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这么久终于去电影院看了。
剧情确实是非常常规的亲情片——外婆患癌症,妈妈和舅舅这些子女辈各有心思:欠赌债的舅舅偷钱还债,超市上班的妈妈想通过临终关怀拿到遗产,炒股票的舅舅一直疏于尽孝最后想彰显经济实力…电影中的“孙子”是个世俗眼中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开始自然也想通过接近外婆,对外婆好,已达到某种目的。
但最后真的产生了亲情,并意识到外婆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开始存钱,当外婆去世时就存到了一百万。
这里也点了题。
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好看的点在于1.泰国的景拍得好。
开头就有水门寺大佛,日系配乐,石榴的开花结果隐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包括东南亚唐人街湿湿脏脏破破又带点中国元素的味道。
2.绿皮火车情结。
婆孙俩每天早上沿着铁路去卖粥,最后billkin在铁路边和银行打电话,火车飞驰而过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和我婆去赶墟(市集)。
3.billkin确实很帅。
虽然我没看过bkpp的泰腐。
4.最后敲棺材告诉外婆到哪了那一段让我直接泪崩。
很湾湾。
本来以为是讲述赡养老人,临终关怀之类的剧情,前半段阿安看到表妹阿梅虽然是外孙女,却拿到爷爷房子遗产的大头的时候,贪念其邪念生,想要开始打自己姥姥家房子的算盘。
在这过程中,从敷衍了事到精心照顾,常规套路:最后必然感化真心,血浓于水。
看完前半程的我,几乎有一种想要弃剧的想法。
直到阿安售卖房子的信息发布网上后第一位来看房的客人的到来。
姥姥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的那种伤心。
东南亚家庭中那种隐忍的嫌隙一下子刺中了我,当在家族中受到轻视怠慢委屈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我会第一时间爆发,争吵,冲突,激烈的情绪激荡,想要公平,想要很多爱,很多很多的爱,到偏爱的地步。
明明我很乖,很好,很懂事,为什么不能是你最爱的人。
明明你在我心里排第一位,为什么我不是你的第一位。
可能这也是独生子女一代所公用的脾性。
阿安的母亲最乖,最懂事,最体谅母亲,她事事操心,牺牲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人,可是最终也只是那个最懂事的孩子,最后的房子还是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
她也只能轻轻的说一句抱怨:“儿子继承遗产,女儿只能继承癌症。
”而最可怕的是阿安的母亲也不是姥姥命运的延续,不被惦念祭拜的父母,只有姥姥梦中哭喊着祈求怜爱,而住在大房子里生活优渥的哥哥却只是对妹妹说,你走吧以后都不要来了。
当阿安问姥姥说:“谁是你最爱的人?
”的时候,我泪如雨下,你爱我也惦记着我,却不是最爱我的,尽管我把你排第一,你也无法最爱。
我想要分出层级,分出段位,可是在老人的心中即使有最爱的人,也不会宣之于口,她尽量端平水。
她会因为耽误女儿的休息而发怒,会为大儿子体弱而从此不再吃牛肉,会把房子留给小儿子还债,会给外孙年年岁岁的存钱,想要高档的墓地也只是希望我爱的人,我付出一生的人可以记得我久些。
爱,要如何才能做到最。
它总有亏欠,总有委屈,总有偏袒,总有不公,姥姥的爱被分割成了无数份,所有人她都牵肠挂肚,所有人她都写完幸福完满,可是她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满足。
有人什么都不做却能得到全部,有的人做尽了全部却只有懂事两字。
可是,可是,可是,难道是不爱吗?
最揪心的就是,他不是,他是爱尽管不多也是爱,不够爱的爱也是爱,你不能因为他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多,便否认他不爱你。
谁都想要成为最爱,只是爱就那么多,最却那么少。
计较,委屈,怨怼,而姥姥选择沉默不语。
大儿子,小儿子,外孙,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可是为了表面的和谐,我愿意委屈些吞下这一切。
同影片中的姥姥一样在庙里许愿的场景一样,我也曾见到凌晨黢黑的神龛下,姥姥一遍遍为家里所有的人请求平安顺遂,虔诚而卑微。
她爱所有的人,请求保佑所有的人,虽然她有最爱的孩子也总是牺牲那个最懂事的孩子,可是有爱就够了吧,她已经尽力了,尽力去回馈大家爱,尽力不让孩子们委屈了,尽力去帮扶大家的心愿,只是,只是,她也是个普通人而已。
所有有爱就够了吧,最还是太难了。
实际上,我在撰写这篇日记时颇感踌躇,因为它将融入大量我个人私密的内容与体验。
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我在撰写电影日记(即影评)时的一个弊端——过多地掺杂了个人感受。
很多时候,它更像是我个人心结的梳理与释怀过程,而非对电影的客观评论或向他人推荐。
因此,在看完《姥姥的外孙》后,我犹豫了很久是否要记录这篇日记。
直到今晚,我接连完成了《只此青绿》和《解密》的日记后,最后剩下国庆期间在流媒体上看的《姥姥的外孙》。
我开始思考是否要记录它,而此刻我想讲述的内容并无任何预设,因为可能会非常冗长。
但我想,不妨就打开镜头,对着前置摄像头中的自己,看看能讲述到何种程度。
这个话题我曾与无数母亲讨论过,包括我的亲生母亲和岳母。
与岳母提及的次数相对较少,但与我的母亲却反复提及,从我二十多岁上学时起,直至现在三十多岁,仍在讨论同一件事。
那就是在新旧社会规范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享受了过多的红利。
例如,常有老父亲对女儿说:“你需要比哥哥和弟弟更多地照顾母亲。
”随后他便离世,留下女儿陷入尴尬境地。
按照旧的社会观念,女儿不应去照顾母亲,因为这样做会暴露出想要继承遗产的企图。
然而,父亲却按照新的社会规范向女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享受了新规范带来的便利,却又未按新规范给予女儿应有的物质或精神支持。
因为在村里人看来,这个女儿的行为不厚道,怎么能从别的村跑来照顾母亲呢?
是不是对这个家有所企图?
在山西,办丧事时会有大笔来自亲戚朋友的慰问费用,这些费用以及家里的祖宅遗产,女儿是否能分一杯羹?
答案是不能。
当观念进步被工具化《姥姥的外孙》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电影中有一句最精彩的台词,在短评中被多人提及:“女儿就是用来继承癌症的吗?
