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反思种族歧视的惊悚片《逃出绝命镇》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不仅炸出了锋芒毕露的黑人导演乔丹·皮尔,还让剧中两位新演员崭露头角——丹尼尔·卡卢亚和勒凯斯·斯坦菲尔德,两人在剧中扮演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却无意中揭发出一桩惊天阴谋,丹尼尔·卡卢亚还获得当年奥斯卡男主角提名。
三年后两人重聚,再次合拍出一部黑人题材的佳作《犹大和黑弥赛亚》,卡卢亚更凭精湛演技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两人此次不再饰演同一阵线的好兄弟,卡卢亚饰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首领,而凯勒斯饰演这个组织里的叛徒。
和《逃出绝命镇》不同的是,这部《犹大和黑弥赛亚》是人物传记题材,真实还原60年代末期黑豹党与FBI斗争的残酷历史,给观众清晰展示了黑豹党被瓦解的过程。
从片名可知,这并非黑豹党领袖的个人传记,而是参杂了叛徒的眼光来诉说的一段黑暗历史,将两人关系比作是犹大和耶稣,这也符合好莱坞传记题材的常规,往往采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刻画塑造核心角色,令其更为立体和复杂,而采用负面或对抗者的视角来刻画核心人物的手法之前有一部《刺杀神枪手》有所类似。
可惜是“犹大”这个角色在片中的存在感较弱,他成为叛徒的原因是模糊的(纯粹崇尚白人权力还是出于经济上的窘迫?
),也没详述他与组织上存在的思想分歧,甚至是他成为叛徒后的内心挣扎也有意隐去了。
相比之下,卡卢亚饰演的黑豹党领袖汉普顿显然大出风头,前后两场激情澎湃的演讲足以让这个角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再加上给其专门安排了一条爱情线,令这个角色显得复杂而有人情味。
组织领袖、叛徒和FBI三者之间的角力成为这部政治惊悚片的焦点,白人不用亲自动手而是利用黑人来颠覆黑人组织的手段卑劣无耻,和颁奖季的另一部黑人题材《蓝调天后》有惊人巧合,后者是白人音乐监制将黑人歌后和有天赋的音乐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他们彼此内斗而最后获利。
前后两场激烈的枪战已经把革命的暴力本质和被卷入革命浪潮中的个体命运呈现得清晰无误,一直鼓吹暴力革命的黑豹领袖最后被白人警察用秘密卑鄙的暴力手段杀害,令人觉得无比讽刺。
这一段上世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再次搬上大银幕,恰好与当下美国的BLM运动遥相呼应,令人反思起美国的种族和黑人暴力根源,这才是影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小时候看《英雄》,觉得刺杀太难了,李连杰杀了这么多江湖义士,就是为了再近十步,再近五步的靠近目标。
似乎这是一个战斗游戏,你得将所有的道具都打出来,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才有可能最后通关。
但现实中却往往不是这样,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会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nobody杀死。
而若干年后,这个nobody一生唯一会被人记住的就是杀死了某某某。
Fred Hampton的死太过轻而易举了。
似乎只要胡佛想了,他就死了。
画房型图、下药,都不是重点,即便没有这些,结局依然一样。
甚至Bill O'Neal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他作为棋子的目的是,能让FBI更合逻辑,更好交代,更不露痕迹的消灭黑豹党。
而绝不是能不能消灭的问题。
犹大只是射出去的箭,而不是射箭的人。
即便没了犹大,还会犹二、犹三。
而在耶稣死后,当人们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犹大,只能说是射箭者的第二次胜利。
黑豹党的汉普顿促成了芝加哥各街头帮派之间的和解,建立了彩虹联盟,将街头暴力转化为共同对抗警察的联盟。
内奸奥尼尔的任务是暗地里挑起各种争端和内部矛盾促进联盟瓦解,而不是像电影里一样简单的为FBI提供一点信息,这当然更是刻板的反派了。
电影降低了这种刻板印象,按性格悲剧形式丰富了奥尼尔的挣扎,贪婪和恐惧让他被迫站在了邪恶的一边,他并不想要站的一边。
电影从黑豹的历史里提炼了汉普顿和奥尼尔,代表了拯救和出卖,人类最好的品质和最糟糕的品质的对立冲突,让电影很出彩。
电影里有美化黑豹党吗?
