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老铁说:人各有各的命运。
都是被命运推动地人。
老铁对于世事人情都有着自己地通透和练达,在自己的生活中从容、冷静其实无奈地舍与得,作为失败地一员进城务工返乡地农民,认知自己的命运,打算在山林中安度余生。
直到二弟地死亡,把他推向了另一个命运。
他必须为了兄弟之情,千里追凶。
随着影片叙事地展开,看到一窥老铁之前的生活,高楼大厦只不过是途中地背影,驿站是聚集了底层人民地窝棚,狭小拥挤黑暗,虽然偶尔会有从缝中照耀进来地一缕阳光。
各家百态的生活,却有同样的悲哀,不可抗拒地现实,日复一日,每日每日地这样过活,这样地日子促使老铁认定命运终决定回乡,至少家里院落宽阔,还有满满地阳光。
画片一转,进入一个虽穷困但饶有生活气息地小镇上,直入画面地是老铁急迫地强迫前女友,似乎是享受,也似乎是发泄,似乎这才是想过地生活的缩影。
若老铁真能和前女友在一起,倒不失为对他非常好地生活,那饶有趣味地小镇,不大不小地麻将馆,世俗漂亮地女友。
可惜老铁对乡下老婆负责,抛弃前女友,离开小镇。
可惜老铁在沉闷窒息地生活中,还是会选择要和前女友发生一段故事,一段感情,聊以慰藉。
可惜他不留下,也没有人挽留。
可惜辜负了的孩子,努力地在夹缝中讨好大人般地生活,却只能留下一点点钱,算是尽点心意。
可惜,他由始至终只是沉默,沉默。
原本可以认命并在乡野中生活,埋没自己地余生,却因踏上另一个命运征途,看到前女友的离去,看到自己孩子的生活。
然后继续踏上征程。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是兄弟情谊而去千里追凶,虽然曾拿啤酒瓶打破骗子的脑袋,虽然会吞下打火机然后下井毁灭煤场。
看似热血男儿,看似英雄豪迈。
哪次不是被逼地无路可退,而只好作这样地选择。
真实地老铁,妥协却会极端、认命却会追求镜花水月,懦弱却又突生勇气,重情义却又不负责,在重新踏入地生活中,进入一个极端地命运时,从前信任的朋友背叛了,老情人已然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过着辛苦地生活。
到最后老铁进入黑煤矿而不得出,那黑暗的环境连一丝阳光和幻想都没有,虽然老铁仍是由始至终一直沉默着、沉默着,可是这一点一滴地无奈和绝望却会渗透内心,在最黑暗和最绝望最赤裸裸地环境中,最终放下一切拼个轰轰烈烈,矿塌地震烟飞,才能痛快而绝美。
删减版后的情节更让人绝望,警察重复着:政府会解决,政府承诺一个都跑不了。
最后政府抓到了嫌烦,救出了大难不死地老铁和工友,摧毁了黑矿。
片中警察太过刻意,像是语重心长地告诫观众:你们抓不到嫌烦的,警察可以搞定,自己出去抓线索,只会劳心劳力,遍体鳞伤,还会不小心犯法,只有警察能够抓到他并能正法。
强加地情节太过突兀可笑,反而更可悲。
若社会真有这么给力,哪还有如此多的挣扎和绝望。
我还是希望老铁活着,虽然牵强,至少还可以对乡里妻儿负责。
或许是该相信政府的执法,还是该相信煤老板的仁慈,还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还是相信好人一生平安,自己的亲人不会遭遇此事,那是电影的杜撰或是出现报纸新闻里的人物命运。
于是大多数人在人山人海中浮沉后回归自己的命运。
曾看见一位网友留言:自己都没钱还要生孩子,真是对孩子不负责。
是啊,包括我自己的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不知所措,该怎么教育小朋友成长和过一个幸福的人生呢。
是否对影片对人生唯一希望地解释就是:我们如同老铁一样,沉默而懦弱,唯一能够地勇敢是被劫持后的爆发,我们只是被命运被动地推动着,或许曾经有过激情和幻想,却受制于现实,放下幻想,回归己认定的命运。
当局者迷,如果能真正勇敢,正视自己的能力所显现地生活,去开创和进取,是不是会有不一样地心态,不一样地风景。
周围地人事都是一样地,所要改变地只是自己,然后就能看到平和的风景?。。。。!!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电影。
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奈何那些话太多了。
于是就懒惰,觉得最好的文章都在腹中。
今日连续看了几本电影,当年的那种冲动随之而来。
觉得应该写下,怕年纪越来越大将来就会忘记了。
先是看了蔡尚君先生的《人山人海》,顶着威尼斯导演银狮奖的光环。
但我对它的兴趣却来自男主角陈建斌。
对这部电影来说,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导演给了他无比狭小又无比广阔的表演空间。
整部戏对白没超过10句。
(或许比这个多)但像这样的表演,我们是见识过的,比如《巫山云雨》里的男主角 《安阳婴儿》里的男主角。
