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城市》是一部难以定位的电影。
它其实与魔幻没有半点关系,但有不少只顾炒作的媒体因近年来魔幻题材的火爆而不负责任地将其归类为魔幻片。
它其实只能算个伪科幻故事,但有不少金融危机下急需市场的媒体更是将其吹嘘成年度科幻大片。
看过哈利波特的看客自然不会认为这是一部魔幻片,而看过星球大战、独立日等经典硬科幻的科幻迷,更不会对这部“伪科幻”买账。
但如果仅仅只将它看做一部少年冒险片,却又无法释怀它竟拿出Bill Murray和Tim Robbins两个老戏骨来卖弄大牌。
然而即便如此,它的票房成绩也同样“微光”,首映3天仅320万刀,完全对不起它几千万的投资以及豪华的制作团队。
故事存在致命的漏洞。
说到200年前人类因为浩劫而决定建立地下城市“微光之城”,然而200年后的两位少年回到地上,看见的却是一副鸟语花香风和日丽。
令人对地下城市存在的意义感到迷惘。
人类究竟失去了什么,需要让人们暂时避开生存的环境?
驳:(在我看来是文明带来的伤痛需要两百年来恢复两百年后自然的更替让这一切恢复了所以才鸟语花香风和日丽)那句“for the good of all mankind”读来却有股讽刺的意味。
在地底生活了200年的人们变得无知、愚昧、追求安逸、不思进取。
他们的确遗忘了文明带来的伤痛,却也遗忘了文明带来的开拓精神。
没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试图逃离这座城市的人要被关进监狱。
甚至在城市的主发动机运转200年即将报废之时,大部分人还是处于醉生梦死的自我逃避状况,而拯救人类的任务便落在了两位少年(原著中是12岁,电影中至少十五六岁,大概是太小了不好演绎)身上。
普通人因为机遇变身英雄从而拯救世界是美国人惯用的套路,这并不能吸引太多的眼球。
破解密码、启动机关、逃离城市,两位主角便在巧合与必然之间莽莽撞撞地找到了微光之城的出路,人类生存的方向。
最后,“Now the path was clear for all. All of us who kept the flame of the Ember buring though the darkness,so that we can live again on the earth,in the air and the light.” 抱怨许多,能让我写下这篇影评,影片还是有几处亮点让我陷入了发散性思维。
首先是那种绝望的宿命感。
最后的人类,仅靠主发动机维持能源的城市,失去光明的恐惧,对未知世界的退缩,影片在这方面描绘的并不多,但只要闭上眼,便能体会到一股绝望的情绪,远比影片能够带来的多得多。
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
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人类能够相信自己,能够相信奇迹吗?
对未知的恐惧竟使得人们明知即将陷入永远的黑暗,竟也能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片中收留小女孩的那位大婶还一直相信着城市建造者会如上帝一般降临人间指引他们的出路,而一再的关注小女孩在歌唱日(类似于建城纪念日)上的歌唱排练的如何。
如片中小男孩的父亲明明找到了出路的线索,却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彻底否定了自己正确的推断从而错过了许多年。
如果没有主角英雄式(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式)的探险,当最后城市彻底陷入黑暗时,人们会怎样?
相信恐慌之后,这个世界便要向人类这种生物道永别了。
其次是人性。
最典型是市长,在得知这个城市将要走到尽头之后,并不是考虑面对或者逃跑,甚至不愿意真正去找寻解决的办法,而是满足于偷窃了城里人们的食物,躲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醉生梦死。
这便是最后的绝望吗?
那个仓库管理员以及小女孩的好朋友,也是带着一股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反正这里就快要完蛋了,何不让自己过的更快活些?
”这令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某个科幻故事,说当人类知道一周后将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人类灭亡而无法逃脱时,地球陷入了混乱之中。
人类失去了一切规则、限制,所有的人为所欲为,但却只能哭着去拼命享受最后的时光。
这就是最后的绝望吗?
其实这种疯狂倒是相当引人入胜,只可惜电影对这部分人性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挖掘太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城市名的翻译。
虽然主流还是叫它微光城市,但我看过的一个翻译却将其称为“余晖之城”,我更赞成这个名字。
余晖,是人类在黑暗中的苟延残喘,带有某种必然逝去而无法挽留的宿命感。
如果这不是一部少年励志片,我会让结局的那块小石子止步于余晖之城的房顶,让希望凝结在城市上空,让恐慌包围整个城市,让绝望毁灭整个人类。
没有如此深刻的损失,人们便不会明白,生活在空气与阳光之中,需要的决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盲目的勇气。
非常像房龙的著作《宽容》的序言(或者类似的寓言小说)的电影版。
封闭而保守的社会,往往会陷入自我桎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是封闭和保守,就越缺乏对外界探索的精神,就越是对外界充满恐惧,也就越加封闭和保守。
在这样的世界中,新一代的勇于探索和老一代的保守的矛盾是必然的。
跟随着一对明显被当作亚当和夏娃化身的青年的眼睛和步伐,观众也从封闭的地下城走到了真正的蓝天下。
不过略有遗憾的是,片子对新老两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交代并不是特别理想,显得不那么尖锐,从而也掩盖了本应具有的光辉。
是不是我们的世界之上也有一个更宏大的世界?
