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辆破车,是需要修理的”、“你要找一个你能驾驭他的人结婚”这些话是不是从上幼儿园起听阿姨们聊八卦时就已经磨起耳茧了呢?
是的!
虽然已经听了这么多关于男人的“传说”但是,未经世事的少女们像想当“灰姑娘”般对爱情充满幻想!
近些年有关爱情,渣男,渣女的故事情节电影层出不穷,在我的观影范围内给我的感觉似乎渣渣们并不承认自己渣。
而有一部电影让我却能看出渣分多种,并且男人最后还是有悔意的!
这种渣,渣的让人心疼,让人惋惜——《白云之下》!
我不知道为什么,(也可能我不是专业出身吧)总感觉少数民族电影的节奏总是那么的缓慢,电影都开始半个小时了,我也没整明白电影讲个什么故事?
正在迷茫时,困惑时,影片突然把你给抓住了,使你用心观看了这部片子!
为了不影响别人的观影环境,只好默默的从心里说“渣男!
这就是渣男!
赶紧离婚!
离婚!
我在想,两个相爱的人就是三观不一致还能在一起吗?
适合在一起吗?这个问题困惑我一整晚,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想写下这个问题与网友们探讨!
在影片里有草原的苍穹,也有策马奔腾的舒畅更有夕阳西下草原激吻和流产情节。
这明明就是一部教男人如何疼爱老婆的电影吗!
再细品这不是就”狗改不了吃屎吗“!
这是不是男人的通病呢?
回想时,喝口水嗯!
比起男人黄赌毒家庭冷热暴力强多了!
电影结束后出来一句话,哦!
这就是导演献给他妻子的电影!
导演如此的温柔!
当影厅大灯亮起时,主创人员来到荧幕前与观众交流,我问了几个问题,由于时间问题不能 一 一 回答,就回答了几个,我想写下来,还有几个问题我也想写下来希望可以有机会还能交流一下吧!
1/ 策马奔腾后就进入冬天,铁丝绳上涮的是马毛吗?
有什么寓意吗?
导演的回答是:那是绳子,他其实想拍风!
没有寓意!
2/ 有忏悔吗?
导演不知妻子患病,如果知道妻子患病肯定会守候她!
(导演的妻子真是贤妻)3/ 如何定义渣男,渣女?
(总之,不能给人家贴标签啦)!
4/ 我觉得影片的插曲音乐有点多,有点长。
导演说让我二刷之后再来感觉,其实并不多。
5/ 我感觉摄像头一直在抖动,抖动的次数挺多,为什么?
这个问题没来得及问!
在这里有没有解答呢?
交流后,有人反映电影是蒙语,内地人听不懂!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想对制片人和导演说,针对这点可不可以把电影制作成双道音,有点类似有些纪录片弱化原音的基础上放大汉语音!
或者出几个音版本,参加电影节和出口还有在蒙古那原音,阵对艺联电影院和文艺群体原音,面对大众就汉语音。
就好像制作公司征集一个(抛出主题)故事剧本一样,让编剧们根据主题来写写剧本,选出a 好,b也不错怎么办?
那就同时拍,同时播,分a,b版。
让观众去品评,毕竟电影是面向观众的,也不用埋没人才了!
