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午夜天空

The Midnight Sky,永夜漂流,早安,午夜,Good Morning, Midnight

主演:乔治·克鲁尼,菲丽希缇·琼斯,大卫·奥伊罗,凯尔·钱德勒,德米安·比齐尔,蒂凡尼·布恩,苏菲·兰朵,伊森·派克,蒂姆·罗斯,米利亚姆·肖尔,利利娅·诺特·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午夜天空》剧照

午夜天空 剧照 NO.1午夜天空 剧照 NO.2午夜天空 剧照 NO.3午夜天空 剧照 NO.4午夜天空 剧照 NO.5午夜天空 剧照 NO.6午夜天空 剧照 NO.13午夜天空 剧照 NO.14午夜天空 剧照 NO.15午夜天空 剧照 NO.16午夜天空 剧照 NO.17午夜天空 剧照 NO.18午夜天空 剧照 NO.19午夜天空 剧照 NO.20

《午夜天空》长篇影评

 1 ) 插电or不插电,这是一个问题

《完全未知》把迪伦塑造成为一个十足的混蛋(事实上他确实是的)。

本片在叙事节奏上把握得接近完美,只有那为数不多的观影门槛也许会让路人观众有些费解,以及三角恋情确实是有些些烂俗的。

然而,这些都不影响对迪伦的塑造。

在波澜不惊的两小时稳定叙事后,随之而来的高潮却突然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我最爱的那类传记电影。

比多年以前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要好上太多,《猫王》更显得是一部烂俗爆米花。

甜茶的表演我只能说影帝实至名归,像迪伦是另一回事,微表情才是绝杀。

 2 ) Timothée needs a Leonardo DiCaprio moment (also: the infectious mediocrity of movies nowadays)

Timothée Chalamet needs to stop being Timothée and Elle Fanning needs to stop being Elle in the movies. Timothée needs his Leonardo DiCaprio moment to break it through. I can remember him in Call Me By Your Name, in Beautiful Boy, in Lady Bird, in Little Women; and for Christ’s sake even for being Paul Atreides in Dune. But he was all the same kid: that pretty, talented, privileged kid who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 What kind of disappoints me this time is that he seems to have gotten a role cut out for him, but he didn’t live up to it. I guess Bob Dylan was a deceiving figure in that regard: he seems to also be someone pretty, talented, and privileged to do whatever he wants. However Bob Dylan is different in a profound way. A role with a flair of middle-class smartness is different from someone who has so much talent he can’t handle it, and, coincidentally, speaks to the heartbeat of his very generation. I think this time, Timothée had a real challenge. To look like Bob Dylan does not mean being Bob Dylan. He learned the accent, sure, but that was only the work to begin with (and should we talk about how artificial he sounded in that accent?). In the end I had a problem telling his Bob Dylan apart from all the other roles he played. All these roles that feet like him, look like him, speak like him, carried something in common.Also: what’s up with all these mediocre filmmaking these days? Films are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 filled with distracting details and cliche techniques, each time more unbearable than the last. I mean, is two and a half hours really necessary? And Sylvie (or Suze?) — an imagery of the sacrificial girlfriend, right out of the stereotypical Hollywood romance drama, acted out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at very stereotype — was that really necessary (I mean if she’s supposed to be the real ex-girlfriend, at least give her a little more complexity, right)? If The Brutalist can, to certain degree, justify the length for the richness of its historical implication and emotional intensity, this movie (and a host of others that came before) would have a hard time. I had my initial doubts when The Irishmen came out. I was glad though, in the end, Scorsese did live up to the hype. But as I went to more two-and-a-half-hour-long movies feeling bored to the core, I believe something is definitely wrong. Let’s just say the storytelling and audiovisual language of this movie is unclever, if not utterly banal.

