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去下载了《小亲亲》看。
emule上只有一个rm文件,幸而是广东话版的,解了我许多疑惑——或者是我当年看电视不仔细,因此一直不明白何以陈慧琳要被叫“大姨妈”。
现在才发现是因为她的专栏叫“月经”,当然就是大姨妈。
国语版,又在电视上放,大概总要删掉点东西的。
比如有一幕毛舜筠和曾志伟买狗粮,谈起他的一段艳遇,给高大的外国女人指路,毛舜筠鲜咯咯做手势,现在看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外国女人身材高,在床上胸部正对着曾志伟的脸,“是不是很爽呢”?
这一段电视上似乎是没有的。
《别惹我》这么多年看了不下三四回,不过都记不太清了。
原来导演是奚仲文,我一直以为他就是做美指的。
印象特别深刻,因为那一年《身外情》败给《长空》,没有得到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奚仲文得了美术指导奖,笑嘻嘻走出来拿奖,正走过黄耀明和林夕。
《小亲亲》里好多艳色衣服,陈慧琳有一件水蓝色的风衣,里面的打扮常是V领毛衣配格子裙,V领毛衣也是艳色,水蓝色搭柠檬黄衬衫,或者蔷薇红的;郭富城穿深绿色樽领衫,配亮晶晶的皮衣;毛舜筠穿踏脚裤,连宣萱都有红上衣宝蓝色一步裙再配粉红皮鞋这么鲜辣的搭配。
活动的区域大概是旧区,带点诺丁山的气味,有点旧,但很多小店。
中产趣味之类的不去说了。
月经对抗男权也没看出来。
唯一稍微有点戚戚的一幕,是毛舜筠和曾志伟,在momo回来后,依偎坐在台阶上,镜头上移,以为是看星,结果没星可看,只能看大厦,“到底是城市人”。
一位笔友推荐看的,还是挺惊喜的,陈慧琳、宣萱,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呐。
看完只觉得:“爱情,在两人彼此的欣赏之中。
”电台主持和专栏作家拌嘴,在主持人的了解下,发现作家文笔还算有点点可以,便在自己心中种下了欣赏的种子,那白色的雨伞,那红酒印记的衬衫,那一张联系两人的黑色碟片,那一本散文书籍重重摁在自己胸口。
而专栏作家恋上了收音机那调皮的声音,下班匆匆回家,像要再见曾经喜欢的对象,一时的误会就像不平静的河流,终于,爱情的河水终于汇聚在了一起,从此,生活中的拌嘴便永远回荡在了这命运的情感中。
电影是美好的,如果自己的人生也如电影般美好,那就是最好,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如果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点遗憾,也不用感到伤感,或许是另外人生的一个契机。
祝福大家。
提到《小亲亲》这部片子,不得不先提到的是,导演奚仲文。
其实应该说是服装指导奚仲文才对。
他的代表作很可怕,从倩女幽魂,到黄金甲,和平饭店,金枝玉叶,心动,如果爱。
(还有08年奥运会美术指导……)每年都拿金像奖拿到手软。
作为导演拍电影只拍了两部,《安娜卡列琳娜》和《小亲亲》,都是郭富城和陈慧琳演的都市不得志小人物故事。
很喜欢这类的冤家路窄的事。
对浮躁的香港电影来说,很清新。
里面的服装很有新意,细心可以发现。
在王家卫的世界里,人人都是森林,城市里的建筑也都是森林,九七年到了,有种无根感,但载体却又是无奈之中的乐观。
总之就是这样地矛盾下去,以数字来对生活定位,同物品说话,将无限小的故事无限放大。
人人身上都可以找出故事和独白,放大剪合,就成了电影。
而奚仲文,可以在水泥的森林里面找到生根发芽的地方。
像上面他拍的片子,森林里的两三个小职员上演的爱情童话,而且还将童话拍成了电影。
虽说都是小职员故事,跟刘德华拍过的办公室系列不同的是,这部《小亲亲》要细腻得多,很多小细节都有意思,比如从头到尾的雨伞,比如黑胶碟,还有两人的斗嘴和互整。
还有万年不变的古董店。
快节奏的香港,能周周往古董店去的能有几人?
