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Long Long Time Ago

主演:陈丽贞,李国煌,萨米·优素夫,陈俊铭,王雷,黄晶晶,廖永谊,薛素丽,黎沸挥,程旭辉,苏海米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马来语,英语年份:2016

《我们的故事》剧照

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3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4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5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6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3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4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5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6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7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8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9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0

《我们的故事》剧情介绍

我们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甘榜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剧情横跨数十年。 电影也将体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以方言为主流语言的社会演变成华语到现今英语的过程,从中回顾流失的方言。它也会融入导演的许多亲身经历,并将安插多首怀旧歌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九突击队风中劲草Link:尽情吃,用力爱天才少女波斯坦妮·卡迪娜拉再见王沥川唐琬与陆游葫芦奇谭之六娃的秘密丰年公寓X战警:第一战受伤小酒馆网红是怎样炼成的深海巨妖孤芳不自赏浪漫睡眠指南无神世界中的神明活动囧探佳人百夫长跟别人睡了我们都是动物重案六组4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圣女魔咒第八季哈里王子与梅根牧野诡事之秦岭龙窟莎乐美波尔达克第四季满月之战神奇的布兰登先生小不点

《我们的故事》长篇影评

 1 ) 椰浆饭和豆浆。城管和水灾问题解决的思路,也许可供我们借鉴。

我们家里人多,你带着孩子回来,是要吃屎配饭还是吃饭配屎,额。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来是同一个国家。

某个马来人妇女已经有五个孩子,还想生五个,她说邻居有的生12个,有的生15个,可以组足球队。

真是繁殖狂啊。

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于是新加坡全民皆兵。

收了高额保护费的黑道敢打城管来履行保护商贩的约定吗?

小孩子有蛔虫就长不大。

新加坡建的组屋不错,却是用公积金来建的?

他们建设了食堂,给餐饮小摊贩做生意。

他们的菜市场比我们的亮堂堂、干净多了。

潮汕的闽南语,上桌听起来像“上床”,呵呵。

华人跟马来人种族冲突的时候,有人出于焦虑,夸大其词,变成谣言,加剧恐慌,加剧冲突。

理性是难得和珍贵的,与文化程度和学识有关。

让印度人当社区联络员,告知华人和马来人,只是误会,冲突已经控制下来了。

言语不通、误会,也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冲突,所以准确的翻译很重要。

马来语里,砍椰子跟砍人头很像,哈哈。

新加坡69年的暴乱不比64年的人严重,很快控制下来,是因为政府迅速逮捕了散布谣言的人(他们不够理性)、可能会闹事的人、流氓、叛乱分子。

推出椰浆饭跟豆浆只要一角的套餐,推进了两个种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善意,厉害!

李光耀不喜欢贪污,老伯,这酒你就拿回去吧,不然到时候你出事,我也出事。

水灾好可怕,还好有邻居惦记,有政府救助。

放过大蟒蛇,大蟒蛇也会放过你。

69年的大水灾之后,新加坡政府找来专门的建筑公司,到处挖水沟,改善排水系统,不让历史重演。

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舍不舍得搬离乡下的房子去政府盖的组屋住,已经不由得我们选择了。

 2 ) 以小见大的民族观

在马来西亚跟华裔饭馆老板喝酒时候聊了很多关于大马华裔的前世今生,明清两朝从中国南方移民回去的华人与印度族和马来土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主要种族,其中马来人自称土族并且采取种族政策区别对待华族和印度族。

马来西亚1957年脱离英殖民独立以来一直采用同化其他民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优势,新加坡曾经作为马来西亚的星洲府,也聚集了更大量的华族,这部分华族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其中包括明清华族和马来族通婚而形成的新的族群-荅荅,娘惹,这部分华族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后,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平衡各族群利益,秉持和谐共处的原则,积极团结马来族,印族,欧亚族,是新加坡成为多民族共生共治的多族群发达国家。

