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了吗,你哭了吗,你为黄渤和管虎叫好了吗。
想到《法兰西组曲》和《the reader》,只是管虎选择的角度和方式更市民。
黄渤一个人演出了几亿个灵魂,管你上面你争我斗,老百姓不过是要口饭吃,要个女人,但这点追求都比那些号称的广阔抱负和理想更久远。
二牛之墓是在时间的残骸中用朴素的坚持堆建出来的,它的矗立是一种无心又苍凉的讽刺。
自己人也有过河拆桥的时候,敌人也不全是见人就杀的怪物,打生打死势不两立的两个人死的时候可能被埋在一起天久地久,笼子里的蟋蟀放出来也能在菜叶底下活,炸弹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个绊脚石,懂的人绕道,不懂的人踢几脚,但是,比起小细节上的用心,我更爱牛二遇见人民解放军之后的段落,细节都用来说明观点,故事却用来写尽人生。
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牛二说。
大概他以为他自己活着为着那么点微小的情感和不大的事情不足挂齿,他上头许多人在干着永远不会放弃,朝着尽善尽美去的大事,结果发现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反倒是他带着他的牛一等就是六七年,其余的都在变来变去。
真正让人动感情的都不是大画面,大梦想,实实在在的爱一个女人或是一头牛,会想保命放弃,会骂娘,心里会有些小九九,会去摸摸奶牛奶子幻想幻想,这才是一个人,邻村人饿了给奶喝,但是要杀牛就不干了,日本人要是愿意治牛也能做个朋友,看着八路军就想着还牛,人不要了还有点惶恐的让人盖个手印,这才是一个实诚人,是一个好人。
想想,那些坚硬的,铁面无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生活面前就是个屁,那是无趣的人才能完成的,它们是舞台的布景,鲜活的戏要给像牛二这样的人来演,最后都还能把牛折腾出个九儿的发型来,他像是从来没有恨过命啊。
失去一切,越来越少,天地之间不是还能唱首歌吗?
什么伤痛,失望,不相干的灾祸来了又来,最后得出的也只是一句干净的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
电影院里的人看牛二奋力活着的人那么少,建国大业占满了大多的时间和人数,人终究爱看那些浮华喧嚣的背景,提不起兴趣切切实实的看看自己。
管虎,连这个上映时间都是你安排好的一个桥段吗?
你真的应该笑,应该哭,应该为黄渤和管虎叫叫好,因为它们太值得了。
个人对这部影片称评价是:题材内容优劣参半,电影手法让人惊喜,喜剧效果比较满意,意识形态有点问题。
奶牛,靠着不可思议的产奶量救活了八路伤员、饥饿的村民,甚至还有日本鬼子。
可最终却差点奶水干枯后被它哺育过的村民宰杀分食!
大地慈母与忘恩负义的人类的故事?
是否让你想起了《幽灵公主》?
形式上则与布列松的《驴》相似。
驴子被换成大号的欧洲奶牛,主人也从可爱的法国小姑娘变成了穷苦善良却又不失诙谐幽默的中国农民。
但故事核心却没有变,那就是以一个无辜牲畜的独特视角去看待纷乱而残酷的人类世界。
至于喜剧风格,除了演员表演和山东方言外,还借鉴了《宝贝赛逗隆》式的以弱凌强的模式。
神牛体积虽大,在人类面前却是绝对的弱者。
然而面对风险,它却总能平静应对化险为夷,同时把各路人马搞得狼狈不堪丑态百出。
其中,牛叫和踩脚两次戏耍牛二,好比赛逗隆点着老大裤裆;而安全穿过雷区踱上阁楼(虽然没有演),也与婴儿坐升降梯安全回归地面异曲同工。
经典影片的成功元素倒是借鉴了不少,分别来看倒也足够新奇。
可攒在一起,却时常给人以内容与形式分离的凌乱之感。
表现全村大会抓阄喂牛、牛二偷摸牛“奶”被告发游村,喜剧的确是最佳形式。
可当你要把奶牛照着山兽神的高度去塑造时,或许悲剧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可麻烦的是,牛不能被杀,因为它是主角,而且这是一部喜剧片。
所以不管刚才气氛营造的何等沉重都只能一泄到底,牛必须轻松脱逃。
同理,牛二也死不了。
一定会有人从鬼子的屠刀下将其救出。
虽然到底也没明白那支武工队从哪冒出来的。
黄渤和闫妮都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喜剧天赋。
同时,也证明了小市民及农民之类的角色,还是大陆演员最善把握。
但相比之下,男演员优势更明显。
因为他们相对粗糙无需扮丑就已接近角色,而女演员们就有点费劲了。
常常为了要隐藏靓丽而要将手脸涂黑,但效果并不好。
特写镜头中显得很不自然。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又或许是出于对演技的自信,闫妮并没这么做。
