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尔的春节

巴依尔的春节,Bayier's Spring Festival

主演:张子贤,李嘉宇,李世成,孙麒鹏,王晶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20

《巴依尔的春节》剧照

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2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3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4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5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6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3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4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5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6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7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8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19巴依尔的春节 剧照 NO.20

《巴依尔的春节》长篇影评

 1 ) 好温暖接地气的巴依尔

虽然只有二十几分钟的剧场,但是温馨流畅一点都不做作生硬,我想说是谁想出“爸妈我”这个点子的~~真的是有点意思和想法哈哈哈哈。

不得不说整体的画面质感、色调以及配乐,都给人很温馨的感觉,最生动的还是人物的语言、奶奶的几句话,就是平日生活里亲近的模样~,还有想到想时候我们在院子玩耍的情景,爸爸总是去那个凶角色,但是言语和表情里充满了愧疚和爱~

 2 ) 《巴依尔的春节》:草原上的新春温情长卷

《巴依尔的春节》:草原上的新春温情长卷 观看完《巴依尔的春节》,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部影片宛如一幅细腻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了蒙古族家庭在春节期间的独特生活风貌,带来了一场饱含温情与文化底蕴的视听盛宴。

影片伊始,便将我们带入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

白雪皑皑下,巴依尔一家的蒙古包错落其间,周围牲畜悠然踱步,为节日增添了几分祥和。

这种对草原自然风光的全景式呈现,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奠定了影片浓厚的地域特色基调,让观众瞬间沉浸其中。

巴依尔一家为春节忙碌的身影是影片的核心画面。

从精心准备传统美食,到装饰蒙古包,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节日的敬重与期待。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制作奶皮、炸果子,欢声笑语回荡在毡房内,那浓浓的亲情如冬日炉火般温暖。

在这里,春节不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凝聚家庭情感的纽带,传承着蒙古族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

在拜年环节,影片生动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礼仪文化。

巴依尔一家身着盛装,带着哈达和礼物走亲访友,晚辈向长辈行庄重的请安礼,长辈则回以祝福与关怀。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互动,不仅加深了邻里情谊,更让我们领略到蒙古族文化中对礼仪秩序的尊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

《巴依尔的春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宏大叙事,却凭借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与细腻刻画,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它让我们看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跨越地域与民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团聚的珍视。

在巴依尔一家的故事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对蒙古族春节习俗的全新认知,更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温暖的能力,是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魅力的深刻体悟 。

 3 ) 巴依尔的春节

影片通过汽车这个载体,传递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感受到节日的温馨。

李辉与小伙伴们的互动充满了童趣,同时也揭示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

影片的高潮部分,李辉在车头画上“弼马温”,象征着他的愿望和失落,这一幕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评人对这部微电影的评价普遍较高。

他们认为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小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家庭的珍贵和情感的复杂性。

尽管有些场景显得注水过多,但整体上影片的美术、音乐和台词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宁浩讲故事的能力依然优秀。

影片不仅在广告片中脱颖而出,还通过细节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重要性。

 4 ) 这是好多小孩重合的记忆啊

这记录了过年前小孩的一天,从一天的早上到傍晚。

小时候我们过年前一天不就是这样吗?

约一群小伙伴玩角色扮演乒乒乓乓,和自己的死党在热闹的卖年货的街上你追我赶打打闹闹,眼睛里只有迅速飞过的世界,和环绕自己的笑声。

一直到黄昏,礼花开始劈哩吧啦绽放,灯火通明,告别朋友,背对着黑夜回家。

这一段很真实,是很多小孩重合的记忆。

李辉回到家,本想和打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屎尿盆”炫耀一番巴依儿的新名字弼马温,看到屎尿盆和自己爸妈在门口快乐地玩,突然落寞,弼马温再厉害也不过是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野孩子啊。

孤独的转身摸着车。

那个时候他该是多么孤独落寞啊。

他应该很希望爸妈能和好如初,能一起抱抱他吧。

但是他爸爸出来看到他在划拉他的bmw,上来就呼了李辉一巴掌。

那一刻他彻底委屈了,委屈的哭了起来,耸着肩走上楼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很孤独很伤心了想回家获得爸妈的一些安慰鼓励,结果爸妈完全不理解,反过来责怪我,那一刻无助、委屈加倍。

李辉的父亲不是没有看见他在车上写下的爸妈我,中国的家长偶尔也是懂得自己的孩子的,但他还是会碍于面子,模模糊糊地说不清什么。

其实他们给我们了,以他们的方式给我们了。

只是小孩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总有鸿沟。

//镜头很棒,干净利落。

学到很多。

尤其是在街上骑自行车想名字那段,随着那些灵感从大脑迸发出来,镜头也啪啪啪地来回打//配乐很恰当//小演员演技很不错,而且“时间静止就不能动了!