草原游牧生活与城市生活发展的交织和碰撞。
人心中装着眼前意外的事物,是为梦想总是好的,不分对错。
但做出的选择应在责任与担当的基石之上。
面对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面前,我想呵护那份爱与陪伴应该是最为宝贵的。
全片镜头唯美,与草原广袤无垠碧绿蓝天的纯自然质感十分贴合一体,浑然天成。
叙事风格简洁,原始,真挚,纯粹。
一切的简洁纯粹让镜头成为了人物间生活点滴的记录视角,没有加工和修饰,但却更显自然下的真和美。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加细腻真实真挚。
《白云之下》,关于一对年轻的蒙古族夫妇是否离开草原进城生活的抉择故事。
影片始于草原,终于城市,草原和城市,都在白云之下。
开篇的草原,天云低垂,结尾的城市,烟尘蔽日,无论是草原还是城市,都让人颇觉荒凉,然而,草原的荒凉是寥廓的,而城市的荒凉却是逼仄的。
片中有句台词,“你把蒙古精神挂在树上了”,蒙古的精神,至少还在蒙古人缅怀先祖、咏唱草原的歌声里。
其实说不清,夫妇二人,谁在恪守蒙古的精神,但结局,白云之下,俱是苍狗,日子总还是得过下去。
影片改编自小说《放羊的女人》,但与小说已相去甚远。
关于,走出去与留守,片子夫妻代表着这两种价值观或者说选择。
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总想着走出去。
可能我们并不清楚走出去能得到什么,但总会有这种冲动,凭着一腔热血。
但出走也会丢失故乡,丢失对亲人的陪伴,看看古往今来多少关于归乡情结,所以像片子舅舅那样最后还是想回到草原。
男主太符号化了或者说内心描写太少了,我们像妻子一样不懂男主,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他在想什么,就很难带入这个人物。
对着镜头的微妙距离感可以相互诉说平时无法表达的心意。
救妻子时左右割裂风雪夜色的手电筒。
配乐很棒。
(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小地方的映后见面会,我买票的时候还以为标错了,因为这几周都是我包场,这场也是。
but入场之后我的座位竟然有人而且几乎坐满了没有隔座,似乎大家都是赠票来的,就怎么说,体会到了上一次零零后的观影地狱,屏摄打电话大声交谈小孩子吵闹开外放玩王者荣耀…真的想避开这种影后见面会了,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表达的东西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主创们只言片语的交流也很片面)
首先感觉草原生活挺稳当的啊。
但蒙古人不洗澡(认为水很宝贵不能用来洗澡),那么他们动不动就来一发、来一发。
来前不洗、来完也不洗,多难受啊。
还有就是草原应该没电吧?
没见电线杆子、也没见发电机,蒙古包里居然有微波炉和电视机。
参加是点映场,大中午11:20开演,饭都没吃,疫情原因还不能带吃的进影院!
然后结束后主创人员见面会,可惜,我没等出字幕就撤了~本来应该问问他们上面两个问题
电影作品发布到网上,就属于网络的了,它作为文化产品盈利的期间已经过去了,片子上所有的署名在没有实际的关于电影价值的行业考评的情况下是空洞的,所谓附加于上的感情也是千人千面了啊,赌博上有买定离手,写作上有脱稿扔进故纸堆,都是些九霄云外的身外之物了,创作者也是必然放下了心思,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是啊,沧海一粟,通过这个平台捡出来欣赏欣赏,我是因为这段时间想看些国产电影,迅雷资源刚好更新出来了,评分还可以,就下载下来 了。
我不了解,也没所谓情怀,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草原故事和歌曲,大城市的电影院,那都是些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很具有社会主义光明文化色彩的电影作品,能随着集体欣赏到固然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啦,所谓时代的印记。
当然,现在能在网上看到,物是人非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硬看也看不出个啥,谁会刻意去看?
不过正能量是有的。
我并非想说些废话,我不了解内蒙古,都有些啥宝?
包钢?
