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乐队主唱大声唱出“你是垃圾!
”,台下的审查员倒吸了一口冷气,因愤怒而咬紧牙关使脸上有了青筋。
女歌迷想要晃动身体,想要举起应援牌,却被果断制止。
80年代早期列宁格勒,甚至与我们现在还有几分相似。
摇滚演唱会不许设站席,演出要审批,歌词要审查,现场的保安还会几度提醒你好好坐下。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相似的事情永远存在,才让每一代摇滚人和听摇滚的歌迷永远带着“反叛”与“追寻自由”的标签。
关于这方面的处理,《盛夏》用了最戏剧化的方式。
火车上,“爱国者”大声辱骂留着长发,带着吉他的年轻人:“你们就像野兽一样尖叫,美国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而你们在唱敌人的歌!
”年轻人以歌回击:别碰我,我是一根活着的电线。
剧场里,电吉他代替了木吉他,观众举起了手,在场内欢呼尖叫,审查员气急败坏:“我要把你们都关起来!
”。
但发起这一切的神秘角色告诉你: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年轻人被抓,观众依然得坐着听歌。
只是疯狂的那几十秒,黑白的画面分明变成了彩色。
在这样一个闷热的夏天,三个年轻人发生了一段关于摇滚、爱情,和友谊的故事。
在政治因素的影射之外,《盛夏》更像是一部青春爱情片。
夏日的海滩,有酒有音乐有西瓜,夜晚燃起篝火脱掉衣服往海里裸奔,接着与有趣的人邂逅。
基本完成了脑海中最完美的夏天。
维克多与娜塔莎的暧昧是必然的,只是没有想到在这段三角恋中,三个人竟然展现出了某种有趣的纯粹。
娜塔莎和Mike说,我想要亲吻维克多,Mike问我要怎么帮助你,给你祝福吗。
接着,他主动让维克多陪娜塔莎回家。
娜塔莎与维克多深情拥吻,却又立刻结束。
娜塔莎觉得孩子在旁边,他会看在眼里。
完全不是预期里摇滚人无限open什么都不在乎只要疯狂的样子。
维克多甚至有种单纯的浪漫。
在集市遇到娜塔莎,从老头手上买了瓷杯子装的咖啡,和她一起坐公交去找Mike(这段真的很有恋爱感)。
他还会用木雕做一个脚掌烟灰缸当作礼物。
愿意给予关注和有趣,多么吸引 女生,何况还有才华。
我相信这种纯粹来自于音乐。
就像维克多不想随意修改风格,当众顶撞审查员,Mike不会因录音室业余而放弃制作专辑。
“对音乐来说是可悲的,如果它们只停留在你的脑海里。
”表达吧,表达就是最大的价值。
只是这样一部青春片,加了维克多崔的光环,反而使它少了成为爆款经典的可能。
大家更期望看到传奇,看到斗争,看到胜利。
(感觉《波西米亚狂想曲》可能是这个路子)这场革命没有出现群众如潮水般的疯狂,在维克多的歌声中,字幕以“1962-1990“”结束了一切。
于是剩下的事情全靠自己维基百科和网易云的评论完成。
所以当试着抛去传记的因素,这个为梦想而战的盛夏也是多彩的。
带着上帝视角回看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点,有人问维克多和Mike,梦想中的演唱会什么样。
Mike说要在体育馆,要有声效灯光烟雾,还要有大象。
维克多说,我看不到体育场演唱会的快乐,在酒吧唱歌是我的梦想。
1990年的盛夏, 维克多崔登上了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场。
也是在这个盛夏,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改变着维克多的夏天,也悄悄改变着无数 年轻人。
(原载8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当孩子们在走廊上唱起你的歌,那才是真正的摇滚。
别太在意录音的业余效果。
”电影《盛夏》中,列宁格勒摇滚圈大哥Mike安慰着小伙伴维克多.崔,初出茅庐的这位未来摇滚巨星,打一开始就有着很高的自我要求。
是啊,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最棒录音棚,显然是为人民功勋艺术家们准备的,没有腐朽堕落的西方资本主义,也就不会有为反叛躁动青年们准备的商业流通机制。
在赴俄罗斯世界杯之旅前,为避免手机音乐跨国版权受限,我提前从在线音乐平台上下载了维克多.崔和KINO乐队最初的两张专辑,《45》和《46》。
效果糟透了,干瘪的吉他和弦拖不起维克多诗意的表达,再说我也不懂俄语,于是在俄国一城城游荡着,渴望应景凝听的我,不得不按下了停止键。
不过相继亮相戛纳电影节和First影展的《盛夏》,却有着极其出色的声响和画面,清爽又悠远如每个人记忆中最美的17岁歌声,黑白却透亮似我们用梦境美化雕饰的最浪漫夏日。
