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人物传记,虽然不无改编美化痕迹,但是基于历史人物原型拍摄的沙漠女王,依然在女性典范上给予女观众一剂清醒良药。
电影里的女主,博学、独立、勇敢、自信,即使多次坠入爱河,也从来没有被男人控制过思想意识。
首先是自己足够优秀,毕业于牛津大学,精通文学诗歌,因此有足够的底气自信。
当被第一个男人爱上之后,能迅速get到心意并且予以反馈,互相爱慕喜欢,也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
然而在收到父亲不同意的回信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男主,当面请求父亲同意。
即使是爱的男人,也无法左右他回家的心意,最后死的有点突然,但也为女主开挂的人生奠定基础。
从此,女主不再想着谈情说爱,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自我追求上。
认真的女人最美丽,就在女主一心一意专注自我理想的过程中,散发的迷人魅力难以避免会吸引一个又一个男人,即使有妇之夫也难以阻挡地沉沦其中,不择手段地想献上自己所能贡献的力量,为女主偷来一匹好马,送上一箱好枪,无视妻子的感情。
女主的自信还在对于感情的敢爱敢恨,即使知道对方是有妇之夫,也没有压抑隐瞒自己爱的反馈,在沙漠里为男人写下一封又一封信,一本又一本日记。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第二个两情相悦的男人也死了,导致女主更无心思谈情说爱,全神贯注搞事业,凭借着高超的双商,在动荡不安的沙漠里赢得一个又一个人的尊敬。
优秀的女性当然不会缺少男人的青睐,但是她们还是足够理智与清醒,不会因为男人的垂怜就全身心依靠,仍然不断学习和努力,发挥自己智商与情商的能力,在追求自我的人生成就上不断前进。
所以,优秀的女生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具有男性的理智,恋爱只是和呼吸、吃饭一样重要,但不代表全部,也没有必要为了男人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尤其是在自我条件还这么优越的基础上,更不能浪费双商,毕竟大部分男人是配不上拥有这么美好的女人的。
如果说看一部女性电影对现代女性有什么启示?
想想主要还是不要太把男人和恋爱当回事吧,有讨好和猜疑男人的时间心思,不如花时间充实自我,思考人生梦想,专注实现自我追求。
另外,爱情来的时候也不用逃避。
一个优秀的男人会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秀,也会为了对方变得更好。
女人总是需要爱情的,有了爱情的滋润人会变得年轻、美丽、性感、柔美,但是这指的是优秀男人给予的好的爱情。
如果没有运气遇见好的爱情,从精神领域获得满足也是可以的。
在那一片只有自己知道的王国,做自己的女王,无需迁就,不用自卑,懂得享受,深得其乐,最终开挂的人生都是靠自己实现,男人不过是点缀!
似乎每一个女权主义的标志或是引领者都没有得到幸福的婚姻,到底女权主义影片是在歌颂女权者,还是暗中冷讽热嘲他们/她们,这也许都不得而知。
然而,她们都邂逅了动人的爱情。
就像影片中只有亲身深入阿拉伯沙漠之中的Bell才真正了解这个地方,这也给予了她对于发生在那里的未来的远见,她也因此在一战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局势中站有一席之地。
但这一切都始于初次邂逅的爱情的灰飞烟灭和悲痛欲绝,似乎在任何人的女权主义视角,爱情和功名都是水火不容的。
可至少影片没有那女权主义的偏见强加在浪漫主义之上,诗 似乎从来都是Bell最好的挚友。
影片随很清晰,不做作,但看到最后似乎又再次勾起我的揣测,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大国沙文主义的记事簿吗?
《沙漠女王》很显然,电影说明白了一句话,给了一个特别新也特别好理解的定义:女人,之所以称为女人,就是因为她能够做到男人做不到的事!
当然,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做饭的女人多,但是顶尖的厨师到底还得是男人;而这个时代为什么女性领袖越来越多。
因为男人政客本来就多,能够成为“为男人所不能为”的政治家自然就反而少了。
为什么主人公格特鲁德•贝尔被称为“沙漠女王”?