是这样的,一辆商务车驶到了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车门打开,一位西装革履,面色沉静,烦恼丝拢到脑后的中年人下车站定,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远眺了片刻,又返身钻进车内,汽车驶离。
来过梦牵魂萦的草原了。
有些热度太俗套了,自然会遐想,汉人北上终于能驰马纵横在广阔的草原,心胸为之荡漾,就这样快马加鞭,不回头,一直这样,不回去了。
少年壮志凌云,纵声大笑,轻身赴义,留下一具白骨一丝草原的惆怅。
留待知己,只为伊人憔悴,我理解不了却不等于其他人真正领会到作品的意图,像涓涓流淌的溪水,水边人自然一方水土,细品就对了。
想象,文学,别人的痛苦,旅行者,高手的素质,枯坐到天明,若说囚笼里的疯子,何必去拍恐怖片,是这样的,看官对恐怖片的要求非常高,评分都普遍低啊。
一个质朴的年轻草原牧民,经常能张开双臂拥抱蓝天的,想到外面的世界行走,应该很纯粹的啦。
哈哈,哈哈哈,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解释的话像是电影上的空间不同,不挨边不搭调,而年轻就可以,只能是身体年轻,心灵未被污染吧。
至于成文的动机,是对 野旷天低树 的画面一点文学上历史上开阔的阐发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了它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欲望往往会因为身边的环境受到阻拦而无法实现,每当这时有的人会表现焦虑、空虚、烦躁不安,也有些人会去妥协,将自己的欲望在残酷的现实中渐渐磨灭,相信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命运选择。
即将在7月31日上映的电影《白云之下》,就从独特的视角作为切入,将命运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以特别的方式所呈现,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白云之下》以草原风光为创作背景,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情万种和四季轮回,讲述了一对普通牧民夫妻的平凡生活,妻子萨如拉(塔娜饰)喜欢草原上平淡而简单的牧民生活,认为每天放羊、挤牛奶,为丈夫做上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已经很幸福,而丈夫朝克图(吉日木图饰)却不安心眼下的生活,总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因为无法说服妻子一同走出草原生活,于是总找机会不辞而别,去到外面的城市闯荡,两人的生活也因为丈夫的每一次外出而发生着改变。
片中对于这对夫妻的感情世界采用了十分独特表现手法,平和的叙事与细节的堆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很贴近生活的真实,比如丈夫半夜起床偷偷接听电话,又或是以信号不好为借口,去妻子听不见的外面打电话等等情节,在我们身边也时常会发生,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还是,丈夫为了外出,在家里装了个Wi-Fi方便以后视频通话,然而就在两人在试着在两间相隔的房间视频通话时,却说出了多年来面对面没有勇气讲出的心里话,这一幕很让人感动,想想自己的生活也发生过或即将会发生类似的画面,不由得心中一酸。
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图也十分精美,几乎都是以天地一线的画面为背景来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可以说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影片,片中除了全部是蒙语对白外,还大量展示了草原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头顶蓝天白云,脚踏悠悠绿草,亲朋挚友席地而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男人们会展示骑在马背上,手握套马杆追逐群马的技能与较量,而一旁观看的妻子,则为自己的男人投以自豪与骄傲的目光,配上长调、呼麦等名族音乐,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令人向往。
《白云之下》的导演王瑞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曾执导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北平往事》、《有你才幸福》等颇受好评的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从创意到修改,再到拍摄历经十余年的时间,片中不仅能看到金马影帝涂们,金爵、金鸡、华表三大影后艾丽娅的精彩特别演出,两位青年演员吉日木图和塔娜表现也非常出色,影片在2019年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唯一一部中国影片,最终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还是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影片。
《白云之下》所呈现出的草原唯美风光令人心神向往,骏马、牛羊与蒙古族的人文风情编织出的美丽画卷,也仿佛慰藉着自己的心灵,片中虽不见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但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通过特别的方式所表达,对观众的内心冲击更有力量。
半开放式的结局,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结尾时俯瞰镜头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城市的高楼与辽阔草原紧紧相连,仿佛在回应着片中妻子曾经做过的那个梦,她曾经梦到自己只身在周围都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寻找不知踪迹的丈夫;而此时的丈夫正踏在找寻妻子的公路上,过去无时不在向往的城市,如今看来也没什么新奇,倒是回看自己曾经生活的草原,却好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电影应该叫做白云之下一个男人的无脑无能与自私。
座我旁边的妹纸,看完流产部分后迈着沉重而生气的脚步离场。
我也想离场,然后想了下,我得看看这个男人到底有多渣,然后让大家避雷。
8月7号8号各大公众号疯狂推文说片子这好那好,然后我从淘票票上看全北京只有9家电影院排片,我当时想既然那么好,我抓紧时间看吧,不然很可能下周就下线了。
顺便算一笔账,都是小厅,都按天幕新彩云4号厅算,60*30*0.3*9*13=63180,全北京7天的票房。
是的大家没看错,就是不到7万,要知道《撞死了一只羊》4天突破500万票房都依然赔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票房如此差?
文艺片受众少,疫情30%上座率,全蒙语很多人听不懂等等,但电影核心难道不是是你交出一个像样的作品吗?
