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跟不上潮流,什么都跟不上,所以今天才看了《伊莎贝拉》几乎毫不知情,看之前。
无论对导演还是演员还是剧情,只知道这部片曾经像今天广州的空气一样热。
没有期待,也没有偏见。
这该是看电影最好的状态。
小地方小故事小人情,拍好了比很多传奇都好看。
看完了上豆瓣看影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这故事有情欲暧昧马振成的一举一动都把握得很好,而且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底线,从他以为自己是小欣的爸爸那时候起,他对小欣的种种的好都明显出于父爱。
至于一起灌酒一起躺床上的场景,我认为并不过分。
小欣的一颦一笑也都恰如其分,从未越界。
她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死了母亲,无依无助,有对父亲的依赖也是很正常的,况且她猜测马振成是她父亲多年了。
我想,当一个人从小缺乏别人都有的东西的话,一旦他拥有了肯定就会狠狠地抓住不放手,非常非常珍爱。
但是,小欣真正的父亲的出现很没必要,而且很突兀。
如果故事简化到马振成就是小欣父亲会更好。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镜头运用抄王家卫。
是有学他的痕迹,但也是师承关系。
没有必要刁难导演。
只要用在电影里合适就是好的。
再说,这部片的色调很澳门,真的,记忆中的澳门就是这种色调的。
不觉得有悲哀,结局是小幸福。
也不觉得矫情不是很多年前就有种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吗,现在我相信香港电影只是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
年初看的《狗咬狗》也是拍得非常的漂亮。
好像都是06年的片子吧,一年有两部好作品很不错了。
难道这只是个中年男人一厢情愿的梦吗。
肥彭和杜汶泽聊出来的一个灵感。
一个自称是女儿的少女找上门来,后来知道是不相干的两个人,却有了爱情。
因为那是一个17岁的少女,撒谎家常便饭,只有爱是真的。
先是母亲,母亲死了,有母亲买给她的小狗伊莎贝拉,伊莎贝拉没了,有母亲的初恋情人。
总是母亲。
有一次醉酒后大哭,他问她,她说,想母亲。
那是一个超级漫长的伤痛期。
自小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走了,只想找与她有关的一切。
哪怕蛛丝马迹。
留住她。
她买的小狗,她爱过的男人。
就这样没有理由的开始了爱情。
在17岁可以任性恣为的年纪。
没有什么心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无论如何要接近这个男人,不惜谎称是他的女儿,当然不是,一个个打败他的女人,她没原则到这样,不计较他的花心,甚至于他对自己的无动于衷,当他说要逃亡,便要一无所有一起逃。
当肥彭和杜汶泽聊天的时候,是否也想到这样一个女孩,是这么死心眼的,爱得死心塌地的洛丽塔。
若是当作一场美梦我也愿意这样做一做。
但只是梦吧。
这女孩真纯的就像一块水晶。
在中年危机焦头烂额的男人那里,必将灌注的是一丝清凉。
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起码,说起这样的故事的两个人,当时有怎么样的心底的悸动呢。
想起花季,愣头青的自己,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青春又一次来了。
但女孩,是新丧母。
和母亲一起住过的房子。
和她一起走过的街道。
殖民地风格的大屋、百叶窗,残破的墨绿的墙面,大片的树荫,炎夏的不绝于耳的蝉声,都跟以前一样,可是母亲不在了。
于是她找到他。
以为是爱的那就是爱吧。
想去爱的那就去爱吧。
爱从来都是付出,不求回报。
她竟这样接近爱的真谛。
因为你知道那是医治伤痛最好的办法。
因为爱是一种能力。
每当我们可以去爱,我们就觉得充满了力气,觉得自己那么好,就觉得有了存在的理由。
有时我们用爱人去疗伤。
最怕我们无可爱。
心如死灰,还奢谈什么活着。
和他在一起,就是和母亲在一起。
他会渐渐代替母亲的角色。
伤痛总会过去。
不管他有多胖,有多坏,有多少缠不清的女人,好在青春无敌。
都不理会就是了。
只需知道自己这份爱是真。
争取为何那般决绝,竟以为,那是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是人生里,每个人为自己选定的那种方式。
17岁少女,可以老道地对另一个他的女人说,我17就跟了他,都10年了,你能比吗。
她和他一起喝啤酒,随着歌曲手舞足蹈,人已微醉,摇头晃脑学明星,暴露出仍不过是个贪玩的孩子,胳膊好长,晃晃荡荡,半熟少女,信赖他。
这是多么完美的爱人。
彭导的青春的祭歌。
就这样告别青春,竟也可以心甘情愿。
從短片《暑期作業》開始,看慣了導演彭浩翔的黑色幽默,《買兇拍人》、《大丈夫》、《AV》等,一脈的彭氏風格,來到柏林影展得獎作品《伊莎貝拉》(獲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骨子裡仍然是彭浩翔的獨家風味,但畫面、音樂卻是截然不同。
