演绎。
同样是警匪片,90年代的港片里,你可以看到泊车的阿叔、收工抽烟喝酒拌嘴的警员、各种类型游荡在街上鲜活的古惑仔、骂骂咧咧的老母家姐。
但是现在统统都没有了,港片创作者就像对他们曾经真实生活过的年代集体失忆一样,同样是90年代的背景,再也没有了在苍蝇馆掀桌子的乌鸦哥,没有了翻白眼拿酒瓶爆人头的靓坤,没有了去婚纱店抢衣服飙车的华弟,没有了在开枪之前几兄弟还要踢个罐头的放逐。
香港电影失去了烟火气,也失去了灵魂。
就像我之前怒骂华仔演的那部《潜行》,我眼睁睁看着曾经最热爱、拥有最具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港片,如今的剧本竟然一部部变成了“样板戏”。
这种样板创作在《谈判专家》里其实再度出现了——一个警察,一定有一个背景板一样的老婆,有时还有个背景板孩子,然后警察累了回去安慰一下老婆,老婆劝他工作太危险云云,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写这种程式化反复、俗套的情节,想让人感动一下,再展开剧情。
我看这段戏的时候真的麻了,因为这已经是闭着眼睛都能想到的情节,而且这个女演员的混血感长相也真的让人毫无妻子的代入感。
华仔的哪部电影我记得也是这么个情节,电影里的老婆是一代比一代选的不像家属像明星。
而开头的第一段华仔的剧情其实挺不知所谓的。
《暗战》里刘青云谈判那场戏非常精彩,并且是为了一场戏就立住刘青云的人物,为华仔选中他服务。
可是《谈判专家》这场戏反着做,写了一段两个谈判专家的失败,请问这样的意义是什么?
纯粹只是为了后面交代一下,吴镇宇的人物辞了职,做义工。
可你后面的整个情节展现的又是两个厉害的谈判专家联手破案,那你第一场戏(首先拍的很普通,没有戏剧张力,强行营造刺激但无效)应该是要立这两个谈判专家厉害的人物啊,编剧写一段失败戏对后面整个主线有什么帮助?
我还以为是要写吴镇宇角色对人生产生怀疑然后黑化了呢,结果就为了让他去做义工?
然后刘青云和吴镇宇所演的人物,他们合格的完成了表演,但是人物设定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不多,所以属于他们这个影帝级别的表演里比较中规中矩的。
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他们哪里动作跟不跟的上体力的问题,而根本还是在我前面说的创作陷入样板化,缺少了人性、烟火气的灵气的问题。
《暗战》整体的构思和给人物的有紧有松是非常妙的,它有刘青云被华仔耍了时候的愤怒,有两个人撞车之后一瘸一拐去抢东西的拉扯,有华仔上公交车在紧张氛围中爱上一个女人的浪漫,有华仔扮演女人在紧张中和刘青云调情的幽默,还有华仔独自吐血面对死亡和无法在一起的爱人的悲凉。
情绪,情绪,情绪,这些都能调动观众的感性。
而现在港片的问题就是在于,一个情绪节奏拉到底,硬碰硬,到了紧绷戏份后就全程紧绷,人物已经被塑造的面具化了,演员也无法在这种设计和框架中发挥。
配角就更不用说了,连主角都存在烟火气和细腻人性缺失的问题,配角就更面谱。
《谈判》情节上,虽然有一点点配角被拷住后打嘴仗的小幽默,但是这仅停留在了小技巧设计的层面,而没有达到上述说过的有起有伏的情绪,和曾经港片那种巧思。
按道理讲,吴镇宇和刘青云这两个兄弟情角色,应该在看完后让我对他们之前的情感有很深的感受才对。
然而,后面的情节确吸引着我一口气看完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什么,仍然是情绪。
这么一对在谈判和挟持者之间身份反复切换,合作-对立-合作的人物关系,他们之间的张力和情感,才是导演应该重点强化,并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但是导演太注重于叙事本身,没有足够把两个人有意思的情感流动给拍出来,所以总觉得差了口气。
观众看电影,通常最终的落点在情绪,除非你是玩叙事结构玩的特别牛逼的(比如诺兰),可以凭借悬疑反转就致胜,否则其实特别需要在人物关系怎么打动人心上去下功夫,以带动风格化和给演员呈现出人物特别感空间。
但是《谈判》在吴镇宇和刘青云的关系和情感上的刻画是不够的,中庸的。
要么你是《暗战》那样老鼠与猫的对立关系拉特别满,要么两人多年兄弟情拉特别满所以在对立阶段虐心,但《谈判》偏偏都不是。
我看第一段戏以为两人是合作多年亲密无间的那种,结果后面莫名吴镇宇不在警局了,刘青云也不咋关心,就看的我有点懵,后来又告诉我他们只合作过一次,编剧你说这样的人物关系对戏剧张力和打动人心有什么帮助?