80年代,中国大陆与新加坡有过很多的文化交流,新加坡的影视剧也作为不同于当时TVB港剧之外的一股清流充实着国内的影视剧市场,如《天涯同命鸟》《一代枭雄》等,作为华人世界共同命运传承的文化再现,新加坡的影视剧也大多描写华人在旧时代的苦难抗争为主,极少述说和马来以及其他族裔的文化碰撞和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故事》这部电影从华人内部的家庭矛盾以及传统习俗矛盾,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分歧糅合在一起来描述,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世界的主要旋律,在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政治形态的新加坡,华族和其他族裔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才是新加坡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因此,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说,可是说华人视角之下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我们的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小桥段从微观层面来表诉各民族的大同,如:马来朋友和印度岳父和华人弟弟在医院的对白。

印度岳父:你们怎总是在政府出政策之前就开始嚼舌头呢。

印度媳妇:我们印度人也爱嚼舌头啊。

马来朋友:其实我们马来人也爱嚼舌头。

大家哈哈大笑。

再比如曾经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印度稽查员不顾及曾经被女主人公-招弟的弟弟殴打,不计前嫌帮助招弟一家营救阿坤。

再比如,马来人朋友在国民登记的时候也和华族人一样,也产生过,留在新加坡还是去马来西亚的动摇。

此类对各民族文化习俗异同的描写不一而足,但基本放在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大基调去叙述。

作为几千年沿袭孔孟之道的华族内部也因为传统和风俗而矛盾重重,电影也花了大量篇幅加以描述: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封建迷信这些根深蒂固的糟粕在一直没有经过革命洗礼的南洋华人社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封建礼教传统数千年的影响之下,家庭,家族永远是大于个体的,个体作为家族的符号的一在家族中享有一席之地,个体所做的贡献永远服务于家族,这在新加坡近代发展历程是浓墨重彩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当然这也是泱泱华夏泛大中华区的共同记忆,不管从南到北,不管姓资姓社,谁家没有叫招弟的亲戚朋友,那个印象中没有个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大姐”

看看内地以及港湾的影视剧对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妥协和尊崇一向都是出奇的步调一致。

也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在市场经济吹枯拉朽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我们才渐渐反思那些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慢慢摒弃那些封建观念。

这也是进30年的光景。

电影篇幅够长,上下两部加起来近4个小时的时长,可以装下足够多的信息,情怀和愿景,可以随着新加坡建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一直横跨十年光景来讲述我们大家(华族)的故事,可以说是难得一见,也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同样让很多国人产生了共同记忆共鸣,一些童年往事,似曾相识,无比遥远,有近在咫尺。

一些场景如:招弟给孩子们捉虫,大家拿脸盆接屋漏落雨,烟花(穿天猴)对射,等等比比皆是的小细节同样是我们的童年记忆。

导演通过这些童年共鸣铺垫剧情,竟然浑然天成,豪无违和,真心体现了导演-梁志强的故事驾驭能力-想破头也想不到姐姐为救被反锁在土厕从茅坑钻出还被弟弟误以为是鬼的桥段。

真实而又自然,水到渠成,感人肺腑,生活感十足。

最后,随着新政府的进步,随着新国家的发展,人们抗水患,搬进组屋,共同响应着新加坡政府的号召,不分族裔的担负起国民的职责,恰恰也应合了新加坡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

另外新加坡的一些房屋政策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大陆的住房改革。

公积金的存废讨论倒也应景这部电影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样的表诉还在老一辈的微信群里发扬光大,在导演这部电影以后的时代里,这种声音越拉越像一种“自嗨似的搅混水”啦。

 3 ) 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1和2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

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

”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

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

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

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

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

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

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

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

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

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4 ) 爱拼才会赢

刚刚看完两部。

我是闽南人,影片里面的闽南语正是我们泉州的方言口音。

从小到大也会旁听家里长辈提起关于某些亲戚下南洋的故事,很亲切。

影片里面从当地华人的家庭环境观念习俗也是一摸一样。

很感人温情。

我的妈妈也是家里的大姐,她的小时候在家里就因为是大姐也必须承担所有家务以及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因为当地闽南文化的包办婚姻,她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嫁给了我不争气的爸爸。