”“男孩继承遗产。
”我曾无数次与母亲谈论此事,起初她难以接受,认为我铁石心肠,甚至怀疑我是否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影响,变得老八股。
但并非如此,我只是觉得很多像我一样性别的人,在利用新旧社会规范转换之间的差异,为自己谋取利益。
当然,最终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利益并非为了个人私利,也没有实质性的金钱回报,但他们会顺应自己的内心去对女儿提出要求。
有时我也会陷入沉思。
以前那种认为男孩要对家庭负责的观念,男孩娶了媳妇后,媳妇与男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并享有继承家庭遗产的权利,这究竟是对人的压迫,还是因为我们既然有性别之分,就产生了这种分工与默许?
那么,这种分工与默许,究竟是一种错误,还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安排?
在如今这种默许需要被改变的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来界定我们该如何去做。
现在,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觉。
影片中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现象,即有些人在某个过程中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责任,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在心灵上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这种心灵上的收获与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回馈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就像许多老人照顾小孩一样,刚开始时往往心生抗拒。
为什么会是我来照顾?
为什么不让对方来?
我多照顾了,我们家是不是就吃亏了?
然而,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从最初能坐在自己手里的两个小屁股,到后来抱都抱不动的大孩子,这种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收获。
这时,人们可能会想,我已经老了,不能对这个孩子太好,这违背了社会约束,我要故意与孩子保持距离。
因为心理上的亏欠比物质上的亏欠更让人心痛。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些难以继续,因为再说下去会让我感到难受。
1. 无厘头喜剧今天是2024年10月7日,我这篇电影日记记录的电影是《姥姥的外孙》。
这部电影在营销时曾有一个不太吸引人的点,即它被称为中式家庭观的一次展示,这种营销话术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感觉太沉重了。
但如果营销时强调这是一部无厘头的轻喜剧,那我就会更愿意去看。
实际上,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非常感慨。
它是一部无厘头的轻喜剧,哀而不伤。
它的喜剧效果并不刻板,而是带有一点小小的无厘头,但这种无厘头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概括,没有脱离生活,因此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此外,泰国离赤道较近,阳光直射导致影子在墙上没有明显的明暗面,窗户在墙上拉出的影子较长,使得整个植物和建筑都呈现出一种影子很短、非常清新明亮的氛围。
特别是外孙拿着相机到处拍照的段落,系统地展现了这部电影在色彩和构图方面的取向,既有干净清新的元素,也有脏乱差的场景,但导演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视觉层面做得非常出色。
而且,我在看到片名出现之前,就被外孙的一个妹妹(不知道是堂妹还是表妹)把别墅纸烧进别墅里的情节所吸引,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脱口秀的封笔时候的金句良言。
于是,我放下手机,关掉流媒体,跟媳妇说这部电影我们得一起看看。
前面的十几分钟,我对这部电影的视听表现和故事内容已经非常肯定,它非常扎实,有值得我们现在生活思考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
如果你也想看,我就不再剧透更多了,你可以自己去看。
2. 王小帅不懂的中式家庭我后面还想聊聊这部电影里所描述的现象。
在看这部电影时,我多次和家人反问,为什么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内的创作者没有去做?
像以拍摄家庭伤痛著称的王小帅导演(虽然他也不认识我,但我还是要点名),你拍了《地久天长》这样的家庭伤痛片,说要剖析这些东西,甚至想要六个亿票房。
但你剖析到中式家庭的核心了吗?
你在《地久天长》里讲述了一对家庭因为失去自己的孩子而陷入执念和绝境,甚至男主角还出轨了年轻的女同事,女同事还出国给你生了个孩子。
这种隐藏剧情都能拍出来,导演懂什么叫中式家庭吗?
你想要破除的旧约束是什么?
我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包括《闯入者》,都带着非常强烈的西方自由恋爱的观念,那种绝对自由、不考虑任何人、只追求自己自由本性的观念。
他其实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式家庭。
他的作品内容全是中国的,但隐喻的又是外国的。
所以你说你要做中式家庭几部曲,但也没做出来。
当我看到《姥姥的外孙》时,突然感觉这就是我一直期望能看到的中式家庭。
当然,我不喜欢这个营销话术,因为中式家庭现在很难在主流层面被探讨。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没有人去重视它,要么就是这个问题太严重,大家没办法拿出来吐槽。
中式家庭这个问题真的非常严重。
你身边的父母这一代,或者爷爷、姥爷这一辈去世时,有多少个家庭没有因为分家产、老人小时候对谁好对谁不好而争吵过?
你可以大胆地发个弹幕说我家和睦和谐,没有经历这些事情。
我想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家庭。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经历这样的困扰,即家庭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而且,提出要让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来接管这些问题,似乎也不太现实。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膝下全是子孙是天伦之乐,是某种情况下的极致追求,是古代人眼中的财富自由。
所以这种环境的追求其实伴随着非常深厚的传统观念。
我这里不提及儒家思想或孔孟之道,也不借用《红楼梦》中的和尚与道士来比喻,我只是将其具体化为旧的社会约束。
在旧的社会约束向新的社会约束转换的过程中,无论你站在哪个立场,你是否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利用?
当你意识到自己被利用后,你是否有勇气指出对方的不当之处?
3. 在亲情中保留温情我的第一份工作并非由我的直属经理介绍,而是我在换部门后,与只共事了几天的所长结缘。
在离开公司一年多后,我再次回到这家公司,这位海南人,我的所长找我谈话,他告诉我,出去后要有归属感,不要觉得自己是公司以外的人,到别处也要把我们当作家人。
在聊到这些后,我也向他透露了我家庭的一些困境。
在我其他的电影日记中,我曾提到过我姐姐的事情。
她因网络诈骗损失了10万块钱,最后这笔钱是在全家巨大的压力下,由我还上的。
那段时间,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所长,他给了我一个唯一的解决建议。
他当时有两个孩子(还是有一个孩子我不记得了),他说,再好的亲戚、朋友或领导,在遇到钱的问题时,绝对不要拿钱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钱的考验。
他建议我,在遇到任何事情时,要在保留与每个人的温情的前提下,把最难听的话说清楚。
不要因为是亲戚就不好意思要求对方承担应负的责任,而是要直接说清楚,我不要这笔钱了,我就是想把这个事情解决,同时你要承担这个事情带来的所有后果。
从那天开始,我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观点,那就是我会非常照顾好自己。
这可能会被视为自私,但我照顾好自己,从不去企求别人给我好名声,如“好儿子”、“好丈夫”、“好女婿”等,我只希望在这些关系的背后,还能保留一些温情,这种温情能让你愿意靠近我。
4. 姥姥变菩萨在《姥姥的外孙》这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姥姥在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她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突然变得像菩萨一样。
她把自己当作一个活菩萨,逆来顺受地接受一切。
无论是想骗她钱的人,还是想从她身上捞点好处的人,她都毫不计较。
她完全不把自己当人看,而是达到了一个无我、一切皆空的状态。
她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想要,别人从她身上剥削、践踏、瓜分、利用她都没有问题。
这位姥姥最后的状态就像一个菩萨。
影片中前面出现的内容,是在传达不同的人面对菩萨时的态度,是单手推还是双手推正。
但最核心的是,我觉得姥姥把自己幻化为了一个菩萨,你必须达到这种境界,别人把你所有的亏都吃走了,你也毫无怨言。
只要你开心就好,这不是那种虚伪的开心,而是真心的希望你过得好。
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儿子、女儿,也是对外孙女。
姥姥们有自知之明的地方在于,她们从不跟女儿说“你家是我最想待的地方”。
当她的家被小儿子卖掉后,小儿子用剩余的钱给她找了一个多人拼房间的养老院,她都没有跟女儿说想跟她在一起,想在她家占用一片空地。
这简直就是菩萨的行为。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姥姥就是菩萨,她用自己的善心改变了她的每一个孩子,包括大儿子那种不愿意掺和家里事情、看不起家里或讨厌家里的态度。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儿子,你们看不起我也就算了,我通过这一年的事情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看不起的样子。
她也告诉自己的小儿子,你不是出去被骗钱了吗?
