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系”太空片简单粗暴 《太空救援》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同样是如《地心引力》这样的“太空二人转”作品,但这部电影更像是《阿波罗13号》——一场源自真实的太空冒险,不要以为本片是俄罗斯人模仿西方太空电影,本片从内到外处处体现的是俄罗斯的“熊系”风格。
您可以想象得到在空间站这样高精密设备和仪器环境中,用“热得快”加热、用榔头凿、没事还喝两口伏特加“酒驾”的行为吗?
这就是俄罗斯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的冲击力,带来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
这让我想起了新旧两版《机组乘务员》的典型案例,同为灾难类电影,老版在客机高空飞行的情况下,让人裹上厚厚的棉衣,直接爬到飞机外面去修飞机;新版(国内引进译名为《火海凌云》)更离谱,在飞机飞行的情况下,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传送到另一架飞机上。。。
《太空救援》的故事并没有想象中的曲折,简单的故事过程却跌宕起伏。
《太空救援》描述的故事,跟1985年“礼炮七号”空间站“失联”事件完全一致,而且除去对两位角色适当的艺术加工之外,电影还进行了些许合理的二次创作以增强电影戏剧化的冲突,艺术的处理增强了电影视觉奇观效果和惊险情绪,而特效的运用则使这部灾难故事片如虎添翼。
那么究竟哪些场面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呢?
或者真实历史历史有的时候比电影中还要“离谱”。
“失火”空间站失火那一段情节,就是艺术创作的虚构,宇航员因失去了飞行器联盟号T-13飞船无法回家,从而有了结尾最后一幕破釜沉舟的举动,身逢绝境才用锤子修电池。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二位发现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歪了,回到联盟飞船,手动调整联盟飞船带动“礼炮七号”滚动,将空间站太阳翼调整到正对太阳的方向上。
充电一天后,电池组充满电,航天员再将蓄电池组连入“礼炮七号”的电力系统,完成了修复!
而且在太空修好了空间站,对接了货运飞船运来补给,还呆了100多天才回地球。
“相遇挑战者号”美国人要抢夺失控的空间站。
这是针对当时的冷战环境而设计的情节,暗指美苏当时的“太空竞赛”,结尾之处两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相遇”互相敬礼的画面,超越了意识形态,毕竟,从宇宙看人类世界是那么渺小,无论国度,这样的壮举值得任何人称颂。
真实历史上,具体有无相关阴谋论咱们也不得而知,因为当年的档案也没有公开过。
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挑战者号确实在1985年有过飞行任务,还是三次:★第一次飞行是在4月29日,就是第一位华人航天员王赣骏以科学家的身份首次进入太空的那一次,这时候,礼炮七号已经失联俩月了,美国人这次上天具体原因未知。
★第二次飞行是在7月29日,与电影中“维修时间”相近,两位苏联宇航员是6月6日升空前往空间站,但16日就已经修好了。
★第三次飞行是在10月30日,指的是挑战者号倒数第二次飞行,因为第二年一月份,这货就变成窜天猴了,7人遇难,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灾难,RIP。
电影中的“相遇”场面应该指的是挑战者号当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不过进行了一些相关加工。
这里要为电影的编剧点个赞,将真实与虚构进行了结合,造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维修任务”成了“限时任务”,必须赶在美国人“得到”空间站之前修好它。
“对接奇迹”其三、模拟对接演练,因为是“限时任务”,这就让宇航员不得不提前进入发射状态,之前在地面上模拟出空间站翻滚轨迹,进行了模拟对接,全部失败。
在这样的条件下,宇航员硬着头皮升空。
真实历史上,比这个还要离谱,因为地面与空间站失联,根本不知道礼炮七号的飞行状态,两位宇航员到了太空距离空间站200米的时候才傻了眼,原来空间站是翻滚状态。
再这样的条件下对接成功,这在航天史上被称为奇迹。
电影改变了这一设定,让之前有了模拟对决实验,但全部失败。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丰满了剧情,另一方面为后来与空间站对接成功与否留下了悬念,增强了故事张力。
但还是牺牲了部分“熊系”做派,如果按照真实历史那么拍,恐怕更加令人不可信,但真实对接确实是在这样“不可信”的条件下完成的。
至于用锤子“修电池”,相关资料并没有表示,只是说他们修好了电池,俺也不知道是怎么修的。
但冰封的空间站是来源于真实历史,电影中一个细节:宇航员还吐了口唾液到舱壁上,结果发现三秒内冻成冰,这是真的,来源于当时宇航员的访谈。
电影中他们解冻空间站也是真实的,就是冒着短路的危险,用联盟飞船的蓄电池做了一个“热得快”,加热空间站。
这种举动听着都新鲜,但当时这二位确实是这么干的,不愧是“熊系”。
而空间站中还保存着前任乘组留下的饼干和盐,这是俄国文化中欢迎朋友的传统礼节。
还有喝酒那段,当时苏联国内是有禁酒令的,戈尔巴乔夫禁止上台之后关闭酒厂,结果两位在“天上”喝酒。
这些情节血性却也有细腻的感情,宇航员这种兼具内敛与张扬的精神,是多数俄罗斯人现代帝国症候群的一个缩影,深埋于苏联这个迅速崛起又没落的帝国。
“灵异事件”电影最后有一段宇航员“看见天使”的情节,前后呼应,这也是真实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
这次事件被称为“礼炮七号灵异事件”。
当时前后一共有6名宇航员突然看到“天使”出现在太空站周围,紧接着整个人便处于一种非常舒服平和的状态。
尽管一直以来围绕着这件事充满了许多观点,有人认为是宇航员的幻觉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宇航员遇到了神,但无论怎样,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太空时要面临的一个严肃问题。
★第一次遭遇是在1984年7月12日,3名宇航员目击,据说“天使”大约有一架波音747客机般大小,而且不止一个,至少有7个。
★第二次遭遇是在1984年7月17日,也就是电影开场那次,因为当事人萨维茨卡娅是首位太空漫步的女宇航员。
这次“礼炮7号”上6名宇航员全都看见了,并且情况也和第一次的一样——看到“天使”在对自己微笑,紧接着整个人进入非常舒服平和的状态。
事后对这起事件的发酵,有人说是UFO,有人说是灵异,也有高人说是他们因为缺氧或者紧张造成的幻觉,甚至胡说八道,但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宇航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让6个人同时“致幻”或者全部编造谎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离谱的是,后来就连NASA宇航局也有人宣称自己看见了天使,随后出现了一堆阴谋论,包括人类与外星人合作啊,预测不祥之兆啊什么的都有,但至今无法定论,毕竟是未解之谜啊。
《太空救援》用这一个细节来呼应当时的真实情况,并且结尾虚构了两位宇航员修好空间站之后“天使”再度降临的情节,实际上就是暗示“奇迹的存在”。
毕竟无论在真实历史中还是在电影里,以这样的方式修好空间站,真的是“奇迹”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美,加上力”——余光中福利在文中,绝对没有标题裆啊!