 3 ) 示范了传记片最糟糕的结果

最好的传记片,可以逻辑清晰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对主角产生充分的了解。

同时也在艺术表达、思想等等各方面有一定新意,让熟悉主角的人也能得到新的启发。

其次就是清晰流畅忠实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充分了解主角,对于熟悉主角的人来说,虽然也能愉快地看完,但是多少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当然挑挑毛病,品品卡司,也蛮有乐趣。

又或者不熟悉主角的人看得云里雾里,但熟悉主角的人会看得很高兴,各种reference过瘾到飞起。

I'm not There就是这种。

以上这两种是不同的追求,说不上哪一种更好,看导演和演员怎么呈现。

这部就是最糟糕的一种,不熟悉迪伦的人看得云里雾里,根本就不明白这小伙子为啥这么招人待见,不就弹个电吉他,为什么观众这么大反应;熟悉迪伦的人会觉得非常无聊。

(当然纯粹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的不在讨论之列。

)能把迪伦拍得这么无趣,甜茶动不动就只穿大裤衩弹吉他,都快露Jim Morrison露的那个东西了,还是充满性缩力,也是有点儿不容易。

诺顿演的西格有几分神似,而且没有被拍成斧头砍电线的小丑,是我对本片唯一满意的地方。

 4 ) 俗套是肯定俗套的

看了《无名小辈》。

俗套是肯定俗套的。

有多俗呢?

影片至少三分之一都在唱,已经很挤了,还要加上《Like a Rolling Stone》电风琴八分之一拍的故事。

在俗上雕花的是:当年Bob Dylan跟Joan baez在台上唱《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Dylan最爱的那位女友就在底下坐着。

这电影要铺这一幕,感觉要唱了,先让别人唱;别人唱完了感觉要来了,结果他要先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那位女友在底下流泪。

感觉差不多要唱那首歌了吧,直接转场了。

等你都把这茬忘记了,后面又来了一次。

俩人合唱,分手后的女友在旁边站着。

结果唱了《It Ain't Me Babe》,让女友再哭一次。

总结来说,就是让文青陪「甜茶」老师过瘾。

对于稍微了解Dylan的人来说,这些破事都已经烂大街了,电影里再看到有人演出来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哈哈,我承认我俗了,听到「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的时候我还是笑着哭了一下。

 5 ) 《无名小辈》与《醉乡民谣》的本质差别以及甜茶的“脸谱式表演”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星期五言:我们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搁在一起对比评论,不止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演绎了同一类人,还赖于它们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乃至创作者动机上完全走了反方向。

*这种背道而驰首先体现在了“主角的定性”上:注意:《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2013)里所有出现的人物(民谣艺人)都是没有名气的,是小人物,他们或许都有原型,但你绝对很难在网络上搜到他们的信息,电影中更没有去刻意渲染。

可以说他们的名气甚至还没有格林威治村里那些小酒吧的名字大。

(即便电影结尾出现了鲍勃·迪伦,导演也将其处理的及其模糊与背景化)围绕这些小人物设计的戏份自然也都无足轻重,比如说男主角满大街跑着找猫,比如说男主角在大学教授家做客,比如说男主角跟前女友商量堕胎事宜,再比如说他接录音棚私活当伴唱……这些桥段对那些《波西米亚狂想曲》之类的“传记片”来说简直就是下脚料!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名小辈》(A Complete Unknown,2024)虽打着“无名”的招牌,却在处处借助“名人”效应提升角色的人气,从电影一开始报纸上“伍迪·格思里”的出场,到皮特·西格民谣夫妇的扶持,再到音乐搭档琼·贝兹、Johnny Cash……所有这些民谣历史人物被当成了电影的情节点,簇拥着把鲍勃·迪伦这个“无名小辈”推上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等下,可谓“此处无名胜有名”!

不止人物在围绕主角一个个出场,连那些历史事件也被牢牢地跟主角的成名捆绑在了一起,比如说人权运动,反战……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提出“大写的历史(即处于历史聚光灯下的那些人或事)”与“小写历史(即被历史埋没掉的升斗小民以及他们的生活琐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醉乡民谣》是个小写的历史,而《无名小辈》却在渲染“大历史”与“大人物”。

*其次差异体现在了类型化与反类型化上科恩兄弟(啊,是不是应该说科恩兄妹:)的《醉乡民谣》是“反类型”、“反故事”的。

或者说它是情绪与氛围先行的。

氛围与情绪先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戏剧性”与“矛盾冲突”。

这两样东西会让电影落于“故事化”叙事框架,而故事化叙事又会稀释真实性与鲜活性。

因此你会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一种强烈的阴冷、乏味、消极却又回忆感十足的散文式感觉(比如说男主角在雪地里湿透了的鞋子,比如说小酒吧里火炉般的灯光)却很难叙述出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

▲《醉乡民谣》剧照,2013《无名小辈》显然所有段落元素都在围绕“戏剧性”做文章,且不说那些围绕主角出场的历史人物,光是围绕主角鲍勃·迪伦弹奏时切入的“观众表情”之多,也足以把这位名人捧上天了。