”、“猴子偷桃”那些话就是我们小孩的时候经常说的,实在太有亲切感了。

我很少看过这么有亲切感的拍小孩子过年前一天的故事。

//情感很细腻,在车上爸爸给李辉炫耀全国就你一个小朋友坐过(不大记得了差不多这种话),爸爸给李辉展示bmw是个电脑机器人,李辉脸上不屑。

但是他默默记住了,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一溜烟这些词全从嘴里蹦出来。

很多时候小孩子表现的不在乎无所谓,但心里又全偷偷记住了哈哈。

//那个拽掉李辉袖子的大爷略出戏,一口奇怪的普通话,为啥不讲点方言,或者普通话稍微正常点?

//后半段有点太美满了,为了煽情而煽情。

不过放在过年也比较合适。

//作为一支广告片总体很不错了!

和之前iPhone的一个广告片比,更喜欢这个。

故事讲的很完整。

很有宁浩的风格。

我现在感觉宁浩这种风格真的信手拈来。

 5 ) 《巴依尔的春节》

影片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80、90年代的春节氛围和家庭情感,唤起了观众的怀旧情感和童年记忆。

影片中的旧款宝马车、老旧街道、春节前繁忙的小镇众生相,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亲切和温暖。

2. 剧情与创意:影片从小孩子的视角出发,将故事定位在80、90年代,聚焦于宝马这个品牌,将"BMW"的定义从“别摸我”变成“爸妈我”,巧妙地融入了孩子的渴望中,成为维系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

3. 导演风格:宁浩导演以其一贯的“宁式”喜剧表现手法,聚焦小人物,简单真实,这次更是通过小孩子的视角,将故事定位在80、90年代,展现了一段关于“年”和“家”的心灵旅程。

4. 文化意蕴与集体记忆:影片不仅是一个商业短片,它还建构了民族文化认同,唤醒了集体记忆。

影片通过平民化的视角、接地气的叙事,讲述了属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5. 社会评价: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为7.6分,好评率为77%,被认为是相当成功的广告微电影。

有评论指出,影片的张力和深度已经不再局限于卖车的低端手法,而是更高段位的情感植入。

6. 家庭与春节文化:影片的核心主题是家庭的团圆与亲情的回归,通过唤醒观众对于家人、对于家庭观念和亲情感受的过程,展现了春节文化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7. 时代背景下的叙事:影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一系列的时代符号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时代记忆,如老式单车、糖葫芦等充满年代感的元素。

 6 ) “斯奈德节拍表”——解读宁浩《巴依尔的春节》剧作结构

《巴依尔的春节》是宁浩导演联合BMW宝马公司于1月21日推出的贺岁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以男孩李辉视角回溯八零后真实记忆,蕴含了浓浓的团圆和思乡情。

今天未铭君将带领大家通过《巴依尔的春节》的故事来学习编剧书《救猫咪》中的拆解故事手段: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Blake Snyder Beat Sheet)1、开场画面(第1页)2、主题呈现(第5页)3、铺垫(第1——10页)4、推动(催化剂)(第12页)5、争执(辩论)(第12——25页)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7、B故事(第30页)8、游戏(第30——55页)9、中点(第55页)10、坏蛋逼近(第55——75页)11、一无所有(第75页)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14、结局(第85——110页)15、终场画面(第110页)下面,我将结合《巴依尔的春节》来讲解一下这个节拍表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好莱坞剧本的规范要求是:一页剧本内容对应影片时长一分钟。

这个表格是根据全长110分钟的影片来设计的,非标准时长的影片对应到相应位置即可。

1.开场 (第1页)影片的第一印象:设定影片的基调、情绪、风格,展现影片的类型和题材,并展现男女主角的前史。

最重要的是,吸引观众。

我们来看故事的第一分钟,是一个开场长镜头。

90年代初的除夕,从一辆车贴满对联开始,孩子们把对联拆下前行。

镜头跟着前推,自行车闯入前景,伴随着太原话“过年好”的祝福。

前景有人推车,大扫除,挂灯笼,擦玻璃,孩子们嬉戏打闹,将观众拉入春节氛围之中。

镜头继续前移,最后定格在擦玻璃的母亲和晒白菜邻居的对话上。

当邻居提议母亲烫头,母亲回:算了哇,我烫了给谁看呢?