她脸蛋上的白肉十分明显的有别与其他女人。
而且刘海造型也很有特色,透着俏皮。
影片穿插了大量的闪回,渐进交代牛二与五花神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表面上,时空变化因缺少清晰提示(诸如角色陷入沉思后的画面淡入淡出)而显得过于凌乱,实际导演已通过对场景中关键细节的刻画暗示了观众。
比如尸骸遍布村内空无一人的凄惨景象,与之后的八路撤离、抓阄养牛时的热闹场面形成高度反差,表明后面场景先于前面而发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细节不仅在反复的时空变化中保持一致,甚至还能在叙事上进行呼应。
牛二意欲射牛时抄起的带瞄准具猎枪就不是凭空而来。
它在抓阄大会闪回段落中曾交代过;而牛二为什么知道井口下面是地道,影片最后土匪掠村一段给予了清晰的解答——同时也解答了牛二自己养的黄牛到底是被谁所杀。
土匪将人投井是现场直播;刁民虽未得逞,但杀牛前奏被渲染得堪比剥人皮!
而相反,凡涉及鬼子的罪行却都是“过去式”:村口堆积的尸体,旗杆上挂着的老祖头颅。
唯一正在进行时的“砍头”行动,还被武工队即时阻止。
虽一度认为,以过去式来处理日寇暴行,是由于暴行本身太过残忍而不便镜头直观展现。
可当影片最终只剩一个日本兵时,发现并非如此。
因为这个戏份最多的鬼子居然是个——反战人士!
日本兵里没有反战人士吗?
有,但肯定不多。
中国人里没有坏蛋吗?
不但有,而且很多。
但问题关键不在这里。
而是影片将鬼子有血有肉的同时,却要凸显其反战色彩;反过来,中华英雄不提了,汉贼却成堆涌现。
成堆也没关系,你同样有血有肉就扯平了。
可没有哦,个个还是单线条老套路。
比如杀牛饥民。
照理导演是否应表现一下他们实在饿得不行(让更瘦骨嶙峋的魏宗万来演)才动了杀心?
或以特写镜头扫过一张张痛苦而矛盾的脸?
不介,就那么狡诈凶残地上去杀了!
……于是,这边是爱护奶牛围坐唱歌的日本兵,那边是忘恩负义凶相毕露中国农民。
一个根本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如果看到这里甚至会想:活该中国人被屠村!
《斗牛》是中国首部战争喜剧片,影片以一种“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把那个战争年代的人性尴尬和悲惨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以记忆般的黑白色调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色彩的处理和主题的表现上与之前姜文的《鬼子来了》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
导演透过“喜剧”的外在言行,以个体人物的命运探究一个民族的时代根基,压抑与沉闷的历史环境折射出的是一个危难民族的苍凉和苦衷。
色彩的单调不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疲劳,同时也暗含着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单纯和精神世界和匮乏。
影片开头灰暗的色调,空荡荡的村庄,以及牛二带着恐惧的呼喊声,与后来回忆中热火朝天的村庄和喧闹的村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牛儿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浓厚的质朴和妥协,他作为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农民的缩影,在性格和心理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他为了完成一种使命,竭尽全力去保护“八路牛”,他把这头牛看成是九儿,看成自己心里一直装着的一个让他很难接近的女人,牛儿把人与牛的情感疏离渐渐地拉近,甚至过度到彼此的不相离弃,这就让我们更少的去体现战争带来的悲惨。
如何反省一场战争,反省一个时代,纪念一种精神,反思一个民族,《斗牛》做的仅仅是一小点。
在追求形式美追求得疯狂的时代,在无病呻吟的时代,在尔虞我诈的时代,在充斥着色情凶杀乱伦的无数教材的时代,幸好,我们还有《斗牛》。
管虎完美的跳出了国产电影的窠臼,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更是一种责任的完满,《斗牛》确实是一场好戏!
