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记录一下,小黑妙子能活下来,虽然有些难受。
但是如果通过审判角度来看,似乎是能够理解。
妙子几乎可以说是与相成拥有同样的目的,但她(好像)尚有一丝人性,被欺凌的老师认定她是她的朋友,知道向春花忏悔。
让她无法拿起剪刀从事向往的职业,可能就是对她欺凌流美,不阻止同伙去烧房子的审判吧。
5月14日记:不对啊,如果不是因为妙子无法接受野咲无法属于她一个人,从而开始孤立霸凌野咲的话,那么这个没有娱乐偏僻小镇孩子的疯狂是不会宣泄在野咲身上的,野咲的生命结尾,也不会是如此悲惨的。
ps:女主永远能随手摸到工具扣大分,一而再再而三的,太出戏了,搞的我一直在想。
雪地上你的血迹,从马德里到巴黎——啊跑题了,是蜿蜒在冬季的树林里。
四年前看过押切莲介的原作漫画,怎么也没想过这漫画居然能真人化,还能拍得那么唯美。
虽然这个电影的评分不高,但是出于种种私心,我真的觉得挺好的。
虽然剧情有点崩坏,但是画面、配乐和演员的表演都近乎完美。
鲜血与冰雪的刺目的对比,小镇上旷日持久的暴雪和肆虐的风。
我真的很喜欢……我从没写过影评,但是看完之后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说,300字的短评不够我写。
所以就人生中第一次写一篇长评吧。
(预警: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和回忆,废话很多,不想看废话的不要看,何必看完之后再点个“没用”呢……)我会喜欢它,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代入感吧。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在故乡受到过创伤、留下过伤痛回忆的人,都和我一样,会在换一个视角审视当年发生过的事情时更加释怀、感到一点释然。
当然,释然也没什么用,反正我已经破破烂烂地长大了,就这样,缺陷重重千疮百孔地长成糟糕的成年人了。
在北方小城长大,电影里的场景很好地还原了我的童年记忆:偏远,闭塞,漫长的冬天,夹杂雪花的呼啸的北风。
齐膝的积雪能盖住一切,直到来年春天才会复现。
满眼望去,四野没几个人。
阴霾的天空,有积雪落在光秃秃的黑色枝杈上,唯一的亮色来自那些色彩鲜亮的衣物。
寒冷和缺乏阳光使人们的性格变得阴郁、偏执、扭曲、暴躁。
娱乐匮乏,时髦的脾气不好的女同学受着大家的拥簇,粗鲁蛮横愚蠢的男同学内心十分单纯。
从外面世界来的新鲜面孔能被大家谈论好久好久。
电影里的人,妙子,春花,晄,霸凌的同学,那些家长,南老师,我都能体会到他们,我完全能理解他们。
即使他们的行为在我们这些观众看起来再不合理,事实上都是当你身处其中时顺理成章地会做的。
说不上蠢或者坏,主要是,因为真的闭塞,因为真的寂寞。
北方工业城市,每年最热闹的大概就是过年,准确来说热闹的是准备过年的那段时间。
真正的过年有种末世生存的感觉:过年前半个月,街上的人和车就开始渐渐变少,小年过后商铺渐渐歇业,景象萧条;过年前两三天,就已经不容易找到一家营业的饭店了,而且里面的菜还没得选,要啥啥没有。
有人拖家带口带着大包小裹的年货在路边打车,但是一直被拒载。
新鲜水果很珍贵,尤其是甜嫩多汁的草莓和车厘子,都是南方运来的,金贵得不得了。
路边有地摊卖冰冻的草莓,帮人唤起对和平岁月——遥远的去年春天——的追思。
过年期间是绝对不会有商店开业的,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囤好足够的食物,不然就会挨饿,撑不过这饥荒的七八天。
外面是绝对买不到食物的,而且危机四伏:四野无人,风雪呼啸,有刀割般的寒风,有能把电子产品冻关机的极低气温,还有乒乒乓乓的鞭炮声,偶尔一个二踢脚炸响,仿佛连窗玻璃都在震动,带得全小区的车的警报连片响起。