汉普顿的黑豹党同志们确实是搞武装暴力对抗,确实经常和警方对射打死了好多警察,但他们的对象和目标从来就是对他们使用武力的人,他们没有滥杀无辜,他们没有对同胞们开枪,没有对百姓打砸抢,没有搞恐怖袭击炸zf大楼伤害无辜,这和近来的针对百姓的骚乱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丁路德金说,美国有好人,值得和平抗争,争取好人的支持,梦想总会实现。
马尔科姆x说,为什么我们现在被迫害,那是因为美国有坏人,对待迫害只能还以暴力,不能指望着好人帮你。
黑豹党说,美国有好人还是坏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什么人。
我们要保卫自己,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生存和社区。
所以黑豹党用“社区生存计划”,为同志们提供儿童免费早餐,建设免费医疗诊所,开办教育课程和学校,办报纸成立政党宣传自己的理念。
但是美国的坏人们并没有给黑豹党机会,21岁的汉普顿被FBI枪杀在睡梦中。
史派克李在《为所应为》里对黑豹党之后的黑人社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预演了BLM运动回归到街头暴动伤害无辜的夜夜打砸抢烧0元购。
黑豹党雄心勃勃的社区建设和教育计划的失败后,连他们自己也靠不住了。
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多成功的黑人球星运动员、黑人歌手、黑人演员,而黑人大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
史派克李借《为所应为》里人物的话说出了本质:这些著名黑人运动员、歌手和演员成功后都不再是黑人了,他们变成了美国人,变成了成功的美国人。
因为黑人成功后就混在白人上流社会,不再是黑人社区的一员了,脱离了黑人社会。
成功的黑人越多,黑人社区下坠的越厉害,他们中的精英都被抽走了,这不但对整个黑人境遇改变没有帮助甚至是打击。
再也没有人像汉普顿一样成为黑人弥赛亚,为黑人社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拯救黑人社区了。
1 不可否认,美国社会到现在也存在对非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和不公,但如果单看电影界和文化界,非裔美国人却绝对不是一个弱势群体,华裔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不说别的,反映种族主义问题,为黑人呐喊呼吁的电影绝不在少数,其中很多也都能进入各大电影节电影奖,成为西方文化界不间断的宠儿。
以前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会为黑人的悲惨际遇而感到同情(比如《为奴十二年》和《月光男孩》。
《为奴十二年》
《月光男孩》但从去年开始,情况不同了。
2020-2021的金球奖、奥斯卡甚至一些欧洲的电影节中获得褒奖的黑人题材电影,所反映的种族矛盾更为尖锐,价格观更为激进,一些电影甚至有走向极端主义的倾向。
比如《美国诉比莉·哈乐黛》,集中火力抨击美国白人建制对黑人女歌手的残害,原因只是因为她唱了一首揭露白人对黑人实施私刑的歌曲。
《美国诉比莉·哈乐黛》比如《迈阿密的一夜》,将Malcome X进行英雄化、导师化处理,明显是在黑人中号召一种行动主义,像电影音乐专辑里的那首歌里所说:Speak Up.