说实话,这片子的影像和主题是两张皮,不但不挨着,而且截然相反。
影像有多犀利,内涵就有多孱弱。
这个孱弱不是说内容稀薄,导演确实已经完整地表达出了自己要说的话:“只要活着,啥事都能过去。
”而是说这种犬儒的态度,本身就够孱弱。
“哀民生”、“苦秦役”的人道关怀,曾经催生过无数伟大的艺术作品。
看完《斗牛》,有心的观众自然会想起张艺谋的《活着》,二者的气味何其相似。
问题在于,无论《三吏》还是《三别》,人家在控诉当权者无道之外,都是有正面价值的。
即使是《活着》,其中也还是贯穿了张艺谋幼稚的政治思考。
而这些在《斗牛》里面,完全见不着。
最后牛二完全退缩回自己的小窝里,做起了野人。
即使加上“九儿”也无非就是“二牛”,影片的落脚点,终究还是小农的自给自足。
想想《疯狂的石头》最后结束于“包子”和老婆独拥翡翠,《夜店》最后小俩口团圆美满的小日子。
我不禁要问:“中国这帮年轻导演都怎么了?
”除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真的一点追求都没了吗?
看完后挺难受的一部电影。
宣传上说是喜剧,虽然有喜剧因素,但感觉起来都挺悲凉的。
有人说这是建国大业的补充,我觉得,不能说补充,只能说视角不同。
如果说建国大业是历史,是国家组织撰写的,那斗牛就是野史,是人民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东西。
印象很深的是日本人看到手下斗蛐蛐那场戏。
日本人说:为什么亡国?
玩物丧志!
说的我们中国人心里真是挺不舒服。
但没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那就是事实。
八路、土匪、挖鸡眼的郎中,真可谓是人生百态。
尤其是对挖鸡眼的郎中那拨人。
实际上,谁都没错,他们也只是想填饱肚子。
他们错在把其他村民骗走,自己准备留下来独享那头荷兰奶牛。
在某个特定年代,只有动物,才是自己唯一的朋友。
最后,牛二在山上,和牛儿在一起,说了句:有什么事儿过不去啊!
那种苍凉和领悟,那种滋味真不好说。
《斗牛》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一头奶牛和一名老乡共同经历的生死故事。
片中,黄渤饰演信守承诺的农民,负责看管共产党留下的奶牛,期间,日本鬼子、土匪、难民,纷纷打起了奶牛的主意。
牛二身上有着一种动物性,这在那种环境下是种力量,现代人恰恰缺乏极端环境下迸发的动物性,比如坚韧,比如忠诚,但幸运的是那个年代的牛二身上还有所残留。
他心疼奶牛,甚至为了救牛命而舍身和郎中搏斗。
除了对于生命的原始尊重,牛二的责任感还来自于中国农民普遍所具有的信义,以及对于宗法的敬畏。
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围绕着动物既体现着更多的人性,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人残暴的动物本能。
这样的悲喜剧电影,被演绎得令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王忠磊(多亏华谊上市我们才能知道他的真名)在《风声》的首映式上说《风声》开创了中国电影一种新的类型,显然他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了,一种类型不是一两个人造出来的,而是由天纵英才的创作者们,加上人山人海的观众,如胶似漆地共同浸泡十年二十年才能形成的。
用这样的观点来看,纵观大陆电影,只有抗战电影(我觉得最好换种说法,叫做“表现中国人民如何站起来的电影”更合适)是正经八百的电影类型。
第一、它有足够长的历史,产生于三十年代左翼电影,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其它任何电影类型,它是唯一没有出现过历史断档期的类型;第二、它有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三四十年代有带着切肤之痛的观众、五六七十年代有集体疯狂的观众、八九十年代到现在有从小在学校被填鸭集体主义精神的观众。
就这样,靠着观众们心中暗潮涌动的潜意识,加上政府始终如一地推动,这种类型就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盛行的今天依然能屹立不摇。
并且在《鬼子来了》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抗战电影的核心,放下领袖们的英明神武不提,那就是个人为了集体而牺牲的精神了(向我开炮!