在影像上嘗試改變的彭浩翔,在題材也努力求變,從以前慣說男人故事,到《公主復仇記》的女人心理,再到《伊莎貝拉》的父女情,還有,《伊》片中貫穿全片的回歸事件,這其實是一齣政治片,說不盡的是從上世紀至今一直剪不斷理還亂的回歸情意結。
構思影片的背景,與政治也分不開。
彭浩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澳門是第一個被外國人佔領及居住的地方,也是最後一個回歸中國的地方。
他指這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女兒去找回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決定將這個父女重逢的故事放在回歸前夕。
極具殖民地色彩的澳門舊建築,暖暖的畫面,老虎機閃爍的燈光映照在杜汶澤飾演的馬振成臉上,異鄉的音樂,還有片頭片尾那款舊電影的字體,甫一開場,王家衛的影片便悄悄籠罩。
很多人說過,《伊莎貝拉》在視覺上很像王家衛的作品,但在內容上,尤其是對白,依然十分的「彭浩翔」。
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前夕,本身已極具政治味道。
如導演所言,女兒找尋父親,與澳門回歸中國,在感情上是一致的。
即使不談片中過場的關於回歸的新聞剪報,片中角色的發展,也隨著回歸日的接近而改變。
然而影片雖然以澳門為題,但同樣經歷過回歸的香港,是澳門這層表面下的一個影子。
彭浩翔在述說澳門回歸的故事時,也「暗渡陳倉」香港的回歸經驗談。
何超儀在戲中可謂是演回自己現實中的身份,在回歸前夕的澳門,她呷著苦茶,嘆著氣勸馬振成,甚至說連自己父親都不能像以前那樣,最有趣的地方是利用現實身份來擴闊戲中角色的層次,藉以去談回歸的改變。
黃秋生在片中演馬振成上司,三次出場,三次都在吃。
從需花時間與較熱鬧的打邊爐,到在麵店吃麵,最後則是在車中吃漢堡包,每況愈下。
這不代表回歸後的生活境況,但卻反映戲中角色對回歸的不知所措,甚至有點無奈,正如以上兩個角色均叫馬振成放棄。
要放棄的是甚麼?
戲中馬振成是一個幫助警方高層與黑幫接頭及收受利益的中間人,為了回歸,在大環境下他被迫要承擔所有罪名以維持一個漂亮門面。
不甘於成為犧牲品的馬振成,便要努力尋找各種方法,甚至要以身犯險,使自己免於牢獄之災。
片中兩角色叫馬表成放棄以身犯險,潛台詞則是不能再依以前的習慣行事,新的秩序即將形成。
不能犯險,就只能逃離。
對於香港人來說,「逃離」這個手段並不陌生。
九十年代的移民潮,藉著離開這個城市來逃避面對「回歸」的命運。
所不同的是,以前香港人移民的目的地是加拿大或歐美國家,《伊莎貝拉》中的馬振成,是要「著草」(潛逃)至泰國。
影片不但畫面上頗具王家衛的風格,在內容上也與王家衛的作品頗多回應之處。
如《阿飛正傳》中的尋母,來到《伊》片變成尋父;《阿飛正傳》中「無腳雀仔」暗喻香港這個「無根」城市的漂泊,《伊》片卻以父女相認——即使馬振成明知這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仍要留她在身邊,作為一個責任與傳承。
《阿飛正傳》或《2046》中所呈現的那種世紀末的頹廢之美,在《伊》片也略具其形,表像下的彭浩翔,仍然貫徹其黑色幽默,尤其是在對白上。
畫面營造出來的美麗與夢幻感覺,是可望不可及的;故事與對白卻是如此現實,兩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反差,就像把王家衛的囈語放在日光日白之下,夢幻亦不得不破滅。
如片末浪漫的父女逃亡,終歸回到現實,唯一改變的,是要戒掉那些壞習慣,就像回歸前的種種不良傳統,在回歸後也要統統戒掉。
香港回歸中國多年,電影創作者對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仍未停止探索的意圖。
《2046》談回歸50年後的香港,不知道如何踏出新一步,尤其是在「50年不變」的承諾下,第51年、52年等「50年」後的時間,將會是怎樣?
這個時間的承諾,放在《伊》片中,就是「Isabella」。
在西班牙文中,「Isabella」有「對上帝的承諾」之意,放在片中,亦有父親對女兒的承諾,如要戒煙,要擔起一頭家,多年前御下的擔子,他亦願意重新擔起;同時亦是中央對特區的承諾,50年不變,保持一切的繁榮穩定。
伊莎贝拉,葡语里的"Isabela",伊比利亚岛的"Isabella”,那个“对上帝承诺”的女孩。
今天读到廖伟棠的《旧欢似梦》,猝不及防,我搜索脑海里那座近乎要被遗忘的,包裹着初恋的城市——澳门。
《伊莎贝拉》这部有关于澳门的电影,两年前在北京的大学宿舍里看过。
那时临近毕业,所有的情绪都被校门外的花花世界所涌动,仿佛即将要迎娶一位艳丽的贵族千金,全然忘了南海边的半岛上有一位和自己相恋过、正在熟睡的姑娘。
她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见了。
她一次次默默忍受,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好,却总遭人遗弃。
当,被人遗忘,是一种常态。
这是一座留不住过客的海港城市。
打开电脑,找不到在澳门拍摄的场景。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去澳门上学,从关闸出来抬头望着那拥挤逼仄的楼房,带着逃离社会主义的快感,嘴里唱着"big big world”,那是一见钟情么?
