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皮特失忆后来到劳森这个经历过战争创伤后一蹶不振的小镇,被误认为是战争中失踪的“卢克”,整个小镇尤其是卢克的父亲哈利,都从阴霾中焕发出新机,小镇的人们欢笑着庆祝,把所有过去的不开心都抛之脑后,这是希望带给人们的幸福。
哈利给卢克脱鞋子的那一刻,老父亲眼里的喜悦不禁令人热泪盈眶,这是温情最大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小镇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除了一直走不出阴影的鲍勃。
所有的人们焕发生机,The Majestic皇宫电影院在卢克的帮助下重新开张,老员工也变得开心起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哈利突然地病逝使影片蒙上忧郁,我想哈利一定是九年半里太思念儿子导致的疾病产生,但还好,至死他都确信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我想他即使离开也是开心的吧。
整部片子皮特恢复记忆后的情节我不大看得懂,只看懂了他在庭上为了自由为了希望而拒绝和那些政客同流合污,而是勇敢的面对自己,说出了当时所有人内心的话,小镇上的人们也重新接受了他,他和阿黛尔最后也走在了一起,大团圆的结局。
卢克虽然走了,但皮特归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欢乐。
挺好。
在一些特殊的阶段、社会背景下,电影中的桥段更能引发共鸣。
电影的背景,皮特的遭遇,与当下的我们所遭遇的有某种共通之处,权谋者的构想、企图,他们的游戏规则容不得拒绝,只有严格的遵守、顺从,你才能继续存活下去。
主角在返回洛杉矶时与女主在墓地的对话,以及在法庭上的所说,深深的刺痛了我: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区别,我只是想回到以前的生活;若是他现在也站在这里,我想他可能会告诉各位,这房间里表现出来的美国,并非他誓死捍卫的美国。
现在表现的中国,是先烈们誓死捍卫的中国吗?
电影的最后,主角的抗争让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正轨,但权谋者游戏的规则并没有改变,我们的人生并不是电影,也许抗争并不会带来想要的结果,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区别,权谋者的威慑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但我们依然需要抗争。
Frank Darabont的作品,冲击奥斯卡金奖,可惜未成功,不过还是值得一看,毕竟是名导加名著,史蒂芬金的原著,由Frank Darabont来导演总是有保障的。
史蒂芬金的作品总是由一段有点离奇(吸引人注意)的故事,来阐述一件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比较能接受。
金凯瑞也是我喜欢的演员,但还是觉得他的强项在喜剧,让他演正剧总觉得有点别扭,就像是让葛优演皇帝似的。
总之这部片子值得一看,原因无他:Frank Darabont + Stephen King.
这部电影的导演德拉邦特大家并不陌生,在他并不高产的艺术生涯中,《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可以说是其顶峰之作,而这部《电影人生》则是借一个电影编剧离奇失忆的故事,间接地表达了美国自由与民主的精神内核。
影片讲述了一个电影编剧被误认为是共产党员而被迫害的故事,在极度消沉的时光里他发生了车祸,车祸醒来记忆全失,被人救到了一个小镇并被误认为其他人,而最终他又重新找回自己的记忆并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没错,电影借助失忆的手法的确有些俗套,因为我们发现很多影视作品都在讲人的失忆,其中不乏出彩之作,随便列举影史比较有名的几部,基尔主演的《似是故人来》、诺兰大神的《记忆碎片》、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在我入睡前》,包括成龙大哥的《我是谁》,以及之前评论过的国师张艺谋的电影《归来》。
“疯不邪”始终在思考为什么导演和观众都对“失忆”这一话题乐此不疲。
记忆,可以说是人类所有文明与智慧结晶的最终载体,不论是书籍、影像、图腾、口述等非物资文化等都是在唤起人们的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所有的知识全是记忆,当人类一旦失忆,之前所有创造的文明也就立即消失(电影《超体》结尾,甚至把人类的所有文明全部浓缩成一个U盘);在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中,记忆也是最终环节:由好奇引发思考、通过思考逐渐理解,最终完成理解后的自然记忆,或者说完成记忆才算一轮学习的结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学习最终都是记忆?