)。
这是《斗牛》的来源之一。
文革的创伤使整个伤痕文学一代的创作者一辈子都脱不了一个基本的题材:大时代对小人物的伤害。
即使是到现在,卓别林式深刻描写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依然在大部分创作者和文艺青年(中年)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悲惨即是真实”成了大部分电影观众与创作者先入为主的艺术观念,殊不知悲惨其实就像粉饰太平一样,只是一种创作策略而已(《贫民窟百万富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从伤痕文学时代走来的第五代是这个样子不足为奇,“小人物”创作成就了第五代,也是造成第五代现在走入困境的原因。
张艺谋靠着它(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活着)蜚声国际,也因为在大片时代无法摆脱它,只好干脆一切推倒重来。
在经历了几个学生作业式的商业大片后终于看到了一些步入正轨的迹象,他现在一个劲得在舞台剧领域里醉生梦死,沉迷于华丽的舞台布景与歇斯底里的中国符号,可能也是他在电影创作上感到虚无与迷茫的一种表现。
陈凯歌不认这个邪,一定要站在自己的山头上盖人家的宫殿,奢望用自己的艺术来包容商业片,为商业大片注入来自伤痛历史的人文关怀,最终造成了《无极》之败。
心灵受伤之后他想退回到自己《霸王别姬》的安乐窝中,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了。
冯小刚虽然中途开了几次小差,但还是一直坚持把小人物之路走了下来。
而不管第六代导演如何看待第五代,他们的创作其实一直也没有脱离开这个思路,但是作为对父辈的反叛,他们也不会乖乖地按着父辈的眼光来看世界,这种继承与反叛,成为了《斗牛》的第二个来源。
抗战电影类型的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加上伤痕文学的反集体主义的小人物命运主题,再加上第六代导演的反叛态度,使《斗牛》这部影片注定成为一个自相矛盾、自我割裂的混合体。
这种杂糅就像是桃酥一样,布满裂缝一捏就碎,貌似这是一条死胡同,但是天不亡它,影片居然就像那头奶牛一样奇迹般一瘸一拐地站起来了!
因为它内核中的桃酥性质,使整部影片的结构也像桃酥一样割裂与易碎。
当我看到焦炭般的尸体时,如此标准的抗战类型影片的标志使我以为是在看冯小宁的《紫日》;后来黄渤与那纸文书的对手戏,使我想起了这四五年来炒得火热的以话剧《立春》为代表的所谓晋商的诚信精神;日本人死光,逃荒者进入后,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就到来了;而在最后的段落中,经过种种磨难,打不死的小强诞生了。
《紫日》部分:奶子让日本人摸了每种类型都有它的标志,而抗战类型的标志就是侵略者的暴行,影片中侵略者最暴行的一处,其实并不是那一片焦尸,那只是影片中的装饰品而已,真正的暴行是在一群日本人围着奶牛喝牛奶的那一场,注意,从这一处开始,在黄渤心中,奶牛已经开始向九儿的化身转变了,这是这场惊世人兽恋的起点,看着一群日本兵围着奶牛的奶子挤啊挤,黄渤心中会是什么感觉?
我看这场戏时脑中想到的就是《南京!
南京!
》中的群奸场面。
前面提到,《鬼子来了》之后抗战电影类型出现了新品种。
之前的抗战题材基本上就是群殴,看不到个体的存在,而《鬼子来了》却是一部看不到群体的抗战电影,影片把烧遍全国的战火模糊到了一个小村庄身后,将战争的伤痛真正还给了个人(奶子让日本人摸了),而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或者一个概念,个人也不再是成堆尸体中的一部分而已了(所以我才会在前面说那堆焦尸并不重要)。
当然这并不是姜文的新创造,再往前推,这种处理是来自姜文主演的影片《红高粱》,找其来源,这是伤痕文学的小人物主题在抗日题材上的应用。
作为抗战类型的后辈,《斗牛》也继承了这种处理,将抗战类型的这一新形式延续了下来。
《立春》部分:到底是谁的奶子?
这一段是全片最模糊不定的一部分。
从整体上看,黄渤决定留下的直接原因,就是那张他按了手印的文书,也就是所谓的晋商式的诚信。
晋商最被津津乐道的事迹就是在法币不值钱的时候,他们却还能倒贴钱本,用自己的破产来履行写在那张银票上的信用,事实上这是完全违背商业精神与法律精神的一种做法,那个信用并不是合同(银票)上的信用,而是人们概念中的信用,因为银票上是纸币,可是这时纸币已经成了废纸了,如果那些晋商们有一点个人主义的商业精神的话,他们就不会把白银拿出来,他们拿出白银,只是因为他们心里觉得应该这么做。
为一种心中的意识形态而主动牺牲其实不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吗?