故事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覆灭,沙漠里的阿拉伯国家开始四分五裂,英法各国开始谋夺控制这些地区。
而贝尔因为在中东地区学习语言,翻译文学作品,进行考古工作。
而且因为对沙漠的兴趣,使得她甚至走完了阿拉伯人自己都没有走完的版图,她的阅历,她的学识,她的背景(出身贵族,又有亲戚担任外交官,而后又与一名英国外交官恋爱),使她帮助国家,也帮助中东地区的小部落建立起国家。
而且最终死在巴格达,至今仍受到当地人的怀念。
一个女性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切?
首先是她的学识,还有她的见识。
我们认为学识是女性婚姻的障碍,何况在那样的时代。
的确,贝尔的母亲也这样理解(你不要因为你的聪明才智吓坏年轻男人),甚至要她在舞会上保持微笑不要开口。
就因为她的学识,她不会像其他的闺中女性一样,听着见过世面的男人胡乱吹牛就信以为真,心生爱慕,而是当场拆穿(因为贝尔熟读地理,知道哪里有什么动物,哪里没有什么动物);因为她的聪明,当舞会上那些自命风流,又极其的低俗的男士,试图像勾引无知少女一样对待她时,却遇到了她的无情嘲讽(男:格特鲁德……我很想和你出去。
贝尔:去哪儿?
巴黎?
印度?
埃及?
男:外面有个谷仓。
贝尔:你的意思是在干草上?
男:我们离开几分钟没人会注意到的。
贝尔:你的意思是出去通奸。
男:是的。
贝尔:就像是在地里的牲口那样?
男:是的。
贝尔:阿诺德•朗西,我都不了解你。
但你看起来像头牛一样)。
因为学识使得她不至于像其他姑娘一样犯傻,于是她走出了家门,因为父亲不让她去牛津大学读书(估计那也是时代使然,没有什么女性读大学),她却坚持要出去见世面,她去了德黑兰大使馆,找他当大使的舅舅。
在那里她也认识了使馆里的一个小伙子,可惜小伙子是个赌棍,而她的舅舅和父亲都明白这样的人不是好对象。
这段爱情失败,使得她能够继续坚持像男人那样,出去外面闯荡世界。
其次她的探索。
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越走越远,甚至跑到了男性都不敢涉足的异域,也许她是有意为之。
正如她自己的话所言,三年后,我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我的本质,我的内心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沙漠。
一个女性怎么会变成如此?
毕竟每个女孩子都有其天性,对于恋爱生活的向往。
原来是倒霉的初恋,还有不得善终的第三者(她和一名已婚的大使相爱,但是大使却先她而死,没有实现爱情的承诺)。
因为她不顾一切危险,敢于在异域沙漠里穿行,敢于在有强烈性别歧视的国度里探寻。
以至于她走过阿拉伯人自己都没有走过的路,到达阿拉伯人自己都不熟悉的部落。
因为这一切,使得她能够得到阿拉伯人的尊敬和信赖,成为英国政府与这些部落联系的纽带,能够成就一番别人做不到的事。
因为她比阿拉伯人还了解阿拉伯的领土,她知道了原本的土耳其“领袖”,已经被刺杀,而后其继承人又一再地被暗杀,所以,没有什么人能够支撑大局。
阿拉伯大陆必然四分五裂,新的部落必然崛起。
所以她支持这些部落形成王国,这样子其实也符合欧洲的利益,再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可以与英法匹敌了。
最后是她的独立与自信。
因为她有那样的学识和见识,还有那样的阅历以及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还有当地人阿图作为追随者)。
所以,她不仅拒绝当政府的特工,也拒绝了阿拉伯埃米尔国王的求婚。
(英国领事怀利对贝尔说:贝尔小姐,我叫你来,我……贝尔说:没有人能叫我来。
怀利:我是……邀请你来。
贝尔:听起来好多了,让我们直入主题,好吗?
怀利:你勇于冒险,我并不倾向于这样做说的,委婉些,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入,如果你将你的好奇的事情做的更系统些的话,这会对国家相当有价值的。
贝尔说:什么意思?
怀利:你将是我们情报机构在广阔区域里唯一的间谍,总之……贝尔:不!
怀利:直接拒绝?
贝尔:是的,直接拒绝。
我不为任何人工作。
怀利:那么是什么吸引你去贝都因的呢?
