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18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早上下小雨,忘了带伞。
从地铁口到打工的地方有两公里,不幸在最后一个路口碰上红灯。
我又想起了《最后的日子》。
天气转凉的时节,记忆的下水道里很容易随便浮上来些什么东西。
尤其是当你不得不忍耐空气里飞舞的雨丝。
无论如何,这不是一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的电影。
从《夜深沉,爱难吟》中晃动闪烁的黑白影像开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便一部比一部加倍地悲恸。
几乎每一部的结尾都有谁死去了,其他人背负着死亡的重量继续活着:墨西哥偷渡者和杂货店老板;两个家庭背景悬殊的男妓;迷失在沙漠中的旅游者;一群高中生;音乐人和他的朋友们……你或许已经发现,范·桑特的电影总是建立在如此简单淳朴的元素之上,尝试用语言概括只会显得它们相当白痴。
但没关系,它们本来也不是喜欢说话的那种电影。
如果电影可以是一首音乐,那么《最后的日子》大概是和弦的间隙中那些沉默的休止符,一些标志着断裂与空缺的黑点,永远无法为符号所捕获。
Last Days (2005)你只能去看。
苍白的绿,幽深的蓝,火焰挑衅着大片黑暗,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的划痕,新鲜空气一样朦胧的室温,年轻人们泛着光的脸庞。
你只能去听。
那些无意义的只言片语,那些不成文字的呢喃,叹息和哽咽,溪流与风的嗓音,不断盘旋的钟声(是内心的声音吗?
),两三首歌曲——嘶哑的,混杂着琴弦的崩裂和不知何处飘来的噪音。
如果我向你描述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他蜷缩在角落的鼓架之间,垂下来的头发遮住了表情;如果我向你描述夜里在焦外融化的一盏灯,一张赘着婴儿肥的沧桑的面容;如果我向你描述,车窗像银幕一样反射着全部的天空——就像在阿巴斯《如沐爱河》中所见的那样——你真的能听懂吗?
不,只有自己去经历它,去浸入到影像表层那丰富的知觉纹理之中,在那里,所有的声与光都像电影的小小触角,撩拨人们的心绪。
Last Days (2005)不可能通过任何种类的文字(简介、剧本、影评……)来间接地触达范·桑特的电影;难道真的如那些评委或评论家所说,《大象》的美丽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精湛,甚至有些刻意——的叙事结构?
或者是因为它的长镜头调度?
是因为它改编自真实事件(“死亡三部曲”都改编自真实的死亡),有一个沉痛而尖锐的主题?
一遍又一遍穿过校园的走廊,视角之间奇异的复沓和缀连,完全超验的时空,多余的、幽灵般的人物,对一次死亡事件的埋葬与追悼……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帧一帧地翻阅他的电影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影像必须流动起来,流动为每秒二十四帧的时间,绵延的、正在逝去的时间。
渐渐地,眼睛适应了黑暗,然后我们见证了《盖瑞》中奇迹般的日出;这里的奇迹是德莱叶意义上的奇迹,时间的奇迹。
那些环绕人物旋转的镜头,均匀滑过的推轨,漂浮着的跟拍,是时间在影像上留下的刻度吗?
不是侯孝贤的时间,也不是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更不是贝拉·塔尔的时间——不!
不是那种威严凝重的、昭示着历史与命运的时间“洪流”,在寡言的人物和被动的观众身上轰隆驶过——而是阿彼察邦的时间,从山洞的一头淌到另一头的涓涓细流的时间,让情感和思绪得以休憩的时间。
Gerry (2002)范·桑特没有阿彼察邦那样冷静,他总是一个坚定的抒情者:草地上的月光,峡谷中的镜中镜,暗室里的地下丝绒,有时不免过于感伤乃至滥俗。
但,当摄影机以这样一种谦逊的方式,这样一种满怀歉意的方式,在人物身侧徘徊流连,如何能不被打动呢?
