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还可以,但都有韩国电影的缺点,就是煽情过度。
前半段的故事发展,可以说是精彩十足,引人入胜。
案件摆出来,如何查案就成为看点。
但电影并未向正常套路一样选择警察作为深入点,因为韩国警察一向无能,二是需要制造阴谋论的迷雾。
所以记者和教授就临时成为了侦探角色,这给电影情节的推进带来了新鲜感,也为后来推论失败埋下了伏笔。
前半段,电影视角等于两个“侦探”的视角,于是观众便理所当然相信了他们的论述。
于是疑邻盗斧,孩子的父母也在电影镜头下显得十分可疑,两“侦探”和观众都充分被卷入其中。
因此最后推论失败,伤心的何止两位“侦探”,观众也被玩弄得团团转。
推论的逆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推论的指向性,无论是从电影还是故事情节的角度上看,都是人为导致(电影是导演人为,情节上是教授人为隐瞒线索)。
但导演安排这一场误导,意义何在?
后来教授和记者的第二次交锋点出了玄机,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名利罢了。
于是这一场误导便成为了媒体和围观者对案件本身的消费,而这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
因此这一场误导既解剖了部分案件内容,又批判了时代,电影镜头的冰冷是最好的诠释。
到此为止,处理都相当出色,案件只是幌子,结果只是麦高芬,查案过程以及目的,才是亮点。
所以当电影后半段回归到正常的“追凶”情节时,风格和节奏都已经改变,这破坏了前半段所营造的冷酷。
哪怕后半段还是保持着“悬疑”和“刺激”,但也只能像大片一样依赖煽情、追逐、打斗得元素维持可观性。
那么干嘛要后半段?
无非是这个案件还有挖掘的元素而已,但往往是贪多嚼不烂。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又名《孩子们》)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根据韩国著名三大未解谜案之一改编。
1991年,韩国大邱的五名小学生结伴上山抓火蜥蜴,一去不回。
政府出动三十几万人进行搜索,无果。
直至11年后尸骨被发现,死亡原因为他杀,犯人并未抓到。
2011年,电影上映,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个真实的案件。
影片由一个涉嫌新闻作假被下放至大邱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贯穿起来,啊,那是事件发生四年后。
孩子们的父母一直不愿放弃寻找,村民们也仍然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持续关注事件的人还有一位,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黄祐赫教授。
一个犯过错误的制作人和一个专攻心理学的教授携起手来会怎样呢?
至少开始时,疑雾重重,节奏紧张。
姜志胜与黄教授经过层层猜测,认为五个孩子已经死了,而受害者钟浩的父亲很有嫌疑。
人呐,就是这样,当你有一个想法萌芽时,便会鬼迷心窍的越来越坚定这个想法。
姜志胜与黄教授以负全责为担保对钟浩家展开了搜索,抽干了钟浩家的厕所,撅了一人高的地。
所有的猜测在被证实之前,怎么看怎么可疑。
然而,挖了钟浩的家也一无所获,钟浩父亲解除了嫌疑。
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自然被人唾弃。
说来奇怪,电影中确实有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孩子们曾经玩过的玩具还在地上,不正常的电话录音,钟浩父亲透过厕所门缝的监视……很多人觉得电影沉重压抑,固然离不开电影的色调、配乐,还有人物的表情,阴冷。
眼神里的诡异。
剧情到这里,线索又断了。
2002年,青蛙少年的尸骨于卧龙山被发现。
姜志胜内心愧疚,又重新关注案件。
受害少年遗骨中被钝器伤害的痕迹,独特的打结手法,影片中多次对同一双鞋子的特写,让姜志胜把目光放在了宰牛人朱奂身上……此时的姜志胜像是那年的黄教授,仅凭几个疑点就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判断。
太想抓住犯人了,谁都想,孩子的父母,主管案件的刑警甚至全国公民。
没有证据,怕的是,又是一场无谓的猜测,让他们再死一次。
真实事件的时间跨度太长,影片自然也不只聚焦于案件进行时。
孩子们的失踪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悲伤、压抑、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确认尸骨时孩子父母眼神里的绝望、无助刺激着我们的泪腺,他们走投无路,不甘愿放弃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
这不是一部让人害怕的尖叫的恐怖电影,看完只有压抑、胸闷、混沌。
它也让人害怕,害怕的是人心,是这种震撼。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却意有所指。
很多人开始推理,有人说是与孩子们熟识的外乡人,有人说是卧龙山附近军队的军人,还有人说是孩子们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被囚禁蹂躏……谁知道呢,也许,凶手和我们一样,也看过这部电影……—END—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
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
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
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
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
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
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
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
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
“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
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
到底哪出了问题?