仿佛末世的枪炮声。
除夕夜,家人们团聚在一起,以抵御外部世界的风险。
用提前囤好的食物做出丰盛的菜肴,像关心实时播报的战况一样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电视上的联欢晚会,还会和亲友打电话发短信互相确认存活。
然后春节假期过后一周左右,生活才能像战后重建般渐渐恢复秩序,货架空荡的超市和面包店渐渐开始营业,主要是卖之前剩的东西,像保质期短的巴氏杀菌奶和包装面包类等等暂时还不会恢复供应。
街上的人也渐渐变多,商铺和饭店渐渐开业,但东西也还不太充足。
新年新气象,人们喜气洋洋,欢庆自己活过了七天的饥荒。
小时候我一度怀疑春节就是一场人造饥荒,人们太无聊了,就一年一度自己制造一些紧缺,把生活过出备战感。
接着说这部作品。
看漫画时,黑白的画面更多地传达的是情感和氛围,很压抑,很致郁,一瞬间又重新体会了小时候那个被欺负的自己的感觉。
事实上看原作漫画时我一度只看了第一卷就弃了,我以为只是单纯地讲述“小孩子天生的恶”“小孩子能有多坏”这种主题的血腥猎奇复仇故事。
押切莲介的奇特画风,那些人物的短宽脸和巨大的眼睛也让人看着不适。
后来看了后面剧情的剧透,卧槽女主被欺凌是因为百合因爱生恨?
卧槽看似拯救女主的男主也是病娇?
卧槽最后全死了?
和我想象的大圆满结局不一样啊!
才接着看了下去。
而看电影时,那片白茫茫的空旷一下就把我带回了童年记忆——对,空旷——电影里大多数镜头都有大片的留白,没有群众演员,没有人群,没有街上的行人,唯一一次出现的公交车也空空荡荡。
就算是学校,也只有十几个学生。
这正是我小时候冬天的感觉啊。
在看漫画时的致郁,反而在这里,在这个和故乡十分相似的异国小镇,被化解了。
我也曾经是春花啊。
我该从何说起呢?
从人们观念落后的北方小城开始?
人们虽然淳朴,但是一旦心眼坏起来也坏得十分专注。
小孩子们虽然土土的,敦厚老实,但是欺负起人来也十分敦厚,打人时下狠手。
从被欺负的原因开始?
人们观念的落后,封闭群体的共同体意识,莫名其妙的排外,对异己的排斥,党同伐异的人性。
我被周围的小孩子欺负,大概是因为和他们不一样吧。
他们都是东北一带的人,而我家来自他们听都没怎么听说过的“四川”;他们的爸爸或者妈妈是现役军人,而我是因为已退休的姥爷才住在这个家属院里的;他们的妈妈嫁给爸爸,而我的爸爸跟我妈妈结婚后住到我家来,和我的姥姥姥爷住在一起。
我是短头发,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因为用过激素药,我胖得像个外星异种;我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和他们玩跑来跑去的“抓人”游戏,别的动作也很笨拙……我一度不敢上学,哭着求家人给我转学,起码不要坐部队班车和那群孩子一起上学。
然而那所九年一贯的学校很好啊,没人会转出去,他们说。
的确,每年九月份大人们就喜欢谈论,xxx家交了多少钱没都上了——嚯,xx实验,一般人想给钱都找不到门路!
离题万里了,具体如何被欺负的回忆起来有些眩晕,不写了。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那种旷日持久的绝望,但是如果拣一两件最为过分的事来详细描写,像什么言语侮辱、被打、被陷害、东西被扔、男生把手伸进我胸前的衣服里之类的,那些事一件又一件单独看又好像都没什么,都不足以让人绝望啊。
可就是每天日常里一次又一次不可预测、不知道自己哪句话引起了他们兴趣的霸凌,构成了我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的被欺凌的日子。
我曾经差点是春花啊。
八岁时,在一次那群欺负我的孩子从欺负我升级到破坏我姥姥的东西之后,我的报复念头爆发了,我最先做的是,在百度知道上提了一个问:“8岁,想杀人怎么办”(现在看来好好笑!