电影的优点是摄像牛逼,关于白云的好多帧都是内蒙古宣传片的效果。
缺点显而易见。
故事主线特别简单,但是还有很多逻辑不通顺地方(就因为别人羊去哥们家草场吃草,哥们把别人家羊扣下了,就要跟哥们打架吗?
这事跟你有什么直接关系?
为什么不能好好沟通一定要打架,然后又莫名奇妙的和好);片中女主就是端茶倒水依附男人生存的角色,现在是2020年这种脸谱化的角色定位,真,不敢苟同;通稿都说导演是北影导演系主任,可是作为普通观众,真不关心导演title,看好的能让人思考的电影才是王道;男主,你可以有去闯荡的梦想,你既然结婚了,那么跟爱人好好沟通,她支持,你们就干脆利落的走,她不支持,你要么离婚要么为了家的完整待在草原上好好挣钱活着,天天跟那儿作死矫情算怎么回事?
男主无脑,性生活如此频繁,不知道女人会怀孕吗?
要不你就采取措施,要不你就多关注她。
流产了然后一副不知道的表情给谁看啊?
买车,买一辆破到开都开不起来的二手车是什么目的?
出去看世界没错,但是能不能带上脑子?
出门之前看或听天气预报,尤其是在牧区天气瞬息万变难道不是常识吗?
无能,爱人担心他的安全,暴风雪夜去找他,但凡他有点儿原则不打女人,她都不会变成那样,但凡他买一辆正常的二手车,也不会让她冻成那样,然后流产。
总说去大城市看过的傻子也比待在家里的聪明人强,话不错,但是无论在哪生活都是离不开柴米油盐的,没有柴米油盐,请问如何生活?
自私,从头到尾,除了她流产,其他都只想自己,不顾及爱人,这样的男人要他何用?
大男子主义你tm到是疼媳妇啊,你不心疼体谅她的大男子主义就是个渣男啊!
还有8月9日周日下午小厅都没满座,请问8月10-12日周一二三下午6点场是如何全部满座的?
哎。。。
在《三联中读》APP上听到王瑞导演的“《白云之下》走和留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答案”。
说实话一看到电影名,并无吸睛之处,但看到导演王瑞两字,却拽住了我;因为和王瑞导演22年前有过交集,当时他在我所在的部队导演《冲天飞豹》,从前期剧本设计到后期拍摄剪辑及首映式,向共和国五十周年献礼片!
从王瑞导演的音频上感到他这二十多年来还是那么性情那么执着,把我放在“首位”,把追求艺术放在新房,把功力放在左手,用独立电影人的艺术特性释放艺术,这一点在中国影视大草原上的确是一方朵洁白的云。
他的音频中谈到电影🎦剧本改编,为什么会抛弃原小说?
艺术需要。
表现自我艺术展示,等了二十多年“资本”,实不容易。
完全不像昔日《冲天飞豹》,国家出资你来拍的“更”。
也许学院派就是这样“更”,也许在电影🎦知识分子中还有这样的真正电影艺术家存在。
音频中王瑞导演谈到影片的思想冲击,非常性情而又理性,感到“我思故我在”的人性本质。
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代中国人缺乏这个,中国电影界同样缺乏。
对此,联想到风靡一时的商业片,就是大把赚到了钱,确“煤气灯效应”式的诱导了年轻中国观众,让她们成为商业片的“巨婴”。
国产文艺片连放映位置都找不到北,“爆米花🍿“香味的院线成为娱乐救世主,哈哈😃这是导向问题,更是社会格局问题。
支持王瑞导演,火锅麻辣烫同样🈶您一牙“肉夹馍”。
在第32届东京电影节上,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白云之下》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这部电影由王瑞导演,塔娜、吉日木图、艾丽娅、涂们等出演,讲的是蒙古草原上一对夫妻的故事。
打动评委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蒙古民族风情与美丽的草原,如广木隆一颁奖时所说,更在于自然景色和故事很融洽,娓娓道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充分地思考我们在人生中所处的现状,感同身受。
《白云之下》王瑞导演上台领奖王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系主任、中国电影著名导演,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
参与了诸多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代表作有电影《离婚了,就别来找我》、《冲天飞豹》、《冬日细语》等。
书本记者有幸专访到这位电影资深前辈,采访时候王瑞导演亦师亦长,好几次问我:“你听懂了吧?