《迈阿密的一夜》看《迈阿密的一夜》时我是有点狐疑的,因为多少还知道:Malcome X 所代表的激进主义的“黑潮”,在历史上多少还是有些争议的。
而到了同样获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的《犹大与黑弥赛亚》(有一个很烂的译名叫《耶稣是我同伙》),这种狐疑就更深了。
2
《犹大与黑弥赛亚》按真实事件拍成,记录六十年代末黑人激进组织“黑豹党”的兴盛和衰落,焦点在于领导人之一的Hampton和组织内的内鬼O’Neal两个关键角色 --- 不恰当地用基督教的典故作比喻,他俩一个是耶稣基督,另一个就是出卖他的犹大。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因为黑豹组织信奉的是G M,是小红书,而不是任何宗教。
(当然你也可以argue,这两件事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
在电影里,Hampton是一个意志坚定、激情四溢的GM 领袖,一个没有私欲的特殊材料打造的“大写的人”。
他的斗争武器是面对人群的演讲,高喊“I am a revolutionary!”能让听众变得狂热。
所以他有本事能将敌对的黑人甚至白人势力都劝服到黑豹党麾下,建立叫做“彩虹联盟”的统一战线。
Hampton又是忧郁而充满牺牲精神的,他对自已的女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饱含深情,但又意无反顾地决计为了G M事业而牺牲自已的生命。
电影里Hampton几乎就是一个圣人了。
而他的对立面,则是邪恶残暴的以警察和FBI为代表的白人政权。
这些人不仅疯狂迫害街上的黑人,更使用卑鄙的伎俩收买线人,渗透黑豹组织。
在叛徒的内应下,FBI洗劫Hampton住所,将Hampton击毙于睡梦之中。
那一晚FBI和警察开枪80多发,而黑豹党仅发一弹,可谓是一场血腥杀戮。
夹在他们中间的,是首鼠两端的内鬼O’Neal,一个被FBI挟持而混进黑豹党内出卖机密的烂人。
电影其实以这个人的视角展开故事,也刻画他在两种敌对势力间的挣扎和身不由已。
从这个人身上,你不仅看到人性的阴暗一面,也会看到当时黑豹党与政权的斗争,是何等的血腥和残酷。
3 以上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基本都忠实于历史真实事件。
实际上Hampton被杀的冤案,在多年后终于诉诸法庭,又过了很多年才得到胜诉和赔偿。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和种族冲突中,白人政府的确犯下这样的暴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今天当《犹大与黑弥赛亚》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将事件进行“还原”的时候,大多数人对建制会感到愤慨,对黑人感到同情。
而这种情绪反应可能是没有边界的,于是电影可能就会造成对黑豹党和激进的种族斗争(甚至GM)的某种美化,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洗脑效应。
其实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问题,包括种族冲突,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各种纠缠在一起的因素,当时甚嚣尘上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社会既有冲击也有毁坏;而黑豹党所代表的激进主义和violent GM思潮, 并未成为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种族问题的良方。
世界并不像《犹大与黑弥赛亚》里流露的那样,是GM和反GM两种正义和邪恶势力的对垒。
世界,远比电影复杂许多。
而在2020年出现的《犹大与黑弥赛亚》,又可能是又一场种族冲突和BLM运动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在揭露史实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鼓励仇恨?
是不是也会刺激更极端主义甚至baoli主义的思潮?
说到这里,想到最近看到的新闻:美国几个州已快速兴起了黑人武装组织NFAC,这些荷枪实弹的平民正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军事训练。
他们的领导人说:组织的目的,只是“自卫”,因为政府和警察,都不能保护非裔美国人的安全。
当被问及“baoli是不是你们组织的一种选项?