当我出生的时候,就因为是女孩,爷爷奶奶就没来看过我们。

接着妹妹的出生,可想而知妈妈在爸爸大家族里面的生活情况,充满了歧视欺凌再加上爸爸的不争气。

妈妈为了我和妹妹的成长承受了太多太多。

直到我们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她却又独自在老家生活。

我恨我自己的不孝,不能常常陪伴她左右…爸爸的离去已经让我体悟到人生的遗憾,我不能再失去我的妈妈。

所以,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厦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时常把她接下来一起生活。

感恩!

生活不易,亲情永在!

 5 ) 真实、心疼又温馨、善良而麻木,潮汕女人“贤惠”标签

广州疫情肥宅朋友圈刷到的,小儿子订亲那一幕鸡同鸭讲,属实真实又搞笑,一口气煲了三部,以下影评可能会穿插后面剧情,更多也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大家不止了解华侨,也了解现在真实潮汕现状,影评更多会提及是个人感受,讲我自己看到的感同身受的部分,带着浓郁的个人偏爱,不喜勿喷~身为潮汕人一员,这部剧真的良心之作,非常接近真实,我父母是60年的前奏,感觉讲的也是他们的故事。

60年父母那一辈,确实重男轻女严重,男人有着绝对话语权并且迷信,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大姐就像我妈,一辈子习惯了照顾大哥、小弟,无限度付出,因为生了女儿,婆家不受待见,也就被迫生了N个孩子,直到弟弟出生;爸爸是家里小儿子,生性爱玩但商量,老实巴交又带些幽默。

老实讲,父辈那一代的男人,十个九个爱赌博,打死不改,也可能是农村太无聊了吧,没有太多娱乐性活动,我同情他们,但不代表不讨厌,童年父母的争吵都是因为赌博晚归,胜在父亲那点幽默劲,性子相对软,知错会道歉,所以也没有隔夜仇哈。

关于大姐对自己的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实际上,在90后身上已经极少了,至少我父母对我们,是一视同仁,尽管弟弟最小还是男孩~所以刚出来大学,也经常被误以为独生子女,因为跟父母感情很好,几每天跟爸妈视频通话半小时,无话不说,大家,别在对潮汕人带有“重男轻女”的偏见啦,女孩子也不要惧怕,现在不会像我爸妈这样被逼生娃,我也很多同龄潮汕人家里就两个女儿的,en,就是一般两个,不管男孩女孩,我家这么多娃,放在同龄同区眼里,也是“哇”关于影片中穿插的“孝顺”线,至今也是保留着的,不管父母再错,确实我们还是会本着良心尽孝;还依稀记得,不管爷爷奶奶对我爸妈说再重的话,他们吵的多厉害,都是到点就指使我们去唤爷爷奶奶吃饭,从来都是教育我们“不管大人间在争吵什么,小孩子都不要插手,不能对长辈无理,不能不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也经常做一些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受尽不公平对待,委屈又不敢出声,在我看来,有时候是“愚孝”。