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
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
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
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
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
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
多么真切真实啊!
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
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
“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根据韩国三大悬案之一的大邱少年失踪案改编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件》如同久负盛名的《杀人回忆》一样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电影,我们都希望影片能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并看到他们受到正义制裁,但现实是残酷的。
因为这些案件的离奇和证据链条的缺失,其破案时间都已经超出了死刑犯申诉时间的15年,成为了没有下文的悬案,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虽然两部电影都源自于真实案件,但对于案件的再现,二者各有特点,手法各异。
首先,与杀人回忆最后由朴海日扮演的疑似凶手也被证实并非犯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凶手似乎永远无法接近的残酷相比,青蛙少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悬案至今未破的无奈和绝望。
最后出现的宰牛手朱赫通过剧情的铺垫已经可以断定就是真凶,但苦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推理,没有实际证据,姜PD的愤怒最后也败给了凶手决绝离去的背影。
当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同姜一起发现了凶手并希望将其绳之以法的时候,现实的残酷结尾让我们更加痛心于无法让真相昭雪的结果中。
青蛙少年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凶手的存在,感受到他如今的自由是多么无耻,法律上的生硬规定让某种真相难以揭开最后的面目。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欣赏的是杀人回忆最后的那个意犹未尽的镜头,多年之后回到案发地,已经成为商人的警察从小女孩儿口中得知那个凶手前不久又回到了这个本应平静的村庄,他只是一个长相平常无奇的普通人。
这种写意似的戏剧化结尾所传递的无奈绝望我觉得是更甚的。
其次,青蛙少年失踪案不同于杀人回忆的连环杀人,他的整个案件是不具有链条性的,是单一的个案,所以其剧情不能像杀人回忆那样拥有案件发生与警察追凶同步推进的共时性,在整个情节的设定上我觉得更具有难度,需要补白的部分更多,所以我相信姜PD和黄教授的角色应该是为了剧情而安排的,应该不是真实的人物。
可以说姜PD是最主线的人物,他一开始对于失踪案的冷血,对于节目制作只追求收视率和个人利益的阴暗卑劣,到后面真心抱歉对于事件当事人父母的诬陷和身为人父后真诚希望帮助到这些失去最亲爱的孩子们的爸妈寻找真相的正义善良,这样的一种转变让观众更能与这些可怜的父母一起感同身受,痛失子女的悲痛让最后能够真相大白成为所有人共同的希望。
杀人回忆也运用了一种人物个性的转变这样的手法,两位警官一位理智冷静,一位市井迂腐,但最后总是喜欢刑讯逼供的男人拦住了曾经理智的探员即将射出的无妄的子弹,真相的扑朔迷离和对真相的渴望让人物的性格慢慢的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可以说杀人回忆里各位演员也贡献了最顶级的演技,将这些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
最后,我觉得青蛙少年的剧情硬伤就在于前后两部分的衔接不自然,有牵强之嫌。
前半部分集中于姜PD和黄教授向错误的侦查方向入手调查孩子的父母,在剧情的开头制造很多有意为之的奇怪疑点,最后再揭穿说其实只是断章取义的偏颇。
下半段进入11年后发现孩子们遗体,灵魂上重获新生的姜PD开始了真正的缉凶之路。
应该来说这两段,上段有为了填补剧情故意制造悬疑的造作,下段又回归正义之路一路缉凶缺乏真实感。
上下段从各自的部分来说叙事都算较为完整,但都有不合情理,漏洞百出之嫌,放在一起看也有前后关系不大,承接性剧情效果叠加性较差的硬伤。
相比之下,杀人回忆的整个故事连贯性非常强,从头至尾三个凶手都不是真凶,但整个剧情的推进是连续的,让人相信我们在一步步接近真相,并且最后把第一个怀疑者在之前开头埋下的伏笔揭开,让他成为案件唯一见证者,最后意外死亡,让悬案更悬,但感情的丰富度又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手法很巧妙,而且让人更被剧情所吸引。
不愧说杀人回忆是奉俊昊的里程碑式的电影。
不论电影孰优孰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都是现实。
在唏嘘过了影片里的悲欢之后,真心希望天国里的人们一切都好,真正的凶手最终受到正义的审判,付出他应得代价。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
前半段故布疑阵,以叙述性诡计欺骗观众,误以为钟浩父母有问题,而实际上只是教授隐瞒了部分事实,钟浩母亲的平静是因为备受骚扰,奶奶的奇怪手势是精神不正常等等。