故事开始于1980年代初的列宁格勒,从外到内的第一场戏,将时代背景交待清楚。
两个年轻姑娘爬梯翻窗,在演出策划人的帮助下,偷摸进列宁格勒第二摇滚俱乐部。
那是社会主义苏维埃常见的礼堂,有着屁股离席会弹起来发出噪音的塑料板凳,台上长发披肩的动物公园(Zoopark)乐队,在嘶吼着极富煽动性的朋克歌曲《你是垃圾》,台下的观众却在巡场管理员的严密监督下,只能用脚尖轻打着拍子,不敢晃动身子更别说忘情起舞,一曲告终,拍手致谢,如同台上卖力演奏的,是马林斯基剧院里的古典乐团。
摇滚乐迷们都记得有着Metallica、Pantera、AC/DC等金属名团出场的《1991莫斯科红场摇滚音乐节》,录像里面,黑压压的观众在振臂嘶吼,维持秩序的警察在用铁棍暴揍歌迷。
当然,这或许是剪辑故意制造的对立感,更有传言说,这场音乐节观众超百万,踩死32人,打死几十人。
苏联以1991年年底的彻底解体,更为这次音乐节及其传言增添了某种因果关系。
也以此反推回10年前,民谣旗帜维索斯基在莫斯科冬奥会前逝世,悲伤的群众接着听到其精神衣钵的继承人维克多.崔,对现状的愤怒却依然不能在摇滚现场得到充分发泄。
《盛夏》的故事时间段很短,几乎就是维克多.崔融入列宁格勒摇滚圈的第一个夏天,剧情也很简单,维克多与赏识自己的伯乐Mike英雄惜英雄,却也加上Mike的漂亮妻子Natacha,而发展出一段坦诚又纠结的三角恋。
双男主角中的维克多.崔(Viktor Tsoi),是苏俄爱好者熟知的摇滚英雄,对于中国乐迷来说,因为维克多与我们的摇滚教父崔健同姓又同是朝鲜族,就产生出一种巧合的神迹,而其实维克多.崔从出道时间上看来,远称不上苏联摇滚教父。
至少第二位男主角Mike,就更是列宁格勒摇滚圈的大佬级人物,虽然Mike的乐队“动物公园“也同样贯穿了《盛夏》始终,其后世影响力却远不如维克多.崔和他的KINO乐队。
如今俄罗斯很多城市的中心公园里,可能都会有着一座手持吉他的民谣英雄维索斯基雕塑,而维克多.崔却是出现在穷街陋巷最多的涂鸦形象,同样如电影中Mike所愿,大小城镇的孩子们至今仍抱着吉他在走廊上哼唱他的名曲《血型》,如同走入一个云南偏远乡村可能看到少年在弹唱Beyond的《海阔天空》一样。
世界杯决赛那天,我穿过叶卡捷琳堡列宁广场的地下通道,墙壁上画着维克多.崔,少年乐团恰在弹奏着电影《盛夏》的片尾曲——《夏末》。
墨镜与香烟、长发与鸡冠头、短袖与长裙,如若不是片中角色说着俄语,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好看的青年,是曼彻斯特的朋克或旧金山的嬉皮。
列宁格勒的摇青们,试图做出与西方也与苏联不一样的声音,可他们追逐着地下丝绒和David Bowie的唱片,跟上了从T-Rex华丽摇滚到Joy Division后朋的潮流。
他们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末日将至,也没有找到八十年代新一辈的集体价值,但与西方同行一样,追求着“和平与爱”,信奉着“艺术家不能被婚姻束缚”,偏偏放手让爱人去吻(暂时)更爱之人的,正是不该被束缚的艺术家Mike。
与我们推广西方摇滚乐的乐评前辈一样,Mike在陋室里翻画着专辑封面,查着俄英字典翻译着Lou Reed的歌词。
他借口工作,让Natacha与维克多共度一夜,坦诚而大度的表面之下,却是涅瓦河畔任雨夜折磨的伤痛身心;他邂逅一个从海参崴飞了大半个俄罗斯过来寻爱的疯妇,产生了与《猜火车》中雷登一样的幻象和一样的音乐——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去公园里喝杯桑格利亚,到动物园逛逛,看场电影,然后回家,多么完美的一天。
”电影中所有伴着简笔动画效果的幻想画面,全被一个墨镜解说男一一否认,“这不是真实的”。
列车上朋克与克格勃干仗不是真实的,演出现场观众和监督员一起跳水碰撞不是真实的,雨夜里的Perfect Day也不是真实的。
墨镜解说男是片中角色视野所不及的隐形缪斯,他听着Mike那些关于情情爱爱的布鲁斯,批判着“相较鲍勃.迪伦,俄罗斯所谓的摇滚一点也不关照现实后,世界上哪可能有抒情的英雄”。
电影中除了苏维埃礼堂和城市大家庭客厅外,最多出现的室内空间算是厨房。
这儿才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空间。
在白俄罗斯诺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采访回忆录《二手时间》中,苏联人民得“感谢赫鲁晓夫,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人们才走出公共宿舍,转入私人厨房,在那里臭骂政府……亲朋好友们一道,产生各种思想,天马行空的规划,胡扯的政治笑话……我们一起偷听维索斯基的民谣和敌台BBC……只不过大多数人不过是‘厨房里的持不同政见者’,在口袋里竖起中指。