跟大姐一样,心疼又想臭骂她一顿,让她醒醒。

关于爱情,大姐的感情线真的也是隐隐作痛,完全符合60年代的时候,父母跟我们讲述的,就是保守、克制,只有那么几个眼神了,好在他们有被新时代感染,只要洁身自好,正常朋友还是可以交的,大女儿那一段更接近真实,大女儿的感情圆满也是对大姐遗憾的弥补吧…外地的朋友不要再说潮汕排外啦,只要广东省内交通方便都可以,有时鸡同鸭讲也是一种逗趣,像身边很多亲戚都是省内外的,相处也挺融洽关于潮汕女人“贤惠”这个标签,我曾经也超级想撕掉,因为觉得这个标签自带偏见,是相对负面的带着浓郁的传统愚昧在里面,现在看来可能也是我对自己的偏见吧,现在开始慢慢接受它的“好”的方面,贤惠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共情力、同理心强不是错,并且现在更多是带着理性的,毕竟与时俱进,父母明事理,封建迷信基本淡化,甚至有时也会觉得是传统文化习俗的流失,带着一丝可惜,很多习俗也不像大家想得那么负面、封建,我更愿意理解为当时娱乐活动少,经济薄弱,恩格尔系数高,大部分活动和“填饱肚子,满足口欲”很正常吧,就是冠以“祭祖”神化之名,可能形容得有些过火,但这也是90后真实理解,老爷莫介论。

写的有些细碎哈,改天再修

 6 ) 生硬的新加坡政府宣传片

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分太高了,有点过誉。

很明显这是部新加坡政府宣传片,我不是对主旋律刻意反感,但拍的过于生硬了。

1、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发生了种族冲突,冲突的原因不交待,消除冲突的过程很简单。

一对过去很要好的马来人和华人朋友随便解释了几句,矛盾就消除了。

政府的说教更是水平低,不要说和文宣统战力巅峰的早期共产党比,和现在的共产党比都差远了。

2、强调不要造谣很生硬。

不论是当警察的弟弟劝哥哥,还是上门辟谣的政府人士。

3、宣传政府的德政很生硬,不论是人民行动的的党员宣传,还是对公积金和公屋的宣传,一句国家要发展所以要消灭乡村住公屋从没文化的主角嘴里说出实在是没什么逻辑,多的是发达国家存在广阔的乡村,乡村怎么就和国家发展冲突了?

人民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国家发展的借口强行消灭乡村,为此电影还声称乡村是犯罪的根源,李家坡的治国思维真的是完全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

还不提有些拍摄手法真的很落后,比如稽查员和小流氓的打架冲突使用奇怪的特效。

而且50年新加坡建国史一部纪录片是可以讲好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可以拍好的,但是按照时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拍摄真的没什么必要,一部不完就又拍了一部,臭的像小学生的日记言之无物,真不如拍纪录片算了。

新加坡是个成功的国家,但只是在经济上的成功,在科技娱乐文化上毫无影响,在政治上的可以借鉴的并不多,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之处是司法的廉洁,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毕竟他的体量太小,复杂的中国无法抄作业。

 7 ) 怒其不幸,哀其不争

华人视角下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发展的缩影,穿插着新加坡1964的大暴乱、1969的暴乱和水灾下华人在海外苦苦求生存的经历,这种苦仅仅是由天灾人祸引起的。

但是招娣在华人圈中盛行的重男轻女思想中,备受压迫与折磨,自己身为女性也成为重男轻女的一员,而且丝毫不感觉自己偏爱儿子的行为有何不对,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几乎被阿坤这个好吃懒做的弟弟气到爆炸 ,为了不被气死(开玩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以现代视角看过去的历史,坚持看完的目的还是为了看706的阿龙出狱后如何掀起风云以及唯一的儿子是否长成废柴,小女儿境况如何?

谁知电影居然还有第二集!

头一回遇到讲电影的第二部是第二集,难不成是电影版的《意难忘》?

这部电影真的特别真实,蛔虫、蟒蛇这些让我惊惧的东西没有经过一丝丝的镜头美化就直白地呈现在镜头前,几欲让我摔屏而走,大洪水被淹的过程也特别真实,水慢慢地漫进房子,一点点铺开侵占屋子,人物的恐惧感不用拍表情就直接展现出来了。

两次市场里面的慢动作拍摄手法给影片增添了戏剧性与荒谬感,本该熙熙攘攘的街头,在慢动作放下却如此荒诞不经,拳打脚踢、鸡飞蛋打……里面的笑点很多是依靠语言差异的梗,如阿坤媳妇用闽南语邀请706一起上床,引起误会,实际上在闽南语中“指一起吃饭的意思”,语言差异在后续的种族动乱中也有体现。

希望下一部阿坤这个祸害能领盒饭了!