行,你把我所有东西都骗走。
当你最后的一张底牌我已经交出来后,就没有人为你撑腰了,你得自己站起来了。
还有这个外孙也知道你是来要钱的,我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拿走。
5. 我,伪善还是不在乎说到这里,我其实并不是说我的目标有多么高尚,我希望成为她那样的人(这句话我说得非常犹豫,因为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
在很多情况下,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些事情,也知道我不应该有情绪。
就像这位姥姥一样,我把所有东西都交出去的时候,我是出于好心的。
但当别人真的拿走了,我会难受。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恨自己,为什么连这件事情都斤斤计较?
这时候我就非常自恋,对自己的设定特别自恋。
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恶心,满口都是不在乎,满口都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想让大家都好,想让大家在我身上还有一些温存,不要讨厌我。
这就会让很多人说我身上带有一股强烈的蔑视别人的感觉。
我就很好奇我什么时候蔑视你了?
我只是不在乎,而你在乎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姥姥的外孙》里面涉及的故事。
但确实有很多人讨厌我这样。
因为很多时候,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里,我会假装自己非常渴望、非常想要更多。
比如我非常想要多一点的工资,想要得到领导的认可。
但其实我并不在乎这些。
很多时候,在公司开会时,最难听的话都是我来说的。
为什么?
因为你把我开了,我不在乎。
真的。
比如公司领导看到我这段话,拿截图说明天要把我开除,我可能会难受一下,会跟他要一下N+1还是N+3的补偿,但我真的不在乎。
即使我没有工作、没有一切、还有巨大的负债,我依然可以在我的老家农村的宅子里面维持最低的生活状态,一个月领几百块钱的低保,我也可以生活。
我的生活追求就这么简单。
那些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衣服、财富自由、居住自由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可能达到。
因为你达到以后会有更多的欲望。
跑题了,但《姥姥的外孙》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停不下来思考。
我对姥姥的外孙的那个结尾毫不意外。
6. 错怪老人后的百万决定如果我是那个外孙,在意识到我错怪了一个老人的情况下,我绝对会拿出那100万泰铢,给他安排一个好的墓地。
这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余生闭上眼睛都会想到这位老人。
我曾利用他,剥削他,拿了他的钱,这会让我夜不能寐。
我看到很多人以将来要过得更好、要有自己的电竞事业等为理由,认为拿走奶奶的100万是合理的、应该的,但最终却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我也看到很多人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剥削他人,事后却心怀愧疚,活得不够坦荡,十分痛苦。
我非常理解外孙最后的决定。
当然,这个话题不能再深入了,否则就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事情。
我认为这部片子值得更多人观看。
当你心中有很多积压的情绪,或者给别人造成了困扰和结怨时,看完这部电影后,你可以联系那个人,和那个人谈谈自己当时的决定。
除了为了大家,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放过自己,不要再给自己施加压力,逼着自己一直前行。
这可能是一种观念,就是更多地传递这种不在乎的态度给别人。
只有彻底地放下自己,再去上班,再去见一个人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光明磊落、心怀洒脱。
你会发现那时的自己非常自然、放松。
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7. 冒犯艺术与家庭回归把自己变成一个像那位老奶奶一样的人,有点毒舌,有点无厘头,有点恶趣味。
就像蔡康永说的那样,我喜欢在聊天时冒犯别人。
因为有时候,大家需要通过冒犯来把一些所有人都不敢说出来的东西说出来。
这正是从旧的社会约束向新的社会约束转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来把这些事情说出来。
过段时间,我妈可能会来我这里,住在这个小床上,帮助我们度过待产的这几个月。
我其实有很多片子想和我妈一起看,比如刚才提到的《地久天长》,还有张艾嘉的《相爱相亲》。
另外,还有一部电视剧《日光之城》,前两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几集。
我和妈妈感慨说,从小到大,我都没有意识到最幸福的事情是每天晚上八点,爸爸打开电视,我们一起看各种经典的电视剧。
那些时光塑造了我们家四个人聊天的内容,关于世界的想象,关于各种话题的探讨。
我们需要很多东西来让自己的观念保持一致。
我希望我妈来了之后,能结束从我十二三岁上初中住校到三十四岁这二十年间,与家里没有长时间共同交流的分离状态。
这段时间,我姥爷去世了,我姥娘也去世了,我爸也轻度老年痴呆了。
以上就是关于《姥姥的外孙》的电影日记。
“养儿并不防老”宣传片,拍得细水流长就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
很多人说看哭了,我看的时候只觉得心中酸涩,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觉得在照镜子。
姥姥生了两儿一女,日常最在乎冷漠自私只顾小家的大儿子,房产留给嗜赌欠债的小儿子,就连攒钱也是给一开始为了遗产来亲近自己的人外孙。
而那个年少时心疼妈妈卖粥辛苦辍学帮忙、为了带妈妈化疗而将超市的工作调成夜班总是吃力不讨好而无怨无悔的女儿呢?