学习的过程不是记忆,但是学习的结果是通过记忆反映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考试评价手段总是把记忆高手选拔出来),而记忆又是下一轮深度思考与创造的源头。
不过,记忆也有消极的地方,比如《禁闭岛》、《海边的曼彻斯特》等电影就在讲一个人始终挥之不去之前痛苦的记忆,前者甚至宁可让自己变成植物人而不再有记忆,后者则是让自己始终活在记忆中而不出来。
所以,“疯不邪”的思考答案是:失忆,是一个人之前人生积累的结束,同时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
一个人在有限的一生中,经历了两个人生,这或许是导演和观众始终对此痴迷的原因,因为我们都不可能经历两个人生,而电影作为“造梦的艺术”恰恰实现了这种可能,又诉之于某种医学解释令人不能完全不信,在信与不信之间,体验过两种人生的“快感”。
最后,“疯不邪”想说:有些记忆并不可靠,它可能会随感情与环境而发生变化,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对这一点的经典诠释,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对情感冲击比较大的事物记忆深刻;同时,“疯不邪”也认为:不能只凭借大脑记忆,心灵记忆、情感记忆、肢体记忆、肌肉记忆等有时可能比大脑记忆更靠谱,因为“疯不邪”就真的见过一个舞者,虽然人已失忆,但是肢体仍能带动身体跳出动人的舞蹈。
基本没有看电影前浏览剧情介绍的习惯,从始至终由自己去发现、去理解的新鲜感和惊喜感。
《The Majestic》,中译名是《电影人生》,或译《忘我奇缘》。
首先承认是前者吸引我去观看,想象是主角走进电影当中的奇幻片,或者是接近《楚门世界》的题材。
随着剧情发展,Jim Carry失忆,并且没有在电影里历险,我又很敏感地把《忘我奇缘》联想到如《我是谁》那种97后港人自我身份指认存在困惑的主题,但是美国并没有“一国两制”之类的棘手问题。
直到出现阵亡士兵的陵园,才确定其实是一部关于英雄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先别因其是灌输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电影而忙着拒绝、排斥,应该正视的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英雄形象的存在,没有英雄的国度是没有骄傲没有斗志可言的,难能可贵的是,它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为之所动,例如最为成功的《阿甘正传》。
不管观众是否接受当中传播和灌输的内容,起码可以从表现方式和手法上反思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缺陷。
《忘我奇缘》的线索是英雄重现-消解-重构的过程。
英雄形象重现:因车祸失忆的好莱坞编剧艾波顿被罗林镇的老人救起,该镇大部分人口是老年人,青年一代都在二战中阵亡,没有人走出悲伤,镇上唯一的电影院也因此关闭。
他们接受样貌相仿的艾波顿是失踪九年未见尸体的战士卢克,因他们渴望英雄;尽管戏院的黑人和卢克的女友一早发现他是个赝品,仍没有拆除,准确来说,是不愿拆穿。
他们需要英雄带领他们开创新生活,如重开电影院。
英雄形象消解:卢克能弹得一手精湛的古典钢琴,而艾波顿却弹爵士;卢克为国而战,艾波顿却是为追女人而参加共产党会议和贪生怕死之徒——艾波顿的这些特征正是对镇民赋予其英雄身份的颠覆,同时英雄形象也逐渐瓦解。
英雄形象重构:艾波顿在法庭上拒绝陈述律师准备好的声明,公然对抗非美活动委员会。
赢得罗林镇所有人的肯定,并很程式化地抱得美人归(可怜的女人再次成为英雄的奖品)。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经过一番勇敢对质,艾波顿不但不用蹲监狱,还成了英雄。
如律师所言,委员会不会进一步成就他成烈士,而把他塑造成对他们有利的证人:他陈述间无意供出另一个共产党员。
原来英雄的由来并非清白无辜的。
纵观全片,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的英雄形象无非两种:一种是以卢克为代表,为国捐躯,维护和平和正义;另一种是以艾波顿为代表,为维护国家宪法和民主原则而战。
而英雄是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的精神偶像,亦是本片的现代意义。
《给电影人的情书》——蔡琴多少人爱你遗留银幕的风采,多少人爱你遗世独立的姿态,你永远的童真赤子的期待,孤芳自赏的无奈,谁明白你细心隐藏的悲哀,谁了解你褪色脸上的缅怀,你天衣无缝的潇洒心底的害怕,慢慢渗出了苍白,你苦苦地追求永恒,生活却颠簸无常遗憾,你傻傻地追求完美,却一直给误会给伤害给放弃给责备,何悲何哀何必去愁与苦,何必笑骂恨与爱,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人间不过是你无心的梦,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谁明白你细心隐藏的悲哀,谁了解你褪色脸上的缅怀,你天衣无缝的潇洒心底的害怕,慢慢渗出了苍白,你苦苦地追求永恒,生活却颠簸无常遗憾,你傻傻地追求完美,却一直给误会给伤害给放弃给责备,何悲何哀何必去愁与苦,何必笑骂恨与爱,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喜欢金凯瑞是通过喜剧,然后发现他很多的电影会用荒诞的方式来表达爱。
尽管很多都很可爱荒诞,但不得不说每一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被暖到这次发现了正剧?
那一定要看看的。
片长有一点点长,整部电影的节奏也很平缓,但就是会有兴趣看下去。
如果说最后的庭审是爆点的话,那就实在是太惊喜了。
一直听说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用语言对抗腐败的政治,用勇气对抗限定的制度。
这才是我心目中那崇尚自由的美国,包容度超强的美国。
更能让人明白,成年人的世界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负责。
也更应该真诚待人。
感谢你,让我有这样的观后感!