【开场】以长镜头缓缓前推代入除夕氛围,母亲邻居对话暗示家庭关系不睦。

怀旧温情的基调,节日庆祝的氛围,偏向纪实的风格,主题指向了团圆和亲情。

开场有个对应的节拍:终场。

开场和终场应该互相对立,一加一减,表明了影片包含的情绪波动中的戏剧性变化。

2、主题呈现(第5页)结构突出的剧本中,前5分钟内就会有人(通常不是主角)提出问题或作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

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

这个人物会说“担心你许的愿”、“骄傲会导致挫折”或“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

这种表述是电影主题的暗示。

在很多时候,主题句会成为主角的一句谶言,非要等到主角经历一番事情之后才意识到其中的真谛。

影片的第2min,一句巧妙的主题暗示出现,在中段和结尾不同角色口中得到反复强化。

【主题】男孩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被母亲发现并责备“阴魂不散”。

“阴魂不散”也能成为主题?

初见时戏谑,再见已震撼。

一共出现三次,节奏也提升了三次。

第一次,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妈妈抢夺并责备。

抢夺手表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二次,爸爸在车上追问李辉,你妈到底说我甚了?

李辉转述。

父亲套话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三次,在回家见媳妇的门口,爸爸复述。

回家为一个节奏单元。

一句话,经过妈妈,我,爸爸,从抱怨转为调情,从抗拒达成和解。

把山西方言中的语境变化和潜台词意蕴挖掘到如此,恐怕也只有宁浩和他的团队能做到了。

仔细想想,真正的爱情不也就是是常伴相随,阴魂不散呢?

换句不时髦的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3、铺垫(第1-10页)剧本的前10-12页,成为“铺垫”部分,也就是在A故事中介绍完所有人物的地方。

这个部分要强有力地设定主角、赏金、故事的目标。

前10页我们要开始赋予人物肌理,展现后面需要强化的动作,即主角获得成功需要如何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要向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现主角生活中缺失的东西。

人物的不足和缺陷像定时炸弹一样,会在后面爆发,让他们开窍并弥补缺陷。

铺垫期间会让人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如果一切保持不变将会导致主角的戏剧性死亡。

包括身体、心灵或职业意义的死亡,这里指李辉内心的孤独与封闭,事物必须有所改变。

铺垫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化语言和对白呈现,在全片的圆融贯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长篇略有不同,该短片的铺垫是集中在前4分半内完成的。

铺垫1:男孩李辉整理一地的玩具,往口袋装蜡笔,表现其贪玩爱画性格,也为画画戏剧性动作铺垫。

铺垫2:镜上合照被撕掉父亲,母亲责骂李辉藏表,母亲抗拒但李辉渴望。

铺垫3:父亲帮邻居车前拍照,表现爱面子,虚荣自尊的性格。

铺垫4:克塞号头盔,父母不约而同买了同一礼物,暗含三人曾共同生活的默契,制造了情绪起伏,为变身戏剧化动作埋下伏笔。

克塞号头盔对90后来说比较陌生,查阅资料后,顿觉这个符号太本土,太贴切,也太牛了。

铺垫5 到奶奶家父亲和奶奶对话,揭示了离婚原因之一:重领导,重工作,总不回家。

铺垫6 随着李辉把门砰的一关,电视播放阿凡提动画在一个镜头里巧妙衔接,信息密度令人瞠目。

为后面引出小伙伴嘲笑“巴依老爷有媳妇,你爸没媳妇”的儿歌埋下铺垫。

【铺垫】李辉家庭离异,除夕被爸爸接去过春节,他一家团圆的渴望被母亲抗拒和父亲的自尊所阻碍。

4、推动(催化剂):第10-12页这些都是催化剂的时刻:着火、发现老婆偷情、只能活三天的消息、亲人逝世、被未婚夫甩掉……铺垫部分,影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原先是什么样的。

现在,在催化时刻,要把原来的世界粉碎。

嘭——!