 8 ) 《我们的故事》有感

我们的故事 (2016)8.32016 / 新加坡 / 剧情 喜剧 家庭 / 梁志强 / 陈丽贞 李国煌这是新加坡独立50周年的“贺岁片”,第一部用招弟一家的生活串联起新加坡建国后的前五年的大事,有独立建国、英国撤军、大选、兴建组屋、种族暴乱、内涝水灾等等。

一家人的互帮互助,让他们得以迈过一个又一个困难。

但这不只是小家庭的互帮互助,也有邻里之间、种族内部、不同甘榜和种族之间的互帮互助,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互帮互助或许也才是新加坡得以迈过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原因。

故事里的人的底色大多是善良的,招弟即使一直受到家里不公平的对待,还愿意继续为家庭复出;小流氓会虔诚地拜观音,愿意为小摊贩出手;“地牛”后来也成为居委会的一员,为民众通知、救灾;这些都使影片趋于温情,不否认“坏”但更多地展现“好”。

政府的形象也在变好,大选后的新政府控制暴乱迅速,行动雷厉风行。

被赶出家庭的招弟可能代表了新加坡,招弟的孩子就代表了新加坡的历史,独立日生下的一对龙凤胎是新加坡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和马来西亚散家了,但维持了自己的生存和团结,逐渐走向富贵。

影片是以招弟女儿素婷的视角展开的,她是建国前出生的,是新加坡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新加坡的历史不能缺少建国前的部分。

期待一下这对龙凤胎接下来的故事,也可能只有小男孩顺发的故事了。

即使不是这种隐喻,他们的生日也让他们在影片里有更多的意义。

招弟带着新生命回到她仍不完美但真正的家

 9 ) 主旋律新加坡家庭伦理

第一次看新加坡电影,观感极好。

影片一开头将我们带入新加坡的农村,一位名叫“招娣”的妇女带着三个女儿回到娘家,快临盆的招娣走投无路,而她的大弟阿坤和爸爸竟讽刺挖苦,在招娣发誓生产后努力赚钱养家后,父子俩才同意她们留下来。

医院里招娣拼尽全力产下一女,她绝望地呻吟着,求子不得受尽白眼。

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医生告诉她腹中还有一子,招娣如愿般得生下了儿子,接下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双胞胎女儿被视为不详,被迫送给他人,招娣开始艰难地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华人以福建移民为主,大多数人迷信,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深入骨髓,原本以为大姐在受家人嘲讽之后能将心比心地对待自己的大女儿素婷,可就在这时招娣将自己的所有怨恨发泄在素婷身上。

其一,小儿子被扇耳光,招娣心疼认为素婷没有好好保护弟弟,弟弟挨了阿坤一耳光,素婷不仅挨了舅舅的一耳光,还挨了妈妈的两耳光。

其二,招娣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苦说不出,无奈撕心地对素婷说“谁让你是当大姐的呢”,素婷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正是这句话让招娣一辈子护着阿坤。

看到这儿时,犹如当头一棒,招娣有着华人群体(女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但她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此时也成为了施加者,被环境影响的人性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心疼这对母女,被重男轻女思想残害的女孩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真的好难,求和向团圆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是糟粕,一味地忍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后来阿坤才会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大姐,推卸自己的责任,贪婪地享用别人的努力成果。

他最后收到了惩罚,一家人和好如初,招娣含笑辞世。

另外在影片中强调了“种族和睦”,华人和马来人,再到后来的华人和印度人,只有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让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越来越好。

随着新加坡的建国发展,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时代的变迁,招娣一家只是新加坡华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平凡又感人。

那段故事也会成为华人共同的回忆……

 10 ) 我看过的最朴实的电影

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1-12于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分上下两部,共227分钟。