虽然咱说的是,老毛子拍的三部硬派太空片。
前天,俄罗斯大片《太空救援》上映,四狗子第一时间去贡献票房,对于太空迷而言,可谓高潮一时爽,事后三连刷,过瘾!
(对这满满的苏式朋克感毫无抵抗力呀!
)片名看似平平无奇古天乐,甚至放到一众太空片里,只能说:「大扎好,我系渣渣灰。
」千万别给人畜无害的片名给骗了!
仔细看清俄文名字——「礼炮七号」。
为什么太空迷莫名激动,那可是航天史上大佬级的存在。
近几年同类型的好片当然不少,如《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但毕竟虚构,终究缺少厚重感。
老毛子一看都是美国货,终于想起翻开故纸堆找素材。
《太空救援》便是根据苏联的真实事件改编,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事实,绝对不是科幻。
喜欢硬科幻技术细节的朋友,一定不容错过。
冷战时期1985年,苏联空间站礼炮7号突然在轨断电,当时舱内无人值守,完全失联。
礼炮7号集苏联航天黑科技之大成,服役三年出色完成多项任务,让苏联空间站技术始终领先美国半个身位,称得上是人靓活好、持家有道的好媳妇。
巧的是,美国那时正准备发「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空舱上天,难道要趁火打劫,大轿子上门抢媳妇?
面对闺房密事有可能泄露的威胁,一般情况下,只能忍痛割爱,将空间站射下来。
老毛子可不干,媳妇丢了,找也要找回来。
当下决定,由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和维克托·萨维尼赫(两名主角),驾驶「联盟号」飞船进行太空营救。
这场惊险的太空营救,难就难在「礼炮七号」因为失控,处于高速翻滚状态。
「联盟号」只能先跟上她,然后和她一起翻滚,在那么一瞬间保持相对静止的体位,再加速进入对接。
这一系列动作,只能由航天员手动操作,要是刹不住车,就会随着一阵哆嗦,一切都变成灰飞烟灭,连索然无味都不是。
套用片中一名待命宇航员的话就是:「我可没上过连轴翻滚的大妹子!
」战斗民族也是心大,指令长弗拉基米尔觉得这活我最合适,索性不等地面方案,一个扭腰加速,猛然制动,啪一声霸王硬上弓。
「旋转跳跃——我闭着眼——哎呀!
别,别,痛,别,嗯嘤」就这样,在345km的近地轨道上,7倍狙击步枪子弹的速度,「礼炮七号」以空中旋转三周半的体位达到了生命大和谐,牢牢吸住了「联盟号」短小精悍的对接杆,不再失联。
弗拉基米尔创造了历史上人类首次对接非合作航天器,也是迄今唯一一次。
虽然合体了,但离家出走的小媳妇仍未服帖。
断电的「礼炮七号」里面充满未知,等待着宇航员的是重重危局。
与此同时,正是未知的险情,让宇宙的神奇美丽和人类的渺小无知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就不剧透了,总之老毛子的特效不赖。
选一两帧——
质子号火箭以蛮荒之力穿透云层,和星球的大气相比,质子号只是细微一点,却充满力量,这是人类以顽强的决心冲出未知的努力。
宇宙,像慈母一般微笑,静静看着她的孩子玩闹。
礼炮七号内部水箱破裂,失重环境下,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球。
光线穿过舷窗,漂浮的水球玲珑剔透,这大概是传说中的水晶宫,可这里是天上啊!
事实上早已没有天上地下,眼前悬空的氧化氢,一轮一个世界。
这大概便是:美,加上力!
要说电影套路,其实也和好莱坞大片差不多,但战斗民族自有战斗民族的特色——硬朗。
除了不按指令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之外,在英雄必须要做出牺牲时,没有过多的人道主义滥情。
按照通常的好莱坞套路,牺牲者会表现得尤其决绝,而生存者往往处于选择上的弱势。
俄罗斯民族性则没有,维克托不想弗莱基米尔牺牲,他有选择上的强势,理由是你让我怎么面对你的妻子女儿。
所以他们放手一搏,谁都可能牺牲或不牺牲,而地面中心也同意这个决定。
道德上不墨迹煽情,这或许是不一样的地方吧!
片中的各种梗,如「绿光天使UFO之谜」、「太空走私伏特加」、「宇航员生女不生男」都是毛子的航天史上真实存在的梗。
还有,地面指挥中心头头瓦里列的办公室拿张礼炮七号版画,妥妥的《王立宇宙军》既视感。
至于,向「挑战者号」致礼,是仅有的虚构,向冷战中仍不忘人类共同使命的致敬!