催化时刻就是将会彻底改变原有生活状态的时刻,也就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在此之后,主角则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历程。

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催化剂又被叫做激励事件:即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

催化剂发生在四分半到六分半的时间。

李辉被胖子叫出来玩耍,但伙伴们不认可“巴依尔号”只认“克塞号”。

也同样不认可没有媳妇的李辉爸爸,唤作“巴依老爷”。

小孩们发生争执,李辉被打倒在地。

【催化剂】男孩李辉得不到伙伴的认可,他的精神世界在此刻被炸的粉碎。

5、争执:第12页左右争执部分是主角最后一次机会说“这太疯狂了”。

我们需要主角知道。

我该去吗?

我敢去吗?

这肯定是有危险的,但我会作何选择?

坦白说,这是主角决定要不要面对挑战的最后纠结时刻。

回答了内心的纠结,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

【争执】在李辉被打倒后,没有争执时刻,该环节在短片中被省略。

短暂的愤怒后,进入第二幕环节。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第25页是应该发生重要事情的地方。

衔接幕时我们离开旧世界,踏上新征程。

但前提是:主角必须自己积极主动的做出决定,这使得他成为必然的主角。

【衔接点】在胖子讲述自己改名故事后,李辉决定为巴依尔改名字,来获得尊严。

7、B故事:第30页影片已经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突然要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

B故事始于第30页。

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

B故事常常会有另一半人物,即在剧本的前10页中,一般见不到的角色。

一般来说,完整的剧本一般包含了A、B两个故事。

A故事:即剧情表层的动作线。

在表层动作线之下,往往运行着一个B故事:即剧情深层的情感线。

或者说主人公的内心弧光,内心的成长线。

如果还不理解,不妨讲几个爆款例子:《我不是药神》A故事:一个卖神油的中年男人去印度进口假药来中国卖假药的故事。

B故事:程勇如何理解友情的故事,是钱重要还是友情重要。

《摔跤吧爸爸》A故事:一个少女从乡下爬到顶峰夺冠的故事。

B故事:一个少女从不理解父亲到和解的过程。

《夏洛特烦恼》A故事:夏洛穿越回去历险,当上人生赢家的故事。

B故事:回到现实珍惜眼前人的故事,是女神好还是媳妇好。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就能越快越好的把握故事的主题。

【B故事】影片的A故事可以总结为:男孩李辉经历巴依尔号改名风波后,促使父母团聚的故事。

影片的B故事:讲述的是男孩李辉李辉和父亲,如何理解尊严与亲情的关系问题。

尊严是什么?

直白地问就是:面子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其实在影片的两分钟,从李辉爸爸给李辉吹嘘汽车性能。

到第六分钟左右,李辉同样因为吹牛却被打倒时,B故事便被翻了起来。

此时李辉认为面子最重要,通俗来说就是要在众人前牛逼。

改名字不仅为了获得小伙伴的认可,也是为了唤回父亲的尊严,家庭完整的尊严。

A故事的表层任务和B故事的深层任务汇合成了一个戏剧性动作——给巴依尔改名。

结束长街漫无目的游逛后,遇到了胖子的亲戚,会改名儿的四哥。

8、娱乐游戏:第30——50页内娱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电影前段的轻松娱乐环节,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多表现为主人公开挂后的畅想环节。

例如: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去印度后开挂卖药的MV段落。

在《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唱起朴树的歌时吸引女神的MV段落。

随着一个横移镜头横向开画,同时镜头后退时场景纵向展开,纵横延展。

李辉和胖子登起自行车,惯口似的起名和大街上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娱乐游戏】30s左右,大量主人公带着环境镜头如画卷般展开,展现了老太原春节的浓郁氛围。

9、中点:第55页中点是电影前后两半的界限。

中点要么是主角表面上达到的“顶峰”(或者是伪胜利),要么是主角塌陷的“低谷”(伪失败)。

中点是娱乐游戏部分结束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开始又回到故事。

如果剧本中有“伪胜利”,这就是主角如愿以偿的地方。

心想事成,但一切都是表面,在吸收必须的教训前还有段路程要走。

【中点】在影片的第九分半时,李辉和胖子拿到了四哥写的“宝马”。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看起来都很好,但即使坏蛋(可能是人、事物或某种现象)暂时被打退,我们的工作也还没结束。

这是坏蛋决定重新整编并带上重武器的时机,是内部分歧、质疑、妒忌开始瓦解主角队伍的时机。

在这个时刻,内部外部的邪恶力量合力对付主角,逐渐收紧。

邪恶力量不会放弃,现在主角已经无处搬救兵了,他必须依靠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主角一步一步在逼近某个目标,但同时更大的危机也在酝酿和逼近。