贝尔:这是你和你的世界无法理解的,这是他们的自由,这是他们的尊严,这是他们生命的诗歌,祝你过得愉快怀利先生!
)(当贝都因的国王埃米尔自以为是地,要迎娶她时,她只是委婉而又强硬地说:很荣幸见到你,可是,我已经结婚了,和一个英国领事。
这会给一个男人和他的国家带来麻烦的。
)尽管贝尔最终没有赢得婚姻,但是也曾经有过爱情,何况她的人生已经被定位为“沙漠女王”。
17.2.10
貌似这部电影评分不高,可我看到的是:圈养天鹅和鹿的美丽英国庄园,充满异域风情的大使馆,铺满鲜花花瓣。
女角们的衣裳:细皱褶高领连衣裙,白色绣花蕾丝裙,中东特色绣花袖口。
干净又可爱的白色骆驼,女主漂亮的手写英文字,沙漠特有的景色。
初恋男主角沙哑性感的声音,合二为一古银币浪漫爱情信物。
细节很漂亮,撇去跳跃剧情和理不出女主为什么信仰在沙漠游走的动力外。
我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有哪个演员单靠绽放给高贵冷艳女主角应该深情实则猥琐的微笑毁掉一部时代史诗之作的演员的话,那非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莫属,柏林电影宫里频频的满场笑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的女性版的“阿拉伯劳伦斯”的故事背景下,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探险家Gertrude Bell在失去了付兰兰饰演的 ,这个引领她进入阿拉伯自然与文化的初恋之后,激发出她探索阿拉伯世界的欲望,在一连串的中东外交式探索之后,成就了一代“沙漠女王”的声名。
不知是已经在荧幕和个人生活的喜剧和出位路上走得太远,还是他太过现代感的脸庞失去了时代感的原因,在与妮可·基德曼爱情故事的对戏中,他失去了所有的魅力,所剩下的只有他布满脸庞的喜剧效果,这与电影所要表现的严肃史诗性完全不符合。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部本来应该成为赫尔佐格六年来首部剧情史诗佳作的电影完全毁在了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的选角上。
前半段的爱情故事,不管是他带着Gertrude探索阿拉伯世界自然美景的唯美桥段,还是两半古钱币组合所表达的爱情忠贞誓言,随便换一个拥有真正英国口音的演员来表现都实在是更合理的选择,弗兰科的谈情说爱在天生自带华贵气质的妮可对比之下就是个耍戏的猴子,精美的台词用他不怎么熟练的英国口音讲出来,时代感差了真不是一点半点。
反观妮可的表演,中规中矩。
从二十多岁的“沙漠女王”演起,驻颜有术的妮可不费吹灰之力;华贵厅堂与壮阔沙漠间游走的气质女探险家,常年自带高贵美艳光环的妮可往那儿一站就可以了。
可依然,太过完美的脸庞没了假鼻子来遮美,妮可阐释的角色在美丽之下的深度永远也出不来。
赫尔佐格带着六年来的首部剧情长片而来,也在好莱坞风格电影的路上越走越远,历史史诗的题材,星光闪耀的卡司,让人不再认识那个会在热带雨林雨林拍摄陆上行舟的疯狂导演,只在依然一意孤行,勇于实践的主角,依然流畅的运镜调度上,才能找到一丝往年大师的风采。
我觉得女主一开始就是小孩子的顽皮是驱动力, 遇到第一个man以后诗歌,远方, 羊群, 山峰, 沙漠,星空, 溪流, 反正不是吃的真正开启了一个少女的心。
爱的欲望和冲动。
在无法改变的失败加上自己倔强的性格形成的不是更加容易走出失去爱人的低谷, 相反这样的性格在恐惧再次受情伤的情况下更是愿意选择逃避寻找相同替代。
勇敢的是人最后选择了去沙漠旅行,各种沙漠各种走。
天生的勇气和胆量贯穿始终, 我觉得这种勇气不是被困难逼迫的狗急跳墙的勇气, 而是那种天朝上国出生就有的优越感的勇气。
是发达经济体和文明对落后经济体和文明的天生碾压式的心理胜利生态位。
姐姐真漂亮!