好奇怪,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男主角大多是这样演绎的。
但如果陈像‘巫山”或者“安阳” 里那样的表演你就会忘了他,忽视他。
但陈先生做到了,他也是一如那样的表演,但你会强烈感受到他无处不在。
故事梗概:陈建斌饰演五哥 千里追凶 找一个杀了他六弟的惯犯 吴秀波饰演。
先说第一个令我打起精神的地方。
五哥随着重庆的工友在贫民区猪笼寨中挨家查看打听凶手的这一大段过程。
由于电影开始就是慢节奏,长镜头居多,使你已经昏昏入睡了,但到了这里镜头开始变得像是手摇摄影机般的紧密。
镜头跟随着五哥一间一间的闯进猪笼寨的每家每户,在狭小的过道上,躲避奔跑的孩子,沸腾着蒸汽的炉子。
吵杂的背景音。
你看到千奇百怪的生活。
但你不会感到茫然,你似曾相识,那些场景现在或者从前的记忆里你都见过。
而且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和没希望。
一扇门打开,里面是相拥而抱看电视的年轻打工者情侣。
一扇门打开,父亲看着艰难拿着比她自己脑袋还大的饭碗正吃饭的女儿。
一扇门虚掩,门外是切菜的妇女。
随着镜头前进,左右腾挪。
家家门里传出来的电视声音忽大忽小。
那些奢饰品的广告,在电影里门内的人们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无比熟悉的。
但此时,这些奢饰品的广告在这个场景里好奇怪,太刺耳。
最后一扇门没打开就听到里面的家暴声音,男子厉声的咒骂,和伴随着击打动作发出的女人的凄嚎。
动画片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奢饰品广告的声音,再到女人哀求的声音,如果你不注意就滑过去了。
导演是有意的吗?
想要告诉我们家暴和这些背景音一样的令人忽视?
五哥到底还是推开了这扇门,里面传出好具有攻击性的川话:你看啥子!!!
”(不是应该说“你看个锤子”吗?
)好凛冽的风格!
接下来说说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结尾。
那现在我不得不提另一部电影,就是李扬先生的《盲井》,又一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人山人海》的高潮部分和《盲井》一样发生在矿井里。
我还记得那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下午,无意间放了一本DVD,先前看着就是一部无聊的国产片。
像默片一样很少的对白(看着眼熟吧?
)在幽深的矿井深处,一个憨厚的大哥对二弟嘘寒问暖,二弟懵懂无知感激不尽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但就在转瞬间,大哥拿起榔头狠狠砸向二弟的头部,一下一下的,就像《沉默的羔羊》里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拔。
那一刻我惊了,震的我目瞪口呆。
我完全没想到有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情节。
带着强烈的好奇,一口气看完。
好舒服,一气呵成,完美无瑕的电影。
有人提到“傻根”王宝强,就觉得他是走了狗屎运,被白癜风看中,饰演《天下无贼》换个人演都能成功。
有这样想法是令人鄙视的。
在《盲井》里的后大半段,你能看到没上过学没经过正统表演培训过的王宝强那令人惊叹的表演。
那可是他第一部电影。
这也是李扬先生的导演处女座,对的,就是这部电影《盲井》。
看《人山人海》的结尾,我又生出同样的感觉。
在得知吴秀波躲藏在山西矿井时,五哥陈建斌又千里追来。
但一到地方他就发现或许这辈子都出不去了,也报不了仇了。
因为这是个黑矿。
他不但不能将“杀人犯”绳之以法为弟报仇,他自己也会在某个耗尽体力病倒之后的日子里被拉出去活埋。
吴秀波在这部电影里对白更少,只有两句,电影开头的对陈建斌做摩的哥的六弟说“去XXX地”,走到偏僻的地方说“等一下,撒尿”。
就这两句,撒完尿走到六弟身后掏出刀,开捅,一刀接一刀的。
就如盲井里的大哥。
在矿井里吴秀波看到了穷追不舍比他还变态的陈建斌,吴秀波沉默了,我觉得他更应该是崩溃了。
在这个奴隶制的独立社会,四周是如狼的看守。
他们对待抓回来的逃跑者,是用高压水枪点喷到人的胸口,只噗,噗两下,人就死了。
那么留给陈建斌和吴秀波最后对决的方式只有一种了,就是同归于尽。
观察准备了很多天后,当陈建斌在矿井里呕吐出事先吞下的打火机,引燃了瓦斯。
他本人和他的仇恨,吴秀波本人和他的罪恶,还有那几百个新中国红旗下新版的奴隶一同的灰飞烟灭了。
伴随着飘扬的灰絮,矿洞口喷薄的火焰,他们一同葬在本是死的不能再死,枯的不能再枯的原始树木经过千万年转变形成的煤石坑中。
也许漆黑的煤原本就代表着死亡吧!