【坏蛋逼近】 在影片第10分钟,拿到宝马名字的两人,看到一匹马走过,心理预期落差甚大。

在接近第11分钟时,影片的坏蛋——看自行车的老头出现,指责并要叫家长。

李辉和“坏蛋”老大爷展开了一场逃跑的追逐戏。

后来又和胖子追逐嬉戏,一场优雅的展现山西工业的长镜头。

最后给车起名为“弼马温”,离李辉内心的目标更近了。

11、一无所有:第75页表面上看起来,主角必须像是彻底失败。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一团糟:伤痕累累,没有希望,甚至充满了“死亡气息”。

很多优秀的影片中都会利用“一无所有”时机杀死某人,例如《药神》中吕受益病情恶化至自杀。

而《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在节目上大闹导致名声败坏,得知马冬梅被混混侮辱时,开始反思。

一无所有是很重要的时刻,因为这时主角会遭受到全片中最严重的打击和剥夺。

这个事件以后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失,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转变(成长)。

【一无所有】第14分钟,李辉和胖子去找伙伴寻回尊严和面子时,却目睹一家四口在雪地打闹嬉戏。

“孙悟空不管有多么强大,还不是他一个人嘛”。

这个事件让李辉开始反思所谓的自尊,面子,在真正的情感面前,似乎都黯然失色了。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顾名思义,“灵魂的黑夜”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是主角还没找到拯救自身和周围人办法前的深渊时刻。

一无所有时的死亡气息,正是在灵魂的黑夜感受到的,这是剧本中的最暗低谷。

例如,《我不是药神》黄毛之死,《夏洛特烦恼》夏洛身患艾滋。

我们必须被打败并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才能吸收教训。

【灵魂的黑夜】李辉写下了“爸妈我”,却被父亲误解为乱写乱画,情感遭遇重创,大哭离开。

从“巴依尔”到“别摸我”、“弼马温”再到“爸妈我”,这一创意将载入史册!

几乎是以一个三字梗进行了完美的节奏拐点。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故事的第三幕开始,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主人公态度更为明确,重新出发。

第三幕衔接点正是解决方案浮出水面的时刻。

在外部A故事 和内部 B故事彼此交织,主角通过所有考验时, 深入挖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A故事怎样转变为B故事,转化的过程是如何令观众信服的。

【第三幕衔接点】李辉写下“爸妈我”的渴望被父亲看到,才明白原来是误会了儿子。

确实是自己亏欠了儿子,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就不给小孩一个完整的家庭。

那这个由A到B的转化,问题就在于如何让父亲借由儿子真正去自我反思面子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导演用了这几个方法:

1 故意误会李辉,并且打了李辉,且这个出发点同样是因为的父亲的面子和自尊。

2原创《飘雪的工厂》主题曲来完美契合人物内心情绪。

3 轻轻擦去多出来的一笔,表达对儿子渴望爱的理解与守护。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宁浩导演真是太理解中国的父子关系,太理解父辈的深沉和问题所在了。

这也是无数观众看到这里泪奔的深层文化原因。

14、结尾:第85——110页结尾部分是第三幕,这是我们结束故事的地方,这是人物形象定型的地方。

这是主角在A故事和B故事中胜出的地方,也是旧世界的颠覆和新世界被创建的地方。

在超级英雄影片中,结尾要逐渐由低到高地处理掉所有的坏蛋。

主要的“问题”之源(人或物)必须完全处理掉,以便建立新世界的秩序。

结局是新社会诞生的地方。

主角只是胜利是不够的,他必须改变世界。

结局应该恰如其分。

还有,结局必须以让人情绪上得以满足的方式完成。

【结尾】李辉爸爸受到影响,反思,决定带儿子李辉回家过年,给妻子赔礼道歉。

15、终场画面:110页如前所述,影片中终场画面是开场画面的对照。

经典好莱坞模式要求了完成一个圆形的故事结构,人物在经历一系列旅程后将回到自己的起点。

【终场画面】从妻子的家窗户缓缓推入开场,到妻子家窗户缓缓推出,形成了剧作和视听的双重对照。

结尾的彩蛋,让“爸妈我”的文化概念得以继承。

作为商品的宝马自此被植入了一个代代相传的亲情符号,铭刻在消费者脑海里。

宁浩,一个典型的类型片导演,其追求极致的处女座性格,在视听和剧作的层层把关中臻于完美。

事实证明,好莱坞式的创作方式是非常高效的,能帮我们尽快度过新手期。

提供一个小练习,试着分析某部电影的催化剂和灵魂黑夜,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它们的AB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7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剧作结构与亮点赏析