别笑,那时的我刚发现百度知道,很沉迷的,每天能花好久在上面提问奇奇怪怪的问题和乱回答问题,还在上面问那种需要脑洞大开的语文作业,觉得百度知道是同学父母老师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的终极法宝。
我小时候可喜欢玩了……比现在这些成天刷知乎的人还沉迷)。
得到了很多嘲讽的回答,因为觉得我杀不掉。
我大概也真的杀不掉。
我也就没有杀。
我就这么长大了……哦,虽然没有杀人,我当然也是做过一些什么的。
比如我自制了一盒“毒药粉”,我把我找到的一些香料,还有家里的奇奇怪怪药片捣碎,这些就是当时的我心中能弄到的最毒的东西了。
我把它们装在一个小盒里——当时很流行一种彩虹香味橡皮,一盒七个装在长方形的粉色透明小塑料盒里。
我至今还记得——幻想着在风里在那群孩子面前打开它哗啦啦地一抖,他们就会死掉。
后来怎么样了,我也忘记了。
大概在和同学玩耍中开玩笑地扬掉了吧。
我每天都带着一把裁纸刀。
我还很有心机:不能直接无缘无故地捅别人,必须要别人先动手,我先不还手,我制止几次之后对方不听,这样我才是师出有名正当防卫。
哦,还得要我威胁之后对方不怕,这样才爽,没想到吧,我真捅了。
我最终动手是在五年级下学期。
我的小学是五年制的,然后,我就这样结束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生涯。
固然以暴制暴不可取,为了欺凌者赔上性命不值当。
但是处在受害者当时的处境,是没有办法的,当你被欺凌到无所适从、怀疑自己能否活下去时,你看不到未来的高中,大学,另一群伙伴,未来的人生的无数可能性。
所以,春花做了当年的我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我也幻想过血腥暴力地虐待那些“仇人”的方法(我至今还想着如果我得了绝症治不好了首先要找到我的小学老师还有那些人然后杀了他们……),那些方法的血腥程度随着渐渐长大接触的血腥作品越来越多而逐渐升级,恶念渐渐膨胀,直至释然的那一刻又归于虚无。
我看得最爽的一场戏不是春花第一次杀人,铁钉插爆同学眼珠,而是大雪停课那天, 她杀久贺的那一幕。
久贺是当年欺负我的那种傻逼男生的典型:暴躁,莽,头脑单纯,没什么坏心眼,事实上也没什么善恶观,就,无知无觉地做着残忍的事……对自己做的事没有什么认知,欺负别人纯为了高兴。
喜欢骄傲漂亮的女同学,听她的话,但女同学不喜欢她。
那副有点细的眼睛,愚蠢的眼神,傻逼的长相。
在两边齐胸深的积雪中间的道路上,春花充满仇恨盯着他不说话,他死到临头还不明白怎么回事,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虚张声势地摆出那副混混的架势——这是他熟悉的架势,仿佛这样就能给他壮胆,带给他力量——粗暴地攘了她一下,直到被刀刺中才如梦初醒,跌跌撞撞地逃命。
我圆满了。
唉,春花的死,是世界上另一个我的死。
有种文艺的说法是一个人要杀死无数个自己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
春花的身上体现的就是世界上无数个和当年的我一样的小小的、苦苦的、孤独的、被欺凌的、想要报复的小孩子的另一种人生可能性。
她的死,就是当年那个小小的想要报复的我的“死去”啊。
只不过,那个小孩死后我继续长成了糟糕的大人。
但是总之那种成为少年犯、或者十几岁身中数刀身亡的人生可能性,已经对我关上了。
我们最终都没有对加害者挥刀相向,但我们也这样活过来了。
有时候看校园暴力主题的动画或者影视,会有点嫉妒,那些被孤立被欺凌的奇怪孤僻的主角,也许因为他们长得好看吧(x),很快就能遇到一个和他们相似的青梅竹马小伙伴,发现他们的无辜,发现他们内心的美好,发现他们的孤独;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最终救赎了他们,其间两人还滋生一些情愫;到最后误会解开,大家和和美美大团圆,两个主角都成长成更好的人……可我一直到就这么长成一个成年人了都没有遇到那个救赎我的人 我只是在自救……真是太不公平了!