你今天可以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牺牲自己,明天就可以为同一种意识形态把别人牺牲掉(在美国就是“私刑”),因为你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以晋商作为诚信的榜样,其实根本上就是披上了企业家外衣的董存瑞,而所谓的诚信精神,本质上就是集体主义的牺牲精神,因为守诚信的只有个人,而集体(那些拿着银票的人民)对个人是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
回到《斗牛》,如果创作者坚定得把黄渤定性为董存瑞,那么一切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不过管虎显然并不肯定这件事情,所以黄渤才说出了“牛的奶子除了八路谁也不能摸”这种话。
如同《鬼子来了》,在这里,战争的伤痛是属于个人的,个人只会为个人的财产伤痛(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奶牛的归属权问题就被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来,这也让广大愤青观众们可以去思考在集体没有对个人尽义务时,个人是不是还要守这个诚信,从而有了共鸣的空间。
如何挖这个“社会主义墙角”?
创作者居然十分萌地走了人兽恋这条路!
让闫妮的灵魂附到奶牛上,用爱情来替换集体主义,这条路一以贯之,一路走到了电影末尾的“二牛之墓”(与子偕老)。
这一个段落中集体主义的诚信精神与个人主义进行了一场大恶斗,最后只有个人主义活到了下一个段落。
段落结尾八路忽然神兵天降,杀了日本兵之后又把黄渤弃尸荒野,实在是一个缺乏逻辑连贯性的处理,最后留给人的印象就是集体根本不在乎个人的死活。
在这里,影片第一次出现了史诗般的大远景的荒野镜头,黄渤英雄又无助地站在悬崖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的觉醒吧。
巴尔扎克段落:在人吃人的世界里,如何保住自己的奶子?
当黄渤把牛奶分给饥民时,他嘴里可一句“这是八路的牛”都没说,那些人都认为这头牛的所有权是属于黄渤的。
这时,前面那场黄渤与文书的关于“诚信”的对手戏就已经被否定掉了。
而四个饥民以怨报德的行为,则是黄渤与董存瑞身份的诀别,奶子已经彻底是他的了,他要为自己的奶子而战,哪怕是踏着尸块前行。
打不死的小强诞生:我不堪一击,但我一定要要回我的奶子!
等逃荒者死光,经过一场因语言不通而造成误会的表现前全球化时代困境的插曲后,黄渤遇见了土匪。
创作者这一次不再让土匪们围着奶牛挤牛奶了,而是选择了象征意义更直接的行为,用土匪牛强暴奶牛,同时一次次把黄渤打入井里,让他听着自己的爱人被强暴。
影片的戏剧性从这里开始主动暗淡了下去,甚至连土匪们的脸都没有让我们看清,最后他们是被谁杀死的也没让我们搞明白。
这说明直到这时,创作者才终于做好了决定,把影片的主题确定了下来,并着力向我们传达它,并为此有意放弃了叙事,我们看着一次次死不了的黄渤小强,联系起前面的人兽恋情节线,以及奶牛最终归属权的定夺,我们终于知道了影片的主题:不管时代怎么变,我们小老百姓都能像小强一样艰难的活下去。
注意,这与《活着》这样的第五代表达是不同的,第五代的小老百姓是沙袋,我就任你打了,打不死我我就活着;而《斗牛》中的小老百姓是小强,他不但打不死,而且永远来找你的麻烦,你想躲也躲不了,直到你把他的奶子还给他,这种带着个人主义的小强式的主动性,就是第六代对这一古老主题的改写了。
段落结尾,人牛在那场搞不清除缘由的枪林弹雨中的相逢,既是两个人的爱情走到了永恒,也是在用最直观的画面把我们小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告诉了观众。
在最后的最后,通过解放军叔叔的一个手印,影片十分狗血地在形式上承认了奶子的归属权。
同时这部影片的归属也终于有了着落:这部抗战类型的影片依然身在否定集体主义、突出个人价值的后文革的路线上,同时又覆盖上了一层个人主义的主动性。
而影片立场的摇来摆去,也带来了一丝荒诞意味。
它代表了抗战类型电影的最新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产生主要还是来自创作者个人,还是身在文艺小众的圈子里,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复制性,离大规模商业复制还很远很远,甚至可能永远不会有那一天。
我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迎来下一次的变化,由于我们还不习惯把神圣娱乐化,抗战类型在商业大片的道路上走向深入的那一天离我们恐怕还很远,不过还好至少它总能在小制作道路上给我们惊喜,就像第五代的《一个和八个》那样。
提起管虎,确实是个有趣的人物。
谁拍了中国最好的电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几乎都让管虎给拍了。
从《黑洞》到《黑冰》,尤其是《东至》、《生存之民工》,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么好看的中国电视剧了。
尽管《奋斗》之流被炒得很热,但我固执的认为赵宝刚镜头前的大学生比管虎麾下的民工们逊色太多。
当人们都在谈论宁浩与盖里奇的时候,我很想知道此刻的管虎在做些什么。
作为同时代的导演,在我看来两个人才气相当,可宁浩已经炙手可热,不可一世,管虎却以令人发指的程度整出了一个中国版的《家居男人》。
那天我面对CCTV6的时候,我在胸中大喊,管虎,你他妈在干什么?