只得了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
”明明姥姥也吃过重男轻女的苦,悉心照顾父母结果父母将家产都给了哥哥,临终前找哥哥借钱买墓地还被赶走。
因为哥哥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就连自己那个被哥哥鄙视的渣男死鬼老公,也是父母给她选的男人。
明明也不甘心,却还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
男主妈妈那句“儿子继承家产,女儿遗传癌症”是全片最佳。
为外孙祈福种下的石榴树、为外孙从小攒的一百万泰铢,虽然外孙本质上是个不错的有孝心的小伙子。
但试想如果是个外孙女呢?
还会有这些待遇吗?
全片唯一得到了遗产的保护女孩是男主的表妹阿梅,因为照顾她自己的爷爷得到了爷爷的房子,却还是被各路亲戚骚扰要钱。
都说生孩子是为了自己老有所依不至于孤苦无助没人收尸。
但是看看男主姥姥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没拿到房子撒手不管老母,一个得了房子还是将老母送去敬老院,最后是女儿和外孙送的终。
阿梅的爷爷儿孙满堂但是除了阿梅,平时其他子孙每周就来看望15分钟,阿梅后来还有偿负责照顾姑姑,因为姑姑的孩子都在国外。
你要说可以生女儿,但为什么要让更多的女孩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奉献和牺牲呢?
(BTW,潮州华侨背景让我对潮汕地区的刻板印象又加深了)
不知道你小时候对春节是怎么看的?
我小时候特向往春节,总觉得春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有压岁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春节的呢?
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
可能是懂事了,也可能是长大了,看得见欢闹的背后是人情冷暖。
我总觉得20岁以后过的每个春节,都伴随着大家族里的鸡飞狗跳和分崩离析。
现在你让我回想有什么幸福的画面,我完全没感觉,但你要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能回想起一堆。
当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开始还显得人丁兴旺,其乐融融,渐渐的,当男人开始喝起酒,女人开始洗碗收拾桌子,争吵就来了。
有喝酒后开始大喊大叫的,有的开始抱头痛哭。
仿佛一年里积压的所有委屈,都要在家族宴上来说。
见识最多的还有妯娌之间的互怼,最后夫妻双发争执,摔盘子摔碗,不欢而散。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我都免不了看向风暴的中心位,我的姥姥姥爷,这对儿家族宴会的发起人和始作俑者。
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又会觉得,每年都闹这么一出,这是当时他们最想看到的么?
我记得有一年也是在姥姥家吃完晚饭,看春晚到十点多,老爸开着小三轮带着我和我妈回自己的家,我就和妈妈说,明年我们能不能自己过?
每年春节聚会都见识吵架,真的觉得好累啊!
【一碗水端不平】是很多孩子多的父母做不到的,于是很多儿女在成年之后也会觉得有亏欠感,觉得被委屈。
平时看不出什么,一旦一大堆儿女都出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争宠、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不给玩具就大吵大闹的模式。
我的姥姥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八口人,再加上彼此的伴侣和孩子,差不多就20人了,如果孙子们也都有了交往对象,那真的是奔着四十人去了。
我妈妈是长女,从小就被教育,爱护弟弟妹妹,让着弟弟妹妹。
长女如母,这个身份套在她身上久了,她就生出了很多责任感,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愧对别人。
我姥姥性格里的一种类似男人一般的坚强,完全的遗传给了妈妈,当然也包括疾病。
在农村,养儿防老,两个儿子,一家一个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
女儿是破出门的水,始终属于别人家,所以在农村,似乎约定俗成的是,女儿没有什么继承权。
但往往老人们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都是女儿们在照顾,你说是她们自己在尽孝也好,是老人们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传承也罢,总之,最后端茶倒水,换尿布擦身子的,大部分都是女儿。
而她们却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任何继承的权利。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姥姥的外孙》,讲的是这位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的姥姥,养育了有钱炒股的大儿子,不学无术欠赌债的二儿子,以及离婚打工的三女儿。
姥姥自己还有一栋破房子,一直想着当游戏主播的外孙,见识到堂妹照顾爷爷,最后爷爷把遗产都留给了堂妹,于是也心生一计,想着如果姥姥还有一年的寿命,如果尽心去照顾,会不会姥姥因为感动,把房子留给自己?
这样自己卖掉房子,就有了就了第一笔创业的资金。
而姜老人辣,独居多年的姥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鬼心思?
她甚至看到有人带着外孙发卖房询价的帖子,却依旧面不改色的没有拆穿外孙。
最后,姥姥的病连化疗都无法进行只能放弃,外孙才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最不争气的二儿子。
大儿子生气的离她而去,说就是葬礼也不参加。
外孙则是推着轮椅,眼含悲愤的质问姥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名第几?
为什么你不把钱留给为你付出最多,最爱你的人呢?
姥姥只是满脸泪水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能回报你的,你可以不用照顾我了。
谁说亲情之间没有算计?
可能一直都有。
爱都怕比较,我们都怕在比较当中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姥姥的外孙》这是一部泰国片子,剧里的姥姥的设定是潮州人,会偶尔说潮州话,而孙子则是地道的泰国人,虽然是华裔的身份,却完全不懂国语的方言。
它第一次抛掉了中国电影里要么母爱如山为你奉献终身,要么父爱如苏大强气你半死的这种脸谱化的设定。
它第一次把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展现的【家丑】,搬到了桌面上。
对这种片子还有类似印象的是很多年前我看的一部赵丽蓉老师演的《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幕,父母最多端上来的团圆饭的盘子里,放着一沓一沓的钱,对着儿女说,吃吧,你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么?
如果《姥姥的外孙》是这样一部最后拆穿亲情的作品,那我最后也不至于在电影后半段哭了很久。
是因为人性里的复杂,在短短的120分钟,展现的层层递进。
我无法分辨外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唤醒了对姥姥的真爱,而不是等着她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自己。
当他把爷爷的银腰带送给二舅,让他去偿还赌债,我还能感受到,他觉得自己从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
但当他在许愿卡里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我其实已经分不清,这是他的真心,还是他演给姥姥看的。
剧里的姥姥,到了疾病后期也在坚持卖粥,像极了到生命尽头也不放弃工作的社畜。
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只要有事做,自己就有价值。
她也是真的爱钱,十块二十块的攒,把卖粥的钱放到饼干盒子里,当她发现盒子空了,第一眼看向外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愤怒了!
谁动了我的钱?