”在深入浅出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电影人做电影的唯一要义:坚持、不膨胀。
Q:为什么选择把这个故事放在内蒙古草原的环境下?
A:其实很简单,是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地方,草原。
有很多很碎小的原因吧,当时87、88年我大三的时候,跟着郑老师拍了个戏,那个戏需要我会骑马。
学骑马以后我就特别喜欢马,然后就爱上了草原。
后来我拍过两个在草原上拍的电视剧,97年的《北方故事》和00年的《射雕英雄传》,都有草原的戏。
这次是大概十多年前,有一天我和妻子聊天,她觉得我也不是挺快乐,跟我谈我拍过的电影,我就说我的前四部电影都是别人来找我,我就拍了,尽力把它们拍好,却从来没有拍过一个我想拍的片子。
我妻子跟编剧陈枰是特别好的朋友,陈枰当时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编剧,她就去找陈枰说,能不能为王瑞写个本子。
陈枰来找我时就推荐了一本关于草原的小说《放羊的女人》,我一听就非常喜欢,看了小说,然后就想把它做成电影。
小说写的是内蒙西部阿拉善地区的一个汉族故事,我跟陈枰还去了一趟,发现原小说能保留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妻子想待在家里丈夫老想开车出去,一开始丈夫偷偷跑了,妻子满处找他,最后是丈夫回家后又去找他的妻子,妻子却不在了。
我当时就想到把这个故事把西部搬到东部,因为内蒙西部的自然环境比较残酷,草场也不太好,很容易让观众认为这个男人往外跑是因为家里贫穷和环境恶劣,这样就变得太浅了。
我要找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就是一般人得花钱去旅游才去的地方,在这儿待的人依然想跑,就不仅仅是物质的原因,所以在内蒙东部完成了拍摄。
当时动念要拍这个戏的时候也有投资,可是这个投资迟迟没信,然后干脆跟我们说这个片子不赚钱。
那个时候中国电影正好是个转型期,文艺片投的少了,大家都去追票房。
应该是二零零几年的样子,这片子就一直搁在那没拍,一直等也没有投资。
09年妻子患病去世后,这个片子就变成了我特别想拍的一个戏,但是我已经绝望了,以为没有人会投这个戏。
然后因缘际会投资谈成了,而且很快就决定开拍,这个速度让我很意外,我都没准备好。
因为十几年间要拍的故事与现在草原上的故事相比,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我们近几年也没有去过草原,心里没有底,搁了十几年的戏真正要拍的时候就变得特别紧迫。
我们立即去勘外景,找到当地的牧民,透过谈话和观察搜集素材。
比如戏里头有涉及到装wifi,都是我们在勘外景的时候发现的,对那儿不熟的话都无法想象,这在十几年前也是不可能的事。
Q:作为非蒙古的导演在创作、拍摄和制作期间碰到什么困难?
