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塔传奇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打开心门向蓝天,The Legends of Rita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Bibiana Beglau,Richard Kropf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Die BRD in den 70er Jahren. Über die heitere Anarchie kommt Rita Vogt zum Terrorismus, verführt durch ihren Gerechtigkeitssinn und durch die Liebe zu Andi. A..详细 >
上周五下了班去德国歌德学院看完的,影片没有打码,当时看的时候没看懂,原因是对东西德合并以前的这段历史很少了解,看了影评后了解了一些。西德赤色分子被斯塔西保护但又不完全保护的写照,拉拉那段还可以,第一次在大荧幕看。更加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
一曲社会主义或者说可能性的挽歌,那本不愿开枪的士兵、因国家机器的本能(庇护者东德在柏林墙拆除后消失,变为绞杀者)射出的子弹,终结了那充满勇气与想象力的逃亡。
“故事对我们而言并不轻松,瑞塔并非无辜的旁观者,她曾亲手杀死一个警察,但影片也不是有关罪责与动机的简单寓言,它要表达的是冷战最后十年间的信仰坍塌,施隆多夫相信观众足够成熟地可以去接受一个‘反英雌’的故事。”
一段遗忘的历史德国红军旅
一开场的银行大劫案就注定了它的惊艳,为老奶奶让路彬彬有礼地告知“没事儿您进,我们在抢银行罢了”定了confidently weird的基调,西德里的反资本主义小分队,狂吻有新浪潮的味儿,只是“我不再爱你了”。遗憾啊遗憾,为了稳稳地赶场大地没有看到结尾
另外的名字:枪响之后的寂静/打开心门向蓝天。理想沦为恐怖,恐怖呼唤理想。冷战背景下试图用暴力威慑而实现了真正暴力的理想主义青年们对现世的反抗与被驯服。影片节奏很快,世界变化很快,扼杀理想也只需要一瞬间。
“这本该是个不由金钱主宰的世界啊,你为什么不相信这一点?不再相信自己了呢?”
戴锦华老师片单 可能是不喜欢政治片的原因 也可能是知识储备不够看不太懂吧 没有戳到我的点 从一开始抢银行还挺刺激的 到后面回归工薪阶层生活就没那么感冒了
感觉德国人在东西德问题上总是很撕扯,挺难理解的。
曾经的红军旅成员在斯塔西帮助下流亡东德的故事,也因此其在东德叙事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进入而非逃离东德。丽塔们执拗的反资本主义陈辞在“理论之后”的今天显得天真而幼稚,但那是真正的以命相搏的故事,而不是“爱与和平”或学院高墙中的文化研究,其动人之处即在此。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后被全面清算,这部电影难得的没有沿用胜利者的逻辑去审判失败的革命者,而是全程跟随赤色分子丽塔的视点,去展现她满腔希望的理想主义、她对革命暴力性要素的质疑、她艰难犹疑的人生选择。用悲情怜悯的态度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尽管犯有错误,走了歧途但是在死亡来临的一刻依旧高喊“青春无悔“的存在主义战士的形象
太干脆利落了,一句废话不多说,手持精准之极,情感上也是雁过无痕,没有任何廉价的情绪泛滥。一群最极端的革命斗士用最暴力的手段来实现构建新世界的梦想,期间的困顿与颓唐,印证了他们方法的错误,更表露出其背后支持者与这场"革命"的未果。影片站在后冷战时代来表现冷战,却没有站在胜利者的立场,虽然目光放在左派身上,但没有为它唱晚歌,而是冷静并略含惋惜地陈述既定事实:我努力了,但……坐落到身处东方阵营的每个人,斗士、官员,乃至下定决心的普通人,付出越多,失望就越多,革命欠他们太多。
很有意思的故事。1:37:44~
和《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不同,不仅是暴力,算是左翼红军支队后续
历史题材,东西阵营都利用革命搞政治平衡,杀交警,为交警所杀是宿命
只为看一眼第72'的Theresia Wider。
戴锦华《返归未来》
理想主义者的挽歌,表达的是个体和体制对抗冲突的悲剧,最后丽塔在漫天飞雪中倒在东德士兵的枪下,是最大的讽刺,她的曾为之奋斗的理想最终把她指向死亡。施隆多夫没有先入为主去批判某一方,影像风格是冷峻的,旨在体现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悲惨遭遇。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十分克制,甚至是粗糙;对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扁平化(这是个人不喜欢的地方)。导演着重对政治进行批判,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终极主题。
渴望逃离民主德国,却在共产德国幻灭。
戴老师课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