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面的情节包裹下的是一个灵性的内核。
电影中小说作者犹如上帝编好程序的命主人公是在迷糊中醒觉创造性的运“人定胜天”或“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两个课题看似二元对立,实则相互交织,并没有谁完全决定谁。
每个人有“编写好程序的命”,也有打破规则创造“bug”精彩可能。
决定性的一个点在于,你是醒觉的在另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的身心灵,还是在浑浑噩噩迷迷糊糊中度过这一生。
最后主任公在醒觉的状态下,做到真正的“臣服”,明知死神降临,仍旧赴死与自己合一。
这与被动或恐惧不得已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内在动机。
只有醒来,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一直在梦中,并且开始真正属于自己创造性的旅程。
看起来是一部虚构的电影,实则是灵性用比较含蓄隐喻的外衣进行包装,5星好电影,推荐。
影片开头是清晨,一个中年男人的房间。
看得出,他规律生活,乏善可陈:每一天,在固定时间被闹钟叫醒,心中默念着1,2,3,4,将32颗牙齿上下左右刷动72下;打一个更简洁的的领带花样,只因那样会节省出42秒的时间,恰好用来赶上7点18分,而非21分的公车;而在那之前,他会精确的默数从家门到车站的步数,分毫不差。
难怪。
他是一名国税局统计员。
终日面对整齐划一的报表和数字,如机器般日复一日精确运转。
谈不上一丁点新意。
他的房间,缺乏哪怕一样生动的物品,就算看上去多余也好。
一件丢在地上的臭袜子,没有;一件略带色彩的装饰品,没有;一个女人,一条狗,没有,没有。
有人,终于忍不住。
一副置身事外般默然的女生旁白开始间歇响起。
而听到旁白的人,不止你我,还有这个男的。
于观者而言,这旁白,恰好解释了男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推动故事前进。
如所有影片的旁白功能一样。
而于男主人公而言,这简直像是精神分裂,是噩梦。
在每一个细微事件发生的下一秒,这声音便被听到。
她在对他所有的生命迹象作着补充说明,她甚至准确预测出他的下一刻。
好像,这是她的小说,他只是其中被人主宰命运的男主人公而已。
这念头让他发疯。
而真正带来恐惧的,是他听到她提起他即将的死亡。
在有限的生命里,探寻存在的意义显得迫不及待。
那所谓的永恒真理。
他买了那把水蓝色fender,开始学弹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歌谣。
他不再细数每一级爬过的楼梯,不再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
当然,这里该有一段爱情出现。
终究是爱,才能拯救一副沉睡的灵魂。
看上去更明了生命意义的女人,让漠然的生命得到了重生。
导演,并没有在此叫停。
他在等那位发出间歇性旁白的女作家,赐这男人死的结局。
这恰好圆润了故事的开头,她那喋喋不休的追问,甚至是对死亡场面的模拟。
似乎,只有死亡和悲剧,才能一部文学作品(和影片)够得上经典永恒。
作为影片和小说的双重主角,他英勇地挡住了冲向小孩儿的公车,顺利完成从讨厌统计员到公众英雄的蜕变。
而女作家,也终于良心发现,给了他肉体的赦免,给了观众一个更顺理成章的出口,从虚构的虚构中坦然走开,回到现实。
影片编剧叫Zach Helm。
我猜,他一定有很深的文学倾向,很可能超越对电影语言本身的热爱。
他赋予女作家对生命的绝对控制力,并在同一时空构建出两则故事,环环相套。
是她给他死,恕他生,在影片里,更是小说里。
最末,他笔下的她依旧端着那幅不偏不倚,置身事外的腔调,对在场的所有人宣布:生命轨迹的改变很微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阵温柔的抚摸,一个欢乐的拥抱,一番安慰的话语,会让一切看上去不同。
我猜,他更想表达的是,面前的你我,也该被这虚构的虚构,触动到什么而变得不同寻常了。
不是么?
有点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随意联想真的是很坏的习惯,但就是不能抑制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一个字也不想再多写下去,有关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去看。
除了主线,挺喜欢哈罗德和女面包师的爱情线,喜剧悲剧的判定,曲奇和面粉,总而言之一句话i want you演员方面,威尔法瑞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玛汤普森。
都挺好。
艾玛汤普森的神经质作家尤其神经质PS.看了一下女面包师的名字觉得有点眼熟,原来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那比起弟弟更喜欢这位姐姐,或者说这个角色讨喜
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对这电影的喜爱,从片头精准的计数搭配着巧妙的卡通“注释”开始,我就知道这是符合我胃口的。
音乐、俏皮的闷不住找乐子的数字们,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无厘头的发现作者与圆形开始共同创造着故事,哈罗德提供最井井有条、毫无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万个惊喜登场的空洞。
而伊芙,则在这样规整的白板上,狠狠地、卖力的、淘空自己灵魂的花费笔墨打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让这条笔直的线开始变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
心里在说,Oh, my god, son of bitch这不是以前学英语最讨厌的倒装句么?