但是教授明明知道这些疑点是自己隐瞒事实编出来的,挖厕所根本找不到证据,即使是他爱慕虚荣,想搞个大新闻,使自己的理论一鸣惊人,这么做也毫无道理。
而后半段找到凶手,又有些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不是很明白凶手的逻辑,绑架姜的女儿,以此来吓唬姜PD,让他不要再查?
但实际上多年过去基本不可能搜到证据,最后故意钓姜来跟上他,带他来屠宰场,猜测大概出于凶手的恶趣味,让他发现凶器,即使知道自己是凶手,也无能为力。
悬疑吗?
只是故布疑阵,实际上凶手早就被警察注意到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而且推理环节特别薄弱,教授的时间推理实在平平无奇,并且实际上只是为了给观众布下迷阵。
总结一下就是,一个监制人被下放到小村庄,为了搞个大新闻和教授去调查孩子失踪,被教授引到孩子父母上,推断完全错误。
而多年后偶然找到了孩子尸体,杀人凶手也早已锁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最后凶手发现了姜在查他,挑衅一番,在屠宰场打了一架,姜无能为力,任他逍遥法外。
怎么说呢,虽然看孩子的父母们十多年不曾放弃,来找寻自己的孩子很辛酸,但故事性太弱了,不足以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能紧凑一些,观感会更好。
片尾,孩子们在上山的时候,遇到钟浩爸爸,于是钟浩和爸爸一起拉手上山——“钟浩的父母在选举那天也许是收钱了,也许是另有隐情的,想利用孩子干扰选举,最后遇见爸爸的镜头应该是把孩子们领到山上也许是假装捉迷藏,钟浩父母以为选举完就会没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出事,钟浩爸不是凶手,凶手应该就是那个屠夫,但是钟浩父母一定是隐瞒了什么。
”欢迎拍砖。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
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
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都不信还怎么活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鸵鸟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我只想自我麻痹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也许是我悲观我不想再当鸵鸟了不想当温水青蛙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剪辑的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但是我决定面对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杀人回忆》原型华城连环谋杀案凶手被抓,却因超过诉说时限无法对其进行审判,其他两起无头冤案更是遥遥无期,到底是凶手太过于聪明,还是法律太过于死板无情,可是就算是凶手被抓捕归案,超过了诉说时限,又能如何?
▊ 热点辣评《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
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成为悬案。
电影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
一度跟随着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
结果心里却是纠结般的疼痛。
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
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千种无奈折磨和万般撕心裂肺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
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
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
透过这次韩国案件,同样让我想到了近些年,中国也开始有些所谓学者、专家开始提议废除死刑,起初我本着“反对废除死刑”的思想看他们的观点,看完之后,我的观点变成了“坚决反对废除死刑”!
袁隆平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让这些所谓学者,专家吃太饱。
所谓的死刑只是单纯的以命抵命、以暴制暴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断章取义,毫无任何道理可言。
如果真的这些事件摆到你头上,奸杀了你的家人,甚至来回折磨,到头来抓到了他,告诉你要用无期徒刑来摧毁他的意志,那时候的你是否又有现在的理智去捍卫废除死刑的观点,杀人者的人权需要保护,被害者的人权又何尝不需要。
死刑作为终极的解决方法由法律决定,而法律的存在则永远是为了惩戒而不是惩罚。
死刑也一样,如今我们都在强调人权问题,那么死刑是完结人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这就证明了一个问题,法律应该是要高于个体存在。
因为法律是永恒的,而人是短暂的,法律可以将其摧毁,也可以捍卫。
韩国法律虽仍保留死刑制度,但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至今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
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再加上原有的诉讼期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无头冤案至今没有被侦破。
就算现在青蛙少年失踪案凶手被抓捕归案,又有什么用呢?