”当摇滚小伙伴们只是在口袋里竖起中指时,音乐愈发成熟的维克多.崔却通过《我们想要改变》和《血型》等名曲,大胆制作和发行具有政治议题和无限传播度的作品,也让他从列宁格勒小伙伴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反叛的时代英雄。
当然,电影并不想讲述一位英雄的整个摇滚人生。
我们都知道,维克多.崔在1990年8月15日凌晨,在拉脱维亚因疲劳驾驶,而车祸遇难,年仅28岁;我们鲜少知道,电影中维克多那位伯乐、好友兼情敌的Mike,也在一年后的8月27日,因公寓里一个事故导致的颅内出血而去世。
而他们歌唱又抗争的巨大祖国,在四个月后轰然倒塌。
与去年另一部摇滚传记电影《Nico》相似,《盛夏》也只是截取摇滚英雄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去精心打磨。
不过与颓丧的Nico不同,《盛夏》的1980年代初,是维克多.崔最纯净最美好的时光,即便他整天听着颓丧Nico的地下丝绒。
影片结尾,一个夏天过去了,满腹的心头话儿也该讲完了,在一段关于诗意日常的城市民谣中,维克多吻别了Natacha,镜头转入次日清晨Mike夫妇关于浪漫和梦想的无聊对话,再转入超8录像中波罗的海海边的盛夏,那是维克多初识友人和爱人的美好盛夏,是全片中唯一彩色却失真的部分。
【 日谈公园原文戳此!
】对摇滚乐迷们而言,音乐传记电影总是看不够的。
刚刚斩获金球奖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用好莱坞笔法复刻了Queen主唱弗莱迪的一生;相较之下,去年入围戛纳主竞赛的《盛夏》却很逾矩,不去提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的那些传奇标签——他是个黄皮肤黑头发的韩裔移民;他在禁止摇滚乐的年代,创立了摇滚乐队“kino”(Kино);他用音乐为政治变革发声,成为全国年轻人的精神领袖,连戈尔巴乔夫都是歌迷;他年仅28岁死于车祸,被称作苏联解体前“最后的英雄”;今天,俄罗斯有他的纪念墙、雕塑和同名街道,民众游行时仍在唱他的歌……
无论维克多·崔本尊,还是《盛夏》电影的韩裔演员,都!
好!
帅!
电影只截取了维克多一生中最不起眼的片段。
在传奇成为传奇以前,或许每个切·格瓦拉都曾有一段《摩托日记》,而每个维克多·崔,也都曾有与青春、朋友和摇滚乐有关的《盛夏》往事,冥冥之中将命运改写。
80年代初,列宁格勒盛夏的海边,小有名气的主唱麦克跟朋友们弹着吉他:“盛夏 / 太阳出来了 我却被辞退了 / 没有钱 但有很多时间 / 我也不需要钱”,在苦闷岁月里,它像一缕清风。
毛头小子维克多·崔循着歌声找到他们,从此正式踏入了地下摇滚圈。
事实上,那段日子是难捱的。
苏联政治气氛一片肃杀,摇滚乐这种“美国毒草”,只能生长在地下俱乐部里。
当维克多在台上唱起叛逆歌词,巡查人员会严格监视,观众在礼堂中正襟危坐,不敢随节奏摆动;审查员赞美抒情歌曲,却批评维克多的歌是“臭水沟音乐”。
年轻人压抑着的躁动情绪,被电影用超现实的手法,在想象中呈现出来:火车厢里,他们跟思维保守的同志干架;小礼堂里,他们肆意地pogo跳水。
尽管其实——
影片中的讲述人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对话那时的维克多还不是大英雄。
电影中这个夏天,他才不想管什么审查员,也听不见外面的声音,一心只想创作音乐,唱出年轻一代的心声,也渴望一方小小舞台。
麦克和妻子娜塔莎的那幢集体公寓里,装着这群摇滚青年最纯粹的快乐:他们一起听披头士、齐柏林飞艇、地下丝绒和大卫·鲍伊,模仿和弦与嗓音;维克多做木匠攒了钱,和朋友们商量“先买效果器还是先买酒喝”;有时半夜排练,邻居唾骂他们是社会败类;娜塔莎在做饭和带孩子之余,开始听维克多推荐的歌;还有个朋友喜欢摄影,总拿着相机纪录他们厮混的时光。
毫不意外地,娜塔莎把从前对麦克的迷恋,移到了维克多身上。
但在一个轻轻的吻之后,这段夏日罗曼史戛然而止,维克多依然珍惜麦克这位音乐知己,娜塔莎也选择回归家庭。
借火儿引发的爱情现实中,维克多和麦克几年后相继离世,娜塔莎把这些夏天的秘密写成日记。
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在读过之后,才决心要拍这部电影。
无关政治议题的沉重、没有8点档三角恋剧情,《盛夏》只是一首动人的短诗,献给爱与自由。
20多岁的日子,就该用来追逐那些滚烫的、充满生命力的东西!