几万年后陈建斌和吴秀波变成了渣粉混合了黑色也能乔装成煤炭,会不会又一次的相遇?当烈焰燃烧,爆出噼啪作响的声音,那应该是他们的仇恨还在继续吗?
噬缠啃咬了几万年,难道还是不能解脱?
老铁虽然卑微但有骨气,每次受到侵犯都要对峙几秒,是在思考要不要出手还是单纯想唬一下对方。
不论对黑老大,监工都是如此。
到最后还是认怂了。
老铁也很懦弱,出外打工搞大女人肚子就跑了,回到家睡觉摆烂;工友与人合谋坑他的钱,气不过也是拿酒瓶子去砸人,事后吓得躲到女友家里不出来见人。
两件事都有所作为但是又不敢承担后果,有些骨气但没胆气,典型的小人物做派。
他不如萧强生猛,心狠手辣连自己都豁得出去。
因为老铁还有些人性。
他把萧强的妈妈绑架到家里,好吃好喝相待;去住店,拿钱给素不相识的老板娘让她留下儿子。
这样的人遇到恶人唯独靠智慧取胜,可他没有。
所以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电影两个场景很扎心,导演有意为之。
一幕是重庆的棚户区穷人,他们被困在贫穷的生活里面,像动物一样栖息在城市灰暗的角落,文明和小康与他们无关。
另一幕是矿井里暗无天日的矿工,他们面目漆黑,只有眼睛的转动才看出是活物,是贫穷把他们推进现实牢笼,成为现代社会里的囚徒。
首先,如果其中主演没有用替身的话能演这种电影,是需要责任、与勇气的!
比起那些靠噱头、市场炒作、只知道盯着老百姓钱袋子的所谓大牌这类导演与演员,的确真正值得我们尊重!
这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中国!!
所谓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所谓的62%“伟大复兴”?!
所谓的人均GDP达5000多美元?!
所谓的 和谐世界?
所谓的科学发展观?。。。
一切的一切,在其中离我们那么、那么的遥不可及!
我们见惯了现代城市影视作品的或灯红酒绿、或官场争斗、或小资爱情能用这种视角去审视、去揭露中国最现实、最“肮脏”、最“底层”的生活,反而冲击的张力如此之大!
试问:那些掌管生产安全的“官”、那些所谓的公检法执法者、那些代表最广大人民大众利益的“党员”、那些身系国计民生的。。。
有没有机会看这类电影?
若是看了有会做如何想法?
或者,这种遥远的 现实生活,在他们也是同样的 遥不可及吧!!
希望现在的中国,不会再出现当年晋惠帝“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的闹剧吧?!
无所事事,四处搜片,在视频平台上看到的这个片子。
看完这个片子,第一个感触,旁白太多了吧。
特别是黑矿那一段,简直是把所有的细节都说给观众了,生怕观众看不明白?
这种解说式电影,真的会让人走神啊。
而且,这个片子是故意这么剪辑的么,小节和小节之间很跳跃。
导演的这种构图、配色、制景明明可以拍成一种沉默、深远、暗流涌动的感觉,但是,我看到的版本却是非常的不流畅。
还有,导演太喜欢用远景了,到了黑矿洗澡那一段,才发现竟然有吴秀波?
然后才开始怀疑,难道最开始那个凶手是吴秀波演的?