反而在都要结尾了,给刘青云和罗sir之间来一句我和你二十多年兄弟,我请问除了前面吃席有个两人一晃而过的镜头,你在刘罗两人之间设计这种关系的意义是啥,你全片也没让我看出来这两人有什么深情厚谊啊?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港片都喜欢把场景安排在冷冰冰的大楼里拍摄,还有隧道什么的,枪战的时候也没什么设计感。
弄一堆警车警员,看起来好像挺紧张,很努力的去塑造紧张氛围,但是一堆人毫无卵用。
以前的港片场景就充满烟火气,几个人就紧张感十足。
我最喜欢看杜琪峰设计的枪战,比如一个馆子两三桌人互相开火;大厦里突然熄灯然后站位;狭窄的黑医生病房各种道具都用上来躲枪……多有意思多巧妙啊。
大家都说总是老演员还在扛戏,其实只要他们能演我都愿意看,但是拜托创作者们你们能不能找回一点港片的灵气,我多么希望这些好演员,在黄昏之中燃烧生命,是能在好电影中燃烧出光亮的。
现在的港片还在拍的导演,都在搞流水线作品。
香港不是说没有演员了,老演员至少还能演吧,最大的问题是香港电影的体系没有产出好的创作者了。
近些年好多电影这编剧写的什么本子,导演拍的什么样板戏?
从画面就能看出来一副毫无追求的样子。
也许是因为香港电影在编导上没有建立过什么体系,而都是靠天才,所以那个天才涌现的黄金年代,杜琪峰这些导演是可以没有剧本、缺钱、缺时间就开工但是依然拍出好片子的。
但是现在不知是什么原因,香港没有出天才了,那套靠天分吃饭的法则也行不通了。
让人想不通原因,香港新生代编剧和导演在哪里,没人想做编剧导演了吗,没有机会吗,写不出任何有个性、有风格、有想象力或者生活体验感的作品了吗?
第一篇影评让我感到悲伤的原因之一,就是里面提到有一些影帝级的演员,在港片辉煌年代却没有什么拿到好剧本的机会,而是在一些剧本一般的电影里“发疯”燃烧生命。
吴镇宇其实也是其中一位,他年轻时候真的太让我感到遗憾了,没有当年那么多好少片的机会,真是恨不得有好编剧穿越回去为他写本子。
如今这些英雄已经迟暮,多么令人哀伤啊。
一想到,有一天再也看不到他们的戏,就感到恐惧和悲伤。
他们在采访里,坚持着说“港片未死”,但别说实际上后继无人,就算后继有人,曾经热爱的他们和那段时光也只能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就和我们所爱之人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
就像希望亲人不要离开一样,多么希望他们不会离开。
(哎,现在真是一看港片,就容易变得感性)
看港片有的时候就像吃一千次餐蛋面,每次吃之前都会想餐蛋面还能是什么味道啊,但是每次真的吃了又觉得还真不一样。
刘青云和吴镇宇是唯三无论演什么我都会买账去电影院看他们任何一部电影的香港演员(另一个是谢君豪(没有人问)),所以这次《谈判专家》尽管还没上映北京也没有点映,还是想了很多办法去电影院提前看了。
电影改自美版的《王牌对王牌》,做了一些香港本土化处理,几乎看不出背景有移植,嫁接做得十分巧妙。
但由于是邱礼涛导演和熟悉的双男主配置,如果没有看过美版,难免会按照香港警匪片的套路陷入到猜测谁是警谁是匪的惯性思维里……不过这样的惯性思维,却在第一个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之后,轻而易举被主演不循常规的表演和镜头剧本有意排列的叙事节奏击破。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千篇一律的餐蛋面,吃起来千滋百味的原因。
香港人太知道他们的观众想看什么,也知道他们的观众以为自己为看到什么。
所以他们永远在这种预期里制造一个巧妙的信息差和时间差,让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在你的期盼之中。
尽管这样的电影仍有它审美上、观念上无法摆脱的老旧和过时气息,但谁又不爱吃餐蛋面呢?