所有问题的解决的都是先理解,最好是感同身受。
英国的冬天的冷峻的画面和中东沙漠热的画面都是对理解的诠释。
如果是因为期待另一部经典的女版阿拉伯劳伦斯而入坑,那还是趁早关掉电影吧。
维基百科都比它精彩。
在B站上发现资源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事先完全不了解Gertrude Bell这位与劳伦斯共事的英国女性的传奇故事。
于是上网百科了一下,发现她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旅行家之外,更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中东政治秩序的塑形者之一,无论从帝国政策研究还是八卦野史的角度来讲应该说都非常有料。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有名的荷索,据说擅长对政治历史及其背后人性的书写与思考(尽管我没有看过他的作品)。
虽然看到海报上的妮可基德曼心里闪过了一丝不详的预感,但还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找来看了。
然后是极大的失望。
首先,在选角上,女主角Gertrude及其第一任情人都是英国人,导演却找了澳大利亚人妮可和美国人付兰兰演绎。
为了号召力也就罢了,可是麻烦你们拿出点演技好吗!
妮可美美美但是完全走不了内心戏,付兰兰鉴于在都比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已经无法正常与女演员谈情说爱,每一个带着褶子的笑容都让人十分出戏。
好的,我们著名的劳伦斯总算是正经英国人出演了,可是,这个英国人是嫩牛五方啊!
原谅我五方,我知道你很努力,也知道你不只是一个能演英俊吸血鬼的偶像男演员,可是,你把劳伦斯演成一个小混混了你知道吗!
他再特立独行也不是这种画风啊!
观影的我表示非常的难以消化。
其次,是人物。
可以说历史上的Gertrude是一个非常鲜活、饱满的女性形象,她的丰富学识、远见和胆量都是当时及之后的女辈翘楚,无论是大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制定上还是阿拉伯政治与部族关系的纵横捭阖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这样一位女性的形象,在影片中却变得非常扁平化,所有的智慧、远见、坚韧、野心与外交技巧等都消散在与两位男主的爱情纠葛和美轮美奂的大漠风光之中。
即便是日记旁白也以沙漠之美和爱情之折磨为主题,完全没有充分表现以Gertrude视角所看到的贝都因人政治、社会、文化及在此影响下她本人世界观的形成与变化。
如果说妮可饰演的Gertrude是一位沙漠中的无冕女皇,那也只是一位因有美丽外表而在漫漫黄沙中脱颖而出的一抹亮色,仅此而已。
最后,是剧情。
当然,Gertrude的人生角色有作为考古学家的一面,有作为作家、文学家的一面,也有作为政治人物的一面。
我承认前两方面对于了解她的传奇人生十分重要,也可以说是奠定了她能够为英帝国中东政策与外交服务的阅历基础。
但是,出于私心,也出于我的基本判断,Gertrude的政治人生如果说不是举足轻重的,也是了解现代中东的形成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部Gertrude Bell的传记式电影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将笔墨大量的浪费在描绘沙漠风采、考古奇迹以及冗长的谈情说爱能给影片带来怎样的深度?
即便是突出Gertrude作为旅行家的一面,她所眼见耳闻的,也不只是德鲁兹人的能歌善舞和阿拉伯市集的热闹风光吧?