好不容易才抑制住拉回进度条确认的冲动。
还有男主的前女友,从轮廓上来讲,看上去很像小陶虹,但是暂停了画面看都没看出来,因为没有近景,所以一直带着疑惑到结尾。。。。。
然后,在影片结束后自动播放的花絮中看到,那就是小陶虹,全素颜出镜。
其实从故事和叙事手法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点公路电影的意思,男主在追凶途中遇到的不同的深处生活底层的人和事。
虽然,影片结尾还是人民警察帮他抓住了凶手,让他这些经历变成了一场徒劳的噩梦.......这个结尾非常的不文艺片。
而且导演的叙事方法也有点奇特,类似于这种公路片主角在他的前进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
通常会把遇到的这些人的情感和视角也表表达出来。
但是这个片子完全是站在男主角的视角看所有的事情。
别人的感情故事都不在导演的讲述内容中。
比如在男主角把他的儿子扔在水塘里,逼着他儿子去乡下;他儿子走了之后,前女友很伤心,然后又有点生气,所以转身自己离开。
在正片里只有一个中景镜头,看到前女友沉默了一下,然后转身扭头离开,然而在花絮中可以看到有小陶虹的近景,她这个时候是泪流满面的。
就是差了这一个流泪的镜头,前女友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述就相差了很大。
还有男主角被王讯演的假警察、他的老朋友骗的那一段儿。
他的老友怎么想的?
王迅是怎么参与进来的,完全不知道,最后只是用男主角的画外音解释一下。
感觉除了男主角之外,导演好像不关心任何其他人。
总而言之,这个片子也说不上不好,但是看起来就有一点点奇奇怪怪的别扭感。
男主角一路向前,身边走过形形色色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却跟观众无法沟通,中间隔着一层膜。
从大陆公映版来看,《人山人海》的故事明显分成两大段落:哥哥四处寻找杀害弟弟的凶手的下落,以及哥哥找到凶手后与其在黑煤窑里的斗智斗勇。
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少言寡语”的冷峻风格,不仅人物台词少,配乐也少(这使得片中的马头琴乐章显得既突兀又悠扬),而对于生死情爱这些人生中的重大命题,《人山人海》都采用了“旁观”的姿态,表达时尽量克制住情感的起伏,从而给全片赋予了一层冰冷的叙事语调。
影片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新闻,弟弟被杀了,凶手逃遁,警方一时没有头绪,哥哥此时就担起了寻找凶手的重任,最终千里追凶,成功的将凶手绳之以法。
当然,从新闻到电影,二次创作已经给《人山人海》完全独立的品格,没有必要再去比照故事原型。
套用文学界的热词,《人山人海》其实也完成了一次当下中国的“底层叙事”,片中把视角聚焦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上,不加矫饰的将一幅逼仄、压抑的底层生活图景纳入到了银幕影像中。
为了找寻弟弟的下落,哥哥一开始只能大海捞针式的游荡,当镜头跟着他在城市里的农民工聚居处一间间逡巡时,这些反映城市贫民们生活样貌的画面赤裸裸的闯入我们眼帘,对于习惯了在大银幕上追寻视觉愉悦的普通观众而言,不啻遭遇一次审美经验的打击。
与极端民粹主义者所鼓吹的不同,底层民众并不具有天然的良善品格,他们之间其实也充斥着欺骗、阴谋甚至凶杀。
哥哥的一个农民工好友假心假意的收留他,为他打探凶手的消息,实际上却是伙同他人骗取哥哥本就可怜的钱财;哥哥去找自己的前女友,观众这才得知,原来哥哥曾育有一子,但他现在抛弃娘俩,完全没有承担起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哥哥前往村里寻找“大仙”的帮助,这位民间的通灵者只得向哥哥坦诚,自己都是搞些坑蒙骗人的小把戏,不可能找到有效的信息。
新闻原型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一个农民工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消息网络,甚至连警察都做不到的事,他居然做到了。
不过从公映版的《人山人海》来看,这一点交代得并不清楚,观众们无法了解这位哥哥找人的绝技到底在哪——严格来说,叙事逻辑在这里亟待厘清。
凶手在一家黑煤窑打工,于是哥哥也去了。
这构成了影片后半部的叙事主体,黑煤窑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处所,在这里工作的农民工与奴隶无异,他们基本的生存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对哥哥来说,让外界了解黑煤窑的存在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他只能在这里与凶手一同被“监禁”起来。
凶手很冷血,哥哥只好吞了一只打火机制造了一次爆炸事故,让黑煤窑毁于一旦,同时制造了抓捕凶手的契机。
黑煤窑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对于那些生存在“铁屋”中的底层来说,由于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他们在相互间只能做霍布斯意义上的相互撕咬,凶手也是底层民众(片中简略交代了凶手赤贫的家庭状况),甚至沦为了黑煤窑奴工,但他为了一辆小摩托车,就能残忍的杀死一个素未谋面的青年。
不过,底层总是失语的,我们能看到的表现底层的文艺作品,都是对底层的歪曲,《人山人海》也不例外。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8月13日第27期)
《人山人海》真是一个符合它名字的电影。
这么说的意思是,对于这个电影来说,人是山,人是海,人是景色。
可是,在这有如景色的山海之中却又根本看不见真正的“人”。
一个人杀了人,死者的哥哥跑遍大半个中国追杀复仇。
对蔡尚君导演来说,这样的新闻提供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浏览中国的机会。
真正的问题在于,要浏览中国,在网易、新浪上浏览社会新闻也是可以的,谁说浏览中国非要有一个勉强具有线性关系的情节来限制和引领呢?