和故事里的维克多·崔一样,很多人后来都头顶着耀眼的title,在自己的领域里扬名立万。
但幸好,在青春年少时,谁都不可能预知未来的人生,十多年前的夏天,他们的生活中也只有朋友、音乐,玩乐队就是最肾上腺素飙升的事,那些时光同盛夏气味混杂在一起,成为私人的情感记忆。
在日谈往期节目里,我们也珍藏了一些滚烫的青春。
他们是:1. 野孩子乐队成员 /大理某业余毽子队选手 张玮玮 戳此收听:Vol.58 从河酒吧到白银饭店
2001年,张玮玮在“河”酒吧门口 摄 / 安娜2. 电影《大三儿》导演 佟晟嘉 戳此收听:Vol.146 我有个发小儿叫《大三儿》
3. 反狗乐队成员 / 前顶楼马戏团乐队成员 / 纪录片导演 / 著名电台日谈公园串门主播 梅二戳此收听:Vol.142 梅二的Ten New Songs(上)
爱电影,爱音乐,逛逛日谈公园吧。
苏联解体前勃列日涅夫的共产时光,受监管的地下音乐里诞生了后来被誉为苏联摇滚教父的维克托·崔,影片以帮助了维克托的Mike夫妇为切入,解构音乐并相对的进行时代还原,看似很大程度地在规避政治,但这里是列宁格勒与摇滚,是蒙住双眼蒙住天也要看见幸福的红布区,你看见堕落就是堕落,看见真诚就是真诚,《危楼愚夫》的结尾,放的就是维克托的《宁静的夜晚》。
重要台词1我代表摇滚俱乐部部门,对你们表达感谢2喂,摘掉你的眼镜,我从没看到过你的眼睛3苏联摇滚音乐家必须发现人性好的部分,并且扮演积极的社会角色4祖国为你提供教育,祖国教会了你,为了什么?
为了你可以建造房子,成家立业,然后种一些树,但是你们就像野兽一样尖叫”“性爱手枪才在尖叫,我在怒吼5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发生,如果发生就好了6你为什么想要拿起吉他?
7我认为写一首无意义歌曲是一种成就
我也是仅仅通过电影影像传递出来的维克多形象,那个时代的浪漫,以及我的喜欢,写下下面的诗歌。
最后面还有我截取的电影里的演唱原音。
LOVE.
盛夏 (2018)7.92018 / 俄罗斯 法国 / 音乐 传记 /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 刘台午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八十年代列宁格勒关于摇滚和爱情的故事,取材于前苏联真实人物维克多·崔,他是摇滚乐手、演员,前苏联摇滚先驱,一些俄罗斯年轻人把他称为最后的英雄。
很多评论认为这部描述英雄人物的电影格局太小,局限于小情小爱。
但是有比爱情更伟大的事情吗?
历史人物的头衔是后人赋予的。
在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维克多大概有的是时间进行爱情。
我也是仅仅通过电影影像传递出来的维克多形象,那个时代的浪漫,以及我的喜欢,写下下面的诗歌。
最后面还有我截取的电影里的演唱原音。
LOVE.
AT维克多,你赶紧脱去你的衣物,丢掉你那该死的害羞。
跳下来,跳下来,一起游泳,在水中,在黑夜里,拥抱着舞蹈。
大胆的跨越火焰,在荒野歌唱,接受众人欢呼,那是你的应得。
背上你的吉他,走过稀薄树林,接过一块西瓜,进入愉悦的盛夏。
你可真是牛逼!