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又由什么来填补呢?
希望这些案件的凶手能够被抓捕归案,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家人的亲属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电影《孩子们》总的来说,每个地方的悬念留得很足,看完以后会回味无穷。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
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着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
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END-文 |肉肉山审核 |辣黍黍 编辑 |辣黍黍版权归肉肉山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第一次听见“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在韩剧《信号》里,当然,作为影视作品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很大的改编成分,《孩子们》亦然。
在电影里,没有展示新闻里提到的诡异的叠罗汉发现现场,也没有提到那个在发现尸体当天的神秘匿名电话,甚至孩子们当天去捉的也不是青蛙,而是娃娃鱼。
虽然整个案件,从孩子们失踪到尸体被发现了长达11年,在2006年,本案的诉讼时效就已经过期,也就是说,从那之后即便是抓到了凶手,从法律层面来讲,他也不会因为五个少年的死被绳之以法。
如今,诉讼时效过期已经又过了十三年。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案子已经算是尘埃落定,这就是民间追索的全部意义。
那个当年办过京畿道杀人案件的警察据说在退休之后还依然关注着那个案子,世界上所有的人可能都把这几个少年的死遗忘了,但是父母却永远不会,经手人也很难放下,这就是为什么警察大叔说他确定了这个凶手,但是他的理智让他放他走了。
可是,真的将他绳之以法,代价是另一场犯罪。
在法律和正义的盲区,人们到底该怎么寻找真相。
在我看来,影片谈论的更多的是这个空间,以及通过这个事件展示的人性之复杂。
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事儿更重要对于每个人定义的不同。
人人都更关注自己的事情,生死是大事,如果这生死是别人的,那同样是小事。
警察着急去投票害怕被上司责备于是在案发第一时间并没有出动寻找,在发现尸体的山上,为了不被舆论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另一名警察草率地下了“被冻死”的结论,这就像《杀人回忆》中警察通过动用武力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工作”,而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回家,做饭吃饭照顾孩子。
你也不能简单地定义这些人是道德感缺失,没有同情心,毕竟,感同身受实难做到。
警察们看惯了太多的生生死死,他们关心的不是家长们的悲痛、孩子们无辜去世,更关心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活受到什么影响。
这个案子可能没有那么神秘,但是如果没有电执念依然会难以破案。
很多悬案其实并不悬,悬在当年的技术受限,也悬在办案人、经手人的疏忽大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同样地,电视人关心的是收视率,至于自己拍摄的感动他人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不是他们关心的,而片中黄教授关心的是怎么能不能通过这件事造成轰动效应,一朝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大家去破案,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只有父母,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关心生命的人,但是他们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破案找到孩子。
于是,家长们对媒体和教授就有些微妙了,他们想通过媒体获得关注,通过撒谎继续获得警方的支持找下去,看起来都是为了一件事,但是实则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
片中的高潮是姜pd和黄教授怀疑是某位家长谋杀了孩子们并且埋尸家中,从这个乌龙事件之后,姜pd有了实质的转变,当然,也因为他做了父亲之后通过和自己孩子的互动中,多少能感受到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
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全面的负面意义,已经饱受伤害的家长还被污蔑,但是并非如此,当法律的诉讼时效已过,没有任何制约可以严惩这个凶手的时候,持续关注是一种方式。
任何在镁光灯下拍到播出去被看到,对于找到孩子找到凶手这件事来说,都是机会。
与《杀人回忆》一样,未解之谜片中预设了一个凶手,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
尽管警察和姜PD都认定了屠宰男是凶手,但是这只是电影的剧情,并不是真实案件的真相。
或许有天这个案子会真相大白,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
当回身在去看《孩子们》的时候,唯一能发出的感慨就是,保护好你的孩子,他们很脆弱。
在明亮的日光之下,依然有野兽潜伏,我们或许认不出他们的真面目,但是上帝还是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
如果做不到和恶龙缠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你最大的能力,避开它们。
因为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同样是未破的案件,所以看到很多人习惯将此片与“杀人回忆”对比结果,“杀人回忆”胜!!