可能我看的影片角度有点不同,多聚焦于人生态度上。
一关于男主的转变男主像我们很多人,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和稀泥一样的面对生活。
但其实,当我们真的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向生活说不的时候,我们才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真诚的面对人生,无论何时都非常重要。
二关于男主和女主的结合男主作为路克的“替身”,按照中国的逻辑,我们不会轻易接受女主爱上替身,毕竟真正的路克是为了信仰而死,那个小镇所有的人都在怀念他们的“英雄”,就这样让英雄被替代,我们会觉得愧疚。
然而美国不同于我们中国的故事风格,不会有什么必须的忠贞和从一而终,爱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论那个人是谁,只要彼此相爱,就不应该辜负往后余生,我认为这是真诚坦荡简单的爱,不掺杂世俗观念的爱。
三关于小镇人民说什么世间纯粹的爱,小镇人民的一开始因为“路克”的身份对男主好,正如影片中所说“他们需要路克,所以你就是路克”。
如果是我,在恢复记忆后,我可能会很耿耿于怀,小镇人民的友好并不纯粹,或者说并不真正属于自己,那这样的生活我是否还愿意回去呢。
男主选的是回去,他不会计较太多,真正的感情在时间中已经发生,简单真诚的面对,是最不需要烦忧的选择。
这部电影非常棒,不过有点长将近150分钟,Jim Carrey表演的很出色,不是以他那夸张的面部表情,而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100%的认真.他的角色让人记忆犹新,他甚至表演地比在Truman Show中更加认真,故事写的也非常好,Carrey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记忆,镇上的人们以为他是从军队回来的人,并热烈欢迎他,他也这么以为...不管你是不是Carrey的fans,或者你认为他的表演总是太over,或者根本不买他的帐,没关系你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有所改观他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我没有办法如你期望,活成别人的模样;但是,我可以尽最大努力,让斯人永垂不朽。
都付付付付发酒如图容不负愚夫愚妇u人粗愚夫愚妇好感动簇拥入热邹韬奋偶然,就错一日日饿小口饭的李鹿特丹可以让党纪国法~ 可以头发可以提出lu呀都投入路人哦耶都听到哦耶哦耶下课后投入吃苦头人露仓库有肉哦凑凑UI饿死犹太人哦兔兔流出液体台词也特新疆天然的哦哦额,
三星半。真的是美国主旋律,个人英雄的诞生,最后总有感慨的演讲。。。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1584/
这不适合中国人看吧
失忆,代替,却又被改变,剧情在最后有些俗套,金凯瑞的影片还是会充斥着一些简单的笑点。不失为一部温情的好片。当女主角第一次见到主角,错把他当成昔日的恋人,那一幕很感动,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有些时候,男人是不能逃避战斗的。于是当素未谋面的战斗英雄luke所为之牺牲的东西被践踏后,普通人peter站了出来。
有种看《岁月神偷》的感觉,自我感动。
典型的美国激情演讲把整个电影毁了
没有深刻,没有思想,没有伟大,没有悬念,没有幽默,没有高明,没有经典,但是,它是一部最“电影”的电影
太满了啊!这导演总有这毛病,梦造得太圆满,就会虚假。《肖申克的救赎》也这样,只不过前面足够精彩,金句足够多。这样的类型片拍摄方式,真的过于套路过于老派过于四平八稳,制作真的精良,表演也很标准,摄影相当考究,一切都美到没风格。照这么拍下去,电影业会丧失灵气,这门艺术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吗?
太一般,结尾这段合家欢甚至还得倒扣
结尾过于一厢情愿了。什么叫职业伤害?就是金凯瑞的车沉入大海时,我的想法居然是重生之名流巨星……
補遺。典型的美國英雄美國夢式的電影,然後片尾安排一段反轉大局的演說,繼而改變世界。。。
个人觉得是金凯瑞最好的电影
我多想像Luke一样,有家自己的电影院,每天带着微笑去给大家出票。
“我觉得他看起来有种奇怪的……熟悉感。”“我意思是电视那种东西,为什么你会愿意待在家里看一个盒子?因为这样方便?因为你不需要打扮?因为你只需要坐在那?一个人待在客厅里,这怎么能叫娱乐呢?”“我觉得这里不止我们两个人……”“音乐栖息于灵魂。” 老版《地球停转之日》“So much lighter……”《撒哈拉沙漠的沙盗贼》“你知道签了字的纸叫什么?合同,合同随时都可以重新协商。”“人们总会受伤,我们无法回避事情,就是这样的。”“我想活下去,你如果站起来捍卫真理,就会被彻底毁掉。看,你看!这才是现实的世界。”“所以你的问题是什么?” “我忘了。”那座叫做“朗森”的小镇,那个奇妙的“旅行”,那一段新人生,“真理”的意义,电影院里的天堂,生活的源动力。把一切都忘掉,重新生活…
虽然早已猜到了男主的身份,但是这也不是我不爱这部电影的原因。片长可以再缩短,并且这样的美国梦主旋律电影,What if是真实事件改编,力度就大很多了。
同样是男主战后归来,同样是以另一个人的身份爱上了旧人。不过这部电影比《似是故人来》要逊色很多。在后者那里情节更丰富,男主清楚并且隐瞒自己的身份,而女主知道那人不是它丈夫却没有戳破他。
真是一部五颗星的电影,就是有点太主旋律了,减一颗星。
中规中矩,正如热评所说, 被赋予的意义过大,电影无法承载 。
★★★☆:弗兰克先生几部电影中较普通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