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恋失调这个名字起得真好··又文艺又lomo···还很自我····喜欢一种冬天电影·一种学院电影一种帕西诺电影一种美国屎尿屁电影一种豆瓣电影还有一种就是这种....
Barry:I have a love in my life. It makes me stronger than anything you can imagine.Barry:At that restaurant, I beat up the bathroom. I'm sorry.Lena:Oh... I'm sorry... was that like a secret pudding?Barry:....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2022.4.17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
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我们彼此不能理解。
但是,我真的爱克拉拉,为了让她不再责怪我,我什么都能做,我豁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谁都笑不出来》·Made in America根据某一泛泛而谈的刻板印象,艺术电影的内在精神往往会被界定为是“欧洲性”的。
与大西洋彼岸好莱坞体系的主流电影相对立,所谓“art cinema”或“cinéma d'art”主要发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先锋派,并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0s)、法国新浪潮(1950s-1960s)以及德国新电影(1960s-1980s)等后来流派不断地进行历史和范畴的双重复写。
在一定程度上,这就使得美国电影的艺术性或者艺术电影的“美国性”难免被大写的笔触所旁落。
因此,除了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艺术家团体所参与的“地下电影”(underground cinema)之外,根植于美国当地时空和本土文化的电影作者也就尤其值得观影者的特别留意。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英文简称PTA)无疑属于美国艺术电影的领衔人物之一。
作为一部非典型的PTA电影,《私恋失调》仍然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美国气息,特别是通过将艺术符号融入物质性的社会空间以及精神性的私人空间,暗显了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暧昧关系。
譬如,用于转场的斑斓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以马克·罗斯克(Mark Rothko)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绘画作品,这一现代艺术流派极其鲜明地标榜着美国特色。
无独有偶,在男主人公Barry前往超市大肆采购的桥段里,观影者跟随横向移动的电影镜头可以扫视到显赫地坐落于货架的坎贝尔浓汤罐头,它们的成堆显现亦间接地呼唤了以沃霍尔为首的“波普艺术”(Pop Art)的幽灵及其滥觞。
Mark Rothko: No.1(Royal Red and Blue),1954
《私恋失调》:色彩斑斓的转场画面
Andy Warhol: Campbell's Soup Cans,1962
《私恋失调》:超市货架的坎贝尔们·Screwball toPsycho浸淫于美国电影久远的类型传统,《私恋失调》的人物设定似乎呼应了始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
作为传统的“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的变异结果,神经喜剧致力于颠倒过往“男方主动-女方被动”以及“男方阳刚-女方阴柔”的关系程式,转而形成“女方主动-男方被动”以及“去除刻板性别气质”的角色特征,本片的男主人公Barry即是常常陷于不能自已的弱势境地,哪怕身处“主场”(他的创业基地)也毫无缓和,只得被无形的外部压力逼迫至尖锐的隐蔽角落。
与之相比,女主人公Lena却似乎能够更为自如地应付种种环境,她不仅是Barry追逐爱情的中心,也是他为自己树立生活典范的中心。
深处边缘角落的Barry
位于构图中心的Lena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神经喜剧是对于浪漫喜剧的解构和反叛,《私恋失调》也是对于神经喜剧的解构和反叛。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Barry并不仅仅是“screwball”所意谓的性情古怪、举止滑稽的神经质角色,比起“weirdo”的离奇,他实则更为根本地受制于“psycho”一般的精神症状。
通过焦点的远近游移及其引发的画面的动态变形,PTA十分灵动地展现了Barry虚实相合的幻象状况,以及,突发的环境音效和幽然的背景音乐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失常。
与之相对的则是广角画面所表示的正常状态,尽管依稀的蓝色光线仍不时地出没(“蓝色”的可能涵义会在下文第三部分提到)。
变换的焦点所寓示的失常状态
景深的画面所寓示的正常状态除了不甚稳定的精神状况以外,Barry之于psycho还体现为他的边缘化地位以及被压抑的暴力因子。
PTA通过一组镜头语言业已暗示了Barry对于自我处境的无能:无论单个镜头怎样移动,他始终无法处在画面的中间位置。
某种意义上,他因无能为力而总遭旁落的生活境遇与他长期难以释怀的失落和狂怒构成了一组互为因果的循环死结。
换言之,由“无能”和“狂怒”所组成的“无能狂怒”终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无能”和“狂怒”本身。
于是乎,《私恋失调》的故事亦可被读作Barry同他的被压抑的自我相对抗的经历,亦即psycho自身的内在纠缠。
无力位列中心位置的Barry
被压抑的Barry的暴力因子·Blue is Everywhere犹如王家卫电影对于绿色的偏爱,《私恋失调》则把蓝色设定为当仁不让的视觉主角:不但Barry自始自终都身着同一套蓝色西装,他的生活空间和工作场所也被蓝色以各种方式装点或填充。
与此同时,蓝色的光线及其晕环还常常投射到画面内部。
值得观影者思索的是,蓝色之于Barry、Lena、PTA乃至整部电影来说,在实现美学功能以外还生成了哪些表意效果?