那些动画和影视中的主角是幸运的。
而现实中,当一个人遭到欺负,自信就会变差,性格也会变差,会变得自卑、阴暗、孤僻、攻击性强、浑身带刺;然而这样就更会被欺负,和更多人为敌,然后在对抗那些欺负中,性格变得更差,更加又臭又硬……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因此,一旦开始被霸凌,就会越来越被霸凌了。
哪怕受害者起初受到的欺负是不讲理的,但是自从你开始反击, 那些加害者不仅不会害怕,还会因为有了话柄而变本加厉。
(啊,而那些被喜欢着的人,则会越来越和善,越来越可爱,从而被更多的人喜欢。
这是人类的爱里的马太效应。
)虽然开头说我释然了,但是其实童年被欺凌这件事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我的影响持续至今。
要不然,我怎么会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深夜不睡觉而忍不住打这么多字呢?
真正不被影响的人,不是像我这样口口声声宣称“啊我已经走出了阴影我现在完全不受它影响了我释然了”的人,我现在还在纠结着这个事,说服自己“你已经走出来了”,就说明我根本还没有走出来。
我很羡慕觉得这部电影不合逻辑,奇怪为什么被欺凌者不反抗,觉得这些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人,如果觉得这些事难以理解,你们真的够幸运。
事实上,事到如今我还恨他们,恨我经历的那些校园暴力。
虽然我时隔多年现在活得还算行,但是我浪费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他妈甚至现在还在吃抗抑郁药,我的性格这么容易抑郁,不能说和这些经历没有一点关系。
我小学前其实挺开朗活泼好动的,从那以后,就变成了沉默自卑畏畏缩缩的人。
被害者就算能侥幸长大,又能长成什么样的人呢?
大概要像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
凭什么,许多加害者能轻松地正常长大,而被害者却要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反复审视当年的事情,甚至时常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错误,用尽方法来治愈当年的心结,不停地全方位各角度剖析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路上一骑绝尘?
即使成为了成年人之后,如今我还是会忍不住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回看当年的事情,试图藉由视角的转换来摆脱它自己的影响。
这不公平!
如果这么多年这些精力用在别的什么领域上,我是不是早就成为那方面的大师了?
加害者也有可怜之处,小孩子可以被原谅,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是可以被原谅的,被害者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都讲得通,都有道理,但是被害者受到的伤害,我切切实实感受到的痛苦呢,到底怎么办,到底谁来弥补呢?
一切都顺理成章,所以我到底要怎么被弥补?
校园霸凌这件事它很可恶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多数时候留不下证据。
并且除了你,没人在意。
长大后当你哭到无法完整说话地勉力用正常的语调跟咨询师说出那些曾经伤害你的事情时,旁边你的家人很惊讶,仿佛第一次听到;而远在天边的加害者,已经不记得了。
我看过他们最狰狞的样子,我还记得他们当时的反应,甚至还能重复他们说过的话,可是他们自己已经一点也不记得了。
这是全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一个人还紧抓着不放的事。
不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创伤吧,没有人能补偿,甚至没有当事人还记得,你只能自己等它消解。
在远离家人的地方上学,每次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再回家,都有看待过去的新的视角,都对发生过的事情更加释怀。
嘛,虽然说释怀了又有什么用,我已经长成这样了。
我恨。
虽然我嘴上说着不在意了,但是真正不在意的人根本不会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激愤地打这一大篇字,因此我恨。
如果我真的已经走出去了,我就不会在这个夜晚痛苦地为自己感到不公平!
我才不会写长长的不知所云的文字来抒发无法言说的内心苦痛!
我会在意,说明我根本还没有走出去啊!