正式上映的时候,我会再吃一口的。
工工整整的及格线是不少导演的天花板啊😂
这和“谈判专家”有很大的关系吗?
高效精悍,无甚亮点但观赏性合格的商业片,就是看着刘青云吴镇宇这帮年过半百的老胳膊老腿儿还要上蹿下跳打拍动作戏,还是有点唏嘘。
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一帮五六十岁的男人演三四十岁的中年人。
很好规避住原版硬伤:在此基础之上调转枪口,矛头直指社会/体系,与拆弹2同频并增添了些许幽默。结尾告知什么都没变,但其实什么都变了…
能看下去,已经不忍心批评了……
原作节奏就有点问题,但好在编剧还算靠谱,俩主演也无可挑剔。翻拍版把缺点都放大了,节奏失衡,前面铺垫过多,剧情干瘪、没有任何情感冲突可言。紧张刺激的高潮环节又差一口气。至于追车、枪战、动作这些港片行活倒是没少塞,更显得头重脚轻。
剧本还不错,一看,哦翻拍的。很久没看港片了,老叔叔们... 真的太老了🥲
只是重复,毫无新意的那一类港片……学学隔壁九龙城寨,至少有点创意。
这么容易就从拘留所逃出来了?!
3.5;还阔以(突然发现主演全部都已60+。。)
姜皓文扮演的李志斌警官,最后才知道和基金案无关,但不知为何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副“我宁愿伤害人质都要杀了卓文伟灭口”的样子…非常莫名其妙。为吴镇宇和刘青云的演技打三星。
…和前作能比吗
能不能不要上映国语版港片啊……无语死了……又被骗了。刘青云的人设立的蛮好,最后结尾是不是差了一点?这种题材真的是香港才能拍
邱礼涛再次安那其精神大爆发,肆无忌惮的攻击HK差人,核心又是处理清场问题,他最终给出的回答大概是:如今的HK最需要的是电影里刘青云和吴镇宇这样的人,一个是要有正义感,要会斗争,要理性,另一个是永远不和当权者站在一边,两者合力才能有所作为。3.5
提前半个月看的点映。5分吧。这几年似乎邱礼涛的电影我都去看了,不是多好,而是内地确实没多少能看的。这个电影前半段还是稍微能把人唬住的,后半段一泻千里有点太快了,感觉收尾收的太理所当然了。在内地这种坏人必须死,好人必须活的这种主旋律套路下,电影很难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了。而且邱礼涛的追车戏真的太没必要了,每次都拍追车戏,毫无意义感觉。有点想看原片了。
港片的没落是肉眼可见的 各种警匪题材都拍了个遍 现在就连谈判专家也要被栽赃 各个TVB演员一出来 人设就猜到大差不差 可能再也看不见当年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盛世了
三幕戏结构不断层层增压,最后迎来反转,满足感拉满。观影时唤起了不少以前看港剧的记忆,个人实在是太喜欢看到这些演员互飙文戏了,唇枪舌战间,无声交锋中,语言能救人也能害人。最后一幕结构流畅,合格线以上的犯罪片。
讲个笑话:一群年龄加起来四五百岁的人在2024年翻拍1998年的好莱坞电影。我觉得真的很有新意,很有创新精神呢,好看。好片。
从小看tvb谈判专家长大的人DNA动了!有率性而活+碟中谍的影子,刘青云和吴镇宇坐镇,心理对决精彩,苗侨伟白转黑难以相信,虽然越狱过于简单但剧情流畅让我可以接受华仔过早领盒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