不论他是谁,哪怕是外孙都不行。
最后外孙调出了监控,原来是二舅偷走了,姥姥就一下子泄了气。
她会在周末穿得美美的,坐在巷子口,因为周末是儿女来看她的时候。
她会把衣服的下摆最后一颗扣子不系上,因为觉得坐下来很憋。
她还会穿着当年大儿子给她买的彩虹鞋,哪怕不合脚。
你说,三个儿女她不爱谁,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说她有没有偏爱谁,那一定是有的。
当一无所有的姥姥被外孙从养老院接回去住,当外孙不知不觉学会了潮州话。
当他看到姥姥穿的衣服,不自觉帮姥姥解开下摆最后一颗纽扣的时候。
爱就突破了算计,变成了爱本身。
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度量。
我不知道当姥姥看到大儿子一家三口的许愿卡,没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了已经被这个小家所抛弃。
当她说,我想换一双鞋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放下了这份感情。
当姥姥像女儿当初收拾自己冰箱的时候一样,也开始在女儿的冰箱里翻翻找找碎碎念,告诉她不要吃过期食品,会得癌症。
女儿说出那句: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我相信那时候姥姥对女儿表达的爱,也是真的。
最有趣的是,姥姥自己做为女儿,当年她就眼睁睁的见识过,自己照顾父亲直到去世,而父亲最后还是把房子留给了哥哥。
当她自己患了癌症,想要买一块墓地,去找哥哥要钱的时候,哥哥则直接拒绝,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钱,是理所应当。
是的,即便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当事人,即便自己也遭遇过这样的迫害,但她到最后,依旧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二儿子的心疼和担忧,选择把房子留给了【最需要】,而不是【最爱】的人。
哪怕这个做法可能让她万劫不复,她依旧也这么做了……这是才是这个电影展示的【亲情里最大的癌症】。
我的姥姥是胰腺癌晚期走的。
据说临去世前的大半年,都是她的四个女儿在照顾。
我妈说,那段时间每次照顾完姥姥,她回家都要大哭一阵。
姥姥临终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金首饰留给了自己的几个女儿。
她其实不知道,她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其实是铜的,是那年她遇到了拍花的骗子,被人骗走了,大家买了一个假的,骗她说戒指找回来了。
我妈就主动说,这个金戒指留给我吧!
姥姥出殡那天,我妈哭到晕倒,嗓子都哭哑,我陪了她三天,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讲了这个故事。
我做为姥姥的外孙,在后来两个亲孙子出生后,我也被教导着要让着弟弟妹妹。
从小就见识到,他们有鹅蛋吃,我只能吃鸭蛋。
那时候我就知道,亲情里也有不平等。
成年后我一度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我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心如死灰。
每年上演的一场和和睦睦的家庭大戏,我坐在后台,看到打得沸反盈天。
我的姥姥反而是忽然过了某个年纪之后,开始变得轻盈了。
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管不了谁了,那就任他们去吧!
所以我对她最后的印象,她不再刚强,不再愤怒,甚至不再有力量感。
她进化成了一个笑意盈盈的老太太,不管别人的事儿,包括子女。
甚至她都不管多余的事儿,结婚离婚,生不生孩子,都不再过问。
姥姥晚年热衷养猪,甚至我一度觉得她在把猪当做孩子养。
她养的小动物都出奇的茁壮,不知道是不是也吃下了许多的爱心的缘故。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但她依旧还有那么多的愤怒、操心、不如意,总希望自己主导。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情节,是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舅,房产证是妈妈交出去的,她甚至还为此骗了大舅。
回到家,妈妈躺在沙发上,儿子很自然的坐下替妈妈按腿,问妈妈,你就真的没想过要姥姥的房子么?
不然为什么你最近去的很频繁?
妈妈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真的很想她,想看看她。
亲情,永远是复杂的,爱恨交织。
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一面,天气不可能只有晴朗一样。
所有的复杂,最后才能变成羁绊。
故事的结尾,外孙用潮州话敲着棺材给姥姥指路,走的那一路,我跟着哭了一路。
也许人生所有的爱,也就像这条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它可能复杂到最后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出它的名字。
最近暑期档,高分电影几乎没有,《姥姥的外孙》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走心,特别是对我这个潮汕人来说,能看到一部涉及潮汕养老与送葬文化的电影,令我非常欣慰。
在内地,相关的影视作品几乎是空白,而这部电影部分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期望。
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核心表达上已经很接近。
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he Chinese Family》,但我觉得改为《The Teochew Family》可能更合适。
接下来,我想谈谈电影中与现实潮汕文化相呼应的部分。
1. 潮汕话与肢体语言的传承 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外嬷(外婆)使用的潮汕话及一些典型的肢体语言。
外嬷的潮汕话非常标准,表妹次之。
当外嬷在床上因身体疼痛而喊着爸妈接她时,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几句潮汕话一下子把我从电影拉回了现实。
许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是想象他们的父母会来接他们。
另外,电影中奶奶几次出现弯手指的细节,其实在潮汕文化中也象征着死亡。
2. 清明扫墓的仪式感 电影开篇的扫墓场景中,奶奶让阿安将花瓣均匀地洒在坟墓上,这与我们每年清明扫墓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会将纸花(一种用于扫墓的长条纸)撒在坟墓上。
我还记得爷爷在世时,总是嘱咐我们要把纸花均匀地撒好,虽然那时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含义。
另外,一些长辈会自己存钱为自己买一个坟位,这在潮汕话中称为“生基”,其实与电影中奶奶想为自己买一座别墅的愿望很相似。
3. 葬礼的仪式与传统 电影中的葬礼场景将阿公和外嬷的部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葬礼过程。
阿公的部分展示了在大堂悼念、烧纸和分遗产的环节,这与潮汕人的习俗几乎一致。
老人去世后,通常会选好出殡的日子,在此期间,子孙们要守夜、烧纸祭拜(烧房子、车子、手机等)。
电影中外嬷的出殡过程也填补了爷爷葬礼上的一个空缺,那就是绕着生前的地方走一遭。
在潮汕,出殡时也是如此,伴随着哀乐,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