《盖瑞》光泽饱满、晶莹剔透,《大象》的场面调度几乎炫技,《最后的日子》却纤细而脆弱,并且它不吝于和我们分享这种脆弱,人物的脆弱,电影自身的脆弱:几次奇怪的倒叙是恍惚间的出神,过曝的窗让摄影机患上了光敏症,最后它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直到电影与它的人物一同分崩离析。
范·桑特将死亡的那一刻留给了不可见的深夜;但在死亡之后,白天的公路上,朋友们并排坐在汽车后座,他们眼里闪烁着泪光……唉,该如何形容呢?
影像在抽泣着,它的细绒随着一呼一吸而微微震颤。
Last Days (2005)三年多前,在学校走廊深处的房间里,我独自看了《大象》,被深深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看范·桑特的电影。
自那以后,每次重看《大象》,学校的走廊和电影中的走廊就变得越发相似起来,无法分清:我喜爱是因为怀念,或者我怀念是因为喜爱?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你重看了太多次,以至于理性的判断从根本上不再可能;它已经成为了你的朋友。
至于《最后的日子》……我只能说,过去一年里,有几次完全绝望的时刻,我重新打开了它;我没有一次看完它。
在每一次观看中——以某种我目前还没能完全明白的机制——它的一部分代替我死去了,余下的部分则将我治愈。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访 | 刘伽茵谈《不虚此行》:“我和这个故事完全站在一起”圆桌 | 2023威尼斯补课·第2期: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缅因州的贝尔法斯特》评论翻译 | 论想象力
看到他一个人躺在小木屋地板上的那个镜头的时候我还是哭了。
耳边突然响起了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的旋律。
”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In the pines, where the sun don’t ever shine. “Would you shiver the whole night through too? Gus Van Sant的电影一如既往令人心碎,九十多分钟的画面,缓慢,破碎,穿插整部电影的呓语就像溺水后浮上水面的气泡一般。
他生命之中最后的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然无从得知;而这部电影也未必就是绝佳的还原。
但我觉得那种沉寂之中的强烈绝望一定是真实的。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有人真的能理解他的悲伤,那么一切会不会都不一样?
ps 本片大亮点:帅哥皮特抱着吉他自弹自唱那一段实在美极了。
唱得好好!
这个电影由于我看的是没字幕的所以不好说什么只说两点一 这个略显平淡的电影有了一首
今晚,有许多人在想念你。
即便或许在你看来,大家怀念的,只不过那个被VIRGIN公司包装出来的带着伤痕文化的通俗消费品。
这个晚上,我鬼使神差地摸出那把许久没有碰过的吉他。
失真的开关被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终于还是一个音符也没弹出来。
关于你的心事,其实早就与音乐无关。
DAVE GROHL搞了支甜到发腻的傻逼乐队,并恰到好处地拿了好几回的格莱美奖。
CHRIS也终于把脑袋上的头发掉尽,据说还脑子发热跑去搞起了政治。
这事你或许应该知道了。
大概两年前,和你一样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有个SPARKLE HORSE的乐队主唱应该把这些破事都告诉你了。
在我看来,你应该对这两老哥们早已漠不关心了。
还有你最爱的COURTNEY和FANCES。
你说过的那句话成了已被验证的预言————“PUNK IS DEAD”。
现在全世界都只记得她是个BITCH。
现今的PUNK,是一个被叫ARIVAL的小甜妞统治的天下。
妈的,你一定不在乎这个。
这个早就烂透的玩意,他们当标签爱给谁贴给谁贴好了。
你的朋友们。
REM和SONICYOUTH都解散了。
有点遗憾不。
我想这应该是合理的结果。
一群老哥们在一起玩了那么多年。
头顶NEW WAVE和NOISE的帽子也实在是该让他们厌烦了。
这时候结束,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在音乐的问题上,他们还是掌握着自己的灵魂呢。
你离开这快20年了。
这儿还是和你在的时候一样。
西装革履之下的道貌岸然依旧在统治这个世界。
摇滚乐或许依旧是少数人逃避的借口。
更多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它是条价格不菲的牛仔裤T恤衫之类的玩意。
受难的底层只能在莫名其妙的愤怒情感中,一阵一阵地狂欢。
就像此时,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你一样。
傻逼极了,可我们别无他法。
此刻,我听着你在UNPLUGGED演唱会上唱的《SOMETHING IN THE WAY》。
这歌屌的像副画一样。
你怎么看?