这一点或许能够从“blue”一词本身的多义性获得启发:除了表颜色,英文里的“blue”还可指向“忧郁的”(depressed)情态、“色情的”(obscene)作品,以及名词词性的“错误”(mistake)和“打斗”(fight)。
有趣的是,上述词义似乎确实一并化作了本部电影的若干表现元素,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巧合。
镜头内部不时闪现的蓝色光晕
Barry与Lena车内独处时的蓝色色调
Barry与Lena通话的蓝色电话亭4.17 周日放映 | 好笑的爱
自闭症老哥为爱打人,为爱出售布丁。
记错时间了,明天(严格说是今天了)中银笔试,我还喝了酒,气死
就配乐就可以满分 (2018.11.16)2021.2.13 完整二刷 好朋友电影节开幕片 是从这部开始喜欢上PTA的,从配乐到色彩,都太合适了。
全片蓝色打底,冷色做背景,红色跳脱着出现,不得不说细节好评,论精致和拉斯有的一拼。
从checkin的检票员的红色套装,到带着女主回la进机场闯入镜头的路人的蓝色套装,全篇都没有出现不和谐的颜色。
不过让我想到了福罗里达乐园,颜色多和少,饱和度高或低,都会很惊艳,主要还是看“掌勺者”。
配乐很适合打架(bushi)鼓点、重拍、大卡车刺耳的刹车、撞车.... 等等太多了。
我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爱上的。
2021重刷只能4.5了,许是这三年个人经历多了很多,这部中间给我感觉太慢了,我还是喜欢短一点但充实的,比如perfect blue。
但还是能理解PTA 毕竟这么厉害的运镜我多炫一下没什么问题吧?
hhhhhhh对当年浪漫主义的我来说,“大家都会遇到爱情的,我也会”。
但现在作为理性的浪漫主义者,我不能接受happy ending了。
而且,怎么可以是happy ending啊!!
无法接受另外,镜头的纵深推进也太迷人了(强迫症福音)离开女主的房间,去找女主的房间,跑到夏威夷,以及大车库的布景。
酒店走廊那段拥抱剪影太美了,但路人是不是有点多。。。
最后大车库弹琴,剪影也很美,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啊!!!!!
一直迷恋亚当桑德勒 温暖的可爱男人短而厚的卷发 微胖的身材小动物一般的眼神一本正经 紧张唇边的纹路让人坠入爱河喜欢看着他 演 虽然大部分电影的情节都只是肥皂 看着他的样子就会觉得 踏实霓虹般的光晕 想到vincent的 "changing hue”在她出现之前 生活充满电音 嘈杂 鸡皮疙瘩般一粒粒一片片的鼓点像一场 梦游生活中有很多BOOOOOM!!!
或 RIIIIIIIING!!!
但有时 你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等待一个人 可以听见你的声音Clap-clap 一夜就过去了妓女不是心理医生 等到早上起床你会知道那 不只是一场 梦遗I don’t freak out very often, no matter…你的小脸蛋儿太可爱了 我想一口把它咬下来。。。
对不起 我殴了餐厅的洗手间一顿。。。
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 等到有了钱的时候我去买麦片 啊我去买麦片最爱你在我面前 紧张的手足无措的样子
七个呱噪施压的姐姐,凭空出现的钢琴和莫名的车祸,神秘奇葩的小工厂,收集布丁换取免费的飞行距离,坑爹的色情电话,虚张声势的胖子,来之不易的爱情,拥有敏感、脆弱、暴怒、神经质一堆毛病,终日一身蓝色笔挺西装,严重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的怪咖巴里,汇聚成了一部略显荒诞妙趣横生的另类脱变励志故事,只不过PTA用了一些挺超凡脱俗又很稀奇古怪的构思和辅助元素来叙述,非常的别具一格,更是牛掰的拿下了当年戛纳的最佳导演。
试想麻辣香锅和巧克力馅饼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不少人会觉得不忍直视的难以下咽,但有些人又会觉得异常奇妙的爱不释手,从未重复自我敢于挑战的PTA,大多作品一直都是收获大量褒奖和叹服的同时却也充满诸多争议和批评,但无论口碑如何分化,他有目共睹的出众才华还是会让人心悦诚服,这片也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一部作品。
其中离经叛道的配乐被很多人诟病,“神马鬼玩意?