直到今天我跑去电影院,用50元钱看了《斗牛》的首映,才发觉到管虎开始反击了。
这是一部拿出诚意的电影,管虎的细腻随处可寻,如今,他显然有着与宁浩不同的电影理念。
他不需要宁浩电影中那样的精密的时间表,他的镜头有大段大段的留白,仿佛一段紧密的叙述之后的那声叹息,很有嚼头。
又像是一个自鸣得意的年轻人用一个高妙的手法来为你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低沉、浑厚,嗡嗡作响。
大山、村民、八路、日军、牛二和他的牛。
管虎从来不缺乏对悲凉的体悟,所有的景象似乎都会叹气似的,镜头写意,如果你能看下去,那已然着了他的道儿。
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不好表现,但《斗牛》做得还算出色。
想想那令人崩溃的生活,想想那温暖坚实的牛背。
到最后,牛二的所有情感都注入在一头牛的体中。
它是亲人、爱人以及故乡。
影片有很多桥段让人动容,但它不像那些个流水线生产般的又臭又叫座的弱智电影一样,屡屡大动干戈就为了让你感动。
它是慢慢的,浸透你,却不失精彩。
比如牛二在给牛挤奶的时候,对那头母牛的奶子产生了幻想,这是一个奇妙的场景,拜管虎与黄渤所赐,这段情节张弛有度,自然而然。
这种沉稳与灵光在中国,兼收并蓄的导演并没有太多个。
说到黄渤,他算是夹在管虎与宁浩之间的御用演员。
管虎使他发迹,宁浩扶他上位。
至于谁用的好,我可真不敢说。
看起来,黄渤自出道至今,他的演技好象没有受到过太危险的挑战,所有电影,他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的个人风格太过明显,乃至于他的三板斧可以撂倒他遇见过的所有角色。
这对于黄渤不知是喜是悲。
无论是对于黄渤,还是对于中国电影,管虎与宁浩都是不能缺少的。
他们是两个派别,都在用自己的大脑探索着广电总局下的中国电影。
现在,电影院中终于少了那些动辄上亿的大师们的你来我往,多了一些爱玩电影的聪明人。
像是宁浩和管虎,一个蓄势待发,一个悄悄作答。
可以盖棺定论的说,这一定是进步了。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人永远是一个祸害。
饿了,他就得吃;渴了,他就得喝。
狗也是一样,狼崽子到哪儿都是狼崽子。
战乱中的人活在刺刀的裹挟下总能憋出一股子九儿般的野性,它既是还原后的真实又是伤感得有一些无奈。
因此,当中国人开始拿起摄象机准备拍点关于人性那挡子破事儿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把镜头对准那一段亡国灭种的屈辱史。
我从不相信这样的纪念真的就是为了勿忘国耻。
具体到今天每一个能喘气的活口,我们记忆的家事永远要比国事来得生动得多。
早年的“红高粱”是怎么回事,不就是讲述俺家上一辈人的事儿吗,无论老谋子再怎么掩饰,片尾那红孩子冲镜头大喊的:“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归根到底,按照我这个80后的理解——这他妈的就是装逼。
这个“逼”是什么?