而在电影中,只有家人伴随着车子完成了这段旅程。
4.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潮汕的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虽然不全面,但涵盖了大部分情况。
第一种,老人家比较好强,不愿意搬去子女家住,子女会给些伙食费,而老人家则靠自己做手工或小买卖过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聚在一起。
电影中的外嬷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老人家选择“食火头”,即轮流在每个子女家住一段时间,通常每个孩子一个月或半个月。
第三种,老人家在其中一个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负责生活费。
通常情况下,老人家会住在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孩子家,而其他兄弟姐妹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电影中的外嬷在受伤后,从第一种模式转变为第三种。
5. 隔代亲的体现 电影中,表妹照顾爷爷,阿安也效仿想要照顾外婆,尽管动机不纯。
然而在潮汕文化中,确实存在隔代亲的现象。
当年外婆中风住院时,我和表哥也曾在寒假期间照顾过她,为她按摩、陪她聊天。
这段经历让我在观看电影时,不禁想起了与外婆相处的点滴。
电影中外嬷为外孙阿安存钱的情节,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去看望外婆和奶奶时,她们总是偷偷塞钱给我们的情景。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比如女儿的形象其实和潮汕出嫁女儿们的处境很相似等等,但电影想表达的核心是,女人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直到她离世,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她的子孙。
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我也真心希望能有本土导演拍出不用炫技、却能讲好这片土地故事的作品。
01姥姥虽然穷,但好歹还有一套房子,苍蝇再小也是肉。
大舅,小舅,包括自己的妈妈,都突然变得特别热心,频繁照顾姥姥。
外孙必须要在一众亲戚间,杀出重围,成为姥姥心里的No.1,才能拿到遗产。
这部电影,其实说起来故事不算新鲜,结局也都能猜到,无非就是冲着钱而去,最后收获了爱。
但是,电影拍的实在是详细,细腻,质量高的一塌糊涂,真实而有力。
不仅以一种非常冒犯的态度,揭开亲情,遗产,老人和死亡的面纱。
更难得可贵的是,还在此之间,保留了深厚的感情。
人家都说,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家庭利益和感情的纠葛,本就是一笔烂账。
但这部电影,不仅厘清头绪,还把所有美好的,和丑陋的,复杂的全方位的,统统摆上台面。
无论是质量,完成度,还是情感浓度,都推倒极致。
也难怪,他可以拿到9.0分的高分。
IMDb,8.4分。
在泰国,也是凭借实力,轻轻松松票房冠军。
很有可能,这就是年度最佳电影。
细节详实,真实有力,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因为同样的母题,我很容易就联想到《CoCo》和《楢山节考》。
《CoCo》虽然有300万人评分9.1分,却是奇幻风格,并且是墨西哥文化,对比《姥姥的外孙》东亚现实主义,带给我的代入感,和冲击力,更大。
02这部电影看似是以外孙为主角,但其实隐藏线,是以外婆(姥姥)为主角。
因为外孙的所有动机,和转变,都是在明处。
而随着剧情推进,我们才走进外婆的内心世界,挖掘到外婆的角度。
也因此,后劲儿上来之后,感受到了外婆这个老人的视角,突然间,就热泪盈眶。
我看完之后,真的很心疼外婆。
这老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到老到死之前,都还要摆摊卖粥。
被重男轻女的所迫害,贫穷苦难,一辈子求神拜佛,没享过福。
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有个体面的坟墓,可以让儿孙多来看看她。
就那么一丁点遗产,还要被三个儿女一个外孙惦记,苍蝇再小也是肉。
得了癌症,七老八十,躺在床上喊爸爸妈妈——即使这个爸爸妈妈,是重男轻女的,把房子全给了她哥哥。
自己的亲哥哥,那么绝情,一丁点都不给妹妹留,简直残忍。
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后劲太大。
好在片尾也说,幸运有个这么好的外孙,能够照顾她,给她送终。
外孙一开始,也是奔着钱去的,但祖孙两个人,是真的发展出了真感情。
你可以说,外孙动机不纯,也可以说,这个故事太老套。
但人和人之间相互接触,都有一个初始的动机,或者契机。
真正决定这段关系的,其实是相处的过程,以及质量。
两个心灵的咬合,有时候就像是齿轮的转动,总是有一个相互作用力,去流转,去做功。
甚至有时候,恰恰是那种无序的扰动,反而让一潭死水的平静关系,多了变化的可能性。
打破平衡,让矛盾凸显,让浮尘落地,组织出新生。
而这个过程里,一定会有只属于两个人之间共享的秘密经历,基于共同记忆所制造出来的暗语编码,可以让彼此具有独特的辨识度,也就形成了情感绑定。
尤其是,如果这份情感,早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埋下伏笔。
而这个电影,以及导演的手法,是真的出色。
剧本,拍摄,就是五脏俱全,把细节推到极致,挑不出任何毛病。
也因此,在情感逻辑上,完全通顺,动人心扉。
所有的伏笔,都丝丝入扣。
细腻的感情,细思恐极但又极其现实的拆解,以及那一抹温情,简直就像是用小刀子在心里划。
哪怕是我,也在回到家后,代入外婆的孤苦生活,忍不住哭了。
03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中国家庭》虽然是泰国故事,但一家人是潮汕移民,电影中有大量的潮汕文化和潮汕方言。
美术镜头,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如出一脉,叙事风格,又很像马来西亚近些年的那些家庭故事片。
可以说,是东亚电影集大成者。
既然充满了东亚文化和中国文化,自然离不开“重男轻女”这个命题。
外婆本身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最后的结局对遗产的分配(其实就是那套房子),也没有分给女儿。
这不免引起一些观众嘀咕,说外婆同样重男轻女。
我觉得没有。
或者说很轻微。
外婆对子女的爱,分不出孰轻孰重,分不出第一第二,这是电影最催泪的点之一。
首先,她肯定不是传统的重男轻女。
她只是没有特别偏爱女儿罢了。
要说她有偏爱,那就是在金钱上,偏爱了小儿子,也就是小舅。
但也不是出于重男轻女,而是因为小舅不成器,没办法独立生活,恨铁不成钢。
电影也让外孙骂了小舅两次,第二次时说,外婆没了,以后没人帮你了。
这也是把细节都摊开来,让观众自己品味。
家庭情感和金钱纠纷本就是糊涂账,你可以说外婆在物质上偏心小舅了,但不能说她重男轻女。
因为大舅,她是一分钱都没给。
其实,对大舅,她为了祈福,几十年没吃牛肉。
对女儿,她又是帮忙带外孙,又是存了一辈子钱,听说女儿连轴转,她直接说自己不化疗让女儿睡觉,还独自偷偷的哭——很多人想必都不记得这个细节了吧。
怎么不爱女儿呢?
对小舅,这烂泥扶不上墙,她操心对方活不下去,给的钱最多。
但外婆的爱,不仅仅在物质上。
小舅拿到钱,还不是眼馋石榴?
石榴,谁能说不是爱呢?可以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她把能给的,全给了三个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是,她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
又有谁爱她?