”有不少类似的质疑声,太过强势的故弄玄虚,完全分散了注意力,就像个调皮捣蛋的顽童,这看似用力过猛的配乐实际为这片的怪味意境极力的添油加醋了一把,也加深了巴里不一般的个性和形象特质,脱离了从来不会在PTA电影里找到的平凡感,当后面感情渐入佳境后通俗靠谱的欢乐配乐和浪漫镜头的搭配还是挺讨喜的。
PTA曾说他们一家子对于长镜头都有点过度的执迷,这片就有着PTA典型的横向移动和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就像个乐此不疲的跟踪狂,跟着巴里游走或奔跑的身影细细琢磨这场古怪的好戏,突然的运镜改变和场景切换又会增添一丝意料之外的观影惊喜,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抽象画面的变化不免让人联想到大师级的先锋代表疙瘩尔,晦涩而梦幻。
还是想重点提下胖子,除了《血色将至》,胖子几乎参演了PTA的所有影片,两人惺惺相惜情投意合,从《闻香识女人》开始对胖子的一见钟情,不乏溢美之词,到后来的密切合作,成就彼此,离去后的不忍谈及,一转眼一年还是不免令人唏嘘。
在这部电影里胖子只是个配角,但极为抢镜,甚至风头和气场完全盖过了桑德勒,两人的对手戏不多却充满张力和笑点,倒是桑德勒的闷骚和带点怪怪灵气的沃森看着十分般配。
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忙着应付盛气凌人难缠的姐姐们,会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大哭一顿,求助身为牙科医生的姐夫帮忙找个精神科医生看看自己有神马问题,小时候塔个狗窝用榔头把玻璃门给砸了,又在姐姐的生日聚会上历史重演,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和女孩吃个饭又把厕所给砸了,寂寞的时候打个色情电话还被威胁敲诈,巴里不仅怪而且还很衰,看着他一路有点匪夷所思的经历,充满了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对话和情节看似一本正经却又处处夹杂着逗趣的梗。
随着时来运转,天降奇缘收获爱情助他脱胎换骨,起初很多人都有点无法理解巴里捉摸不定的疯狂和怪诞的行径,但到了后面就逐渐柳暗花明的明朗化了,其实生活在高压枯燥生活下的巴里不过是少了点贴心的关心和爱情的滋润而已,通过和沃森扮演的女孩莉娜建立情感关系的过程可以慢慢地体会到巴里的身心改变。
从一开始努力的逃避抗拒,急躁易怒,用谎言为姐姐们口中粗暴怪异的自己打圆场,一层层掩盖住自己的糗事和毛病,对因色情电话惹上的麻烦困扰不已吓到不行,直到遇到莉娜,终于敢于抛下一切远赴夏威夷追求爱情,成功后,当麻烦再次找上门,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巴里将自我压抑的一面全面释放和表露,变得坦白、勇敢和直面,上演了一场不落俗套的爱情的伟大戏码,片中当巴里找到色情电话背后所谓的主要操纵者胖子老大后,说了这么一句极为点题的话:“我现在心中有所爱了,这让我无比的强大。
”给看似啼笑皆非的离奇怪剧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前面显得有点无厘头的钢琴和食物兑换,到了最后也巧妙的变成了渲染浪漫氛围的催化剂,PTA将一个其实很俗套的题材拍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韵味,其强大的魅力日渐融合成了一股让人越发沉迷想戒都戒不掉的瘾。
《不羁夜》——《木兰花》——《私恋》——《血色》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失恋到血色肯定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客观说从私恋到血色的确存在某种断裂感,甚至能明显感受到某种生涩。
但PTA就是PTA,同样多线叙事的木兰花,你完全没法指望他像犹如通天塔或者撞车那样去取悦大众,而不羁和私恋,单就选题讲,导演的趣味就一览无遗。
沿着趣味往下讲,浅点说是品味,深点说是他具备何等能力去创作一件艺术品。
去年在乌菲兹,满屋子都是圣母圣婴圣父,可达芬奇的就是不一样,诺大展厅,人站到他画旁,就自觉屏息静气,说不出话来。
画什么,怎么画从来都是野心勃勃的画家们的头等大事。
导演亦然。
两者想对且做对了,就大成了。
说回私恋,谈不上大师作品。
32岁,生育期的躁动刚结束,作品太过圆润,那就是老成得见不得好了。
可细细拆开拍摄中每一项,又发现要了命的用心,总有动人处,我估计PTA拍完此片,应该少不得闭门苦思了一阵(有难说是痛苦的)终于到了血色,千头万绪汇集一处,杰作出世。
由这事想起野餐,只能说可惜可惜。
前两天和一个好莱坞回来的朋友吃饭,说起大家一致认同,大师从来不可能横空出世,总体上西方讲究的还是逐年积累,阶梯式上升,一步步扎实往前走。
张口闭口谈才华,总有某种令人不安的感觉。
补了私恋,大概才安下心来,既没有感到在天才面前的自卑,又对PTA的大师之路充满崇敬和信心。