恰好正是中国人对“家”几千年以来最独特的情怀。
这与牛二渴望男耕女织有关,但还不太一样。
老谋子注重的是一种看似深刻,其实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一种对中国文化比较肤浅的读本(这点你细细咀嚼一下奥运会的开幕式,不用累述),显然管导力图要屏弃这一点。
从牛二背对观众的那一句——“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我们可以分明地看到他对今天所谓“腕级”人物的嘲讽,是的。
一切会过去,一切“装出来的逼”也终究会过去,一代新人必定要取代旧人,虽然从上层上讲,更换的无非是城头的王旗。
但,作为个体关注的依然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带上如此的热情,管导渴望回归的那一份姿态突然成了关注现实的反映,它妥贴地把自己安放在一个“逼”的位置,没有摆在面子上。
于是,观众从牛二身上看到了自己…… 中国的电影就和中国的音乐一样,曲子的编排不一定叫人很舒服,但歌词一定是最牛的。
即使是那些公认的超级大烂片,往往也会被人找出“雷人的句子”久久地在公共领域流传,以助谈资。
所以,看一个中国导演是否在自己的电影里花心思了,只要看剧本里的台词便能一目了然。
姜文的“鬼子来了”里八婶子与马大三关于“白面”的腻味,处处流露中国人固有的民族性格,以及导演爱和自己叫劲的秉性,至于最能赚钱的冯小刚电影更是如此,经典台词句句深入人心……自然在“斗牛”里也有这样的熬尽心血的台词,比如在荷兰奶牛已经再也挤不出奶水,郎中准备煽动难民一起杀牛时,牛二禁不住抱牛痛哭,嚷嚷着:“你娘把你奶大,难道你还要杀娘吗……”,这揪心的话正如这苍白的历史一样简单却真实。
牲口是什么呢?
它终究不过是为人服务的工具。
无论是谁,八路也好、难民也好,鬼子也罢,奶牛的意义就是产奶,产不了奶自然可以卸磨杀牛。
那么老百姓是什么呢?
他们也终究不过是和奶牛一样的一群被利用的工具,上头要民心了,你们就是众望。
不要你们了,就是赶尽杀绝。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这哪儿是讽刺哟,分明是自嘲么。
当年谢晋导演在电影“芙蓉镇”里的一句:“活着,像牲口一样的活着……”与此如此一辙,心头老是酸溜溜的。
好吧,不说这些了。
“斗牛”终归要被列入喜剧的范畴,这是一部单单画给我们中国人自己看的漫画。
它展现了一个普通草民,甚至在草民中也是贱民的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即使刺刀扎进肚子也要一个人拔出来。
这个镜头要比八路拿三八大盖射杀鬼子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最不屈的形象。
“鬼子来了”中最后马大三手攥小斧头,冲进俘虏营……要表达的也是这种悲壮。
有人说这只能表现出个体的抗争,不能说明全部。
我不反驳这一路人,因为这一路人只能看懂“建国大业”——这片子就是为他们拍的。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对比一下中国在二次大战中死掉的人口就不难发现,世界第一。
十几年的抗日战争(包括关外)我们完全蚀本了,那些死去的人,别瞧他们太平时唱“摘大桃,公猫端母猫……”的淫调,真到了鬼门关,一个也活不了。
几个地雷就是几十条人命。
野蛮的扫荡,留下的一个个人间地狱远非一个“悲”字可以诠释的。
有良知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当年小鬼子把孕妇肚子里的孩子挑了事儿——这仇大了。
所以,在“斗牛”中突然冒出的那一个歇斯底里的国民党残兵并非是多余的摆设。
有些事儿对有些人说是一定要讨说法的,尽管企图赎罪的日本兵为奶牛治好了病,牛二也原谅了他,但牛二也只能代表他自己。
他所渴望的生活没有仇恨,单纯得如同他更本没把未引爆的炸弹当回事儿一样。
他的性格在中国人中属于典型的“没心没肺”型,他和鲁迅笔下的阿桂一样善忘,却惟独把一个九儿记在心上。
这样的人活得很性情,也很可怜,他只对苍茫大地歌唱,“主不了沉浮”!
他见谁都得磕头。
在电影中,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状态一览无余。
对于有权势的人无论是白是黑,他们都惹不起的呀…… 你八路来了是爷,你鬼子来了也是爷。
你八路的牛,我不要,鬼子玩横的,我也没办法呀。
牛二鬼鬼祟祟,支支吾吾去日本人那里偷牛的样子与他同样鬼鬼祟祟,支支吾吾地把牛还给解放军的样子有惊人的相似,虽说心态截然相反,一个是憎恨,一个是拥戴。
但卑微的神态从没有改变过,他这一辈子从没有指高气昂,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地位,在乡亲们非逼他把牛收下的那个场面下,要不是九儿的挺身而出,“堂堂堂”的几句实在话。
牛二可能永远是个怂蛋了。
当然,这里主要是为了描写他俩的爱情。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牛二是受,九儿是攻。
嘿嘿……写到这里,我脑子一团浆糊,思绪又不知道奔哪儿去了……最后,祝福该片好歹给咱中国人拿个奖,黄渤——最佳男主角、奶牛——最佳女主角。
大家一起乐呵乐呵,“大明星”的奶子随便摸……
看《斗牛》之前,先看了会儿电视里的八卦新闻。
恰好就看到说,陆川新恋情曝光,原来他拍《南京!