好吧,除了音乐之外,我们对你这个白痴一无所知。
可你总是把自己吊在阴冷的气氛中的那种姿态,已经伤到我们这些不知所谓的傻逼的神了。
在你面前,我生怕自己又要犯了矫情。
可写这些本就是他妈的在犯矫情。
算了,什么话都被你说净了————“WE DON'T KNOW WHAT IS YOUR MEAN”生日快乐。
傻逼。
因你而被占据的时间真让我烦心。
即便如此,我们都希望你在那边依旧还在弹琴唱歌。
有你钟爱的FENDER吉他和BODDH。
亲亲你的BODDH吧,他终于带你回家了。
被某狂热分子提醒才想起来,为了纪念,掏出了两次没有看完的片子,好吧,我至少为了他破了,从不拖着看片子的先例...所以觉得应该记下来...- -;片子除了原声,应该就只剩下对他老人家的追思了...只是不小心看到盖在神似的长发下的那张脸的时候,就会有点想骂人...一个片子概括不了任何事,即使起了个逃脱责任的名字...多数人对这厮的感情,是寄托在自己有限而美好且过去的轻狂回忆里...是神圣不可侵犯滴...自然长发下的脸孔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不同与其他一些昙花一现的痴迷,或是经典到如土都发光的老人家,要么伤害不到感情,要么影响不了形象...于是,所有的态度,情绪,被感觉做作而且流于表面...估计演员也觉得挺冤的...倒是在他以熟悉的姿势拨着弦,唱歌的时候,恍然一丝光芒闪烁,呵呵...好了,本来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纪念赶在今天发出...
《Last Days》。
1最后导演安排了布莱克的灵魂从那后面的围栏爬了上去。
是解脱了在他的看法里。
甚至这些明星的吸毒,范·桑特给与了理解,在突然面对一个明星如此受到的关注而产生的压力,他们用吸毒来寻找这样的解脱。
多少仍保留了《大象》的痕迹。
立体主义拍摄法,半记录片式,长长的甚至沉闷的镜头。
这次干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个场景,甚至不惜在镜头上的重叠。
感觉这是很奇妙的拍法。
几乎是忘记了作为主演的麦克尓·皮特同样是《梦想家》里的主演。
也许是除了头发其他根本没一点相像原因,他的镜头并不是那么令人高兴。
在演几乎崩溃了的科本,其实更像是愚蠢地生硬地模仿。
2而我们在屏幕前一个半小时地沉闷,我想这几乎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最后一天,我只看到伟大的摇滚手的模糊自语,穿上裙子,撕下吉他上的一根琴弦。
我们的苍白的,在这片影片不耐烦的长镜头里。
可能的话,生活多些神经质,活得就像电影里的一样。
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这么多无聊的日子。
3结尾的时候,他的朋友因为布莱克的死亡,觉得该是离开那地方。
车上的时候,后座的一个人轻轻地拨着吉他,轻情荡荡地,不说一句话,仿佛穿透了阴霾地天空底下地沉重。
毕竟,是一个人死了,毕竟是一伟大地灵魂死了。
作为nirvana的fans这个电影是不能错过的,也许有些人看完之后会感到失望。
坦白说,看完这部片子后我也有点郁闷,幸好曾看过加斯范桑特的《大象》,对他的有催眠功效的长镜头有一些免疫力。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last days》的影评,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说这片拍的冗长无聊,故事简单,就那几个长镜头剪来接去,还有就是cobain的形象塑造的不知所云。
我猜持此观点的不乏nirvana的歌迷,的确,与他们心目中cobain的灿烂涅槃比起来,电影里的形象肯定给fans们泼了不只一瓢的冷水。
我觉的这些观点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导演和影片的问题,而是看者太过主观。
因为影片的名字是《last days》!