▲《无名小辈》剧照,2024我们说这是好莱坞传记片再典型不过的剪辑标志了,从前些年的《猫王》,到《一个明星的诞生》,再到《波西米亚狂想曲》无一例外。

如果你看过《醉乡民谣》,不难发现这种戏剧性的表情反应几乎在片中为零,没有一处构图或镜头语言在突出名人或伟人概念。

*再次体现在了电影的整体基调上《醉乡民谣》整片像一首超长版的MV,歌起歌落,剧中的男主角也似乎转了个大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前后艺术对称性很强)。

显然那些民谣本身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角,捎带着那些心酸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感触。

而《无名小辈》里的歌曲单显然是为主角鲍勃·迪伦的“履历表”精心选取的,并按时间线机械排列开来。

所有其它电影戏份、事件乃至情感纠葛连同这些歌曲排列线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鲍勃·迪伦豪华履历表”(尽管这个履历表只是截取了这位名人的一个阶段)。

*再再次体现在了演员的表演上(脸谱化与个人化)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影像资料以及电影、文学改编作品不计取数,但凡你看过其中的几部,或许会对这一名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比如说鲍勃·迪伦嬉皮的一面,比如说他于垮掉作家金斯伯格的会面)。

显然,《无名小辈》的事件选取以及情节设计是有所保留且有所主题动机的。

在这一主题动机与类型框架束缚下的演员表演一定会落入一定程度的“脸谱化”,哪怕是再优秀的演员。

爱德华·诺顿演的那个老民谣艺人皮特·西格就是个典型例证(毕竟他在此片中的职能就一个,即辅佐与陪衬主角)。

更别说英俊、冷酷、高素养的好莱坞新秀“甜茶”啦,我们与其说他演出了个冷酷的鲍勃迪伦,倒不如说电影借他的脸和鲍勃·迪伦履历表包装出了一个更为大众化的偶像明星。

*最后谈谈两部电影的创作动机《醉乡民谣》以无名化、生活琐碎化以及反戏剧化表现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民谣时代,这个时代或许只是创作者主观印象里的民谣意象,因此它更具备一些电影独立化色彩。

《无名小辈》着实却在渲染一个伟人,一个明星,一个大写的历史。

而这一切,又被紧紧地与创作者乃至发行公司的商业动机、意识形态捆绑在了一起。

再次提醒大家对比两部电影,并拿来其它鲍勃·迪伦相关电影作比较,加以自己的思考,或许能还原出一个更为接近真实的“民谣”。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每当你被生活揣着屁股打转时,总该看看那部《醉乡民谣》《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谈鲍依:那个用摇滚做婊,赚了钱玩跨界的人恐怖海峡VS白居易:他们只差一把吉他

 6 ) 超没想象力的平铺直述+无敌音乐和时代背景的张力=刚好及格

影片后头找到了很有张力的点:乡村和新摇滚的撞击,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全球文化开始流通,新一代的声音被听见,各种浪潮汹涌而至,但导演只抓住了想法,就是专注于bob的做法和复原故事,没能通过群众或者丰富配角表达更大的意义。

bob的权衡迷茫转变更是一代而过,女性角色也浅白的可怕,摄影更是及格而已,对话,跟随,等等等,没有节奏而说,但不得不说有些布景还不错,纽约的魅力仍在,加上音乐的力量填充了些不足。

 7 ) 它是诺奖诗人的“黑历史”,还是音乐天才的渣男情史?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

它是诺奖诗人的“黑历史”,还是音乐天才的渣男情史?

如果你喜欢演员“甜茶”提莫西·查拉梅,或者喜欢摇滚诗人、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2024年12月25日在北美上映的《无名小辈》(A Complete Unknown)勉强还可以看看。

这部影片由詹姆斯·曼高德执导,鲍勃·迪伦任执行制片人,“甜茶”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波伊德·霍布鲁克、爱德华·诺顿等主演。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电影,影片整体不惊艳,也算不得十分难看。

影片截取了迪伦在1961-1965年(20-24岁)的人生阶段,讲述了迪伦从家乡明尼苏达抵达纽约的音乐才华施展与音乐理念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迪伦从一个音乐新人成长为民谣明星,又从民谣明星转向更自由、更有态度的摇滚乐创作。