看片的时候,时时在想,那张黑胶碟会被谁一时冲动拆成碎片?
可到了最后,还是完好。
郭富城好像还是没有陈慧琳高(废话……),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郭帅哥的演技了,可戏里还是耍帅成分较多,所以没人过多去关注。
后来在《三叉口》里毁容就突然大红了,还得了金马奖,后来《父子》再毁容再大红。
我有一把白色塑胶把雨伞。
买的时候喜欢它雪白可爱,瘦瘦长长,简直像个鹤立鸡群的美女。
可惜,这种美丽偏偏不耐看,风吹雨打久了颜色变黄,还多了雀斑一样的污迹。
而且瘦长是没用的,哪里像折伞这么善解人意。
于是,我开始制造各种机会。
趁着下雨带它出门,左搁一会儿,右放一下,希望一下子大衣忘了拿,让它自动消失,大家无痛分手。
我就可以理直气壮买一把新的,多好!
失宠的人通常最敏感。
有一天,它突如其来消失了,完全不用花我任何心思。
伞也有它的自尊。
问题是,等一等,我还没有准备好。
不行,它不可以没经我的同意就玩失踪。
我便一心一意要找它回来,花尽心思去想,到底在哪里弄丢的呢?
书店,餐厅还是公共汽车地铁呢?
真是峰回路转,没想到在戏院把它找回来,小别重逢,它苦着副脸在等我来新发现。
重拾旧欢,大团圆结局。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失败了,找不到它,它永远消失了,淡淡的遗憾感觉,会不会更合我心意?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很偶然的机会,重新翻看这个电影。
真的很有意思,一是小资情节拿捏得很准。
旧货店,黑胶唱片,情感DJ和女性月刊作家。
二是喜剧的点卡得也是巨精准。
这个笑点的尺度很难把握。
过了一点或者少了一点就不好笑了。
这个电影是陈慧琳正火的那几年拍得,其实还有几部,搭配更换不同的男主。
不知道为什么,香港和日本的作品都能给我一种幻觉。
貌似人对旅游的向往情感。
一个陌生的地方,跟自身的生活完全的分离,才是旅游的意义。
谁会去自家楼下的超市旅游呢?香港电影与我的接触,其实总是带着这样的一层光环,离得越远,越有一种迷之向往。
生活在东北,看着电影里的香港小资生活,真的好像罩上了一层云雾。
我都没去过这样的街道,这样的书店,这样的公园,认识这样生活的人。
其实香港电影到了这个时期,光环已经减弱了很多了。
再往前,钟楚红那个时期,还都是垫肩外套烫爆炸头的美国6070年代潮流审美。
那个幻觉更大,也更遥远。
更不可追。
显然,现在的港片已经完全蜕皮,连这一层小资光环也塑造不出来了。
首先,请原谅,这确实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其实它还有一个更为靠谱的名字叫做《别惹我》。
其次,再次说明,这部电影里没有张国荣的任何镜头。
我在PPLIVE里看到这部被划到了荣少爷的名下,一时兴起点开看看。
直到影片结束了以后才出现了张国荣的字眼,对,是放到了鸣谢的名单里。
摆渡说,哥哥一直很顶UFO(就是香港的电影人公司,以前说过的),包括《金枝玉叶》等电影,这部里实在插不上角色,就指导陈慧琳演戏,再据称片中需要的黑胶碟等道具也是张国荣提供的。
最后言归正传,这部电影里还是充满惊喜。
导演是N多大片的美术指导加造型师奚仲文先生,是,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白银帝国》、《金枝玉叶》、《如果爱》、《倩女幽魂》等。
编剧则是文艺味儿十足的岸西,我就不多说了。
而故事,则几乎充满了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浪漫。
郭富城饰演章戎的DJ和陈慧琳饰演的专栏作家吴秋月狭路相逢,在一家音像店里,她送给前男友的定情信物---几张只绝版黑胶唱片被那个该死的臭嘴巴DJ章戎毫不客气地抢了先,从此两人真是兵戎相见, 从“旧欢”开始,在报纸副刊和电台上斗得不亦乐乎。
然而,感情也就此萌生,DJ男章戎翻遍了吴秋月所写的专栏,觉得她还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女人;而写字婆吴秋月也在DJ的口是心非中渐渐习惯了那种声音的存在。
你看你看,电影里就是喜欢日久生情的。
再说下编剧岸西的台词。
嗯,很精致,尤其是吴秋月专栏部分的话,个人感觉,分明就是岸西的嘛!