Ps:片子的俄罗斯妹子都很漂亮,身材嗯(逃)-毛子不拍则已,一拍一鸣惊人,因为苏联航天史有太多惊心动魄的素材。
就着《太空救援》的瘾,四狗子深扒到毛子另外两部太空片,2017年的《天际行者》[俄:太空第一步]和2013年的《搏击太空》[俄:加加林太空第一人],完全可以串成三部曲。
天际行者 (2017)7.82017 / 俄罗斯 / 剧情 历史 冒险 / 德米特里·基谢廖夫 / 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搏击太空 (2013)7.82013 / 俄罗斯 / 剧情 传记 冒险 / 帕维尔·帕克霍恩科 / 雅罗斯拉夫·扎尔宁 Sergey Kalashnikov
左:《天际行者》 右《搏击太空》先说《搏击太空》,尤里·加加林的传记。
世人记住了第一人,但第一人也有第一的遗憾,从次他便不能再次搏击太空,因为他是第一人,是苏联必须保护好的伟大正确的象征,而不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片中的赫鲁晓夫演得太像反派,而事实上对于尤里的梦想来说,他的确是最大的反派。
同是2017年的《天际行者》,惊险刺激程度和强上「礼炮七号」有过之而无不及,技术细节更丰富。
该片讲述人类首次太空出舱行走的真实故事,这故事本身一波四连跪,甚至比电影来得更残酷。
一跪——执行任务「上升2号」的侦察卫星降落时自爆,丧失所有太空出舱环境的测量数据,宇航员等同于裸体上天。
二跪——出舱返回时,太空服气压上升,主角列昂诺夫(男版权游美人)肿成球,举步维艰,无奈只能头前脚后进入气闸舱。
而常规要求脚前头后进入,因为这样才能用手关舱门。
要关门但舱内太窄,太空服又涨,只好泄掉太空服的空气,憋气艰难翻过身,手动关门,最后瞬间缺氧。
如下图(四狗子的灵魂创作)
三跪——爆炸螺栓抛掉气闸舱,药力过猛导致舱门漏气,返回舱空气压力下降,供氧系统自动加压,氧气含量飙升。
九死一生的宇航员刚经历缺氧,又双双醉氧。
四跪——三连跪让「上升二号」失去最佳着陆时机。
轨道偏高,推进舱分离时,依依不舍,和返回舱一同下坠,使得返回舱弹道偏离,堕入茫茫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
零下三十多度,完成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壮举的英雄们生死未卜。
这恐怕电影史上是最超乎想象的星球着陆片段,一如穿越时空的震撼。
随着冷战逝去,人们也渐渐忘记了那些曾经让全世界一时热血沸腾的冒险。
如果不刻意去查的话,这些冷战记忆或许就是影迷渴望的硬科幻太空灾难片,但这首先是历史,人类曾经触摸过的高度的历史。
科普力作《赶往火星》的作者,罗伯特·祖布林[美],曾感慨载人航天技术停滞不前,人类迟迟不登陆火星。
他认为以现有技术绝对可以登陆火星,只是一味求全,诸多顾忌,而一拖再拖。
他列举了近代人探险南北极的例子。
北极探险中凡是一次性补给充足的庞大船队往往最后因不适应北极而送命。
相反,利用北极资源学习因纽特人生活方式,北极探险的成功只能由「狗拉雪橇」拉出来。
赶往火星9.1罗伯特·祖布林 (Robert Zubrin) 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 2012 / 科学出版社漫长的火星之旅必须制作人工重力而减少对人体的损耗,同时出于最大安全考虑,所以大部分人就想着必须建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
祖布林反对这一相反。
登陆火星和北极探险一样,先无人运送设备着陆火星,利用火星资源制作返航燃料,再以「狗拉雪橇」的办法送人头,如下图。
祖布林的方案详尽且有理有据,现实可行,或许有点疯狂,但问题不在方案是否可行,而是太空领域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先锋精神了,甚至可以说,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先锋精神已过了巅峰。
这种先锋精神正是创造新世界、新文明不可或缺的。
君不见,美国不正是先锋精神孕育的吗?
火星或许就是人类下一个新世界、下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地。
要复兴,就要到新世界复兴去,光在自家茅坑,拉出来香的,也只是自己闻着香。
说得偏激了。
但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依归,宇宙浩瀚之所以美,是人类加上了哪怕一点点力。
姑且以战斗民族硬朗又带点伤逝的太空历史片激励一番!
2018.1.14一些心得,微信公号:Sputnik__2
又是一部一个人在影院看的作品,说起来我的人生还真是孤独。
拖了很久没有写评论,正好B站买了版权,可以边看边写。
也好。
开头遇险, 费奥多罗夫的搭档是一位女性,宇航服遇险属于相当危险而又致命的情况,两人沉稳老练、相互鼓励,安全脱险。
俄文标题 《礼炮-7》,满满的毛味,简单的代号,冰冷而沉默。
至于故事中到底是谁,做了什么,那都不重要。
第二幕,审查。
冰冷的国家意志再次显现。
没有过错,但不近人情。
3.短暂而温馨的家庭生活,留下伏笔:主人公怎样看待自己的家人?
4.戏剧冲突:毕竟是个太空故事,小小的事故牵涉到了冷战的大背景,美苏日常撕逼。
5.工程师的家庭日常: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工程师在巨大压力下一如往常,展现了非凡的抗压能力(伏笔一)。
但他老婆还是看出来了“小事故为什么要派最好的人去?