电影中的Gertrude得出Ha'il的Rashid家族即将走向没落的结论之前,她甚至都没有走出过Emir用来盛情款待她的那个小房间;Rashid所领导的部落究竟处于怎样的境地,Ibn Saud家族又对其构成了怎样的威胁,这些Gertrude在其旅行中为英帝国收集的情报都只用一句旁白带过,简直莫名其妙。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最感兴趣的Gertrude在缔造现代伊拉克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对Faisal当上伊拉克国王并帮助其治理王国的部分也只在影片的结尾稍作提及,更让人觉得前面的两个小时实在是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呈现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
全片看完我也是佩服自己的忍耐力,几次想拍桌而起几次要快进。
现在想想花时间写这篇吐槽都没有必要,然而已经写到了这里......大概也是太憋火。
这学期在上现代中东历史的课程,以历史学的视角细致的了解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文化和思想,才更深刻的体会到它的包容、复杂、微妙和挣扎。
这些都是域外人民需要动用想象力和谦卑心去理解和接纳的东西。
本以为随着中东得到愈发多的关注,会有更多认真描绘其历史与人民的作品出现;现在看来,西方对中东的凝视可能仍然停留在一种好莱坞奇观式的探寻阶段。
茫茫的大漠,异域的音乐,驼铃的作响,戴着头巾的妇女,这些是中东,但也不是中东。
作为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果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描摹与勾勒,又怎么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价值。
何时才能像历史上的Gertrude一样,真正的放下姿态,俯下身体,深入地走进当地的社会与政治文化生活,可能是很多人对时下文艺界、传媒界所一直抱有的问题。
主人公格特鲁德•贝尔年轻时就是离经叛道的少女,因不满贵族式的包办婚姻,只身来到伊朗德黑兰,并相遇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爱人,年轻英俊但是无财无势的外交官亨利•卡多根。
在瑰丽而充满迷幻色彩的德黑兰,一个彬彬有礼又精通波斯语和古典诗歌的男子,的确很容易让人爱上,从而证明了,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是多么的重要。
也许是为了映衬格特鲁德从一个逐梦少女到探险家的转变,这段初恋拍的格外美好,一起骑马、读诗、交换信物到带她到常去的悬崖下述说孤独,到寂静之塔看秃鹫啄食尸体。
之后分别,像任何一个贵族小姐和落魄青年相爱的结局一样,格特鲁德等来了爱人的死讯。
而后格特鲁德回来那一片沙漠,游历、勘探、记录当地人的生活,便是片头中一行骆驼悠游在无边的大漠里,风尘仆仆的女人坐在骆驼背上,风沙模糊了她的面容,当她停下休息是,面前的桌上总摆着一模一样的两杯茶。
她无法遗忘,也就无法停止脚步。
<图片1>格特鲁德穿行在沙漠里,路过不同的部落,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又重新拥有了爱一个人的能力,但却没有办法停止流浪的脚步。
一旦像雄鹰一样张开翅膀,看到过天下偌大,再想回到矮檐下做燕雀,千难万难。
她第二个爱上的男人死在了战场上,而后格特鲁德终身未婚,她一生波澜壮阔,却从没有得到幸福,她所爱过的人都以惨烈的方式离开,让她失去了对爱的信念,就像是她乍闻噩耗是打破的杯子。
之后便是作为外交官的格特鲁德,她在开罗、巴士拉和巴格达等地与穆斯林高官碰面,成为大英帝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桥梁。
片中的两处转折,从少女到探险家,从探险家到外交官,特别是格特鲁德从抗拒的态度一下子转变成政府官员,交代有些模糊,她如何成为沙漠女王,肯定不只是骑着骆驼晃一晃,好在妮可十年如一日的美貌,笑容恍如少女,几乎以为是几年前的片子。
故事的最后阿拉伯的王子问她为何如此喜欢他的国家和人民,格特鲁德说那是因为她仆人的阿图的妈妈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我真是理解不了外国人的逻辑。
有很多诗歌都在歌颂爱情,但是喜欢很难描绘,对一方土地和人民的喜欢,原因也许就是喜欢本身。
这绝对是第一次我用一整篇文章的长度去吐糟一部电影。
影片前半部分是讲格特鲁德和初恋相爱的故事,按道理他们俩从刚开始的气场相同到后来的谈到诗词歌赋再到两人骑着马看不一样的风景很浪漫啊,但是由于双方演技问题(后文会展开讲述)和某些不合理情节,这个故事怎么看怎么都像是暧昧。
格特鲁德和亨利独处的时候,都是格特鲁德主动去靠近亨利,比如挽着他靠着他吻他,女生主动点没问题啊,但不要这么主动好不好?
虽然格特鲁德的条件比亨利好,但明显是格特鲁德的格局低一点。
两人爬上天葬的塔,碰上了秃鹫,想接吻但觉得应该找个安全的地方,亨利居然跑在格特鲁德的前面,Sorry,难道不应该让女生先脱离危险吗?
就算你跑在前面至少也应该拉着女生的手吧,从塔里出来后跑得比女生还快,期间居然也没回头看女生掉队了没有。
你这叫喜欢人家?