A:没碰到困难,譬如现代人也能拍古装片。
电影史上有一部很著名的片子《北方的纳努克》,导演肯定不是爱斯基摩人,他也能拍得很好。
关键在于,你对你要拍的故事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有充分的调查,对它足够熟悉。
我们这部戏采取蒙语,一方面是是想让这个戏的生活质感更好一些,另一方面考虑到两个演员是非专业出身,让他们讲母语会比较松弛和自信。
如果用非母语对话,可能会遇到问题,最后采取配音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效果会跟我们想象的差很远。
所以我们工作的时候这方面就没有遇到大的问题,有剧本的时候先把戏聊好,然后进现场走戏。
我们这两个演员的汉语都很好,我对这场戏的要求,拍什么、怎么演,他们都很清楚,之后让他们把要拍的内容转换成蒙语。
一开始我也不大了解,转换出来的语言比较文学性,我们组的表演指导艾丽娅就说,这些台词太文了,要更随意更生活化一些。
这个过程很快很短,两三天之后语言转换就不是障碍了。
这时候反倒可以很纯粹地看表演,就像盲人的听觉很发达一样,听不懂演员台词的时候却可以发现许多很细致的东西。
这部戏真正的困难是我们拍摄的周期太长,一般的剧组承受不起这个周期,一冬一夏要拖一年的时间。
最后也没办法,主创是稳定的,化服道这样的部门只能流动。
这部戏总体来说还算顺利,大家也很和睦愉快地拍完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困难。
拍摄时因为室外居多,在旷野之中一定是比室内稍微难受点,风吹日晒冷这种事,拍其他的戏也会经历,不算特别。
要说起困难,就是在旷野上心静下来以后,离生活越近,我越是感到焦虑,老在想这场戏是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是不是有比它还好的方式。
经常是拍完一天戏,在想第二天戏的时候,特别焦虑。
整个拍摄过程基本上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今天如果拍到了一场我很满意的戏,我会高兴,第二天的戏又会拿不准,是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还有可能有什么,因为草原上的光线变化很快。
比如我们片子里有一场下雨的戏,就是一个意外的事。
要知道我们呆在草原上的那段时间极少下雨,突然下了那么大的雨,瞬间就得想出一套戏来。
其实原本可以进包里避雨,因为没有计划雨中的戏,但是当你突然看到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就会想能够真实地拍到草原的雨景,戏中夫妻俩的草原生活又多了一面。
在下雨的瞬间想好这个戏并实施出来,这个强度是挺大的,不光是动脑子,还有体力活,全组疯了一样地搬灯、准备。
因为这场戏拍不完就没了,所以特别紧张、特别焦虑。
我觉得所有的困难其实是自找的,你也可以很松弛,下雨就歇了,等光出来再拍,但我总在想怎么能拍得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干的时候很痛苦,干完了很爽快的过程。
Q:那导演您在选角上是怎么考虑的?
为什么选择涂们来演?
A:涂们是我的好朋友,很多年前我们就认识了。
一开始要拍这戏的时候,涂们演的是邮递员,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他的年纪也已经很难演这个角色了。
后来我还是想偿还一个心愿,因为很多年前跟他说过这个事,就又把他请了过来演了长辈的角色。
Q:这部电影探讨了原始草原与现代城市的矛盾、以及个人自由与家庭的矛盾。
影片中人物一直为此纠结,始终没有办法解决,您怎么看?
您觉得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
A:你说的这些矛盾都有,不过是表面的。
我甚至没觉得我拍了一个民族电影,我们看起来它很地道,讲蒙语,在草原上待过的人,看了这部戏会觉得它的生活是挺真实的。
但是其实我想探讨另外一个问题。
今天映后提问时日本主持人说到,这部戏里的人有的矛盾,他也有,即使他在东京。
我觉得人有一个纠结的事很难处理,需要方方面面的变化之后可能才有解,至少现在无解。
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你生命中一定有一个自己的欲望,或者几个你想做成的事。
比如说我现在想喝这杯水,这也叫一个欲望。
但是人又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欲望会被周围的环境拦阻或者干涉。
在这部戏里,朝克图想出去,不考虑社会性的话,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欲望,没有对错。
满足这个欲望他就是渣男,他最好的朋友大骂他,说他不负责任。
换一面说,如果要让周围每个人都说他好,他就守在家里,但他一辈子的愿望就想出去走走,没有实现,这怎么办?
到现在为止我都不认为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道理。
95年我拍过一个电影《离婚了,就别来找我》也是这个意思,拍的时候我没有站在丈夫或妻子这边。
生活的伟大与复杂不是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这是挺纠结的一件事。
这个纠结,每个人如果沉下心来想,其实都有。
不能简单说是夫妻家庭或是草原和城市的矛盾。
现在草原上的人们,随着科技的发达与物质的丰富,也能上网查到各种信息。
所以片子里也有信息化社会与实体社会之间的冲突,加入他没上网,没接触到那么多信息,他可能就没那么多新奇的想法,觉得实实在在的生活也不错。
但这些都是表达在面上的事情,最核心的还是那个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纠结。
打个比方,从年轻时我就想骑摩托车,我妈说,别骑,骑车危险,这是为我好,我就没骑;然后结婚了,我媳妇开始管,说你肯定不能骑,到时候天天揪着心;等我媳妇没了,还是有这个愿望,我儿子站出来说你不许骑,我一想到我有责任,就放弃了。
现在你让我骑可能都犹豫了,反应什么的都跟不上了。
所以这个愿望就永远泯灭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遗憾。
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纠结之处就在于没有简单的对错。
Q:有没有想好下一部拍什么题材的电影?