启:0-7:30 /35%1.介绍时间背景人物关系:父亲去接在母亲家里的儿子回家过年。

对白细节了解关系,儿子在母亲家把爸爸的物件藏住,以此第一次展现儿子对家庭和睦相爱的渴望。

2.剧情线索载体:巴依儿汽车出场3.第二次展现儿子对家庭关系复合对渴望:儿子在父亲与婆婆争论与母亲的言论中关门4.起阶段高潮:儿子在与小伙伴们玩耍中,因为父亲被嘲笑没老婆而引发孩子大战。

(人有时候需要他人点醒,自悟需要更多动力)同时队友小胖子引出承:剧情明线,给车改名字。

承(以明线为主,无暗线用力):-16:44 /48%1.小胖子带儿子做任务:找舅爷取名字失败2.两人第二次受阻:在车库被人追中思考名字3.突发灵感,找到答案4.承阶段高潮1:两人想要去找欺负他们的小孩讨个说法,儿子被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气氛冲击。

(明线结束,转回情感暗线)5.承阶段高潮2:父亲下楼去找儿子回来吃饭,看见儿子在车标上涂抹,直接开骂。

儿子大哭。

转:-17:38 /5%1.创意点:爸妈我。

父亲发现车标涂抹的是爸妈我。

(全片高潮)2.父亲情感转变合:-20:00 /12%父亲带儿子去母亲家吃年夜饭。

剧作亮点短评:作为新年商业广告片,如何把广告性质与电影创作相结合,答案就是创意。

剧中的最顶高潮,也是反转点便是颇具创意的:BMW(爸妈我与弼马温)。

弼马温很好的使外来品牌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而爸妈我又使影片主题回归,奔向温情。

在剧作上,这是一部很典型的反转结构的四幕剧。

甚至让我感觉有点像老师上课讲的超级英雄的叙事手法,找到队友搭伴打怪。

它的起承转合,每一个阶段都完成了应有的使命。

在启阶段通过几幕便让我们看清楚人物关系和生活背景。

承阶段便开始轻松愉快,带有年味的起名任务。

最让我留意的是“任务的开始”不是主人公自己提出,也不是导演安排的意外,而是主人公的同伴“提醒”。

这让我悟出来,作为短片,人物要开展一项重要坚决的任务,需要极大的动力。

而短片因篇幅有限,采用这种方式(由旁人提醒主人公)既能节省篇幅,又能收获真实感。

(毕竟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自悟)。

再从人物设定入手,片中伴随主人公一起完成任务的有另一名同伴。

是否主人公一人也能完成任务呢?

可以,但会乏味许多。

因为有同伴的加入,使童趣的对白增加,人物对比更强烈,也能通过同伴去接触更多人,还能多一个脑子带来更多的信息参与等等,不仅在承阶段增加趣味度,也能辅佐故事合理进行。

整个片子恰当的节奏让我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去观看影片。

 8 ) 巴依尔的春节

是一部由宁浩执导的宝马贺岁微电影,巧妙地将宝马品牌与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相结合,通过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传递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12。

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影片以80年代的山西太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司机开着宝马5系回家过年的故事。

父亲开着车成为了他与儿子李辉沟通情感的桥梁,李辉将车视为超能力角色,引发了孩子们的欢笑与质疑。

故事中,李辉与小伙伴们的互动充满了童趣,同时也揭示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12。

角色和表演主要角色包括父亲和儿子李辉。

父亲通过炫耀车辆的高科技配置与儿子互动,而李辉则将车视为超能力角色,赋予它各种夸张的性能。

影片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和成长12。

影片的评价和观众反馈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不仅是一部幽默、亲情与汽车文化融合的佳作,还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力量。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幽默的情节设计,成功地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传递给观众12。

影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巴依尔的春节》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通过汽车这个载体,传递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

 9 ) 于冰雪中绽放的温情与希望

在电影的艺术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静谧夜空中的繁星,以其独特的魅力照亮观众的心灵。

《巴依尔的春节》便是这样一部影片,它将视角对准哈萨克族少年巴依尔,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勾勒出一幅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北疆生活图景。

影片开场,广袤无垠的北疆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哈萨克族传统的毡房错落其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