也许影片在刻意祛魅,也许事实就是如此(毕竟鲍勃·迪伦就是执行制片人),甜茶塑造的年轻时期的鲍勃·迪伦不太有魅力。

一方面,甜茶版迪伦性格冷僻、孤傲,对待感情随心所欲,反反复复,受伤的只有深爱他的西尔维(影片中是如是呈现的)。

另一方面,甜茶努力表演得像个文艺男青年,萎靡、乐器、摩托、不负责任的爱恋,文青的配件和要素非常齐全……但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一个天才音乐青年的精神光彩和灵魂魅力。

影片稍微可看的点在于对迪伦的音乐态度和音乐追求进行了层次化的演绎。

虽然前期曾受偶像的影响与引路,但声名鹊起之后,迪伦在音乐追求上更多是无拘无束,执着于自己内心的表达与创新,音乐创作也拒绝因循守旧。

在1965年的纽波特民谣节上,迪伦不顾主办方和音乐节观众的要求,背起电吉他,和乐队一起演绎摇滚音乐的行为引发了“民谣界的动荡”。

在音乐创作不断创新、突破的同时,迪伦的感情发展也是徘徊不定的。

他爱温婉阳光、充满文学气息的西尔维·罗素,也爱嗓音空灵、能与他音乐共鸣的民谣歌后琼·贝兹。

他放不下对西尔维的依恋,也断不了与琼的暧昧关系,可以说是很有音乐才华的渣男一个。

简言之,虽然能通过甜茶的演绎,看到鲍勃·迪伦年轻时的音乐态度、创作才华和音乐追求,但整部影片并不能增进人们对于年轻迪伦的细致了解和高光记忆。

据悉,影片改编自美国音乐人埃利加·沃尔德的《迪伦要插电》(Dylan Goes Electric)一书,片名取自迪伦的经典名曲《像一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 呼应迪伦早年的漂泊经历。

导演曼高德曾在采访中透露,迪伦为剧本以及“影片歌曲的可提升之处”提出了建议和想法。

至于影片收获了大堆奖项,是不是有鲍勃·迪伦的个人情面也很难确知。

 8 ) 时代暴雨中的先知:当希尔薇预知了鲍勃·迪伦的永恒背叛

尽管影片改编自Elijah Wald的《Dylan Goes Electric!》,以迪伦1965年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石破天惊(其实是闹剧)的电声演出作为基点展开叙事,但是,作为迪伦粉的我,看完《A Complete Unknown》,最被触动之处,却是Sylvie Russo——对,这是片中的化名,实为迪伦早期的缪斯女神,Suze Rotolo,伟大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里那个美丽俏皮的女郎。

Suze Rotolo的故事,摇滚乐迷们并不陌生,包括其自传作品《放任自流的时光》,陈震老师多年前已有中译本,以及迪伦在《编年史》中的描述,共同勾勒青年迪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所度过时光。

尽管《A Complete Unknown》中对Suze角色的调整,比如Suze从未参加1965年的纽波特,更别提他们隔着铁栅栏告别的那一段剧情,包括电影中对迪伦和Suze分手的描述亦模棱两可(其中重要的一点,Suze怀上了迪伦的孩子,最终他们共同决定堕胎,这是他们关系不可阻止地走向破灭的一环),电影中的这些改编一部分保护了Suze,也保护了尚且健在的今年83岁的迪伦和84岁的琼·贝兹,另一方面,这些改编在我看来是相当成功的,脑补(其实是印证)了我作为迪伦粉对当时年轻迪伦的构想。

有三场戏,迪伦的三次歌唱,台下的Sylvie Russo(我们还是叫这个名字吧)触动了我:第一次是迪伦唱《暴雨将至》。

这时候的迪伦,已是声名鹊起的民谣新星,被歌迷认出的时候赶紧钻入车里(此处致敬披头四hard day life?