偏重那仓皇的逃窜,尴尬却又热切的爱情,成年人间毫无逻辑的对骂,就是人之为人的窘迫和反抗。
32岁的PTA一眼看穿,幸运的是,戏谑如他,依然满含温情。
Observations midway through film: Could understand as a case study for a dysfunctional autistic male.He has very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his interior life (alexithymia). He doesn't know what upsets him (e.g. hearing his sisters talk about embarrassing moments of his past) and continues to be caught in these situations because of habit and lack of alternatives. No clear understand of needs either. He refuses to display his emotions and has no appropriate outlet, resulting in these intense moments of lashing out (e.g. him smashing up the bathroom at a restaurant for making social mistake). As expected, these moments of lashing out create more trouble for him materially and emotionally, leading to a negative cycle.
写得不好,欢迎讨论。
托马斯·福斯特在文学领域提到一个观点:无论哪个时代,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以过去某个(某些)文学作品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产物。
说得夸张一点,当代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都是“抄袭”之作。
当然必须承认,此般再创作绝非易事,其风险在于,能否成功提炼原作精髓,将其与当下现实社会进行呼应与承接。
从这个角度上看,《私恋失调》是一部成功的“抄袭”之作,至于具体对哪部作品进行“抄袭”便是见仁见智,在此也不做深究。
个人倾向于将这部电影套嵌在童话故事之上——考虑到此类童话故事原型太多,或许抽象一点的概念更容易接受——一部有王子、公主、城堡,有白马、恶龙的童话故事。
印象中的童话故事大概是,王子骑着白马拯救被恶龙囚禁着的公主。
如果仅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改编,迪士尼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影像实验。
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以单纯的童话视角看待这部电影。
除去上述原因,更主要的一点还在于导演对角色的合理转换和大胆解构重造,这也是《私恋失调》会成为当代童话改编范本之作(至少在我看来如此)的原因所在。
情节复述在这里也不展开了,豆瓣简介比我写得更好。
我们先把人物对应起来,一目了然的是,Barry是王子,Lena是公主;稍微困难的是,城堡是Lena的家,恶龙守护的则是Barry的家;七个姐姐是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可大胆将其与“七宗罪”对应,只是影片并未深挖这点),从天而降的钢琴(风琴)则是白马的化身。
这时我们发现,“公主”好像并没有被囚禁,但危险似乎仍然主要围绕“王子”展开。
那么首先要理解的是,如果说童话故事中公主的禁锢是外来因素(即恶龙)的强制行为,那么电影中则是“王子”本人建起束缚自己的高塔;换言之,“王子”在此所要拯救的对象并非“公主”而是自己,更甚者,他还需要被“公主”拯救。
1. 如何建立高塔无法选择的出身是地基。
电影非常夸张地表现出姐姐们的控制欲,三次打断Barry的会议仅为了确定晚上是否出席聚会;聚会上姐姐们对引起Barry强烈不适的话题始终未曾间断;其中一位(Lena的同事)以姐姐身份自居也不过为满足私欲。
内在情绪是砖瓦。
聚会上姐姐们不止一次谈及Barry的糗事:小时候她们称他为gay boy后他用锤子砸坏了玻璃;而当她们再次无休止地谈及此事时,Barry也再一次地砸碎玻璃;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Barry与Lena约会时,Lena询问此事的真伪后Barry再次发作砸坏了餐厅的厕所。
Phone sex是塔尖。