或者用小说家的角度来说。。。
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他人笔下的角色 喜怒哀乐全然不由自己?
摆脱世俗的 禁锢 勇往直前的 怀疑这个世界这或许是一部有关信仰的影片歌唱团有着深信这个城市的信仰2个孩子却有着对外面世界坚定不移的信仰而科学家们则有着为了人类所有美好东西的信仰市长的信仰则是一劳永逸不管怎样 他毫无疑问的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 事情怎样变化 我们都不能 不作为尽管导演给这个片子赋予了很多让人深思的 道理但是这里也有一些瑕疵 我一直在想冬的爸爸说的那句话 是什么意思瓶盖不是为了让水不溢出来如果这是形容 最后的那2个轮子 那么为什么他们还没有逃出去或者 我又在想 这2个孩子是否是亚当和夏娃呵呵 这是否又给了我们另外一个信仰 ?
不过 我想 勇敢 应该是不变的信仰。
仅个人之见 别喷.
看完这部电影,有一股淡淡的忧伤,终有一天,我们会不会像故事中一样,被迫搬离的地下去生活,不过这样也好,没有了网络,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贫富悬殊。
像<蜜蜂故事>里一样,每个孩子成年后都被安排抽签分配工作,关学历,没有海归,没有歧视,为这个城市出力,领一份平淡的薪水,无多好,多好。
原著是一部四部曲。
1.the city of ember 2.people of sparks 3.the prophe of yohwood 4.the diamond of darkhold 后三部讲的是地下世界的人们收到了莱娜留下的信息来到了地面上生活,但是事情并不从此一帆风顺,莱娜和杜恩还是有冒险。
目前后二部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第四部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最近一直在下载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的电影,有的只是看过几个镜头,想找一下当年的回忆,从几年前到十几年前的都有,尽管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
很多电影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了,是通过各种回忆的情节和人物在网上搜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今天这部《微光城市》(这个名字是记得的),这是我在高三时从安徽卫视影视屏道看到的,当时没看到头。
这种题材的电影我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有科幻又有冒险,并且我一直是个cult,能理解片中的各种细节和表征性事物,其中就包括片头学校名的大门牌 EMBER CITY SCHOOL,其中有几个字母消失了,就是E、C、O,连起来就是ECO,ecology(生态,可持续性)的前三个字母,暗示着这座城市缺少生态的发展方式,缺少可持续性。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派工业革命初期的景象,巨大的机械和厂房,还有耀眼的白炽灯。
看到全世界的幸存者都聚集在仅存的绿洲让我想起了诺亚方舟,有不少网友问为什么地面不能居住了,那是因为爆发了毁灭性的核战争,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死于核爆炸和核污染,因为被核辐射污染了,地面不能居住了,幸存者于是就被转移到了地下,建立起了微光城。
那巨大的飞蛾,甲虫,还有鼹鼠正是核辐射导致的产物。
当然人类不想就这样灭绝,微光城剩下的人就是人类最后的火种,他们的天命就是延续人类的香火。
科学家们估测陆地上核辐射消退大概需要200年(片头曾有另一位科学家问200年是否够),于是密码箱被设置了两百年的倒计时。
不幸的是倒计时还有47年时市长嗝屁了,所以箱子没有交接,于是才有了后面主人公的大冒险。
有人问为什么要把把逃离方案锁在箱子里,不提前让人知道。
要的就是保密,要是还没到200年,就有人耐不住性子想出去,地面上的生态还未恢复,那就惨了。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皮克斯的机器人总动员,因为故事背景都是环境破坏人类灭绝,除了一小部分人登上了方舟或建立起了地下城市,并且都是生存下来的人都不知道当初设计者的初衷,幸存下来的人都克服困难重返地球和地上,总之这种题材我想想都感觉激动。
编者也努力营造了奇幻,但还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看得我莫名其妙,小女孩一脸的木讷,男孩气喘吁吁也来的有点假,情节有点牵强,结局有点强加的感觉。。。
很喜欢这本电影所构筑的微光城市,一个高度计划的社会制度下勉力维持但却终将走向灭亡的文明火苗,里面生活着充满虔诚的祈祷者,充满理想的思想者,单纯的孩子,勾心斗角的政客,狡猾的偷盗者,勤劳的工人,如果没有那个充满漏洞的“方舟计划”,越来越长的停电,食物的逐渐紧缺,谣言、信念和真实,伴随着人间百态,最终走向永远的黑暗
这是我近几年看到为数不错的科幻童话式电影。
因为喜欢Saoirse Ronan,喜欢她在赎罪里的表现。
童话不一定就是童话,我一直认为,这些在现在看来有点悬的东西,将来的哪天还真可能成为现实。
我们一直说着世界末日的话题,谁又认真想过这个话题,真的世界末日来到之时,你我将如何生存。
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City of Ember。
科学家说,住在地下的下一代是不会知道人类的悲伤的。