什么“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一句话,仿佛历经沧桑。
贴一段电影中的专栏《旧欢》:我有一把白色塑胶雨伞。
买的时候喜欢它雪白可爱,瘦瘦长长,简直像个鹤立鸡群的美女。
可惜这种美丽偏偏不耐看,风吹雨打久了,颜色变黄,还多了雀斑一样的污迹。
而且瘦长是没用的,哪里像折伞这么善解人意。
于是,我开始制造各种机会。
趁着下雨带它出门,左搁一会儿,右放一下,希望一下子大意忘了拿,让它自动消失,大家无痛分手。
我就可以理直气壮买一把新的,多好!
失宠的人通常最敏感。
有一天,它突如其来消失了,完全不用花我任何心思。
伞也有它的自尊。
问题是,等一等,我还没有准备好。
不行,它不可以没经我的同意就玩失踪。
我便一心一意要找它回来,花尽心思去想,到底在哪里弄丢的呢?
书店,餐厅还是公共汽车地铁呢?
真是峰回路转,没想到在戏院把它找回来,小别重逢,它苦着副脸在等我来新发现。
重拾旧欢,大团圆结局。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失败了,找不到它,它永远消失了,淡淡的遗憾感觉,会不会更合我心意?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忽然觉得,香港中的词人或编剧,就像林夕,或者岸西,真真地长了双火眼金睛,就能如此洞悉人间烟火,看破世间凡夫俗情。
若有时间,可以看一眼《小亲亲》,或者说是《别惹我》,在香港味十足的气息里,寻找一下那些久违了的精致,也许还能够会心一笑,接着过自个儿的幸福生活。
当陈慧琳饰演的专栏作家推开古董店门扉,门铃叮咚惊醒了玻璃橱窗里的时光,泛黄的胶片盒与墨绿色台灯在晨光中苏醒,这部诞生于2000年的港式小品,便用它的复古滤镜将我们拽进一场永远不会褪色的春日恋曲。
美术指导奚仲文挥就的色彩狂想曲里,香港被浸泡在文艺至死的蜜罐中。
鹅黄墙面上浮动着淡粉木棉花影,透明色的雨伞在街头绽开成流动的琉璃,而真正统治这座恋物乌托邦的,是深浅不一的绿——苔藓绿的唱片机在郭富城指尖旋转,祖母绿的丝绒沙发包裹着所有欲说还休的情愫。
这种近乎偏执的色谱控制,让每个画面都像从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里裁下的碎片。
郭富城饰演的电台DJ用黑胶唱片编织声网,陈慧琳笔下的尖刻文字在稿纸间跳探戈,两个文艺重度患者的相遇带着黄金时代的错位诗意。
他们争夺的何止是一张绝版唱片?