”时,这位蒙面领导人说:“Violence 是最后一个选项,但它的确是一个选项。
”自卫与violence之间仅仅一纸之隔,正如运动与GM之间也并无多宽的鸿沟一样。
所以作为一个经历过W G的国家的国民,看到电影里黑人们群情激愤高喊G M口号时,还是禁不住生出一些担心和疑虑。
希望是我想多了吧。
黑豹党伊利诺伊州分会主席弗雷德汉普顿在前段时间看过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也曾出现,这种看不同的电影把相同的历史串联起来的感觉很棒。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政治正确是多么的重要。
“但本片更像是对当下的美国黑人运动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他们的运动完全没有行动纲领和明确的政治诉求,仿佛是为了游行而游行,就像青年作家赵皓阳说的那样,黑人遇到不公,然后上街打砸抢烧,接着随时间慢慢平息,当最后他们再次遇到不公的时候,还是只有上街打砸抢烧,这样的事在美国近几十年发生了很多次,可黑人依旧在受歧视,只有那些被打砸抢烧的无辜民众成了牺牲品,并在心里埋下了歧视与仇恨的种子,这种‘运动’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运动,它仿佛只是一个让人发泄精力的行为怪圈而已”。
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美国的统治阶层不会容忍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反战者和左派运动者团结在一起的国家,所以像马丁路德金或是影片中崇拜毛泽东的弗雷德汉普顿一样有着明确的信仰和政治诉求、且影响力巨大的领头人常常会被暗杀,这也就直接导致他们所领导的组织被分化瓦解,黑人依旧是一遇不公就满腔愤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的公牛。
我在《犹大和黑弥撒亚》的豆瓣短评中说,影片展现了一种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变革方式,汉普顿看似在演讲中提到要建立社会主义,要学习毛,然而他的斗争范围,或者说黑豹党的变革野心,和中国不同,并不在于要建立一个新政权、要推翻旧阶级的统治,而是在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对文化和政治(政府)进行改良(第43分钟演讲),注意,这里的政府和国内理解的政府不同,三权分立制度下,政府与司法是分离的,我们能看到,最后即使汉普顿死了,妻子和他同志们的反抗方式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诉求于司法,要求司法对政府进行约束和宣判,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法想象的方式,因为在国内,即使宣传法治的现在,我们心底里仍然觉得政府和司法部门是紧密相连的,你无法想象在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去向法院提起诉求,说要控告政府,我们采取的方式,或者说一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采取的变革方式,都是推翻一个政府,推翻一个政党,建立新的政权。
这大概就是多党制国家和一党制国家不同文化对人的驯化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毕竟是个面向全体民众的电影,美国政府不可能允许毛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所以对电影里展现的变革野心,刻意柔化,局限于文化和政治改良,最后引导一句,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得到了司法上的反正,看完后的美国人民走出电影院,面对比几十年前繁荣百倍的现在,欣欣然于改革的进步,虽然最后会跟风似地喊上一句pigs,大概内心还是庆幸美国的进步和伟大吧。
(手动狗头)所以通看全片,你会同情汉普顿的遭遇,敬佩他的革命决心,抑或对叛徒咬牙切齿,但却始终无法对影片中提及的美国革命文化产生共情。
“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人民的力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是如此熟悉,在我们心中,它们是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是无数先驱用生命开辟出的道路,然而移植到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却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来,显得如此软弱和妥协。
这或是一种误解,一种文化差异造就的沟壑,又或者是这时代不同社会一致的走向......爆米花下的种族革命,不过是抚慰不平者的嗨药。
处于这个时代去回看几十年前的革命过程,本就是非常晦涩和艰难的事情,能够汲取到一些来自历史的力量,是最乐观不过的了。
图片取自电影截屏文章内容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MG需要倾听社会底层H人的呼声,但是否需要来一场主义GM?