浏览嘛,随便看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而更随意、更具有发现感。
让一个只有目标但性格单薄、观众难以和他感同身受的复仇者骑摩托带着大家一起看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中国,当然是人山人海的。
但是,面对着人山人海的中国,我们要做的是就仅仅是浏览?
只是展现一下人山人海的景象?
看看贵州山区村落的贫困,看看摩的,看看重庆打工者狭促的居住环境,看看山西黑煤窑的准奴隶社会样态……又如何呢?
确实,没有看见之前,有些观众也不是都知道。
也确实,中国是一个挺了不起的国家,是一个只让外国人看到最简单的表象就已经能够震撼他们的国家。
可是,电影毕竟不是只拍给威尼斯水城的观众看的。
而且说起来,我们国家到了夏天,水城似乎比意大利还要多一些吧?
但说到中国观众,他们看到这些,还足以震动他们吗?
应该不见得比打开随便哪个门户网站所能看见的更多。
表面的东西,毕竟只是表面的。
不能深入到使表象成型的原因里,电影就难以让身在这个时空之中正在经历的相同事件的观众有足够的认同感。
我虽然没有见过重庆打工者的居住环境,但自己也曾在北京帮朋友租过3平米大的房子。
对于中国个观众而言,没见过猪跑是可能的,但猪肉终归是天天在吃。
一个如此浮于表面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未见得就能具有何种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看这个电影之时,同去的朋友就说,已经懒得看这种关于中国下层生活惨状的电影了。
结果,果然,蔡尚君先生不负众望,惨的了无新意,惨的走马观花。
不过就是一辆摩托,走遍中国龌龊地罢了,而且看见就好,点到位置。
说穿了,蔡先生所做的,就是把很表面的文字新闻按照其文字逻辑和时间顺序进行更表面的影像化搬演。
不去问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去讨论在这个样子下,每一个个人的生活到底如何,人们到底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的?
他们对于如此的环境和世界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被展示的中国就已经是一个好的题材了?
就已经是有力量的电影了?
在这个电影的结尾,复仇者终于在山西煤窑里发现了杀人者。
为什么是在山西的煤窑里呢?
可能因为这里是一个准奴隶社会。
不问姓名、来历,来了就干活和吃饭,累死了、病死了就直接埋了。
这个情节的新闻背景,应该来自于多年前著名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
看完这个电影后不久,我从南京坐火车回山西临汾老家。
从南京到太原,看到的就是周边世界逐步变得灰蒙蒙的过程。
待从太原回临汾,路过霍州、灵石的时候,场景的震撼性已经远大于洪洞县曾经的奴隶社会所能带给我的冲击了。
漫天的灰色的土雾,弥漫在整个城镇、村落,人们在其间从容不迫的、自如的行走穿梭,而由南至北穿过山西的从大同到运城的绿皮火车就这样开着窗天天在这灰雾中行过。
是呀,即使如此,人都能活下去,可是,每一个人都是怎么活着的呢?
这些年来,中国同题材的电影,纪录片总是要好过故事片的。
因为故事片无论改编了多么极端凄惨的新闻,都不免要像《人山人海》一样浮于表面,而一旦浮于表面,就远远不如对于普通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了。
因为其实在当下中国这样的环境里,根本就没有普通生活可言了吧?
那何必还要人山人海呢?