当老式收音机流淌出《The Look of Love》的慵懒旋律时,连信号干扰的杂音都成了爵士乐的即兴变奏。
在陈慧琳堆满初版书的工作间里,那些被数码洪流冲散的实体浪漫——手写情书的气味、黑胶唱片的体温、报纸专栏油墨的吻痕——都在奚仲文打造的绿色结界里重获新生。
站在新千年的起跑线上,《小亲亲》却执拗地回望旧世纪的浪漫遗孤。
当全城都在为Y2K恐慌症颤抖时,这部电影偏要用孔雀绿丝绒包裹时光机,把心动脉搏刻录在电台声波里,让每个春天都值得按下repeat键,在陈慧琳的毒舌与郭富城的声线中,重温爱情最古典的样貌。
《小亲亲》,2000年的香港电影。
最近一直在看香港的文艺片,也翻出了这一部。
第一遍看的时候,有些漫不经心,因为故事的主线是港产片一惯的欢喜冤家路线,并没有太多新意。
昨晚临睡前,想找部电影打发一下时间,忍不住又打开了这部。
却被第一遍看时没注意到的细节和电影呈现出来的香港都会生活给吸引住了。
电影男女主角的职业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
女主吴秋月(陈慧琳饰)是专栏作家,文风泼辣。
男主章戎(郭富城饰)是电台DJ,毒舌风趣。
他们因一张黑胶唱片而相识,从而开始了他们针锋相对的爱情。
但电影吸引我的,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剧情,而是整部电影散发出来的气质,那种专属于香港的中西融合的情调。
电影导演奚仲文是美术指导出身,也曾为众多艺人设计演出服。
所以整部电影的场景和造型都颇为用心。
也正因为如此,让那种叫做香港的情调无处不在。
黑胶唱片、白色塑胶雨伞、长风衣、古董店、西餐厅、苏豪区、时代广场以及主角们在城市里的各种遭遇,所有的这一切加在一起,犹如一幅流丽的香港都会风情画,让人流连忘返。
香港都会生活:他们的家吴秋月租的房子位于中环半山扶梯旁,电影里有一幕是她签售完,在扶梯上奔跑着赶回家的场景。
《重庆森林》中梁朝伟的家也是在这附近。
电影一开始就是她的住处。
阳光透过绿树斑驳地洒在窗口,房间不大,但一整间房的四周都做成了书架,塞得满满的。
除了书架,桌上、地上、床上,也堆了好些书,衣服也扔得到处都是。
后来,男朋友来看她,打开冰箱就开始扔东西,因为很多食物已经过期。
房间的某个角落还有小强正在散步,其中一只爬上了男友的皮鞋,吓得他跳到了桌上。
房间虽显凌乱,但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所以,面对男友提出同居的邀约时,吴秋月告诉他,这里再糟也是自己的狗窝,搬到你那,要看你的脸色,要忍受你那些猪朋狗友,我不搬。
相较之下,章戎的住处更小了。
和吴秋月的住处不同的是,章戎的房间也塞得满满的,不过不是书,而是唱片。
衣服也到处挂着,房间的桌子上,快餐盒和空酒瓶还没有扔。
而且窗外就是港铁线,打电话时,那头的朋友或许都能听到港铁呼啸而过的声音。
你看,香港人的住处就是这么逼仄。
对于独自在城市生活的你来讲,是不是也想要一个堆满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小窝?