但,有这个必要吗??
看片子之前特意看了下导演和主演,既不是奉俊昊亦不是宋蜀黍。
每个导演自然有其个人风格。
奉俊昊式的剥茧抽丝固然很吊胃口,但总不能每个拍悬疑片都拍成奉俊昊吧而且,两个案件的背景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仅从这个影片来看,不做对比,不以“杀人回忆”为标准,倒是部很不错的影片的┉┉ ∞ ∞ ┉┉分割线┉┉ ∞ ∞ ┉┉┉ 看片子之前恰好看到几个朋友在校内分享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奶奶,每日在地铁一号线分发寻找其孙女的传单应该与片子中的场景一样吧不过,片子中还有zf竭力寻找,军队的力量、媒体的力量、甚至连香烟上也有寻找孩子的广告。
天朝最不缺的便是人了,前段时间说的拐卖儿童的事儿,不知有多少5个少年了┉┉ ∞ ∞ ┉┉分割线┉┉ ∞ ∞ ┉┉┉ 韩片这几年似乎都讲述的都是现代故事。
不若天朝的电影,算是集体穿越了,掉入古代就出不来了。
毕竟我们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嘛!
而且布景来看,韩片除了几部时尚剧是在江南、明洞一类地方,多是以农村为背景了。
细想一番,泡菜国果然太小,不若天朝大片,天南海北的取景,那背景和80年代风景挂历似的艳丽。
最后啰嗦一下,这海报肿么弄得和鬼片似的!!!
豆娘换张海报吧!!
我觉得既然是真实悬案,就请不要断然臆想一个结果
还没有《杀人回忆》好看。还拍这么长,没必要。
夹边沟了 失望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其实讲的是人生如何被改变
神马烂片,浪费时间,莫名其妙的人物逻辑行为,以为动情的哭几下就能打动人?居然还将嫌疑人画像隐藏,还以为会有什么反转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案子没有侦破,但还是被吸引到电影的侦查过程中去了。虽然没有《杀人回忆》那么出名,但本片拍得也很不错,主要是因为虐杀儿童实在太过恶劣,我真想看看到底会不会找到这个变态。影片中最后的凶手应该是杜撰的,这家伙演得真渗人。真心希望这个案子有朝一日被侦破,最后受害者家属们的哭戏真是撕心裂肺,很让人难受。如果电影节奏再快点会比较好。
真实事件改编,想想就很痛心。11年后的尸体,会是什么样子呢……真想看看卷宗啊……
求别跟《杀人回忆》蹭热度
没什么紧张感
看的昏昏欲睡
悬疑不足,煽情过度,远逊《杀人回忆》。最蛋疼的就是那个教授,极端狂妄自负,典型的推理小说看多了的中二病。
浪费两个小时…完全不知在拍什么,全是导演的YY
知道没有结局,但依然感到万分绝望。与杀人回忆相比,还是略逊一些。有些拖沓。
好平一部片子,剧情和表演等等都没什么起伏和记忆点。
看完这部就看完全部韩国悬案改编电影。由“悬案”改编成的,却安排了一个犯人这一点实在不太好,导演选择的切入点总觉得有点偏离,只是讲述了钟浩一家的事,有点想要过度骟情,却又不够力道吧
从始至终弥漫的悲伤气息给电影定下一个悲观的基调,毕竟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稍微动动手指就能知道整个事件的经过,所以导演没有刻意回避结果的基调无可厚非。而电影中两次寻找嫌犯的过程都不是由警察主导的方式进行貌似导演又想跟我们说明点什么,但如果改由警察去破案是不是就能避免片中的鲁莽行为呢?
原来打的是亲情牌啊~
三大案件改编里最差的一部。
韩国三大未解悬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