一个人就够了。
可惜的是,连一个人都看不见。
如果交给好莱坞,应该是很狗血的却不失精彩的千里追凶片。
不过在这儿谈的是是艺术片,所以好莱坞似的剧情片是不讨论的。
我自己的看法,这个片子真的不怎么样。
导演他没办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角全国各地的追凶经历,呈现地片段零散,就是一个故事大纲。
也许是导演没办法把这么多情节都熔铸在一个主角上,毕竟最初的故事是发生在五个人身上,导演的取舍剪裁显得不够成熟,导致这部电影中主角显得不哪么“主”。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不错,就是因为在电影中“秋菊”的确是一个主角。
有人觉得中国需要这种面对现实的电影。
在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句话,相比无聊的烧钱的片子。
但面对现实是一回事儿,表现现实是一回事儿。
如果只是一味的表现中国底层的艰辛,黑暗,哪么还不如去看纪录片,网上有的是,或者也不用太花心思,就在春天里坐下中国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的火车即可。
这样就可以对底层有更深的了解,对本片的“见”与“不见”就有自己的判断。
在这层意义上,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之所以难能可贵,不仅是少了那么多“东方主义”场景,也在于少了那么多技巧性的镜头。
这部电影唯一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铁老大把自己的猪给债主那一幕,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韧劲和血性恰恰是体现在这种地方。
可惜影片中这种表现太少太少了。
顾小白是我的同乡,他是我二姨村子里的一个娃,后来才出名了成了顾小白。
他做编剧的另外一个获了大奖的戏《红色康拜因》,导演也是蔡尚君,至今没有看过,或者看了忘记了。
这部以收割麦子的麦客为主角的戏,本来可能有非常美的麦田的画面,有《拾穗者》油画般的质感和味道,有顺着康拜因(收割机)一路向北的旖旎,我印象里好像不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看了《人山人海》,想象得出《红色康拜因》的风格。
艺术片的定位,有时候有优势,有时候也有遗憾。
就《人山人海》来说,艺术片的定位,使导演可以放肆运用长镜头,用寥落的远景表现乡野中国、底层中国的图景。
贵州大山里陈建斌骑着摩托的画面、重庆高架桥的画面、重庆跨江索道下的厕所与小人物、山西黑煤窑奴隶或集中营一样的恐怖画面、陈建斌在黑煤窑里没有办法时一镐一镐挖煤的画面,都让人过目难忘。
让人想到曾经的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曾经用同样的手法表现过黄土高原、红高粱地。
艺术片的定位,也使《人山人海》不肯按照剧情片的要求表现剧情,或者,将剧情片中的关键情节还原到普通人的视野及思维习惯中淡化乃至忽视,也是艺术片之为艺术片的特殊之处。
所以,吴秀波作为主演,演的是杀人犯萧强,在开始的情节里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特写,以至于他出现时我们恍惚他是不是一个被骗进黑煤窑苦思突围的知识分子。
所以,黑煤窑里的情节常常笼罩在黑暗中,作为观众往往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与剧情有关的关键点。
一句话,作为资深闷片爱好者,都需要倒带来看还云里雾里,不敢想象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会作何感想。
拍电影不是拍录像,不能指望电影院里的观众看不懂的时候要求回放,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因为它是电影。
此外,三段式情节中,内蒙一节没有深入展开,一个被债主逼得拴起没有长大的猪娃还债的农民,如何凑够这么多钱去追凶,在凑钱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也没有交代。
毫无疑问,作为剧情片,一个如集中营一样的黑煤窑的场景足够《人山人海》载入史册。
这段剧情的真实性,与《人山人海》完全脱胎于一个真实的案件一样,有足够多的黑砖窑、黑煤矿其他黑矿、黑工厂作为佐证。
一直到现在,原《时尚先生》主编、现网易主编钭江明还在继续寻找一个叫袁学宇的失踪孩子,到2012年9月23日,失踪2005天。