豆瓣评分都有8.4分。

将近4小时的时间,从一个小女孩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新加坡建国的历史,是我看过的最朴实的电影。

朴实可能首先在于选择了命苦的寡妇招弟作为女主角。

二十多岁的招弟生了三个女儿,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连人带女儿一起赶出了家门,她不识字,没有工作,还大着肚子,只能回娘家。

娘家并不欢迎她。

首先因为她八字与父亲相冲,从小她只能管父亲叫“四叔”。

家里还有一个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弟弟,自然对增加的这几张嘴极不欢迎。

但招弟已经快要临盆,一边保证自己将来会对这个家有贡献,一边就把孩子生了下来,还是龙凤胎。

家里人又说新生女孩脸上的痣会与大家相冲,要招弟把女儿送走。

如此,招弟才得以在娘家住下来。

娘家是有娘的家啊,但是娘也只是招弟的“四婶”,跟着“四叔”来的。

招弟是他们的长女,是家里的“大姐”,但是,重男轻女,大姐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些观念似乎天经地义,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所以招弟也只能忍受,更加辛苦地工作。

这些观念贯穿始终,从来没有要批判要反对的意思,包括“一家人不要太计较”、“朋友要互相帮助”等古老的信念支撑了全部的情节,这大约是我觉得电影“朴实”的第二个原因。

招弟的“工作”,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种地、养猪,磨豆子做豆花到市场去卖。

当时的市场,有印度的督查,和本地的黑帮,轮番骚扰摊主们,令大家苦不堪言。

新加坡主要有三个种族:招弟一家这种讲福建话的华人,招弟家的邻居,讲马来语吃手抓饭的萨米一家,还有任督查的印度人,他家女儿后来嫁给了招弟的小弟弟。

至少从电影里看到的是,华人和马来人的地位比较低,住的都是会漏雨会被洪水冲走的寮棚。

一个很有喜感的场景是,印度姑娘要嫁给华人穷小子,还未婚先孕,让原本凶神恶煞的督查爸爸相当暴怒,去当说客的除了敢于出头的招弟,还有同为摊主的萨米。

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连比带划,居然把婚事说成了。

这也是“民族融合”象征性场景。

在实现这场“民族融合”之前,还发生过当地黑帮为保护被他们收了“保护费”的摊主而痛打督查的冲突,只能说阿龙“这个黑帮不太黑”,他佩服能为了保护兄弟不惜自己挨打的招弟,改邪归正后还一直关照她们一家,这种人情温暖,也表现得非常朴实。

第三重的朴实,应该就是演员的表演和影调。

中规中矩,略带一些喜剧的夸张。

你想看到的表情都有,都到位,一览无遗,也无需更多的深意。

正如全片都打了一种类似电视剧的大白光,完全放弃了对“电影质感”的追求。

能够达到这种朴实,除了切入视角低、价值观平民化、表演和影调风格求拙,我觉得还有两个辅助力量。

一是故事情节平实,起承转合都在意料之中,没有狗血的夸张和反转,所有的狗血,都由招弟那个招人恨的弟弟一个人担当了——他真是满嘴喷粪,坏事做绝,当然最后也改邪归正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接管观众情绪的大反派,其他情节就可以只管平实走来就好。

二是略带喜剧的表现手法对冲了全片的悲剧气氛。

老父亲病重,开着“霸王车”的弟弟跑得不见人影,还是招弟请了假,推着板车送“四叔”去医院。

路上,老父亲良心发现,让招弟叫他做“阿爸”。

招弟说,不是叫了会相冲吗?

父亲说,还有什么冲不冲的?