“我的太阳,你看着我们。
”台下晃动的“我爱你”,迅速被撤下,当局限制了我们的热情。
但我们始终在台下跳动,脸上的愉悦永远合不上。
“祝我胜利吧,为我祈祷吧。
不要留在这里。
祝我胜利吧,祝我胜利吧。
”香烟,酒精,音乐,以及拥有赤热阳光的盛夏,让你在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遇见娜塔莎。
哦,娜塔莎,你看看,你看看你那移不开的爱慕的双眸,你心虚的看向旁边的爱人。
终有一天,你将在台下听着维克多迷人嗓音热泪盈眶。
维克多,一旦你背上吉他,你那忧郁的,低沉的浪漫就从扩音器中出发,抵达台下被束缚的听众。
尽情释放他们,他们此刻和你一样,在灵魂里上下左右摇滚。
你是个很酷的人,唱歌是最重要的事,爱情也是。
赤红阳光下,吉他,浪漫身体,和着摄像机一起记录你上下跳动的喉结。
盛夏,无数人将会为你尖叫,尖叫,只属于你维克托。
别忘了社会主义的光荣和骄傲,你是大胆的工人阶级。
暂时拿掉“这些没有发生”,向上蹦向上看,顺着歌声向上走。
娜塔莎,“我不能入睡,因为我的床在着火”。
维克托,你为什么在吻了娜塔莎之后离去?
那是你的懦弱。
你应该做出争取。
娜塔莎,爱情不能掺杂理性啊!
看,你们制造出来绯闻,而大家则要被迫向社会隐藏。
维克多,你经历了生活,一场长征,你们只会为了啤酒停下吗?
你说,“我的行为没有什么立场或者目的,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我行我素的去做,只要我觉得自己需要去这么做。
”
那么就在1990到来之前,尽情进行不雅的行为,欢呼,拥抱,亲吻,在唱出,“我的心情取决于我喝了多少瓶酒”之前,喝上足以能够脱裤子跳进大海的酒,然后,欢呼,拥抱,亲吻,以及歌唱摇滚。
“今天我为了自由,可以牺牲所有的一切。
”我记住了,“我相信每个青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也不必去教他们什么,我只能祝你们成功。
”我记住了。
走上天台抽支烟吧,维克多。
酒分两种,好喝的和不好喝的,摇滚也分两种,热烈的和不热烈的,加林和双曲线无比热烈,基诺无比热烈,动物公园也无比热烈。
维克多,接下来继续一起摇滚,拨弦,晃脑,停下来思考拨弦,晃脑,停下来抱怨拨弦,晃脑,停下来听小孩唱你的歌。
维克多,这边盛夏开始了。
▼/Leto.来自野生处👆这个音频是电影里演出原音,点击可以跳转,总共三段,以下是前两段歌词。
👇(00:00:00—01:57:12—03:54:23—07:38:04)盛夏,太阳出来,而我被辞退了。
没有钱,但是我有时间,而我也不需要钱。
盛夏,我在城里买了一份报纸,却找不到能洗下他们的东西。
所以,我要去买点啤酒。
盛夏,今天有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所有的事情都来一点,我们来玩耍,所以我是该离开,还是留下。
盛夏,暴徒能带着铁指虎,追求者他们的仇恨。
但是,我只是不在乎。
盛夏,裤子磨的只剩下线,我又出了另一根烟,漫步到河边。
盛夏,最近我听到有人说,有一颗彗星就要来了,将要把我们都炸碎了。
盛夏,盛夏,盛夏,盛夏…我的钱包空空,我的表现在六点,没有香烟也没有打火机,在我的朋友的窗户里没有光,有时间却没有钱,而且没有人观看,有时间没有钱,而且没有人观看。
突然之间,周围不再有人。
好像我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我想喝酒,我想要吃东西,我只想找到一处可以坐下来的地方。
-你要钱去买针但却把钱花在你朋友身上感谢上帝像你这样的人不会有孩子-盛夏,太阳出来了,我却辞退了我有很多时间,却没有钱但我也不需要钱-你在唱我们敌人的歌性手枪是工人阶级,他们不是敌人-懒惰是我最好的品质很多时候,我靠懒惰解决了麻烦-评价地下丝绒第一张专辑:我喜欢他们其实录得很烂这个事实-我们是用鼓点写诗的人-我们创造这个摇滚俱乐部,是为了展示摇滚乐并不是一个臭水沟但你们却把摇滚乐拖进了排水沟-苏联摇滚音乐必须发现人性中好的部分,并且扮演积极的社会角色-我们的歌批判了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八年级女孩》批判了滥交,《我的朋友》批判了青少年酗酒,《只有时间没有钱》批判了寄生虫行为-这对我来说很难见到你见不到你都很难
对于摇滚乐的认识是从一些旧的报道中,是1989年的王府井,是“眼镜蛇”“面孔”整装待发的时候,是“唐朝”“黑豹”“呼吸”最初的模样,还有后来的何勇、张楚。
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骄傲不逊写在脸上。
说起中国摇滚乐,他们便是最初的光芒。
今年夏天,马东带着《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昔日的摇滚男儿转眼成了丈夫、父亲,谈起妻女的时候满眼柔情,回到音乐的时候又充满了力量。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有些音乐过去这么久了,听起来还会热泪盈眶。
现在明白了,有些音乐不是好听,而是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们正年轻,就像刺猬乐队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
最近看了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作品《盛夏》,又叫《摇滚盛夏》。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的电影,也是关于爱情和友情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是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就像八十年代的王府井。
一位年轻的音乐家维克多·崔被齐柏林和大卫.鲍伊的音乐吸引。
和所有怀有梦想的音乐家一样,维克多·崔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写进摇滚的历史。
机缘巧合,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于是人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