意识到自己居然还没有放下,更加重了我的恨。
十二三年了啊!
它耽误我这么多年了啊!
我想要放下,我以为已经放下了,然而,没有没有。
所以我想任性地说,全都死掉,是最好的结局。
加害者和被害者都不要长大,有关罪恶的一切,白的雪,红的血,都随着春天的到来一起消逝吧。
前三十分钟普通80片很有代入感,后面的剧情简直像为了鲨人拿KPI一样每个人都哐哐升级,《死神来了》系列电影。。。
导演摄影特别特别美,我本来就是因为红白配色。
好美好美的画面,好喜欢女主忍住哭泣把嘴唇咬破然后两个人接吻的画面,让我来弥补你的破碎吧,我喜欢你的鲜血,但我没想过我的玻璃也会扎伤你。
我们再也走不到春天了。
画面真的很美,飞溅的血液、雪中的尸体、刺向人体的尖刀,一切都很好地演绎了暴力美学,剧情的话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触,只是觉得所有人都很癫狂。
妙子最后还活着让我有点意外,我以为她走到窗边之后会跳下去绽出一朵血色的花.......虽然她没有对女主造成过什么实际性伤害但罪过也很大,毕竟可以说是借刀杀人了。
不太想让女主ko来着,从头到尾她都是最无辜最值得同情的受害者,她的一切伤痛受到的一切伤害都来源于身边的人对她的扭曲的感情。
很喜欢看她复仇的片段,脸上手上身上都溅满了鲜血,锐利的刀锋划过对方的脸,捅进对方的胃,割烂对方的脚踝,棍子一下又一下地抡在对方身上,直到对方彻底死在漫天飞雪中为止。
她亲手杀死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的样子是最美的。
男主真的让我无语啊!
怎么会在把女主搞得一团烂泥的时候又去拍野花,真的是纯纯bt,,,这时候不应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do吗。。。
当然这样不管不顾让人更无法理解了
不是啊这部电影搞什么唯美爱情血腥女同啊他就应该叫无人生还 整个片子完全对不上逻辑 雪地里是什么藏宝图吗 永远能抽卡到最方便的武器是吧 女主这都有光环的吗 还是这是什么漂亮女人最长命啊我真是醉了啊 是怎么雪地里不把血稀里哗啦涂一地不能叫cult片啊哈哈我真气死了怎么还会有人能写出这么多煽情文字来赞美这惨烈的爱情 讲真送你这样的男主你要不要啊 咱们都已经到了能打字的年纪 思考一下先啊喂 什么样的弓箭第一次就能准准从草地摸出来然后甩到男主镜头加眼睛 然后箭还可以自己退出来一点跟相机一起掉下来啊 是为什么啊这个村庄在法律之外吗 那个警车过来难道是拔草的吗喂 再说一遍我真服啦!
tag给加上 纯爱 青春 校园 霸凌 复仇 女同 三角恋 疯批
说说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吧,可能和个人经历有关,我其实一直不是太明白为什么受欺负的人不会反击回去。
在我过往的求学经历里只和别人打过一次架,好像是因为我同桌上课的时候让我关窗户我嫌他烦没理他,然后他放了晚自习喊了别班的一个同学把我堵在厕所门口和我打起来了。
我那个时候还是个小胖子,可能是体型压制反正最后也没吃亏,把我同桌的脸打出血了,然后我自己没什么事,还跑到校长办公室去告状,最后班主任还被叫来了,看她被校长训我一直觉得挺对不起的她的,因为她是我求学生涯中直到大学毕业遇到的班主任里最喜欢的,因为我去校长办公室告状害她被训了好久我一直到两年后上初中碰到她还感觉有点对不起她。
另外一件事是六年级时几个玩的好的同学可能是因为我当时性格内向,然后也是个小胖子吧就特别喜欢开我玩笑,经常下课四五个人开我玩笑,“打”我一个,我也没吃过亏,都是追的他们跑好几个花园,但是因为是个小胖子也很少追到他们罢了。
回来继续说电影,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看他们被人欺负然后一动都不敢动的我就觉得好憋屈啊,很希望他们能反击回去,虽然肯定打不过一群人,但是抓着一个人往死里揍总可以吧,但是没有。
也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碰到过真正的校园霸凌,这一些都是我想的太简单的,你要这么较真我也没办法。
至于这部电影,看剧照和剧名“三角草的春天”,然后一个女孩子躺在雪地里,我本来以为是个像夏目和菊次郎一般默默无闻的小女孩的成长故事,没想到这么暴力!