)。

Sylvie作为在封面里出现的那个、可能是外界看来全格林威治村最幸福的女孩,镜头给到台下的她,她吞了一口唾液,然后露出了一个欣慰却苦涩的笑容——这一刻,希尔薇知道,迪伦,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这是我在电影里的第一处泪点。

第二次,在新港,迪伦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吉他,口琴,破铜锣嗓,台下歌迷大合唱,这是美国1960年代的时代强音,也是迪伦后来要挣脱的声场。

这时候,镜头又给到了希尔薇,此刻的她,早已知道迪伦塑造了“大家心目中的迪伦”,知道迪伦本色的她也知道迪伦必将把此打破,连后台的琼·贝兹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这个混蛋,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包括他自己。

最后一次,是的,就是影片的高潮,It Ain't Me Babe。

影片中,迪伦和琼·贝兹看起来甜蜜地唱着这首歌曲,But it ain't me, babe,No, no, no, it ain't me, babe,在台上如一对情侣,打情骂俏,不断地否定和肯定对方——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迪伦和琼在1964年对唱过此曲,影片中1965年是移花接木,迪伦和琼之间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希尔薇未等歌曲唱完,已经知道,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混蛋,别抱着幻想了,走吧,别被他的才华蒙蔽了。

尽管这里会被许多观众认为是爱情戏份,但在我看来,希尔薇是最早的先知,她预知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色龙,他会用一个又一个的真诚的谎言,对自己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绝情的背叛。

最后希尔薇所说的,“他有很多可以聊天的人”,这又印证了迪伦的名言“对于我来说,向50个人歌唱,比向2万个人歌唱更难”。

专栏作家Darryn King在看完本片,认为Elle Fanning对希尔薇的演绎并不好(狗屎),但他在《福布斯》的文章里还是写到,Rotolo留下了“对成名所付出的情感代价的痛苦记录(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还深刻地描绘了迪伦从民谣歌手到混蛋和全球偶像的转变”(a wrenching record of the emotional costs of f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asualty) and, of course, a penetrating portrait of Dylan's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singing jerk to, well, jerk and global icon)。

说的没错,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但,在《无名小辈》这个电影里,导演选择了用通俗易懂的感情线,去替代迪伦为什么要撕下自己被拱上旗手的标签,而最终通向了电,这个改编虽然看起来抓马,但是对于迪伦粉丝来说,如我前面所述,合理,反正迪伦那点破事,没啥我们不知道的。

至于那些不熟悉迪伦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渣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之类,这只能是取舍了。

反正迪伦的口头禅是,关我屁事,I'm not there。

 9 ) complete unknown有感

bob dylan和美国60年代的音乐们啊,辽阔 叛逆 自由,背着一把吉他在走廊上一坐就可以唱起来,其实已经很久没听了,但再次听到你还是会立马意识到,这些是最贴近你灵魂的东西。

是最喜欢的音乐时代了不管是摄影还是写歌,我觉得有灵气的音乐和图像一定会是在与人群和其它声音保持距离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的,得是自我的 主观的 笃定的,同时也要是无比敏锐的。

对于艺术 孤独是难得的 是宝贵的 更是必须的。

我想很多最好的东西都产生于距离之间电影后劲很足,又在听歌软件上重拾起了Joni Michelle这类歌手。

虽然在观影过程中一直看不惯甜茶吐词不清的说话方式 想给他一巴掌。

但看在BD能写出这样的词的份上 他装逼也是应该的,很应该的。

Bobby和Joan Baez太tm浪漫了。

像两个不为任何人停留的自由的灵魂。

I give her my heart but she wanted my soul.这句词我也瞬间理解了BD现在还在演出,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很难想象老人家经历了整个美国的民谣黄金年代到pop music和白人音乐 酷儿音乐的兴起。

从黑白电视机变成了苹果手机,从打字机写信变成了instagram。

从直接pop in地下酒馆去寻求机会,变成了在youtube上开一个音乐账号等待浏览。

不知道how does he feel呢。

之前被人说过,you are delusional。

我现在当是夸奖,没点delusional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

 10 ) 无名小辈,联想到纽约和世界和我

今天去看了《Complete Unknown》讲述了19岁的鲍勃·迪伦初到纽约,从无名小辈到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生活。

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片。

电影里的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这一片,真有意思了!

我还是挺喜欢纽约的这个时代的。

这是不是纽约在文化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我不觉得鲍勃·迪伦是叛逆的。

他无论是初到纽约时的无名小辈,还是后来崭露头角,完完全全是同一个人。

他的音乐能打动人心,靠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

在民谣音乐节上,他给吉他插电,结果被喝倒彩扔水瓶,这种不得人心,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追求。

明明是同一个人,一会儿被喜欢,一会儿被讨厌的,只能说人们常常无法连贯地思考,就像一片土地因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干涸而皲裂,民意因此分化成一个个孤立的标签。

鲍勃迪伦在民意上走着走着,难免有时就掉进标签和标签之间的缝隙里。

他还是他,但是人们的想象暂时覆盖不到了。

这是在民意上走路的人的普遍困境。

这个电影,我觉得拍得挺保守的。

大概是拍给那些纽约上东区六七十岁的老爷老奶,让他们追忆青春吧。

哎呀,我很难想象,如今那些安稳的老头老太太,当年如何“叛逆”——性解放、反体制、波普艺术。

说实话,要把这些叛逆的符号套在他们的白花花头发上,有点难以想象。

他们看上去很温和保守不是吗?