我确实喜欢过这座城市。
黄昏时搭乘28c过跨海大桥,夕阳,海水,天空,各式中西建筑——那是一杯澳门特制的醇美的葡萄酒。
没有鲜明的四季,只有是最湿的四月,在湿季中,晾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身上那粘糊糊的味道,是我能记住的,她的味道。
报纸里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若干年后唯一能引起我震惊的是曾经同校的内地女生被人勒颈窒息致死。
这样的新闻是可以上小城的头条。
我怎么能将你忘了呢?
听fado的时候,我想的是葡萄牙;听粤语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香港。
我忘了,2003年4月1日,住在澳门文华酒店对面,新闻滚动播放张国荣从文华酒店跳下的新闻,我们集体跑到阳台却发现一切“太平”。
看,张国荣选择的也是香港的文华。
上《澳门史》的时候,发现,澳门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被葡萄牙侵犯。
从大航海时代中没落的葡萄牙贵族在500多年前,航船经过澳门,想必也是一见钟情吧,被这里的温柔和安静所打动,便停留了下来,但始终要归航到自己的伊比利亚半岛。
不像傲慢如帝王般的英吉利王国于之香港,葡萄牙对待澳门,就像对待一位情人,不给承诺,不刻意她改变。
所以,500多年前过去了,她的面容依旧,妈阁庙里香火鼎盛,玫瑰堂里也一直响着结婚的钟声。
白天,她秩序井然,各式各样好玩好看的车子总能在小小的停车位中再瓜开一小份,安停在某家门前的碎石小道上。
夜晚,她会偷偷跑到海边的指明灯下纸醉金迷,夜夜买醉,唱一首《小城事》。
没人会在意她的悲伤,她的哀怨连渐渐被边缘化的香港这个大怨妇都比不上。
于是,她习惯在纸醉金迷后,静静沉睡。
在梦中忘却从她身边经过的、爱过她的人们啊,忘却她不为人知的忧思啊。
她的美丽,总教人遗忘。
想起她,仿佛突然遇到一个曾经被自己遗弃的人,那《伊莎贝拉的呼唤》叫了好几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她身边。
尽管知道她百般的好。
她包容了一切——中西两种最难相容的文化。
但有谁留意,小城市里小人物?
那个在官也街卖猪扒包的资深师奶也曾是葡京赌场叱诧风云的发牌手。
新马路、大三巴、渔港、妈祖、大炮台,我们都曾在澳门半岛上那个长得像圣母玛利亚的观音像旁静静等待一场流星雨。
旧爱总沦为心灵埋葬。
也许有一天,我再度从梦中惊醒,想起她,也会像今晚这样,陪她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流泪。
ps,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彭浩翔最好的电影,却是配乐最绝妙的一出,首推金培达的ost。
有个男人说:我不是你的藤井树,你也不是我的伊莎贝拉。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袋忽然飘到很多年前的北海道,那里的春天有樱花开,那里的夏天有轻拂侧脸的风,而那里漫长的冬天,有个女孩子在积雪的山上奔跑,她抬起头,对着天空大声的喊着,“你好吗,我很好啊”。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情书》对我的触动,我爱的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男生,也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女生,我喜欢的那个人叫做博子,她是个面对真相还能够温柔的爱着的人。
心里隐约知道,这样的爱情少了,这样的人不见了。
回到《伊莎贝拉》。
我对于这部电影唯一的想法只是为了看看上头那个男人心中的伊莎贝拉是怎样的,我想知道我是否有成为那个伊莎贝拉的潜质。
而我看完了,知道了,原来我永远不会是那个伊莎贝拉。
在大部分女人的想像里,她们总希望有一个男人爱她,即使分手,他找的那个女朋友也要象她;我不知道男人们的想法是怎样,是不是也希望有个女人爱他,却不打扰他的生活,甚至于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派另外一个人来拯救他。