作为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并不算是热门导演,他的作品也不多,在《盛夏》之前,还拍摄了《门徒》、《背叛》、《扮演受害者》、《尤里日》等电影。
《盛夏》拍摄于2018年,是一部关于前苏联的摇滚回忆,和众多音乐一样,《盛夏》中有对时代的记录,有对摇滚音乐的记录,也有对八十年代中一个个热爱音乐的鲜活生命的记录。
看完《盛夏》之后,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红勘演唱会的一些记录,那个年代真好,容纳了所有的疯狂和梦想,成就了永恒的记忆和不灭的希望。
所谓的怀念,大概就是怀念那个时代的一切,因为那时我们正年轻。
当然,摇滚乐在《盛夏》中除了作为背景音乐和声音之外,它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功能属性和意义象征:人物通过摇滚乐可以关联起特定生活空间中的动态行为。
在摇滚乐的节奏律动中实现自然隐喻体现生命历程。
以摇滚乐为纽带书写所处环境和时代的特点。
摇滚乐和画面的组合唤起人们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向往。
所以,《盛夏》绝不仅仅是一部“摇滚乐”电影,它包含了这四种不同的功能属性,将其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前苏联八十年代的摇滚记忆。
摇滚乐和行为:在电影中,直接受到摇滚乐影响的是维克多·崔,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开源于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在老牌摇滚乐队的指引下,维克多·崔走进摇滚乐的高墙内。
一半是梦想、一半是激情。
试图冲破社会规则的苏联摇滚,肆意挥霍的青春和肉体,摒弃了所有和摇滚相关的标签,通过更加纯粹和直接的方式来表现苏联摇滚的力量。
同样,受到音乐指引的还有维克多·崔遇见的麦克和他的妻子娜塔莎。
他们的相遇犹如电光石火,让音乐的感召成为一种灵性的体验。
如果此阶段的音乐是旧的历史和新的时代之间的分界,传统的苏联音乐已经被全球化的摩登时尚和自由摇滚裹挟,维克多·崔、麦克和娜塔莎他们的经历和情感便是苏联摇滚时代里的故事主题。
无论是致敬翻唱还是MV式的拍摄手法,他们和音乐的故事都注定被写进历史,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并没有在电影中控诉时代,但在这样的背景中,很难不让人忽略电影的政治背景。
在电影里,摇滚乐已然不是一种稳定的意向,而是从整个前苏联文化内部生长起来的文化元素,是前苏联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因此而决定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和选择。
摇滚乐和隐喻:摇滚乐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力量,和其他的音乐类型不同,摇滚乐代表着反叛。
在这反叛的外衣下,摇滚乐又给很多故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背景。
在摇滚乐中,可以窥探到不甘寂寞的少年在音乐中燃烧青春,可以窥探到隐藏在俱乐部的烟雾缭绕中的梦想,可以窥探到用音乐的方式进行疯狂的发泄和反抗。
摇滚乐,成就了苏联摇滚乐之父维克多.崔最美好的时光。
电影中,摇滚乐代表着一种隐喻,比如对当下政治的隐喻,对社会禁锢的隐喻,对无趣生活的隐喻。
这些隐喻是电影更深层的部分,也是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
我看过很多借音乐之手来批判社会的电影,有些因为过于直接而落入俗套,有些因为角度刁钻而沉入历史。
《盛夏》在隐喻上拿捏的恰到好处,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对一个特定群体的描述,实际上内容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内容。
爱情、友情、理想、抗争、选择等等,是年轻人的精神群像。
电影没有刻意表达导演的政治观点,所有的隐喻都埋藏在音乐里,透过音乐,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一代真实的渴望。
摇滚乐和时代: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人维索茨基病逝。
此时,在圣彼得堡,维克多·崔和他的音乐正在走向舞台。
历史就这样不经意的承前启后,前者是记忆,后者是当下。
前后交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遗憾和可能。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所以每个时代才有每个时代的意义。
只是在八十年代的前苏联,摇滚代表的反叛力量是最璀璨的注脚。
摇滚乐之所以特殊和时代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就像八十年代北京,中国摇滚崛起的年代。
八十年代的前苏联,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境。
摇滚乐是一个时代的风景和符号,它注定成为那个时代永远的名词,不管后来的歌者如何演绎,都无法超越那个时代。
因为那是一笔定格在历史中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精神状态。
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体验和获得都太容易,所有本来存在在生活中的激情都被网络冲散了。