是的,他们错过了世界末日。
他们出生便生活在靠一台发电机过活的空间里。
直到一切过去,才能重回地面。
童话,似乎理所应当由孩子出演。
而像这种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似乎交给两个,不,可以说是三个孩子,可以说是相当正确的选择。
15到20岁的孩子,他们有想象力,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想象。
他们天真,他们无畏。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大人门的确也只能做个配角充充场面,并不是说成年人怎么,成年人拥有成年人的智慧和经验。
可这决对不适合去做拯救全人类的工作。
因为他们看的太多,因为知道得太多,被经验所牵绊着。
男孩的父亲,因为朋友的失败而再也不敢尝试,大人们纷纷劝阻孩子的行为,他们认为即使出去,外面的世界依旧黑暗。
还有那个可怜的市长,以为捧这一堆食物就可以过一辈子,最后被一只大鼹鼠吃掉。
其实,在看到最后前,我始终不确定她们是否能真的看到光明,直道那一缕熟悉的阳光照来。
我才感叹这次的童话不是悲剧了。
很庆幸她们走了出来, 很庆幸最后那块石头没有在屋顶上嘎然而止,很庆幸他们没有没有成为另一次的亚当夏娃。。
最后要说的是,我貌似已经过了20大关。
拯救人类的大任应该落不到我头上吧
1、小学时我在旧书摊上买过一本英国科幻小说《威尔历险记》,另一个以孩子为主角的科幻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人类重归蒙昧,而地球的主人是一群三脚机器人(严重怀疑世界大战抄袭),每个孩子成年前就要由三脚机器人完成加冠礼---加装控制大脑的零件.最终孩子们反抗并逃出村庄,看到了人类文明,最终击败了恐怖外星人.2、阿西莫夫的一篇小说,名字不记得了(低能儿研究所?
)未来背景下科技有巨大发展,人类可以直接被灌输知识(先作评估以选择适合其的工作),来做相应工种。
一个孩子被诊断认为是不适宜接受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低能儿。
接着仍然是反抗,他在低能儿研究所中逃出来。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各位可以猜一下。
好了,答案是:每个人都可以被轻易地学会全部知识,那么新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
必须有人做创造性工作。
事实上,那小孩智力超群创新能力强,所以他被分配的最牛逼的工作。
低能儿研究所事实上就是挑选这类人员的最后一关,能反抗并逃出来的即通过测试。
是的,这类故事总有一个离奇且合理的结局,主角们打破现实铁幕,颠覆固有观念,他们总是无畏地探寻真相。
这类作品的创作者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在不可思议的同时要有合理性(架空背景下的合理)。
与上述两个故事相比,微光城市结局不够离奇,故事背景不够强大,缺乏交待和呼应,细节处理也稍差--对一个地底城市特别的生活细节描述不够。
情节上也存在硬伤。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科幻迷喜爱的好电影。
最后说说科幻电影个人认为科幻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弱智,但情节很激烈的,这类电影票房一般都很好(跟太空有关的电影多属于此类)另一类更有想象力,但没有第一种激烈,普通观众看起来不是很过瘾(四十以上的人群更没劲),所以褒贬不一
好普,各方面都很鸡肋,就罗南可爱一些。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内个可爱的骨头里的小女孩= = 这电影可能想法很好,但是拍的太无厘头了。。。
烂到令人震惊儿童片,看来美帝的花骨朵也没少被残害。给4星 5星的还不少,不知道是你们脑袋坏了还是我脑袋坏了。
罗南完全复制了她惯用的严肃表演,使科幻片少了很多该有的灵光
和朋友讨论末世感作品时突然想起来看过这个。设定非常有趣,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却很无力。
剧情烂到极致了。马德,一男一女从城里逃出来从洞口直接能看见下面的城市。城里的人都傻逼吗?直接从洞口爬上地面不行?还造那么多机器。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涅?
从开头就猜到结尾
不知所云,还来说什么奇幻,简直是糟蹋
这……看得蛮费解的……
不是一直都是顺水往下么,怎么最后到了城市的上头..(it&#39;s my job..)
挺儿童的电影,背景设定的不错,但拍的挺无聊的,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才把故事开了个头,只是后面续集的伏笔。。。
我们细心保护微光,在黑暗中燃烧不断,好让我们能在回到地面上。呼吸空气和享受阳光。
明显蒸汽朋克 前半部分太罗嗦
剧情相当一般,最后走的太畅通无阻了吧。。。
看完我很想骂脏话,尤其是思维和想象被羞辱了这么长时间!
天呐原来我初中就看过罗南电影了
地下有个城市,是为末日准备。请不让遗忘,因为它有期限。
可喜欢这个电影了,好多年前看的,虽然是个儿童电影,但当时觉得脑洞真的大。昨天看了《流浪地球》,想起来北京地下城的部分,应该是跟这个电影学的吧。
无趣,粗糙。造型丑陋,人物关系唐突。开局的五分钟,尚能勾起人的精神,接下来的60分钟昏昏欲睡,最后的转机来得太晚了,票房的惨败是必然的。
做为一部儿童剧,还是很不错的。起码故事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