”尽管如此,两个人最终和好,“拿好帽子”(伏笔二)。
6.“我真是想不通!
那该死的太空有什么好的,能让你抛弃家庭也不后悔!
”7.地面控制中心,日常的官僚撕逼。
8.即使是这位工程师,也在烧伤、寒冷、饥饿、疲惫、药物的折磨下崩溃了。
9.“你讲的这些跟辽阔的非洲大陆比起来,好无聊啊。
”“但我热爱我的生活。
”10.告别通话。
在自惭形秽的地面工作人员组成的暗淡背景下,主人公的妻子展现出了超人的坚忍,俄罗斯民族骨髓里的母性光辉在这一刻爆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宛如中世纪的女神画像。
男人们搞砸了一切,后果却要由女人承担。
当然,无论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还是开篇主人公的搭档也都是苏联公民。
“女孩很神奇”11.太空中的遥遥对望,英雄相惜。
总体而言,影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营造出了充分的戏剧效果,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出色的电影工艺水准的支撑下展现出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特质,颂扬了宇航员及其家人的可贵品质,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窥太空生活的机会。
是近年来少有的俄罗斯电影佳作。
注意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事件该片,该片根据“礼炮七号”真实事件改编,被称赞为”一场史诗级的太空灾难"和“一次人类奇迹",可见该片的成功。
看完电影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电影的故事十分震撼,绝望中的那一丝希望,让我揪心,每分每秒都扣人心弦,宇航员面对家庭和责任的选择时,无不在提醒观众,责任的重要性,电影最后两位美国宇航员向主角致敬,让观众对两位宇航员肃然起敬。
12018就这样突如其来,而《前任3》的热潮依然没过,在影院里依然看到有红着眼睛从放映厅出来的女生,里面响起了“说散就散”。
我顺手拿张湿纸巾抹掉泪痕,是的,我也很不争气地流了泪,不过不是因为催泪大片前任三,而是因为俄罗斯的一部科幻片-《太空救援》。
这部影片根据人类史上少有的太空救援奇迹—礼炮七号空间站失联的故事改编,在美苏争霸的冷战后期,两国开展以太空科技领域的竞争。
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萨维茨卡亚(首个在太空漫步的女性航天员)、沃尔克在1984年搭乘飞船登上了“礼炮七号”太空站。
宇航员们在太空站外面执行任务并且兴致勃勃地聊着天,正当气氛十分融洽欢愉时,萨维茨卡亚神情凝重,她的宇航服被电焊上的刺扎破,气压突降。
弗拉基米尔镇定地带着她回到了飞船舱门口。
就在弗拉基米尔要进去舱内时,他看到了光,没有光源的光。
弗拉基米尔返回地球接受心理医生治疗,他坚持看到了没有光源的光,那道光柔和舒服,成了天使状。
医生建议他停止工作,就这样,弗拉基米尔成了退役宇航员,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
时隔三年,1985年2月11号,这个再也平常不过的日子,围绕在整个苏联航天一线人员身边的却是沉重的黑色气压。
礼炮七号失联了,重启后无线电接收也罢工了。
礼炮七号彻底失去了联系。
于此同时,美国也在研制太空站的发射,苏联的上层官僚坐不住了,为了避免美国占有礼炮七号,强烈要求摧毁它。
这一摧毁,意味着苏联的航天科研倒退十年。
胖胖的宇航指挥负责人无奈之下决定派出宇航员,希望在赶在美国之前去维修礼炮七号。
2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和工程师维克托临危受命搭乘飞船前往太空。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实现手动控制飞船与失去控制并且以高速度运转的礼炮七号对接,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对接非合作航天器。
而当他们进入到太空站后真正的困难才来临,舱内温度极低已经结成冰窟,所幸气压正常。
两人在寒冷中将太阳能板修好,舱内的积雪化成了水。
正当两人兴奋地排水时,一颗水珠进入了飞船,引起了火灾。
维克托被烧伤,整个飞船的氧气供应系统、cpu都失灵了。
此时地球上的官僚阶级等不及要摧毁礼炮七号,而飞船上的氧气瓶只能支撑一人回到地球。
指挥官决定让“船长”弗拉基米尔留在太空站,维克托回去地球。
弗拉基米尔平静的接受了上级安排们,维克托强烈反对,两人决定去舱外敲掉变形的传感器来恢复供电实现舱内氧气供应。
一方面是真空里力的消失。
一方面是政治家的摧毁欲望,一场属于宇航员们的救援由此展开。
3我很少接触到科幻片,但是《太空救援》让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为什么说有些片子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呢?
因为氛围更因为感官。
就我而言,这部电影是如果是在电影院看,满分10分我给8分;放在电子设备上,估计也就6分。
因为制作的3D效果就足以占了两分,太空里神秘的那道光,浩瀚宇宙的磅礴,夜空下的极光,舱内漂浮的水珠…这些都是满满的看点。
但是如果仅仅以为只是制作技术高超的科幻片就错了,里面硬汉的铁血柔情、官僚政治和科研事业的冲突、真空下的政治以及隐晦的那道光…这些无一不例外触动着我们的心。
官僚政治和科研事业的冲突大概是所有故事背景的开端。
随着剧情的发展官僚政治和科研事业、个人安危不断地在碰撞达到了高潮。
这是一条很隐晦的线,而胖胖的航天指挥负责人卡农就是联结着这条线的人。
他不忍心国家科研事业的退步,却抵挡不住国家政策,只能将两位两位宇航员送上太空站。
面对宇航员在太空的种种困难,他焦心无力,只能割舍太空站下命令让两人回来。
两人面临重重危险维修工作难以进展,官僚不断施压,他不顾一切冲上去喊,“我一定会让你们回来的。
”而当两人面临二选一的死亡时,他闭着眼对执行任务的组长说,“你让维克托回来吧。
对不起。
”在那个背景,国家荣誉高于一切,他注定只能屈服被动的做出选择。
对于一个航天指挥官,放弃太空站和放弃宇航员,都是犹如切掉自己的心头肉。
可是他更不愿意放弃的是宇航员,他一早就让两人回来,可是当他听到弗拉基米尔说“如果是你在太空站,你会选择回去吗?