我们在网络上寻找志趣相投的人,通过文字和情绪来度量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在那个遥远的八十年代,一切都是面对面,爱或者不爱,都是面对面解决的。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那么多的时代故事,或者说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部电影的节奏和氛围,苏联摇滚青年的八十年代,对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
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环境不同,这也使得《盛夏》多了一种不一样的表达。
摇滚乐和怀旧:音乐和怀旧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实不单单是摇滚乐,今天听李宗盛、林忆莲、王菲等歌手巅峰时期的音乐依然是怀旧。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怀旧,并不是那些音乐有多少,而是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们正年轻。
看完《盛夏》之后,大致了解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苏联,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波动。
九十年代初,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盛夏》其实也是时代的挽歌,它记录了八十年代最后的疯狂,所有的反叛都意味着新生。
那时正年轻的人如今也已双鬓斑白,对他们来说,那个动荡的八十年代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
光彩照人的摇滚乐手,青春率性的自由表达,躁动的诗意,止乎于礼的怦然心动。
麦克的妻子娜塔莎说,“我想吻维克多。
”麦克说,“那你去啊。
”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消解了爱情的神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有了另一种表达。
而这一切,都只发生在八十年代的《盛夏》。
写在最后:音乐结束了,激情和反叛的八十年代也结束了,留下了维克多·崔和他的音乐。
就像无数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历史阶段一样,包裹着很多年轻的生命,让他们熠熠发光,然后又带着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留下无数故事和传说,成为后来者的谈资。
美则美矣,充其量只是一支超长版的MV。
更讽刺的是,这部描述前苏联摇滚教父的音乐传记片里没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苏联地下摇滚乐曲,反而是七八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作品充斥其中让我大饱耳福(David Bowie、Lou Reed、Iggy Pop等等如雷贯耳的大牌)。
也许导演并不打算拍摄一部传统的传记片,只是想透过音乐这个元素来还原八十年代初期苏联的社会环境气氛。
好几段长镜头场面调度精彩,开头几名女生偷摸进入演唱会的一幕就是相当精彩的示范。
导演用流畅的跟拍长镜头迅速推进叙事,同时揭示当时压抑的政治气氛,台上是激情演唱的歌手,台下是禁止站立欢呼的观众。
之后数段幻想情景及涂鸦动画的演绎,尽情刻画出当时青年人不畏强权,内心叛逆的反抗精神,比如在火车上斗殴以及演唱会舞台上下玩成一片这两段最为显著。
然而,这种比较廉价的MV表现手法明显打乱了叙事的节奏,令情节变得空洞涣散。
此外,故事的切入点有点出乎意料,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外情三角恋,令整部作品的格局在后半段逐渐收缩。
前半段精心营造起鲜明的时代背景气氛逐渐消散,压迫在青年音乐人身上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似乎踪影全无。
回避特殊时代背景而回归人物情感纠葛的手法不算创新,但是这种过于隐晦的政治隐喻又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反思或批判效果。
这跟好莱坞那一类多愁善感、无伤大雅的音乐爱情剧又有什么区别呢?
暑假看的俄罗斯某新锐导演的新片 创作者好像把对当时zf竖起的中指隐蔽在所有乐队演出场景中 看演出听音乐不是为了借机宣泄也不是为了寻找慰藉 而是求生存 每一排座椅下按耐不住而抖动的双腿都是对被虚化的政治的蔑视与反叛 是艰难游动在压制环境下的有限自由 被彷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享受 只是我以为那种变态般的桎梏只存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 直到今天看到网上视频中那些女孩子的遭遇 脑中浮现三个字WHY 稍微冷静之后其实觉得 对于发生地点与时间的震惊也不至于惊讶到不敢置信 让人寒心 生在红旗下 摇滚你mb
入圍坎城影展的俄羅斯電影《盛夏》(又名《夏》),講述前蘇聯時期重要的搖滾樂天團Kino,其主唱維克多崔在未成名前的故事。
這部改編真人真事的自傳式電影,把鏡頭鎖定在80年代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的時空背景,談論那個年代的青年、愛情、困境、對政治的不滿,還有對自由與新潮流音樂的渴望。
我喜歡這部電影以大量劇場形式手法拍攝,導演是俄羅斯果戈里劇院的藝術總監,在這部電影中完全可見他不厭其煩的排練痕跡,所創造出的流動與流暢感。
更不用說佈燈、色溫都完美體現那即將瓦解的「最後安定」的氛圍。
全片以黑白方式進行,中間不時穿插超現實手法,及類MV的片段,完全展現導演收放自如的功力。
唯一的小問題是,大量80年代的世界搖滾知識貫穿其中,對於我這個大外行而言,看的有點吃力,以及很難進入那「興奮」的情境中。
此外,導演把重點放在二男一女之間的愛情、友情糾葛,有點模糊了這位巨星成功的主要敘事脈絡。
所以,看完後我有點不明白俄羅斯歌迷至今愛他的理由是什麼?