如果不是外孙机缘巧合的给她送终,在最后一年带给她些许幸福,恐怕,三子女都没有感谢过自己的母亲吧。
很多人都忘了,爱是相互的。
所以,且别说外婆和传统极端的重男轻女无关,哪怕有,也只是轻微的,可以理解的,是比上一代要进步巨大的。
电影要说有谁是恶人,那只有外婆的哥哥。
优秀的电影,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而是把道德困境诚实的刻画出来,让观众自己品味。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付出总比得到安心类似的金句很多,毫不避讳能品出多少,全看个人水平,就像一面镜子,看见什么,其实都是自己的投射。
只说如果看完这部电影,没有感受到爱的细节,只单方面想着金钱上的不公,那也实在是有些局限了。
04最后,我的观后记短评,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有剧透)敬观音的茶,要用壶烧开。
给儿子祈福,不能吃牛肉。
下摆的扣子,松开秀性感。
全职的外孙,听不懂潮州话。
出生给你种下的石榴。
考试第一名给你存款。
存下的钱,给你买新房子。
大儿子送的鞋,挤脚也要穿。
但看出大儿子只为了遗产,于是想买一双新鞋了。
希望小儿子不要来,因为说明他过得好。
说不出最爱谁,但最想让女儿陪。
得了癌症的阿玉,也是化疗没完成就走了。
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
爷爷奶奶,你们在哪?
春节剩下的饭菜,一个人要怎么吃的完。
一周一次的聚会,也没能一家人坐下打牌。
什么时候,外孙给外婆唱摇篮曲。
什么时候,再路过你生前的粥铺。
我没有东西留给你,你不用再照顾我了。
阴阳相隔的彩虹,呼啸而过的火车。
低眉的世尊,沉默的菩萨。
故意撒一团的花。
专注,虔诚,理性,本然。
我知道你看得到我,我也看见你了——扫码关注
“风吹过的时候,我才又把花重新撒开了,本来我就是要等着你入梦来见我,然后告诉我你的新房子到底住的怎么样。
”其实在看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三兄妹到底是个什么的德行,我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姥姥和外孙的日常上了。
1. 喜欢把衣服的最后一个扣子解开,展示自己性感的身材-共出现两次前后呼应2. 出殡的时候穿的姥姥买的衬衫3. 清明不好好撒花姥姥会打你4.接姥姥从养老院的三人间回家5.一次因为外孙流泪是因为他走了,另一次是他来了等等,之后想起来再补充
《姥姥的外孙》在内地公映的时候,正是我料理妈妈后事的日子。
几近年末的日子,我才好好的看了这部泰国年度口碑之作。
共通的情感侵袭我的疼痛神经,对于故去带来的无尽思念再次汹涌心头,虽然哭的难受,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温柔的治愈。
治愈离别的痛苦,让思念与回忆的温度变成余生的永恒纪念。
泰国华裔的情感刻画,勾连了两个国度,两个时代与祖孙两代人的感情燃点,在两代人相对的最后时光,以轻盈的情感渲染厚重的亲缘温度。
各怀心事的家人,在一脉相承的情感关系里,点醒与感悟关于爱的表达。
电影以简约的故事关系构建三代人的温暖空间,轻巧延伸出不同家庭成员各自面对的生活困境,在不同阶层人物之间,传递出属于中华子孙的复杂情怀。
泰国电影形式上的轻盈浅淡,往往内在的情绪都很浓烈。
《姥姥的外孙》以感官框架的“轻”,烘托精神感染力的“重”,让情感在涓涓如溪的流域里最终汹涌成河。
这种四两拨千斤一般的情绪展现,真的是太戳入观者的内心,不需要强劲用力的炫技展示,就可以深入人心,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种表达。
无需多言《姥姥的外孙》多么精巧的展示,因为它足够简单也足够真诚,一切都是化繁为简的完美表达。
正是这种质朴,也因为其中对于泰国华裔的身份描写,让电影的意义也变得不同。
还有传统家族关系的描写,在重男轻女的压抑之下无奈的诉说,都带着温柔的批判。
它是一部满溢情感的电影,抛却戏剧张力的情绪调动,之用情感的弦外之意,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最亲之人的关系。
哭的很痛,痛也是一种治愈,我要一直思念,用一辈子去想念挚爱之人。
《姥姥的外孙》无疑是这个暑期档最好的电影,它好哭,也好痛。
泪点都来自于“人老了就开始盼人了”的酸楚。
外婆在他人坟前许愿自己死后也住进独栋别墅,穿得漂漂亮亮的坐在门口等待孩子们回家一起吃饭,她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的,是对凉薄的亲情的拼命挽留。
东亚家庭中的老人,永远是不需要台词修饰的泪点。
而『痛』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受最多、最不寒而栗的部分。
因为它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东亚家庭“吃人”的本质,尤其是在“吃女人”上,更是毫不留情的敲骨吸髓。
人老了就是累赘,哪怕来看望也只愿停留15分钟,哪怕一起吃了饭也不愿再打一局牌。
如果说老人还有一丝的价值,那就是临终前让儿女把“尽孝”的戏做足,是身死后留下一笔遗产。
而这并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电影呈现了这个社会是如何彻彻底底的、理所当然的『吃女人』。
爷爷可以略过子女把房子留给临终尽职尽责看护自己的外孙女,外婆却只能留给一屁股债的小儿子;明明很爱吃牛肉却因为大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去信观音菩萨而一辈子不再吃牛肉;哪怕是想用一个漂亮的独栋墓地换子女们在自己死后能多来看看自己,也不愿动那笔存了一辈子的、给不成器的外孙的基金;自己的父母走之前都是外婆照顾的,而遗产是给了哥哥的;还有外婆糟糕不堪的婚姻,也是父母给她选的。
到了子女这一代,对女性的剥削是依旧延续的。
外婆摔倒后,大儿子留下了钱,小儿子什么都没做,真正在外婆身边照顾的,是女儿阿秀。
而外婆什么财产都没给女儿留下。
阿秀也遵守了传统孝道的规训,认为“付出总比得到让人心安”。
孝顺是做给外人看的,却真把自己骗了。
而且,你会发现,亲情的破碎是注定的,到了阿安这一代,亲情是明晃晃的利益。
为了一台游戏机对辛苦工作回家的母亲笑脸盈盈,发现阿梅把临终照护变成谋利的生意而打起外婆的主意,无论是阿安还是阿梅,他们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亲情纽带,而更讽刺的是,这样的阿安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拿到外婆生前为他存好的巨额基金,而东亚女性,却极少如阿梅一般,拿回自己应得的报酬。
这就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东亚社会,对男性的偏爱总是没有保留的。
“姥姥的外孙”是大陆上映的名字,“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才是这部电影的原名,也是不假修饰的现实。
东亚亲情,是一本假惺惺的道德经,是一场自私算计的生意。
自私的儿女,被遗弃的老人,这是东亚家庭更是中国家庭应得的报应。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现实就是如此彻骨的寒冷。
其实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讨论的情节,但因为我看的是点映所以不想把所有细节都提前暴露。
写下这些是因为,希望看过的人,别再骗自己了,这不是温情的家庭叙事,这也不是感人的祖孙情深,这就是对东亚家庭,尤其是中国家庭的一纸血淋淋的控诉。
没哭。没那么好。泰籍潮州人。催婚催生的回旋镖。亲情靠不住,唯有金钱遗产才可以获得体面的临终关怀,而像外孙这种幡然醒悟是要以姥姥一生的储蓄作为代价的。十泰铢一袋粥啊,天天四点多起,小儿子把十万泰铢现金偷走,又分得那一栋破旧老房子,大儿子还因此生恨,那一句对外孙的戏言确实一生悲苦的储蓄,还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死后子孙的醒悟,悲催的文化!我想诅咒它!