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绝美背景,更与影片中人物的坚韧、质朴性格相得益彰。

导演巧妙运用镜头语言,通过大远景展现巴依尔骑马驰骋在雪原的身影,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个体的渺小,也凸显出巴依尔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生命力。

巴依尔,这个影片的核心人物,承载着亲情的渴望与成长的担当。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可他的父亲却因工作缺席。

巴依尔没有抱怨,而是怀揣着对父亲的思念,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迷路、与野狼对峙等艰难险阻,但始终未曾放弃。

他的眼神中,既有少年的懵懂与纯真,又有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与勇敢。

这种复杂的情感塑造,使巴依尔的形象鲜活立体,让观众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无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屈精神。

影片中的亲情刻画细腻入微,直击人心。

巴依尔对父亲的思念,不仅仅是简单的想念,更是一种对家庭完整的渴望。

他与母亲、妹妹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浓浓的爱意。

母亲为他准备行囊时的叮嘱,妹妹对他的依赖,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哈萨克族大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邻里间的关爱与支持,进一步丰富了亲情的内涵,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中团结友爱的深厚底蕴。

除了人物与情感,影片还巧妙地融入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元素。

从传统的服饰、歌舞,到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无一不让观众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影片中对哈萨克族传统赛马活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骑手们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这个民族对自由、勇敢精神的崇尚。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巴依尔的春节》是一部充满诚意与温情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别样的春节故事。

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亲情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无论身处何方,希望的火种永远在心中燃烧。

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生活的力量。

 10 ) 从巴依尔号出来的,是巴依尔

昨天,花25分钟看完宁浩导演的微电影《巴依尔的春节》。

其实,全片算上结尾字幕也不过只有22分2秒。

多出来的2分58秒,在平复情绪。

看过预告片的我以为,这不过又是一部车企一掷千金招徕知名导演,硬邦邦地在每一帧里塞满各色车型,赶着春节风口上映的自我陶醉“广告片”。

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巴依尔,即现在的宝马,和电影中出现的铜锅,蛋饺,爆米花机,成语词典,熊猫盼盼钥匙扣,以及那被扯掉的半截羽绒服袖子一样,担任着沉默的道具角色。

即便是结尾泪点突袭时,也依然保持着沉默的本样。

论记忆点,巴依尔不如那两根被当成宝剑不停进攻的大葱,不如小朋友戴着由硬纸盒做成头盔上歪歪扭扭写着的那句“第一名是我”,甚至不如张子贤那条塞进白色袜子里的红秋裤。

没有烧胎起步,没有漂移侧滑,没有静谧如商务舱的第二排,没有可以塞进整个世界的后备箱,没有宇宙第一的加速表现,没有一帆风顺、处处开挂的男女主角。

那些一提起汽车就会如肌肉记忆般浮现的滥觞宣传桥段,纷纷缺席。

在《巴依尔的春节》里,宁浩没有被商业野心绑架,变成广告的奴仆,把片子排成一帖换上任何车企LOGO都不突兀的万能膏药。

宁浩,只用巴裤衩,巴天虎,巴菜刀和巴糖葫芦,为那个时代,炮制出一个时间的剪影。

正如小男孩所说,“巴依尔不受时空影响”。

《巴依尔的春节》将30多年前一天进行了延长,在我们这辈人习以为惯的日常里,隐藏了许多值得回思的细节。

看《巴依尔的春节》,不需要像看《Ford v Ferrari 》那样,不时按下暂停键去翻阅那段散落故纸堆中的尘封历史;看《巴依尔的春节》,也无需像看《Fast & Furious》那般,不停地幻想着坐在驾驶舱中、方向盘前的英雄是自己,直到达成颅内高潮。

看《巴依尔的春节》,不知道宝马全称并不打紧,无法熟背宝马历史也没大碍,一眼认出片中车型也绝非头等要事。

你要享受的,是宁浩对时间切口的凝视;是隐藏在厚厚角质层下的人性之美;是跃进的时代远景前,混杂着属于当下的红绣花被面,一副徐徐展开关于汽车记忆与认知的画面;是张子贤紧张系上红围巾时的仪式感,更是上楼梯时混杂着骄傲与跃跃欲试的一小跳;是苍茫寂寥的《飘雪的工厂》旋律中,那独一份的精神按摩。