Phone sex其实发生在聚会之前,之所以将其视为塔尖,是因为这件事始终以一种别样的姿态贯穿整部电影,将其理解为一条线索也是成立的;当然也可以视为Barry在面对已知困难之前未雨绸缪所采取的宣泄手段,但不管怎么解释,phone sex始终都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子”正是受困于此,日复一日地循环在家与工作之间,在濒临崩溃的悬崖边寻求着一种平衡,并且他未曾意识到房间的摇摇欲坠,还以为只是普通的自然现象——直到“公主”的出现,而一见钟情的主被动关系也有异于一般童话,即是“公主”对“王子”一见钟情。
2. 为何是白马白马是工具,是不断使王子奔向救援地的动力,也是旅途中的陪伴,勇气的赠予。
钢琴(风琴)以“白马”之姿出现在Barry生活中后,Barry才开始有了觉醒与反抗的初心(当然正式行动是在遇见Lena之后)。
影片中的白马并非一开始为“王子”所有,实则是“女巫”的馈赠,毕竟女巫的职责就是向王子说明目的和过程,然后抱以王子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就此消失,同样是不明所以的“超自然”力量,将开头的“暴力馈赠”与“女巫”画上等号也是能够接受的。
况且,在这段旅途中王子不曾使用过锦囊求助。
钢琴(风琴)之所以能视为白马,首先在于忠诚,即艺术(音乐)的忠诚。
当一种艺术被某一个人发明创造出来时,它的署名与主权严禁抄袭或偷盗的发生,但当他者试图对其进行类似行为时——当然他可以失败也可以成功——作品便会失去支柱性的力量从而变得脆弱渺小(尤其是当他者成功后),也就是说作品的伟大性在抄袭或偷盗的念头被创造出来那刻开始就被贬低了。
一种脆弱但绝对的忠诚。
其次,在阅读童话故事过程中会发现,王子在面对最后boss之前所经历的磨难更多不是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是与搭档协调难适;当这种协调一旦建立起来,恶龙也就将不费吹灰之力地斩杀。
电影中Barry得到钢琴(风琴)馈赠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与其的相互协调适应,到最后能相当熟练地操作。
而这也就相应地意味着电影(童话故事)的结束——“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了一起(地点正是Lena的家,对应着王子的城堡)。
3. 为何城堡在这前文提到,phone sex是塔尖,是筑塔的最后一步,也是引出“恶龙”的关键。
“恶龙”派出“部下”干扰“王子”的自救行为,第一次“王子”落荒而逃,第二次成功击退“部下”(在这里也验证了上文所提到对手不强大结论的成立),也就是扫清了大战的障碍。
此后就是“王子”与“恶龙”的正面交锋,但是战场并没有过多的肢体冲突,其中的刀光剑影都在眼神交换之间得以实现(或者可以参考《指环王》最后大战)。
而根据“王子”的话说,“我有了心爱的人,我比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强大”。
此时“王子”已经脱离了高塔的束缚,拔出了石中剑。
当“恶龙部下”追上第一次战败落荒而逃的“王子”时,他们说了一句,我们知道你住哪。
其实就是对住所的暗示,恶龙本应守护公主,在此的目标变为“王子”,因为整部电影讲述的不是“王子”如何打败“恶龙”拯救“公主”,而是“王子”如何打败“恶龙”拯救自己。
“恶龙”守护的就是“王子”要拯救的,以此制造出一种矛盾,这不就是童话的本质所在?
4. 童话之外说完整个电影的童话色彩,接下来回到现实。
我们把人物和视角从“童话”中抽离出来,将角色单纯地视为导演诉求的外在表现。
Barry生性敏感,又孤独,冲动,易怒,且有一定程度的暴力倾向,不轻易说爱,且渴望被爱……而Lena几乎是Barry的反面,两人的互补关系也就对应成立。
(与“王子”需要被“公主”拯救一点契合)导演十分精巧地剖析都市人的各个小缺陷,然后每部分都均分了一点给Barry,观众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在Barry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说他代表了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也未尝不可。
当然整部电影还是PTA电影中一贯的“孤独、信任与爱”。
Barry的孤独不自知,夜深人静的phone sex安慰假象,到最后主动追求爱情,这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笨拙怪鸡又让人啼笑皆非的恋爱史。
哪怕你能在电影中找到一点点曾经的影子,那么电影就是成功的,因为在此想要表达的,正是这份普世的追求和爱情,而非针对特定个体的回忆录。
《私恋失调》中PTA的时代感塑造并未如《血色将至》或《不羁夜》那样明目突出,或许这也是企图所在,就像《木兰花》所强调的“巧合”与“偶然”,这样的相遇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顺利发生。
最后再次感叹:这么美好又单纯的本子真的是要PTA这样可爱的人才能写出来啊!