在《伊莎贝拉》里,那段年少爱情派来的天使,她穿简单的T恤,短小的热裤,长手长脚,说着,我是你的女儿,带点纯真带点性感带点撩人的风情,她满足所有中年男人的想像,年轻貌美,简单直接,能够带回他们随着岁月流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她爱他,崇拜他,并且哭着说,不要扔下我。
多么美妙的……童话。
可是为什么我觉得童话这么的无趣呢。
十六岁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即使不能和他走下去,心里总也希望他要一直记住你,在他的心里总得有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等你大一些,你爱上另外一个人,你偶然偷窥到他的心里有个地方有花有草,却不是你的。
你很难过,反而却会爱他多一些,希望你的爱让他的心里长满只属于你的花。
再老一些的时候,遇见了年少时爱着的那个人,可能他牵着另外一个人的手,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
即使这样你也可以释怀的笑。
我想,在我心里,这才是真正的童话。
所以,那个男人说的是。
我不是你的伊莎贝拉。
我想要懒散的活法我忽视不了眼下的暗潮我买不起进口的零食我排斥大开大合的故事.以上这些有关联么?我只能很诚恳地告诉你我在吐槽它们没任何关联.我对面是一个比我糟糕得多的老男人,他也在吐,不过我没有任何慰藉.因为我对着的是一面墙他对着的是一个姑娘.这世上最悲哀的不是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而是本来只够买四袋苹果却不小心掉进魔瓶,好不容易释放出来又被当作神继而听人许愿说要苹果四代.姑娘很美长身细腿,觉着她不好的人我咒你们统统阳痿.只是说话太吓人,你没和我睡过但你睡过我妈.她没有哭没有闹没有画外音也没有音乐奏起,简直成了一个最普通的桥段里最简短的一句话,随意得像开饭时间一边找筷子一边自言自语说我饿了;他也没有愤怒没有错愕没有动作没有言语,仿佛一盘刚出锅的菜,静静地明了自己就要被端上去.好个一唱一和.所有的羁绊是否都如流水线样被印上纠结与完满,倘若如此,他们似乎只能当令人头痛的次品,但凡那些本该相濡以沫的场景硬是被粉刷上一层贱格.我十六岁跟他,今年二十六,为了赶走其他的女人她居然也晓得去扮起沧桑断起电.没有人会带着自己的未成年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大半夜爆瓶即使他并未当过父亲.你醉了你先躺着我好色我睡沙发,他再次写满面无表情的起身.我笑,亦从这份笑里察觉出不正常来.谁没有点过去呢?惨绿的少年孱弱的初恋,医院的长椅早已修炼成精目睹着上演悲欢的每一天.国配里还有旁白港版里只有空白,好在这并不比读起卡佛来还要难以理解.少年开始混账初恋依旧贤良,少年变老初恋却病死在变老的路上.遗留的女儿与喂养的狗,如今狗丢了他负责带女儿去找,找不到接着找找到了请滚蛋.是的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始料未及之处在于那从中抽出的温柔,砍也不是.她懂得对心仪她的男生三令五呵,自然懂得如何与他保持停留.他惹上麻烦想带她一走了之,却好像哪里都不对劲似的.究竟哪里不对劲呢?其实他最清楚不过了.他的城市亟待回归,他却奔上一条逃避的圆形轨道怎么也回归不了.她的出现是一次改道或仅仅是一出调味他不敢确定,于是他还需要一次错愕.伊莎贝拉是初恋是狗是人宠同名的小把戏但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是对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延续.在明了这个世界一切无聊的游戏规则后,只有你才能不让我启动自杀程序.对他是如此,对我们亦然.他愿意背负愿意承担愿意陪伴她保护她,尽管从现在起他们已无任何关系.这种放开双手就能获得世界的情结不再那么扯淡,同时,一种新的关系在自行地蓄谋着,它更为亲密却不再禁忌,它好过生活好过毒品好过喜剧片里的一句我养你.接下来要做的,只需等待就好了.只需等待就好了.等待闲庭信步的开春等待不再潦草的日子等待那该拥有的结果,姑娘穿着校服坐在课堂望着窗外出着神,素净的脸上流淌着比当初准备逃亡时还要大得多的渴望.好故事终将开始,电影戛然而止.