大半夜热度暴涨,你们都是晚上三四点看电影吗?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当阿安妈妈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出这句话,母女二人相视一笑泯恩仇,这部片子神了。它直面了家庭关系中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姥姥去找哥哥要钱,说当年我给父母送终,他们却把房子和钱都给了你。哥哥说幸好没有给你,不然会被你那个没出息的丈夫全部败光。姥姥说,那个没出息的丈夫,也是爸妈给我找的。哥哥说我不可能给你钱,你应该去找你的后代要,你以后不要再来我家了。妈妈在葬礼上问阿安:爷爷留给我的银腰带呢?房子留给弟弟,她平静地接受了,甚至帮忙挡住哥哥。但是连这条银腰带都被自己儿子偷偷给弟弟还债,她甚至没有知情权。整部片子我最能共情的是她。阿安当然讨喜,感谢导演编剧把他写得这么丰满。跟表妹的关系里也许藏着一桩猥亵往事,他走出来了,表妹变成了自愿在成人网站出售视频的女孩。
就…一般般吧,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分数那么高,还是说年龄越大越不容易被感动😹
不觉得温情。分明是东亚女性地狱故事,一代一代照顾老人、但却没有继承权。什么养儿防老,自己赚钱存钱才是硬道理。“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照顾重担。”
其实,当以前只顾玩游戏直播的儿子会主动坐下帮妈妈捶腿按摩时;当妈妈坦然地说出“付出比索取更让人心安”时;当外孙拿出姥姥留给他的存款买墓地并说“姥姥,你在我心里排第一”时;我们就应该明白,妈妈所得到的,其实远比两个兄弟多得多!
你不拍,我不拍,“华人文化”老外拍
哭不是因為感動 而是照了鏡子
很难想象一个片子能通过一个遗产继承问题包揽了当下几个最具争议的社会议题,整个东亚都避不开的女性作为母亲就必须牺牲自我权益以及正视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空巢老人、临终关怀、等待死亡感知死亡,加上久石让式淡淡的配乐,整个片子有种是枝裕和的哀伤风格,结尾送别高潮戏不煽情却催泪,泰国的现实题材拍得太好了……
BC生日赠票。煽呗,但没太煽到我。类似的事身边人尤其上一代人天天在上演。我觉得我已经跳出来了,感想其实是“一个也不同情”。他们为一点保守的价值观和金钱利益活着发烂发臭。我未来独居一个人死也发烂发臭。我们都没有光明的未来 :D
其实没太特别触动到我,我只看到了共通的东亚女性困境,困在由重男轻女而延续千百年的东亚家庭体制里;还看到了家庭里被藏匿的不体面的丑陋——混合着算计的爱。唯一让我触动的是由女儿口中说出来的那句“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女儿与祖母的苦痛一脉相承,被驯化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而甘之如饴,不懂为什么还是把遗产给了最不学无术的小儿子,而真心爱自己的女儿却毫无给予。其实梅这个女性角色才更值得女性学习,要学会争取,在东亚家庭里,“无私”只是用于规训女性的带着镣铐的美德,更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贞节牌坊,一种桎梏
大概猜到怎麼樣,最意外的是拍得很平實,又不刻意煽情。你總會在裡面看到自己家的家人或親戚樣貌,但他們就是這樣存在著的。
在“老人”面前加上“空巢”来渲染悲剧效果,最终让观众泪如雨下其实是种创作取巧。说白了,本片的姥姥育有两儿一女、名下有老宅、有自己的事业(粥铺),患癌1年后去世才不到80岁,试问走进影院的观众有多少个能自信四十年后能有这种条件,又有什么资格跟人家共情?与其避免“空巢”,不如做好“老人”。
老人从新年第二天,要开始把冰箱的剩菜全部吃完,大中华文化下老人与子女聚散的无奈写照。一个关于养老送终表孝心“争”遗产的故事,功力不足,拍出了廉价煽情味,人物、人物关系、情节推进,按公式做样子,毫无才气。
东亚家庭题材,想传达的东西总是靠台词突兀地说出来,没有什么触动
能写出那样的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说明年轻的导演在反思,但反思的不够深。老人走了,所以年轻的观众,尤其是男影评人,还能写出为重男轻女开脱的影评(某某映创公众号)来。真正的反思是带大家看到改变、从观念到行动,而不是原封不动的展示。这种浅层的反思只是老人肉体走了,并没有把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带走,糟粕被年轻的男人传承了下来,不知还要多少代才能被消灭。
这题单选啊,只能放外孙,避重就轻独一档
虽然情节走向与部分段落设计感有点重,但整体力道还是举重若轻,不算煽情,关于遗产分配/继承、亲情与功利的现实问题基本都摊开说,每个人也心知肚明。事实上想把获取与给予、利益与情感完全隔离也不太可能(这里面还有一个时间=金钱的现代性底层逻辑,而时间与陪伴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价的),所以孙子在照护外婆的整个过程中真情与私心各自占比也是模糊和动态变化的,而堂妹这一角色看上去一直既有私心又动真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最终更靠谱的选择还是论迹不论心。更有意义的点是对东亚家庭根深蒂固重男轻女传统及家族女性永远奉献尽责却缺乏回报之宿命的白描,戳心指数爆表。葱郁的绿散溢在关于外婆的场景中。收尾还是稍显刻意。PS:英文片名“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夸张暴露核心冲突,倒也贴合片中不时的淡淡喜感。(8.0/10)
看完觉得很无感啊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离别与亲情 我觉得体会到的比导演要表达的深刻太多了
蛮好睇的,就像友邻说的有点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味道,但是比天水围更加催泪,整个电影院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人家泰腐顶流演戏还蛮好的呢,看看我国耽改顶流演戏那鬼样子,真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