这么血腥!
看得我下巴都惊掉了,尤其是我还在吃着红石榴,那感觉叫一个酸爽。
而影片在开始还不到三分之一女主就开始反杀了,一开始就直接是三条人命,我一度很纳闷后面导演还打算怎么拍才拍的完剧情,事实证明我低估了日本导演对人性的观察和反思。
剧里每个不正常的人都受到过欺凌霸辱或者是生活在那种环境之下,然后成长为那种人。
大人、警察、老师这些应该成为孩子保护伞和人生导师的人物都弱化了,尤其是女主的父母,母亲竟然被一群小屁孩活活烧死,你看到一群小屁孩往你家门口倒汽油你报警啊,你不报警你回到厨房拿把刀行不行,你不拿,就那么死死站着,想用母性的光辉感化他们吗真的是,然后被活活烧死,我呵呵呵呵呵了!
看的憋屈死了。
警察?
全剧里警察可能都去打牌了,我不知道有这种生物的存在。
那么男主呢,这么一个前期再正常不过的人物,后期的反转也是看的人要喷饭了,杀奶奶,捅爸爸,打妈妈都行,他在家庭暴力中长大,这些我勉强可以接受,但是看到女主父亲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的时候,你他妈第一反应是给我掏出摄像机然后拍照?
你前面就给我拍过一个路边野草,什么时候这么喜欢摄影了,然后影片结束时强硬的解释说想让女主看看他爸爸护着妹妹时的伟大,一口老血喷出来啊!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披着校园霸凌衣服的恐怖片,全篇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杀人杀人杀人,戳眼球爆浆爆浆,用刀子划嘴巴划脸,砍脚刺手什么的,接受能力低的就别打开了,还有也别在看剧的时候吃石榴和任何带着红色的食物!
是什么让我在大半夜点开一部《三角草的春天》。
看到“根据xxxx原创恐怖漫画改编”,那还好,恐怖漫画嘛,漫画就是啥都敢画的。
但日本人也真是啥都敢拍。
三角草的春天,我愿称之为:无名小镇之全员恶人由四角恋引发的全剧组阵亡三角草的春天来临时山里多了九具尸体小黑妙子成为最终赢家之毕业全班只剩我一人
讲真的,这部剧真的不觉得有多么好看,因为看这部剧的人可能看了简介后觉得复仇的很好看,可是看了你就发现只有血腥和暴力,女主跟开挂了一样,一路杀人,路上在遇到几个助攻,可是最后妙子却没有死,明明她是所有事件发生的源头呀,而且整部剧很黑暗,没有理由的做错事!
所以吧,这部剧还是不建议对像眼珠子掉下来这种剧情感到恶心的人看!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的心疼我的18块钱了。
什么鬼?
披着校园暴力的外衣却讲同性恋爱情,服了,三观极其不正。
担心日本人的精神状态。
主要讲了女二因爱生恨。
校园霸凌女一。
然后女三喜欢女二。
为了女二。
烧死了女一的父母。
男主角因为家庭暴力三观变得不正。
为了和女主角在一起。
把自己亲奶奶杀死了。
最后还要杀死女主角。
最后女2活了下来。
我真服了,这是什么三观不正的电影啊?