文:十一月的雨第一遍看《伊莎贝拉》时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感触,或许那时还不够成熟,也可能和瑕疵版本加国语配音有关。
但是即便如此,它依然在我体内慢慢发酵,悄然散发着余味。
于是直到某天偶然翻出碟片,看到梁洛施仰头上望的那个封面时,内心一个声音告诉我,是该重温的时候了。
于是,一些当时我尚觉混沌的情怀和散落于记忆中残缺的细节,在一帧帧流光溢彩的画面和一段段五光十色的音乐中,慢慢的丰富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刻。
彭浩翔说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我感觉亦然。
可能大部分熟悉他的人都钟情于他一贯的黑色幽默和恶趣味,从《买凶拍人》到《大丈夫》从《公主复仇记》到《AV》,“怪鸡”的风格在那些结构精妙的故事和忽冷忽热的幽默中毕露无遗。
但这仅仅是他的一面而已,喜欢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的他骨子里其实有种很深沉的浪漫,而这种浪漫凝结起来就变成了《伊莎贝拉》。
这种浪漫乍一望去和王家卫颇为神似,但细细揣摩就会发现内在其实相差甚远。
王家卫极端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与他凌乱而抽象的人物和故事是相互照应的,如果之前没经历过几部锤炼的话你往往会因为无法进入而感觉不知所云。
彭浩翔在这部作品中影像风格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看似流光溢彩的风格并非刻意而为之,完全是为了把这个略带忧伤的故事讲述的更为贴切。
换句话说,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一切仍然是为了一个好故事服务,只不过这次换了种讲法:不再嬉皮笑脸,而是略带神情。
《伊莎贝拉》的背景设定在回归之前的澳门,可能是为了让观众最大程度的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角色和澳门的街景上,彭浩翔好像故意清空了城市。
在他的镜头下,古老破旧的街道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人。
张碧欣和马振成漫步在街头时,就好像一座遗失千年的古城中突然闯入了两个尘世间的人来。
而在他们漫游的轨迹下,你会随之领略它的点点滴滴。
我对有如此敏感和责任的导演向来是心怀崇敬的,不管这种驱动力源自内心的何处,他们最终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即将逝去的现实景象和背后的文化情怀,这种作为都是值得赞扬的。
澳门毕竟是被葡国统治了百年的地方,回归大陆意味着有些延续百年的东西即将慢慢散去,有些可能会永远消失,它们是什么具体说起来可能没人能分条缕析说的清楚。
但在他的镜头之下我们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去感受,可能仅仅是一条破旧的街道,也可能是一两个人的命运。
我们循迹而往那些地方可能早已物是人非;我们驻足于光影之中时又真切地置身其中。
在这一刻,时间变得永恒。
其实有如此情怀和念想的导演并非彭浩翔一人。
杜棋峰在《文雀》里同样把镜头对准了香港即将消失的那些地方,只是个人感觉他玩性太重,让几个扒手的故事吸引了几乎所有的目光,隐藏在他们背后的那些曾经在不经意间就被忽略了。
不能不说的还有贾樟柯,他其实一直在安静的记录这个时代,这个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以至于人们无暇驻足思考的时代。
《小武》《任逍遥》和《站台》可能离我们太远,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青春。
但《三峡好人》和《二十四城记》则是一种担当,他用一种静默的力量告诉我们,这个在冲突中缓慢行进的国家里,有多少人和事不应该遗忘,但事实上我们却毫无知觉。
《伊莎贝拉》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空镜,或者是天空浮云或者是青郊草地,昏黄的街道尽头才有一两个寂寥的人,与此同时,金培达的音乐总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响起,浑然天成。
这是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品到了这些空镜的韵味,或许是我和导演的口味太过相近,我很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我很感谢他如此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彭浩翔的女主角都很幸运,因为他最善于在电影中展现她们最美的一面,而且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把它放大至赏心悦目。
比如《公主复仇记》里的钟欣桐,比如《出埃及记》里的刘心悠,几乎都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基本都是她们演艺生涯中最好的表演。
即便如此,梁珞施在《伊莎贝拉》里的表演还是太过惊艳,我第一次看时还不知道这这么一个人,看完后惊呼香港什么时候蹦出这样一个演员。
她饰演的那个失去母亲追寻父亲的女孩,很坚强但也很脆弱。
她在二者之间不断游离,时而装作大人,时而变回孩子,我想每个男人对这样的人都忍不住要疼爱吧。
她在小饭馆里模仿梅艳芳《梦伴》的一个场景已无需多言,神来之笔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两个细节。
其实今年闻听她早早嫁为人妇的消息时我还莫名失落,一入深闺之后再次回到大银幕上的机会肯定少之又少了。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但私心还是希望有这般潜力的她,能在她最好的时刻,有更多的角色永远的留在银幕上,继而成为永恒。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打败时间,却总是希望美好能以某种方式实现永远。
还是有些味道了;音乐想起公主复仇记,情节的波折被迷幻的缠绕其中,反不觉得有何奇峰拉,埋伏拉;想起不久前看的《蝴蝶》,怀旧的画面,轻轻流淌的音乐中故事就自然而然的发生、演进着,让你觉不出乱伦、女同有啥过分和不可思议的当然,不负责任的透漏一点的说:是差点乱伦。
但情感拉,男女拉,情爱拉,互为依靠拉,许多事就是人情使然,见怪不惊的父女这个尴尬和无外界因素干预的关系处理,呵呵,刚才看到半截忽然错愕,原来想起了才看不久的《秘密》(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084/,老实说《中毒》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8491/的故事套路和它更像)--共同点是都涉及乱伦因素,但又必须每日面对,就这么干耗着,某一方被主要折磨着,呵呵另,开头有些奇怪为啥把阿杜放澳门呢?
难道是涉及乱伦和警察渎职?