似乎没有理论上的J级阵营,所谓的剥XJ级中有很多呼吁改善社会福利的,还有不少倾心做慈善的;社会保障发达,只要愿意劳动,遵纪守法,就不会病无所医、学无所教、老无所养;社会阶层并末固化,向上发展的通道一直畅通,而且确实有许多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由下致上的。
主要政党有的特别注重标榜政治正确,强烈反对种族歧视。
事实上H人在MG也不弱势,所以不必SD仇恨,不必采用激进的方式,可以参与议会斗争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如果真像电影所述,LB调查局通过法西斯的手法解决了危机,历史会给出公正结果的,有人不仅会被钉到耻辱柱上,更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也是历史这一名词的深刻内含。
一边打了七把lol人机一边把电影看完了 。
我看这个主要是因为戴锦华老师的推荐 ,还有就是我一看视频里的电影封面,这不是亚特兰大里那个神神叨叨的老黑嘛(名字忘了...),于是我抱着对这哥们儿的好感把电影看完了,果然演技不差。
女主是堕落街传奇里的那个胖妞,她演的也挺好的。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哈哈,有受到教育。
至于能受到多少启发,害,早就被娱乐消解掉了,我不是因为一部电影就坚持道路自信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自然会有人去思考道路选择这些问题。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启发其实是存在即合理,也许山那边的人们就适合那样生活,所以那边就总会有犹大站出来跳反。
不管电影是怎样叙事的,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那个风起云涌的、共产国际的、第三世界主导的六十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对面的大楼玻璃上的蓝天白云反射在坐在没改造的老旧小区的七楼里的我的眼睛里的中午,天气闷热,电风扇和电脑的噪音相得益彰,我得赶紧再来一把,杀杀时间。
八选四2.《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片如其名,题材取自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Black Panther Party。
一个Party没有足够强大的野心,却想壮大自己,安稳度日,当zf盯上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F.Hampton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幸运的,人们记住了这个冤死的年轻人,他是热情,勇敢,温暖,他就是太阳!
不用日后为Party的落寞而哭泣,他为此付出了全部,昂首离去。
Judas的表演差强人意吧,我觉得F.H更应该入围男配。
作为一部英雄传记,里面的台词还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推荐插曲《Fight For You》,流连经典风格的R&B,结束一段历史。
今天聊聊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
片名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 Jesus Is My Homeboy (2021),别名耶稣是我同伙 / 犹大与黑色弥赛亚(台) / 耶稣曾是我兄弟 / 耶稣是我同伴。
我在去年就注意到了这部影片,当时看到外媒评选出《2021年最受期待的外国电影》,一共列出了45部电影。
《犹大与黑弥赛亚》就在其中。
稍微了解《圣经》故事的话,大家应该对标题中的“犹大”“弥赛亚”不会感到陌生。
犹大就是那个为了30枚银币而出卖耶稣的叛徒。
弥赛亚则是耶稣的另一个称谓。
弥赛亚源于希伯来语māshīah,原意为“受膏者”,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os,由此引出“基督”(Christ),因此“弥赛亚”就是“基督”。
但是当时这部影片的译名叫做《耶稣是我同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部神棍大乱斗的奇幻电影,并没有着急看,这一放就过去了几个月。
如果按照原名直译的话,翻译成《犹大和黑人救世主》就会显得直白一些。
这能通过片名直接点名人物关系,也不会给人错误的印象。
希望大家不要被译名误导而错过这部好片。
《犹大与黑弥赛亚》讲述的是上世纪1960年代美国黑人社团黑豹党副主席弗雷德·汉普顿投身社会运动,直至被美国政府设计杀害的过程。
黑豹党是美国近代历史上最接近工人解放的运动,也是被美国政府严厉打击镇压的社会组织。
1966年的时候,黑豹党由修伊·牛顿(Huey Newton) 和博比·西尔(Bobby Seale)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
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美国政府,主张通过普通民众的长期运动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武装,改造黑人社区,为穷人孩子提供免费早餐、教育和医疗,试图通过有组织的运动于资本主义对抗。
他们按照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教导,武装自己。
黑豹党的资金来源也很有趣——通过倒卖《毛选》。
20美分进货,1美元卖出,通过赚取差价然后购买枪支。
黑豹党有组织、有纲领,更有伟人的思想做指引。
这一切都让资本家感到害怕。
美国政府无视法律约束,穷尽办法绞杀黑豹党,更加说明了黑豹党的正确性。
为了最快速度消灭黑豹组织,美国政府软硬兼施,各种肮脏手段都使了出来。