”他是宇航员出身,可他现在是指挥官;而当他面对弗拉基米尔的家人,他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最后当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艰难的企图敲碎感应器,他在地球也拿着锤子奋力地往模拟器上敲,哪怕有一丝希望都好。
他就在所有的冲突矛盾里苦苦挣扎。
宇航员出身的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太空站救援。
4硬汉的铁血柔情。
弗拉基米尔大概是影片中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硬汉代表,他明知任务艰巨危险重重却依然离开家人赶赴太空,他可以果敢地用拼命式的方法对接礼炮七号,面对太空站里重重的危险,他也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岗位,哪怕最后上级命令让同伴离开,而他留在将要被摧毁的太空站,他也坦然接受。
在太空站被摧毁前他一直都是平静地展现硬汉那一面。
在和妻子女儿短短的几句对话里,面对着天真烂漫的女儿,他也只是说“爸爸很快就回去”。
面对强忍泪水的妻子,他说,“我也爱你”。
似乎再也平常不过的几句话,能引发他柔情的是那根烟。
和妻子女儿通话后,他平静的抽了一根烟,在太空间难得的阳光照耀下,他露出了最为柔和的一面,那份柔情只有自己知道。
那维克托呢,他明显比弗拉基米尔温柔多了,至少面对怀孕的妻子。
可是这并不影响他硬汉本性的发挥。
在飞船失火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立即出来,哪怕火势再太,依然坚持到最后一刻;被火灼烧半边脸后,在缺氧和药物的影响下,他的求生欲望激发了他的幻听,疯狂地冲去打开舱门。
理智的弗拉基米尔前去阻止,两人打了一架,最终他镇定了下来。
他家中妻子即将临盆,可是当他听到弗拉基米尔让他回去,他无比倔强地喊道:“你让我回去,怎么面对我的孩子?
怎么面对你的女儿?
”两人做出了成功几率近乎零的选择,可这也是他们能一起回去的唯一方法,硬汉柔情其实从不冲突。
5在影片中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和星球大战是故事的背景,可那也只是地球上的事。
真空下无政治,宇宙里无国界。
才是影片的主题。
就像当时戈尔巴乔夫的禁酒令实施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弗拉基米尔还是偷偷地把伏特加带上太空。
在寒冷的舱内,两人把酒挤了出来,酒滴在真空下飘起来,这也突出了真空中无政治的主题。
而那飘起来的蟑螂,弗拉基米尔戏称是第一只上太空的小强。
维克托说如果是在地球上,早就把他踩死了。
可这是太空,舱内除了他二人外这是唯一的生命。
是啊,在那个时候,早没有所谓的生物分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生命。
最为明显的是当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成功维修好太空站后,美国的宇航员也成功来到了太空。
在浩瀚的宇宙里,隔着厚厚的舱门,美国宇航员朝两人敬了礼,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虽然受到笨重的宇航服牵制,却并不影响他们两人庄重的回礼。
导演别出心裁地给宇航服上的国旗一个特写,这也突出了影片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真空无政治,那个时候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宇航员。
这一部影片不是记录美苏争霸时航天科技的发展,而是正如影片最后的那句话—谨以此片献给所有为航天事业奉献的英雄。
没有政治斗争,没有国界之分,有的只是一群有一群默默奉献的英雄。
6这部影片的看点太多太多了,包括弗拉基米尔两次看到的那道光。
一次是在萨维茨卡亚宇航服被扎破,两人紧急地回去时,弗拉基米尔在跨进舱门前的回眸。
一次是在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在舱外成功地敲碎感应器,回望这浩瀚的宇宙,那道光再次出现。
影片制作独具匠心,两次强调那道光却从未出现在银幕里,只是通过照在宇航员脸上璀璨的光芒和宇航员诧异的表情来表示。
因为按照现实中的报道,那道光到底是什么也是一直以来人们的争议。
我更愿意理解为:代表胜利和希望的曙光。
两次绝地逢生后的胜利希望之光。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值得所有的人去看,不分国界不分职业,只是单纯地致敬我们所有的航天英雄—有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太空的宇航员,更多的是在背后默默奉献勤奋耕耘的工作人员。
什么时候国产能拍出这样唯美又深刻的太空题材电影,我作为一个铁杆科幻迷就可以死得瞑目了。
太空,真是太美了,但又太危险。
人类,真是又脆弱又微不足道,但又相当坚强,像飞船中的那只小强一样坚强!
或许片中的小强,就是用来喻意人类的?
片尾米帝的宇航员向苏联的宇航员敬礼的那一刻,感动死我了,那是超越和突破了种族、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语言、文化等等障碍的敬意,是人类对科学的敬意。
太空探索从来都不是浪漫的,只有凶险和不可知,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人类有可能跌入太空再也回不来地球,也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离开地球。
不管如何,人类的征途必要是星尘大海,向伟大的宇航我先驱者们致敬。
什么时候国内能拍出这样唯美又深刻的太空题材电影啊?
我今年36了,有生之年能看到么?!