A:就拍喜欢的。
因为我现在还在学校当老师,时间上也没有那么便利,我起码每年有半年时间是走不开的,要招生要答辩。
从春节一过就开始招生,本科招完了招研究生,之后还有毕业班的答辩,一下就得忙到六月份放暑假,下半年也不一定走得开。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现在想明白了,我要拍戏其实还是要拍我喜欢的,你这样才有兴趣,因为我们这个戏,说起来也挺苦的,但是因为喜欢就能坚持。
Q:那您在电影教学和拍电影之间您是怎么平衡的?
A:是没有平衡的。
当年89年留校当老师,在年轻的时候是以拍戏为主,我们系对我很好,没有把我拽在系里,我有时候经常会上一班课。
因为那时候很年轻,没有这么大的名气,所以人家说马上开机你就得来,你不来就放弃了,所以那时候过得也挺难的,人是分裂的,上课还要拍戏。
后来稍好一些,人家愿意等你,那时候能找到平衡点,一年当中可能有一段时间去拍戏,另外一段时间来教学,这是一段最好的时候。
当老师当久了以后,你会觉得拍戏的时候你会找到各种想探索的东西,以便于回学校去讲课。
12年后我就长驻电影学院,就没有平衡了。
这七八年以来,除了拍这个戏以外什么都不拍,纯教学。
这个戏还是用一个寒假和一个暑假来拍,所以那年就特别累,完全没歇着,教学以外的时间全拍戏。
即使是这样,这种戏也是很难找的,不可能每个戏都正好能用寒暑假的时间拍。
所以我现在就没有拍戏与教学的平衡问题。
Q:同辈导演很多开始商业化运作,您为什么坚持拍文艺片?
A:我是拍商业片出身,第一部戏就是商业片,当年全国卖了不错的票房,两百七十多份拷贝。
我其实不排斥商业片,对电影的标准就是喜欢,看到喜欢的剧本就会拍。
其实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也不能这样简单地区分。
影片进院线就是一个商业行为,观众不会因为是文艺片,就能在票价上多加两块钱。
电影一旦进入到流通渠道就是一个商品。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拍好的电影,电影基础很差的话,就拍不出好电影。
Q:您和娄烨、王小帅是同班同学,您怎么看待他们的作品?
A:我挺佩服他们的。
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很难,更别说这对他们的生活得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是喝白开水,一辈子坚持下来都是很难的事。
当然就因为他们的坚持,境遇比一般拍文艺片的导演好些,起码有人给他们投资。
不过确实有过很难的时候,他们还是咬牙做出来。
其实上学的时候,电影学院的教学正好转变了,看了大量的商业片。
当然也看欧洲的片子,那时候比较讲究电影技术。
从我们那儿开始,就讲究把电影拍好看拍帅。
所以我觉得他们拍的还是商业片,只是会注重片子的品味,品味低的片子不忍做,比较爱惜羽毛。
Q:您现在会看一些国产青年导演的作品吗?
A:天天看。
青年导演因为没有这么多的经验,经常会冒出闪光的想法。
我那儿的学生从上课到毕业都是用影片做的,做作业是拍片,毕业也是拍片,你看的见有些孩子很有才华。
中国现在这么重视青年导演是个挺好的事,使得有才华的人不至于被埋没。
但是我觉得青年导演不仅要热情和才华,电影毕竟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磨砺才会有最终的成果。
还需要在行业里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砺,我们今天说的所有大师都不止一部片子,都是在一个漫长的创作经历中慢慢形成了风格,不被超越。
很多青年导演拍一部戏挺闪光,第二部戏就折了。
我觉得这个需要他周边的人或者是环境给予一定的保护,因为年轻人拍了一部戏,很火,然后突然膨胀,这样很快就会把一个有才华的导演给毁掉。
这是一个挺值得注意的问题。
Q:所以您在教学生的时候,什么是电影人最重要的素养?