它会包容我们所有的缺点,也知道我们所有的秘密。
我们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吃饭、睡觉、看书、上网、码字、打扫,听歌、看电影甚至做白日梦。
城市很大,人很多,但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它就是我们在这个城市里的家,也许只是临时的,但都能给予我们慰藉和温暖。
香港都会生活:他们的衣服这部电影里主角们的衣服都以亮色系为主,桃红、天蓝、草绿、桔黄,轻快又明亮。
吴秋月最喜欢用高领毛衣和百褶裙搭配风衣,我最喜欢她穿这套。
陈慧琳身形高挑,真的很适合穿风衣,既干练又优雅。
章戎在电影里喜欢穿线衫和格子衬衫,外面通常还会加一件皮衣。
主持电台节目的时候一般会脱掉外套。
因为看了吴秋月的专栏文章《旧欢》,于是他也买了一把白色雨伞。
两个人第一次约会时都穿了线衫。
吴秋月去上章戎的电台节目,也是穿了线衫,马丹莉(宣萱饰)也是。
古董店老板娘的造型也很复古。
前男友袁正浩(张智霖饰)的造型英俊又落拓。
香港都会生活:一个人很寂寞怎么办毛舜筠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一位古董店的老板娘,人近中年但仍然待字闺中。
她的好朋友告诉她,其实可以养只狗。
因为她的寂寞比她的暗疮更明显,盖都盖不住。
而养只狗呢,白天可以带它来开店,训练它让它监视客人有没有偷东西。
放假时可以带它去逛公园,天冷了还可以抱住它睡觉。
后来,毛舜筠真的去遗弃动物保护协会领养了一只狗,去公园遛狗时认识了狗的原主人曾志伟,成了另一对欢喜冤家。
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以后要对养狗的女人好一点,也许她们只是寂寞。
香港都会生活:人最脆弱的时候吴秋月在餐厅意外撞见男友和小三,气急之下终于病倒了。
她躲在房间里疗伤,窗帘拉得密不透光,一个人躺在黑暗里,忘记了时间。
工作生活同时停摆,病情也日益加重。
人最脆弱的时候就是生病的时候。
所以我很能理解吴秋月为何会答应和初恋男友复合。
倒不是多爱他,而是他来的正是时候,更何况,他跟张智霖一样帅。
他敲开她的房门,拉开窗帘,让阳光洒进来,带她到医院去看病。
而且他还把温哥华的生活描述得这么美好:我们都老夫老妻了,都明白大家的脾气,像一张坐旧了的沙发,特别舒服。
我的房子在西温哥华,那里很静很舒服,我打算将整个地窖改成你的书房,那些小松鼠会“叩叩”来敲你的窗子。
后记: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喜欢这部电影,那是因为我似乎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
我的房间也很乱,也有很多书,我也想当专栏作家。
好的故事就是这样,会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
一旦进入这个故事,你会发现你自己,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最后,我很想知道吴秋月和章戎的家在香港的具体地址,如果有知道的朋友麻烦告知,我下次去香港的时候可以去朝圣。
文=独居江南(80后,水瓶座,独立撰稿人,现居东莞)(完)
一把伞,会变得特殊,那是你赋予他的意义。
你一直以为你想丢弃他,真的失去了,才发现尚未准备好。
在网上看到评论,说人的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失去。
记忆力也多偏向失去的东西,留存的反而漫不经心。
我尚且算个记忆力好的人,所以我记得经手的大多数东西,无论失去与否,却不得不承认对于失去的物件多了一丝偏心。
看到大多数人倾心别惹我这个名字,我倒是更喜欢小亲亲,很适合整个电影暖暖的调子。
每次看完一部电影我都问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是什么,不是重逢,不是在车上听到他放的歌,不是在餐厅撞破男友劈腿,而是男主那件染了红酒却不肯洗得衬衫。
你对一个人开始固执的时候,早就有什么变得不一样了,你翻出她所有的文章,如女主那般内心丰富的人,喜欢音乐的文青不沦陷才叫奇怪。
女主做着我小时候很憧憬的职业,性格也龟毛的刚刚好,不会到强势不服输的地步,你们都去爱凸显智商优越感的萱萱好不好,把女主留给我。
如果说宣萱证明了女人的脑回路可以有多发散,陈慧琳便是完美体现了有脑的女人其实终究更受欢迎。
四星给电影,五星给9月15日陪我看电影的你。