强硬的手段就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栽赃陷害都只是小儿科把戏,为了从内部瓦解分化黑豹党,FBI接连安插线人,并且给线人身上安上好几条命案。
这样FBI一方面可以牢牢控制住线人,另一方面可以破坏黑豹党形象。
可谓阴毒至极。
软刀子则是现实中的魔幻事实。
漫画家忙不迭地按照黑豹党创作了漫画形象“黑豹”。
这位从原始非洲大草原瓦坎达走出的高贵国王,给了黑人大兄弟们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似乎黑人祖上就拥有着富可敌国的黑科技和玄乎其玄的振金,双手抱胸大喊一句“瓦坎达forever”就能获得“力量”。
这从文化层面消磨黑人的意志。
若干年后甚至倾心倾力拍摄了一部《黑豹》,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把黑人大兄弟哄得开开心心。
偶尔压迫地过火了,就紧急开启黑命贵、零元购活动,给黑人们提供一个定向释放情绪的途径。
反正只要没有组织、没有纲领,随便黑人闹腾,一切都好说。
也正是如此,才显示出弗雷德·汉普顿的伟大。
他很清醒地看到症结所在,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模式毫无威慑力,当白人用枪顶着黑人脑门时,黑人没有任何措施。
只有武装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黑豹党选对了斗争方式,这才让美国政府感到害怕。
FBI不遗余力地诋毁、打压,正是证明了黑豹党的正确。
黑豹党甚至已经能够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红脖子、波多黎各等少数裔,都是他们团结争取的对象。
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这会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
丹尼尔·卡卢亚很好地将人物状态演了出来。
在演说时,慷慨陈词、张扬霸气,在爱人面前,羞涩内敛、小心翼翼。
他身上背负着黑人救世主的重任。
他接过前任主席的旗帜,团结阶级兄弟和伙伴,继续带领组织做斗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熟悉的革命先烈的气质。
可惜的是,他的生命止步于21岁。
扮演威廉·奥尼尔的莱基思·斯坦菲尔德是本片另一位主要演员。
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扮演威廉·奥尼尔之后,他需要接受治疗。
毕竟演反派如果演的太好太入戏,会对演员产生不小负面作用。
精于算计的资本家玩起杀人诛心的一套把戏极为熟练。
不仅要给黑豹党安插眼线,还要让黑人之间分化相互仇恨。
威廉·奥尼尔先是被当做眼线,安插进黑豹党,黑豹党几近消亡后,还要把威廉·奥尼尔拿出来鞭尸,榨干最后一滴剩余价值。
尽管他的叔叔声称他对与联邦调查局合作“充满负罪感”,但威廉·奥尼尔在几次采访中声称他对黑豹党“没有忠诚”。
1990年1月15日,威廉·奥尼尔在290号州际公路上撞车后被发现死亡,时年40岁。
在车祸发生前,威廉·奥尼尔试图从二楼的窗户跳下,不过被阻止了。
虽然他的死亡被裁定为自杀,但他的妻子声称这是意外。
不管他心里有没有愧疚,我都觉得这种祸害死不足惜。
比鬼子更可恨的是二鬼子,比敌人更可恨的就是叛徒。
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同袍创造美好明天,偏偏有人要做敌人的狗腿子。
本片和另一部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发生在同一时间。
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第9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在《犹大与黑弥赛亚》中提到黑豹党主席博比·西尔在法庭上受辱的事情。
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也提及弗雷德·汉普顿被杀害一事。
弗雷德·汉普顿遗孀和遗腹子说几点影片中花絮:1.比尔·奥尼尔给弗雷德·汉普顿的粉末实际上是赛可巴比妥(Seconal),一种用于治疗失眠的巴比妥酸盐。
2.在弗雷德·汉普顿遇害场景中,弗雷德·汉普顿睡在一张盖得很好的床上。
在现实生活中,他睡在一张光秃秃的床垫上。
3.奥斯卡允许每个有投票权的成员自行决定演员的表演属于哪个类别,是主演还是配角。
这就有了看似双主角设置的《犹大与黑弥赛亚》,两位主角莱基思·斯坦菲尔德(Lakeith Stanfield)和丹尼尔·卡卢亚(Daniel Kaluuya)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4.《犹大与黑弥赛亚》最终由丹尼尔·卡卢亚拿下最佳男配角、歌曲《Fight for You》拿下最佳原创歌曲。
5.这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两位以上非裔制片人的电影。
这也是第一个全是黑人制片人的最佳影片提名。
6.芝加哥警局和FBI的突袭行动中,警方开了80枪,而黑豹党成员一共只开了一枪,这一枪还是来自于成员被警方打死后的肌肉收缩。
最有希望的一次斗争,因为走对路而被绞杀。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为什么是“dig”不是“dig in”?】我现在心里平衡的很,我听不懂黑人英语,胡佛也听不懂,哈哈哈。【What do you think when your daughter bring a ne*ro?】我勒个去,这是脑补过度受迫害妄想症啊。玩意这个ne*ro是NBA之一,随随便便几百万美金年薪,丈母娘难道不凡尔赛吗?在博物馆看到过那个达成筛子的门,哎呦喵,那可真是丧心病狂啊!以及,当卧底实在太容易老,你看看只有22岁苍老的跟42一样,心太累。那真是拿着买奶粉的钱操着卖白面的心啊!