在格特鲁德到来之前,格特鲁德的妹妹喜欢亨利,还给他写了200多封信来着,用央求的语气让他表演魔术和戏法,这就是在跟亨利说“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我喜欢你”啊。
但从剧情来看,亨利虽然不喜欢她但没有拒绝她,装傻充愣地和她们两姐妹相处。
这不就是妥妥的渣男一个,你不喜欢人家你倒是直说啊,耗着表现你的人格魅力吗。
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上两人身份悬殊,工作之外的晚上私会应该是容易招致闲言碎语的。
但是亨利就是没有想过要维护女生的名声就擅自带着梯子爬到格特鲁德的房间。
发生关系前跟女生说“男人为了娶女生,会先犯个错误”,发生关系后,又说不想大使馆的人知道他们的关系,前言不搭后语的,你是在逗我吧,一会说想娶人家一会说不想公开。
另外,这场戏的男主是忘记刷牙了吗,一笑一口大黄牙,差点看不下去。
后面的剧情提到亨利是个大赌徒没有家底,但这事没跟格特鲁德说过,真想和人家过日子的话早坦白了。
再说演技这回事,影片里格特鲁德在沙漠探险,先后拜访了三个地方,她在沙漠和当地的高官交谈,不论语气神情肢体动作给我的一大感觉就是作和浮夸,故意用累得喘气的语气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她透露出的信息是:我很厉害,你们都应该看着我),眼神也没有表现力。
最后和埃米尔会面的时候,她应该是通过眼神和坚定的语气去显示出强大气场,离开的时候也应该是如此,但除了前文提到的浮夸我丝毫感受不到所谓的气场。
和费塞尔王子会谈,台词透露出的应该是谦虚和从容,但她透露出来的是满满的骄傲。
后来和理查德相恋,前一秒推开人家说自己是个寡妇后一秒马上改口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潜台词就是我也喜欢你但你要追我)。
到沙漠写日记情话不断,刚见面就忍不住亲吻,但是理查德是个有妇之夫,至少应该等人家断了之后再上位吧。
另外,得知理查德死讯的时候她的反应的确是震惊,但不应该是震惊加悲伤吗?
为什么又一次看见了浮夸。
整个剧情还是挺碎片化的,故事贯穿了一战,但从影片里除了丘吉尔等人外看不见一战的其他消息。
觉得演员真的没有演出神韵。
最后声明:这篇评论只涉及电影《沙漠女王》,觉得演技不真剧情方面不合理,并不涉及探险家Gertrude Bell。
这片里詹姆斯弗兰科看起来老了十几岁...剧情也不咋地
作为传记剧情,也就是看看,了解就ok了,一直认为传记所表达的社会氛围都是浮云
包装还行,场景/音乐/服装啥的,都还上乘,其他都太平庸了。 3星
风景是美的,妮可基德曼老了,费兰兰是毫无存在感的,西方人依然把自己当做现代文明与社会秩序建立的神。至于阿拉伯,向往之,却也许一辈子也去不成了,只能在文字和电影中了解它
4⃣️3⃣️3⃣️♥️♥️
野心勃勃却最终只能浮于表面。付兰兰十足笑场担当。
赫尔佐格这是怎么了......看本片前不了解Gertrude Bell,看完还是不了解Gertrude Bell。无趣的沙漠风光片。
其实,讲了半天,没见她干什么功绩,镜头不错,演技不错,故事说的很挫
就……非常平淡
风光迷人
纪实的成分更多一些,虽然也没把故事讲清楚吧,看完之后有这么两点感受:一是妮可基德曼真的老了,不适合演小姑娘了,二是这部电影描述的人物似乎应该比劳伦斯更传奇,但是电影比《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差得太远了。
一部历史片拍成爱情文艺片,妮可女王永远那么高冷。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和钢琴配乐很文艺。看完电影,打开窗子看昏黄路灯下的第一场飘雪和雪后清冷的空气,冬天又要来了,在哈尔滨,冬天是最浪漫的季节。
太难看了
基德曼真是女神。。。好美。可惜剧情太无趣了。风景很美。
其实根本没看完
评分怎么低
人生有得有失。失去爱情获得大气和尊重和职位!
within my heart, deepest.
赫导你为什么要接这么个烂剧本,还有这选角……
那么伟大的个人传记为何就那么难看,走走停停,不停外交,甚至80分钟过去了,除了谈了一场恋爱,都不知道究竟干了啥!可怜的兰兰,三分之一的戏份