连线上购物都不太会。

怎么之前那么抽象?

难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会觉得时光停滞了。

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已经那么抽象,已经把反文化玩到了极致:垮掉的一代文学、反战音乐、拼出玛丽莲·梦露脸的pop art,几乎打破了所有能突破的边界。

一个社会之前文化玩透了,连反文化都玩透了,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往前走呢?

相比之下,幸好我爷爷年轻时插秧而不是做嬉皮士。

我的意思是,幸好我出生在一代比一代强的阶梯上,出生在一个傻乎乎的对未来倒还有些信任的环境里。

我也因此沾染着傻不愣登的乐观。

这挺好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在等待,等待一个能表达我们时代的人。

六十年代的纽约有迪伦用音乐唱出精神,有垮掉的一代用文学书写挣扎,good for them,but,看看自己的种族、文化、社会、时代……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我的人生经验,更别提理解和讲述它们了。

有没有人可以表达这一切?

我像是在等待一个希腊戏剧里的英雄,或是等待一个希腊戏剧外的独裁者

《午夜天空》短评

所以这140分钟到底讲了啥。。还不如去看5分钟的百度百科

5分钟前
  • 珜洮
  • 较差

why bother? 搞个演唱会重映不比这强八百倍吗,只能从真人上些微借点光

7分钟前
  • 去短毛象
  • 还行

B|从疲倦的嗓音上所生长出的一个美国民谣文化符号,曾经年轻,现在历久弥新,“垮掉”的一代,也是想用自己的音乐发声关于反战、态度乃至争议的一代,鲍勃·迪伦无疑是神级人物,遗憾的是甜茶只非常及格线地在低配模仿而已(完全不及同届男主奥提的布罗迪甚至多明戈),范宁好美啊我的天。

12分钟前
  • 达远
  • 还行

最平庸的传记片。这部戏拍的甚至比导演之前的《与歌同行》还要闷。如果剧情不好就看演员演技了。甜茶装得太大让我怀疑前两天演员工会给的那个奖是女朋友给他买的。歌唱得也不怎么样,就是真唱挺不错的,下次别唱了。

14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较差

中规中矩流水账。聚焦于鲍勃·迪伦早年的成名史、感情纠葛,以及他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在“插电风波”中达到极致);甜茶的演技没有很惊艳,倒是穿针引线的爱德华·诺顿令人印象深刻。

15分钟前
  • 承泽明
  • 还行

50/100 对鲍勃迪伦没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在观影过程中有代入感,只是一味地拿着好莱坞传记片程式化的佐料一首一首的串联歌曲,流水般的对生平进行叙事

17分钟前
  • Rouge
  • 较差

3.0。最為庸俗的人物傳記創作思路。伴著Bob Dylan的唱片讀傳記都比本片有趣百倍。

18分钟前
  • Orpheus+
  • 很差

现在这传记片也太好拍了吧,温吞吞啥都没讲啊,甜茶也没咋演,诺顿更没咋演。一个三角恋然后就串烧了一大堆BD的金曲,这也能提名?对得起我们这些粉丝么…

22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较差

我很满意,粉丝也很满意,迪伦本人也很满意,谁在不满意?

24分钟前
  • 单车座上出租屋
  • 力荐

missed the beginning cuz of being late...

28分钟前
  • Anasa
  • 推荐

今年甜茶看得有点多了,跟 Bob Dylan 也不熟,平安夜选这部其实有点犹豫的,看到短评里说大半篇幅都在唱歌,hell yeah!就来了。时间线到专辑 Highway 61 Revisited 之前,也就是 1965 年,对于我来说还是太复古了,台下的人为吉他插电而暴怒的时候我:干嘛啊?好好听啊!你们不喜欢吗?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实在是油盐不进。感情戏一般,take away 是他喜欢在贤者时间写歌并且不让别人睡觉,整这些还不如好好点题。特别招人喜欢的角色,目前不清楚人物弧光来自迪伦本人还是甜茶,但是听着歌,看着台下/录音室外面亲友笑得像老父亲一样,还是会嘴角上扬。How does it feel?愿你不必随波逐流。