到处都有小星星
色彩还不错。
古怪的配乐,荒诞的情节,让人无法入戏的节奏。15分钟放弃。
1.决定观看《私恋失调》时,本来预感可能和此前看过的大多「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导演电影一样不咋“来电”?结果看完却超乎预期地喜欢,算是《魅影缝匠》后又一部初次观影就赢得我青睐的PTA导演电影作品;2.很喜欢与官方海报对应的男女主角逆光接吻的那个长镜头;3.电影看完,在豆瓣写观影记录前,发现此条目里的官方剧照都是比较小尺寸的,于是就在网上反复搜寻并上传了一些高清剧照(和海报)等,真是花了我不少时间;……
颜色配乐都一副喝醉酒的迷幻样,调度摄影还是很PTA啊,长镜头拉啊拉移啊移。亚当桑德勒也演小清新片儿~怪人谈恋爱的故事
蓝调的浪漫就是如此,忧郁的,暴力的。
安德森又一场导演秀:色调,气氛和摄影足以凑成这部让人无需暂停的作品,精于长片的安德森处理小题材更加游刃有余。上一次见到这样妙趣横生的影片还是斯科塞斯的《下班后》,巧合的是,两位导演都在戛纳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导演奖。
到底谁要跟有7个姐姐还有暴力倾向还长得丑的姐宝男谈恋爱啊?!
PTA最简洁有力的作品,最甜蜜温柔的配乐,恋人亲人冲突下最温暖的结局。以及对于我这样一个自我保护欲强,且频繁自闭的人来说太能理解亚当·桑德勒那种隐私被暴露和议论带来的躁怒了
遇见你是我蓄谋的秘密,来找我是你突然的决定。谁策划了车祸、扔下钢琴、扎坏车胎,只为让他们搭讪;谁买光布丁、砸烂厕所、坐上飞机,只希望能被治愈。当一个疯男人跑到你家门口,满头大汗告诉你,他攒了环游世界的飞行里数,虽然要几个月后生效,只想带你走。别笑他疯,你藏不住的笑意早就出卖了你。
观感从两星→四星→爆表直线上升,从头怪到尾的爱情(?)片,说是爱情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安德森近乎炫耀的调度,而电影的魅力就像这一段古怪的爱情一样,无法用类型来归类
飘过
PTA直观给出了爱情上头的感觉,从唯唯诺诺到重拳出击,一切都那么致幻。
4.5。孤独的蓝色里爆裂着激情的红色,喧嚣的现代社会,暴躁的现代人情绪,不断暴走的情感怪兽。如果缺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爱情只能变成性爱,交流变成无聊的对白,那么,PTA只能用爱拯救人生的颓败。世界荒芜,唯爱永生。
惊悚的怪诞爱情片。
看了22分钟。本就不应该下载下来看,美国的爱情喜剧片本就不是中国人的菜。
躁狂症治愈范例。爱能治愈一切,当然时效不定,希望不要演变成看的下一部片子男主那样的家暴男
配乐屌,运镜屌,演技屌,调度屌,男主人设不喜欢,even though I understand it's necessary for the story.
补评
我就是欣赏不来PTA的作品。
一部可爱、古怪、迷人的爱情小品,以红蓝色块的对撞喷洒出幽蓝轻盈的天地,光感极为沉醉,在一片迷离blue(忧郁)中两人的视线交叉堪称全片最令人心动之处,高频闪现的一缕蓝色光晕成为情绪外化流露最重要的符号,简直太喜欢了;构图精美(尤其是几个纵深场景和各种框图),逆光中的拥抱太美。神经质,孤寂,愤懑,怯懦,衰颓——如我这般怪人某天亦因拥有爱变得强大,何等流俗的故事,却又何等至深挚诚,买下全世界的布丁给你,为你弹奏一曲风琴,这就是我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