后来看贯穿始终的字幕明白了,大彭还是跟《AV》一样,想和政治擦个边,譬如本片多少反应了澳门警界走私的情况,回归前夕似乎也象征性的严打了一阵子 tips:余文乐和大黄、何超仪客串龙套了一把;阿杜和葛民辉、张达明一样都是不着调或说骨子里无厘头的男人,呵呵,大彭推想可知了;阿杜挑梁还是使得的,多少和梁朝伟的眼睛有些许相似;阿杜不在的时候一帮子PPMM被其女劝退杀败那段真是让人嫉恨这个灰不溜秋混了半辈子的矮胖司警;不认识女主角,名字耳熟,那个跟她拼酒的倒是蛮靓眼摄制是“不是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温了点,再犀利骠悍一些,大彭-·找OST下来听哈
前几年曾经有个友人这样形容这部电影:“饱含文艺片的质感”,没错,彭浩翔的180°风格转变之作,沉甸甸的文艺质感,舒缓却没有过分的伸展,原声更是出类拔萃,纵观彭导的前几部作品《买凶拍人》 《大丈夫》《公主复仇记》《破事儿》《青春梦工厂》,都是以黑色的风格为主的cult片范,《伊莎贝拉》的问世让熟悉彭浩翔风格的人大跌眼镜,cult片范导演转型为小众文艺片导演,但是彭浩翔却一点不含糊,他用《伊莎贝拉》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金培达和杜汶泽也通过这部电影被更多人认同。
故事发生在澳门回归前夕,还是老题材,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彭浩翔镜头里的澳门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只有葡国风格的大街小巷,破败的公寓,石头铺的地板,电影的画面风还是偏向暖色的陈旧之黄,金培达的音乐烘托出的那种背景氛围与电影的画面风格高度恰和,整部电影才开始2分钟就舒展开的原声让人大为惊艳,浓郁的葡国风,特殊的木吉他声在沉静的画面中舒展,接下来的配乐可以用奢华铺张的精致来形容,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非常少见,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配乐。
杜汶泽扮演的腐败司警马振成一直从事着走私的勾当,每晚游走于不同女人的温柔乡里,张碧欣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张碧欣告诉马振成是他的女儿,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父女乱伦的错觉,其实是个障眼法,马和张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片头在迪厅,马振成醉醺醺的对张说她的眼睛很像她的第一个女朋友,不管是真的还是无意识的勾引,上天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张碧欣就是马初恋女友的女儿,加上开头部分关于乱伦错觉对观众的冲击力,让人对于他们的父女关系不再怀疑,就这样,两人的戏剧冲突开始发展,第39九分钟两人托着行李有节奏的在往巷子深处走已经寓味着两人关系的不可分裂了,第46分钟以后2人的关系逐渐开始缓和,马开始对自己的'女儿'产生应有的父爱,但他岂知,碧欣对他的爱不是父女之爱,而是爱情,是对马振成的依赖和爱恋。
就这样两个没有什么联系的人走到了一起,一个施之于父爱,一个却表达的是爱情,一种极度混乱的关系。
伊莎贝拉是马振成初恋女友的名字,也是碧欣爱犬的名字,因为伊莎贝拉,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伊莎贝拉,马振成把自己对初恋女友的忏悔转化为父爱转嫁在'女儿'张碧欣身上,都后来才知道,他和碧欣并没有血缘关系,而自己的去世的初恋女友却似乎把这个不是马振成的女儿的女儿当成他俩的结晶看待,这是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嫁接关系,值得梳理参照电影的的人物关系慢慢细品。
马振成在此之后的转变可以看成是种忏悔,生活在这世上,不得不屈服于一些东西,但是自从'女儿'出现以后 ,他开始转变,开始认真的对待生活,而张碧欣与各种上门与马振成纠缠的女人的'对决'以及那个一直喜欢着自己的男生的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她由对马振成最初的依附感转化为爱情,复杂的情感转嫁和现实中的人物关系虽然不复杂,却也剪不断理还乱。
乍看来这部电影的风格貌似有浓重的王家卫风格,但是细细解构起来却发现这部电影的骨子里却是彭浩翔对于艺术的独特感受以及表达,远不同于王家卫电影里的城市游离感和无根性,彭浩翔的电影简单朴实,脱离城市游离或是无根的那种归属感,和王家卫玩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在电影的画面风格极其构图风格上形似,骨子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较起与之形似的《春光乍泄》或者是《重庆森林》,细细感受俩种作品的风格基准,区别还是很大的,有点相同的是两位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穿插当时的时事,彭浩翔自然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并不用跟风模仿王家卫,彭浩翔电影中的归宿感和存在感还是比较明显的,而王家卫却截然相反。
杜汶泽在片中的表演可谓精彩,这部电影也算是他的成功的转型之作吧,梁洛施表演也尚可,其实电影的关系梳理起来主线只有他们两人,杜汶泽在电影中扮演一个腐败的市井司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走路姿态、说话的语气都极其到位;其实在彭浩翔前一部《破事儿》(短片集)中的 增值篇 ,杜汶泽扮演的嫖客,每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出神入化,拿捏的极度经典,所以能撑起整部《伊莎贝拉》当然也不再话下毫无疑问《伊莎贝拉》的配乐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华语电影原创配乐史中最为精致最为铺张的最为经典的配乐!