是小男孩口中的那句“从巴依尔号出来的,是巴依尔”。

谢谢“别摸我”,你们没有让《巴依尔的春节》染上塑料积木的味道,没有惯性地为粗俗低劣创意刷上温情金粉,也没有让那些角度与态度重叠、呛人口眼的无病呻吟成为春节主基调。

《巴依尔的春节》不是整齐划一的时代大合唱,是写给每个人本我的时间小夜曲。

时间足够抽象,足够公平,却也足够油滑,足够不动声色,宁浩用22分钟2秒呈现出了那段时间的具体形状。

在缤纷到色调滥俗且出现在祖国各地的“张灯结彩”里,我看到了从不停歇但伟大的时间。

最后,哪怕无法从《巴依尔的春节》中看清时间的真面目,你也可以单纯地像那位与贾玲神似的小胖男孩渴望的那样:我就想当巴依老爷。

《巴依尔的春节》短评

这部片的摄影指导简立威老师和我刚刚合作了一部广告

4分钟前
  • 正经导演
  • 推荐

我都没想到BMW能有这么多种解释。

5分钟前
  • 橙子小番茄
  • 还行

可恶,宁浩这么讨厌,为什么拍广告也令人嫉妒

10分钟前
  • 千阳瑜
  • 推荐

宁浩玩起长镜头居然也这么文艺

11分钟前
  • 差不多先生
  • 力荐

春晚小品级别idea的影像化,最后核心包袱抖出来那下还是有点小感动的,还致敬了疯狂石头里的经典梗。

15分钟前
  • deus
  • 推荐

宁浩联想能力(发散思维)真可以。

20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没啥意思。

25分钟前
  • AAA二流观众
  • 较差

细节动人,镜子上缺一角的全家福,人物关系交代的干净利落;电视机里的阿凡提,手拿大葱的巴依老爷;儿子把头探进车里好奇的张望被老爸按住了脖子;不想听爸爸奶奶唠叨随手甩上的门;天台上的打闹;还有孩子的哭,就像马小军的自行车掉沟里了,压抑已久的一场发泄;没想到一个广告片也挺好哭,爸妈我,我也要嚎的像个收废品的,宁浩永远都是心头爱啊!

26分钟前
  • hy
  • 力荐

宝马原来叫巴依尔?80年代童年记忆,既有年代感,又好真实啊!小男孩儿大年三十的一天。

27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推荐

掷地有声拍一部我吹一部

29分钟前
  • 鬈大毛毛
  • 还行

1.宁浩第七部。2.bmw出品。

30分钟前
  • Ajisai
  • 很差

BMW真是辆好车…

32分钟前
  • 阿默沫
  • 推荐

3.5

35分钟前
  • 隔壁老邢
  • 还行

我就想知道这种品牌短片在视频网站播放,宝马需要给视频网站钱么?

37分钟前
  • 赵找找
  • 推荐

台词先行了,镜头漂亮但对人物剧情贡献不大,剧情蛮不错的,家庭温情戏无法抵抗

42分钟前
  • Promising
  • 还行

三星半,16分钟开始才是熟悉的宁浩,之前拍的太行气。除了男孩爸爸的太原话不正宗外其它演员都是正宗太原人讲太原话。作为宝马公司的品牌广告宣传片,可以看出从《疯狂的石头》BMW被调侃成为别摸我后,宝马想对这三个字母换个更有温度有意义的名字,很巧妙的从离异家庭孩子的角度重新演绎成“爸妈我”。整个影片取景在太原尖草坪区迎新街新华老宿舍,对,这个景是真实的,可想而知迎新片区发展的多缓慢

46分钟前
  • 藏情兜兜
  • 还行

从祖国看完以后,宁浩就是我心里的第一导演。中国人的第一。因为我5岁爸妈离婚,所以我很能感同身受那个小男孩。这短片对90年初期的布置,还原好的令人发指。宁浩是真牛逼。

47分钟前
  • 山水
  • 推荐

BMW冷知识 宝马的确神翻译

49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匠气偏重,温情广告短片里陈可辛拍的那种就很自然,科长的也不错

53分钟前
  • 长颈鹿脖子长
  • 较差

巴依尔→巴金→弼马温→别摸我→爸妈我,那猛烈的ba ma wo一击,升华得恰到好处,看似幼稚的起名大会,实则传达出孩子对父母之爱家庭之暖的呼唤,年味烘托较生硬,但看完依旧能让人想过年了,宝马整这出戳到人了。

54分钟前
  • 落木L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