2018新年伊始,国内将引进一部彪悍无比的毛子片《太空救援》。
有人把它与2013年美国那部《地心引力》相比,不过当初地心引力看得很不过瘾,太空救援则是好看得多。
因为,尽管影片里的一切都看上去那么不可思议,《太空救援》却确确实实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
这部电影取材自冷战时期的太空救援真实事件。
“礼炮七号(Салют-7,也是电影的原文标题)”是苏联时期礼炮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空间站。
1985年,“礼炮七号”突然和地面控制中心失联。
西方阵营趁机大肆报道,渲染苏联无力控制自己的空间站,即将威胁人类安全。
这时候,如果爆破空间站,会如西方所愿,损害苏联国家形象并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二十吨重的废铁”所损失的经费自不必说。
总之,苏联政府将当时最有经验的宇航员扎尼别科夫与萨文内赫派往太空查找问题修复太空站。
发射于是,重重困难被一一打开。
首先,电影里展示了令人紧张的首次太空手动人工对接。
从技术角度来讲,这次对接被认为是太空历史上最复杂的一次对接。
两名资深宇航员经过计算之后带有赌博性质的对接,居然成功了。
接下来,打开太空舱,两位宇航员发现了厚厚的冰层。
给空间站加热需要两天,在那种低温条件下,两个人撑不到一周,地面控制中心也产生了两派意见,有立即返航,有继续工作。
这里还讲了个苏联式(冷)笑话,领导说,苏联人民还害怕冻霜吗?
事实上飞行员被冻得发烧,还依旧在坚持修复工作。
第三重挑战是,给空间站加热后,失重的水到处漂浮。
两个人这时的工作就是吸干水,以便作业。
后来发觉问题不在舱内,于是一人出舱检查,发现是传感器被坏了。
祸不单行,飞船失火,舱内的另一个宇航员被烧伤。
这个时候的苏联顶着西方阵营压力,美国报道说苏联宇航员必死无疑,派出了自己的航天飞机,准备对接。
担心被西方偷走技术的苏联自然不答应。
最终,苏联地面中心做出决定,放弃空间站。
但氧气只够一位宇航员返航,另一位将在空间站被击落时牺牲。
而义气的宇航员却拒绝放弃同伴,展现出人性的伟大。
二人决计绝地求生,出舱砸掉传感器外罩,在空间站飞到地球背面的极寒之下,金属变得脆弱,终于两个人将被撞弯的传感器砸掉,奇迹地修复了太阳能充电系统。
这时颇具煽情的一幕是,美国飞船也绕到了苏联空间站附近,冷战下的来自敌对阵营的双方宇航员互相敬礼致敬,超越了意识形态,毕竟,从宇宙看人类世界是那么渺小。
Salute
Салют这部太空灾难巨制还原了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救援奇迹。
影片中的美丽浩瀚太空与苏联空间站以及失重感非常值得一看。
在主线故事之外,也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电影没有过多渲染。
首先是非常出名的目击“天使”事件:1985年7月,也就是电影所讲述的太空灾难发生前不久,礼炮七号的导航员遇到一队“天使”。
他们看到了七个巨型的人型物体,有翅膀,身上带着薄雾似的光环,发出强光。
无神论苏联政府对宇航员的报告当然非常不满意。
在电影中没有“天使”的镜头,只以宇航员在蓝关照射下的惊异的表情来表现了这一事件。
礼花7号走私亚美尼亚白兰地:那时的苏联有禁酒令,然而少量酒精对于外太空的宇航员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可以缓解压力。
私带酒类上飞船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在升空前一周进行减肥,就可以把相应重量的白兰地和酸黄瓜藏在宇航服里带到太空去了。
电影里两个宇航员喝酒的桥段也非常有趣,在失重状态下,两个人抖出一滴酒,再一口吸掉。
吃了这口酒另外,不知是否也有事实依据,电影中,空间站里还偷渡进来一只小强。
宇航员开玩笑称它为第三位宇航员,鉴于地球老乡的身份,没拍死它。
老乡你好继承了苏联太空竞赛遗产的俄罗斯,只用了四千万预算就拍出了这部特效跟好莱坞抗衡的片子,据说其中有40分钟的戏,毛子是简单粗暴地真去空间站拍的。
其实电影一直是国家实力和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很是希望有钱拍大场面的我的祖国什么时候也能拍些太空题材的片子。
另外,插曲都是当时苏联著名歌手的流行歌曲。
两个人修复了空间站时,有大笑的那段歌曲是Алла Пугачева1975年发布的Арлекиноhttp://www.xiami.com/song/xLvGVDb22ff?spm=a1z1s.3521865.23309997.2.adtkBx结尾处是 Владимир Высоцкий 1966年的 Корабли постоят и ложатся на курс https://y.qq.com/n/yqq/song/001YZQba4QVYrM.html---参考:礼炮七号起死回生困难重重,太空冰窟滴水秒冻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2756473440290403&wfr=spider&for=pc宇宙"走私":俄罗斯人是怎样把酒带上太空的?http://war.163.com/17/0715/10/CPCN4873000181KT.html------如果还不过瘾,可以再看看这一部,人类太空第一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93201/
公众号:穆尔登格
先说总体感受,我电脑上看的,感觉超越了去年好莱坞的几部太空片,至少是不输。
毛子电影我看过不少,战争片、灾难片为主。
不像好莱坞,演员基本我都不认识,不会太影响回头评价电影本身。
总体印象是场景真实,特效一般,故事还行,也可能是因为我看过的都比较有名。
本片名太空救援,起先我以为是科幻。
然后继续看故事发生在苏联时代,又看到礼炮7号空间站的名字,意识到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故事。
联系以往经验,毛子基于历史的电影都不错,有不同与好莱坞的意识形态,更能引起我内心共鸣。
前面故事的发生和进行都看似平平淡淡,哪怕是黑希望国趁火打劫也没有用面部表情丰富且情绪激动的夸张演出(好莱坞和美剧经常这么干,说实话很恶心)。
后面危机发生气氛陡然紧张,天上地下的人们压力无处不在。
两个家庭里女性角色都很漂亮,也表达出了两个人都有牵挂。
绝境中一个弃子一个备胎,极限求生创造奇迹。
片尾疑似历史照片和语音,再次向观众展现苏联时代的骄傲和毛子太空的荣誉。
太空中工程师对队长说:如果我一个人回去,我怎么面对我孩子的眼睛,怎么面对你孩子的眼睛。
这里完全被感动了,别的影片一般都在演主人公牺牲自我拯救他人(好像我又黑了希望国套路),被选择者只用感动一下并表达出来即可,但是这次被选择者站了出来,这很毛子。
最后本片的特效不错,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还原当时比塑造未来的样子容易,做出来太空的环境也很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救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最简单的比如;汽车抛锚的救援;在海洋中万吨巨轮的救援;高山营救;地震救灾等等等等,但是你听说过太空救援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真实的太空救援--前苏联礼炮7号的太空救援。
礼炮7号的救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难的救援,是不可能成功的救援。
20世纪中叶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新战争开始了,那就是苏美冷战。
这两个超级大国较量的领域,从政治、经济、军事,到上世纪50年代初,双方把目标投向了太空领域。