唯有一个词能形容 惊艳!
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就是很好的褒奖,伊比利亚风格的配乐与澳门发生的故事结合天衣无缝,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的大街小巷都浸淫在葡萄牙的那种氛围之下,配乐中主要以木吉他为主,加上大提琴小提琴的,美妙无比,直入人心,穿透内心最为敏感的部分,精致华丽悠扬空灵,无可挑剔的完美,一直对华语电影配乐嗤之以鼻,但是对于《伊莎贝拉》的配乐,我将不会吝惜所有的赞美和感叹!
然而 美中自然有不足,作为配乐来说,《伊莎贝拉》的原声在很多时候盖住了电影,削弱了镜头感而让人突兀的感觉到配乐的存在,站在音乐的美感上来说,伊莎贝拉的配乐无可挑剔,但是作为配乐在一些方面盖住了电影本身的光芒,这是也算彭浩翔的不足,没有拿捏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部电影见缝插针的穿插金培达的配乐,笔者细细统计了配乐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段以及与剧情的关系,大部分配乐的出现在承上启下的段落,稍有空白处就会有配乐,例如32分钟处的女声吟唱完全盖住了镜头剧情本身,11分钟处的也略有越俎代庖之嫌,其实笔者认为此段可以以有源配乐来代替。
基于彭浩翔以前的执导作品来说,在拿捏文艺片上,彭浩翔略显生涩,但是不会盖住彭浩翔本身的才华横溢。
对于彭浩翔来说,这是一次风格的尝试,证明了他的执导能力,也造就了一批人的成功,在华语电影圈中,这次尝试或者说是风格的转变是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它让人看到了希望
上次在香港的时候,《伊莎贝拉》还在后期的最后阶段,我有幸看到了trailer。
那天在湾仔的某栋大楼里,隔着窗户都能听见楼下的车声和人声,拉上窗帘、关上灯,一个有点撕心裂肺的女声从音箱里传了出来,那个声音瞬间划出了一个圈,把我们和外面那个略显疲惫的世界隔开了。
看完trailer,我突然喜欢上了粱洛诗,之前只觉得她是一个映在纸上的美人,而看到她纤细的身体游走在澳门颓废的街道上,看到她细嫩的脸浮现在被雨水冲打的玻璃上,她突然有血有肉,让人心疼。
所以,一直期待看到整部电影。
下午7点,小厅里坐满了人,刺耳的片头过去之后,电影终于开场。
酒吧里是暧昧的红色,杜汶泽贴在梁洛诗的面前说:“你的眼睛很像我第一个女朋友,跟我走吧,去我那儿...”接着,一个故事踮着脚缓缓走来。
一个邋遢的澳门私警,不断带各种女人回家,生活一塌糊涂;一个未成年少女,母亲刚刚去世,唯一的一条狗也不见了;一个曾经叫伊莎贝拉的女人,独自养大了女儿,一生默默爱着一个人。
少女认定自己就是私警的女儿,认定就是他在17岁的时候丢下她的妈妈伊莎贝拉。
“你跟那么多女人上床,那偶尔碰到自己的女儿也不奇怪吧!
”于是少女和私警睡了一夜。
她跑进私警的生活,两人的关系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承认她的身份,开始接受她,和她一起开心,一起难受。
导演是会讲故事的人,设置了几条线索:私警一直协助贩毒,污点证人准备把他供出去,他得选择杀人、逃跑或者坐牢;一个傻乎乎的男孩总是跟着少女,他是她的同学,她的朋友,他老老实实地喜欢她、关心她,别无他求;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失踪了,少女一直找它;少女到底是谁的孩子?
最终证明其实不是私警的......故事环环相扣,里外呼应,很丰满,所以它没能在柏林电影节拿奖。
这点理所当然,得奖的电影都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一种状态或者阐述一种概念而讲故事。
《伊莎贝拉》是在讲故事之余讲道理,所以只拿到了最佳音乐奖。
毕竟香港不是欧洲,地域的状态和人的状态决定了作品的本质。
能拿奖的电影都是从内至外的,外在的形式都是为了支撑住核心,而这部电影由外而内,不乏各种感人的小细节,但顺序没能迎合获奖标准。
《伊莎贝拉》是好看的电影,摄影师是蝴蝶的摄影师Charlie,光影的感觉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澳门真的是很小啊!