每次看民权题材的电影都很无奈和气愤,政治方面的就不多说了,美国政府担心的不是暴力,而是无产阶级的团结。两个演员的演出都满分,Daniel的奥斯卡实至名归。
Kill Bill.
对这种题材的电影已经无爱了。
终于理解迈克泰森为什么要纹个Chairman Mao在身上了,在部分非裔群体中还是icon的存在。带上贝雷帽还真挺好看。男主男配的演技值得肯定。
当真是犹大……
除去其他的不论,这已然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了。整个观影的过程里,我一直在自问,在那种情形下,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然而我发觉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过于两难的困境,任何出于故事考量而对事实作出的微调,都会影响天平的最终倾向。借用乔万尼·萨托利的话来讲,理想来自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它永远有些狂妄和过头,因为理想本该如此。但同时我也明白,任何革命本身都不具备先天的创造性,只有在推倒之前明白该建设什么,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类型化的格式 对人物和历史细节有缺失
电影本身不好看,粗口好多,剧情破裂
人类不应该歧视自己的同族,无论肤色如何,但是人类不会同情大猩猩,就像黑鬼不一样黑鬼不是人类,所以我讨厌种族歧视和黑人
2578
快进撸完什么也没错过。没有角色魅力/生活细节,只看到对革命家的刻板印象。从电影角度比《芝加哥七君子》差太远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群年轻人为了共产主义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他们当中有人身中99枪惨死家中,在21世纪10年代,资本走狗烂片产出者漫威影业将“黑豹党”污名化,娱乐化,资本主义化,推出了惊世骇俗大烂片《黑豹》我承认,资本主义赢了,彻彻底底
看不懂
前面有点无间道的感觉,演讲激动人心,还意外地看到共产主义在美国的播种发芽?然而几十年过去了hate crime还是不停地发生,用纳税人的钱支付赔偿的政府机构可以下台。
。。。搁这拍时尚片儿呢
Daniel Kaluuya演技出神入化,演讲那场戏谁看了不想加入黑豹党。LaKeith的角色反而少了些深度。Fred Hampton的Rainbow Coalition太有前瞻性。You can kill the revolutionary but you can’t kill the revolution.
黑豹党的指导思想是M主义吗?我都不知道……
学习了!芝加哥挺有历史的。隐约知道black panther, 但是不知道他们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武装分子、团结了黑人波多黎各人和打着confederate flag的红脖白人!Fred Hampton/Daniel Kaluuya太有魅力了。叛徒这个人很复杂,尤其是片尾的真人采访,虽然是电影没有深究。总体来说thriller节奏把握得很好,不过分偏向黑豹党,不故意煽情,反而时而tender and intimate.
比《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精彩,更精彩。双视角推进故事,仿若犹大和弥塞亚之上的上帝(之眼)。又贵在只述不议,仅一处,FBI问“犹大”:你究竟是演技太好,还是你真的信他那一套?没有答案。一如片尾原形在解说他做卧底的动机时的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