看的心累。
这个剧情真的三观太不正了。
请这个世界尊重异性恋。
我真服了这部电影比,燃冬还要炸裂。
奉劝大家千万别看这部剧。
心累,这部电影总结就是三观不正。
是视频推送种草去看的,我以为主题只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确实是,但还是我想的太简单。
生平第一次看这样暴力血腥的尤其是各种杀人的血腥场景我都要捂住眼睛吐了,谨慎观看就对了。
出发点逻辑都是正常的也有些悬疑在里面,悬就悬在本以为带头霸凌女主的女boss竟然和凶狠又悲惨的女主曾经是好闺蜜。
我似乎有些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好关系,近乎是有些占有欲和一点点点暧昧的味道,初中有过好关系的女孩子们应该都会有些能够感到共鸣,所以这个角度能理解她霸凌的出发点,但其中还是很多逻辑不通的事件和心理的,比较凌乱复杂毁人三观,总之观感是很差的,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变态。
变态程度由此都上升到产生——难道日本人这么变态的这种想法。
男主在女主被霸凌的时候没出面挡刀如此无用就算了,倒是干出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告诉我们原来他也是很敢的,就是没拔刀相助过,就比如我从来没看到过哪个男主是把女主打的要死的,也没看到过哪个男主为了和女主一起相依偎,能一起离乡打拼去远处读书杀死唯一的奶奶的,触及雷区,毁灭三观,虽画面有美的、有揭露本质残酷的(放佛是放大了)、也有好寓意的,但综合不建议观看。
从艺术手法和日本社会角度浅谈一下这部电影值得褒奖的设定和细节。
首先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日本偏远的乡村,从衣服款式、音乐卡带可以推测出故事发生时间大致是在1970年~1990年。
该乡村里面的少年大都非常厌弃这个没有娱乐设施的贫瘠土地,很多人终日找不到消遣,于是将“消遣”对象转变为人。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元素就是雪,雪可以象征洁净也可以象征严寒。
女主家人遇害之后这个乡村就开始降下鹅毛大雪,女主此时的心已经像雪一样冷硬,她复仇的时候鲜血也将纯净的雪染红。
雪同时可以藏武器、掩盖尸体,方便后期的打斗情节。
第二个不显眼但也重要的元素是乌鸦。
乌鸦在亚洲文化里通常象征死亡,这个意象实际上贯穿全片。
影片初始部分女主被霸凌,课桌里被塞了死乌鸦。
霸凌者实际上也在霸凌这个班的班主任,所以学校层面并不能给女主提供帮助。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男主只是站起来无关痛痒地帮女主说了两句话,并没有切实地帮女主。
他没有帮女主处理乌鸦尸体,说出的“带有保护女主意味”的话也加剧了女主被孤立的进程。
而且在“乌鸦霸凌”之前的“制服鞋霸凌”事件中,男主明明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看见了女主的为难,却假装一无所知,一直做着孤立女主的催化剂。
这个行事逻辑也为男主后期“突然黑化”埋下伏笔。
第三个也有必要强调的地方,女主一家在搬入这个乡村之后一直是忍气吞声,这和日本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日本大多数公司并不能解雇员工,只能将不想任用的员工下调。
子女以及配偶必须跟随被下调的员工。
也就是说故事的起因就是女主父亲被降职从东京调到乡下,女主一家就必须努力融入这个乡村,不断忍让直到终老。
他们家来自东京这一点引起了校园暴力者们的嫉妒,女主长得非常漂亮也引起了他们的嫉妒,这些校园暴力者们迫切地想要毁掉女主所拥有的美好。
第四点是家庭环境,女主一家非常和睦幸福,父亲母亲深深爱着两个女儿。
校园暴力者们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缺陷,比如妙子的父亲非常霸道不让她当美发师,某个霸凌女的父亲是个粗暴的酒鬼。