1955年美国宣布计划发射人造卫星,苏联也紧跟其后,一场太空竞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双方都担心,另一方在太空探索的同时,获得压倒另一方的军事和科技优势。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把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太空,成为第1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任务。
虽然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美国登月的真实性。
但是在当时,阿波罗11号确实让美国在太空竞赛中扳回了一局。
苏联在登月计划中完败给了美国,但是苏联另辟蹊径,开始研发和建造,人类历史上第1个空间站。
于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礼炮计划应运而生。
1971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
随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几年之后礼炮系列空间站的技术逐渐成熟。
今天讲的就是礼炮系列的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
礼炮7号1982年礼炮7号被送上太空,总长15.1米,总重18.9吨,预定寿命4年以上。
在一开始的两年里,连续接待了7批往返太空的宇航员执行任务,其中还包括,第1位行走太空的女航天员萨维斯卡娅。
1984年礼炮7号还创下了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连续飞行237天的最高纪录。
失联1985年2月11日,浩瀚的宇宙中,礼炮7号正在安静的等待着下一批宇航员的到来,就在这时他的无线电发射机突然之间关闭,地面控制中心,以为就是发射机跳闸了,重启一下不就可以恢复。
可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傻眼了,地面指挥中心,向礼炮7号发出了重启指令,可是礼炮7号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就是说礼炮7号空间站上的无线电接收机也停止工作了,一时之间这个庞然大物在宇宙中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地面完全失去了联系。
美国很快就得知这些消息,并且声称礼炮7号已经是“死亡空间站”。
苏联认为美国政府,很有可能发射航天飞机到太空劫持礼炮7号,并把它带回美国。
事实上礼炮7号失控的那段时间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确实就架在发射台上,随时待命。
美国媒体的说法是礼炮7号,已经是死亡空间站,它随时可能坠落地面,如果一旦坠落,很有可能造成一场大型灾难。
这种说法是完全可能的,礼炮7号体重将近20吨,这个大家伙如果落在了人口密集的区域,很有可能造成百万级别的人口毁灭。
苏联为礼炮7号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空间站被美国截获,苏联在太空领域的尖端研究成果,就会完全暴露在美国人面前。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苏联必定会打破冷战格局,甚至触发第3次世界大战。
此时摆在苏联人面前呢也就两条路,第1条路要么摧毁他,死也不让美国人得到。
第2条路,上天找到它并把它修好,或者把它带苏联。
苏联人选择了第2条路,礼炮7号的抢救行动,说起来也简单,无非就4步,上天、对接、维修,然后再返回,可是实施起来却是难如登天,首先在浩瀚的宇宙中,要找到它就得费一番功夫,没人知道礼炮7号,是不是还在圆轨道飞行,就算找到了它正常的对接操作。
需要飞船与空间站同步收发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两者同步调整后完成对接,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宇航员们只能手动对接,空间站的飞行速度是每秒几公里,尽管有激光测距仪,但宇航员们能操作的只有手动摇柄。
手动对接,相当于把两个高速飞行的子弹给粘在一起,如果对接不成功,飞船撞到了空间站空间站,还有可能会变轨。
最坏的情况,飞船或是空间站展开的太阳能板被撞坏,那么飞船和空间站就有可能殒命于太空。
最理想的情况对接成功,空间站内部的情况也是无法预测的,敢于参与这次太空行动的宇航员们,拿的都是单程票,与其叫他们宇航员不如叫他们敢死队。
营救礼炮7号抢救行动,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被视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苏联并不缺乏技术过硬,有无畏式的英雄人物,最终萨维内赫以及贾尼别科夫被选择了执行这次任务的两名宇航员。
贾尼别克夫是苏联航天这个传奇式人物,曾经获得过列宁勋章,在1982年以211天的飞行时长,打破了世界纪录。
而萨维内赫,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工程师,曾经在礼炮6号空间站上工作过74天,熟悉作业环境。
苏联为这次太空营救任务,专门改装了联盟T13号飞船,拆除了1个座椅,添加了额外的燃料,于1985年6月6日,载着两名英雄宇航员飞向太空。
经过两天的飞行,联盟T13号飞船发现了失联的礼炮7号,影像同步传回到地面指挥中心,当飞船逐渐接近礼炮7号的时候,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礼炮7号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平行,没有朝向太阳,也就是说礼炮7号,电力系统已经失去了电力供应。
幸运的是贾尼别科夫发现,礼炮7号空间站飞行状态还算正常,没有完全失态,还是有对接成功的可能性。
贾尼别科夫乘坐的联盟的T13号飞船,以每秒1.5米的速度,慢慢的向空间站靠近,当到达200米距离的时候,两位宇航员发现,完全没有适合对接的角度,由于燃料有限贾尼别科夫只有三次机会,如果对接不成功,不仅仅两位宇航员有去无回,空间站也有可能被撞之后变轨,直接砸到地球人的头上。
惊心动魄的时刻到了,贾尼别科夫操作这对接摇柄,全神贯注,一点点接近礼炮7号。
在对接一开始的十几秒里,贾尼别科夫不断的跟地面汇报说:“对接无法完成,对接无法完成”,直到最后两秒,人们听到了砰的一声,贾尼别科夫说:“对接成功”。
这一刻地面控制中心欢呼雀跃。
这是人类史上第1次,对接不合作航天器。
对接成功之后,两位宇航员进入了礼炮7号。
他们发现空间战略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只是电力系统失灵和零下5度的低温。
经过了7天的抢修,萨维内赫和贾尼别科夫,成功修复了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和自动对接系统。
几天之后,6月23日,货运飞船带着补给物资来到了空间站,最终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中工作了112天。
萨维内赫在空间站中工作了168天,分别于1985年9月26日和11月21日安全返回地球。
礼炮7号一直到1986年8月,才接待完最后一批宇航员,在轨运行到1992年,比设计的寿命高出了一倍。
礼炮7号的抢救行动别说是在当时了,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成功避免了地面上可能发生了更大的灾难。
后来礼炮7号救援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有看过的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一.太空救援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失控的7号空间站!