原来以为儿子会孝顺,到头来发现还是女儿孝顺。

招弟高高兴兴地叫“阿爸”,阿爸却没声音了。

招弟大哭,说:讲了不能叫阿爸嘛~阿爸悠悠醒转,说我只是累了啊~这是我觉得非常高级的段落。

最后,阿爸还是走了。

家园没有了。

一家人搬进了带电梯的祖屋。

农田消失了。

代之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方言没有了。

官方语言是英语。

曾经,他们以为没有明天,最后,发现遗失的是昨天。

幸好,他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音乐:音乐热搜 - 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现场歌曲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罗大佑的歌如此贴切,让人以为是专门为此写的。

但这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上映,《闪亮的日子》发表于1989年。

对了,影片中用了好几首华人熟悉的歌来表现年代,也是该片朴实的看点之一。

《我们的故事》短评

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新加坡观众观看和思考,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社会发展和人类情感的人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启示意义。

3分钟前
  • 夏沫
  • 较差

年代剧。从一个普通家庭、普通人折射新加坡最初的发展史。艺术上一塌糊涂(谈不上艺术),我认为很多人打分太高了,6.5吧。

5分钟前
  • 日出时的小黑猪
  • 还行

带着粗砺的真实感同时又有夸张和搞笑,镜头转到一家人站在快没到胸口的水里还淡定地说看来雨不会停了真是笑喷我了。

6分钟前
  • Miss Black
  • 推荐

小国寡民、筚路蓝缕,艰难建国、属实不易。以新加坡建国初期一个华人家庭的悲欢离合为载体,展现了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在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兴建组屋、消除腐败以及调和马华民矛盾等方面做的实事,以及对普通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ps:母亲这个勤劳善良、朴实忠恕的形象固然值得敬佩,但也有脸谱化之嫌;倒是那个口无遮拦、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大舅,虽然让人反感,倒是颇为出彩……期待续集!

9分钟前
  • 云海听涛
  • 还行

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哈哈,福建人听着很亲切,很有意思

14分钟前
  • 爱谁谁
  • 推荐

看着很难受,充满了旧时代的无奈,同样的华人生活,作为观众我没有文化隔阂,所以才能够理解。旧思想+贫穷才是苦难的根源。大家庭的生活只要有一个不善良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难事,新时代才给了我们摆脱这种困境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力更生。

17分钟前
  • wang
  • 推荐

片子尽可能把苦难也描绘的话诙谐。。。难道新加坡也要求主旋律Ծ ̮ Ծ 招娣像[第九个寡妇]的葡萄要对抗命运,政治和自然灾害,是那个历史背景下苦难女人的群像,导演才能有限,这片在毕业设计的水平,放在新加坡的历史博物馆展播比较应景。。。

22分钟前
  • 沛离
  • 还行

生话就是逆来顺受。

24分钟前
  • 万里天
  • 较差

就虽然说的是闽南话,但还是异域感。重男轻女看来快成普世观念。

26分钟前
  • 祈喇唔
  • 还行

怎么有种《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味道

28分钟前
  • Yolandiscoda
  • 较差

小人物大时代

33分钟前
  • 酒酿小圆子
  • 推荐

大时代的小人物,挣扎求生一条路

34分钟前
  • 魔鬼の翅膀
  • 推荐

他们那时候条件怎么那么好。。。。而且那么干净。。吃得那么好。。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吧。这种剧的节奏啊、风格啊,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没什么带入感。还不如看乡村大舞台刘老根儿。

37分钟前
  • 顾友岚
  • 较差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39分钟前
  • 迷影真嗣
  • 推荐

我把这个电影当作新加坡历史科普片在看。

43分钟前
  • 未曾有
  • 还行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在被时代推着走,从来不知道前面等着我们的是什么。” 新加坡版请回答1988~

47分钟前
  • 静怡
  • 还行

新加坡建国科普片,影片本身并不出彩

48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无语,这真的不是男权讽刺片吗? 而且喜剧点的设计也太生硬了,宏大历史叙事没有,以小见大又做不到,居然还要出续集

52分钟前
  • Daphne✨
  • 较差

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53分钟前
  • 温浅
  • 还行

《往事只能回味》一响,我就哭了。

55分钟前
  • peipako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