last months,cobain在他最后一场德国慕尼黑演唱会上再一次失声了,而且他还曾自杀过一次(吞食药片),被抢救过来。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赌瘾,有自杀倾向,并且被已媒体百般折磨的cobain,你能指望他在最后几天神气活现的出现在银幕上?
谁会相信?
还有一些人以为这部电影会大曝猛料,诸如cobain不是自杀是他杀,什么什么寇特尼为了财产顾凶杀夫之类的。
要是电影真排成那样,我可不看,nirvana和cobain被商业利用的还不够吗?
人都死了...所以,这部电影的沉闷是有理由的。
给我印象很深的镜头有三个:一是影片开篇时衣衫褴褛的主人公在鲜绿的树林里端着枪向幽灵一样的游走,整个画面拍摄的很唯美,绿色绿得刺眼,然后他到了河边(记得好像不远处有瀑布),孩子气的在河边小解。
人和景成鲜明的对比,生死边缘的徘徊,我猜那时的cobain对生是十分留恋的。
二是在两个同性恋做爱的同时主人公在另一间屋子里弹唱的情景。
排有关于cobain的电影怎能没有音乐!
这部电影里对音乐的表现却很少(并没有像我想象当中的搞个nirvana联唱之类的,呵呵。
)电影里面有一首地下丝绒的《Venus In Furs》,这个曲子像一个标志,把前后两个长镜头拼接起来,然后主人公佝偻着演奏了那首绝唱《death to birth》。
麦克皮特(主人公的饰者,他也是个音乐人!
)的嗓子的确很像cobain,不过仔细听还是有些做作(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首曲子,特别是那段华彩。
有些人说影片没用《All Apologies》或其他cobain的歌是一大败笔。
我不这么认为,别忘了,电影的主人公不是cobain而是一个叫布莱克的家伙。
三是影片最后cobain倒在暖房内,赤裸的灵魂慢慢站起,仍觉得疲惫的爬向高处(天堂),我觉的这一点导演处理的有些主观,也许他本意是安慰爱cobain的人和cobain本人,但cobain生前不是基督教徒,可以说朋克精神是他唯一的信仰,cobain会接受这样的结局吗?
当然,影片的主人公叫布莱克...总之,这还是一部比较真诚的电影向cobain致敬!
一个人的世界,也是很多人的世界,现实和虚构相交融的世界,又寂寞又美好。
或站或坐,或静或动,一个人的沉浸,很幸福也很可怕。
幸福的是可以超然物外,可怕的是给自己画上了句号。
nirvana本来是个美丽的名字,有美好向上的愿景,即使导演在这里说的不是Kurt,只是某种人某种状态,依然很美。
仿佛在生命的尽头又回到了孩童的样式,纯纯的好和纯纯的坏,纯纯的极致。
极致的东西都有一种让人心碎的美,有时只是一种恍惚,恍恍惚惚就已经走到悬崖的边上。
音乐不多,而很美,不一定非要把它和多少多少大制作大手笔作比较,它能让你产生共鸣,不一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或者某种特定的阶段,喜欢摇滚的年代可以过去,某种旋律却可以在每次听起时毫无意外的重新让你沉浸,喜欢就是单纯的喜欢。
“将来你们都要回转,回转成孩童的样式”。
非常喜欢最后一幕,赤条条的灵魂离开身体安然地向上而去,向上而去。
是向上,而不是向下。
看大象的时候发现导演挺能玩形式,还说的过去。
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却像是一个留级生在第二年的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听到了同一个冷笑话一样全身不舒服,你大象那么多角度拍好几遍还可以让人理解,科本这么拍是为什么呢,拖延时间?