钭江明每天在微博上转发并一次有一次的追问相关警方,这几乎是一种宗教般的执拗,类似陈建斌所谓的命运。
黑煤窑中令人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场面,几乎脱离电影,成为一个黑色的隐喻,这隐喻的内容,愿意向下看的中国人都看得懂。
唯一的问题是,黑煤窑一段如此深邃,以致之前看似荒谬而残酷的杀人抢车等都显得无足轻重,平衡感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人山人海》难得的地方很多,作为中国电影,它呈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这种反差诡异地存在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重庆高楼大厦之下的破落城区,五方杂处,是其中一个缩影。
而北京的地下室、城中村,与地上的豪宅以及通过漫长的公交、地铁、城铁线路串联起来的城市,也是一个缩影。
高速增长的中国,离所谓“中国威胁”其实很远,如果你看得清这些年中国的增长一直依靠的是“血煤”、“血电”。
而我可以在繁华到奢靡膨胀、风情到淫荡糜烂的丽江古城一墙之隔的丽江县医院里,看到一个完全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妇女拿着户口本一遍一遍用大家都听不懂的话说自己的病情,看到在我前面的七个病人中有5个是常年疼痛才来就诊,看到医生面对仰望着他如仰望上帝的病人们,没有给任何一个病人开药方,而是全部心不在焉地问完一遍就开一张检查单去做各种检查。
这也是中国,你不能假装看不见。
不管怎样,蔡尚君和顾小白,都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有他们,我们才能看得到我们的生活,新闻联播之外的生活。
祝福顾小白,祝福蔡尚君。
昨天看了电影《人山人海》。
目前中国能见到这样反映现实的电影,很让人吃惊。
导演能有这样的坚持,令人钦佩。
观影后跟导演蔡尚君聊了几句,问了他两个问题。
一是这部电影跟新闻的关系,另一个是西方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他回答得很好,说,原来的新闻只是个启发;西方观众能理解这部电影,因为他们历史上有过这样的现实。
广电局,这样不好。
千里追凶的题材被拍成了苦逼文艺片 剧情不连贯 吴秀波也太打酱油了啊~~
为啥评分这么低!!那我多加一星!!
作为纪录片远强于剧情片,结尾的特效效果太糟,不如不加
什么乱七八糟的..
镜头真实又精致,后半部分叙事有些跳。
未和谐过给五星,和谐的就不说了。陈建斌感觉挺敬业的这罪遭的。
康乾盛世黄金十年最好的脚注
一开始就让你知道凶手是谁,有点韩国犯罪片的味道,但是当铁哥千里追凶的时候,一幅中国社会的图景就展现开来:假警察、骗钱的弟兄、水产摊老大、旧情人、私生子、黑矿主。。。片子没有了一点儿悬疑的味道,只有主角独白里的那段话:“人山人海,我就大海捞针!”
看之前只知道恶评很多,完全不知道什么故事,所以看了意外觉得挺好。陈建斌演得不俗。抓人只是个很小的引线,通篇其实是一个通过“在路上”的方式展现某些当代社会风貌的故事。固定机位拍出了一种无奈感和沉重感。故事交代也不俗套,貌似有些混乱,其实用回到当代的节点将原来的叙述告一段落。结尾莫名
默默地送一个五星。旁白这种东西一看就是后来加上去的,以这种长镜头的设计怎么可能用旁白嘛。整体视听风格是锡兰一路“第三世界长镜头美学”,本来指望叙事上能有些突破(比如[小亚细亚]这样的)但还是难为他们了,这片儿能过审绝对是一个奇迹。陈建斌略有点气场过强,但控制力堪比[立春]里的蒋雯丽
看的加长版,怕观众看不懂加了旁白,为了过审加了光明的尾巴,据说威尼斯版在炸矿处就结束了,只有小孩一人活着,老铁死了,凶手依旧没有追到。这样看来原版会犀利很多,也更有个人风格。长镜头多的有点没意义,缺点灵气,陶虹那段太弱。不算好,不算差,重要的是一年没几部这样的片子,混球啊!
有几个细节做得不错(私生子那段,棚屋的长镜头)。但是煤矿那段有点组织不出顺序,走神的厉害。豆瓣最受欢迎的那个影评写的可真是够蠢(就那个未删改版什么什么……)。
看的导演剪辑版 结尾的叙事好糟 即使导演现场解释也很没说服力
学院派力作!
有写实的调调,故事却没讲好,人物行为的动机等不扎实,情节的推进非常慢,持续时间不短的定格画面过多。整体感觉比较闷,不喜欢
国片基本上除了装小资的商业片就是这种装底层的伪纪录片了。主题散漫,毫无叙事技巧,空泛无用的长境头……最受不了的是粗糙的画面,似乎这才能体现生活质感。是没钱买好胶片么?人家拍集中营都没这么烂污啊!
哦黑呀~哦黑呀~
扯个鸡巴蛋的创作。。。
我就喜歡聽演員說各種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