作为女Boss的流美家比较复杂,她和母亲表面上都彼此爱着对方,但是当流美顶着一头乱七八糟的头发回家时母亲却没有任何反应和行动,流美往日被欺凌时受的伤她也视而不见。
由此可以推断日本那时乡下单身母亲的现状,几乎所有时间用在挣钱上,根本没有多余精力管孩子的心理状态。
流美后期暴怒的时候甚至骂她母亲、差点捅刀子,但她喃喃自语“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温柔”最终没有下手。
再垫入一个细节,这个酒鬼就是当年霸凌女主他们班班主任的一员,这个设定让整个影片变成一个暂定的轮回。
不断不断遭受暴力的班主任在影片后期被酒鬼唤醒了痛苦的回忆。
看见扫雪车锋利的铲刀,她露出了一个真情实感的微笑,终于可以解脱了。
第五点分析一下妙子为什么是主角团唯一活下的人。
除了她没有参与害女主家,最大的因素是她的校园霸凌从始至终只针对流美一个人。
她明白流美对她的感情,而流美为了自己的“爱”一次次忍受下来,继续垂涎着妙子。
于是演变成发生流美身上的校园霸凌不断升级,流美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畸形。
影片末尾也证实了流美对妙子的感情并不是爱,而是一种慕强心理。
整个影片里唯一光明的镜头就是女主与妙子的欢乐时光,这体现了除了女主一家的感情之外唯一光明的情感。
在女主的视角来看是友情,在妙子的视角来看则可能是爱情。
当男主频频出现的时候,妙子就开始赌气远离女主。
妙子在电影里说霸凌者们莫名其妙地集结到她身后,做莫名其妙的事情,又自顾自走开。
这体现在女主的鞋是被校园暴力小团体里面的三个女生(不包括妙子)扔掉,死乌鸦是小团体里三个男生猎杀和放进女主课桌里的。
他们看见妙子和女主疏远了,就装作为了妙子霸凌女主,实际上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消遣。
其实这部电影每个群像描写都刻画得很精妙,尤其是男主。
囿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多做描述。
哪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只有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才是王道。
复仇爽片但很降智…
真的很血腥,血腥到有点刻意了,希望能对霸凌们起到点威慑作用吧
……
意外惊囍。2018.11.02
全员疯批,镜头真美
不知道是不是雪景太美,画面还挺美。电影里面每个孩子都这么阴暗又暴力,反而大人全部都无能又脆弱,女主只要躺在雪地里随时随地就能摸出一堆无人能敌的武器,之力大无穷,之精准,太奇幻了吧。看到最后原来是个百合纯爱剧。
【可是遇到喜欢的人,我总是无所适从】“看我啊,对我笑啊”红衣,相机,白雪,带血的初吻病态诡谲的美,瞳孔里的天真,沾了血的微笑,真的很美很美,—————————————全员都需要看心理医生女主:被欺负,我不反抗,全家被杀后,我手起刀落一个不放,始作俑者(女二放任的欺凌)曾是我好友,放过吧,祝她能好好生活爷爷:孙女浑身是血好像杀了人,那没事了,来吃饭吧女二:爱而不得,大家都来欺凌她吧,爱慕我的小跟班放火,“加油!”女三:被女二欺凌我好开心,因为喜欢她,杀女主全家才能解我心头恨,可是怎么办,好害怕被报复,都是你女二害的,为什么你喜欢女主却不喜欢我,不能原谅,杀。男主:她只有我可以依靠了,我要和她一起去东京,谁都不可以阻挡,“看,三角草开花了”
随手道具
死法大全。和《真实魔鬼游戏》持平的血(喜)浆(剧)片。
要干嘛到底
又是一部打三星太少打四星太多的微妙片子,好几幕我都挺喜欢的,就是为什么看着有点空虚。。。
有点失望的,三星差不多,也不是说不行了,就是差点味的不行
欺人太甚
简直是日版的《金福南杀人事件》~
剧情极端的狗血
为了拍少女互捅这些镜头,特意包了一盘饺子
333333
校园霸凌那些事。。。霸凌者都该死,这剧情给我看爽了,本来值3星,女主的战斗力给4星吧。爱而不得就孤立霸凌这种幼稚的行为即使是通讯录也很恶心。山田杏奈长得真标志,这张脸怎么拍都好看,清水寻也稳定发挥。
两星都给调色构图还有镜头美学。ppt汇报一样的血浆片。佳能感动常在,人像如血浆般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