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拍的不像科本,演员长的不像以至于只能戴墨镜出现,为什么戴墨镜?
看看那眼神都觉得恶心。
片子不是给歌迷看的,更多应该是给导演的粉丝看的。
科本在电影里只是被导演利用了,导演在用自己的“形式”拍一部被标上了Gus Van Sant商标的电影,仅此而已。
友人搬家,从北京到广州,临行整理出几百张电影DVD,挑了一些感觉不错的带回来看,就有如上一张。
之前没有看过关于此片子的影评或是片断,对导演的名字也不熟悉,只是看DVD封套上的简介说是以Kurt Cobain为原型创作的片子,就理所当然地拿回来观瞻了。
想象中片子应该是情节性的,而并非如此“文艺”,各种未经处理过的自然的声响瀑布、燃柴、步履或是呼吸,男主人公如同被某种力量附体后若意识含混的自言自语或喃喃低唱,疑似异装癖的女装打扮及忽然因思绪凝滞或断档而僵化停滞的动作,还有在大而漂亮的别墅出现对比强烈的肮脏不堪的厨房,永远简单的速食食品及双性恋的乐队成员,在从戒毒所跑出来的前提下与对摇滚乐的疯狂信仰叠加成令这些事件可成立的支撑因素。
所有的一切明晰的充斥了文艺电影的气息,在男主人公饮弹自杀后灵魂忽然赤裸着从躯体上站起轻松跳跃的翻过栅栏的镜头更可以归属于已经并不陌生的“新鲜词”--意识流或是直接说成升华为对真正超脱凡尘俗世肉身束缚的自由主义中,当你说出这样的想法时肯定不会被你的朋友耻笑,如果他们也看过,他们会认可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乐队排练散去后,男主人公一个人拿着吉他坐在安静下来的乐器堆中,座在角落投入淋漓的演唱一首歌曲,尽管那音色与Kurt Cobain相去甚远,但此段落演唱此歌在片中足以称为经典。
我想DVD介绍上写的导演不肯明示原型为Kurt Cobain,而且想要反映任何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的人类族群,这想法似乎过于主观,每个人的痛苦该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才符合人性。
而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搜索结果显示这是一部被很多冲着对Kurt Cobain的关注而来欣赏影片,但这些人多半会觉得失望。
不要失望,那个用颤抖的手摆弄食物和吊带裙的男人,本就不是Kurt Cobain,而Kurt Cobain临行前的日子究竟是在做什么,想什么,世人永远不会知道,我乐意这样认为。
Death to Birth,那首歌的名字
不太懂。。
对于一个喜爱cobain的人来说,这个片子拍的太不够了。
我觉得很棒!实验性质的电影和安静的能让人睡着的长镜头才是对柯本最好的纪念吧也许。我真想让时间停止在练习房里自弹自唱的那一刻。
我看了都想自杀
过于意识流的作品,靠凝视的镜头传达出角色情绪,那些颓废的近乎于迷离的状态是范桑特唯一想表现的东西,难忘男主浅吟低唱的那场戏,仿佛在昏暗中闪着光,遗憾与才华是成正比的。
我是喜欢涅盘的,就是没看出什么意思来
奇怪的电影~
很闷
最后他想死吗
從哪裡失去 那裡就是永 恆
这片子是用来逼疯观众的 我元气大伤
这个表达方式不太懂
我一直不喜歡GusVanSant因他青春过度了我不算很喜欢Nirvana但是KG和HK都在这片出现了
审视的眼睛一直早一步到达那里。你或早或晚,总是会来。
太一般了……整个片子闷得要死……而且在我看来什么都没表达出来。喜欢柯本的朋友可能会失望的。
相当没劲
對Gus Van Sant的敘事結構無抵抗。一首令人心碎至極的歌。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我看見了他的靈魂,純粹、安寧而勇敢。
科本穿女人衣服很好看
只留下躁動不安和最深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