1985年2月“礼炮七号”空间站失联,前苏联航航天地面中心完全失去对其的控制,没有选择,苏联当局被迫派遣航天员Vladimir Dzhanibekov与航天工程师Victor Savinikh前往太空站进行维修。
“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的要义就是真真切切!
实实在在!
用最真实的情感表露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同身受。
Victor与待产妻子的爱情表露、Vladimir与妻子、女儿的亲情流露、Victor与Vladimir的情同手足,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二.太空救援的俄式风格典型的俄式电影,简陋的电影风格,冷色调的画面,真实到肉体的情感,旧门框大玻璃的建筑物。
还有真实情感的流露,爱情,亲情,友情,勇气和担当。
对俄式风格的幻想就是简单,粗暴,拳拳到肉的真实。
这两点就已经让《太空救援》和《地心引力》《火星救援》区分了开来。
在太空喝伏特加的宇航员
用锤子砸掉空间站的零件
粗糙的电焊把太空服扎穿虽然同是太空灾难片,但和美轮美奂,精致酷炫的美式太空电影很是不同。
本是很真实的事件,又是太空灾难题材,但此片走的是传统苏联英雄主义影片的路子,手法太过老套,不像在美国类似影片中,能学到很多的知识,而只是不断地渲染着情绪,洋溢着一种精神,减损了影片的力度。
不是科幻还蛮厉害的。
太震撼了,周五去看简直一周的疲惫都消散了!真的很喜欢,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不够深刻什么的,但这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啊老铁!!
小成本,超级大制作----说了不害羞!
不错,这是太空片不是科幻片,是基于1985年“礼炮七号”空间站“失联”事件而改编的,当然要做一些艺术加工和戏剧化处理。把事件过程拍的跌宕起伏,太空中的奇观效果和相比好莱坞大片来看较隐忍的惊险情绪也很到位。
太搞笑了,太空船上可以吸烟,而且是用火柴点燃的,哈哈,这哪里有一点科学的严谨态度。影片中,反科学的情节随处可见,比如挥锤的场景,人物稳如泰山,呵呵。
一提“苏联”是个多么复杂又有历史沉重感的词语。真实的事件尤为激动人心。人性的善良和正直最终换来了最好的结局。
呈现的技术和感情都很美国。
实际上整部片的紧张氛围都没能营造起来,所有剧情和人物都在围绕人工对接礼炮七号转,然而这段剧情并没能承担起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很多感情戏都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配乐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这段该紧张了。背景归背景,电影归电影,电影本身质量就是一般。
如果能看到俄语版,应该感觉会更棒。
太空科幻片中常见的是近未来设定,而很难得见这类真实事件改编。但除此亮点外,基本就是个《火星救援》俄罗斯版,太空中的种种设定和思维展开模式都是最工整直接的提供紧张临场感与优美感而已。冷战背景虽浮光掠影却依旧能掠出点时代感怀。融冰水珠那段,一场戏直接值回票价。
男主的化学反应再强一点吧 哈哈
苏联主旋律
无聊
情节特别紧凑,但是着火那段表现的稍差,应该给一个里面的镜头啊,看他怎么在最紧急的时候把舱门打开灭火的,这个没给表现略有遗憾,结尾太突然了,我都没反应过来就结束,晃神了好久才确认真的结束了,可以拍成迷你剧啊,根本没看够,演员和历史当事人每一个都长得好像啊!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更震撼
18年观看的第一部「硬质」电影,视效令人惊讶。而在面临生命最危难的时刻,几乎并没有什么政治立场或者价值观,唯有人与人之间的扶持,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太空比冷战更冷酷。全程高能。
非常好的揭露了项目管理水准之低劣
地面戏太一般,但是太空部分令人惊艳,篇幅不算短,但是节奏清晰。结尾美苏对视可算是荧幕史上的一次经典。
好久没看到这么引人入胜、荡气回肠的太空片了,而且还是来自战斗民族的。更令人惊叹的是:本片只有区区4000万的制作成本,却做出了如此恢宏的场景和如此逼真的视效!PS:向伟大的前苏联致敬,向英勇无畏的太空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