南京!
》时,跟女演员秦岚好上了。
这下我就豁然了,难怪其最终拿出来的作品如此狗血,男人一恋爱,智商就变低,千古名言嘛。
前车之鉴不还有姜大牛人么,曾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积累起了多少牛逼那,终在那个太阳什么什么的里,一朝就灰飞烟灭了,也是女人惹的祸哦。
扯远了,还是说《斗牛》吧。
简单点说就是,一部国中难得一见的牛逼作品。
不是要存心扯住陆川不放,但事实就是,大家玩的都是“抗日题材”,还都玩了把塑造所谓有“人性”的日本鬼子的把戏,可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管虎导演,这回当真是给少年得志的陆川导演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就算是玩“人性”,也得靠细节支撑起来,才不会让人觉得疙疙瘩瘩。
仅此一点而论,陆川就比管虎差了怕是不止一两个档次。
不知道陆川有没有看过《斗牛》,如果看了,怕是应该汗颜得挖个坑把自己埋起来好好反思几天吧。
恰好跟姜大牛人也有得一比。
这不,网上已经有人戏谑说,《斗牛》基本上就是一部“人兽版”的《鬼子来了》:确乎依稀有些相似,一个是我军交了个人给可爱的卑微的农民保管,一个则是交了头牛,然后就由此引发出的一列些疯狂的悲喜交加纠葛。
个人以为,就故事性而论,《鬼子来了》或者要高那么一点点,因为更密集更庞杂也更多笑点,不过,大段留白的《斗牛》,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或许要略胜一筹,更苍凉更悲壮也更富张力,电影最后,黄渤拉着那头奶牛坐在土坡上时,那腔势,当年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的孔老夫子,怕也就而已而已了。
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鬼子来了》和《斗牛》,其实都属于那种“站在蛋这一边”的电影:构建的都是对宏大叙述、对漠视个体之不幸的控诉,所谓以流血的头颅撞击体制这堵“叹息之壁”。
《鬼子来了》里,“我军”其实一次都没露脸,《斗牛》里则露了两次,这两次露脸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前一次“露脸”是为了跟农民订立契约来着,后一次则是给写了一纸墓碑。
基本上,那就是体制写给所有在宏大叙事下被忽视、看轻的个人的,墓碑。
如果你真的用心看了这样的墓碑,或者你也会觉得,它其实远比高高耸立的“永垂不朽”那种,刺目。
没有想象中精彩,结尾有点难过。黄渤真的很有喜感,他一讲话我就想笑
剪得乱七八糟啊,剧情也特别弱
黄渤,你就应该是个影帝!!
100分钟版本
光顾着看黄渤最后情节基本连不上了
剪辑太失败了,还没预告片剪的好。不得不说,黄渤的演技太他妈的牛B了!!!!
太拖沓了。。。。感觉soso
2024-038
经典old登作品,受不了开头总在提breast…恶心鼠人,这是你们男人的恶趣味自己讲讲得了别搬到大荧幕上行吗?整体剧情还算不烂…跟那个饥荒片水平差不多
玩风格,玩得一般。
二牛相守的故事,从牛二到二牛,好剧本,好演员。管虎作品里叙事比较流畅清晰的一部,运用了大量特殊角度镜头。2015元旦陪父母重温
《活着》重口味版
很喜欢 黄渤得电影 喜欢他的演技 和他的口音 朴实带有搞笑
这其实是部恐怖片
黑色幽默,结构迷人,以及,黄渤真的可以的~
拜托,空腹喝牛奶会胃疼。诶哟……
导演的片子其实一直都这样,但口碑分顺风逆风。黄渤演技封神但剧情就……
黃渤演這個喜劇角色, 卻叫人流淚, 達到大師卓別林的高度, 笑中有淚.
国片算好的了
拖。沓。到把热情和激动都拖没了(2009-10-06给了三星)。第二次看是bfa教学观摩,改变第一次的看法,除了时间跳跃得有点碎、略乱,其他都觉得很好。价值观是我认同的,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