A:我们在教学中都是通过很具体的,看起来技术、技巧的东西,用四年或者七年的时间在培养一个人的美感。
在熏陶他的美感的时候,是得通过许多具体的事情,没有办法单教美感。
美感的培养也需要一段时间,就像酒有一个发酵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马上就有效果。
我的学生拍长片了,获得很好的反应,在这片子公演、到电影节之前,我基本都会找他们谈谈。
我都会先说,你把我的话记住了,现在你听不懂,要过一段时间你才能反应,有一句老话讲“是非经过不知难”。
比方说,我现在跟你聊你都能懂,但当你出名了,周围人态度什么都变了,接触的人跟以前也不一样了,会有大公司跟你描绘很好的前景,花钱给你租房弄一工作室配两个秘书,你不可能不变形,事先我跟你再怎么说你也会变形。
但是因为我跟你曾经说过这个事,在某一天你可能会突然清醒。
当年我拍《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的时候,当时还没有网络,就报纸上狂登。
我摄影棚的一个角落里坐的全是记者,逮个空就要采访。
当时主演的李保田刚演完刘罗锅,特别火。
你就会膨胀,听不得别人说不,一说不你就会很冒火。
后来是一个跟我很近的朋友,说王瑞你现在脾气怎么这么大。
我突然明白自己变了,膨胀了。
它是有这么个过程,因为我们这个行当,突然间一夜成名是有可能的,你根本没准备好,你得修养。
你看世界的方式突然变了,昨天还是这样,今天突然那么多人找你签名,心里面不可能完全平静。
书本记者笑意和王瑞导演、主演合影在东京电影节闭幕式的舞台上,王瑞导演感谢了组委会对电影的肯定,让这部电影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
他现在对拍摄这部电影的记忆是很愉快的,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艰辛,但是很认真地把这部电影做下来了。
这个奖项让他更加坚定了做电影的认真态度是可取的。
他说,电影节结束后飞回去做的第一件事情,还是教书。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他被困在他的世界,我被困在我的世界。
景很美,故事简单。结尾说是献给妻子,才看到了仅有的真诚
本来要看白日之下,意外看了这部,很好看
4.3 这是目前看过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电影,内容最单薄的一部
流于表面,和臭豆腐一样,又香又臭。
题材蛮好的 对于想离职的人也蛮感同身受 但是叙事效率比较低 很多点都比较突兀
画质很好,演员没有问题,非常自然。没觉得男主特别渣,但他确实是个傻叉。走故事线的时候有明显小场景剧本感(类似换幕了那感受)。ps,这故事其实可以套到任何一个地方。
纵有千万种理由,我也无法理解一个丈夫明知道妻子在家待产仍然人口失踪似地长时间离家出走。两个人志不同道不合可以和平分手,为了避免冲突就一言不发抛妻弃子是什么逻辑?
这个片子评分低的主要原因是男主太渣了吧……
231218 浪费两小时我操你吗
好电影,有真实动人之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兴尽晚回家,最难得是还有等着你的那个人
这就是渣男啊
《白云之下》导演是拍了一部电影献给了他故去的妻子,最感人的部分是夫妻俩在自己家里用着手机视频说着掏心话,故乡情用夫妻两人日常生活去表达,艺术部分是蒙古文化,这电影也体现了蒙古女人很强大,很有趣是城市里向往的所谓的自由,在自由的地方却是四面围栏的想出走,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放过自己的自由罢了,人生很短,不难为自己才是自由。赞一下和马较量这段拍得太棒,不是男主骑的那段,蒙古服在马群里就是帅!
景儿一绝啊,构图很舒服,还有用光,弱情节也可以让人看下去,看完就很舒服,年纪越大越喜欢这样的电影。在共情中找回忆,在回忆中找自己。
80分钟足够了 需要120吗?
2019东京电影节 最佳艺术贡献奖
挺好的,别有一番风味的电影
绘画风的构图和固定镜头,挺不错的。
很美,但看过之后很快就都记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