”地方小了,感情和故事就被放大。
风吹起她白色的校裙,像一个干净的水母,她那双细瘦的腿若隐若现。
阳光落在她的身体上,她年轻的肉体似乎是透明的。
澳门那些倾斜的街道,混杂在一起的陈旧颜色,还有残留的异国情调......可惜的是国内的版本加上了大段大段的旁白,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整部电影的节奏,国语版的配音也挺让人毛骨悚然的。
灯亮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女孩眼角多多少少都有点儿湿润。
一旦有事故发生,男人总是逃跑,女人总是留下来承受一切,永恒的主题。
伊莎贝拉打掉了第一个孩子,留住了第二个孩子,她把第二个孩子当作了和私警的孩子,生下了她,养大了她。
而男人却逃跑了,一步步长大成人,接触更多女人,犯下更多错误。
最后,他可以对一个少女娓娓述出作为一个男人所要面对的压力,不经意间流露对爱过女人的怀念和一个男人的脆弱。
男人和女人,互为性格和命运,纠缠不清。
中国一年才上那么几部片子,《伊莎贝拉》绝对是其中值得去看的一部。
时隔多年终于看完了。感觉彭浩翔在借澳门拍香港的回归。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不是悲剧,但让人伤心。故事平淡有趣、叙事方面要搞出小花样、还有适当的恶趣味和问题人物都构成彭胖特质,好看不造作,比这两年的东西更动人。结尾很棒。杜汶泽不用说演得太生动了。梁洛施也很漂亮很能演,赞一下二位的演技。
9.7;神作。不靠幻想,我们根本无法活下去
收不回的过往,忘不掉的故人,挽不回的罪孽,放下后的结局。走上犯罪道路的警察到底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命运的胁迫?没有金表被人看不见的社会是不是只存在于回归前的澳门?伊莎贝拉不要哭泣,总会有人温暖你孤独的灵魂。影片气质悲哀虐心,吉普赛风格配乐很有感觉
知道自己是谁,很重要
又是情人,又是父亲,暧昧,温暖的爱情故事
喜欢里面很多的场景 那样的调子很喜欢。。。
对于暧昧,初恋的执着,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无从体会,没有共鸣,无法理解~音乐不错,如今澳门的景色虽不如片子中宁静却也还是绿树如茵~
2006年某天我们在重庆路猜拳,她赢了我们就去看她想看的伊莎贝拉。感谢上帝她真的赢了,当时她问我“你是不是故意输给我?”6年后的今天如果有幸还能发生这样的事,我一定故意输给她,然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给她买一大桶爆米花牵着她的手走进电影院看任何她想看的电影。同时代的我们,她永远比我成熟
海报不好看。用盆吃泡面。马振成不像警察,像混混,整天嫖,没正事干。澳门警察还有黑人。给狗起这么奇怪的名字。张碧欣没有工作,房租都交不上还养狗。教女儿爆瓶。太无聊了,很难坚持看完。亚洲电视(全球首家华语电视台)出道的演员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xOTc1MjM4OA==.html?spm=a2hzp.8253869.0.0
含蕴忧伤的故事,贯穿始终的忧伤曲调。不是父亲的父亲,在深夜带着单薄的小欣在路边砸酒瓶。爱没有后悔。如果让我回到最初,我还是会选择和他在一起。看了好多遍,每看一遍心里便会很静。金培达的音乐也很静。
梁洛施的身材很好 没了。
彭导,你怎么了彭导,干嘛要学王家卫啊,得其形容易,可王家卫电影里的孤独是融入骨子里的,学不来。分明是效法”靠寻找母亲给生存以理由的阿飞”来讲述这个”靠寻找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得以拯救一个废掉的男人”。还是按自己的风格走,这才是港片,或者电影的出路。115:t42ed8cd25
好文艺!!!好像花样年华!!!
景美人美音乐美,节奏我好受不了
整个故事都像是一个人的回忆。杜汶泽的那张脸还是略显年轻,怎么看都不像小梁她爹的年纪。配乐不错~彭浩翔有点意思。
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马仔想要个好profile嘛。杜汶泽蛮有幸运能被彭拍这部, 他没有这么温情的角色… 男人至死是少年嘛…
这部片子虽然评分不高 但演员分十足高啊 杜汶泽好不容易挨到一部主演的片子表现不俗 而梁洛施十足可惜了 拍了这部电影后就息影生孩子去了 她演技也赞 尤其在结尾处在教室里跟喜欢她的男生说起杜汶泽 清纯间夹杂着尘世的味道 很棒
呃...说实话觉得比较烂,怎么参加的柏林电影节。
人物活動的空間總是被遮擋到只剩屏幕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梁洛施演裝老練的活在自己世界的戀父情結女孩還不錯,結尾背上的兩行淚我第一眼看以為是血。杜汶澤和演他年輕時候的那個後生仔真相像。每次出現都在吃東西的黃sir也算是保持了一貫的品格。設置的謎團和揭示的辦法還是略顯普通和故意。
彭浩翔的电影,一般都是性格鲜明,口味独特。只是伊莎贝拉中,总感觉有些王家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