刚在电视上看到这部老片,没有看完就因为别的事情终端了,于是,也没能再看到已经忘了的结局。
因为是老片,所以画面泛着奇怪的蓝色,正是这个原因,我总是觉得香港的气候也像是画面里一样,浸润着潮湿的蓝色。
没有看完,从中间开始的,也没有主题意识,单纯地,被陈慧琳和郭富城的脸所吸引,那个时候,他们好像都还年轻。
片中的务求月那种略微歇斯底里,又有些随性的生活状态,曾是年少的我的向往。
但后来,我始终没能变成那样的人恩。
年幼时有许多梦想和向往,但其中的大部分,我都在长久的年岁中渐渐淡忘了。
少了理论的规范,行为也慢慢变得散漫。
看着模塑失败的自己,我只能摇头叹息。
"chilam说:我们是老夫老妻了,你话似不似坐旧了的沙发,坐起来格外舒服呢?我间屋在西温哥华,那里好静好舒服,我想把整个阁楼改装成你的书房,到了早上,会有小松鼠“咔咔”,来敲你的窗。"新欢旧爱,“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奚仲文真不愧是美指出身,整部影片的色调、服装、布景都非常有feel!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 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初中的时候偶然看过,凶巴巴的名字是《别惹我》。当时还以为看懂了,现在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编剧是岸西,算一个新发现吧。
那一顆星的差距來自高度。
还记得陈慧琳的专栏叫“月经”,郭富城说的遗憾美什么的给当时的我留下比较深印象
十年后偶然重看,奚仲文导演果然美术先行,彼时香港街景似画一般,各种趣致小店鳞次栉比,那家古董铺以及毛姐的家简直是恋物癖天堂。作家同DJ,行内人写行内人特别有一份挥洒的味道,旧欢、黑胶碟、白雨伞、寂寞与恋爱——其实完全象牙塔内的童话,现在看毛毛那条线简直无病呻吟,但台词的确写得好,尤其郭富城那个角色,有点贱又不让人讨厌的分寸拿捏得不容易。爱情是soul mate,两个人有火花有交流,他还懂得欣赏她的才华,结尾去机场,想起来去香港过青马大桥就过得多,但夜色中离远看,原来青马大桥这么靓。两位男女主星光闪耀,但戏里面演技加起来都不如宣萱;记得小时候好喜欢陈慧琳的穿搭,现在看依然喜欢,人家模特身材,真是怎么穿都sharp。
蛮不错,两主人公的职业是我当年最喜欢的
2000/07/09_19:30 @ jp
为什么你老是跟我过不去?因为我爱上了你
属于浪漫爱情喜剧里典型的“性别之战”套路,但拍得很清新。反应都市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多彩,选这种类型题材最取巧。糖水片,眼睛的冰淇淋,心灵的沙发椅。城市宣传片、啥啥主义优越性宣传片,都可以多参考借鉴。这也可以解释《爱情神话》那么受局里喜欢。
很做作的喜剧
张国荣在哪里啊?奚仲文以前在《倩女幽魂》、《金枝玉叶》等电影里为张国荣做服装设计,到了奚仲文做导演,张国荣便主动提出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安娜玛德莲娜》张国荣做了客串演出,《小亲亲》没什么合适角色,奚仲文便请张国荣指导陈慧琳演戏。而据称片中需要的黑胶碟等道具也是张国荣提供的
依稀感觉得到该片的文艺气息,只是细节上的生硬并未减少,我更欣赏它营造的氛围,轻松自然~至少比起更多的港产电影,它是自然的
剧情有点俗套了!
有趣而简单的相恋
一个“欢喜冤家”的小品。看到吴秋月书架上搁着鲁迅(道具?)时,愣了一愣。
高学历又没什么绯闻的陈慧琳很符合这个知性的才女,偶尔卖萌也很可爱。情牵一线黑胶片,但我真的没有看到张国荣,别惹我,小亲亲,么么哒。
只看了22分钟。色调审美还可以。就是情节太不温不火了。不能勾起人的情绪。
很怀念啊!当时买的VCD壳子是蓝色塑料那种 2024年5月第三次看这部戏 竟然已经是24年前的电影了 好怀念千禧年夏日的时光 那么是不是在怀念恋爱的感觉呢 从前好像很容易碰到喜欢的人 很容易谈恋爱 动不动就谈及以后 说什么天长地久 等到终于来到“以后” 却发现身边空无一人 也再也没有想要爱上他人的心情 这二十几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让爱情真正成为泡影 是空气变了吗 还是人们都习惯了失望 不再对爱情有任何期待 因为一切只是幻觉 于是在平凡的生活中 连最后的幻梦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