现在却显得那么的曼妙有趣。
哈罗德毫不知晓,有人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的人生,决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晓,她书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并要决定他的生死。
上帝的wristwatch拨错了,让哈罗德听见那充满修辞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
感叹的是编剧,可以让原本令人纳闷的骑单车的小孩、巴士司机,合乎时宜的出现,又能顺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罗德,这个男主人公死去的结局里。
伊芙的所有小说主人公都得死,她对死亡是如此着迷,千方百计的此岸沿着,对前面生活细节冗长、细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为了让他死去。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畏惧、对真实的畏惧、以及对无畏的畏惧。
无畏的哈罗德在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节是草稿)平静的接收着,告诉她应该这样写完,主人公只有这样死去才是一部杰作。
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
这样才令伊芙发现,写作并非是那么的无关痛痒。
没错,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别总是说得很轻松。
最终哈罗德没死,不然就不称其为喜剧了,伊芙终于换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终于有点女人味的开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
哈罗的成全了伊芙让她变得鲜活,伊芙成全了哈罗德让他still alive,编剧成全了我们的慈悲,这个故事成全了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这个故事,生活本身是谁成全了谁?
最后一如既往的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琐碎,这样那样的关爱,这样那样的缘分会拯救我们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种连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
每个演员都那么精准,包括最后那个麻木的医生……如果颁发最佳演员奖,我会颁给那个可爱的、不说话却暗自抱怨着的、用自己的方式顽抗着烦闷的生活的,最后却在紧要关头牺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动脉而救了哈罗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样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胜过人类,它教唆哈罗德去挣脱规矩的铁链,促成了这一系列美好。
硬要说遗憾,就说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时的一身赘肉,让我唏嘘扼腕——他真的老了。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编的好,导的好,强烈推荐。
是目前为止(12月10日)今年圣诞档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
他的這種生活状态,令創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
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
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這一部风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症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出會心微笑。
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討論過的內容:“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到底有沒有命運?
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
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
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
像Harold Crick那樣?
当《奇幻人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他最关新的是,这部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将决定他的生死。
而我关心的是,这部电影是悲剧还是喜剧,将决定这部电影的价值。
小说是悲剧,电影也就是悲剧,反之亦然。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写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写作,也就是说写作不能受到写作以外的影响。
当你的写作必须让主人公死去,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主人公在现实中出现求你不要杀了他,面对真实的生命和写作的价值,作家该作何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又该如何处理呢?
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说,我很抱歉,但这是所有悲剧的本性,主人公死去,而故事留下。
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善意。
小说作家放弃了小说的价值,电影放弃了彻底的悲剧。
这成了另一个悲剧。
尤其对一个既是小说作者又是电影作者的人,比如我。
威尔·法瑞尔和艾玛·汤普森在本片的表演十分出色。
http://wuqing.org/
克拉克是一位很有生活规律的国家审计员。
每天过着都是同样的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字和计量。
其实我们跟克拉克都差不多。
上学的要上学,每天上的课程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上班的要上班,每天上班的内容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退休的要退休,退休之后的活动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甚至连上学上班退休这样一个过程你都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别无选择。
文学教授开导克拉克,让他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克拉克弹起了吉他,泡上了从哈佛退学的面包女郎,做了很多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得到了快乐。
就在这个看似很好的开头,艾芙(作家,在我看来,她似乎象征上帝)却安排克拉克失去这一些,来完成她一部伟大的作品。
克拉克就是这样“被安排”着,连死亡都是被安排,丝毫没有任何自主性。
后来克拉克发现这一些,也读完了艾芙的作品,也认为在这个时候安排自己死亡,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一次,他是自愿受死的。
这一次,他是自己选择的,没有半点被安排。
表面上他是无可奈何,所有东西都是作者所安排,即使如此,也是自己所选择,用自己的死来成就一部作品。
他成功地与自己的命运作出抗争,这一次,他是无论如何都能够取得胜利的。
最后作品的结局修改了,不再是遭遇横祸,而是大难不死。
是克拉克选择了,也是艾芙选择了。
艾芙也突破了自己,突破了只有死亡这样一个结局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
活着就是活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都能作出选择,即使面对死亡这种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仍然能够作出选择,我们能够选择去死,而不是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
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都能够选择,也必须承担就此而来的责任。
一个虚构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面临生死,又该如何取舍,舍生取义,最后皆大欢喜。
这个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作家和她的主人公相遇的故事。
笔下的世界与现实合二为一,此时是追求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是拯救一个生命却令作品不再完美,电影选择了不完美的作品,选择了生活,就如同一个呆板职员摆脱死寂生活,珍惜不完美生活里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重获新生,获得活着的意义。
在西方,创造曾经是只属于上帝的恩典,而人类只有顺从,模仿,《我的名字是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创造成了一种罪过,人们惟有匍匐于神的脚下,亦步亦趋,否则便是不够谦卑。
而所有艺术的生命都在创造。
经由艺术家之手的造物还非得是活生生的,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使作品获得生命,永世流传。
梅菲斯特与魔鬼作交易,艺术家也是与魔鬼做交易的人,与孤独为伴,牺牲人世的欢愉,呕心沥血,方才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灌注手中的作品。
艺术家是被拣选的人,获得天赋,但不是用来弘扬上帝的恩典,反而是篡权夺位,去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本该上帝行使的职权,所以难免心有惴惴吧。
不过尼采发出的上帝已死的声音已经百多年,他们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禁忌吧。
电影里的女作家,风格是每本书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写了8本,10年没出新作,第9本,写出事了,主人公找上门了,原来她写的事情,都是正在进行时,甚至她的笔,还决定了这个主人公人生的走向。
作家的创造的威力就这样成了一个问题。
文字不仅呈现于纸上,故事也将延续在生活里。
这把作家的那支笔抬到空前的高度。
创造,创造出一个人。
创造,杀死一个人。
早已经无畏地走在创造的这条大道上的作家,又开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人类的创造力提出了质疑,它是使人变得更好,还是相反,我们选择继续弘扬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关心一下别的什么?