33分钟前
  • Tear
  • 推荐

限定喜欢BobDylan的,对欧美流行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们观看此片。因本片并没演绎鲍勃迪伦在流行乐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更没表现为啥是位举足轻重的音乐诗人。导演把重点放在迪伦感情世界拍得像烂俗偶像剧,让不了解鲍勃的人觉他就是个文青渣男,传记片拍成这样导演给本尊道歉吧。看的出甜茶努力演绎并亲自演唱,但口音和音调仪容仪态都有些刻意模仿装X。反而爱德华诺顿演个固执的老民谣歌手更令人信服,最后那场对视戏老艺术家给新人好好上了节表演课

36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好喜欢啊!其实我一直对BD非常无感甚至还有些嫌弃他那个声线,还好这片不是想象中的那种个人向。最爱的vibe大抵如此,甜茶也是依然(对我来说)一本满足无可挑剔超出想象。又觉得时下种种很是轮回相似,这个世界一直就反反复复这些事,又格外代入和触动。

39分钟前
  • 年逝
  • 力荐

太灾难了,看之前除了作品一无所知,看之后对Bob Dylan一头雾水。主要剧情就是不停的演出、排练、搞着莫名其妙的对象。甜茶咬着后槽牙的拼命演出的松弛感,看得我好想给他来一拳,真是拙劣啊。

41分钟前
  • 游学者山皮
  • 很差

#7 只记得有阵子非常能感受到Timmy有种害怕随时会失去的紧张……?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感知错乱 guess hes in a difference place now. #production / acting / accent - wise it just feels so fvcking forced🥲 #quoteunquotereachingforgreatness (its a promo for Marty Supreme) tc: 5yrs in the making😇 James: 6yrs in the making😃 question y u guys made it a counting thing #对阳刚♂友好是美德

45分钟前
  • 🍄
  • 还行

也许鲍勃·迪伦是美国中老年心中的周杰伦,他将一脉电流注入吉他,也将一股清流输入时代。他革故鼎新,往传统的弹唱民谣上泼洒了带电摇滚,一身反骨在音乐节上拗出了音乐新世代。不仅如此,他还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一位成就如天高的传奇人物,电影却只拍出了他1%的魅力。看不到鲍勃的内心挣扎与反抗斗争,看不到迪伦的超凡脱俗与音文斐然,只看到一名叛逆青年撒野时闯出天地,只看到一个多情花男掉入情漩与爱同游。拍迪伦有一百个角度一百种拍法,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无聊的一种,而且拍得也太舒适了,没有考究有味的镜头语言,没有严丝合缝的叙事结构,没有调和节奏的时间诡计,全片采用流水账叙事,完全是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串烧,歌虽好听,但这只是鲍粉的狂欢,可能粉丝看了也沉默。甜茶有形无神,硬仿不适合他的角色表演效果适得其反。

49分钟前
  • 落木Lin
  • 较差

主创对得起这满场爷爷奶奶的粉丝票嘛😅

50分钟前
  • 较差

非常割裂…一边是dylan倒了什么血霉摊上这么一部传记片,从演员到故事到人物间tension都毫无神韵,拍得这是什么…基本上一到ta们开始演戏的段落就各种扶额,某茶说话和形态也太做作了,就各种什么鬼🤬 而且一群民运斗士也被当成花瓶样真的好意思吗?? 不过另一边是单纯歌太棒了,dylan以外的也都,想想一开场就This land is your land,还有Joan各种能介绍给下一代也蛮好吧~好几首喜欢的歌各种爆哭完全不需要太多剧情辅助…毕竟歌和歌词本身生命力太强了🌟😭 但随便去看几个音乐现场或者纪录片像Heartworn highways哪怕Nashville那种电影体现出的各种音乐人对音乐的喜爱完全缺失,展现的一些音乐人交集也好生硬,就除了罗列歌单完全没用心把音乐放在重要位置(

53分钟前
  • NidomeAoki
  • 较差

30岁的演20岁的看起来像18岁也是没谁了....以前的Movie stars也没谁像他一样演技这么差吧......

57分钟前
  • zy_
  • 很差

[AMC Eastridge 15] 全场几乎都是老年人。落入音乐传记片俗套: 音乐串烧

1小时前
  • 张一bi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