但整體來說,這部電影仍然是水準之上,更讓我認識了這位擅長演唱鄉村歌謠風的輕搖滾,且受俄羅斯青年追捧的重要歌手也是韓國後裔的維克多崔。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這部電影導演,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因為在果戈里的一個作品(就是之前我看過的電影《白烏鴨》舞台劇版本),內容涉及同性戀及叛逃話題,被當局軟禁至今。
不但差點無法完成這部電影,更在該片入圍坎城影展時也無緣到場。
#電影中展現了那個年代的相知與相惜#最黑暗的時代卻也是最光明的時代
视听上的花招和叙事太割裂了
主要人物维克多崔形象没有成功塑造出来,但是Mike这个人物形象却很丰富,所以这有可能是一个年代的传记而不是个人。Mv卡通画风与摇滚乐的几段都很有意思,不过在片里致敬了lou reed,bowie...这么多人,但为啥我感觉电影里弹出来的吉他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和弦...
流畅的运镜一如影片中的人物般充满活力,几段MV式的插入令人惊喜,三个主角之间的chemistry也挺好,but I expected more
影像风格很迷人 但是看了半天 除了一些政治面像 其他不知道到底在说啥 所以说 代入感实在是太重要了…这要是比较熟悉的乐队的话一定会很燃…
应该是评委会大奖水准。跟柏林的多甫拉托夫有一比,尤其是房间内部的群像和复杂调度,基本就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过同样是讲极权体制下的艺术,这一部要有趣的多,更不用说三角故事有多暧昧动人暗流汹涌了。结尾轻微拖沓,粉笔画式的卡通还有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看好这个导演!
有些厌烦 对那些名曲mv都感到厌烦
三星半 很喜欢这种叙事 从psycho killer开始就无比期待着银幕上出现线条!跟着抖腿就是了!爱情以为很糜烂但是很清新!喜欢这种调调!只能坐着看摇滚的抗争在我朝实在是太熟悉了!
feel nothing
想给火车那段手绘镜头和拍立得取景框及滤镜打5星,仿佛是nomo推出了摄像功能。前1/3挺好看,虽然这群年轻人一会自称摇滚一会自称朋克,而他们的行为又像嬉皮士。可惜没有剧本支撑,整个电影很快滑向散架,格局越收越小,摇滚味也越来越淡,手绘风到最后宛如台湾独立小清新MV,着实尴尬。更值得震惊的是,导演还用一场狗血三角恋将几个主角出场时的好感一一败光。
也许因为是戏剧导演出身,Kirill在《盛夏》中并没有将所谓“电影性”视为准绳恪守,这再一次证明能够引起观赏愉悦的影片,并不需建立在特定的语言规范上。Kirill近年和俄罗斯当局的关系紧张,前一阵也是因为欧洲剧圈的声援而开始关注他,没想到拍出来的电影却如此真诚而轻盈,音乐间缠绕的情感如此克制(比含蓄让我想起《冬之心》)。拍摄于2018年的影片,黑白也是一种怀念和追悼吧——揭开严苛的zz环境,尚有如此鲜活自由的灵魂(运镜太优秀啦
第一个第二个mv,还有“这没有发生”让我觉得还挺惊喜,但总是这样还没有新意我就审美疲劳了。除了最主要的故事看明白了,其他小故事因为脸盲分不清人几乎都没看懂。我不是一个爱音乐的人,更不是一个爱摇滚的人,这部电影没让我这个完全外行对这一段故事产生好奇,可见这不是拍给我看的电影。误打误撞看了它,给摄影两星。
说是两小时长的MV并不夸张,然而这种让人非常享受的精疲力竭感却十分恰当。长短镜头接替而成的节奏感极好,只是在必须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情绪出口时一切挑得太明确小有失望。
拜托,这不应该是小清新治愈系,是黑山羊精神的坚硬对抗!!!
FIRST最后一场,用做闭幕式电影真的适合。这个盛夏,终于随着电影而落幕了……
后五十分钟快进,效果出乎意料的空洞,男主的脸索然无味,阴柔使人出戏,尴尬的年代还原。首先要拍Viktor Tsoi这样级别的人物就具备了极高的难度,这样一部片子绵软无力,聊胜于无,当MV都不为过瘾。КИНО是对历史的隐喻,期待有能与Viktor本身艺术水准或重要性匹配的作品。
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都有一个崔姓摇滚教父,好有趣啊。这个资源一有脏字就消音,不知道是原版就这样吗。
没看下去,太矫情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is holding hands.
模拟黑白的质感太差了
音乐消失时,节奏性也随之而止,并再度使用字幕卡强力扼杀观众的“在场感”。即便动画特效段落足够精彩好玩,也并没有能够作为整体性元素融入到全片的氛围之中:割裂而非补充。隐约觉得本片是某影评人近年的最大错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