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种,在最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国税局的白领,却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除了数数——这也是一种职业病——此外别无爱好,周而复始,数数,生活,上班,他的生活全部由数字组成,定时定点,上班作息。
在这个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已经发展的极为充分的现代社会,主人公却失去了活着的意义——除了数字,他的生活里空无一物。
我们应该创造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进步”的生活吗?
或者,“进步”的匆匆可以稍慢些,令我们意识到更重要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而这也是被我们遗失的。
这就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家选择了给救人的主人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更珍惜身边的人,记住每一个温暖的瞬间,生活好好继续下去。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兴奋、跃跃欲试,甚至因此如同穿上了红舞鞋,而停不下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渐渐陶醉于自己的能力,陶醉于作为造物主的力量,却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爱与关心。
停下来,不要那么完美。
作家为她的书选了这样的结局。
为了写这本书她曾经那么不快乐,其实她可以快乐一点。
并且她做到了。
我只想知道:这片子想表达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很有意思的想法,只是结局太美式了。。。
从笔下拯救人生。究竟面对什么,才能让你彻底改变?
结局欠缺力度,所谓的无可比拟的“最诗意最美好的死亡”不过是这么一回事,看不出男主角要慨然赴死以完成一个伟大的当代英文小说的必然性。更别说最后峰回路转地逃过死亡。但即便结局稍弱,仍无法阻碍这部电影的出色和灵活。仍然可以打5星且仍然值得一看再看。妙笔生花,遑论很多打动人的真挚——爱情线。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会为了这个剧本而死去吗。
书写命运的人,请给我写个峰回路转,或者直接让我意外挂,我没有勇气在知道真相后坦然面对死去。又是部狂彪演技的戏。
结尾吊足了瘾,但实际有点让人失望,当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夺去他人姓名时,绝大部分人其实都下不了手,什么“无论如何人都会经历一死,你再也不能遇到更诗意更伟大的死亡”这是狗屁言论,死的又不是你,这跟ISIS鼓动民众做人肉炸弹没区别,人家还是为信仰而死呢,你能比人家诗意?如果觉得不够伟大的话,那他应该好好活着,两周捐一次血,一个月捐一次骨髓,半年捐一次肝,在正式死之前把眼角膜、肾脏、心脏、皮肤一次性全部捐出来,相信我,可以救活的远不止一个小男孩
这部片,挺爆米花的。好像是想通过一个比较别致的方式说一下活着就应该如何才有活着的样子吧。创意新颖,但是主题深化不足,所以看完的时候,就想吃了一桶爆米花。
如果harold真是书里的人物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这片子就更好玩了。
毫无创意,太过无聊
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天堂在你心里,地狱亦是。
如果你的角色勇敢到走过来告诉你为了成就你的作品他必须选择死亡,这种牺牲的情怀不免就是悲剧的最伟大所在。
又是一个俗套的把墨守陈规的雅皮规训成嬉皮的故事,还不如去看个典型的爱情轻喜剧呢
说不上来为什么给4星,忽然觉得那个男猪脚像自己现实中的缩影,还是阴暗系的缩影。
开篇很惊喜,编剧很出色,结局很照顾大众承受度。
剧情是新颖只是看到好想睡觉
靠,那块表。。。晕@@@@当会计不是都这样吧,太恐怖了!
体裁挺新颖,就是情节一般了
就爱给你搞个峰回路转,转得直接看不下去了。忘说了,我不爱丑男,女的像孙燕姿,刺青真显眼。作家纯属心里障碍,教授也是,屁个professor,死老头,教人去死一刚。还有那书,算哪门子的传世巨著。居然还有催书人那么个新兴职业。
3.5星。创意佳,造势足,意识动人,只可惜结尾提供的死法不足以服人,完全没能压住阵仗。
题材陈旧,但也可以玩出些形式,奈何整体都很俗,尤其是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